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运动员硫胺素营养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高海拔运动员硫胺素营养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一、高原运动员硫胺素营养水平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姚琨[1](2021)在《多组学技术解析荷斯坦奶牛高原病的发生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对健康和患有高原病的荷斯坦奶牛进行肝脏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以及对盲肠、结肠和瘤胃进行微生物组学分析,以鉴定与高原病发病机理相关的基因、代谢物和微生物。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机理,为肺动脉高压引起的高原病预防提供理论支持。将2,000头13-15个月龄的荷斯坦青年牛从1,027 m的低海拔(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地区运输到3,658 m的高海拔(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区。饲养3个月后,从高原病组(肺动脉压力≥49 mm Hg)和健康组(肺动脉压力<41 mm Hg)中各选择5头荷斯坦奶牛(16-18个月龄青年牛,未怀孕,495±15 kg)进行生理指标检测和多组学分析。试验一:晨饲后采集健康组和高原病组荷斯坦奶牛颈静脉血,并对两组奶牛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发现,高原病组奶牛的平均肺动脉压力和收缩压显着高于健康组奶牛(P<0.05),而平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要显着低于健康组奶牛(P<0.05)。高原病组奶牛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钠、氯、铁、镁和葡萄糖含量等指标要显着低于健康组奶牛(P<0.05)。试验二:试验一中的奶牛屠宰后取肝脏组织。对肝脏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与健康组相比,高原病组中共鉴定出1,14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并且大部分呈下调趋势。载脂蛋白基因Apoe参与到Bmp2(骨形态发生蛋白2)/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Apoe轴,作为Bmp2和Pparγ信号下游的转录靶标,并通过Bmp2和Pparγ激动剂的传递,对肺动脉重构起作用,参与到高原病的发生发展中。Rbp4基因在高压低氧环境下显着下调,并与葡萄糖代谢有关,导致牛机体能量供应不足,这可能是高原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荷斯坦奶牛发生高原病时,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Lcat、Apoc4、Rbp4、Apoc3和Apoe显着下调,LXR/RXR和FXR/RXR途径(该途径主要抑制炎症发生)受阻,造成抗炎作用被抑制,最终导致脂质稳态失衡和葡萄糖相关的生物功能失调。显着下调的基因包括Cyp1a2,该基因富集到细胞色素P450途径,P450途径主要参与病理性血管重塑,P450抑制引发炎症反应,引发高原病。试验三:对肝脏进行代谢组分析发现:使用电喷雾正电离模式分析时,共鉴定出1,325种差异代谢物;使用电喷雾负电离模式分析时,共鉴定出1,442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为: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丁酸酯代谢;叶酸代谢;泛酸和Co A生物合成。与健康荷斯坦奶牛相比,高原病组奶牛糖类(如D-核糖等)和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二肽、组氨酸-异亮氨酸二肽、对氯苯丙氨酸、甘氨酰-L-亮氨酸二肽等)代谢物水平显着降低。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糖类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代谢物在高原病组奶牛中均显着降低,且D-核糖、β-D-果糖、1,4-β-D-葡聚糖、蔗糖、6-磷酸葡萄糖和乙酰酪氨酸乙酯与肺动脉压力成负相关。这些糖类和脂类的降低,会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可能是高原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试验四:试验一中奶牛屠宰后在无菌状态下取盲肠和结肠内容物。对盲肠和结肠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发现:高原病组奶牛厚壁菌门显着下降,而拟杆菌门显着上升。高原病的发生,导致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降低,炎症加剧。布劳特氏菌属、Coprobacillus菌属、多尔氏菌属、颤螺菌属、瘤胃球菌属UCG_009、瘤胃球菌属UCG_013、瘤胃球菌属UCG_014和瘤胃球菌属_2在高原病荷斯坦奶牛中显着降低,并且与糖类(β-D-果糖、D-核糖、蔗糖、6磷酸葡萄糖、1,4-β-D-葡聚糖)、脂类(乙酰基酪氨酸乙基酯)和氨基酸类(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二肽、组氨酸-异亮氨酸二肽、甘氨酰-L-亮氨酸二肽)代谢物呈正相关。试验五:试验一中奶牛屠宰后在无菌状态下取瘤胃内容物。对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发现:螺旋体纲,螺旋体目,螺旋体科,螺旋体菌属、密螺旋体属_2、拟杆菌目RF16菌属、瘤胃球菌属_2和丁酸弧菌属_2对健康的荷斯坦奶牛尤其重要。瘤胃球菌属、密螺旋体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与总挥发性脂肪酸呈正相关,与肺动脉压力负相关。弯曲杆菌属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有关,在高原病组荷斯坦奶牛瘤胃中显着增加。瘤胃球菌属_2、布劳特氏菌属和短真杆菌属在高原病荷斯坦奶牛的盲肠、结肠和瘤胃中均显着降低,与高原病发生密切相关。由上推断,荷斯坦奶牛处于高原低氧环境时,与血管重塑相关的Apoe和Cyp1a2基因下调、抗炎反应相关基因下调、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显着下调,与此同时肠道F/B下降、瘤胃球菌属和短真杆菌属下降、瘤胃弯曲杆菌和厌氧梭菌属上调;继而引发肝脏1,4-β-D-葡聚糖、蔗糖和6-磷酸葡萄糖、乙酰酪氨酸乙酯等糖类和脂类代谢异常、供能不足、炎症加剧;最终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参与到荷斯坦奶牛高原病的发生发展中。在下一步研究中,需要对筛选出的关键基因、代谢物、微生物进行功能研究,以明确和验证其在荷斯坦奶牛高原病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作用。

崔琪[2](2021)在《食物频率问卷信效度评价及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估》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Meta分析,探究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信度和效度系数的适当范围,探讨FFQ信效度的影响因素,为进行一步完善FFQ信效度的研究设计提供建议。2、评估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所采用FFQ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能够获得准确且有效的膳食营养资料。3、基于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利用单一食物组和营养素指标及膳食质量指数,评价东北地区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和膳食质量。4、提取东北地区居民的主要膳食模式,进一步探讨膳食模式与慢性病及其中间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关联,为慢性病膳食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从Pub Med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中提取用于分析FFQ信度和效度的相关系数。利用Meta分析,计算FFQ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的合并效应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基于研究设计、FFQ内在结构特征和研究人群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分析影响FFQ信效度的影响因素。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的FFQ信效度研究共招募了150名参与者。对于FFQ信度研究,要求参与者填写两次问卷的时间相隔为三个月。对于FFQ信度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对营养素和食物组摄入量进行分析;将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三分位分组后,采用加权Kappa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FFQ效度研究,参考方法采用四日膳食记录(Weighed diet record,WDR),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Spearman相关系数、三分位分组法和BlandAltman法检验。此外,采用“三元结构”法计算效度系数(Validity coefficient,VC)。利用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收集膳食信息,分析东北区域居民的食物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将其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s,RNI)进行对比,评价其膳食营养状况。利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iet balance index,DBI)、中国健康膳食指数(China healthy diet index,CHDI)、中国健康饮食指数(Chinese healthy eating index,CHEI)和中国饮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DQI)等膳食质量指数对东北区域居民的膳食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提取东北区域居民的膳食模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主要膳食模式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1、FFQ信度的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23项研究,包括20542名研究对象。FFQ之间未经调整的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ICC值范围分别为0.499-0.803和0.499-0.723;经能量调整后,ICC值范围分别是0.420-0.803和0.507-0.712。未经调整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分别是0.548-0.851和0.441-0.793;经能量调整后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分别是0.573-0.828和0.510-0.744。2、FFQ效度的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30项研究,包括21494名研究对象。通过Meta分析后发现,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FFQ的营养素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效应值范围是0.220-0.770,膳食记录法和FFQ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效应值为0.173-0.735。3、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的信度研究共纳入131名参与者。两次FFQ能量和营养素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是0.51-0.74(中位数为0.63),ICC值的范围是0.17-0.67(中位数为0.61);食物摄入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是0.44-0.85(中位数为0.66),ICC值的范围是0.26-0.86(中位数为0.60)。将FFQ1和FFQ2得到的食物组和营养素摄入量进行三分位分组后一致性检验,发现少于10%的参与者被分到不同组。加权Kappa系数范围是0.30-0.60。4、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效度研究共纳入125名参与者。FFQ和WDR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是0.15-0.55(中位数为0.46),食物组为0.26-0.70(中位数为0.48)。将WDR和FFQ食物组和营养素摄入量三分位分组后,研究对象被分到不同组所占比例小于15%,加权Kappa系数大于0.20。FFQ的效度系数范围是0.14-0.70。除硫胺素外,FFQ的效度系数均大于0.30。5、东北地区居民各种食物组的日均摄入量如下。谷薯类为(682.32±221.10)g,全谷物和杂豆为(30.44±25.59)g,薯类为(50.77±42.70)g,蔬菜类为(208.28±119.16)g,水果类为(213.64±177.6)g,蛋类为(35.13±25.55)g,水产品类为(19.36±21.52)g,畜禽类为(60.12±45.82)g,大豆及坚果类为(75.12±72.94)g,奶及奶制品为(93.12±106.09)g。达到RNI居民所占比例分别为8.18%、19.38%、28.91%、16.39%、24.19%、7.99%、8.48%、33.44%、11.59%和5.29%。6、东北地区居民的维生素日均摄入量如下。总维生素A为(455.04±378.98)μg RE,硫胺素为(0.66±0.38)mg,核黄素为(0.95±0.39)mg,维生素B6为(0.95±0.39)mg,维生素B12为(0.17±0.25)mg,烟酸为(217.29±111.85)mg,维生素C为(113.25±67.99)mg,维生素E为(5.07±2.63)mg。这些维生素摄入量分别为RNI的61.79%、51.73%、74.57%、32.55%、7.19%、119.10%、113.25%、36.21%和54.32%。7、东北地区居民矿物质日均摄入量如下。钙为(492.89±241.24)mg,磷为(991.67±345.31)mg,钾为(1918.96±814.67)mg,钠为(1175.72±610.52)mg,镁为(296.84±114.17)mg,铁为(296.84±114.17)mg,锌为(20.51±7.88)mg,硒为(35.09±16.94)mg,铜为(2.11±1.42)mg,锰为(4.79±1.54)mg,碘为(85.71±87.38)μg。这些矿物质摄入量分别为RNI的53.28%、137.95%、95.95%、82.05%、90.11%、264.79%、108.78%、58.48%、264.01%、106.41%和142.85%。8、利用DBI对东北地区自然人群队列居民进行膳食质量评价,正端分(High bound score,HBS)为(23.38±2.98),负端分(Low bound score,LBS)为(14.40±5.42),膳食质量距(Diet quality distance,DQD)为(37.78±5.91)。东北地区居民中度膳食摄入过量、低度膳食摄入不足、中度膳食失衡的居民比例分别为86.99%、55.81%和29.74%。CHEI评分平均值为(68.31±9.14)。CHDI评分平均值为(70.25±11.93),CHDI分值达到60的居民所占比例为80.54%。CDQI总分范围为(-58.22,34.28),总分小于0的居民所占比例为94.13%。9、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四种膳食模式:健康膳食模式、动物食物膳食模式、酱-腌制品膳食模式、饮料-甜点膳食模式。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健康膳食模式的第4分位数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高血压(OR:0.83,95%CI:0.72-0.95)和高血糖患病风险降低(OR:0.39,95%CI:0.32-0.49)。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动物食物膳食模式评分的第4分位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肥胖(OR:1.04,95%CI:0.91-1.18)、中心型肥胖(OR:1.24,95%CI:1.13-1.36)、高血压(OR:1.06,95%CI:0.95-1.18)和血脂异常(OR:1.05,95%CI:0.95-1.15)的风险增加;高血糖(OR:0.38,95%CI 0.32-0.46)的风险降低。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后,酱-腌制品膳食模式评分的第4分位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肥胖(OR:0.58,95%CI:0.49-0.69)、中心型肥胖(OR:0.58,95%CI:0.51-0.66)、高血糖(OR:0.65,95%CI:0.52-0.80)和血脂异常(OR:0.89,95%CI:0.78-1.02)的风险降低;高血压(OR:1.29,95%CI:1.16-1.44)的风险增加。通过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饮料-甜点饮食模式评分的第4分位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肥胖(OR:1.34,95%CI:1.18-1.52)、中心型肥胖(OR:1.59,95%CI:1.45-1.74)、高血压(OR:1.10,95%CI:1.00-1.22)、高血糖(OR1.36,95%CI:1.14-1.62)和血脂异常(OR:1.46,95%CI:1.33-1.60)的风险增加。结论:1、通过对FFQ信度和效度的相关系数进行Meta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营养素的信度系数大于0.5。以24小时回顾法和膳食记录法作为参考方法进行效度评价时,FFQ的相关效度系数范围分别是0.4-0.7和0.3-0.6。该研究给FFQ信效度评价提供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系数范围,为FFQ信效度研究提供依据。2、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的信度系数高于0.50,FFQ和WDR之间相关系数大多在0.30到0.70之间。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FFQ对东北地区居民膳食摄入状况及与疾病的关系分析时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膳食营养测量工具。3、总体而言,东北地区居民总体膳食质量处于中度失衡状态,食物组和营养素存在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共存的问题。此外,该地区居民存在精制米面摄入过量,但水果蔬菜、水产类、奶制品及豆制品、钙摄入量不足的问题。4、健康膳食模式与高血压、糖尿病呈负相关;饮料和甜点膳食模式与肥胖、腹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呈正相关。

章琳洁[3](2020)在《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对南京某高职院校青少年女性血样中血红蛋白数据分析,判断是否贫血并计算贫血发病率,同时对血样中其他贫血相关成分:血清铁(Serum iron,SI)、未结合铁(Unsaturated Iron-Binding Capacity,UIBC)、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g saturation,TS)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贫血相关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膳食调查等对贫血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对比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前后的贫血治愈率、膳食摄入情况,探讨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对学生膳食情况的影响以及贫血改善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的方法,抽取南京某高职院校600名女生,进行全血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铁(Serum iron,SI)等相关指标测定和膳食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筛检出贫血学生88名。将88例贫血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进行均衡性检验,确保干预前两组之间的血红蛋白含量、铁、蛋白质以及能量的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均告知贫血情况和饮食注意事项。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包含富含铁膳食干预、课堂健康教育以及家长健康信息干预。在干预期间,研究人员对干预组的学生有3次一对一指导,了解干预组学生的食物摄取情况,及时纠正,时刻监督干预组学生的饮食情况。对照组不进行上述相关干预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对两组研究对象再次进行血红蛋白检测、主观感受调查以及膳食调查。结果:对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58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8.99%。根据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判断,587名女学生中检出缺铁性贫血患者88例,贫血的患病率为15.00%。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女学生的成绩、早餐情况、水果的食用频率、零食的食用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学生之间在生源地、母亲受教育程度、月经量、晚餐食用情况、动物性食物的食用频率以及肉类食物的食用量6个因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学习成绩和动物性食物的食用频率可能收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干扰,P>0.05;生源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月经量、晚饭情况、肉类食物的食用量均为高职院校女学生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贫血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生源地为农村、母亲具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以及能正常食用晚餐为该类学生贫血的保护因素(OR>1)。而肉类食物的食用量对发生贫血的保护作用随着食用量的增高而增高(OR=26.445)。贫血组女生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显着低于非贫血组,未结合铁和总铁结合力显着高于非贫血组(P值均<0.05)。贫血组血清铁水平为12.62±6.79μmol/L。进一步分析发现88名贫血女生普遍出现贫血相关自觉症状。贫血女学生各类食物均有摄入,每日人均能量的摄入量为RNIs的78%,总能量摄入不足,每人每天摄入的蛋白质总量约为68.31g。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比较后发现,贫血女学生的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钙、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的摄入均存在不足的情况。在开展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后,干预组有24人血红蛋白含量检测超过120g/L,贫血治愈率达54.5%,对照组为14人,治愈率31.8%,干预组的贫血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2,P<0.05)。干预组铁元素的每日摄入量为21mg(营养素摄入量数据呈偏态分布,取中位数),显着高于对照组17mg,两组数据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铁吸收相关的营养素蛋白质摄入量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维生素C的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对于纠正学生贫血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陈龙灏[4](2019)在《游泳校代表队膳食营养KAP调查及干预后的变化研究》文中提出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游泳队运动员在无氧月训练周期中进行膳食营养调查,探究校游泳队运动员膳食营养状况。从实际角度出发,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这5种研究方法将运动员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在为期4周的时间内,对干预组进行营养知识教育和膳食干预,对照组照常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营养摄入,然后再次以问卷调查、膳食称重以及血液采样等形式对游泳队员的膳食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目的在于解析运动员当前状况下的KAP指标情况以及影响KAP指标的相关因素,并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相关的营养指导,提高校代表队运动员的营养意识,找到适合自己的营养方案,保障训练的正常进行。本文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游泳队运动员膳食营养KAP,以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究,在了解后进行干预,希望得出一些所需的营养参数,对高校游泳队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给出一定建设性建议,帮助高校游泳队运动员在营养保障方面得到提高。研究结论:1.KAP营养调查发现校游泳队运动员营养知识薄弱,基本营养素等基本情况了解不足。营养行为自主性偏多,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膳食摄入,忽视了营养的搭配。营养态度相对较好,大多数运动员愿意接受和了解营养来对自己的膳食结构做出改变。早中晚营养比例营养配比失衡,并且晚饭摄入能量过多。整体来看,运动员在每日的膳食营养摄入中总能量摄入过多,其他营养元素摄入不均,而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运动员膳食摄入不够,存在少餐少食的情况出现,导致了能量供给不足,间接导致了维生素摄入普遍缺乏。2.干预期内干预组运动员在营养知识方面的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增强了对膳食营养的科学认识。在营养行为方面,对于膳食营养搭配的选择上,干预组运动员也提高很多,但还是有进步的空间。在营养态度方面,干预组运动员也认识到了膳食营养对于保障训练的重要性。3.干预期内干预组运动员的早中晚热量摄入比例趋于推荐的标准值,总能量以及三大营养素也趋于推荐的标准值,维生素的含量也有所上升,说明干预期内干预组运动员的干预效果是有效的。4.干预期内干预组运动员相较于对照组运动员血尿素指标下降情况更好一些,说明恢复效果来看,干预组运动员的机能恢复情况相对更快一些。

成伟兵[5](2018)在《营养素与乌鲁木齐市汉族中老年人体成分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汉族中老年人营养素摄入、体成分分布情况,探讨乌鲁木齐市汉族中老年人营养素摄入情况与体成分分布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乌鲁木齐市某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汉族中老年群体,对其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0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先后共调查845人(男性162人,女性683人);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FFQ)参考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使用的《食物频率调查表》,并结合乌鲁木齐市居民饮食特点修订而成的简化食物频数问卷调查受试对象过去1年内主食类,杂粮类,薯类,菌藻类,豆类及其制品,畜肉及其制品类,禽肉及其制品类,鱼类,海鲜类,蔬菜类,水果类,坚果类,糕点类,饮品类等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并最终计算出研究所需相关营养素的摄入数据;利用韩国GAIA KIKO型人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调查对象四肢及躯干肌肉量、身高、体重、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体脂肪量、体脂肪率、腰臀比、基础代谢量、总能量消耗、阻抗各指标进行测量;利用握力器、秒表测量所有调查对象的握力和步速;记录所有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结果:1.调查对象每日各类食物摄入量尚不合理,两级分化严重,达到推荐摄入量人数所占比例普遍偏低,蛋类及其制品所占比例最高,仅为57.3%,且男女性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摄入量男性均高于女性。2.调查对象营养素摄入情况较差,摄入在推荐范围内的营养素占调查摄入营养素种类的比例较低,仅为26.7%,同时男女性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摄入量男性均高于女性。3.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四肢、躯干肌肉质量、体成分各指标(除男性阻抗、女性体质指数外)、握力、步速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年龄段组间比较差异不全相同,>70岁四肢、躯干肌肉质量、体成分各指标(除体脂肪率、腰臀比、蛋白质)、握力、步速数值最低;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四肢、躯干肌肉质量、身体成分(除体脂肪量60岁以下)握力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年龄段(除体脂肪量、体脂肪率、阻抗外)四肢、躯干肌肉质量、身高、体重、BMI、腰臀比、身体水分量、蛋白质、无机盐、基础代谢量、总能量消耗、握力男性均高于女性;肌肉质量、身高、体重、腰臀比、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基础代谢量、总能量消耗与握力值呈正相关性(P<0.001),体脂肪量、体脂肪率、阻抗与握力呈负相关性(P<0.001);身高、基础代谢量、总能量消耗与步速呈正相关性(P<0.001),腰臀比、体脂肪率与步速呈弱负相关性(P<0.01)。4.不同BMI水平女性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硫胺素、钾五种营养素摄入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SMI水平女性脂肪、钠两种营养素摄入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握力水平男性热能、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硫胺素、维生素C、钾六种营养素摄入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除硒以外的所有营养素摄入分布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握力水平男性热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硫胺素、维生素C、钾、钠、铁、锌、硒十一种营养素摄入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素异常率与BMI、SMI、握力、步速异常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发生率从高到底依次为营养素>BMI>握力>SMI>步速。5.热能、碳水化合物、硫胺素与BMI呈弱的负相关性;蛋白质、钠、铁、锌、硒与SMI呈现正相关性;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硫胺素、核黄素、钙、钾、钠、铁、锌、硒与握力呈现正相关性;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铁与步速呈正相关性。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收入、患有慢性病及硫胺素为BMI的危险因素,性别和学历为保护因素;年龄、性别及硒为SMI的危险因素,患有慢性病为保护因素;年龄、性别和脂肪为握力的危险因素;年龄、患有慢性病及钾为步速的危险因素,学历为保护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汉族中老年人膳食、营养素摄入尚不合理,膳食营养素摄入种类及摄入量、体成分分布存在年龄、性别差异;握力、步速与体成分指标存在相关性;营养素与BMI、SMI、握力、步速存在相关性;年龄、性别、学历、月收入、慢性病患病情况及营养素为体成分的影响因素。

刘璐[6](2017)在《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处西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仅和印度的争议领土面积就多达12万多平方公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十分紧迫。高原部队肩负着防御外敌入侵,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和恐怖活动等保障国防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任务,是保障我国西南地区安全稳定的铁拳头。除了装备、技术以及训练之外,高原官兵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保障高原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之一。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低压、低氧、寒冷、干燥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环境因素可对人体的健康水平产生巨大危害,严重影响高原官兵的军事作业和作战能力。因此,明确高原环境对高原官兵健康状况和战斗力的影响,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提升高原环境下的卫勤保障能力,确保未来部队在高原地区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习服锻炼和使用抗缺氧药物等方法外,科学的膳食营养结构对减轻高原反应、提高常驻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和维持长时间高效能的脑-体军事作业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制定高原特殊环境下的膳食保障方案是目前常驻高原部队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军尚无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军人营养素供给量》和《军人食物定量》标准,高原部队目前所用标准仍以平原标准为主,仅在能量的供给量方面有所提高。同时,我军也尚无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作战口粮和营养补充剂。近几年我军根据高原部队的特殊需求,在抗缺氧野战食品和改善高原官兵认知能力和体能的营养补充剂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所研发产品还不能满足高原不同作训任务、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营养素需求。随着高原军事斗争环境日益复杂和激烈,现有的膳食营养保障措施已经不能充分保障高原官兵的高效作战能力。常驻高原部队在执行膳食营养标准、维护官兵健康等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天的战场上,优化军事人员的营养状况意味着提高军事人员在恶劣极端环境中的健康水平和作战能力,对于减少非战斗减员和赢得军事斗争胜利必不可少。因此,调查研究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现况,提出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措施的改进对策和建议,对提高战士高原环境适应能力,增强高原部队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当前有关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研究的空缺较大,本研究紧密结合高原特殊环境中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需求,系统调查常驻高原部队官兵的膳食结构、营养水平、健康状况、脑-体军事作业能力、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以期发现膳食营养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室从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探讨验证补充营养素对维护、提高高原认知和体力作业能力的作用,为提高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线索;在进一步系统分析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对提高官兵在极端环境下的健康水平和高原部队战斗力生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内容:1.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调研。首先对多个海拔在3000米以上单位开展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了解高原官兵的膳食营养保障现状;其次对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及认知功能和体能进行调查,探讨高原环境对常驻官兵身体健康及认知和体能的影响;最后通过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了解高原官兵的个人营养素养及其影响因素。2.针对高原环境下官兵认知功能和体能下降的特点,通过动物和细胞模型的实验干预研究,探讨膳食营养素对改善慢性缺氧认知和体力能力下降的保护效应及抗缺氧损伤的效应。3.结合现场调研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进一步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建立我军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为优化高原膳食营养保障工作和提出保障对策建议提供依据。4.在文献回顾、现场调研、实验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针对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卫勤保障对策建议。主要结果与结论:1.高原现场调研(1)高原官兵膳食结构不合理,机体缺乏部分营养素,当前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尚未完全满足高原官兵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1)食物摄入种类及摄入量:A部禽蛋、牛奶、植物油以及B部的牛奶、植物油摄入量达到军标标准,但其余食物摄入量未达标,其中粮食、畜肉、禽肉、鱼虾、大豆、蔬菜、干菜、食用菌、蔗糖和水果的摄入A部分别为军标的39.9%、46.2%、6.0%、24.0%、5.4%、26.7%、13.5%、0%、1.3%和20.0%,B部分别为87.6%、56.1%、30.2%、13.5%、24.0%、68.5%、3.0%、20.0%、16.7%和16.0%;(2)营养素摄入种类和摄入量:三大产热营养素摄入:与军标相比,A部能量摄入不足(仅为70.7%),B部摄入达标;A部和B部的蛋白质产热比达标,其摄入量及优质蛋白摄入比例也均达到标准,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良好;A部和B部CHO产热比不足(分别仅为军标的52.7%和91.8%);B部脂肪产热比超标;维生素与矿物质摄入:与军标相比,A部钾、锌、镁、VD、VC、VB1和VB2摄入量不足(仅为军标的60%-80%),VA、VB6、叶酸和VB12摄入量严重不足(在军标的60%以下),其余营养素摄入充足(在军标的80%以上);B部VB2摄入不足,为军标的75%,钙、碘、VA、VD、VB6、叶酸、VB12摄入量严重不足,其余营养素摄入充足;(3)体格状况评价:与军标相比,84.5%的官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正常,97.7%的官兵上臂肌围为正常,体成分仪评估发现71.3%的官兵体脂率偏低;高原重度和中度劳动强度会减少脂肪含量和比例以及增加肌肉含量,重度劳动强度会增加基础代谢率;(4)血清蛋白、血脂和维生素检测结果:血清蛋白含量均在军标正常范围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异常率为72.9%,重度劳动强度官兵异常率最高;血中VA、VD、VB1和VB2达标率分别为100%、1.4%、81.9%和18.1%;(5)矿物元素检测结果:头发中锌和铁的充足率较低,分别为42.9%和26.2%,C部官兵(重度劳动强度)头发镁的充足率仅为7.7%,并显着低于A部和B部;官兵食欲降低,食物摄入量减少,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高原低氧环境下的部分营养素代谢增加,更加剧了官兵机体中营养素的缺乏。通过调整膳食的烹调口味、加强膳食营养宣教和适当服用营养补充剂等方式增加营养素的供给,可维持官兵的军事作业能力。(2)高原官兵营养知识匮乏,营养行为缺乏正确引导,但营养态度积极,改变现有不良饮食习惯和学习营养知识的意愿强烈。高原官兵营养知识与营养行为密切相关,营养行为与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对高原官兵有针对性的进行营养宣教十分必要。(3)常驻高原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患病率较高,重度劳动强度加剧患病率的增高。高原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患病率主要表现在HAPC、高原衰退症、睡眠障碍、血脂异常以及心肌酶异常方面,严重影响官兵身体健康水平。其中重度劳动强度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HAPC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重度劳动强度加剧了低氧环境对官兵身体健康的影响,增加了非战斗减员的发生风险。因此,定期体检,及时关注和监测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制定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案和提高重度劳动强度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对维护官兵的战斗力生成尤为重要。(4)高原低氧环境导致官兵的认知功能和体能下降,制约高原部队战斗力生成。认知检测研究发现,常驻高原官兵与平原官兵相比,其系列加减、视觉保留、记忆扫描、听数距广度、曲线吻合、数字筛选、心算、符号译码、动态目标追踪、听觉简单反应时和视觉选择反应时、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动作稳定性等认知能力显着降低,表明高原官兵的认知效率和质量明显下降,导致完成军事作业任务的速度和精确性降低。体能检测发现,常驻高原官兵与平原官兵相比,其VO2max等体能指标降低,高原官兵的有氧劳动能力低于平原水平。军人的脑体作业能力高低是决定未来高原军事斗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改善高原环境对军人认知和体能的影响,维护和提高高原官兵的脑力军事作业能力至关重要。2.膳食营养补充剂可提高耐缺氧能力和减轻缺氧损伤(1)研究结果显示,复合VB和鱼油可以显着缩短大鼠慢性缺氧后寻找目标平台的时间等认知指标,还可以显着改善大鼠慢性缺氧时的乳酸、乳酸与丙酮酸之比、H2O2以及GSH-Px等缺氧损伤指标,结果表明复合VB和鱼油可提高缺氧动物认知能力,并且对慢性缺氧后的运动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提示两种膳食营养素可能对提高高原官兵的脑体作业能力有帮助,可作为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的基础;(2)研究结果显示,丙酮酸钙和丙氨酸可以显着延长小鼠密闭缺氧耐受时间、亚硝酸钠中毒后存活时间、心肌缺氧后标准耐受时间及断头后张口动作持续时间;丙酮酸钠与丙氨酸剂量比例为1:4-1:16时具有协同抗缺氧效应,以上结果表明丙酮酸和丙氨酸可协同提高小鼠耐缺氧时间和减少细胞的缺氧损伤,下一步将在动物行为学实验中对其缺氧保护效应进行验证。3.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的提高仍受部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保障中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和对保障计划的监督考评、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的成果转化效率、高原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膳食营养保障标准的完善度、高原部队的食物品质及食谱制定、营养宣教、官兵食欲调节以及膳食-体格-生理生化-高原病症-军事作业能力联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我军高原膳食营养保障应重点关注以上七个方面并进行探索和改革。4.对策建议:(1)加强组织管理效能,确保保障计划落实: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对高原膳食营养保障的思想重视,并通过掌握部队膳食营养状况的真实性,保证引导的准确性;明确卫生与军需部门职责并增强部门间的有机结合,共同对计划的落实进行考评,形成长效监督和反馈机制。(2)完善高原膳食营养标准,加快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通过深入高原部队调研,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细化高原部队膳食营养相关标准,提升保障的精准水平;对相关标准进行推广宣传,增加标准的可行性;加强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和食品的平台建设和利用;高原营养补充剂和食品的研发方向应以改善氧化应激、能量代谢、抗缺氧能力和预防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为主;加快高原营养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优化现有的保障产品。(3)充分发挥高原部队卫生机构的指导和监督职能:卫生部门要形成膳食营养保障小组的组织架构,针对高原营养知识进行宣传,对炊事人员进行高原膳食营养的相关培训,对高原低氧有特异性的生理生化指标及作业能力进行检测,全面精准的监测官兵营养健康状况。(4)加强营养宣教,调整高原官兵饮食行为:增加主食摄入量,丰富副食品种;尤其防止VD、VB1和VB2等营养素的缺乏;增加浓厚口味食物的烹制以调整官兵食欲;提高食物运输储存能力及改善烹饪方式以减少营养素流失;适当服用营养补充剂;保证每日饮水量及杜绝饮酒。

雷富荣[7](2017)在《福建省拳击重点运动员膳食营养现状及个性化干预措施》文中认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食物称重法对福建省拳击队重点运动员膳食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存在运动员营养知识匮乏,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平衡,三餐热能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控体重方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运动员特性的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对策。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福建拳击重点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状况,了解运动员膳食摄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拳击项目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对改善运动员的体能和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米力,周春丽[8](2016)在《高职院校足篮排球队员膳食营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足篮排球队员日常膳食营养现状,为三类专业球队队员提供合理、平衡进餐依据。对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的足球队员(25名)、篮球队员(16名)和排球队员(20名)进行营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足篮排球队员膳食营养中存在一些不科学问题:足篮排球队员的总能量摄入不均衡,早餐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少,晚餐脂肪与蛋白质摄入过多,一些维生素及矿物质食用不足,三餐的营养分配不合理。就此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从而确实保障高职院校足篮排球队员膳食营养的摄取和身体健康,营养均衡成长。

李敏[9](2015)在《优秀游泳运动员营养膳食素养的观察与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掌握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目前营养素质水平,对比分析运动员在训练期和比赛期膳食结构、身体成分、饮食习惯、营养素水平和生化指标等数据,分析不同时期的特点,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膳食营养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我国游泳运动员基础体能训练、赛前强化训练和比赛期间的膳食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为有针对性的提升游泳运动员膳食营养保障的科学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化建议。研究方法和对象:对国家游泳队13名运动员发放营养素质调查问卷;采用食物称重法和24小时膳食回顾法对这13名国家游泳队运动员在训练期进行了的为期4天的膳食调查,同时采用称重法在参加2014年国际泳联世界杯短池游泳赛期间进行了为期2天的膳食调查,在调查期间将调查对象的每日每餐(包括零食、营养品摄入等)各种食物的消耗量,菜品生重和烹饪后熟重作准确称重,并做详细记录,采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开发研制的应用“运动员及大众膳食营养分析与管理系统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与《优秀运动员推荐标准》的推荐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调查发现运动员营养素质综合评价总体得分比平均为65.6%;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称重法在对训练期的运动员进行调查中发现,在调查的13类食物中共有6类食物(包括谷类及其制品、畜肉类、禽肉类、水产类、动植物油脂类、水果类)24小时膳食回顾法低估,1类食物(奶类)高估;采用称重法对训练期和比赛期的运动员膳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运动员不能根据训练和比赛合理的安排饮食摄入发现,训练期和比赛期的平均热能摄入均不足;三餐比例不合理;三大供能物质供能在比例训练期和比赛期均不合理,存在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的现象,且女子游泳运动员比赛期的脂肪摄入高于训练期(P=0.003),而比赛期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低于训练期(P=0.002);部分维生素(视黄醇当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矿物质(钙、钾)平均摄入不足,视黄醇当量比赛期摄入显着高于训练期(P=0.021),维生素B,(P=0.005)和铁(P:0.041)的摄入训练期高于比赛期;食物种类上,薯类(P=0.001)和动植物油脂类(P=0.006)训练期摄入低于比赛期,谷类及其制品(P=0.003)、豆类及其制品(P=0.023)和奶类及其制品(P=0.016)的摄入训练期高于比赛期。研究结论:运动员营养素质综合评价总体处于较差水平;24小时膳食回顾法不能很好地描述运动员的膳食摄入;运动员不能根据训练和比赛合理的安排饮食摄入。从提高运动员营养素质水平,强化教练员的科学营养意识,加强餐饮保障的科学化水平三个方面给出了合理化建议。

刘为甜[10](2014)在《钢铁高温作业工人水和微量营养素摄入、汗液消耗及体内水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钢铁高温作业工人微量营养素的摄入、汗中消耗以及体内水平情况,为提高高温作业工人的健康水平、减轻高温作业所致危害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6月底,选择唐山某钢铁公司炼钢车间和轧钢车间的作业工人226人;同时调查同一车间非高温作业备品工39名。进行环境气象条件测试、一般情况调查、膳食调查、出汗量及汗中营养素丢失情况测定、体内水平检测,资料核对整理后,Excel建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钢铁高温作业工人工间饮水量为2455.7ml,水总摄入量为3810.4ml;抗坏血酸、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E摄入量分别为102.0mg/d、2.2mg/d、1.2mg/d、764.7μgRE和42.5mg/d;钾、钠、钙、镁、铁、锌、铜和硒的摄入量分别为2450.1mg/d、4816.1mg/d、517.1mg/d、416.1mg/d、45.7mg/d、17.1mg/d、2.2mg/d和63.3μg/d。核黄素、维生素A和钙的摄入量在一般人群推荐量以下;抗坏血酸、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A、钾、钠和钙的的摄入量均在高温作业建议量以下。与同是中体力劳动的非高温作业工人相比,高温作业工人饮水量大于非高温作业工人(P<0.05),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体力劳动不同作业温度的高温作业工人饮水量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多(均P<0.05),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随温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钢铁高温作业工人工间出汗量为3078ml,占汗尿排出总量的86.5%;汗中抗坏血酸、硫胺素和核黄素排出量分别为16.3mg、240.2μg和201.2μg,分别占汗尿中排出总量的73.8%、67.9%和68.3%;汗中钾、钠、钙、镁、铁、锌和铜排出量分别为528.0mg、3724.8mg、101.0mg、18.4mg、927.7μg、888.1μg和91.5μg,分别占汗尿中排出总量的90.0%、93.5%、61.2%、30.1%、96.3%、84.8%和81.4%;30~℃时中、重体力劳动作业工人汗中硒排出量分别为13.1μg和17.4μg,分别占汗尿中排出总量的35.3%和44.2%,35~℃和40~43℃时工人汗中硒排出量分别为22.5μg和26.3μg,分别占汗尿中排出总量的58.9%和67.0%。与同是中体力劳动的非高温作业工人比较,高温作业工人工间出汗量,汗中抗坏血酸、硫胺素、核黄素、钾、钠、钙、镁、铁、锌、铜和硒排出量均高于非高温作业工人(均P<0.05)。重体力劳动不同作业温度的高温作业工人工间出汗量,汗中抗坏血酸、硫胺素、钾、钠、钙、镁、核黄素、铁、锌、铜、硒排出量均随着作业环境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多(均P<0.05)。3钢铁高温作业工人抗坏血酸、硫胺素、核黄素与尿肌酐的比值分别为为6.1、121.8和99.4,血清维生素A、E、钾、钠、钙、镁、铁、锌、铜和硒浓度分别为137.2mg/L、3222.4mg/L、103.2mg/L、22.0mg/L、417.0μg/L、12.5mg/L、1275.2μg/L、899.4μg/L、970.0μg/L和99.7μg/L。作业工人抗坏血酸、维生素A、钾、钠体内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作业工人抗坏血酸、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A、E、钾、钠、钙、镁、铁、锌、铜和硒体内不足率分别为95.1%、10.6%、31.9%、46.5%,5.8%、58.8%、43.4%、26.1%、22.6%、31.0%、38.5%、6.2%和18.6%。中体力高温作业工人抗坏血酸、钾、钠、钙和锌体内不足率高于同等体力劳动强度的非高温作业工人(均P<0.05);重体力劳动不同作业温度的高温作业工人钠、镁、铁和锌体内不足率总体分布有差异,且均是40~43℃工人不足率最高,30~℃工人不足率最低(均P<0.05)。结论1钢铁高温作业工人水的摄入量虽能随作业温度升高而增多,但重体力劳动工人水的摄入量在相应建议量以下。作业工人抗坏血酸、硫胺素、核黄素、视黄醇、钾、钠和钙的摄入量在建议量以下,核黄素、视黄醇和钙的摄入甚至不能达到一般人群推荐量;各种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均没有随作业温度的增高而增加。2钢铁高温作业工人工间水分及抗坏血酸、硫胺素、核黄素、钾、钠、钙、铁、锌、铜和WBGT35℃以上作业时硒的汗尿排出中是以汗液为主要丢失途径,其丢失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镁和WBGT35℃以下作业时硒的排出不是以汗液为主要丢失途径。3钢铁高温作业工人抗坏血酸、维生素A、钾和钠的体内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其不足率达43%~95%;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E、钙、镁、铁、锌、铜和硒体内平均水平虽在正常范围内,但仍有一些工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WBGT大于40℃的重体力劳动工人核黄素、钙、镁、铁和锌的不足率在30%以上。高温作业工人易出现抗坏血酸、钾、钠、钙和锌的体内不足,但随着高温作业温度的增高其不足率无明显变化;钠、镁、铁和锌体内不足率随作业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多。

二、高原运动员硫胺素营养水平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运动员硫胺素营养水平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组学技术解析荷斯坦奶牛高原病的发生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微生物拉丁学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高原病荷斯坦奶牛生理指标与血液参数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分组
    2.2 试验方法与检测指标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高原病荷斯坦奶牛肝脏转录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分组
    3.2 试验方法与检测指标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高原病荷斯坦奶牛肝脏代谢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分组
    4.2 试验方法与检测指标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高原病荷斯坦奶牛结肠和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分组
    5.2 试验方法与检测指标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高原病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和代谢产物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分组
    6.2 试验方法与检测指标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总体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食物频率问卷信效度评价及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食物频率问卷效度研究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食物频率问卷信度研究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食物频率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质量评价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部分:东北区域居民膳食模式与健康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膳食评价方法的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体质测量和贫血情况
        2.3 贫血影响因素
        2.4 贫血自觉症状调查
        2.5 贫血患者膳食调查结果
    3 讨论
        3.1 贫血发病率
        3.2 血清生化指标与贫血
        3.3 贫血患者体质指数分布状况
        3.4 贫血患者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3.5 贫血主观感觉与症状
        3.6 贫血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 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评价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后贫血改善状况
        2.2 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后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比较
        2.3 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后能量及营养素摄入达标率比较
    3 讨论
        3.1 干预后能量及各营养素改变
        3.2 干预后贫血改变
        3.3 建议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青少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干预措施的现况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4)游泳校代表队膳食营养KAP调查及干预后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膳食营养的作用
        2.1.2 营养物质
        2.1.3 膳食营养与血液生化指标
        2.1.4 干预期各项指标的释义及选用依据
        2.1.5 膳食营养知识的研究进展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营养物质
        2.2.2 干预期各项指标的释义及选用依据
        2.2.3 膳食营养知识的研究进展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方法
        3.1.2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运动员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膳食行为调查结果
        4.1.1 KAP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4.1.2 运动员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
        4.1.3 营养知识调查结果
        4.1.4 营养态度调查
        4.1.5 运动员膳食行为调查结果
        4.1.6 KAP问卷调查得分
    4.2 营养素摄入情况
        4.2.1 一日三餐热量摄入比例
        4.2.2 总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摄入情况
        4.2.3 运动员维生素摄入情况
        4.2.4 运动员膳食摄入选择和用量情况
    4.3 血液生化指标和身体成分指标
        4.3.1 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情况
        4.3.2 运动员身体成分指标情况
    4.4 干预后运动员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膳食行为变化
        4.4.1 干预组运动员干预前后kap问卷得分变化
        4.4.2 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kap问卷得分变化
        4.4.3 干预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kap问卷得分比较
    4.5 干预后一日三餐摄入情况变化
        4.5.1 干预组运动员干预前后一日三餐能量摄入占比情况变化
        4.5.2 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一日三餐能量摄入占比情况变化
        4.5.3 干预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一日三餐能量摄入占比情况变化
    4.6 干预后运动员总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摄入变化情况
        4.6.1 干预组运动员干预前后总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摄入变化情况
        4.6.2 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总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摄入变化情况
        4.6.3 干预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摄入变化情况
    4.7 干预后运动员维生素摄入变化情况
        4.7.1 干预组运动员干预前后维生素摄入情况
        4.7.2 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维生素摄入情况
        4.7.3 干预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维生素摄入情况
    4.8 干预后运动员膳食摄入选择和用量变化情况
        4.8.1 干预组运动员干预前后膳食摄入选择和用量情况
        4.8.2 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膳食摄入选择和用量情况
        4.8.3 干预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膳食摄入选择和用量变化情况
    4.9 干预后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和身体成分指标变化
        4.9.1 干预后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情况变化
        4.9.2 干预后运动员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营养KAP(知识、态度、行为)问卷
    附录C 实验相关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营养素与乌鲁木齐市汉族中老年人体成分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计算
        2.2 调查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统一方法
        3.2 人员培训
        3.3 预调查
        3.4 仪器设备准备
        3.5 膳食调查质量控制
        3.6 资料完整性检查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1 课题来源及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常驻高原官兵膳食营养、身体健康以及脑-体军事作业能力的现况调查
    2.1 概述
    2.2 高原部队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2.3 高原官兵个人营养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4 高原官兵身体健康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和体能状况调查
    2.5 小结
第三部分 几种膳食营养素改善慢性缺氧认知和体能的实验研究
    3.1 复合VB和鱼油对缺氧环境下认知功能的影响
    3.2 复合VB和鱼油对缺氧环境下体能的影响
    3.3 丙酮酸和丙氨酸提高抗缺氧能力的实验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1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4.2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
    4.3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估计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部分 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对策建议
    5.1 在组织管理层面,要发挥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加强保障计划的落实
    5.2 在基础研发层面,要完善高原膳食营养标准和加快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
    5.3 在卫生监督和指导方面,要充分发挥高原部队卫生机构的相关职能
    5.4 在个人营养素养方面,要加强对高原官兵的营养宣教和调整官兵饮食行为
    5.5 小结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低氧环境下营养素摄入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福建省拳击重点运动员膳食营养现状及个性化干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1.2.2 问卷法
        1.2.3 膳食调查
        1.2.4 血生化指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知识认知状况
    2.2 膳食调查结果
        2.2.1 膳食中食物构成
        2.2.2 运动员人均每日营养素摄入情况
        2.2.3 运动员一日三餐能量分配情况
    2.3 血清生化检查结果
3 结语
4 讨论和建议

(8)高职院校足篮排球队员膳食营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2 足篮排球队员膳食方面研究
    2.1 饮食行为有差异
    2.2 饮食时间不规律情况
    2.3 足篮排球队员早餐进食频度情况
    2.4 晚餐摄食及夜间加餐情况
    2.5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指数分布
3 不良饮食习惯对足篮排球队员身体的影响
    3.1 早餐对身体的影响偶尔及几乎不吃早餐出现的症状
    3.2 晚餐对身体的影响
4 足篮排球队员膳食营养问题分析
    4.1 营养知识缺乏
    4.2 饮食习惯不科学
    4.3 膳食结构不合理
5 足篮排球队员膳食营养问题的应对策略
    5.1 加强营养知识教育
    5.2 加强学校食堂管理
    5.3 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6 结语

(9)优秀游泳运动员营养膳食素养的观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游泳项目介绍
        2.1.1 游泳项目
        2.1.2 游泳项目能量代谢特点
        2.1.3 游泳运动员的能量消耗
    2.2 游泳运动员膳食营养需求特点
        2.2.1 营养素与运动能力
        2.2.2 不同时期膳食特点
        2.2.3 游泳运动员身体成分
    2.3 膳食调查方法
        2.3.1 膳食记录法
        2.3.2 食物频率问卷调查法
        2.3.3 24小时个人膳食询问法
    2.4 营养素质综合评价
    2.5 国内外运动员膳食营养状况现状
        2.5.1 国内运动员膳食营养现状
        2.5.2 国内运动员营养教育现状
        2.5.3 国外运动员膳食营养现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综述法
        3.2.2 膳食调查法
        3.2.3 身体成分测试方法
        3.2.4 生化指标测试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游泳运动员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
    4.2 营养摄入情况
        4.2.1 训练期营养摄入情况
        4.2.2 比赛期膳食情况调查
        4.2.3 训练期与比赛期膳食情况对比
5. 分析与讨论
    5.1 运动员营养素质综合分析
    5.2 训练期营养调查结果分析
        5.2.1 称重法
        5.2.2 称重法与24小时回顾法比较分析
        5.2.3 生化分析
    5.3 比赛期膳食调查结果分析
        5.3.1 总热能摄入不足,三餐热能分配不规律
        5.3.2 三大供能物质摄入比例失衡
        5.3.3 维生素摄入不足
        5.3.4 矿物质摄入不足
    5.4 训练期和比赛期膳食调查比较分析
        5.4.1 总能量及三餐分配比例比较分析
        5.4.2 三大供能物质摄入比较分析
        5.4.3 维生素摄入比较分析
        5.4.4 矿物质摄入比较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运动员营养素质综合评价总体处于较差水平
        6.1.2 膳食回顾法不能很好地描述运动员的膳食摄入
        6.1.3 运动员不能根据训练和比赛合理的安排饮食摄入
    6.2. 建议
        6.2.1 提高运动员营养素质水平
        6.2.2 强化教练员的科学营养意识
        6.2.3 加强餐饮保障的科学化水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钢铁高温作业工人水和微量营养素摄入、汗液消耗及体内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1.4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钢铁高温作业工人的一般情况
        1.2.2 钢铁高温作业工人水和微量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1.2.3 钢铁高温作业工人工间出汗及汗中微量营养素的丢失情况
        1.2.4 钢铁高温作业工人体内微量营养素水平
    1.3 讨论
        1.3.1 钢铁高温作业工人水和微量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1.3.2 钢铁高温作业工人工间出汗及汗中微量营养素的丢失情况
        1.3.3 钢铁高温作业工人体内微量营养素水平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
    2.1 高温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1.1 高温环境对人体体温的影响
        2.1.2 高温环境对人体心理影响
        2.1.3 高温环境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1.4 高温环境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影响
        2.1.5 高温环境对人体泌尿系统的影响
        2.1.6 高温环境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2.1.7 高温环境对人体的其他影响
    2.2 高温作业人群能量和营养素代谢变化
        2.2.1 能量
        2.2.2 蛋白质
        2.2.3 脂类和碳水化合物
        2.2.4 水和矿物质
        2.2.5 维生素
    2.3 高温作业人群能量和营养素需要量
        2.3.1 能量
        2.3.2 蛋白质
        2.3.3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2.3.4 水和矿物质
        2.3.5 维生素
    2.4 高温作业人群的营养保障措施
        2.4.1 合理搭配、精心烹调
        2.4.2 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2.4.3 注意补充矿物质
        2.4.4 供给充足的维生素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 B 24 小时膳食回顾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高原运动员硫胺素营养水平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组学技术解析荷斯坦奶牛高原病的发生机制[D]. 姚琨. 新疆农业大学, 2021(02)
  • [2]食物频率问卷信效度评价及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估[D]. 崔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章琳洁. 东南大学, 2020(01)
  • [4]游泳校代表队膳食营养KAP调查及干预后的变化研究[D]. 陈龙灏.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5]营养素与乌鲁木齐市汉族中老年人体成分关联研究[D]. 成伟兵.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6]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D]. 刘璐.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0)
  • [7]福建省拳击重点运动员膳食营养现状及个性化干预措施[J]. 雷富荣. 当代体育科技, 2017(18)
  • [8]高职院校足篮排球队员膳食营养调查研究[J]. 米力,周春丽. 食品工业, 2016(11)
  • [9]优秀游泳运动员营养膳食素养的观察与研究[D]. 李敏. 北京体育大学, 2015(06)
  • [10]钢铁高温作业工人水和微量营养素摄入、汗液消耗及体内水平分析[D]. 刘为甜.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高海拔运动员硫胺素营养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