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分析检测机构的作用与改革

农业科技分析检测机构的作用与改革

一、农业科技分析测试机构的作用与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秀[1](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蔡成业[2](2020)在《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从我国建国开始,我国政府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方面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目前,国家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惠及了很多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乡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学理论为基础,对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苍南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针对存在问题的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理论的支持下,结合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方法方面阐述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归纳总结分析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各种检验仪器设备简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乡镇基层农技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农民参加农技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并且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由于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不高,造成农技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站能力较弱;人才不足,影响科研工作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加大了农技推广的难度;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适合苍南县的对策建议,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掌握新技术。以此希望能够借本文为苍南县构建一个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推广体系。

杨根东[3](2019)在《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采用PPP模式的物有所值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为提供某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特许协议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伙伴式合作关系。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评价是判断项目是否采用PPP模式代替政府传统投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评价方法。农业科创示范园是政府为了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合作,发挥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作用,而建立的具有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作用的现代化产业园。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的,搭建农业科创载体、提供科创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本文通过对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物有所值评价研究和分析,构建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模式选择分析。首先,本文分析了PPP模式和物有所值评价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比较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物有所值评价体系的差异,论证了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采用PPP模式运作的可行性。其次,建立了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物有所值评价体系,包括定性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体系两部分;构建了层次分析法下风险评价模型,确定各风险源的指标权重、分配与量化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各自承担的风险成本;采用敏感性分析找出对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敏感性因素。最后,本文利用已建立的物有所值评价体系对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论证PPP模式能否増加供给、优化风险分配、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判断PPP模式能否降低全生命周期政府支出。综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该项目物有所值评价“通过”,适宜采用PPP模式实施;通过敏感性分析判断出缺口补助、折现率对该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结果的变化最为敏感。

王蓉[4](2019)在《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分析与设计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概念的普及和应用,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为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提供快速、准确、便利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资源。云计算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地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的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让用户能随时随地享受高性能的计算服务和信息共享服务,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因此,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分析与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缺少统筹规划、信息单向传播、信息资源单一、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等问题;通过对农业科技服务对象进行相关信息资源需求分析,以及对该云平台用户和管理员进行业务需求分析,提出该云平台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在此工作基础上,进行基于Hadoop云计算系统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总体设计,以及围绕其功能需求,开展基于HDFS的智能信息服务模块设计,基于ElasticSearch的信息检索模块设计,基于MapReduce的信息推荐模块设计,以及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设计;结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信息数据逻辑设计基于MySQL的关系型数据库。最后,本文提出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实施步骤,并对该云平台的Web界面进行展示,对其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云平台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实现了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的云端集成,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需求。经过上述系统分析与设计,所构建的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能适应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信息化发展要求。它汇集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农业生产等农业科技服务各环节的信息资源,满足各类农业科技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与信息资源共享需求,有效提高了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利用效率。

孙筱霞[5](2019)在《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以农业生产为例》文中认为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惠农服务是促进农业科技惠及“三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开展科技惠农服务成为普遍形态。但在实践中,传统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逐渐暴露出信息时效性差、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而云技术在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是实现科技惠农服务精准化、智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实践。本文首先针对江苏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具有的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应用类型多样和科技惠农服务模式多元的特点,分析其现实存在重复建设、服务对象有限、服务功能单一和信息资源分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对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五大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性、非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进一步运用云技术IaaS、PaaS、SaaS三层结构和微服务架构对混合云部署模式下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数据库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详细设计。其功能结构包括管理业务、创新业务、服务业务、生产业务和经营业务功能,此外还对基于Hadoop数据仓库的采集、存储方案进行设计,以实现科技惠农服务信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精准匹配。最后,对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和维护进行部署,以及采用原型设计对其信息系统相关功能的运行效果进行展示。本文基于云技术构建一个集管理、创新、服务、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科技惠农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不仅满足传统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专家咨询、培训示范,还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催生的其他需求,如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促进江苏农业人才、科教、信息资源整合,为省级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案。

张诗乔[6](2019)在《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在全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加速推荐农业产业化的必要途径,因此河南开展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农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搜集整理的数据,分别从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进行了分析,找到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投入能力、产出能力、示范带动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以及对应的园区管委会人数、政府投入、研发投入、社会投入、示范面积、园区总产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土地出产率、园区内就业人数、园区全员劳动生产率等45个三级指标。本文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求出指标的权重。邀请了相关专家对园区的目标层进行打分,根据打分情况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园区的得分排序。针对2016年和2017年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了两年的数据后,本文认为,联合管理模式优于政府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从综合得分排名上看,郑州和周口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较好,主要原因是两个园区各个发展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且着重科技投入。驻马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较快,主要原因为投入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濮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放缓,由于其为工业城市,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其推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则在降低,造成了排名的大幅下降。总体来看,各个园区在投入方面有所增加,表明政府和社会都注意到了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性。但在示范带动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四个方面各个园区发展较为不均衡,下一步应针对这四个方面重点进行提升。

王亚萌[7](2018)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效应研究 ——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例》文中认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与配置能力。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资源的支撑,而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结构对其配置效率与配置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与配置能力以解决农业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已成为农业科技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此,本文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之以各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省级农业科学院为例,对其配置结构、配置能力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系统模型,研究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变化对农业科技产出的影响演化趋势;通过运用突变级数法以及NRCA模型对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以及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为提高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以及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科技资源及配置结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对相关概念进行描述、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从农业科技的人力资源、财力、信息资源三方面阐述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体系的基本概念框架;通过对不同的配置主体的分析,构建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要配置主体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的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其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差异。第二部分,对科技资源的配置现状进行分析,梳理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与的投入结构,将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过程视作一个复杂的动态适应系统,运用因果关系图研究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因果逻辑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构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动态仿真模型,为配置结构动态模拟提供理论准备与数据支持。第三部分,在构建了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动态仿真模型之后,进行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变动的效应实验,采用Vensim-DS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对模型中科技资源投入结构的调整来观察科技产出的变动情况,通过对可能的各种方案进行反复试验,从而找到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第四部分,基于省级农业科学院视角,对我国各区域最主要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进行分析,运用突变级数法计算其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运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定量评价其科技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以此为我国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五部分,对仿真模拟出的配置方案进行最优分析,探讨投入结构的变动差异,得出部分结论,通过对其配置结构的组合仿真结果,结合对各省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测算以及对比较优势的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之后,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可行性设想。

石松[8](2017)在《20世纪美国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于服务国家战略、人道主义等多重因素的考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自二战后开始有组织、大规模地向其他需要帮助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由于农业进步对于消除贫困、维护全球和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美国政府和很多援助机构将相当数量的对外援助资源投入了农业发展领域,其形式包括农业物资的直接投入、灌溉设施等工程援建,以及教育和技术援助等。经过多年实践,美国政府、科学和教育界人士逐步得到共识:帮助受援方发展自身的农业生产体系,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是最为关键的援助内容和有效的援助方式。纵观美国自身的农业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发展体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开创这一发展模式的美国赠地高校,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关注的对象从本国农业逐步扩大至更广阔的范围。他们分享知识、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也因此在空间上得以延伸和拓展。尤其是在二战后,为了配合杜鲁门政府“第四点计划”的战略需求,美国赠地高校首先在政府组织下承担实施了一批对外援助项目。在农业领域开展对外援助,在诸多赠地高校乃至美国高校中,康奈尔大学可谓是先锋和代表。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康奈尔大学自20世纪开始组织和参与的农业领域的对外援助活动的整个发展历程,将这一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考查论述,并作对比分析。康奈尔大学开展对外农业援助较早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约20世纪上半叶的时间为其初步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二战结束后,康奈尔大学的对外农业援助开始逐步向第二个阶段转型,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纵观这两个阶段,康奈尔大学开展对外农业援助不论是起源还是转型,均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内部动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而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其援助地域和对象的侧重、援助方式和内容的选择同样也有着较为显着的变化。从两个发展阶段中选取的代表性援助案例“康奈尔—金陵故事”和“康奈尔—洛斯巴诺斯故事”,既折射出各自历史阶段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也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延续性和传承性的脉络。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的整个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进行客观的评述,首先必须承认这些援助行为给受援方带来的客观帮助,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以及它对先进农业科技在全球传播和应用的推动。但是,我们亦不能忽视对外农业援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性特点,以及援助双方必须互惠互利而绝非单向给予的基本特征。由此来看,这些援助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观点和视角的创新:一是将康奈尔对外援助行为从学界普遍理解的二战后起源向前追溯至19与20世纪之交,将当时的一些民间和个人行为认定为其对外农业援助的开端,从而得以更完整地把握和分析研究对象的全貌;二是从对外农业援助的利益指向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实施援助一方从中的获益;三是明确了对外农业援助行为与农业高校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以便于科学归纳和梳理具体援助内容与形式。此外,本研究发掘利用了大量康奈尔大学保存的珍贵档案和史料,在研究内容和材料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通过对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的研究,除了可以更多地挖掘历史、还原先进农业科技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历史轨迹,更可以从史实中总结归纳出一定的经验和启示。希望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中国农业高校在放眼全球寻求更大发展机遇时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希望对于新形势下中国和其他各国加强农业领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农业生产面临的新挑战能够有所启迪。

山东省人民政府[9](2017)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鲁政字[2016]281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2月2日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为深入实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科技支撑,

陈祺琪[10](2016)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约束的持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更依赖于农业科技的创新程度。然而,随着知识创新的发展,知识产权作用不断深化,国际农业发展体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来构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那么,不禁令人深思,知识产权视角下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是否产生相应的变化?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变动趋势及其深层机理是什么?无疑,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有利于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发展机理。鉴于此,基于技术空间扩散及经济收敛等经典理论,文章以植物新品种为例,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时序演进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收敛性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并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机制,主要获得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中国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及人力资源投入均呈下降趋势,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课题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出版着作数以及农业知识创新成果均呈增长趋势,但农业科技投入与产出资源在行业与空间分布上均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研究结果表明:①1993—2014年中国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0.37%,且种植业农业科研机构独占鳌头,区域农业科研机构分布不均。②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经费投入变动趋势不同,且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员数量略高于西北与西南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收入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且科技活动支出多用于扶持与促进种植业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③中国农业科研机构课题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出版着作数以及农业知识创新成果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以课题为例,2014年课题类型以试验发展为主,基础研究型课题最少,课题执行者以省属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且种植业农业科研机构课题数占比较高;此外,中国农业知识创新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成果申请与获权能力、质量及有效维持年限均有所提升。(2)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产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且创新主体与作物类型格局均呈多元化发展,但省域及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植物新品种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存在因果关系,且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实证分析发现:①1999—2014年UPOV成员国植物新品种申请数与授权数总体均呈增长趋势,且每年累积有效植物新品种授权数呈稳定增长趋势;但不同国家在植物新品种申请、授权与累积有效授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②1999—2014年中国植物新品种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不同品种及创新主体的申请与授权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品种格局及育种研发投资主体均呈多元化发展。然而,我国省域及区域植物新品种申请量远高于授权量,且不同区域植物新品种创新意识及其成果转化能力存在差异。③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与农业经济发展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且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当期及滞后13期均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3)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创新主体格局趋于合理化,且创新能力低值地区与高值地区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但不同区域及创新主体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仍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总体差距。实证分析表明:①2002—2014年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不同创新主体及区域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整体均呈增长趋势,且创新主体格局趋于合理化;但不同创新主体及区域创新能力存量及增幅具有明显的差异。②中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落后地区与创新能力高值地区间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但创新能力整体差异较为悬殊,并呈现出三个明显的“降—升”特征;2014年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的河南、湖南,西部的四川、云南等地。④中国区域内、区域间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差异明显,且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就区域内部差异而言,除华北地区整体差异略微增加以外,其余5个地区差异均呈缩少趋势,但其年均降幅与时序波动程度存在差异。就区域间差距而言,西南—华北、华东—东北两个区域间差异存在轻微的增大趋势,其他13个区域组合差异均呈缩小趋势,但缩小的程度与速度不同。(4)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s收敛趋势,但区域变动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时序和空间上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均存在显着的绝对b收敛特征;但全国及区域条件收敛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2002—2014年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呈明显的s收敛,且呈波动下降、持续下降和波动上升三阶段特征;但区域变动趋势不一,并存在明显的差异。②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在时序和空间上均存在显着的绝对b收敛,但其收敛速度存在差异。以东中西三大地区为例,西部收敛速度最快,达4.18%,中部居中为3.69%,东部最慢为2.27%。③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增长率的影响因素不同,且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技术差距理论在模型中得到了强有力的验证。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不是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前期创新能力基础并不能保证后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技术吸收能力有助于缩小创新能力的总体差异;出口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不利于区域差异的缩小;科研经费支出强度、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强度、城镇化程度以及fdi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均不显着。此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吸收能力、fdi和出口等指标的差异,导致了区域影响因素的差异。(5)从政策保障机制、财政调控机制、产权调节机制及市场经济调节四个方面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首先应完善并更新现有政策法规,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政策保障机制,具体做法包括对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法规的完善和更新,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组织宣传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创新主体的维权意识等;其次应构建并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调控机制,以缩小区域差异,主要涉及稳定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与调节投入结构两个方面;再次应明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权机制,激励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可从简化申请流程、降低管理费用以及延长保护年限三个方面着手;最后应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有序化交易平台,实现其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具体包括明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所属权、构建创新成果的交易平台、规范成果交易的合同文本三个方面。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研究视角看,文章基于知识产权的视角,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探讨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已有研究至多是将农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植物新品种三个主体中两个主体进行有效的组合,比如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刘辉等,2010;刘辉和许慧,2010),研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技术创新(周宏和陈超,2004)、农业创新主体科研行为的影响(黄武和林祥明,2007;王缨等,2015),鲜有研究将三者结合起来。然而,本研究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探讨知识产权视角下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既充分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又深入分析种质资源的发展现状,并量化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文章综合利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归纳法与计量经济方法,并将空间因素融入计量经济方法中,体现了方法应用的多元化。已有对知识产权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且在占比很低的定量研究中,描述性统计分析仍占据“半壁江山”。而本研究所涉及的方法,由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与归纳演绎法、计量经济方法三大类构成。就计量经济方法而言,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等识别植物新品种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继而构建了二者的分布滞后模型,并利用阿尔蒙多项式法与普通最小二乘法量化了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结合技术扩散及经济收敛理论,利用dagum分解的基尼系数研究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最后,利用收敛性模型研究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将多种计量方法组合应用,对知识产权视角下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文以农业知识产权中的植物新品种为例,对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是对已有研究的深化与扩展。已有研究,特别是针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多是停留在对其现状的分析上,仅部分研究涉及知识产权变动趋势的特征及影响。而本文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探讨知识产权视角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具体而言,在对农业科技创新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的分布特征,并基于国内外两个视角分析了植物新品种创新的现状,继而识别了植物新品种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量化了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在总结归纳不同创新主体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时序演进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及区域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接下来,又进一步分析了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对其收敛速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在借鉴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论,构建了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保障机制。因此,从研究内容的整体布局来看,本研究是对现有文献的深化与扩展。

二、农业科技分析测试机构的作用与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科技分析测试机构的作用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
        2.1.2 推广
        2.1.3 农业技术
        2.1.4 农业技术推广
        2.1.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1.6 农业推广概念的拓展
    2.2 农业推广的由来
    2.3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论
        2.3.1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2.3.2 农业技术推广沟通理论
        2.3.3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2.3.4 农业推广教育原理
        2.3.5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2.4 农业推广现状
        2.4.1 世界农业推广组织的现状
        2.4.2 农业推广体系的结构
        2.4.3 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费情况
    2.5 世界农业推广发展新动向
        2.5.1 发达国家改进农业推广的新动向
        2.5.2 发展中国家农业推广改进与发展任重道远
    2.6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
        2.6.1 农业技术推广法
        2.6.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方向
    2.7 农业推广法
第3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
    3.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1.1 与市场因素相融合的农技推广模式
        3.1.2 以产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1.3 以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3.2.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况
        3.2.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第4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硬件条件差
    4.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
    4.3 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
    4.4 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
    4.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
    4.6 农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
    4.7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第5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5.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
    5.2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
    5.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能力较弱
    5.4 科研人才不足
    5.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
    5.6 农民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低
    5.7 未能发挥农民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第6章 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6.1 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6.2 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
    6.3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
    6.4 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
    6.5 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
    6.6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6.7 发挥农民合作社的独特制度优势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采用PPP模式的物有所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共物品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 PPP模式与物有所值
        2.2.1 PPP模式的含义
        2.2.2 物有所值的含义
    2.3 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PPP模式的特征
        2.3.1 生命周期
        2.3.2 农业科创载体
        2.3.3 投资收益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采用PPP模式运作分析
    3.1 发展背景与特征分析
        3.1.1 我国农业科创示范园现状分析
        3.1.2 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发展背景
        3.1.3 XXX农业科创示范园建设总体规划
        3.1.4 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产业发展目标
        3.1.5 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特征分析
    3.2 风险识别及分配分析
    3.3 运作方式分析
        3.3.1 合作期限
        3.3.2 运作模式
        3.3.3 合作范围
    3.4 交易结构分析
        3.4.1 投融资结构
        3.4.2 双方权利义务
        3.4.3 回报机制
    3.5 项目效益分析
        3.5.1 测算说明
        3.5.2 经营模式分析
        3.5.3 周边科研载体调研分析
        3.5.4 项目收入分析
        3.5.5 项目经营成本及税费分析
        3.5.6 项目效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有所值评价体系与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物有所值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
        4.1.1 物有所值定性评价国际比较分析
        4.1.2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国际比较分析
    4.2 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采用PPP模式物有所值评价指标体系
        4.2.1 物有所值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4.2.2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4.2.3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影响要素
    4.3 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物有所值评价结果不确定性分析
        4.3.1 敏感性分析原理
        4.3.2 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敏感性分析主要特征
    4.4 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风险特征分析
        4.4.1 风险特征分析
        4.4.2 风险主要类型体系构建
    4.5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5.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5.2 层次分析法下的风险评价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采用PPP模式物有所值评价
    5.1 定性评价
        5.1.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1.2 指标得分的确定
        5.1.3 定性评价结果
    5.2 定量评价
        5.2.1 PSC值计算
        5.2.2 PPP值计算
        5.2.3 定量评价结果
    5.3 敏感性分析
        5.3.1 基本建设方案及中期物有所值评价
        5.3.2 敏感性分析
    5.4 物有所值评价及模式选择分析
        5.4.1 定性评价与模式选择
        5.4.2 定量评价与模式选择
        5.4.3 物有所值评价与模式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分析与设计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1 云计算研究现状
        1.2.2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1.5 本文拟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云计算理论
        2.1.1 云计算理论及特点
        2.1.2 云计算的体系层次
        2.1.3 云计算服务模式
    2.2 云平台关键技术
        2.2.1 Hadoop分布式框架
        2.2.2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2.2.3 MapReduce并行式计算框架
        2.2.4 Elastic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
        2.2.5 Web开发技术
    2.3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管理理论及方法
        2.3.1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管理理论
        2.3.2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管理方法
第三章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的现状
    3.2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存在的问题
    3.3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需求分析
        3.3.1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服务对象信息需求分析
        3.3.2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业务需求分析
        3.3.3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3.4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性能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设计
    4.1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设计目标和原则
        4.1.1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设计目标
        4.1.2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设计原则
    4.2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总体设计
    4.3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功能设计
        4.3.1 智能信息服务模块设计
        4.3.2 信息检索模块设计
        4.3.3 信息推荐模块设计
        4.3.4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4.4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实现
    5.1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实施步骤
    5.2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实现
    5.3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测试
        5.3.1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功能测试
        5.3.2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以农业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云技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1.5 本文拟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云技术的理论
        2.1.1 云技术的涵义
        2.1.2 云技术的特征
        2.1.3 云技术的逻辑结构
        2.1.4 云技术的部署模式
    2.2 云技术的方法
        2.2.1 Hadoop数据处理方法
        2.2.2 Spark数据处理方法
        2.2.3 微服务架构方法
    2.3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2.3.1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理论
        2.3.2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方法
第三章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3.1.1 江苏农业发展现状
        3.1.2 江苏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现状
        3.1.3 江苏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3.2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要素构成
        3.2.1 涉农行政部门
        3.2.2 涉农科教单位
        3.2.3 涉农服务单位
        3.2.4 独立经营的农户
        3.2.5 涉农企业
    3.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涉农行政部门的需求分析
        3.3.2 涉农科教单位的需求分析
        3.3.3 涉农服务单位的需求分析
        3.3.4 独立经营农户的需求分析
        3.3.5 涉农企业的需求分析
    3.4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需求
        3.4.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易用性需求
        3.4.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求
        3.4.4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设计
    4.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4.1.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
        4.1.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4.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
        4.2.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4.2.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结构设计
        4.2.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
    4.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4.3.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3.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4.3.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创新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4.3.4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服务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4.3.5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生产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4.3.6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经营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维护
    5.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实施
    5.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维护
        5.2.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维护内容
        5.2.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护
    5.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
        5.3.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首页
        5.3.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注册与登录界面
        5.3.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生产业务系统界面
        5.3.4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经营业务系统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6)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搜集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不足
2 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溯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技园区
        2.1.2 农业科技园区
    2.2 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理论和评述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4 农业科技园发展理论评述
3 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分类及运行机制
    3.1 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分类
        3.1.1 政府管理模式
        3.1.2 企业管理模式
        3.1.3 联合管理模式
    3.2 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
        3.2.1 资金筹措机制
        3.2.2 土地流转机制
        3.2.3 人才利用机制
        3.2.4 科技支撑机制
        3.2.5 辐射带动机制
4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4.1 政府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1.1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4.1.2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4.1.3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4.2 企业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2.1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4.2.2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4.2.3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4.3 联合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3.1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4.3.2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4.3.3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5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1 系统性原则
        5.2.2 逻辑性原则
        5.2.3 导向性原则
        5.2.4 实用性原则
        5.2.5 易操作性原则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1 指标的选取依据
        5.3.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3.3 评价指标的释意
        5.3.4 评价方法及步骤
6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评价与分析
    6.1 评价对象的选取
    6.2 数据的来源和计算
        6.2.1 数据的检验
        6.2.2 变异系数的计算
        6.2.3 权重的确定
    6.3 园区管理模式评价
        6.3.1 园区综合评价
        6.3.2 政府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6.3.3 企业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6.3.4 联合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6.4 结论分析
        6.4.1 园区综合分析
        6.4.2 科技效益分析
        6.4.3 经济效益分析
        6.4.4 社会效益分析
7 问题与建议
    7.1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
        7.1.1 资金投入不足
        7.1.2 规划设计不合理
        7.1.3 区域带动能力不足
        7.1.4 科研水平较低
        7.1.5 人才匮乏
        7.1.6 管理运营体系僵化
        7.1.7 配套政策不足
    7.2 建议
        7.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7.2.2 提高产业化发展力度,促进园区内“三产融合”发展
        7.2.3 健全园区推广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2.4 加强园区规划设计,确保发展方向正确
        7.2.5 健全园区组织体系,完善园区管理制度
        7.2.6 制定人才培养措施,建立人才引进体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一: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专家赋权表
附表二: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调查问卷表

(7)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效应研究 ——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科技资源内涵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资源配置相关的研究综述
        1.3.3 农业科技资源相关的研究综述
        1.3.4 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体系理论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科技资源
        2.1.2 农业科技资源
        2.1.3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与新经济增长理论
        2.2.2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2.2.3 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3章 农业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结构概况
    3.1 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及结构
    3.2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3.3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结构
    3.4 农业科研机构产出情况
第4章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系统仿真建模
    4.1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的构建基础
        4.1.1 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本问题的适用性
        4.1.2 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边界与基本假设
    4.2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因果关系图
        4.2.1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因果关系图
        4.2.2 主要反馈回路
        4.2.3 系统动力学模型变量的确定
    4.3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仿真模型构建
        4.3.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2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系统流图的设计
        4.3.3 基本参数设置
        4.3.4 变量间函数关系确定的方法
        4.3.5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第5章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效应实验
    5.1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比例变化模拟
    5.2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劳务费用支出比例变化模拟
    5.3 农业科研机构课题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变化模拟
    5.4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率变化模拟
    5.5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R&D资源配置结构组合实验
第6章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分析—以我国省级农业科学院为例
    6.1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6.1.1 突变理论与突变级数法
        6.1.2 比较优势理论与NRCA模型
    6.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2.1 评价指标选取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 实证分析与结果
        6.3.1 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分析
        6.3.2 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利用效益的比较优势分析
    6.4 本章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系统模型相关参数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20世纪美国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与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针对康奈尔大学的相关研究
        二、对外农业援助的相关研究
        三、有关康奈尔大学近代开展对外农业援助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相关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来源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可能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第一节 “对外农业援助”的内涵与外延
        一、对外援助(援外)、国际援助
        二、对外农业援助
    第二节 几个相关概念的阐释和辨析
        一、国际发展援助
        二、粮食援助
        三、国际农业与农村发展
第二章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端的背景与动因
        一、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宏观背景
        二、对外农业援助在康奈尔大学起源的内部动因
    第二节 起源阶段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地域与方式的选择
        一、地域的选择: 拉美与亚太地区
        二、基于高校基本职能的援助方式的选择
    第三节 主要援助活动内容
        一、教育与人才培养: 招收外国留学生
        二、开展科学研究: 零星出现的资源考察
        三、以个人活动为主的知识转移与技术推广
        四、校内组织或相关保障: 民间组织与社团的成立
第三章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的转型和快速发展
    第一节 转型的背景和动因
        一、对外农业援助发生转型时的全球局势与宏观背景
        二、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获得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
    第二节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转型中的地域和方式的选择
        一、地域的选择: 广泛性与重点性并存
        二、更加综合多样的援助方式
    第三节 主要援助活动内容
        一、教育与人才培养: 关注重点从规模向质量的转变
        二、开展科学研究: 内容极大拓展与丰富
        三、在技术推广基础上形成更加立体综合的援助项目
        四、校内组织或保障: 官方机构的成立与激励措施
第四章 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个案及其比较分析
    第一节 起源与初步发展阶段: 康奈尔—金陵故事
        一、援助背景与起源
        二、主要援助经历与内容
        三、援助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第二节 转型和快速发展阶段: 康奈尔—洛斯巴诺斯故事
        一、援助背景及起源
        二、主要援助经历与内容
        三、援助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第三节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两个发展阶段的比较和分析
        一、援助行为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的对比
        二、援助对象和发生地点的比较
        三、援助方式与行为的比较
第五章 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历史评价
        一、带给受援方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援助行为具有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本特征
        三、推动先进农业科技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四、特定时代背景下帮助获取国家利益的工具
        五、“美国需要”和“美国模式”形成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 经验与启示
        一、对外农业援助与农业高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紧紧依托高校基本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三、“官民并举”和多渠道的经费投入
        四、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基本属性
        五、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以植物新品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相关理论回顾
        1.3.2 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
        1.3.3 农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
        2.1.1 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2.1.2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2.1.3 农业科技创新的要素
        2.1.4 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模式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知识产权的内涵
        2.2.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2.2.3 农业知识产权的经济作用
    2.3 植物新品种创新的理论基础
        2.3.1 植物新品种的概念及特征
        2.3.2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界定
        2.3.3 植物新品种申请与授权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3.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及时空特征
        3.1.1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3.1.2 农业科技资源的时空特征
    3.2 国内外植物新品种创新现状分析
        3.2.1 国外植物新品种创新发展现状
        3.2.2 中国植物品种创新现状分析
    3.3 专题:植物品种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3.3.1 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
        3.3.2 实证分析
        3.3.4 结论与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
    4.1 理论支撑
    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及量化
        4.2.2 主要研究方法
    4.3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时序演进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4.3.1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时序演进特征
        4.3.2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4.4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公平性分析
        4.4.1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整体差异
        4.4.2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差异的因子分解
    4.5 结论与讨论
        4.5.1 主要结论
        4.5.2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
    5.1 问题提出
    5.2 方法、变量与数据
        5.2.1 理论基础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收敛性检验
        5.3.1 σ收敛检验
        5.3.2 绝对β收敛检验
    5.4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2 六大区域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结论与讨论
        5.5.1 主要研究结论
        5.5.2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6.1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经验
        6.1.1 完善健全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
        6.1.2 与时俱进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1.3 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6.2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7.1 完善并更新现有政策法规,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政策保障机制
    7.2 构建并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调控机制,以缩小区域差异
    7.3 明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权机制,激励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7.4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有序化交易平台,实现创新的经济价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8.2.1 研究的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农业科技分析测试机构的作用与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2]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蔡成业. 西南大学, 2020(01)
  • [3]XXX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采用PPP模式的物有所值评价研究[D]. 杨根东. 东南大学, 2019(01)
  • [4]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分析与设计 ——以江苏省为例[D]. 王蓉. 东南大学, 2019(10)
  • [5]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以农业生产为例[D]. 孙筱霞. 东南大学, 2019(10)
  • [6]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D]. 张诗乔.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7]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效应研究 ——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例[D]. 王亚萌.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8]20世纪美国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研究[D]. 石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02)
  • [10]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以植物新品种为例[D]. 陈祺琪.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农业科技分析检测机构的作用与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