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概念规划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概念规划

一、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高秀芹[1](2019)在《奥体博览城规划设计专篇的编制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杭州市奥体博览城核心区概念性方案确定后的系列专项规划设计。从专项规划设计的编制时机、重点解决问题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系统总结了在新城规划设计中的得失。

巫义[2](2019)在《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研究 ——以南京南部新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高速发展,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的需求与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已成为目前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趋势。然而,当前我国城市中心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实践中普遍出现重复建设、一体化实施困难、地下空间环境品质差等问题。在对当前国内城市中心地上地下开发相关规划编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地上地下规划导控内容割裂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并提出需要构建促进地上地下整合的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基于对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内涵、目标、构成要素、特征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城市设计导控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了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包括以系统导控、核心地块导控、一般地块导控为分类的分层+分级导控框架;以地上地下空间使用一体化、交通空间一体化、公共空间一体化、景观环境一体化、开发实施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导控要素内容,以及针对三个导控层次的系统图则、核心地块图则、一般地块图则的导控形式。本文以南京南部新城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设计实践为例,阐述了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的应用成果,证实了该方法对于相关开发的适用性。

油新华,何光尧,王强勋,张磊[3](2019)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资源匮乏、改善环境状况、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总结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特色的基础上,分别对国内城市地下商业街、地下道路与停车系统、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地下综合体、地下市政系统、地下仓储物流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法律法规、管理机制、城市规划、开发保护、信息共享、防灾减灾和投融资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智慧化、绿色化、深层次、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提出除创新地下空间开发的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外,还需要综合管理、统筹规划、创新投融资及收益模式,结合国情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潘贻亮,张杰,张芳军[4](2016)在《关于新常态温州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以钱江新城和运河综保工程为例》文中认为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篇之年,寻找新常态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之路已成为温州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分析温州城中村规划建设情况,以杭州钱江新城以及运河综保工程城中村改造模式为例借鉴其先进经验与做法,提出新常态下温州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赵景伟,王鹏,王进,张晓玮,彭芳乐[5](2015)在《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方法——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商务居住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实践证明,对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进行有效引导与控制,以改善空间环境为目的,以地下交通为重点,实现高强度、网络化的地下空间开发方式,是实现城市重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文章结合青岛中德生态园商务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控制规划实践,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两种预测方法、地下空间平面及竖向布局规划、控制要素的构成及要素指标体系,以期能为其他大中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控制积累一些经验。

于文悫,顾新[6](2015)在《从规划许可困境看地下空间规划组织与编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日益蓬勃,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进行规划许可将逐步成为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面对的常规工作。然而目前的工作实践中常常暴露出现行规划管理机制不适应地下空间特殊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现状的介绍与规划许可困境的分析,借鉴日本东京、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规划组织与编制经验,从规划组织、政策与平台、编制内容等方面对地下空间规划的组织和编制提出创新建议。

熊傲雪[7](2014)在《杭州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数城市都面临着轨道交通所带来的挑战与契机。一个城市新元素的介入,在“新”“旧”的碰撞之下,将会激发相关元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整个城市的原有格局,这便是“城市触媒效应”。杭州新建立的轨道交通系统就是这样一个“触媒”角色,它渗入城市中,冲击着在原有道路体系下的传统商业空间。面对着轨道交通所带来的机遇与矛盾,城市商业空间必须积极作出应对。如何在保障自身地位的同时能够把握住轨道交通所带来的潜在客流和背后的巨大商机?如何让城市商业和轨道交通这两者空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它们之中需要依靠一个“媒介”来传递各自的空间信息,填补衔接处的空白。本文以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作为研究切入点,在对系统理论的总结归纳和杭州本身现状和案例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试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本文首先明确了轨道交通站点和商业空间的相关概念,并结合杭州实情做了归纳性的阐述,诠释了媒介空间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功能以及其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在对杭州主要商业空间进行实际调研,得出在轨道交通系统介入之后,商业空间存在无地下空间、商圈之间无连接、中心商圈面对客流无法扩张等问题。结合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成功经验,对杭州“媒介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及对城市的重要影响作出结论;再次,文章结合相关的城市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理论,在成功实例的调研及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的主体要素——人、空间构成要素、空间类型、以及其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中的表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针对杭州商业空间和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设计原则,并且在设计手法归纳和案例对比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杭州的具体设计策略,试图构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具有空间吸引力和活力并能体现城市本身特色的媒介空间。

李鹏[8](2013)在《土地出让收益,公共品供给及对城市增长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是举世瞩目的,无论是三亿多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还是年均超过1%的城市化速度,中国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需一百年才能实现的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的政策不仅对城市化决策制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政府还通过参与到城市建设中直接拉动城市化进程。以“经营城市”为代表的城市运营理念和“土地财政”为主体的财政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然而相对于在宏观制度层面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活动的大量规范分析和经验提炼研究相比,从区域差异视角关注政府相关土地财政活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考虑到各地区面临着不同的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异质性,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获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公共品投入的实践中并不必然遵循同质化的发展路径,而很可能是一系列政策意图考量后的差异化选择,但是目前从区域差异关注土地出让金和相关公共品投入的实证研究尚显缺乏,许多规范分析的结论缺乏足够的经验证据支持。中国城市土地制度赋予了地方政府实现土地资产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条件,而财政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地方政府主导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双重激励,通过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获得以出让金为主的土地出让收益,然后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供给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城市增长,成为了现行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不约而同的选择目标。然而之前的研究过多在政府财政行为和公共品偏好一致的强假设下分析问题,却忽视了以下现实情境的影响:一方面地方政府面临着相同的制度背景,财政分权和考核体系将所有地方政府置于同样的晋升激励系统中;另一方面,各地区面临不同的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收益的目标选择、公共品投入方向及结构上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那么在制度约束和个体差异条件下,不同的政府获取土地出让收益和实现公共品财政投入时很可能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有可能在过程和结果中存在很多差别。因此加强在区域层面识别政府获取土地出让收益和公共品投入的整体差异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而当把目光从对政府在不同区域土地财政活动的过程关注转移到对实际结果关注时,经营城市实践模式中实现的各种城市特征要素产出或结果,对城市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相对于该领域大量的宏观制度层面规范分析和经验提炼,从区域或城市层面关注土地出让收益获取和公共品投入选择的差异分析还有待深入挖掘,深入理解相关问题又对识别不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活动的政策目标和选择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希望提出相对独立但逻辑上却有联系的三组细分问题来进一步拓展:(1)政府在土地出让收益获取中体现出怎样的区域差异?(2)地方政府把土地出让金用于公共品投入的实践中体现了怎样的结构和区域差异?(3)在政府土地财政运作模式下,房价水平和公共品产出水平对城市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对这三组问题的分析解答为主线,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包括:(1)从省级层面展开对土地收益获取区域差异的分析研究,采用多元统计技术的聚类分析和相关文献参考识别了中国存在着四种获取土地出让收益构成的差异区域,分别是:特大都市区:以北京、上海为代表;沿海发达区:以广东、天津、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山东为代表中部发展区:以山西、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河南、重庆、湖北、湖南、河北为代表西部后起区:以宁夏、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为代表政府的财政意图和政策目标决定了政府追求土地出让收益方式的结构差异,不同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获取过程中体现了不同的选择思路和侧重方向。特大都市区:该地区政府主要目标是获得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因此为了土地出让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需要控制土地的出让规模,导致了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减少出让规模的选择。沿海发达区:该地区政府主要目标是获取不断增长的房地产和建筑税收收入,追求建设规模带来的税收收入则需要加大土地的出让数量,因此地方政府在此激励下通过扩大土地出让规模来实现税收收入增长,同时上期土地出让规模也会影响当期土地出让数量的决策制定。中部发展区:该地区同时追求土地出让金及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收入,然而,抬高土地价格水平和扩大房地产建筑规模对土地出让有着相反的影响,前者需要抑制土地出让规模,后者需要扩大土地出让规模,因此,该地区政府的土地出让数量是综合考虑上述目标所进行的选择。西部后起区:引资竞争态势使该地区不具维持高地价来压低土地出让规模的条件,因此地方政府主要目标是获得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追求建设规模扩张带来的税收收入导致了土地出让的加大,产生了政府追求土地出让扩张的选择。(2)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扩张对公共品供给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存在着显着的结构性和区域性差异。在结构方面,全国层面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出让金的确显着的促进了人均基础建设支出和人均教科文卫社保支出水平,实证结果并没有支持以往财政投入只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研究观点。土地出让金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预算内收支缺口,填补了预算内公共支出的不足,使得财政对公共品投入增加,而这一增加无论是对市政建设工程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类公共品,还是教科文卫社保为代表的公共服务类公共品,都是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层面具体体现为:特大都市区:土地出让金更多的体现为“重服务轻基建”,地方政府有意识得将土地出让金向公共服务类公共品投入倾斜,而不是用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沿海发达区:沿海发达区的土地出让金表现出对基础建设类和公共服务类公共品投入同步提升的趋势,虽然基础建设投入仍受青睐,但是本区域所处阶段特征促使了公共服务类公共品在政府公共品投入中地位稳定上升。中部发展区:从整体层面上土地出让金对两类公共品支出都有促进,但是考虑到具体省份差异后,土地出让金展现出明显的向基础设施类倾斜趋势,而与公共服务类的投入关系不显着。西部后起区:土地出让金展现出向基础设施类倾斜趋势,但是影响程度弱于中部发展区;土地出让金对公共服务类公共品投入基本上没有影响,该地区的土地出让对公共品投入存在明显的结构扭曲。(3)公共品产出和房价水平分别以集聚力和分散力的作用方向对城市增长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采用Gleaser模型对中国263个地级城市研究发现,在城市空间扩张层面,以房地产价格水平为代表的土地要素价格的提升对城市增长起到了负向分散作用,公共品产出对城市空间延伸产生了有效影响,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城区拓展的有效推动力,文化设施和通讯类公共品会制约城市空间拓展,在城市非空间增长方面,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显着抑制了人口在城市的集聚态势,和城市经济水平增长显着性不明显;城市道路、通讯设施、文化、教育和卫生医疗的改善会显着降低人口增速,交通类公共品的增加则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城市入口的增长态势。公共品产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表现并不理想。目前土地财政模式下的城市增长进程中明显存在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背离,导致了人口和经济增长的不协调性发展,这种现实下城市增长并没有实现理性增长的最优化状态。(4)以钱江新城为代表的案例研究呈现出沿海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土地经营行为的典型思路。通过对新城管委会在土地出让收益获取过程中分析各种经营手段,建设投入资金流向和城市增长具体内容,发现在土地出让收益获取、公共品投入和城市增长上该案例都能较好的支持了之前实证研究中关于沿海发达区的相关结论。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1)对地方政府获取土地出让收益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了土地出让收益构成的类群差异,并发现了不同类群下政府土地出让的选择侧重,丰富了中国情境下土地财政差异化实现的相关理论。(2)本文对研究区域公共投入决策的结构和区域差异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聚焦于土地出让金这一新财源对公共品投入额影响上,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采用土地出让金实现公共品支出的实践中存在结构和区域差异,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3)本文为公共品产出和房价水平影响城市增长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指出了在分析中国城市增长影响因素时房价和公共品共同纳入模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中国情景研究的匹配思路。(4)本文对完善GLeaser模型在中国的应用有一定贡献,本文通过城市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增长,建立了人口和GDP作用的联立方程,得到了更符合中国现实环境的改进后的GLeaser城市增长模型,改善了模型与中国城市增长情景之间的匹配性。此外,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理解土地出让收益获取方式、公共品投入与区域特征的密切联系,综合把握公共品和房价水平对城市增长的共同影响,发现土地出让金对预算内收入的“挤出效应”和“转移效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赵蔚,汪军[9](2013)在《我国城市重点发展地区规划建设评估研究——以杭州滨江CBD规划建设评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重点地区的规划建设已成为我国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鉴于其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性和明显的集聚性,资金投入密集,规划的政策导向效应凸显。城市重点地区的决策是否恰当、规划是否合理、实施是否有效等问题受到了公众和学界的普遍关注,规划评估的引入和制度化势在必行通过对我国快速城市化阶段重点地区发展特征的研究,结合杭州滨江CBD所在的钱江新城评估案例经验,探讨现阶段我国重点地区的规划评估目标、基础、测度、内容、方法、组织等内容。

姜彦冰[10](2011)在《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长春市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飞跃发展,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市中心高密度建设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交通堵塞、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不足、市政管网混乱等,亟待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寻求解决方法。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相对于地面建筑来讲比较困难且投资相对较高,地下基础及岩石层一旦开发即不可能恢复,建设后再改建极为困难。因此,科学并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就非常必要。长春市目前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现实条件,但是对地下空间规划的各种编制体系和编制深度的研究尚未成熟,此项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经验研究与总结,对长春市地下空间建设历程进行了梳理,对目前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结合长春市正在进行的地铁项目建设,分析长春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基本模式。目的是确定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构建一套适合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体系,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论文以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为例,通过长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各个层面规划的规划内容、深度、主要任务的研究,指导长春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有序进行。

二、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研究 ——以南京南部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成为发展趋势
        1.1.2 当前我国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存在较多问题
        1.1.3 我国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缺位
    1.2 概念界定
        1.2.1 地上地下一体化
        1.2.2 城市设计
        1.2.3 城市设计导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3 研究综述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内涵与特征
    2.1 一体化内涵
        2.1.1 一体化的内涵
        2.1.2 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内涵
    2.2 一体化目标
        2.2.1 功能复合高效
        2.2.2 环境和谐舒适
        2.2.3 空间使用便捷
        2.2.4 开发实施有序
    2.3 一体化系统构成
        2.3.1 交通空间体系
        2.3.2 功能空间体系
        2.3.3 公共空间体系
        2.3.4 景观环境体系
        2.3.5 开发实施体系
        2.3.6 小结
    2.4 一体化系统特征及相关要素
        2.4.1 空间使用一体化特征
        2.4.2 交通空间一体化特征
        2.4.3 公共空间一体化特征
        2.4.4 景观环境一体化特征
        2.4.5 开发实施一体化特征
        2.4.6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
    3.1 导控目标与原则
        3.1.1 导控目标
        3.1.2 导控原则
    3.2 导控策略
    3.3 系统导控
        3.3.1 空间使用一体化系统导控
        3.3.2 交通空间一体化系统导控
        3.3.3 公共空间一体化系统导控
        3.3.4 景观环境一体化系统导控
        3.3.5 开发实施一体化系统导控
        3.3.6 小结
    3.4 核心地块导控
        3.4.1 空间使用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3.4.2 交通空间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3.4.3 公共空间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3.4.4 景观环境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3.4.5 开发实施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3.4.6 小结
    3.5 一般地块导控
        3.5.1 空间使用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3.5.2 交通空间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3.5.3 公共空间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3.5.4 景观环境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3.5.5 开发实施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3.5.6 小结
    3.6 导控形式
        3.6.1 系统图则
        3.6.2 核心地块图则
        3.6.3 一般地块图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实证应用——以南部新城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设计为例
    4.1 项目背景
        4.1.1 项目区位
        4.1.2 规划背景
        4.1.3 规划基础
        4.1.4 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设计目标与任务
    4.2 南部新城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导控成果
        4.2.1 系统导控
        4.2.2 核心地块导控
        4.2.3 一般地块导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际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2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2.1 地下商业街
        2.1.1 规模及城市分布
        2.1.2 开发及经营状况
    2.2 城市地下道路与停车系统
    2.3 城市轨道交通
        2.3.1 发展历程
        2.3.2 运营状况
    2.4 综合管廊
        2.4.1 发展历程
        2.4.2 项目类型及市场分析
        2.4.3 典型案例
    2.5 地下综合体
        2.5.1 发展现状
        2.5.2 典型案例
    2.6 地下市政系统
        2.6.1 城市蓄洪设施
        2.6.2 城市垃圾地下集运
    2.7 地下仓储物流系统
    2.8 地下空间开发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
3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法规体系不完善
    3.2 综合管理机制不成熟
    3.3 整体统一规划缺乏
    3.4 地下空间开发与保护问题
    3.5 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面临的问题
    3.6 地下空间信息化建设与数据共享问题
    3.7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问题
    3.8 建设投资与收益模式问题
4 地下空间未来发展趋势
    4.1 智慧化
    4.2 绿色化
    4.3 深层化
    4.4 综合化
5 建议
6 结语

(5)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方法——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商务居住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方法
    1.1政策、规划解读及现场调研
        1.1.1规划区域开发政策及上位规划解读
        1.1.2现场调研
    1.2地下空间开发功能及开发规模预测
        1.2.1地下空间开发功能预测
        1.2.2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
        (1) 参照类比法。
        (2) 分类综合计算法。
    1.3地下空间布局
        1.3.1地下空间平面布局
        1.3.2地下空间竖向布局
    1.4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指标的确定
2青岛中德生态园商务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案例
    2.1政策、规划解读及现场调研
        2.1.1青岛中德生态园开发政策及上位规划简介
        2.1.2青岛中德生态园现场调研
    2.2青岛中德生态园商务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功能及开发规模预测
        2.2.1开发功能预测
        2.2.2开发规模预测
    2.3青岛中德生态园商务居住区地下空间布局
        2.3.1地下空间平面布局
        2.3.2地下空间竖向布局
    2.4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指标的确定
3结语

(6)从规划许可困境看地下空间规划组织与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概况
2 地下空间规划许可困境
3 经验借鉴
    3.1 日本东京大手町-丸之内-有乐町地区
        3.1.1 概况与特征
        3.1.2 民间政府联合组成非赢利机构行使管理权
        3.1.3 开展动态的规划指引构建地下步行网络
        3.1.4 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
    3.2 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
        3.2.1 概况与特征
        3.2.2 规划引导、规则保障地下网络发展
        3.2.3 成熟的评估机制
4 地下空间规划组织与编制思路与建议
    4.1 规划编制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4.2 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和平台,对规划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
    4.3 政府与市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5 结语

(7)杭州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轨道交通时代的来临
        1.1.2 杭州的城市空间布局在轨道交通这一城市触媒影响下面临更新
        1.1.3 杭州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空间的连接空白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及目标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创新性及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的创新性
        1.6.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解释及概述
    2.1 商业空间
        2.1.1 商业的概念
        2.1.2 商业空间的概念
        2.1.3 商业空间的发展概况
        2.1.4 杭州城市商业空间
    2.2 轨道交通
        2.2.1 轨道交通的概念
        2.2.2 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2.3 轨道交通站点
        2.3.1 轨道交通站点的概念
        2.3.2 轨道交通站点的分类
        2.3.3 轨道交通站点的空间特点
    2.4 媒介空间
        2.4.1 媒介的定义
        2.4.2 空间的定义
        2.4.3 媒介空间的基本概念
    2.5 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
        2.5.1 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的定义
        2.5.2 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的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杭州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媒介空间”建设背景及经验城市案例分析
    3.1 杭州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
        3.1.1 建立垂直交通体系的意义
        3.1.2 杭州地铁线路的规划布局
    3.2 杭州地铁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3.2.1 杭州道路交通原状
        3.2.2 杭州地铁对城市交通节点的改变
        3.2.3 杭州地铁对市民出行方式的改变
    3.3 杭州地铁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影响
        3.3.1 交通节点的改变对商业空间的影响
        3.3.2 人们出行习惯的改变对商业空间的影响
        3.3.3 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对商业空间的影响
        3.3.4 消费群体的改变对商业空间的影响
    3.4 杭州商业空间在新的轨道交通体系下所暴露的问题
        3.4.1 无地下空间
        3.4.2 商圈之间无连接
        3.4.3 人们可达性便捷性不高
        3.4.4 中心商业圈无法应对客流扩张
    3.5 “媒介空间”是解决轨道交通体系与城市商业空间问题的关键
        3.5.1 经验城市的做法
        3.5.2 媒介空间的重要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研究分析
    4.1 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构成要素
        4.1.1 物质要素
        4.1.2 人
        4.1.3 城市文脉要素
    4.2 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特性
        4.2.1 引导性
        4.2.2 连通性
        4.2.3 边界性
        4.2.4 模糊性
        4.2.5 动态性
        4.2.6 空间体验性
    4.3 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类型
        4.3.1 按功能分类
        4.3.2 按位置分类
        4.3.3 按开放程度分类
        4.3.4 按作用效应分类
        4.3.5 从动态因素出发分类
    4.4 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形态
        4.4.1 点——节点式空间
        4.4.2 线——水平线状空间
        4.4.3 面——水平面状空间
        4.4.4 体——复合型空间
    4.5 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物理环境
        4.5.1 声环境
        4.5.2 光环境
        4.5.3 热环境
    4.6 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的人性化体现
        4.6.1 尺度表现
        4.6.2 色彩表现
        4.6.3 材质表现
        4.6.4 生态表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杭州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设计策略
    5.1 设计目标
    5.2 设计原则
        5.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5.2.2 整体性原则
        5.2.3 实效性原则
        5.2.4 生态性原则
    5.3 设计要素
        5.3.1 地域性要素
        5.3.2 场所精神要素
    5.4 设计手法
        5.4.1 引入城市公共空间元素
        5.4.2 利用城市景观优化空间氛围
        5.4.3 动静结合,合理功能分区
        5.4.4 综合不同空间形式
        5.4.5 创造自然环境元素
        5.4.6 加强标识系统的设计
    5.5 杭州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设计方案分析
        5.5.1 旧城改造——武林广场地下商场改造
        5.5.2 新城建设——钱江新城波浪中心建设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土地出让收益,公共品供给及对城市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概念界定
        1.2.1 研究思路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内容安排与文章结构
2 城市政府土地出让的制度环境
    2.1 城市土地制度
        2.1.1 土地所有制度
        2.1.2 土地使用制度
        2.1.3 土地征用和管理制度
        2.1.4 土地储备制度
    2.2 财政制度与土地出让
        2.2.1 财政分权与分税制改革对城市政府财力影响
        2.2.2 土地出让对城市政府的财政激励
    2.3 政治制度与土地出让
        2.3.1 晋升锦标赛和城市竞争对城市政府行为影响
        2.3.2 土地出让对城市政府的政治激励
    2.4 本章小结
3 土地出让收益获取的区域差异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文献回顾
        3.2.1 土地财政与土地出让收益的研究范围
        3.2.2 土地出让收益的获取模式
        3.2.3 土地出让的行为策略
        3.2.4 土地出让收益的区域差异
    3.3 地方土地出让收益获取的类群划分
        3.3.1 土地出让收益的聚类分析
        3.3.2 土地财政差异的类群划分
    3.4 不同模式下对应的土地出让收益差异化选择分析
        3.4.1 理论模型设定
        3.4.2 实证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
        3.4.3 实证方案和统计方法
        3.4.4 针对内生性和动态问题的模型改进
        3.4.5 统计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土地出让金对公共品投入的结构和区域差异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文献回顾
        4.2.1 公共品的分类界定
        4.2.2 公共品财政投入的结构影响研究
        4.2.3 公共品财政投入的区域影响研究
        4.2.4 土地相关收入与公共品融资研究
    4.3 公共品供给的现状分析
        4.3.1 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品供给职责和比重
        4.3.2 地方政府预算压力与土地出让金扩张
        4.3.3 公共品的结构差异分析
        4.3.4 公共品的区域差异分析
    4.4 土地出让金影响公共品投入的结构差异分析
        4.4.1 计量模型、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4.4.2 实证结论
    4.5 分地区实证分析及计量结果
        4.5.1 特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
        4.5.2 沿海发达区的实证研究
        4.5.3 中部发展区的实证研究
        4.5.4 西部后起区的实证研究
        4.5.5 四组区域土地出让金作用于公共品投入模式的小结
    4.6 本章小结
5 公共品产出,房价水平对城市增长的影响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文献回顾
        5.2.1 城市增长的概念和内容
        5.2.2 土地要素价格对城市增长的影响
        5.2.3 公共品对城市增长的影响
        5.2.4 中国城市增长制度因素的影响研究
    5.3 理论模型
    5.4 实证分析
        5.4.1 本文城市增长影响因素的侧重点
        5.4.2 变量的选取和分析
        5.4.3 数据来源和处理
        5.4.4 模型表达式及实证结果
        5.4.5 实证结果分析
    5.5 公共品,房价对城市增长的影响研究小结
6 土地经营、公共品供给和城市增长的案例
    6.1 钱江新城建设的背景知识
    6.2 土地经营
        6.2.1 土地出让金
        6.2.2 土地贷款和引资
        6.2.3 税收返还
        6.2.4 相关收费和经营收入
        6.2.5 钱江新城土地财政收入小结
    6.3 公共品供给
        6.3.1 建设投资资金
        6.3.2 钱江新城历年城市公共支出基本情况介绍
        6.3.3 公共投资的实际产出
        6.3.4 公共品建设情况的小结
    6.4 城市增长
        6.4.1 建成区面积增长
        6.4.2 经济增长
        6.4.3 人口增长
        6.4.4 城市增长小结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7.2.1 理论价值
        7.2.2 现实意义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3.1 研究局限
        7.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2000—2010年土地出让收益构成聚类分析树状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我国城市重点发展地区规划建设评估研究——以杭州滨江CBD规划建设评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重点发展地区及其发展特征
    1.1 增长显着
    1.2 政策驱动、规划先行
    1.3 管理相对独立
    1.4 社会生态相对滞后
2 重点地区实施规划评估的意义与作用
3 重点地区评估实践——以杭州滨江CBD为例
    3.1 评估目标
        3.1.1 推动转型
        3.1.2 决策支持
        3.1.3 扩大影响
    3.2 评估对象的分析与资料收集
    3.3 建立评估测度
        3.3.1 定位实现度
        3.3.2 规划实现度
        3.3.3 市场实现度
        3.3.4 经济实现度
        3.3.5 社会实现度
    3.4 评估技术路线与方法(图3)
    3.5 评估内容与建议
        3.5.1 政策评价
        3.5.2 规划评估
        3.5.3 未来对策
4 结语:关于重点地区评估工作的探讨
    4.1 规划评估的主体
    4.2 规划评估的管理部门
    4.3 建立起多种评估体系,适应多元化评估
    4.4 评估结果的应用

(10)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对象
    1.3 相关概念释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2.1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概述
        2.1.1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历程
        2.1.2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情况
    2.2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构建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3.1 长春市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历程
        3.1.1 长春市地下空间建设历程
        3.1.2 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发展历程
    3.2 长春市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问题
        3.2.1 地下空间网络性差
        3.2.2 设施陈旧难以利用
        3.2.3 新区建设急需地下空间规划
        3.2.4 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不完善
    3.3 长春市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目标与模式分析
        3.3.1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地下空间的要求
        3.3.2 长春市地下空间发展模式分析
    3.4 构建长春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3.4.1 地下空间总体网络规划
        3.4.2 地下空间建设控制规划
        3.4.3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规划
    3.5 完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实施措施
        3.5.1. 地下空间规划实施的法律保障
        3.5.2 完善地下空间规划行政体系
        3.5.3 完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研究
    4.1 长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需求预测
        4.1.1 长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4.1.2 长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4.2 长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总体网络规划
        4.2.1 案例研究——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
        4.2.2 长春市地下空间总体发展目标
        4.2.3 功能布局
        4.2.4 地下空间总体网络结构
        4.2.5 地下交通系统规划
        4.2.6 地下市政系统规划
        4.2.7 地下人防系统规划
        4.2.8 长春市地下空间建设重点区域
    4.3 长春市南部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建设控制规划
        4.3.1 案例研究——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
        4.3.2 南部新城核心区概况
        4.3.3 结构与布局规划
        4.3.4 公共空间控制要求
        4.3.5 地下交通系统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之处
    5.3 后续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奥体博览城规划设计专篇的编制与思考[A]. 高秀芹. 2019年全国建筑施工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9
  • [2]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研究 ——以南京南部新城为例[D]. 巫义. 东南大学, 2019(05)
  • [3]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油新华,何光尧,王强勋,张磊.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9(02)
  • [4]关于新常态温州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以钱江新城和运河综保工程为例[J]. 潘贻亮,张杰,张芳军. 民营科技, 2016(09)
  • [5]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方法——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商务居住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 赵景伟,王鹏,王进,张晓玮,彭芳乐. 规划师, 2015(08)
  • [6]从规划许可困境看地下空间规划组织与编制[J]. 于文悫,顾新. 城市规划, 2015(05)
  • [7]杭州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设计研究[D]. 熊傲雪. 浙江大学, 2014(07)
  • [8]土地出让收益,公共品供给及对城市增长影响研究[D]. 李鹏. 浙江大学, 2013(08)
  • [9]我国城市重点发展地区规划建设评估研究——以杭州滨江CBD规划建设评估为例[J]. 赵蔚,汪军.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3)
  • [10]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研究[D]. 姜彦冰.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011(07)

标签:;  ;  ;  ;  ;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概念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