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扩展矩阵理论的汉语韵律短语分析

基于扩展矩阵理论的汉语韵律短语分析

一、基于扩张矩阵理论的汉语韵律短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1](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徐丽娜[2](2018)在《南香红新闻特稿的叙事艺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以《南方周末》及其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超过千余篇,但对在南周报系下成长起来的记者以及其新闻作品的研究则微乎其微。这与新闻的纪实性、纪事性及新闻报道的采写特点有关。新闻以“事”为主,报道及时,不易形成个性,能在纪事的新闻作品中形成个人风格的记者,都是出类拔萃的。南香红即是一位颇具个人风格的女记者,独特叙事视角、风格和观察力使其特稿兼具新闻的“真”和文学的“美”,呈现独特的叙事艺术。本文基于南香红自1990年代末至2015年间发表的41篇新闻特稿,以热奈特及格雷马斯的经典叙事理论为支撑,从故事、叙述和话语三个层面分析其特稿的叙事艺术。全文由以下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缘起、选题意义,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对“新闻特稿”、“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等关键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学界对新闻特稿、叙事理论,新闻叙事理论,以及南香红新闻特稿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从故事层面研究。通过对南香红新闻特稿中行为者的统计和语义分析,发现其新闻特稿中的行为者呈现出“缺失的官方”和“对抗的民众”两大特征。其中官方较多呈现出“粗暴、蛮横、不作为”的形象,民众虽势单力薄但有反抗意识;叙事节奏上,运用细节、事件的组合和叙事的详略营造高低缓急的内部节奏,引起受众心理的跌宕起伏,外部则通过长短段落的错落有序带给受众视觉享受。叙事节奏的内外结合,使其特稿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愉悦的审美体验。第三章从叙述层面研究,发现南香红常使用“公开的叙事者”身份赋予特稿浓郁的人情味和对所述之事的严肃思考,“公开的叙事者”在本研究中突出表现为高频率的第一人称出场方式;在叙事视角上,女性新闻从业者的身份使其在选材和新闻聚焦时偏向于教育、生态、环境、灾难等议题,关注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形成鲜明的“她视角”和“底层聚焦”的叙事视角。第四章从话语层面研究,研究发现,南香红的新闻特稿呈现出高温叙事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词汇上,南香红在特稿写作中不避讳选用高主观的形容词和情态词;句式上,主观性强的疑问句、感叹句和采用明喻修辞手法的“像”字句在南香红新闻特稿中出现频率较高;语篇组织上,细节描绘和评论是南香红常用的自我表达手段。研究发现,新闻真实性和文学审美特质的融合,记者职业素养和女性身份特质的碰撞,新闻客观性和自我表达欲望的博弈是南香红新闻特稿呈现独特叙事艺术的深层原因。

才让卓玛[3](2016)在《基于混合基元的藏语语音合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音合成是人机交互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难题。语音合成的目标是将文字信息自动转换为清晰、流畅的语音,它的研究对自动控制、智能机器人和人机语音通讯系统等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语音合成技术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藏文信息处理作为中文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分词、标注及词频统计等方面得到了长足进展,但藏语语音合成技术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对藏语语音合成有价值的许多属性未能被挖掘和描述,对藏语本体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例如,现有系统还不能对藏语的韵律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也不能通过文本分析为系统提供必要的控制信息等。本文立足于藏语言文字本体,从语言学和语音学角度研究藏文的文本特征和藏语韵律特征,并基于语料库语音合成技术,设计实现了一个实用的基于混合基元的藏语语音合成系统。文章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藏语文本入手,研究了非藏文字符和句子边界识别等语音合成的预处理问题,并根据藏语语音合成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基于词性约束的藏文分词算法。相对于传统分词算法,该算法通过词性搭配规则避免了大多数交集型和包孕型歧义的产生,改进紧缩词和未登录词的识别策略,使分词的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另外,为了解决未登录词的语音合成问题,给出了藏文字构件分解算法,并通过开发藏文字构件分析系统验证了算法的性能。同时,将该系统从大规模语料中统计的构件分布信息用于指导基元的选取与语料库的构建。该内容见第二章。(2)从声学及语法特征入手,统计分析安多藏语的韵律层级结构、重音模式及语调现象,研究了藏语的韵律控制规则。首先,提出了藏语的韵律层级结构预测算法,该算法综合运用虚词频度与韵律短语长度信息动态地标记韵律单元边界,避免了韵律层级结构划分过分依赖于分词结果的现象,保证了韵律层级结构的完整性。其次,计算出各级重音的相对系数。合成时先分配韵律词、韵律短语和语调短语的语法重音,然后根据各级韵律单元重音的相对系数计算目标语句的强调重音。最后,给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语调特征及语调规则。实验数据证明,本文的韵律规则对语音的韵律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语音的自然度得到较大的改善。该内容见第三章。(3)基元选择是建立结构合理、规模适中的语料库的基础,也是基于语料库语音合成的关键。为了提高系统的韵律表现并兼顾基元的搜索空间,提出混合基元库构建策略,并给出相应的基元选择算法。主、客观实验数据表明,混合基元库策略与算法有效地保留了大基元的完整性与小基元的灵活性及鲁棒性。为了避免语音合成时对基元做过多的算法调整,文章基于混合基元库采用多样本波形拼接策略,即一个(文本)基元在语音库对应多个候选样本。同时研究了多样本语音库的组织策略与搜索算法。实验证明,与传统算法相比,该算法提高了合成速度,增强了系统的实时性。该内容见第四章。(4)以安多藏语语音合成系统为代表介绍了藏语语音合成系统的设计思想、目标、功能特色及性能评测结果。该系统在文本分析、韵律控制方面都比较有特色,为我们继续研究语音合成技术提供了实验平台。该内容见第五章。

李凤杰[4](2010)在《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文中认为本论文目的是根据韵律结构层次理论和英语韵律结构层次的界定探讨语言普遍的韵律结构层次在汉语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依据Selkirk(1986)基于末端理论特殊讨论汉语韵律词和音系短语的界定,并分析音步和黏附组在汉语中的地位。在不同的语言中韵律词可能小于、大于或等于形态句法词。在回答这一点时,我声称把Selkirk(1986)音系作用域的基于末端理论延伸到单词内,支持Cohn(1989)和Rice(1992)的观点。并提出汉语韵律词形成的参数,这些参数被词汇范畴的词汇vs.后词汇的左边界处理。从汉语特定的情况看汉语词内部的音系作用域也是可预测的。为了得出汉语音系短语,我采纳Selkirk(1986)的参数词汇范畴最大投射的左边界。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有可选择性的短语划分与基于末端的参数得出的短语不一致,我提出音系短语的重构——这取决于韵律成分的复杂性、话语速度和暂停。音步在重音语言里反映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交替出现的节奏关系,而对于汉语这样的声调语言来说,重音不是突出的特征,由于重音和音步是共存的,有重音才有音步,有音步一定表示该语言有重音。从这个角度看,音步在汉语韵律结构层次中是不突显的。粘附组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有争议,Hayes(1989b)认为粘附组这个层次是由于单音节的功能词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附属到名词、动词、形容词上才形成。粘附组被定义为一个实词加上同一句法成分内单音节的语法词。根据各个语言不同的情况,粘附组在语言普遍的韵律结构层次中不一定位于韵律词和音系短语之间,这样在语言普遍的韵律结构层次上粘附组的位置无法确定;另外,黏附词在汉语中附属到实词上构成后词汇层面的韵律词。所以粘附组在汉语韵律结构层次中也没有相应的地位。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下列六点:1)汉语韵律结构层次的分析对韵律结构层次理论(Selkirk 1978,1984; Nespor and Vogel 1986; Hayes 1989b)给出支持性的论据;2)在本篇论文中提出的韵律词构成参数——汉语韵律词是根据词汇中心语的左边界界定的——解释了汉语中形态结构和音系结构的不对称。这是第一次从韵律音系学的角度对汉语韵律词进行界定;3)本论文也支持了假说音系结构独立于句法结构,汉语音系短语是根据词汇中心语最大投射的左边界界定的。这也是第一次从韵律音系学的角度对汉语音系短语进行界定;4)关于音步的地位分析结束了汉语学界长期以来关于音步“左中心”还是“右中心”的争论,因为汉语是声调语言,重音不是突出特征,音步在汉语中是不突显的;5)黏附组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虚词只是附属在实词上在后词汇层面构成韵律词;6)在语调短语中上声变调首先在韵律词内发生,然后循环应用到音系短语中,最后在语调短语层面同时应用,这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

姜宁[5](2008)在《示例学习的扩张矩阵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示例学习是从某一概念的已知正例集合和反例集合中归纳出描述所有正例并排斥所有反例的该概念的一般规则,因此,示例学习也称为概念获取(concept acquisition)。现有的示例学习算法主要分成两大类:覆盖算法和分治算法。覆盖算法生成归纳规则,一般表示为析取范式。本文主要讨论基于扩张矩阵理论抽取规则的覆盖算法。扩张矩阵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具有很高的准确率。本文对一种典型的扩张矩阵算法FCV给出了一种改进。改进的主要思想是省略FCV算法中建立扩张矩阵、寻找公共路径这一步,直接从评价矩阵中记录选择子得到公式,从而生成规则。进一步的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FCV算法其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均有所降低,其泛化能力明显高于原有的FCV算法。此外,本文通过对各种扩张矩阵算法进行的深入研究,以及对FCV和NCV两种典型算法的比较,总结出基于扩张矩阵提取的规则的特点。

肖翠云[6](2006)在《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 ——论中国语言学批评》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或模式,始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后经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的承继、发展及演进,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舞台上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但70年代随着解构主义取代结构主义成为新的批评盟主,语言学批评也黯然归于沉寂。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文化语境中涌入中国,并迅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语言热潮,给中国文学批评以深刻的影响和启迪。语言学批评是运用语言学的概念、术语、范畴、理论及方法来研究文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有机融合。在西方,它的特点是将文学看作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文学的本体就是文本的语言形式,文学批评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精微细致的分析,而对文本之外的世界不屑一顾。这种迥异于传统的社会学批评和印象式批评的批评方法,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从译介、传播、阐述、评价到质疑、改造、重构及实践,西方语言学批评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持久而深入的研究。但西方语言学批评完全斩断文本与外界的联系、对文本作封闭式的语言分析显然走上了另一种片面和极端。因此,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语言学批评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的批评模式。本文认为,这种新的批评模式就是把文本形式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有机融合起来,既注重对文本形式进行精雕细琢的语言分析,又注重发掘语言形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这既是对西方语言学批评纯形式分析的突破,也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学批评和印象式批评的超越,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语言学批评。本文认为由“西方语言学批评在中国”到“中国语言学批评”的形成转化中,中国语言学批评将文本形式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有机融合起来,主要采取了三种建构视角:美学的、修辞学的和心理学的。美学视角把被西方语言学批评忽视的审美性交还给文学,侧重从审美的角度探讨文本语言形式本身所含有的审美意蕴;修辞学视角突破西方语言学批评的封闭型文本,把文本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探讨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赖关系,揭示文本形式中所包孕的社会文化内涵;心理学视角把被西方语言学批评驱逐出去的作者邀请回来,探讨文本与创作主体

于建平,徐学萍[7](2005)在《科技文摘的信息展开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主位-述位的理论,研究了科技文摘的信息展开模式,总结出汉语和英语科技文摘的语义结构特点和常用的主位-述位推进模式种类,并作了比较分析。旨在弄清科技文摘的信息展开脉络,提高写作、解读和翻译科技文摘的质量。

王兴起,孔繁胜[8](2005)在《容忍噪音的扩张矩阵启发式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有扩张矩阵算法多为建立在理想数据基础上的,而实际的应用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噪音数据,这样致使其在实际的应用中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文章对原有扩张矩阵理论进行扩充,提出扩张矩阵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容忍噪音的扩张矩阵启发式算法(NCV)。实际领域的实验结果表明:NCV算法能够得到较为简单而精确的规则,并且较好地解决了实际领域中存在的噪音问题。

陈碧[9](2005)在《《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周易》“象数”,是构成中国文化之基本框架与内容即艺术与技术、感性与理性、审美与求真的“原型”之一。其美学思想显隐在阴阳卦爻和《周易》经传中。本论文试图从“易象与审美”、“易数与审美”、“象数与中国艺术”、“象数与中国人的诗意安居”和“象数美学价值的现代性思考”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之,并由此说明其对中国美学建构、艺术创作和中国人的性情爱好、居住理念以及现代生活等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当在《周易》的卦象符号。“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易象图式以——(阴)—(阳)二爻为内核,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系统结构理论、辩证思维以及美学意味。“易象与审美”的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耙梳:其一,“观”的审美方式及象的多样性。八卦是先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而这种取类比象之“观”体现了中国古人思维的独特性,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审美体验。且“观”的产物“八卦”、“六十四卦”又体现出象征意味的形态之美,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观”的审美方式引发了中国文艺关注现实生活的传统,古代“神道设教”的产物又成为后人审美的对象,“观物”理论还是后世“物感”说滥觞的基元,“观”的审美方式影响并形成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游”的审美方式。其二,阴阳之道及“感”的美学意味。阳爻之刚,阴爻之柔,是易象很重要的表征,其揭开了天地万物之面纱:阳刚、阴柔美。而“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出人类生命美学的主旋律。易象之“立象”是为了“尽意”,此“意”之美在感,在情,在对生命之爱的歌颂。中国古代美学受其影响,特别强调美的生命力,力求在事物运动过程中抓住美之真谛。其三,象的超越与大和之美。“立象以尽意”孕育了易象之象征美。而“得意”的真境界就在于“忘象”。超越了象,便能够在似与不似之间,走向审美自由。这种自由境界尚中贵和,是对立和谐、“与天地合其德”、天人合一的极乐境界和审美境界。其四,易象中先民对“简”的追求。“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卦象线条是中国艺术崇尚简易线条之渊源。易象拟“一画”之简,而见天地之繁,它着眼于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之象,发展成一种不可思议的线条艺术。而“白贲无咎”又是中国美学“绚烂归于平淡”之重素倾向的又一渊源。无论是书画、诗文,或是戏曲、舞蹈,其对素美的追求都无不受“贲饰尚素”的影响。总之,象的美学,是观的美学,符号的美学,象征的美学,具象与抽象统一的美学;是物、象、意统一的美学,阴柔阳刚的美学,生命的美学;是似与不似、对立中和、天人合

徐光佑,贺伟晟,史元春[10](2004)在《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2003》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年度文献综述之六。查阅了 2 0 0 3年 9种核心刊物的 3 1 4 3篇文章 ,并从中选取了 4 3 6篇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文章进行分类统计 ,指出了 2 0 0 3年中国多媒体技术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 ,结合前 4年的统计结果 ,将近 5年的多媒体技术文献统计结果做了比较 ,从而清楚地看到多媒体技术 ,尤其是热点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本文不仅给从事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献资料的索引 ,也给论文作者和刊物编辑一个好的参考

二、基于扩张矩阵理论的汉语韵律短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扩张矩阵理论的汉语韵律短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南香红新闻特稿的叙事艺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2 故事层面:新闻真实和文学审美的融合
    2.1 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
    2.2 行为者:缺失的官方和对抗的民众
    2.3 叙事节奏:强烈的画面感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3 叙述层面:记者职业素养和女性特质的碰撞
    3.1 叙事和叙述
    3.2 叙事者:高频率的公开叙事者
    3.3 思想视角:“她视角”和底层聚焦
4 话语层面:新闻客观性和自我表达的博弈
    4.1 话语和新闻话语
    4.2 词汇选择:立场的表达
    4.3 句式选择:情感的抒发
    4.4 语篇组织:价值观的表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3)基于混合基元的藏语语音合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音合成概述
        1.1.1 语音合成
        1.1.2 语音合成研究历史
    1.2 语音合成技术
        1.2.1 源-滤波器合成技术
        1.2.2 波形编码/编辑合成技术
        1.2.3 统计参数语音合成
        1.2.4 基于语料库的语音合成技术
        1.2.5 语音合成技术比较
    1.3 藏语语音合成的背景与现状
        1.3.1 藏语言文字概述
        1.3.2 藏语语音合成现状分析
        1.3.3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藏语文本分析
    2.1 非藏文字符处理
    2.2 句子边界识别
    2.3 藏文分词
        2.3.1 藏文分词方法概述
        2.3.2 藏文分词难点
        2.3.3 分词策略
        2.3.4 分词算法
        2.3.5 实验及数据分析
    2.4 藏文字构件分解
        2.4.1 构件分解模型
        2.4.2 构件分解形式化描述
        2.4.3 构件分解算法
        2.4.4 实验及数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多藏语韵律特征分析
    3.1 韵律概述
    3.2 安多藏语韵律层级结构分析
        3.2.1 韵律层级结构预测现状
        3.2.2 韵律层级结构边界声学特征
        3.2.3 韵律层级结构语法特征
        3.2.4 韵律层级结构预测
    3.3 安多藏语重音分析
        3.3.1 重音概述
        3.3.2 重音的声学特征
        3.3.3 重音的语法特征
        3.3.4 重音规则描述
    3.4 安多藏语语调分析
        3.4.1 语调概述
        3.4.2 安多藏语语调声学特征
        3.4.3 安多藏语语调语法特征
        3.4.4 安多藏语语调规则描述
    3.5 实验及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基元库构建
    4.1 藏文混合基元库构建
        4.1.1 混合基元选择策略
        4.1.2 混合基元选择算法
        4.1.3 实验及数据分析
    4.2 藏语语音库
        4.2.1 语音数据来源
        4.2.2 语音库构建
        4.2.3 语音库组织
    4.3 样本搜索算法
        4.3.1 样本搜索算法
        4.3.2 实验及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多藏语语音合成系统的设计
    5.1 系统设计
        5.1.1 系统设计思想
        5.1.2 系统结构
        5.1.3 知识库组织
    5.2 系统功能与特色
        5.2.1 系统功能模块
        5.2.2 AT-3S系统特色
    5.3 系统性能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介绍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韵律
    第二节 韵律结构层次的性质
        2.2.1 韵素
        2.2.2 音节
        2.2.3 音步
        2.2.4 韵律词
        2.2.5 黏附组
        2.2.6 音系短语
        2.2.7 语调短语
        2.2.8 话语
    第三节 韵律结构和形态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2.3.1 句法和音系之间存在大体的一致性
        2.3.2 句法和韵律结构之间又有一定的差别
    第四节 基于关系假说和基于末端假说
第三章 英语韵律结构层次
    第一节 介绍
        3.1.1 韵律结构层次产生的历史背景
        3.1.2 英语韵律结构层次的研究现状
        3.1.3 英语音系学
        3.1.4 本章目的
    第二节 基于响度的英语韵律结构层次
        3.2.1 韵素
        3.2.2 音节
        3.2.3 音步
        3.2.4 结论
    第三节 基于形态句法的英语韵律结构层次
        3.3.1 韵律词
        3.3.2 黏附组
        3.3.3 音系短语
        3.3.4 结论
    第四节 基于焦点的英语韵律结构层次
        3.4.1 语调短语
        3.4.2 话语
        3.4.3 结论
    第五节 总论
第四章 汉语韵律结构层次
    第一节 汉语韵律结构层次研究现状
    第二节 汉语音系学
        4.2.1 音系学——连读变调
        4.2.2 速度
        4.2.3 同时应用
        4.2.4 循环应用
        4.2.5 韵律循环的起始域
        4.2.6 词重音的不相关性
        4.2.7 静止拍
        4.2.8 词语自主律
        4.2.9 普通话音高扩展
        4.2.10 普通话重音和声调的关系
    第三节 汉语韵律结构层次分析
        43.1 韵素
        4.3.2 音节
        4.3.3 音步
        4.3.4 韵律词
        4.3.5 黏附组
        4.3.6 音系短语
        4.3.7 语调短语
        4.3.8 话语
    第四节 结论
第五章 汉英韵律结构层次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英语韵律结构层次的相同点
        5.1.1 音节
        5.1.2 韵律词
        5.1.3 音系短语
        5.1.4 语调短语
        5.1.5 话语
    第二节 汉英语韵律结构层次的不同点
        5.2.1 韵素
        5.2.2 音步
    第三节 黏附组的地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5)示例学习的扩张矩阵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
    1.4 文章组织
第2章 扩张矩阵算法简介
    2.1 扩张矩阵的相关概念
    2.2 典型的扩张矩阵算法
        2.2.1 AQ系列算法
        2.2.2 AE系列算法
        2.2.3 FCV算法
        2.2.4 NCV算法
        2.2.5 分组覆盖算法
        2.2.6 扩张图方法
第3章 扩张矩阵算法的比较研究与优化
    3.1 一种扩张矩阵算法的优化及影响
        3.1.1 FCV算法
        3.1.2 FCV算法描述
        3.1.3 算法优化依据
        3.1.4 优化后算法(IFCV)描述
        3.1.5 算法复杂性分析
        3.1.6 测试结果分析
    3.2 扩张矩阵算法的比较研究
        3.2.1 扩大规则空间的比较
        3.2.2 寻求一致公式的过程比较
        3.2.3 适用数据集范围的比较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 ——论中国语言学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语言学批评:从西方到中国
    第一节 西方语言学批评概观
    第二节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在中国
    第三节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
    第四节 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在中国
第二章 中国语言学批评:从稚嫩走向成熟
    第一节 蒙昧期:工具论语言观的延续及强化
    第二节 前奏期:本体论语言观的萌芽
    第三节 发展期:本体论语言观的确立
    第四节 深化期:文学研究的语言学反思
第三章 美学视角:文本的审美化观照
    第一节 审美性是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文本微观层面的审美化观照
    第三节 文本宏观层面的审美化观照
第四章 修辞学视角:文本的历史文化阐释
    第一节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
    第二节 文本修辞论阐释的理论构建
    第三节 文本修辞论阐释的批评实践
第五章 心理学视角:文本的心理学解读
    第一节 文本是作家母腹孕育的产物
    第二节 文本是作家个性心理的投射
    第三节 文本是民族集体心理的凝结
第六章 中西语言学批评的差异解析
    第一节 历史的错位及文化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中西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三节 中西文字及语言的差异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中文详细摘要

(9)《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易象与审美
    第一节 “象”及其在《周易》中的地位
        一 爻、卦、象
        二 象在《周易》中的地位
    第二节 “观”的审美方式及象的多样性
        一 “俯仰往还,远近取与”:取类比象的观照方式
        二 八卦、六十四卦象形与象征的多样性:具象与抽象的统一
        三 “观物取象”的中国美学意义
    第三节 阴阳之道及“感”的美学意味
        一 天地万物之美:阳刚、阴柔美
        二 “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类的生命美学
        三 “立象尽意”的中国美学意味
    第四节 象的超越与大和之美
        一 象的超越:在似与不似之间,走向审美自由
        二 对立和谐:中和之美
        三“与天地合其德”: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第五节 易象中先民对“简”的追求
        一 卦象线条:中国艺术崇尚简易线条之渊源
        二 白贲无咎:绚烂归于平淡的重素倾向
第二章 易数与审美
    第一节 “数”及其在《周易》中的地位
        一 数与象、辞的关系及数在《周易》中的地位
        二 易数与中、西方数学及其“亲”美学性
    第二节 占筮之美
        一 卜筮而玩其占
        二 大衍之数
        三 卜筮之神秘美
    第三节 河出图 洛出书
        一 “河出图、洛出书”及其与易数的关系
        二 河图、洛书之体用
        三 河图、洛书的美学意义
    第四节 天地之数的文化学及美学意味
        一 易有太极
        二 是生两仪
        三 天地人三才
        四 两仪生四象
        五 阴阳五行
        六 时乘六龙
        七 七日来复
        八 八卦相错
        九 乾元用九
        十 十朋之龟
第三章 象数与中国艺术
    第一节 象数与乐舞
    第二节 象数与书画
第四章 象数与中国人的诗意安居
    第一节 “风水”与中国人的乐天知命
    第二节 象数与建筑及诗意安居
第五章 象数美学价值的现代性思考
    第一节 象数:让世界走向中国
    第二节 象数美学价值的现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2003(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1) 概括当年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现状
    (2) 方便相关人员查阅文献
    (3) 为期刊的编者和论文的作者提供参考
2 刊物和文献选取原则
3 文献分类方案
    (1) 多媒体技术基础
    (2) 人机交互
    (3) 多媒体文档和数据管理
    (4) 通信支持技术
    (5) 分布式多媒体
    (6) 多媒体应用
4 文献分类统计结果和讨论
5 结 论

四、基于扩张矩阵理论的汉语韵律短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2]南香红新闻特稿的叙事艺术分析[D]. 徐丽娜.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3]基于混合基元的藏语语音合成技术研究[D]. 才让卓玛.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4]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 李凤杰. 南开大学, 2010(07)
  • [5]示例学习的扩张矩阵算法研究[D]. 姜宁. 河北大学, 2008(S1)
  • [6]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 ——论中国语言学批评[D]. 肖翠云. 苏州大学, 2006(12)
  • [7]科技文摘的信息展开模式的研究[J]. 于建平,徐学萍. 上海翻译, 2005(04)
  • [8]容忍噪音的扩张矩阵启发式算法研究[J]. 王兴起,孔繁胜.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20)
  • [9]《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 陈碧. 武汉大学, 2005(05)
  • [10]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2003[J]. 徐光佑,贺伟晟,史元春.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4(12)

标签:;  ;  ;  ;  ;  

基于扩展矩阵理论的汉语韵律短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