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AM协议在GSM计费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FTAM协议在GSM计费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一、FTAM协议在GSM计费数据采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忠峰[1](2021)在《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让旅客出行更美好为目的,以“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为基础,以“旅客行程服务”和“特色车厢服务”为核心,构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智慧出行延伸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高速移动场景下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出行服务体验。基于现阶段中国高速铁路运行环境及沿线网络覆盖情况,提出了基于运营商公网、卫星通信和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Enhanced Ultra High Throughput)三种车地通信备选方案,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三种备选方案的建设难度、投入成本及服务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现阶段以“运营商公网”方式搭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基于运营商公网实现车地通信,以不影响动车组电磁干扰与安全为前提,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组网架构,为进一步完善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运维管控、智能化延伸服务、网络服务性能以及系统安全性,深入研究面向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复杂设备的运管平台、高铁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流媒体智能调度、基于列车位置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和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最终为旅客提供了面向移动出行场景的行程优选、在途娱乐服务、高铁订餐、接送站等定制化延伸服务。随着5G技术已全面进入商用时代,为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服务体验,以5G在垂直行业应用为契机,提出5G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融合组网方案,创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建设和运营新模式,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深入分析当前高速移动出行场景下旅客的服务需求,调研了国内外公共交通领域公众无线网络服务模式及经营现状,提出了以实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为目的,带动铁路旅客出行服务向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设计方案。在系统分析了既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技术选择、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和系统运维管理等难题。2、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OWA(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算子与差异驱动集成赋权方法,利用基于OWA与差异驱动的组合赋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得到灰色加权关联度,对三种备选方案合理性进行优势排序,最终确定了现阶段基于运营商公网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车地通信方案。3、基于动车组车载设备安全要求,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和网络架构;基于动车组车厢间的互联互通条件,分别设计有线组网和无线组网的动车组局域网解决方案。4、基于Java基础开发框架,采用Jekins作为系统构建工具,设计面向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云管平台微服务架构设计。使用高可用组件和商业化的Saa S(Software-as-a-Server)基础服务,保证云端的可扩展性、高可用和高性能,解决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远程配置及管理。5、基于传统CDN原理和部署并结合高速列车车端的线性组网物理链路的特点,提出基于高速列车组的CDN概念,简称“高铁CDN”。设计由中心服务器提共一级缓存,单车服务器提供二级缓存的高铁CDN的两级缓存方案,每个二级缓存的内容为一级缓存的一份冗余,以此进一步提升旅客使用公众无线网络的体验,同时结合DNS解析技术提升请求的响应速度并减少出口带宽及流量的占用,提供了流畅的视频娱乐和上网体验。6、基于列车高速运行场景,分析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对于提高接收信号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模拟了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每个时隙下网络速率的变化,提出了350km/h高速移动场景下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技术,以验证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补偿技术和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在高铁场景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天线间距和天线数量对于波束成形技术的影响关系。7、针对高速列车网络环境,根据802.11系列相关协议中Beacon数据包会携带AP网络相关属性进行广播这一特点,利用协议标准未定义的224字段进行唯一性标识加密,唯一性标识加密算法是通过RC4、设备MAC地址与随机码组合,不定期更新。系统采用AP(Access Point)间歇性扫描形式检测,调整虚拟接口到过滤模式,不断轮询所有频道,实现车载非法AP的检测与阻断。8、基于列车无线公众网络,打造了车上车下一体化、全行程、链条式延伸服务生态,实现了人流、车流、物流3流合一,极大提升了旅客出行服务体验。9、针对5G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基于现有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运营服务系统,通过复用其基础设施,采用5G室分技术设计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与5G融合组网方案。该方案通过创新建设模式,引入车载室分设备,并结合5G大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等特性进行无线调优方案设计,实现车厢内部5G信号和Wi-Fi信号的双重覆盖。

王荣汉[2](2019)在《基于Modbus/UDP的设施作物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已成为设施农业生产大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缓解土地资源短缺、解决居民对蔬菜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设备陈旧、技术更新慢的问题,导致对环境监测和调控能力难以满足实际要求。本文针对数据传输,研究了Modbus通信模式,对比分析了UDP传输协议,基于Android平台,采用.NET MVC+HTML5+EasyUI的方法,设计了设施作物监测系统,实现了对设施作物生长过程的数据采集、传输和管理等功能。系统的实现能有效提高设施作物产量,降低环境污染,为探索一条优质、高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施农业发展的路径做了有效尝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Modbus协议通信,利用Modbus协议的众多优点,确定了内部无线传感器与采集器之间的传输最佳方案,实现了传感器与采集器间的数据传输模式,确保了数据能够按需传输到采集器。(2)研究了UDP传输协议,确定了采用UDP传输协议和GPRS实现采集器与服务器间的数传输模式,设计了基于GPRS的UDP传输格式与规范,实现了采集器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与传输;保证了数据能够快速、准确的传输到服务器。(3)研究了.NET等技术,采用了.NET+HTML5+EasyUI以及封装手段的方法,设计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设施作物监测系统,实现了能实时监测相关环境因数的功能,达到了高效率、低误差的监测效果。

赵媛[3](2011)在《开封移动网软交换端局扩容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和宽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电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移动率先在移动网络核心层应用软交换这种先进架构,从而顺应向下一代网络转型的历史潮流,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应用。同时利用软交换分层的思想在这个开放的体系架构上灵活实现中国移动的网络解决方案,并通过业务和网络的不断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和网络建设成本,打造出可持续盈利的运营模式。本文在对软交换网络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和开封移动GSM本地核心网软交换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根据河南移动软交换网络的发展趋势,以网络建设满足到2011年上半年的业务需求为目标提出了开封移动15期软交换端局扩容工程的总体设计以及扩容建设方案,并给出了方案的具体设计与实施。本次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工程规模和工程量设计,以及交换网络建设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主要包括中继及信令配置实施、网元路由选择计划实施等。在工程实施后,进行了详细的工程验收工作,有硬件施工质量验收和系统功能测试、业务测试验收等。同时本文还重点介绍了MSC池技术原理和在开封移动GSM本地网的应用实施和总结分析。最后本文详细介绍了本次工程实施后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开封移动公司得到正式的商业应用,工程实施后开封移动GSM本地核心网结构更加合理,业务支撑能力大为增强,在为开封移动带来利润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陈敏[4](2011)在《S1240交换机集中联机采集集成实现》文中认为纵观中国电信发展的20多年,我国的电信业务不断更新和增长,技术不断发展,服务不断完善,随之带来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满足向广大电信客户提供准确、及时的计费服务,运营商在电信话费的计费系统上都提出了综合实时性要求,为满足这样一个实时性的计费系统,首先必须提供一个实时监控和实时采集的联机采集系统。自二十一世纪初联机采集就在电信业务上提上日程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发展和应用的10年间,联机采集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目前联机采集系统不仅解决了实时计费的问题,还承担了预先处理原始话单和其他数据文件的工作,将各种不同数据集中处理成统一的标准格式,简化计费系统的处理过程。本项目主要任务是将浙江电信全省S1240程控交换机的话务数据进行省级集中的实时采集。项目实现的对象是具备X.25通讯协议端口的S1240程控交换机,网络采用的是电信企业内部运营的DCN网(TCP/IP协议)。联机采集系统通过DCN网实现全省S1240的集中采集工作。本次浙江电信集中采集的方案最主要的需求是要实现全省采集的集中。网络是实现物理零距离最主要的办法,并且电信DCN是一个非常成熟,应用非常广泛的网络,网络数据传输层采用的是TCP/IP协议,是国内外通用的网络协议。S1240程控交换机采集端口协议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通过协议转换器将S1240的X.25数据包转换成TCP/IP的数据包,转换后的数据包能实现在DCN网内传输。实现本次数据格式转换的设备是一台协议转换器,它能实现第三层的数据包转换工作。通过对设备数据包的分析,确定该设备能够很好的完成数据包的转换工作。通过对浙江电信试点S1240局的测试和全省的实施验证,证明该方案理论的可行性,同时该方案也满足浙江电信企业对全省S1240集中采集、集中管理、集中维护的需求。

韦杰[5](2011)在《基于GSM/GPRS的水表远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文中认为水表自动抄表是一项集底层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数据处理和远程抄表管理信息系统于一体的新技术,能够解决传统人工入户抄表带来的各种弊端,降低供水部门的管理成本,提高用水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本课题针对水表自动抄表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与抄表管理软件,研究和设计了基于GSM/GPRS的水表远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本系统以GSM/GPRS通信网络为依托,充分利用GSM/GPRS系统提供的SMS短消息业务和GPRS提供的分组数据传递业务以及Internet接入功能来完成集中器与数据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递。在服务器端,利用SQL Server来构建关系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分析;PC端查询中心通过Web服务器访问服务器数据库,完成抄表功能和用户信息的管理以及收费等。文中首先对水表远程数据采集的底层硬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水表数据的SMS编码和利用AT指令进行SMS短消息的发送,以完成集中器和数据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为了完成水表数据的GPRS分组传输,重点分析设计了TCP/UDP/IP协议,并完成了集中器和服务器端系统软件的设计。监控中心设在具有固定公网IP地址的计算机上,采用模块化、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思想,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为集成开发环境,以Visual Basic.NET 2005为语言,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开发抄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层次结构包括底层数据采集层、GSM/GPRS网络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PC端查询中心。GSM/GPRS网络的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利用GSM/GPRS开发的水表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斯隆[6](2010)在《安徽电信IMS网络规划》文中认为随着电信业的重组、3G大规模商用的展开以及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电信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全业务运营成为了中国电信提升客户价值、提高业务与服务能力的推动力,同时网络融合也将在更深的层面上不断加深。全业务运营给中国电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成本支出的压力、用户融合业务的需求驱动了IMS技术的引入和发展。逐步基于IMS架构实现异构网络在核心网层面的融合和统一,并在网络演进、融合多媒体业务提供、网络互通和运营管理等层面对IMS网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验证,成为中国电信迈出网络演进的第一步。中国电信期待基于IMS的全业务网络能给用户带来更为丰富的业务体验,期待IMS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彰显差异化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工作以IMS网络规划为背景,对IMS的体系结构、IMS的标准化进展、IMS的技术优势、IMS的网络定位、IMS在固网、3G移动网、WLAN异构网络融合中的相关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安徽电信的网络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安徽电信的IMS网络规划方案和基于IMS网络的业务实现方案,并对下一步安徽电信的IMS网络运营的关键技术方案进行了设计。本规划将兼顾现有的运营体制和网络技术环境,尽可能的发挥IMS技术优势。

王芳芳[7](2010)在《WLAN技术在合肥联通网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接入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低价、开放式互联网接入方式和高速的数据业务,WLAN的发展代表了宽带接入技术的无线化,移动化,IP化。随着宽带无线接入网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WLAN相关产品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所使用。本文通过介绍WLAN、3G的协议体系,特别是,重点对WLAN与3G网络融合的方式以及异构网络的切换予以详细的阐述,结合合肥联通WLAN当前的应用现状,给出了WLAN网络设计要求及建设的步骤,对未来网络中WLAN与3G融合和演进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应用设想。本文对各运营商、企业和个人进行WLAN与3G技术的学习以及进行网络搭建、网络配置有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本文以移动IP技术为理论基础,研究适用于实际的合理的融合模式,根据网络的演进趋势,设计核心网结构,选取相应的接入技术构成完整的网络体系,并且在通过仿真验证系统性能的同时逐步实现结构的完善。

刘广文[8](2010)在《GPRS组网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资费下调等政策的实施,移动数据业务增长迅猛,特别是流量更是呈指数形式增长。移动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为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但同时也为网络资源带来了扩容压力。以往单一地用附着用户数进行网络规划、简单的计费方案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GPRS核心网网络安全也面临全新的考验。因此,评估GPRS无线资源分配优化,保证有限的资源在话音与数据业务之间取得平衡;研究GPRS网络的数据业务模型,预测好流量的发展趋势,分析GPRS核心网组网,紧跟用户的业务需求,引入新的计费方案,高度重视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GPRS核心网网络安全威胁;兼顾考虑下一代的网络演进;对于规划GPRS网络的建设,对于3G网络引入初期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GPRS的技术原理,并从GPRS无线网、核心网的角度,对GPRS网络的设计和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运营商解决GPRS业务的高速发展问题提供了网络解决方案。GPRS核心网组网主要从五大部分去分析:话务模型、组网方案、新计费方式引入、网络安全的分析与应对、GPRS数据业务分析与流控系统。

张玉梅[9](2010)在《话务模型在新乡移动网14期软交换端局扩容方案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IP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逐渐向全IP网络演进,基于软交换和I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核心网必将成为移动运营商的首选。在移动核心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是适应未来以软交换分层架构为主导的下一代移动网络建设的必然趋势。使用软交换技术将最大限度地提升网络的利用率和网络投资的效益,进一步发挥软交换技术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在业务的驱动下利用软交换分层的思想在这个开放的体系架构上灵活实现运营商的网络解决方案,并通过业务和网络的不断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和网络建设成本。本文在对软交换网络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软交换在新乡移动网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发展方向,通过对现有网络的运行数据进行抽样分析,建立适合新乡移动分公司的端局话务模型,提出了新乡本地核心网GSM14期端局扩容工程的建设设计方案,并为设计方案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依据,保证了目标网络在话务高峰的抗冲击能力和下一步网络建设的良好拓展。目前该系统正在新乡移动通信分公司进行商业应用,截至现在系统运行良好,在为新乡移动带来利润的同时,也为后期网络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杨永霞[10](2009)在《鹤壁移动网13期软交换端局扩容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软交换体系的完善和相关设备的成熟,3G商用已被国内各运营商提上日程,国内各运营商为应对业务需求多样化的挑战,都积极采用软交换架构来建设自己的3G核心网,移动核心网的软交换时代已经来临。本文在对软交换网络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鹤壁移动本地核心网目前软交换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根据河南移动软交换网络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鹤壁移动13期软交换端局扩容的总体设计以及扩容建设方案,并给出了方案的具体设计与实施,以满足鹤壁移动09年底的通信话务需求。在工程实施后,进行了详细的工程测试与工程验收工作,有硬件的测试,操作维护测试以及业务测试等,同时重点进行了性能测试,包括软交换网元的话务统计的测试,语音质量的测试以及自愈能力测试。此外,根据河南移动整体网络发展的目标,河南移动将进行全省全网的IP化改造,为满足河南移动网络的发展需求,本期工程的新增网元均以VOIP的方式入网,为以后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该系统已经在鹤壁移动通信公司得到正式的商业应用,工程实施后鹤壁本地核心网结构更加合理,业务支撑能力将大为增强,在为鹤壁移动带来利润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二、FTAM协议在GSM计费数据采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TAM协议在GSM计费数据采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交通领域无线网络服务现状研究
        1.2.2 旅客需求服务现状
        1.2.3 中国铁路科技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研究
    2.1 车地通信技术方案
        2.1.1 基于运营商公网的车地通信
        2.1.2 基于卫星的车地通信
        2.1.3 基于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的车地通信
    2.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方法研究
        2.2.1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指标选取
        2.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2.2.1 基于OWA算子主观赋权
        2.2.2.2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2.2.2.3 组合赋权
        2.2.3 灰色关联评价分析
        2.2.3.1 指标预处理确定决策矩阵
        2.2.3.2 计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2.3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算例分析
        2.3.1 计算指标权重
        2.3.2 灰色关联系数确定
        2.3.2.1 选择参考序列
        2.3.2.2 计算灰色关联度
        2.3.2.3 方案比选分析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总体方案研究及系统建设
    3.1 总体架构
    3.2 网络架构
        3.2.1 地面网络架构设计
        3.2.2 车载局域网架构设计
    3.3 网络安全防护
        3.3.1 安全认证
        3.3.2 安全检测与监控
    3.4 运营平台建设
        3.4.1 用户中心
        3.4.2 内容服务
        3.4.3 视频服务
        3.4.4 游戏服务
        3.4.5 广告管理
    3.5 一体化综合云管平台
        3.5.1 云管平台总体设计
        3.5.2 功能设计及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与优化
    4.1 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分析
        4.1.1 系统面临挑战
        4.1.2 服务质量测量场景
        4.1.3 服务质量分析
        4.1.3.1 分析方法
        4.1.3.2 用户行为分析
        4.1.3.3 网络状态分析
    4.2 QoE与 QoS指标映射模型分析
        4.2.1 列车公众无线网络QoE与 QoS指标
        4.2.1.1 无线网络QoS指标
        4.2.1.2 无线网络QoE指标
        4.2.2 QoE与 QoS映射模型
        4.2.2.1 QoE与 QoS关系
        4.2.2.2 通用映射模型
        4.2.2.3 映射模型业务类型
        4.2.3 系统架构
        4.2.4 系统问题分析
        4.2.4.1 开网业务的开网成功率问题
        4.2.4.2 网页浏览延质差问题
        4.2.4.3 即时通信的业务连接建立成功率问题
        4.2.5 性能评估
    4.3 高铁CDN流媒体智能调度算法研究
        4.3.1 技术架构
        4.3.2 缓存策略分析
        4.3.3 算法设计
        4.3.4 流媒体算法仿真结果
    4.4 基于列车位置信息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LTE下行信道的影响研究
        4.4.1 模型建立
        4.4.2 信道建模
        4.4.3 试验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节
5 基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智慧出行服务研究及实现
    5.1 基础行程服务
        5.1.1 售票服务
        5.1.2 共享出行业务
        5.1.4 特色车厢服务
        5.1.5 广告
    5.2 ToB业务
        5.2.1 站车商业
        5.2.2 站车广告管理平台
    5.3 创新业务
        5.3.1 高铁智屏
        5.3.2 国铁商学院
    5.4 本章小结
6 融合5G技术的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升级优化研究
    6.1 融合场景分析
        6.1.1 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现状分析
        6.1.2 5G在垂直领域成熟应用
    6.2 融合组网需求分析
        6.2.1 旅客追求高质量通信服务体验需求
        6.2.2 铁路运营方提升运输生产组织效率需求
        6.2.3 电信运营商需求
    6.3 电磁干扰影响分析
        6.3.1 环境分析
        6.3.2 干扰分析
        6.3.3 结论及建议
    6.4 5G上车方案设计
        6.4.1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6.4.2 融合架构设计
        6.4.3 逻辑架构
        6.4.4 网络架构
        6.4.5 系统功能
        6.4.6 系统建设内容
    6.5 关键技术
        6.5.1 本地分流技术
        6.5.2 高速回传技术
        6.5.3 时钟同步
        6.5.4 5G语音回落4G(EPS Fallback)
        6.5.5 5G网络QoS机制
        6.5.6 隧道技术
        6.5.7 切片技术
    6.6 融合5G技术的公众无线网络经营思路
        6.6.1 业务架构
        6.6.2 商业模式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Modbus/UDP的设施作物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项目研究的背景
        1.1.2 项目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施农业智能化研究现状
        1.2.2 数据通信传输协议在农业中的发展与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相关原理与技术介绍
    2.1 传输协议
        2.1.1 MODBUS协议的相关描述
        2.1.2 UDP协议的相关描述
    2.2 通信方式
        2.2.1 GPRS技术的相关描述
    2.3 ANDROID平台的相关技术
        2.3.1 ASP.NET框架的概述
        2.3.2 JAVA语言的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施作物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及系统说明
    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3 主要硬件选型
    3.4 实验方案
        3.4.1 实验方案与材料
        3.4.2 实验数据采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件与系统通信设计
    4.1 系统硬件的选择与设计
    4.2 传感器与采集器内部通信设计
    4.3 采集器与服务器通信设计
        4.3.1 UDP协议的设计
        4.3.2 UDP可靠数据传输
    4.4 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施作物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设施作物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5.2.1 系统开发工具与环境搭建
        5.2.2 数据收集功能
        5.2.3 参数设定模块
        5.2.4 数据管理功能
    5.3 软件系统设计
        5.3.1 系统功能设计
        5.3.2 系统整体数据流
        5.3.3 数据库设计
    5.4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4.1 WEB端功能实现
        5.4.2 ANDROID端功能实现
        5.4.3 后台主要功能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集成与测试
    6.1 集成测试
    6.2 系统测试
        6.2.1 系统WEB端测试
        6.2.2 ANDROID端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开封移动网软交换端局扩容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本人所做工作
    1.3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软交换及MSC池基本原理
    2.1 软交换系统的基本原理
        2.1.1 软交换基本概念
        2.1.2 软交换体系思想的基本要素
        2.1.3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2.1.4 软交换体系常见协议和接口
    2.2 MSC池基本原理
        2.2.1 MSC池基本概念
        2.2.2 MSC池实现原理
        2.2.3 MSC池组网优势
    2.3 软交换及MSC池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2.3.1 河南移动软交换网络概况
        2.3.2 开封移动本地网软交换网络概况
        2.3.3 MSC池在移动通信网中的组网应用
第三章 开封移动软交换端局扩容工程方案设计
    3.1 开封移动本期工程规模和工程量设计
        3.1.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2 开封移动用户规模预测
        3.1.3 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量
        3.1.4 设计范围
    3.2 交换网络建设方案
        3.2.1 交换网络现状
        3.2.2 设局方案
        3.2.3 话务网网络组织
        3.2.4 信令网网络组织
    3.3 与其它系统的连接
        3.3.1 计费采集系统
        3.3.2 与短信系统的连接
        3.3.3 与时钟系统的连接
第四章 开封移动软交换端局扩容工程实施
    4.1 各网元信令链路及中继负荷配置
        4.1.1 信令链路的配置原则
        4.1.2 诺西中继电路配置的原则
        4.1.3 各网元信令链路及中继配置情况
    4.2 网元路由选择计划
        4.2.1 路由选择原则
        4.2.2 本地网路由选择计划
        4.2.3 拨号程序
    4.3 MSC池具体实施方案
    4.4 工程验收
        4.4.1 网管集成与局数据验收
        4.4.2 工程硬件施工质量验收
        4.4.3 系统功能与业务功能验收
        4.4.4 联网及数据测试验收
    4.5 工程实施后设备运行情况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S1240交换机集中联机采集集成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概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S1240
    2.1. 数字程控交换机概述
    2.2. S1240 数字程控交换机介绍
    2.3. S1240 程控交换机联机采集原理
        2.3.1. 联机采集方式
        2.3.2. 联机采集流程
    2.4. S1240 程控交换机数据创建
第3章 开放系统互连
    3.1. OSI 参考模型
        3.1.1. OSI 参考模型概述
        3.1.2. OSI 七层结构
    3.2. 分组交换原理(X.25)
        3.2.1. 分组交换基本概念
        3.2.2. X.25 协议
    3.3. FTAM/CMISE 协议
        3.3.1. 文件传输访问管理协议(FTAM)
        3.3.2. 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单元(CMISE)
        3.3.3. 协议栈产品说明
第4章 协议转换器原理(X.25-TCP)
    4.1. X.25-TCP 产生背景
    4.2. X.25-TCP 基本原理
    4.3. 报文转换方式
        4.3.1. RFC1006 报文转换格式
        4.3.2. 其它报文转换格式
    4.4. 链路建立方式
    4.5. 协议转换器配置实例
        4.5.1. 路由器配置
        4.5.2. 跟踪信息分析
第5章 项目情况说明
    5.1. 项目现状
        5.1.1. 项目情况介绍
        5.1.2. S1240 程控交换机采集现状
    5.2. 项目方案
        5.2.1. 项目整体需求
        5.2.2. S1240 程控交换机接入方案
        5.2.3. 网络、主机分配方案
第6章 S1240 交换机调试接入工作
    6.1. 环境的安装
        6.1.1. Vertel 产品的安装(安腾机器)
    6.2. 配置文件的修改
        6.2.1. 配置文件属性修改
        6.2.2. OSID.CFG 和_AETABLE_配置文件说明
        6.2.3. OSITOOL 配置文件说明
    6.3. S1240 程控交换机调试
        6.3.1. 丽水 TS2 局调试接入(案例 1)
        6.3.2. 金华 S1240 程控交换机调试接入(案例 2)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方案评估
        7.1.1. 方案要素评价
        7.1.2. 方案要素参数对比评估
        7.1.3. 对方案质量的评价
        7.1.4. 对技术方法的评价
    7.2. 总结
附录 A
    一. S1240 OSI(1~2)参数
    二. S1240 OSI(3~4)参数
    三. S1240 OSI(4~7)参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GSM/GPRS的水表远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课题背景
    1.3 无线抄表发展现状
        1.3.1 通信方式
        1.3.2 自动抄表系统
    1.4 系统开发工具介绍
        1.4.1 集成开发环境(IDE)
        1.4.2.N ET 技术
        1.4.3 Visual Basic.NET
        1.4.4 ADO.NET 数据访问技术
        1.4.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5 市场需求分析
    1.6 课题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2.2 系统的网络层次
    2.3 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2.3.1 采集器和集中器的功能
        2.3.2 GSM/GPRS 终端的功能
        2.3.3 GSM/GPRS 网络的功能
        2.3.4 数据服务器的功能
        2.3.5 抄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2.4 系统开发的技术指标
    2.5 数据采集相关硬件介绍
        2.5.1 数据采集器
        2.5.2 集中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表数据的短消息发送协议设计
    3.1 GSM 系统的特点
    3.2 GSM 通信系统的结构
    3.3 GSM 系统的业务功能
    3.4 水表编号及数据协议规定
    3.5 水表 SMS 编码协议设计
        3.5.1 GSM 短消息概述
        3.5.2 水表SMS 发送协议
        3.5.3 水表数据的短消息编码设计
        3.5.4 GSM 短消息相关 AT 指令的使用
    3.6 水表数据短消息的发送及接收程序设计
        3.6.1 发送程序设计
        3.6.2 接收程序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PRS 的水表数据传输协议设计
    4.1 GPRS 系统概述
        4.1.1 GPRS 系统的结构
        4.1.2 GPRS 系统的特点
        4.1.3 GPRS 的数据传输
        4.1.4 GPRS 协议的基础
    4.2 水表数据的 TCP/IP 协议设计
        4.2.1 网络层IP 协议的设计
        4.2.2 水表数据UDP 协议的设计
        4.2.3 水表数据的TCP 协议设计
    4.3 水表系统软件的设计
        4.3.1 winsock 编程模型
        4.3.2 水表远程服务器软件的设计
        4.3.3 水表集中器GPRS 通信软件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抄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分析
        5.1.1 设计目标
        5.1.2 设计思想
    5.2 构建系统项目的开发平台
        5.2.1 系统项目开发平台
        5.2.2 开发环境的选择
        5.2.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5.2.4 IIS
        5.2.5 建模环境
    5.3 系统结构及功能模块设计
        5.3.1 系统结构设计
        5.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4 用户登录权限的设计
    5.5 UML 用例模型设计
        5.5.1 UML 用例模型简介
        5.5.2 抄表管理信息系统用例模型
    5.6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5.6.1 数据库技术
        5.6.2 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
    5.7 数据访问技术
        5.7.1 ADO.NET 数据访问技术
        5.7.2 SQL Server 数据提供程序
        5.7.3 数据库连接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5.8 系统的设计特点与运行环境
        5.8.1 系统设计特点
        5.8.2 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
    5.9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5.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6)安徽电信IMS网络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本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全业务运营的机遇和挑战
        1.1.2 信息化业务应用产品的创新需求
    1.2 安徽电信的网络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1.2.1 安徽电信网络现状
        1.2.2 安徽电信需求分析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IMS技术介绍
    2.1 IMS概念
    2.2 IMS体系结构
        2.2.1 IMS的特点和分层体系结构
        2.2.2 功能实体简要归类
        2.2.3 功能实体详解
    2.3 IMS标准化进展
        2.3.1 从GSM到3GPP 8
        2.3.2 其他的标准化组织
    2.4 IMS技术优势
        2.4.1 IMS技术优势
        2.4.2 三种建设方案的比较
    2.5 IMS应用进展
        2.5.1 国外IMS发展现状
        2.5.2 国内IMS发展现状
第三章 在固网、3G移动网、WLAN异构网络融合中的IMS关键技术
第四章 安徽电信IMS网络规划
    4.1 IMS网络规划
        4.1.1 IIMS网络架构设计
        4.1.2 IMS网络编号和IP地址规划
        4.1.3 认证鉴权方案
    4.2 设备选型
        4.2.1 设备厂家
        4.2.2 设备型号及功能
        4.2.3 网络接口
    4.3 网络协议
        4.3.1 IMS网络主要协议
        4.3.2 SIP协议
第五章 安徽电信IMS网络业务方案
    5.1 网络所支持的业务类型
    5.2 基于IMS网络的业务与实现过程
        5.2.1 多媒体彩铃业务
        5.2.2 多媒体彩像业务
        5.2.3 移动视频电话(VT)业务
        5.2.4 视频信箱业务
        5.2.5 多媒体会议业务
第六章 安徽电信IMS网络运营的关键技术方案设计
    6.1 网络安全机制
        6.1.1 网络安全域规划
        6.1.2 隔离区安全方案
        6.1.3 承载层安全方案
        6.1.4 IMS安全认证机制
    6.2 计费方案
        6.2.1 离线计费方案
        6.2.2 VT业务计费
        6.2.3 在线计费方案
    6.3 网管方案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WLAN技术在合肥联通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论文背景
    1.2 WLAN标准的演进
    1.3 WLAN的技术优势
    1.4 3G的演进和WCDMA通信系统结构
        1.4.1 3G技术演进
        1.4.2 WCDMA通信系统结构
    1.5 WLAN与3G的融合优势
        1.5.1 WLAN与3G对比
        1.5.2 WLAN与3G互通性的建议
第二章 移动IPv6介绍及切换性能分析
    2.1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2.1.1 移动IP与GTP协议比较
        2.1.2 IP层移动管理技术
    2.2 切换技术分析
    2.3 切换性能分析
        2.2.1 切换延迟分析
        2.2.2 切换丢包率分析
第三章 合肥联通WLAN组网方案
    3.1 WLAN业务网络介绍
    3.2 合肥联通无线接入网现状
        3.2.1 传输网络现状
        3.2.2 无线网络现状
    3.3 合肥联通WLAN组网方案
    3.4 新长城酒店WLAN规划设计
        3.4.1 新长城酒店覆盖施工
        3.4.2 供电方式
        3.4.3 设备投资成本
        3.4.4 热点区域现场环境
        3.4.5 设备选型
        3.4.6 对AP进行勘点设计,频率分配
        3.4.7 覆盖规划
第四章 3G与WLAN网络融合方案的探讨
    4.1 3G与WLAN融合的互操作情景模式
    4.2 3G与WLAN融合情景分析
    4.3 3G与WLAN互联的实施方案
        4.3.1 3GPP系统外融合
        4.3.2 3GPP核心处的融合方案
        4.3.3 无线接入网络处的融合方案
    4.4 WLAN和3G网络融合的建设方案
    4.5 两网融合的计费流程
        4.5.1 计费流程
    4.6 两网的热点组网方案讨论
第五章 异构网络之间的切换及业务调度策略
    5.1 系统外融合(基于移动IP的切换策略)
    5.2 基于紧耦合和松耦合的切换策略
        5.2.1 紧耦合(无线接入网络融合)
        5.2.2 松耦合(核心处的融合方式)
    5.3 切换策略的对比
    5.4 异构网络之间的业务垂直调度策略
        5.4.1 不分层的WLAN与UMTS之间的切换
        5.4.2 分层的WLAN与UMTS之间的切换
第六章 异构网络中的QoS保障
    6.1 QoS安全保障-认证系统
        6.1.1 融合网络EAP-AKA认证流程
        6.1.2 EAP-AKA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2 基于TLS的认证协议在融合网络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GPRS组网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提出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GPRS技术简介
    2.1 GPRS的发展
    2.2 技术的特点
    2.3 技术优势
    2.4 GPRS的应用
        2.4.1 GPRS中的WAP应用
        2.4.2 设备上的应用
        2.4.3 GPRS业务应用
    2.5 网络结构
        2.5.1 网络拓朴
        2.5.2 网络接口
第三章 GPRS核心网组网分析
    3.1 基础用户模型的分析
        3.1.1 基础数据分析
        3.1.2 每PDP流量分析
        3.1.3 节日系数分析
        3.1.4 忙时Gb下行流量占比分析
        3.1.5 话务模型汇总
        3.1.6 话务模型特点分析
    3.2 GPRS务预测
        3.2.1 业务预测思路
        3.2.2 数据流量预测
    3.3 GPRS核心网组网方案建议
        3.3.1 GPRS网络建设建议
        3.3.2 GSM网络升级方案
        3.3.3 与现网的对接方案
        3.3.3.1 核心网与无线网连接方案
        3.3.3.2 核心网与GSM网连接方案
        3.3.3.3 核心网与CMNet连接方案
        3.3.3.4 信令系统设置方案
        3.3.3.5 信令系统设置方案
    3.4 GPRS核心网组网组网考虑
        3.4.1 GGSN的内容计费用户容量是瓶颈
        3.4.2 对计费网关的影响网络质量的影响
        3.4.3 对其他设备的影响
        3.4.4 网络质量的影响
        3.4.5 GGSN池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4.6 GGSN负荷限制措施(PS域限呼)
        3.4.7 加强主动、定向测试能力:部署主动定向测试探针
        3.4.8 进行网络优化
    3.5 计费方案分析
        3.5.1 计费网络现状
        3.5.2 按时长计费解决方案
    3.6 GPRS核心网组网安全分析
        3.6.1 针对IP协议的普通安全威胁
        3.6.2 针对组网结构的安全威胁
        3.6.2.1 对防火墙PAT转换端口资源的耗尽
        3.6.2.2 手机接口、企业网接口的核心网后门威胁
        3.6.2.3 Gn、Gi接口设备地址混用
        3.6.2.4 高安全域中来自低安全域的威胁
        3.6.2.5 Gn/Gp接口潜在威胁
        3.6.2.6 Gp接口信任程度的潜在非控性威胁
        3.6.2.7 ACL隔离策略不完整威胁
        3.6.3 针对GPRS协议的安全威胁
        3.6.3.1 利用GTP的安全威胁
        3.6.3.2 利用DNS、NTP的安全威胁
        3.6.4 GPRS核心网网络安全总结
        3.6.5 GPRS核心网结构安全要求
        3.6.6 GPRS核心网安全策略
        3.6.6.1 核心网实施域安全策略
        3.6.6.2 核心网防火墙安全策略
        3.6.7 核心网GGSN/SGSN安全策略
        3.6.8 核心网设备安全加固
        3.6.9 GPRS核心网业务安全策略
    3.7 建立GPRS网络分析的支撑系统
第四章 GPRS无线网络分析
    4.1 Gb接口资源
        4.1.1 Gb资源概述
        4.1.2 Gb资源评估方法
        4.1.3 Gb资源扩容方法
    4.2 Gb资源评估结果
        4.2.1 Gb链路负荷
        4.2.2 Gb链路资源扩容需求
        4.2.3 Gb链路容量优化
        4.2.4 Gb链路调整建议
    4.3 PCU资源
        4.3.1 PCU资源概述
        4.3.2 PCU资源评估方法
        4.3.3 PCU资源负荷门限制定方法
        4.3.4 PCU资源扩容方法
        4.3.5 PCU资源评估结果
        4.3.5.1 现网PCU资源负荷分析
        4.3.5.2 PCU资源均衡性分析
        4.3.5.3 PCU资源调整建议
        4.3.6 RPP配置分析
        4.3.6.1 RPP容量规划原理
        4.3.6.2 RPP规划计算
    4.4 载波资源
    4.5 FPDCH容量配置分析
        4.5.1 原理
        4.5.2 FPDCH优化配置建议
第五章 GPRS网络演进
    5.1 LTE-SAE组网
    5.2 LTE-SAE核心网功能特点
    5.3 GPRS网络演进建议
第六章 结束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话务模型在新乡移动网14期软交换端局扩容方案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本人所做工作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软交换及话务模型的基本原理
    2.1 软交换系统的基本原理
        2.1.1 软交换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2.1.2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2.1.3 软交换中常见的协议
        2.1.4 软交换新引入的接口
    2.2 话务模型的基本知识
        2.2.1 话务量的概念及特性
        2.2.2 话务模型的定义及作用
第三章 新乡分公司移动话务模型的预测分析及建立
    3.1 理论话务模型的建立
    3.2 GSM13期后新乡网络负荷的分析
        3.2.1 网络负荷分析及预警安全性的原则
        3.2.2 GSM13期工程后新乡移动交换局现网负荷状况
    3.3 业务预测
        3.3.1 新乡移动用户发展空间分析
        3.3.2 新乡市场发展目标预测
    3.4 新乡话务模型的分析及建立
        3.4.1 单机话务量分析
        3.4.2 交换机利用率的分析
        3.4.3 返乡系数
        3.4.4 中继及信令链路负荷及配置
        3.4.5 新乡GSM14期端局扩容工程话务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新乡移动软交换端局14期扩容工程的设计
    4.1 新乡移动软交换端局14期扩容工程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4.2 软交换在中国移动和河南移动的发展现状
        4.2.1 话务网的现状
        4.2.2 信令网的组织现状
        4.2.3 IP承载专网现状
    4.3 移动软交换网络建设方案
        4.3.1 交换设备的设置方案
        4.3.2 话务网网络组织
        4.3.3 信令网网络组织
        4.3.4 路由选择计划
        4.3.5 计费采集系统
        4.3.6 网管系统的连接
        4.3.7 短信系统的连接
        4.3.8 同步系统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鹤壁移动网13期软交换端局扩容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课题来源及本人所做的工作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软交换的基本概念及软交换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2.1 软交换体系
    2.2 软交换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2.3 河南移动软交换网络概况
    2.4 鹤壁移动本地网软交换网络概况
第三章 鹤壁移动软交换端局扩容方案总体设计
    3.1 鹤壁市概况
    3.2 鹤壁移动通信网现状
    3.3 鹤壁移动13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4 鹤壁移动用户规模预测
    3.5 鹤壁移动13期工程规模和工程量设计
    3.6 交换网络建设方案
    3.7 计费采集系统
    3.8 网管系统连接
    3.9 与短信系统的连接
    3.10 时钟同步
第四章 鹤壁移动软交换端局扩容工程实施
    4.1 各网元中继及信令链路负荷及配置
    4.2 网元路由选择计划
    4.3 工程实施进度
    4.4 工程验收测试
    4.5 工程实施后设备运行情况
第五章 论文总结
    5.1 工程实施总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片索引
附录2 缩略语
致谢

四、FTAM协议在GSM计费数据采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忠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基于Modbus/UDP的设施作物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荣汉.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3]开封移动网软交换端局扩容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D]. 赵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4]S1240交换机集中联机采集集成实现[D]. 陈敏. 福州大学, 2011(06)
  • [5]基于GSM/GPRS的水表远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D]. 韦杰. 沈阳理工大学, 2011(12)
  • [6]安徽电信IMS网络规划[D]. 斯隆.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7]WLAN技术在合肥联通网络中的应用[D]. 王芳芳.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8]GPRS组网的技术研究[D]. 刘广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9]话务模型在新乡移动网14期软交换端局扩容方案中的研究[D]. 张玉梅.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10]鹤壁移动网13期软交换端局扩容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研究[D]. 杨永霞.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FTAM协议在GSM计费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