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新教师备课指导

浅谈高校新教师备课指导

一、浅谈对高校新教师的备课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1](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操令瑜[2](2020)在《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研究 ——以湖北省省属本科高校为例》文中提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服务的重要任务,对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职业适应水平会对其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着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本科高校未来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现状,对其职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影响其职业适应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可行性对策。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本校承办的教育部2017年、2018年、2019年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湖北省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中入职三年内的328名参训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选取了 9名参训学员进行了个别访谈,然后利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事后检验,以了解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现状,探究影响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具体的五个维度来看,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的人际关系适应状况最好,其次是职业心理适应,再次是教学能力适应,科研能力适应状况相对较差,职业环境适应状况最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访谈获得的信息,本研究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类型(是否为师范类)、专业类型、学历、教龄、职称等因素会影响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并分别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从政府、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可行性对策: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制度;地方本科高校应当给予新入职教师物质和精神支持,高度重视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并切实落实“师徒结对”制,改进和加强新入职教师培训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定制度;新入职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陈诗瑶[3](2020)在《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大量实用性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水平。作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主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与民办高校的教学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同伴互助自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来,成为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教师同伴互助通过教师之间一系列的对话、互动、合作等行为实现教师彼此专业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关于教师同伴互助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群体,较少涉及高校教师群体,针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更是存在空白。因此,本文以成人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互依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以上海市152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10名青年教师为访谈对象,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存在互助时间不足、互助形式对象单一、互助技能较弱、互助意识不高、激励措施缺乏、忽视心理互助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本文从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在教师个人方面,要提高互助学习意识,加强互助技能学习,制定互助计划,明确互助作用,形成积极互依。在学校方面,要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互助提供氛围环境、制度、时间的保障,创新互助形式等。

郭家骏[4](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李奕嬴[5](2019)在《高校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快海外人才引进是我国高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举措,海归教师群体也因此逐渐壮大。海归教师回国后首聘期为归国适应阶段,其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具有典型性,其工作满意度高低也具有较强政策意蕴。海归青年教师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是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旨在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演进、地区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力求提升高校海外人才管理的效率,稳定人才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海归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是如何演进的?第二,不同地区的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第三,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第四,如何改善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哈格多恩教师工作满意度模型,首先设计了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46所高校的488位海归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时空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探寻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海归青年教师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接下来对25位海归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分析了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特征和影响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机理。最终,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1979年至今回国的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处于在较低水平略波动的形态。满意度的细分维度中,工作本身满意度水平相对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工作群体满意度处于中间水平,2000年之前最高,2014年以后呈现小幅下降;薪酬待遇满意度最低,2008年以前,薪酬待遇满意度远低于其他维度,2008年以后有了明显改善,已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第二,不同城市类型的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呈现不同特征。二线城市总体满意度水平最高;新一线城市满意度水平较低,2008-2018年间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一线城市处于中间水平,不同时期波动较大。具体体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平均水平仍然高于新一线城市,南京、广州、西安和武汉等新一线城市满意度相对较低。第三,通过建立不同时期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工作群体和工作本身是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演进,2013年以后薪资待遇和生活支持对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程度逐步增强。归国适应与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着正相关关系。人才项目资助对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正向调节作用在2013年以后呈现出来,但是与工作群体、工作本身等方面相比较,人才项目资助的影响程度较小,其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提升具有一定局限性。第四,基于深入访谈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海归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分析其归因主体为个人、组织和政府。教师成长和发展、自我预期等方面未能得到充分满足时,会感到焦虑、自我怀疑、不公平等,以致于产生工作怠倦、离职倾向等负面作用。建议组织尊重和支持教师的职业承诺,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使教师的职业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匹配,同时,海归青年教师应适当调整首聘期的工作预期,适应新的组织环境。此外,对于海归教师反映的与同事关系、领导关系、行政事务等问题,建议学校和学院多加关注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变化,形成稳定的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领导风格、职称晋升等方面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整,避免人才流失。在实验条件、薪酬待遇、科研经费和生活支持等方面,有待组织和政府层面共同支持和相互配合,通过工作流程再造和制度创新提升海归教师满意度,教师管理需从“学校本位”转向“学者本位”,跳出大学管理的框架,形成多级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海归青年教师切身体会,探讨了高校海归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海归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建议,力求提升海归青年教师的意识创新、学院人事管理的制度创新和国家人才引进的政策创新。

马辉[6](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2019年3月18号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六条标准”,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理论动力和精神指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实践意义,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积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强支撑。教学评价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课程建设提供方向引领和根本保障。为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坚持顶层设计、从实际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进行总体设计。本文首先概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基本概念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功能、特点、理论。其次,从六种层面探讨教学评价指标的要素构成——包括教学设计评价指标、教学组织评价指标、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教学研究与成果评价指标、教学特色与创新创新评价指标。在针对4所高水平大学调研的基础之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其中涉及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框架结构和权重确定。再次,详细描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原因。最后,对黑龙江省81所不同层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方面并无重大差异。在对比分析高水平大学、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三类高校分别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以及在全省高校实施应用的对策建议。

梁辉[7](2019)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对教学行为的探讨,应该立足于对教师教学现状的了解,进行实地研究,才能为质性研究提供事实案例和理论前提。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现实状况,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手段等行为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语言,动作如何呈现?本研究沿着这种思考方式,追溯教学课堂,旨在解释和了解教师课堂上呈现的教学状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自然环境下,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日常进行研究,对被研究的教学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表达。也提倡研究者对研究环境的参与,与研究对象共同参与过程,通过叙述教学细节,再重组片段成故事的过程,把教学行为的质通过研究者的合理解释而逐渐呈现。研究者选取了W学校作为研究现场,2018年9月正式进入研究学校,主要是在二年级的几个班级随堂听课的方式记录教师教学过程。研究中的三位调查对象是C主任、B老师和Y老师。材料的收集主要是随堂观察和访谈。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的过程和分析视角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改善教学行为问题是教师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及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通过对三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和六名在校学生的深度访谈,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备课行为、实施行为、管理与指导行为和评价与反思行为的表现,并提出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出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是主要原因。

丁晓[8](2019)在《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发展也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拥有硕博以上的学历,有着丰富的学科知识,但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导致他们缺乏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知识、教学方法等,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方面的文献梳理和对新入职教师的深度质性访谈、观察,明确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所达成的共识;然后,厘清学校中不同组织支持模式分别给予了新入职教师哪些方面的帮助和培训;再次,从新入职教师这一视角,探究他们对组织支持的感知,进一步分析新入职教师利用组织支持的情况。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并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分析了研究的缘起与意义,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研究方法。第二章讨论新入职教师在教学发展中达成的共识。第三章是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深入的定性访谈和观察,揭示了组织支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分析了新入职教师的感知和利用。第五章是反思与建议。从组织中心反思新入职教师的客观支持、教师的感知和教师的利用,并进一步提出建议。第六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在总结研究不足的基础上表明了后续研究方向。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学知识的发展、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情意的发展三个方面;第二,目前高等学校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发展主要呈现三种支持模式,分别是整合模式,混合模式和统一模式,各模式均呈现其优势及不足,新入职教师对其感知和利用情况各异;第三,通过调研发现,整合模式下,需优化分散模糊的组织制度,构建清晰的组织制度体系,从而克服组织支持平台“数量过多,质量不足”,深度激发新入职教师的参与热情。混合模式下,需推动组织培训系统化、科学化,引导教师间交流的持续性、广延性。统一模式下,需重视组织培训“肯德基化”问题,进一步明确组织支持的激励机制,疏解新入职教师“青椒一族”的心理压力,帮助教师形成正确归因,习得性无力感渐渐消退;第四,探索组织支持新思路需加强制度完善,引导新入职教师全面感知,推进组织支持的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鼓励新入职教师积极利用,进而提升更深层次的教学发展。

帕孜拉·买代尼亚提[9](2019)在《新疆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的工作适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新疆地区的教育发展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新疆的迅猛发展也吸引了大批疆外的中青年专业人才,而高校则是他们比较典型的汇聚场所。内地留疆新教师逐渐成为了新疆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新疆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工作适应作为一个合格高校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不仅对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学生发展以及高校教育质量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考察内地留疆新教师目前的工作适应状况并对此提出意见尤为重要。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通过对新疆普通高等高校中的教龄为0-3年的内地留疆新教师的调查,分析了他们在文化适应、能动解决问题、持续学习、身体适应、压力处理、应急处理以及人际促进等七个维度下的工作适应现状,展现了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当前工作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其工作适应的原因,以期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尽快度过工作适应期。调查发现,新疆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的综合工作适应水平较高,与人际、身体、持续学习方面的适应水平相比,新疆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的压力处理、文化适应、能动解决问题方面的适应水平较低。从人口学变量与其工作适应水平的差异分析来看,教龄对教师的压力水平存在显着的影响,年龄对身体适应产生显着影响,而在其他的因素如性别、学历、职称、毕业院校及求学经历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在工作适应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客观环境差异的文化适应沟壑、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存在偏差以及工作压力带来的焦虑感等。基于上述的调查及访谈结果,对影响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工作适应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并为了缩短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的工作适应周期,从教师个体层面提出了:及时了解所处环境、主动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有效进行合作交流、积极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合理排解工作压力、明确工作角色定位等建议。从学校层面则提出了:优化组织环境、关注教师发展需求;健全入职教育、加强教师教学实践;规范权力分配、缓解教师角色压力等方面的建议,为促进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的工作适应奠定基础。

经品之[10](2019)在《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与学校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每年大批师范生补充进教师队伍,初任教师大量涌现,我国教育界对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愈发关注,对初任教师良好心理素养逐步重视,尤其是初任教师的入职适应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其中初任教师的教学焦虑问题日趋凸显,成为入职适应中初任教师主要的焦虑问题,特别是对小学教师特殊群体的关注。教学焦虑是初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不足,在面对教学实际困境时,无法克服前进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教师的角色更加复杂,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导致小学初任教师的教学焦虑水平也较高。高度的教学焦虑有损身心健康,影响小学初任教师的职初专业成长。学校支持是学校为了帮助初任教师缓解教学焦虑情绪,通过“内扶外促”的方式帮助初任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塑造教学自信心,提升教学效能感,并为其拓宽心理调试的渠道,从而有效应对教学焦虑问题。本研究以N市五所小学的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小学初任教师的教学焦虑现状,以及进行相关对象的访谈和文本分析,探寻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真实内容和表现。研究发现,小学初任教师在备课、课堂掌控、教学效果、评价四方面的焦虑水平较高,其中对课堂秩序和氛围的管理最为忧虑。学校支持不足是导致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关键因素,其中学校教学资源缺乏分类和整合,初任教师的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活动缺乏对初任教师教学实际困境的关照,学校领导给予初任教师的特定情感关怀不足,教学评价标准给予初任教师较大心理压力,是导致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主要学校原因。学校应当为初任教师缓解教学焦虑提供物质支持、专业支持、心理和情感支持以及评价支持,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建立满足小学初任教师发展需求的教学资源库,构建多元化的小学初任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营造适合小学初任教师成长的人文生态,构建小学初任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小学初任教师更好地渡过入职适应期。

二、浅谈对高校新教师的备课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对高校新教师的备课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2)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研究 ——以湖北省省属本科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高校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对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高校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高校新入职教师面临职业适应困境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维度研究
        (二) 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困难和问题研究
        (三) 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 促进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对策研究
    四、概念界定
        (一) 地方本科高校
        (二) 高校新入职教师
        (三) 职业适应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
第三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编制调查工具
        (一) 编制调查问卷
        (二) 编制访谈提纲
    二、选取调查对象
    三、调查实施过程
        (一) 问卷调查
        (二) 个别访谈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现状分析
        (一) 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总体状况
        (二) 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适应状况
        (三) 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适应状况
        (四) 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科研能力适应状况
        (五) 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人际关系适应状况
        (六) 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环境适应状况
    三、影响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分析
        (一) 性别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
        (二) 年龄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
        (三) 婚姻状况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
        (四) 毕业院校类型(是否为师范类)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
        (五)专业类型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
        (六) 学历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
        (七) 教龄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
        (八) 职称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
        (九) 任职高校类型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
第五章 促进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一) 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二) 建立健全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制度
    二、地方本科高校层面
        (一) 给予新入职教师物质和精神支持
        (二) 高度重视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 建立并切实落实“师徒结对”制
        (四) 改进和加强新入职教师培训工作
        (五) 完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定制度
    三、新入职教师层面
        (一) 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二) 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
        (三) 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
        (二)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三)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教师同伴互助研究综述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三)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师同伴互助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三)民办高校
        (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
    二、理论基础
        (一)成人学习理论
        1.成人学习理论主要内容
        2.成人学习理论下的教师同伴互助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内容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同伴互助
        (三)社会互依理论
        1.社会互依理论主要内容
        2.社会互依理论下的教师同伴互助
        (四)交往行为理论
        1.交往行为理论主要内容
        2.交往行为理论下的教师同伴互助
第三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编制
        2.问卷维度
        (三)访谈设计
    二、调查实施
        (一)问卷对象与实施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1.各维度信度
        2.各维度效度
        (三)访谈对象及实施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调查结果
        (一)上海市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现状调查结果
        1.同伴互助认识
        2.同伴互助技能
        3.同伴互助行为
        4.同伴互助影响
        (二)上海市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在职称上的差异分析
    二、上海市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存在问题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意识弱、频率低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形式、对象、内容单一
        (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时间不足
        (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技能仍需提升
        (五)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缺乏制度和环境保障
        (六)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忽视同伴互助的社会心理支持作用
    三、成因分析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个人因素
        (二)民办高校组织因素
第五章 促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的策略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个人层面
        (一)转变学习理念,提高互助意识
        (二)加强技能学习,提升互助成效
        (三)明确互助需求,制定互助目标
        (四)具备交往素养,增强心理互助
        (五)拥有合作意识,形成积极互依
    二、民办高校层面
        (一)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为青年教师同伴互助提供相应保障
        (三)创造多样化的教师互助平台和机会
        (四)给予青年教师充足的互助时间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高校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才强国战略持续推进
        1.1.2 海归人才规模持续增长
        1.1.3 高校人才强校渐成共识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的基础理论梳理
        2.1.1 双因素理论
        2.1.2 期望理论
        2.1.3 公平理论
        2.1.4 教师工作-生活满意度理论
        2.1.5 哈格多恩教师工作满意度理论
    2.2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测量的研究进展
        2.2.1 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个人特征变量
        2.2.2 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2.2.3 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量表类型和特征
    2.3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相关研究的总体状况
        2.3.1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
        2.3.2 高校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
        2.3.3 高校海归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
    2.4 归国适应对海归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述评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概念界定
        3.1.1 海归青年教师
        3.1.2 首聘期
        3.1.3 教师工作满意度
        3.1.4 影响因素
        3.1.5 影响机理
    3.2 研究方法
    3.3 样本选取
    3.4 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2 调查问卷的回收和分析
    3.5 访谈设计与分析
        3.5.1 访谈提纲的设计
        3.5.2 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6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3.6.1 理论基础
        3.6.2 变量说明
        3.6.3 研究假设
        3.6.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四章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时空差异与演进
    4.1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总体水平与演进
    4.2 不同时期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差异分析
    4.3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4.3.1 不同类型城市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差异
        4.3.2 部分代表性城市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差异
        4.3.3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地区差异的多维度比较
    4.4 不同特征的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时空差异分析
        4.4.1 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4.4.2 回国时年龄及其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差异
        4.4.3 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职称差异
        4.4.4 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学科差异
        4.4.5 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校际差异
        4.4.6 海外生活时间长短及其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差异
        4.4.7 获得人才项目资助与否及其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5.1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5.1.1 结构方程模型在工作满意度研究中的应用
        5.1.2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5.1.3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的验证
    5.2 不同时期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2.1 不同时期首聘期工作满意度模型计算
        5.2.2 不同时期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特征
    5.3 不同地区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3.1 不同地区首聘期工作满意度模型计算
        5.3.2 不同地区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6.1 工作本身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1.1 成长与发展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1.2 自我预期与实现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1.3 工作自主性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1.4 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1.5 学术背景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2 工作群体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2.1 与同事关系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2.2 与领导的关系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2.3 学生招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2.4 科研评价体系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2.5 行政事务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3 工作条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3.1 实验条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3.2 办公条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4 薪酬待遇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4.1 工资水平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4.2 科研经费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5 生活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5.1 住房福利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5.2 子女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6 海归青年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综合讨论与分析
        6.6.1 不同因素对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
        6.6.2 个人、组织和政府归因主体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6.6.3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时间安排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与讨论
        7.1.1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7.1.2 不同时期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变化
        7.1.3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地区差异
        7.1.4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7.1.5 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与高校其他教师群体工作满意度的异同
        7.1.6 改善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建议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2.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2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功能及主要特点
        2.2.1 主要功能
        2.2.2 主要特点
    2.3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概述
        2.3.1 理论依据
        2.3.2 政策依据
        2.3.3 现实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要素构成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评价指标
        3.1.1 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
        3.1.2 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3.1.3 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评价指标
        3.2.1 影响教学组织的因素
        3.2.2 教学组织遵循的原则
        3.2.3 教学组织的相关内容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3.3.1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3.3.2 教学效果遵循的原则
        3.3.3 教学效果的相关内容
    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评价指标
        3.4.1 影响教学评价的因素
        3.4.2 教学管理遵循的原则
        3.4.3 教学管理的相关内容
    3.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成果评价指标
        3.5.1 影响教学研究与成果的因素
        3.5.2 教学研究与成果的相关内容
    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与创新评价指标
        3.6.1 影响教学特色与创新的因素
        3.6.2 教学特色与创新的相关内容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选取的依据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1 总体框架结构
        4.2.2 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3 教学组织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4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5 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6 教学研究与成果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7 教学特色与创新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建判断矩阵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最终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运用成效
        5.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提出
        5.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历程
    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指标体系标准缺乏权威性
        5.2.2 指标权重的配置不合理
        5.2.3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不强
        5.2.4 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用不高
    5.3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
        5.3.1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5.3.2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不科学
        5.3.3 对于教与学的理解不到位
        5.3.4 对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3.5 对建构指标体系工作重视不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6.1 高校的应用背景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概述
        6.2.1 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过程的设计
        6.2.2 高校的问卷调查情况
    6.3 应用高校评分情况分析
        6.3.1 高校总评分情况分析
        6.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情况分析
        6.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情况分析
        6.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情况分析
        6.3.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情况分析
        6.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成果情况分析
        6.3.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与创新情况分析
    6.4 改进教学评价指标及加强应用的对策建议
        6.4.1 高水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及应用优化的对策建议
        6.4.2 普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及应用优化对策建议
        6.4.3 高职(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及应用优化对策建议
        6.4.4 在全省高校实施应用的对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表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1年)——教学管理
附表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年)——教学管理
附表3: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附表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问卷调查(教师、专家问卷)

(7)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1.1.2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4 质性研究及其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
        1.5.1 参与观察法
        1.5.2 深度访谈法
        1.5.3 资料分析法
    1.6 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分析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
        1.7.1 有利的研究身份
        1.7.2 合理的研究伦理
        1.7.3 研究方法的不足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步骤
    2.2 初识C主任
    2.3 走近调查老师
3 W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
    3.1 体育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认知
    3.2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现实表现
        3.2.1 课前备课行为
        3.2.2 课程实施行为
        3.2.3 管理组织行为
        3.2.4 评价反思行为
4 研究与展望
    4.1 教学态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4.2 教学风格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4.3 教学经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4.4 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高校新入职教师
        1.2.2 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
        1.2.3 组织
        1.2.4 学校组织支持
        1.2.5 社会支持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关于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共识
    2.1 理论共识
    2.2 实际调研
        2.2.1 研究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2.4 结论
3 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现状分析
    3.1 组织支持对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3.1.1 满足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需要
        3.1.2 顺应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3.2 所选案例学校的概况及选取原因
        3.2.1 .三所案例高校的概况
        3.2.2 三所案例高校选取的原因
        3.2.3 三所案例高校组织支持模式情况分析
    3.3 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现状
        3.3.1 研究设计
        3.3.2 整合模式的组织支持现状分析
        3.3.3 混合模式的组织支持现状分析
        3.3.4 统一模式的组织支持现状分析
    3.4 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的问题分析
        3.4.1 整合模式组织支持的问题分析
        3.4.2 混合模式组织支持的问题分析
        3.4.2.1 客观支持有待提升
        3.4.2.2 主观支持带来极大心理压力
        3.4.3 统一模式组织支持的问题分析
4 高校新入职教师对组织支持的感知及利用情况分析
    4.1 新入职教师对组织支持的感知情况分析
        4.1.1 整合模式下新入职教师对主客观支持的感知情况分析
        4.1.2 混合模式下新入职教师对主客观支持的感知情况分析
        4.1.3 统一模式下新入职教师对主客观支持的感知情况分析
    4.2 新入职教师对组织支持的利用情况分析
        4.2.1 整合模式下新入职教师对组织支持的利用情况分析
        4.2.2 混合模式下新入职教师对组织支持的利用情况分析
        4.2.3 统一模式下新入职教师对组织支持的利用情况分析
5 反思及建议
    5.1 组织支持过程中的反思
        5.1.1 整合模式下,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及感知利用情况的反思
        5.1.2 混合模式下,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及感知利用情况的反思
        5.1.3 统一模式下,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及感知利用情况的反思
    5.2 组织支持优化的进一步建议
        5.2.1 探索组织支持新思路需加强制度完善
        5.2.2 引导新入职教师全面感知,推进组织支持的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
        5.2.3 鼓励新入职教师积极利用,进而提升更深层次的教学发展
6 结语
    6.1 研究过程及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疆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的工作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提升新疆高校教师质量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1.1.2 提高内地留疆新教师的工作适应是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现实需求
        1.1.3 促进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的工作适应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
        1.4.2 工作适应
    1.5 相关文献综述
        1.5.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分析
        1.5.2 教师工作适应的理论研究
        1.5.3 新教师工作适应困难研究
        1.5.4 新教师工作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1.5.5 新教师工作适应指导策略研究
        1.5.6 已有研究述评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法
        1.7.2 问卷调查法
        1.7.3 访谈法
2 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工作适应的现状调查
    2.1 新疆高校新教师的整体概况
    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2.3.1 工作适应水平的整体分析
        2.3.2 工作适应水平的各维度分析
        2.3.3 工作适应水平人口特征的差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工作适应存在的问题
    3.1 客观环境差异的文化适应沟壑
    3.2 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存在偏差
    3.3 工作压力带来的焦虑感
4 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工作适应的原因探析
    4.1 内部因素
        4.1.1 文化自觉意识
        4.1.2 自我反思能力
        4.1.3 角色转换冲突
    4.2 外部因素
        4.2.1 学校文化建设
        4.2.2 入职培训指导
        4.2.3 学校管理制度
5 提升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工作适应的对策建议
    5.1 个体:发挥工作适应的主体作用
        5.1.1 及时了解所处环境,主动提高文化自觉意识
        5.1.2 有效进行合作交流,积极提升自我反思能力
        5.1.3 合理排解工作压力,明确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5.2 学校:提供有效的培训和管理支持
        5.2.1 优化组织环境,关注内地留疆新教师的发展需求
        5.2.2 健全入职教育,加强内地留疆新教师的教学实践
        5.2.3 规范权力分配,缓解内地留疆新教师的角色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10)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与学校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适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问题相对突出
        (三) 缓解初任教师过度的教学焦虑学校支持尤为重要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关于教师教学焦虑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相关研究
        (三) 关于解决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问题的学校支持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内涵与影响
    一、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内涵
        (一) 教学焦虑
        (二) 小学初任教师
        (三)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
    二、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检视框架
        (一) 备课焦虑
        (二) 课堂掌控焦虑
        (三) 教学效果焦虑
        (四) 入职表现评价焦虑
    三、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影响的两面性
        (一) 适度教学焦虑为教学适应及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动力
        (二) 过度教学焦虑损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专业成长
第二章 有关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学校支持相关问题思考
    一、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学校支持内涵与要素构成
        (一) 学校支持的内涵
        (二) 学校支持的构成要素
        (三) 学校支持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校支持对缓解小学初任教师过度教学焦虑的意义
        (一) 提升初任教师职业与学校认同感
        (二) 提高教师胜任力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三) 引领初任教师职初专业发展
    三、研究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与学校支持的理论基础
        (一) 效能期望理论
        (二) 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章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现状调查——以N市五所小学为例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方法
    二、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教学焦虑总体水平
        (二) 不同维度的教学焦虑水平
第四章 小学初任教师过度教学焦虑表现与学校原因分析
    一、小学初任教师过度教学焦虑的表现
    二、学校原因调查与分析
        (一) 教学资源缺乏专门化的分类和整合
        (二) 初任教师的培训模式单一
        (三) 培训活动缺乏对初任教师教学实际困境的关照
        (四) 学校领导给予初任教师的特定情感关怀不足
        (五) 教学评价标准给予初任教师较大心理压力
第五章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的学校支持策略
    一、合理借鉴国外初任教师的学校支持相关经验
        (一) 澳大利亚解决小学教师数学焦虑症问题的专业学习项目
        (二) 美国帮助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一月经验”实践模式
    二、建立满足小学初任教师教学需求的资源库
        (一) 教学资源模块化,促进教师间资源共享
        (二) 加快资源更新频率,提升优质资源的利用度
        (三) 设置资源开发与利用专题研究,与初任教师培训相结合
    三、构建多元化的小学初任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一) 指导教师的甄选围绕师德与能力的双重要求
        (二) 组建初任教师成长共同体,开展团队合作式研修
    四、重视小学初任教师的系统化课堂管理培训
        (一) 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帮助初任教师制定课堂规则
        (二) 传授课堂管理策略,培养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能力
        (三) 丰富课堂管理培训形式,提供多方位的专业支持
    五、营造小学初任教师成长的人文生态
        (一) 学校领导要做“欣赏型领导”,多给予初任教师情感支持
        (二) 创设“彼此尊重”“合作共进”“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
        (三) 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拓宽初任教师心理调适的渠道
    六、构建小学初任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一) 结合初任教师特点,制定可操作化的评价标准
        (二)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激励初任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浅谈对高校新教师的备课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地方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研究 ——以湖北省省属本科高校为例[D]. 操令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同伴互助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陈诗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5]高校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研究[D]. 李奕嬴.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马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7]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D]. 梁辉.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
  • [8]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支持研究[D]. 丁晓.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新疆高校内地留疆新教师的工作适应研究[D]. 帕孜拉·买代尼亚提.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10]小学初任教师教学焦虑与学校支持研究[D]. 经品之.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浅谈高校新教师备课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