子女数量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子女数量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一、子女数对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及生活状况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翟亚萍[1](2021)在《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总量大、增速快,而且城乡倒置现象严重,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如何精准识别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如何以需求为导向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坚持将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这必将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视角,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描述性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总体较高,养老服务需求由高到低依次为健康医疗服务、社会参与服务、照料与权益保障服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区域分布5类因素对各项农村养老服务需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识别个体差异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适应区域差异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服务;契合群体差异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最后本文提出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在健康维度,树立健康老龄化观念,完善农村健康医疗体系。开展老年健康促进活动,实现老有所康;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实现老有所医。在参与维度,引导积极养老理念,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构建社会参与平台,实现老有所为;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实现老有所学。在保障维度,提高权利意识,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护;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实现老有所享。

赵艳[2](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郑超[3](2021)在《医保政策的健康绩效与经济绩效研究》文中指出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对医疗卫生健康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国将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减轻人民医疗负担和分散健康风险冲击的重要手段,更是一项改善人民福利水平的重大民生制度安排。我国老龄化严重,老年群体处于生命周期终端,易受疾病风险冲击,是最密集的医疗消费群体,老龄医疗负担加剧。特别是此次“COVID-19”重大疫情冲击暴露出医保制度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更是引发了社会对医保政策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的高度关注。同时,实现医保政策的科学评估是国家公共卫生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优化医保政策效果的内在需要,这有利于提升医保政策改革的科学性和优化医保资源配置效率。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大比例医疗资源都用于老年人,未来医疗支出规模的控制及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提升的重点将会集中于老年群体。因此,研究医保政策对老年人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国三大医保制度在筹资标准、保障水平、缴费标准和报销政策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造成了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医疗服务利用不平衡、医保受益不均等的矛盾凸显。为此,2016年1月,国务院实施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政策。提高医保统筹层次是逐步解决医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政策,有利于人民享有公平医疗机会。鉴于医保统筹政策推行时间较短,目前对该政策实施的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评估文献较少。目前,虽然国内外文献已对医保政策的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展开了较多探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国内文献探讨了医保政策的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其主要评估医疗保险的广延边际效应即从无医疗保险状态变为有保险的过程。然而,鲜有文献深入讨论医疗保险的集约边际效应即医疗保障水平变化的影响。既有部分文献已经检验了医疗保险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但仍有待完善。深入探讨医疗保险政策的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作用机制,有助于完整呈现其中介作用渠道。城乡医保统筹政策作为推进城乡医保制度公平的重要措施,我国城乡医保统筹政策的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如何?其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城乡医保统筹政策是否有利于缩小居民健康不平等?这些重要问题的科学解答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医保制度均等化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国内外经典文献和健康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运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流行的政策评估方法对我国医保政策的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进行系统评估和研究,以期为我国新时代社会医保体系均等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本文内容共计7章组成。具体来看,第1章是绪论,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思路、概念界定、创新与不足之处等。第2章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主要对与医保政策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系统论述了健康经济学理论。第3章是我国医保政策发展情况,主要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和分析。第4章是医保政策的健康绩效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主要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从医疗保险广延边际效应和集约边际效应两个视角,利用CLHLS和CHARLS数据研究了医保政策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按照不同收入水平、城乡、地区和年龄等多个维度识别了其健康绩效的异质性特征。第5章是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主要是从医疗保险广延边际效应和集约边际效应两个视角,利用CLHLS和CHARLS数据研究了医保政策对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医疗负担等经济指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识别了其异质性特征,为精准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依据。第6章是医保政策的增收减贫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主要是从医疗保险广延边际效应和集约边际效应两个视角展开实证检验。第7章是结论与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社会医疗保险广延边际效应视角,研究发现社会医疗保险实现了显着的健康绩效,显着提升了老年人自评健康、心理健康、自理能力(IADL)和客观认知水平(MMSE)等。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得出,社会医疗保险通过提高及时就医概率、降低大病支出概率和提高体检概率等渠道改善了健康状况。医保政策健康绩效在不同地区和年龄之间存在显着异质性特征。农村空巢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等使得农村老人就医障碍增大,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与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差异,加快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对低收入高龄农村弱势老年群体的政策支持,以增进社会医保制度的健康绩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二,从社会医疗保险集约边际效应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具有显着的健康绩效,显着提升了居民的自评健康、心理健康和客观健康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健康不平等,使得Kakwani健康相对剥夺指数显着下降了 5.32百分点。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自付医疗支出比例降低和居民健康风险意识提升是城乡医保统筹政策提高健康绩效的重要中介渠道。城乡医保统筹政策的健康绩效存在异质性,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年龄较高、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健康影响更加显着,这有利于促进新时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议继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增强公共卫生治理水平,提升城乡医保统筹层次,推进新时代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第三,从社会医疗保险广延边际效应视角,研究发现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具有显着的经济绩效,在有效释放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需求和促进医疗支出的同时,显着降低了自付医疗支出和自付医疗支出比例;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显着降低了家庭医疗支出的财务负担,具有明显的减贫增收效应,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返)贫”“看病难(贵)”问题,重点转移了大病医疗支出风险,有效发挥了其经济绩效。然而,社会医疗保险对低龄、城镇地区老年人经济绩效更大,存在明显的年龄异质性和城乡差异。下一步,需对更加弱势的农村高龄老人提供更多的倾斜支持。需更加注重医保政策的受益公平性,解决各地区、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受益不公问题。需实施更加精准的医保政策,特别是要建立精准识别弱势群体动态机制,使得社会医保制度更加公平,逐步解决医保制度发展不平衡问题,以期医保政策发挥更大的经济绩效。第四,从社会医疗保险集约边际效应视角,利用Heckman选择模型研究发现,城乡医保统筹政策使得住院医疗支出显着增加大约24.26%(2637.85元);并且使得居民自付住院支出显着降低35.58%(2234.6元)。然而,该政策对门诊医疗支出影响并不显着。城乡医保统筹政策主要解决了大病风险冲击,该政策既有利于释放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又缓解了居民自负医疗财务负担。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存在显着的收入、城乡异质性特征,更加有利于提升低收入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和降低其医疗负担,显着促进了医保制度公平性,符合其政策实施的目标和初衷。城乡医保统筹政策通过提高医保报销率、就医概率和就医层次显着释放了居民住院医疗服务需求,这三个渠道是推动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率的关键机制。与此同时,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具有显着的减贫增收效应。城乡医保统筹对遭受大病健康冲击的居民具有显着的扶贫效果,能有效减少农村“因病致(返)贫”问题的发生,有助于精准扶贫。然而,城乡医保统筹对易受负向健康风险冲击、更加弱势的老年人群体的减贫增收效应并不显着,这与精准扶贫目标存在一定偏移,这些结论对后续优化扶贫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进一步检验发现,降低自付医疗支出比例和改善劳动供给水平是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减贫增收效应的重要中介渠道。建议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城乡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发展,提高统筹层次,精准解决健康风险冲击引起的深度贫困,使之成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李倞如[4](2020)在《庄河市农村家庭养老代际支持变化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我国已步入到老龄化社会。在过去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在经济、照料和情感方面都以子女供给为主。现如今,受城市化和计划生育等外部因素影响到导致家庭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变小,子女不与老人同住,直接导致子女给予老人的照料变少,与老人的沟通次数也在下降,世界卫生组织曾报道现阶段老年人患有精神障碍的人数超过20%;经济上虽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但是发放的保险水平很低,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代际支持可能发生变化。本文数据来源于对庄河市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将家庭养老代际支持内容分为经济代际支持、照料代际支持和情感代际支持。首先,描述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现状,具体包括老人特征、子女特征和现阶段子女对老人的代际支持特征;其次,对同一家庭不同时代老人分别进行描述,对比分析得出两阶段老人在获得子女提供各方面代际支持上的变化情况,并测算出各方面的代际支持变化程度;再利用Ologit模型,分析家庭养老各方面代际支持变化的影响因素,因变量分别是经济代际支持变化情况、照料代际支持变化情况和情感代际支持变化情况,自变量分别从老人个体特征、经济保障、精神状况和子女特征四个维度考虑。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现阶段老人养老过程中自我经济保障较差;子女为老人提供的经济代际支持和情感代际支持较好,但照料代际支持较差;通过往时与现实的对比分析,测算出庄河市农村家庭养老经济代际支持强化52.65%,照料代际支持和情感代际支持分别弱化了59.5%和43.61%;性别、婚姻状况、居住情况、自理能力、老年人收入情况、健在子女出数和子女经济水平对经济代际支持变化有显着性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自理能力、保险情况、养老观、健在子女数对照料代际支持变化有显着性影响。年龄、性别、居住情况、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和健在子女数对情感代际支持变化有显着性影响。针对上述结论,从家庭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建议。家庭内部子女要履行照顾义务,多提供照料支持;子女要关心老人内心变化,给予老人更多情感支持;老人自身也要有独立自主的养老态度。政府层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们经济收入水平;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老人养老保险水平;村委会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组织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要加强孝文化宣传,弘扬孝文化;还要鼓励发展互助养老,弥补家庭养老过程中代际支持的不足。

曹莎[5](2020)在《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水平都超过城镇地区,老龄化表现出严峻的“城乡倒置”形势。但是,由于养老体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来满足老人的养老保障。比如四川省山丘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政府对农村养老的支付能力更有限,造成老人对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家庭结构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提高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隔代化等变迁都在改变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给农村地区老人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挑战,影响老人的健康状况。老年健康是老年福利的重要组成,对农村地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可以在中国农村地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社会现状下,为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提出可参考的建议。这对提高农村地区老年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健康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利用四川省山丘区农户调研数据,从居住安排、子女情况和劳动力迁移结构三个角度刻画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以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来测算老人所获得代际支持,并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综合自评健康三个维度来度量老人的健康水平。在对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多重中介模型探究代际支持在老人家庭结构及其健康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尝试性地构建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的耦合框架;最后对农户家庭微观层面调整代际支持和政府宏观层面补充社会支持,以提高农村老人健康和福利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状况的特征明显。(1)就家庭结构而言,隔代化和空巢化已经成为四川省山丘区农村家庭的主要趋势,占比分别为37.78%和37.04%;老人的多子化和儿子偏好特征突出;劳动力迁移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常态。(2)就代际支持而言,老人获得情感支持状况好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3)就老年健康状况而言,样本老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样本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均较好。(2)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之间相互关系显着。(1)就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而言,居住安排,尤其是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的影响显着;子女数量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显着相关,但与生活照料无显着相关关系;子女的性别结构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无显着相关关系,但与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显着相关。(2)就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而言,代际支持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3)就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而言,居住安排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子女数量与老人生理健康和自评健康显着相关,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不显着;有儿子与老人健康水平无显着相关性,但有女儿和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健康状况显着相关。(3)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1)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7.23%和24.33%),而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2.78%)。(2)代际支持在老人的子女数量与其生理、心理和自评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且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分别为-11.16%、27.14%和13.97%,而在老人的子女性别结构与其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不显着。(3)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具体来讲,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生理健康、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11.33%和-34.85%),而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3.59%)。此外,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生活照料路径,子女数量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路径,劳动力迁移和老年生理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路径,和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间最显着的则是情感支持路径。(4)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明确。当三者放在同一结构关系中时,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并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对代际支持有显着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34。同时,代际支持则对老年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69。此外,在三个要素的内部,影响老人家庭结构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老人的子女情况;影响代际支持水平的主要载荷因子是情感支持,其次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的载荷系数最小;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自评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载荷系数最小。

朱艳婷[6](2020)在《城乡对比视角下养老保障、子女特征对中国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退休制度与户籍制度紧密结合,城乡居民面临不同的制度环境,出现部分城市老年人人力资源利用不足和缺乏制度保障的农村老年人“无休止劳动”并存的现象。对老年劳动参与的研究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如何避免老年贫困,更是保障老年公平、提升老年人福祉题中应有之义。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家庭外的养老保障制度如何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行为?家庭内部的子女特征是否会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子女特征通过哪些机制发挥作用?这些家庭内外因素对劳动参与的影响是否存在城乡差异?文章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数据,从城乡二元分割视角切入,通过logistic模型、CEM匹配方法、中介分析方法、因果中介方法分析养老保障和子女特征对老年人整体、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首先,从养老保障类型来看,有离退休金的老年人比没有养老保障的老年人更不可能参与劳动,而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和无养老保障者没有显着差别。从养老金水平来看,养老金水平越高的老年人越不可能参与劳动,养老金双轨制下养老金对体制内、外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有显着不同,对于拥有离退休金的体制内老年人而言,养老金的增加并不会显着降低其劳动参与几率,但会显着降低体制外老年人的劳动参与。随着养老金的增加,体制内、外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分样本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中,相比没有养老保障的人,有离退休金的人劳动参与几率显着更低,而拥有养老保险金的人和无保障者在劳动参与上没有显着差异。农村老年人中,与无保障者相比,拥有体制内养老保障并不能显着降低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而拥有体制外养老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反而更高,这可能反映出农村老年人中参与养老保险者和未参与者对晚年生活预期的差异。户籍和养老保障类型交互结果表明,有离退休金在减少城乡老年人劳动参与上无显着差异,而有养老保险金对减少城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要大于农村老年人。另外,养老金水平对城乡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较为一致,养老金水平越高,城市、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均显着下降。其次,在子女因素中,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子女学历和子女婚姻状况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均有显着影响。相比有多个孩子的老年人,只有一个孩子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可能性更低;相比只有女儿的老年人,有儿子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高;相比没有高学历子女的老年人,有高学历子女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低;相比没有未婚子女的老年人,有未婚子女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高。从城乡差异来看,有儿子对增加城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的作用大于农村老年人。从代际差异来看,相比中高龄老年人,只有一个孩子的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低。第三,将子女赡养费、见面频率、父代给予子女经济援助、父代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看孩子等四个维度的代际支持作为子女特征和劳动参与的中介变量,研究发现,有高学历子女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低的原因在于父母给予子女经济援助更少、责任负担较轻,而有未婚子女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高,原因在于需要给予子女经济援助。分样本结果显示,子女特征通过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并不存在显着的中介效应,而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中介分析结果显示有高学历子女的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几率更低是因为子女给予的赡养费更多;子女未婚提高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是由于老人会给予子女更多的经济援助。本文以养老保障制度和家庭为核心研究老年劳动参与行为,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展开探讨,丰富了已有研究成果。对子女特征影响机制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厘清子女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的作用机理,弥补了国内在机制研究方面的不足,更为相关保障、家庭政策出台提供实证依据。

唐苏美眷[7](2020)在《多子是否多福? ——子女数量对城镇老年人代际支持和养老选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各国纷纷陷入人口老龄化的困境,我国也无法避免地迎来了人口老龄化这一巨大挑战;但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导致中国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中青年赡养压力增大,老人空巢成为常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越发严重;为了降低子女赡养压力,社会养老力量得到了加强,机构养老也被列为重要的发展对象;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大部分老年人主观上更加认可家庭养老,被动选择机构养老的情况就无法避免;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旨在减少子女赡养压力,增强老人的代际获得,但社会养老资源加强、福利制度完善等等因素的改变已经对整个社会的养老观念产生了影响,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子女的精力变得有限,“二孩”能否有效值得探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子女数量为主要解释变量,试图研究子女数量对代际支持和城镇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探讨“多子多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验证子女数量的增长能否提高城镇老人的代际获得,并影响老人的养老选择。本文利用2008-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首先从样本出发分析讨论了我国城镇老年人的特征、子女代际支持的总体情况、选择机构养老的情况和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其次通过随机效应面板Logit模型用子女数量和控制变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了解释变量对养老方式的影响,同时引入子女代际支持作中介变量,探讨了子女数量是否能够通过影响代际支持来影响老人的养老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数量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照料支持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子女数量的增加会通过子女代际支持显着降低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概率,而且稳健性检验表明,不论增加的是儿子还是女儿,都会有同样显着的影响。此外,从其他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来看,男性会比女性更愿意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有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越大,经济状况越好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概率更大。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应该积极宣传二胎政策;完善对无子女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政策;加强对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鼓励丧偶老人寻找伴侣。

付茂维[8](2020)在《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未富先老使得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既有机会也有挑战,机会是开发老年人的优势和价值,促进老年人再就业,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将老年人的价值和经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挑战是农村养老与城镇养老逐渐失衡,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大规模增长,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单一的、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因其社区性和互助性的优势,逐渐被广大农村留守老人接受。本文在了解到农村低龄老人占大多数并且再就业意愿强烈的情况下,将农村低龄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与老年人再就业联系起来,以“低龄促高龄——老年人再就业”作为切入点,将研究对象定为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对全国部分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提出研究假设,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出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收入水平、收入来源四个因素对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有关;而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居住方式与社交情况对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无关。根据互助养老意愿的参与方式,发现获得经济报酬是当前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首要选择。最后根据回归结果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增强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建议:增强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对互助养老的认可度,建立健全互助养老建设的政策、监管、资金体系,完善互助养老机构功能,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季晴晴[9](2020)在《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养老思想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多元化养老方式作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匮乏,将对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起到强大推动作用。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本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旨在完善农村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指出研究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背景和意义,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明了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与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为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和问卷数据,总结出泰安市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自我养老基础弱风险大;子女养老显示出脆弱性;机构养老与社会养老服务可得性差。第四章为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运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调查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交互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居住状态、自理能力、收入来源稳定性、养老金是否足够日常消费水平、积蓄养老保障水平、“养儿防老”观念、与儿女生活意愿、照护担忧度8个变量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最为显着。第五章是以养老方式选择意愿为导向,提出多元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方案:强化保障措施保护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意愿和能力;子女要发挥对父母的经济和精神养老作用;提升养老机构专业服务的辐射性;推动社会养老照护服务的可得性,进一步提出完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运行协调机制。第六章是结论及展望。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指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谭若愚[10](2020)在《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1%,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快速发展。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开始实施更加严格控制生育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2015年底,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成为独生子女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出生于50年代,他们已经进入老年阶段,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老中有哪些特殊困难和问题,他们自我养老的能力如何,对国家、家庭和个人养老责任分担的看法等等,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探究中国当前环境下的养老责任归属,更好的提供我国养老服务,针对独生子女父母与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及其影响因素来进行研究分析。论文在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独生子女父母与非独子女父母养老责任的承担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政府、家庭和老人个人在承担养老责任中各自存在的问题。论文还进行了定量研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对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责任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对比研究,得到两个方面的结论。第一,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存在共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父母年龄越大越重视政府和子女责任、健康水平越高越重视自己责任、受教育水平越低越重视政府和子女责任、农村比城市更重视子女责任,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父母都认可不能单一强调家庭、政府、老人某一方的养老责任,养老责任互建互助是发展趋势。第二,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呈现为:“子女责任是依靠、政府责任是必要保障、自己责任是‘趋势使然’”,独生子女父母只能依靠唯一的子女,却又不得不正视自我养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呈现为:“子女责任是分摊、政府责任是基本保障、自己责任是‘锦上添花’”,非独生子女父母有多子女来提供较为稳定的养老保障,在此基础上来发挥自身的养老责任。最后,针对政府、家庭和父母本人如何更好地承担各自在养老中的责任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实现政府在养老中的主导责任。积极发挥政府在养老中的整体管理和组织协调责任,重视独生与非独家庭养老事业的发展;调整完善养老法律法规,给予独生家庭适当的养老政策倾斜;适当调整财税政策,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资金保障水平;激励和繁荣养老服务市场,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对养老工作的监察监管,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重视落实养老文化宣讲,营造养老的社会关爱氛围。第二,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责任。支持子女承担起家庭养老的必要责任,保障老人的基本照料需求;鼓励子女采用多种方式归巢养老;落实老人的养老慰藉陪伴;重视家庭养老孝老文化传承。第三,增强老人在养老中的主体责任。老年人要树立合理的养老观念,增强自养意识和自养能力,积累养老资源,实现积极的自我养老和健康养老。

二、子女数对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及生活状况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女数对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及生活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1.1 核心概念
        1.1.1 农村养老服务
        1.1.2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
    1.2 理论基础
        1.2.1 积极老龄化理论
        1.2.2 需求层次理论
第二章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2.2.1 健康维度——健康医疗服务
        2.2.2 参与维度——社会参与服务
        2.2.3 保障维度——照料与权益保障服务
    2.3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差异情况
        2.3.1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区域差异
        2.3.2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群体差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变量设置和描述性分析
    3.2 研究假设
    3.3 相关性分析
        3.3.1 个体特征
        3.3.2 健康状况
        3.3.3 家庭结构
        3.3.4 经济条件
        3.3.5 区域分布
    3.4 回归分析
        3.4.1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4.2 基于区域差异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4.3 基于群体差异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5 研究结论
        3.5.1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3.5.2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
        3.5.3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存在群体差异
第四章 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4.1 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4.1.1 识别个体差异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
        4.1.2 适应区域差异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服务
        4.1.3 契合群体差异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
    4.2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4.2.1 健康:树立健康老龄化观念,完善农村健康医疗体系
        4.2.2 参与:引导积极养老理念,鼓励农村老年人参与社会
        4.2.3 保障:提高权利意识,加强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
        2.1.2 养老服务
        2.1.3 养老服务供给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要理论
        2.2.2 社会公平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1.1 数据来源说明
        4.1.2 样本选择描述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3 主要结论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4.4.3 主要结论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4.5.3 主要结论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医保政策的健康绩效与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医疗保险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2.1.2 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利用、医疗负担之间的因果关系
        2.1.3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的减贫增收效应
        2.1.4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Grossman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理论
        2.2.2 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第3章 我国医保政策发展情况与回顾
    3.1 改革开放以来医保制度发展进程
    3.2 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成及现状分析
        3.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3.2.2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2.3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3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
第4章 医保政策的健康绩效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4.1 社会医疗保险的健康绩效分析
        4.1.1 计量模型选取和设定
        4.1.2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4.1.3 变量描述性统计
        4.1.4 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绩效的总体评估
        4.1.5 社会医疗保险健康绩效的异质性分析
        4.1.6 稳健性检验
        4.1.7 社会医疗保险健康绩效的作用机制检验
        4.1.8 小结
    4.2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的健康绩效分析
        4.2.1 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策略
        4.2.2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4.2.3 变量描述性统计
        4.2.4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老年人健康绩效的总体评估
        4.2.5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绩效的异质性分析
        4.2.6 稳健性检验
        4.2.7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4.2.8 小结
第5章 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5.1 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支出及医疗负担的影响
        5.1.1 计量模型设定和识别策略
        5.1.2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5.1.3 变量描述性统计
        5.1.4 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及医疗负担的影响
        5.1.5 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及医疗负担的异质性影响
        5.1.6 小结
    5.2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医疗支出与医疗负担的影响
        5.2.1 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策略
        5.2.2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5.2.3 变量描述性统计
        5.2.4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医疗支出的影响结果
        5.2.5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医疗支出的异质性影响
        5.2.6 稳健性检验
        5.2.7 作用机制检验
        5.2.8 小结
第6章 医保政策的增收减贫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6.1 社会医疗保险的增收减贫效应
        6.1.1 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策略
        6.1.2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6.1.3 变量描述性统计
        6.1.4 社会医疗保险增收减贫效应的总体评估
        6.1.5 社会医疗保险增收减贫效应的异质性特征
        6.1.6 作用机制探讨
        6.1.7 小结
    6.2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的增收减贫效应
        6.2.1 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策略
        6.2.2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6.2.3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4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增收减贫效应的总体评估
        6.2.5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增收减贫效应的异质性特征
        6.2.6 稳健性检验
        6.2.7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增收减贫效应的作用机制探讨和检验
        6.2.8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医保政策的健康绩效及其作用机制
        7.1.2 医保政策的经济绩效及其作用机制
    7.2 政策建议
    7.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庄河市农村家庭养老代际支持变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家庭养老模式的研究
        1.3.2 .关于家庭养老代际支持变化的研究
        1.3.3 关于代际支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概念界定
        2.1.1 家庭养老
        2.1.2 代际支持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反馈理论
        2.2.3 责任内化理论
第三章 庄河市农村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现状
    3.1 数据来源
    3.2 样本特征分析
    3.3 子女特征分析
    3.4 代际支持状况分析
        3.4.1 经济代际支持状况
        3.4.2 照料代际支持状况
        3.4.3 情感代际支持状况
第四章 代际支持往时与现时变化分析
    4.1 代际支持往时与现时变化状况分析
        4.1.1 经济代际支持往时与现时变化状况分析
        4.1.2 照料代际支持往时与现时变化状况分析
        4.1.3 情感代际支持往时与现时变化状况分析
    4.2 代际支持往时与现时变化测度分析
第五章 农村家庭养老代际支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构建
    5.2 变量的选择
        5.2.1 因变量的选择
        5.2.2 自变量的选择
    5.3 家庭养老代际支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3.1 家庭养老经济代际支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3.2 家庭养老照料代际支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3.3 家庭养老情感代际支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6.2 对策
        6.2.1 家庭层面
        6.2.2 政府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农村家庭养老问卷调查

(5)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基础概念
        1.3.1 家庭和家庭结构
        1.3.2 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
        1.3.3 老年人和健康
    1.4 相关理论及发展
        1.4.1 家庭结构相关理论及发展
        1.4.2 代际支持相关理论及发展
        1.4.3 老年健康相关理论及发展
    1.5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1.5.1 家庭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2 代际关系与代际支持国内外研究进展
        1.5.3 老年健康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文献评述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的提出
    2.2 预期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 预期目标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3.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宏观背景
        3.1.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水平空间格局
        3.1.2 四川省农村老年健康景观格局
    3.2 研究区域确定
    3.3 数据来源
        3.3.1 问卷设计
        3.3.2 实地调研
第4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的划分及老年健康的测算
    4.1 家庭结构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1.1 家庭结构划分标准
        4.1.2 样本区家庭结构现状
    4.2 代际支持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2.1 代际支持划分标准
        4.2.2 样本区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现状
    4.3 老年健康的测算和现状分析
        4.3.1 老年健康测算
        4.3.2 样本区老年健康水平现状
    4.4 研究小结
第5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及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5.1 家庭结构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5.1.1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经济支持的影响
        5.1.2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情感支持的影响
        5.1.3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生活照料的影响
    5.2 代际支持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2.1 代际支持对老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5.2.2 代际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2.3 代际支持对老年自评健康的影响
    5.3 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1 居住安排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2 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3 劳动力迁移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4 研究小结
第6章 代际支持的中介作用及三者耦合机制分析
    6.1 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与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6.1.1 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2 代际支持在子女数量与性别结构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3 代际支持在劳动力迁移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2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分析
        6.2.1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2.3 结构方程模型耦合结果分析
    6.3 研究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2.1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7.2.2 中介效应和耦合机制
    7.3 关于提高农村养老水平的思考
    7.4 研究的创新点和未来研究展望
        7.4.1 研究创新点
        7.4.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城乡对比视角下养老保障、子女特征对中国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城乡差异
    第三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概念和理论视角
    第二节 实证研究
    第三节 文献评价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视角和研究假设
    第三节 数据、变量与方法
第四章 现象描述
    第一节 样本基本情况
    第二节 养老保障、子女变量和劳动参与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养老保障和劳动参与
    第一节 养老保障类型、水平和劳动参与
    第二节 参保对劳动参与的内生性问题及解决
    第三节 城乡异质性分析
第六章 子女因素和劳动参与
    第一节 子女特征和劳动参与
    第二节 城乡异质性分析
    第三节 代际异质性分析
第七章 子女特征对劳动参与影响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子女特征对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影响机制的再检验
    第三节 城乡异质性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讨论及政策意涵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多子是否多福? ——子女数量对城镇老年人代际支持和养老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养老方式及养老意愿相关文献概述
        1.2.2 子女代际支持相关文献概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影响机制
    2.1 概念界定
        2.1.1 养老方式的概念及分类
        2.1.2 代际支持的内涵及分类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养老相关理论
        2.2.2 代际关系理论
    2.3 影响机制及研究假设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选取及说明
        3.2.1 被解释变量:养老方式
        3.2.2 主要解释变量:子女数量
        3.2.3 中介变量:子女代际支持
        3.2.4 其他解释变量
    3.3 样本描述
        3.3.1 城镇老年人总体特征
        3.3.2 城镇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现状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变量传导路径
    4.2 模型构建
        4.2.1 总效应模型
        4.2.2 中介效应模型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总效应回归分析
    5.2 稳健性检验
    5.3 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5.3.1 子女数量对子女代际支持的回归分析
        5.3.2 子女数量和子女代际支持对养老方式的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居与愿违,不同老年人群养老方式存在差异
        6.1.2 “多子多福”依然有现实意义
    6.2 政策建议
        6.2.1 积极宣传二胎政策
        6.2.2 完善针对无子女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政策
        6.2.3 加强对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6.2.4 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
        6.2.5 鼓励丧偶老人寻找伴侣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留守老人
        2.1.2 低龄老人
        2.1.3 互助养老
    2.2 相关理论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第3章 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现状
    3.1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
        3.1.1 资金缺口持续扩大
        3.1.2 基本生活保障不健全
        3.1.3 情感需求无法满足
    3.2 现行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养老模式
        3.2.1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3.2.2 定点互助养老模式
        3.2.3 “一对一”帮扶性养老模式
    3.3 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可行性
        3.3.1 农村低留守老人多,实施方便
        3.3.2 老人之间交流频繁,互动性强
        3.3.3 老人再就业意愿强,操作方便
        3.3.4 以老助老更易接受,情感契合
第4章 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假设
        4.1.3 变量选取
        4.1.4 模型选择——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4.2 实证检验
        4.2.1 农村低龄留守老人的互助养老意愿
        4.2.2 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
        4.2.3 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实现方式
    4.3 研究结论
第5章 增强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建议
    5.1 增强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对互助养老的认可度
        5.1.1 加大在农村宣传互助养老的力度
        5.1.2 提高老人积极参与互助养老的意识
    5.2 健全互助养老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
        5.2.1 出台与互助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
        5.2.2 强化与互助养老相关的监管力度
        5.2.3 加大政府在互助养老中的资金扶持力度
    5.3 完善互助养老机构功能,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5.3.1 健全互助养老机构的运行方式
        5.3.2 注重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调研日志及照片

(9)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文献简评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老年人口
        2.1.2 养老方式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3.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3.1 泰安市人口老龄化概况
        3.1.1 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3.1.2 县区之间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别
    3.2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3.2.1 养老服务供给
        3.2.2 老年人基本养老待遇
    3.3 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偏好的调查分析
        3.3.1 调查设计
        3.3.2 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偏好及现实困境
4.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口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1 变量设置及假设
        4.1.1 个人特征变量及假设
        4.1.2 经济特征变量及假设
        4.1.3 子女支持变量及假设
        4.1.4 养老观念变量及假设
        4.1.5 精神状态变量及假设
        4.1.6 社会支持变量及假设
    4.2 变量选择
    4.3 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口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3.1 个人特征及养老方式选择
        4.3.2 经济特征及养老方式选择
        4.3.3 子女支持及养老方式选择
        4.3.4 养老观念及养老方式选择
        4.3.5 精神状态及养老方式选择
        4.3.6 社会支持及养老方式选择
    4.4 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口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4.1 变量解释及赋值
        4.4.2 个人特征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4.4.3 经济特征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4.4.4 养老观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4.4.5 精神状态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4.5 研究结论
5.以养老方式选择意愿为导向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完善对策
    5.1 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思路
    5.2 农村老年人多元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方案
        5.2.1 强化保障措施保护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意愿和能力
        5.2.2 子女要发挥对父母的经济和精神养老作用
        5.2.3 提升养老机构专业服务的辐射性
        5.2.4 推动社会养老照护服务的可得性
    5.3 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运行协调机制完善
        5.3.1 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提供制度基础
        5.3.2 家庭与个人树立正确养老观念
        5.3.3 发挥民间资本和商业保险的补给作用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

(10)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假设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假设
    第三节 可行性分析及技术路线
        一、可行性分析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养老责任观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独生子女
        二、独生子女父母与非独生子女父母
        三、养老责任主体
        四、养老责任观
    第二节 养老责任观研究的现有观点
        一、以个人自养为主
        二、以家庭养老为主
        三、以政府养老为主
        四、以个人、子女、政府三者分担
    第三节 养老责任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的有关理论
        二、国内的有关理论
    第四节 养老责任观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五节 养老责任观研究的对策建议
    第六节 已有研究的小结和本研究的借鉴
第三章 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的现有养老责任观的演变与现状特点
    第一节 现有养老责任承担的情况及其表现
        一、政府的养老责任承担情况
        二、家庭的养老责任承担情况
        三、个人的养老责任承担情况
    第二节 现有养老中存在的责任缺失情况及其原因
        一、政府的养老责任缺失情况及其原因
        二、家庭的养老责任缺失情况及其原因
        三、个人的养老责任缺失情况及其原因
第四章 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养老责任观的描述统计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基于CGSS2015年数据的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描述
        一、总体情况
        二、从年龄构成看
        三、从性别构成看
        四、从婚姻状况看
        五、从学历状况看
        六、从城乡情况看
        七、从工作状况看
        八、从社会经济地位看
        九、从健康状况看
        十、从幸福感看
    第三节 基于CGSS2010-2015年独生与非独父母养老责任观的变迁描述
        一、基于CGSS2010-2015年的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变迁描述
        二、基于CGSS2010-2015年的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变迁描述
第五章 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养老责任观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和分析模型
        一、变量选取
        二、分析模型
    第二节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责任观的回归分析结果
        一、回归分析结果概述
        二、从个人情况看
        三、从家庭情况看
        四、从经济情况看
        五、从代际情况看
        六、从社会情况看
    第三节 非独子女父母养老责任观的回归分析结果
        一、回归分析结果概述
        二、从个人情况看
        三、从家庭情况看
        四、从经济情况看
        五、从代际情况看
        六、从社会情况看
第六章 研究发现
    第一节 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存在共性
        一、年龄越大越重视政府、子女养老责任
        二、健康水平越高越重视自己养老责任
        三、受教育水平越低越重视政府、子女养老责任
        四、农村比城市更重视子女责任
        五、不能单一强调某一方养老责任
        六、养老责任共建共助是发展趋势
    第二节 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存在差异
        一、养老观念上呈现不同特征
        二、影响因素上存在不同侧重
        三、养老责任主体在家庭中的定位不同
第七章 对策建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对策建议
        一、实现政府在养老中的主导责任
        二、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责任
        三、增强老人在养老中的主体责任
    第二节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子女数对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及生活状况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D]. 翟亚萍. 山西大学, 2021
  •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医保政策的健康绩效与经济绩效研究[D]. 郑超. 山东大学, 2021(11)
  • [4]庄河市农村家庭养老代际支持变化实证研究[D]. 李倞如.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D]. 曹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6]城乡对比视角下养老保障、子女特征对中国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D]. 朱艳婷. 南京大学, 2020(09)
  • [7]多子是否多福? ——子女数量对城镇老年人代际支持和养老选择的影响[D]. 唐苏美眷. 湘潭大学, 2020(02)
  • [8]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付茂维. 湘潭大学, 2020(02)
  • [9]泰安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研究[D]. 季晴晴.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10]独生与非独子女父母的养老责任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谭若愚.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标签:;  ;  ;  ;  ;  

子女数量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