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分析及对策

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程红[1](2021)在《预初年级学困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数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不仅可以赋予我们学术上的知识,还能赋予我们生活上的能力,为了提高数学教育的效率,数困生的问题成为国内外研究者重点研究问题,于是从医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个角度对数困生展开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心理层面研究特定年级数困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背景之下,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如下几个问题:1、预初年级数困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2、预初年级数困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3、预初年级数困生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4、提出解决预初年级数困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是否真实有效?笔者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问卷分析、学生访谈、数学教师访谈、家长访谈等方式,探寻到了问题的答案。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预初年级数困生在生理上存在封闭心理、自卑心理,在数学学习心理上存在恐惧心理、兴趣缺乏、动力不足、毅力不够、主动性差的问题。2、导致预初年级数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数困生自己缺乏数学学习动力、对数学学习成败的不当归因;学校对数困生问题关注不够、管理方式形式化、教师自身心理亚健康;家庭结构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期望过高;社会风气不良、网络滥用。3、预初年级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重视预初年级数困生的心理问题、帮助数困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与克服数学恐惧、引导数困生对数学学习进行合理的归因、改进家庭教育方法。4、经过对W同学进行策略干预前后的观察与记录,多项指标显示W同学在人际交往、心理状况、数学学习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罗淏月[2](2021)在《增能视角下中职生自卑心理的小组工作介入实践 ——以L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现存的一些重要矛盾会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很多的行业都对一些技术型人才具有非常大的需求量,我们国家也会对技术型人才的培育变得越来越重视。习总书记在近些年曾对职业教育给予期望,他认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行业就是实体经济,这就要求在实体经济中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的加入,他们都是我国的栋梁之才,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匠心精神,那么就需要职业教育学院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但是,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壮大,仍然需要很长久的努力。笔者曾在L县职业教育中心任课期间,通过长时间深入接触“职业高中”学生这一群体,发现中职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由于这是本就被中考所落下的一批学生,家庭条件普遍一般,甚至极其差,这些都是影响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的直接因素。校方对于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也十分关注,笔者在与学校相关负责人沟通协商后,决定将曾经咨询过本校心理咨询室自卑心理方面问题的学生进行整合筛选,并与学生协商、征得其本人同意后,由笔者以需求评估、小组工作介入的方式,基于赋权增能视角理论,通过自卑心理量表测试以及访谈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展开小组活动,解决有需求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为其增能,助其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此次实践,小组工作介入到改善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富有趣味性的游戏,以及发人深思的活动,中职生能够适应周围环境并希望主动融入其中。基于增能视角,中职生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自己的看法也有了改变,在与组员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也对改善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实践拓宽了思路。

崔炳蔚[3](2021)在《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价值观和美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会对他们未来的生存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高中生在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的同时,整天过着紧张、枯燥的两点一线学习生活,很容易产生挫折感。一部分学习成绩不佳、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由于学习时间不足、努力程度不够、学习动机缺乏等原因,不再愿意继续坚持学习。因为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他们打扰他人、睡觉、欺凌同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以上这些学生被统称为“问题学生”。一般来说,“问题学生”总是不断制造麻烦,这深深困扰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帮助“问题学生”健康成长,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艰巨挑战,又意义非凡。该文以WZ中学的师生为研究对象,针对问题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了问题学生的管理方法。WZ中学虽然不是当地的重点学校,但历史悠久,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种类典型。该论文主要以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为工具,收集各种数据。WZ中学全体教师和9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针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目的而设计的问卷调查,包括个人信息、问题学生现状、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和建议等。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作者还对11名教师代表、6名中层干部和4名学校领导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除问卷调查和访谈外,笔者还查阅了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学生违纪处分记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等文件。借助“问卷之星软件”和“SPSS应用程序”,对大量的数据和记录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整理,试图找出“问题学生”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问题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然后通过对上述原因的研究,阐述了转化“问题学生”的理论和策略,并将其付诸实践,以改善“问题学生”的不良状况。作者根据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真实事例,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促使“问题学生”回归正途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研究表明,应当为“问题学生”提供更多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问题学生”,让他们感到平等、快乐和希望;另一方面,要让“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诸如游戏、讨论、小组探究等,激发他们对学习、友谊、爱的信心,增强他们有所作为的意志。由于法律对教师惩戒权支持乏力,并且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有力支持,学校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没有人敢惩罚“问题学生”或对他们说“不”。依据本文作者的观点,WZ中学要在“问题学生”管理上有所突破,必须努力做到:提高学生管理能力,转变学生管理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培养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转变教育职能,大力寻求校外资源支持等。总之,希望本文能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所裨益。

李盈秋[4](2021)在《九美技术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使用一种新型的干预技术对中职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干预,旨在帮助中职贫困学生缓解自卑心理,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有研究表明,有自卑心理的个体,是失望的、无助的、软弱的、悲观的,他们缺乏诸如希望、勇敢、乐观等积极的人格品质,也缺乏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若能在这些方面对自卑的个体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拥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则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负面能量,减少消极情绪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缓解自卑心理的效果。这也是本研究提出用九美技术进行干预被试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研究中选取了165名自卑感程度比较高的中职贫困生参加本次活动,这些学生的平均年龄约为17.4岁,男生61人,女生104人,一年级学生共90人,二年级学生共75人。他们被随机地分配到3个不同的组里进行实验干预,分别实行九美技术干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和安慰剂干预,其中实行九美技术干预的为实验组,实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和安慰剂干预的均为控制组。实验组实行的九美技术干预属于一项积极心理干预技术,它可以自行操作,自我管理,它依靠和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和解决问题,以此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该技术的核心是对美和卓越的欣赏,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效应,不仅可以增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自卑的个体如果能利用此欣赏效应,不断地欣赏美和关注美,追求美和卓越,慢慢地便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拥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缓解自卑心理的效果。对3个不同的组进行干预研究之后,所得结果为:九美技术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干预效应显着,它可以在短期之内缓解中职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可以缓解中职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安慰剂效应在短期之内也可以缓解中职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其中,九美技术、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效应相当,九美技术、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效应大于安慰剂效应。九美技术组干预效应的显着,让我们去关注一个问题,即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效应。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效应,可以让一个人的积极的、正面的能量越来越多,消极的、负面的能量越来越少,帮助个体拥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和处理各种困难问题。关于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效应可以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如果坚持写一周的美事,可以使个体在一个月之内保持一个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在一周之内减轻抑郁症状。如果个体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让自己的自卑程度有所缓解,且缓解效果可以持续一个月或半年以上,这则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也说明了该技术有着较强的实效性。至于该效应可以持续多长的时间,还有待后续的更进一步的研究。安慰剂干预效应的显着,告诉我们,个体若能每天坚持、固定地去做一件事情(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均会让人的状态变得积极。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干预效应显着,说明了,在缓解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方面,九美技术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技术具有同等的缓解效应,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多关注美好,多发现美好,追求美和卓越,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论为,九美技术可以在短期之内缓解中职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由于它操作省时、省力,易于自我管理、自行操作,因此,作为一项积极心理干预技术,其有着一定的优势所在。另外的一项干预技术——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技术,该技术也可以缓解中职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但它需要开展的次数比较多,且需人带领,不易于自我管理,自行操作。安慰剂效应虽说也可以在短期之内缓解中职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但它的效应不如九美技术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效应强,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个体若能每天坚持地固定地去做一件事情(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个体的状态均会变得积极。我们在平日里,要多关注美好,发现美好,追求美和卓越,做美的发现者和缔造者,以此增强个体自身的人格力量,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纪若玲[5](2021)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校园欺凌行为在中职学校里频繁发生,这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危害到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中职学校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更应该引起社会各主体的关注以及重视。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预防治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展开研究,旨在了解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分析影响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建议。本研究结合文献梳理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编制了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通过对广东省部分中职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最终获得1125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5版软件对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s回归验证,得出以下结论: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中发现:(1)当前广东省中职学校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关系欺凌。(2)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对欺凌行为的认知程度较浅;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处理欺凌行为时无法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3)欺凌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均呈现显着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欺凌行为,中职一年级显着低于中职二年级和中职三年级。同时,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因素,包括中职学生的生理影响、性别差异、性格问题、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不足以及道德法规意识淡薄;二是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家庭结构失衡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三是学校因素,包括校园风气不良、师生关系紧张、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监管制度与防治机制的缺位;四是社会因素,包括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大众网络不良传播、社区治安管理不当、法律规范不足。基于以上的原因,并参考优秀的中职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措施,提出了以下针对性预防与治理建议。在预防方面,主要是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在治理方面,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惩罚力度、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周艳艳[6](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既是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发展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动机不足,存在普遍厌学问题。但是,人们却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持有怀疑或漠视态度。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家庭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该校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及原因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一些具体教育对策,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为改善厌学问题尽些微薄之力。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约有58%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而且厌学率及厌学程度存在显着的年级、性别和成绩水平差异。整体来看,虽然厌学程度以中度及轻度为主,但厌学率总体偏高,厌学情况不容乐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厌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学习情感消极以及学习行为不良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心理上,厌烦学习,认为学习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及动机等;行为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出现拖延、抄袭作业甚至不写作业以及迟到早退等种种不良行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为本质的原因还是归结于以下三方面:一学生学习效能低下,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匮乏、自我期许缺失、自我挫败感高以及自我控制力差;二教师教学偏离人本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情怀不足、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评价单一以及课业负担过重;三家长教养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推诿教育责任,教育期望不当,教辅能力不足以及亲子关系不良。因此,本文从学生、教师及家长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构建了化解厌学问题的路径。具体来说,一学生要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学习潜能,加强自我管理,掌握学习方法;二教师应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三家长应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钟磊[7](2021)在《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文中提出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更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防治的低效性,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在此背景下,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前,已有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内涵、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有益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前提与基础。但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深刻理解与有效防治需要多视角的解读以及多方力量的整合。因此,从多个角度,借助不同媒介,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全视角和全景式的透视与剖析,才能达成对其全面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与此同时,随着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各方的广泛关注,各种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题材被拍摄成电影,以此来反映现实,映射问题。此类题材的电影致力于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再现,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导演自身的思考,使其呈现出真实性、哲思性与娱乐性共存的特征。一方面,作为影视教育,校园欺凌影像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校园欺凌影像又是具有教育意蕴的影视艺术。于此意义而言,校园欺凌影像有机结合了艺术与教育,为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有效媒介、全新载体和独特视角。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符号分析以及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作为研究媒介和载体的30部反映校园欺凌问题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挖掘电影所具备的现实性特征与意义,并对电影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手段、电影的情节内容、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在现实中的定位以及电影的拍摄技法进行分析、总结与共性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实生活做类比,进而对现实中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影射、分析与研究,以深度挖掘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及意蕴。遵循此逻辑思路,在对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以及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及教育反思。概括而言,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一章为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以及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及其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第二章为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主要从人物形象、空间叙事和行为表达三个维度呈现影像中的校园欺凌景象;第三章为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重点从私人矛盾空间建构与社会关系不合理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样本电影影像叙事的推进;第四章为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以及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三个维度展现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第五章为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主要从影视和教育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校园欺凌影像呈现出的教育意蕴、思考与反省,具体包括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以及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等对策思考,以充分有效发挥校园欺凌影像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的教育价值及社会功用。结语部分主要从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意蕴、思考和反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施瑞瑜[8](2021)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以汕尾市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中职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入学门槛低,学生的成绩和整体素质都不高,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基础较差,并且某些中职学校过分的强调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导致中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并缺少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面临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仅仅只有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职学校应该要重视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和客观要求。本研究以汕尾市5所中职学校为例,通过问卷等方式对汕尾市5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自我管理状况的调查,了解中职学生在认知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情绪自我管理、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职业规划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共回收调查问卷486份,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1.5,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比例为9:1。笔者根据调查访谈结果找出汕尾市中职学生自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中职学校管理不到位、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中职学生自我认知不全面、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社会因素的影响等等。在此基础上,针对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结合汕尾市中职学校的具体实践,本研究从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学校方面,中职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的纽带作用,提高组织和管理水平;开展各类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活动;优化专业结构,开设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课程;加强家校沟通,共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家庭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家长树立榜样和转变观念。中职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激发自我管理意识。社会要创设潜移默化的积极舆论,树立“见贤思齐”的正面典范。

张琼[9](2020)在《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总体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纵观以往研究,多针对普通中小学生,对中职生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表明,共情是影响欺凌角色行为的重要因素,且已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参与者多为学生在校的同伴,因此,本研究采用测量法,考察了共情、同伴关系和欺凌角色行为的基本现状,研究了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同伴关系在共情与欺凌角色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并提出教育建议。具体结论如下:(1)针对青少年修订包含46个题项、5个维度组成的《青少年欺凌角色行为量表》结构稳定、信效度等指标均达到心理学测量要求,可以作为青少年欺凌角色行为的测量工具。(2)中职生校园欺凌角色行为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保护者行为、被欺凌行为、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促进欺凌行为且两两存在显着差异。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共情、同伴关系、欺凌角色行为存在性别、年级、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差异。(3)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欺凌角色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共情及各维度与同伴关系中同伴接受维度显着正相关,共情及各维度、同伴接受与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显着负相关,与保护者行为显着正相关,同伴关系中同伴恐惧自卑维度与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显着正相关,与保护者行为显着负相关。(4)中职生认知共情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保护者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置身事外者行为无预测作用;情感共情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保护者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被欺凌行为无预测作用。中职生同伴接受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保护者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中职生同伴恐惧自卑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保护者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置身事外者行为不具有预测作用。(5)共情对欺凌角色行为具有预测作用,同伴接受与同伴恐惧自卑在它们之间分别起中介作用。在共情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保护者行为与置身事外者行为的影响中,同伴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共情对被欺凌行为的影响中,同伴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

刘一帆[10](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等一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为期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学习难度逐年提升,学习内容也逐渐增加。这些复杂性的变化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还因为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评价方式以及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家长对待学生学习的不良态度等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小学高年级学业成绩分化的现象。根据这个现象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以长垣县X小学六年级四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该年级学生六年间期末考试成绩及其变化情况,找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具体表现。根据成绩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总结的对策能够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帮助。本篇论文从以下四个角度着手:一是分析以前学者对学生成绩分化的研究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本篇论文的研究;二是根据自己实践所在的学校,深入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六年间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在成绩分析中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下降并且两极分化程度加剧。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性别差异的特征。在成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课堂,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会造成学困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知识接受缓慢、完成作业困难等一系列的学习问题。三是发放问卷调查以及对家长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理清楚致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身因素、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难度提升三个方面。最后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三条原因,分析出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应对对策。从培养学困生学习品质和习惯、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重视教学质量,增添数学学习的情景和趣味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干预措施,进一步抑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分化的现象。

二、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预初年级学困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2.1.1 国外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2.1.2 国内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2.2 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2.2.1 国外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2.2.2 国内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2.3 学困生心理问题研究
        2.3.1 本文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含义
        2.3.2 预初阶段的心理特征
        2.3.3 学困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
    2.4 相关概念界定
        2.4.1 学困生
        2.4.2 数困生
    2.5 相关理论概述
        2.5.1 归因理论
        2.5.2 自我效能感理论
        2.5.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5.4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第3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对象
    3.3 问卷调查的设计
    3.4 访谈对象的选择与设计
    3.5 研究实施
    3.6 数据与结果分析
        3.6.1 数据分析
        3.6.2 结果分析
第4章 预初年级学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4.1 学困生自身因素
        4.1.1 预初年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
        4.1.2 预初年级学困生缺乏学习动力
        4.1.3 预初年级学困生缺乏成功的学习体验
        4.1.4 预初年级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成败归因的倾向不当
        4.1.5 预初年级学困生的不良数学学习习惯
    4.2 校园因素
        4.2.1 学校对预初年级学困生心理问题缺少关注
        4.2.2 数学教师自身心理压力较大
        4.2.3 校园管理方式形式化
        4.2.4 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单调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不完整
        4.3.2 家长对数困生的教养方式
        4.3.3 家长对数困生期望过高
        4.3.4 家庭氛围
    4.4 社会环境因素
        4.4.1 不良的社会风气
        4.4.2 网络滥用
第5章 预初年级数困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5.1 重视数困生心理问题
    5.2 让数困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5.3 克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
    5.4 引导数困生对数学学习成败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
    5.5 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第6章 验证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的目的
    6.2 案例的选择
    6.3 W同学的基本情况
        6.3.1 家庭情况
        6.3.2 数学学习状况
        6.3.3 W同学的数学课堂表现情况
    6.4 干预方案
        6.4.1 学习干预
        6.4.2 心理干预
    6.5 干预结果
        6.5.1 数学学习习惯得到改善
        6.5.2 数学学习成绩取得了较大进步
        6.5.3 心理上变得更加健康
第7章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预初年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量表
附录2 预初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成败归因量表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2)增能视角下中职生自卑心理的小组工作介入实践 ——以L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价值
        1.1.3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自卑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社会工作介入自卑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1.2.4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中职生自卑心理
        1.3.2 成长小组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服务对象的选择
    2.1 接案与准备
        2.1.1 服务机构介绍
        2.1.2 服务对象来源
        2.1.3 组员招募过程
        2.1.4 前测与评估
        2.1.5 组员基本情况
    2.2 问题与需求分析
        2.2.1 自我认知不足
        2.2.2 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升
        2.2.3 社会支持缺乏
第3章 小组介入中职生自卑心理的目标确立
    3.1 理论基础
        3.1.1 增能赋权理论
        3.1.2 情绪ABC疗法
    3.2 小组目标的制定
        3.2.1 总目标
        3.2.2 具体目标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生自卑心理的实务过程
    4.1 改变自我认知
        4.1.1 小组活动内容
        4.1.2 小组活动总结
    4.2 改善人际交往
        4.2.1 小组活动内容
        4.2.2 小组活动过程总结
    4.3 促进团队协作
        4.3.1 小组活动内容
        4.3.2 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效果评估
    5.1 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5.1.1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
        5.1.2 量表测评结果评估
        5.1.3 成员访谈评估
    5.2 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小组活动形式评估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6.1 结论
        6.1.1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有效性
        6.1.2 增能理论介入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有效性
    6.2 思考
        6.2.1 建立关系阶段
        6.2.2 问题评估阶段
        6.2.3 开展活动阶段
        6.2.4 后期跟进阶段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自卑感量表(FIS)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拟创新点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问题学生”核心概念界定
        1.3.1 “问题学生”的概念
        1.3.2 “问题学生”的判定标准
        1.3.3 “问题学生”定义争论
    1.4 “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1.4.1 社会认知理论
        1.4.2 学习动机理论
        1.4.3 心理健康理论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调查研究
    2.1 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1.2 调查问卷的信度
        2.1.3 调查问卷的效度
        2.1.4 访谈问题的设计
        2.1.5 访谈对象的确定
    2.2 访谈步骤和调查问卷的实施
        2.2.1 访谈步骤的实施
        2.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2.3 研究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2.3.1 调查结果的统计
        2.3.2 调查结果的分析
    2.4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的管理现状
        2.4.1 学习型“问题学生”
        2.4.2 行为型“问题学生”
        2.4.3 心理型“问题学生”
        2.4.4 思想型“问题学生
第三章 高中“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3.1 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问题
        3.1.1 家庭结构不完整影响孩子身心发展
        3.1.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3.1.3 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3.2 学校教育和管理原因
        3.2.1 学校应试教育不切合学生发展
        3.2.2 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3.3 社会环境的影响
        3.3.1 富足的生活滋生不良价值取向
        3.3.2 便捷的网络产生负面影响
    3.4 学生自身原因
        3.4.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化
        3.4.2 青春期人格教育缺失
        3.4.3 青春期“三观”教育不足
第四章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4.1 形成教育合力
        4.1.1 加强家校联系
        4.1.2 助力家庭教育
    4.2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4.2.1 重视心理疏导
        4.2.2 用“仁爱”唤醒学生
    4.3 破解学生管理瓶颈
        4.3.1 德育课题引领研究能力
        4.3.2 分层培训助推专业发展
        4.3.3 校本培训立足常规管理
    4.4 营造浓厚德育环境
        4.4.1 开展“道德讲堂”系列活动
        4.4.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3 继续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
    4.5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4.5.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4.5.2 全面落实“全员德育”
        4.5.3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4.6 净化社会环境
        4.6.1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4.6.2 宣传落实《惩戒条例》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4)九美技术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缓解中职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2 丰富和加强中职贫困学生在自卑心理方面的研究
        1.2.3 检验九美技术在我国中职贫困学生群体当中的适用性
        1.2.4 探索九美技术、团体辅导、安慰剂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效应
2.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
    2.1 “中职贫困生”群体
    2.2 自卑心理
        2.2.1 自卑的定义
        2.2.2 自卑与自尊、自尊心及自信心
        2.2.3 自卑与低自尊
        2.2.4 自卑的类型
        2.2.5 自卑产生的原因
        2.2.6 缓解自卑心理的方式策略
    2.3 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干预研究
        2.3.1 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2.3.2 缓解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2.4 九美技术
        2.4.1 积极心理学
        2.4.2 积极心理干预技术
        2.4.3 九美技术
    2.5 安慰剂效应
3.研究内容
    3.1 九美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
    3.2 九美技术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效应
    3.3 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效应
    3.4 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
    3.5 安慰剂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效应
4.研究假设
    4.1 假设1
    4.2 假设2
    4.3 假设3
5.研究设计
    5.1 被试
    5.2 工具
    5.3 过程
        5.3.1 准备工作
        5.3.2 九美技术干预组(实验组)
        5.3.3 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干预组(控制组)
        5.3.4 安慰剂组(控制组)
6.数据分析与结果
    6.1 实验前与实验后各组数据的描述统计值
    6.2 实验前各组数据差异显着性检验
    6.3 协方差分析
        6.3.1 检验交互性
        6.3.2 协方差分析结果
    6.4 每组实验前与实验后差异显着性检验
    6.5 质性数据的分析
7.讨论
    7.1 九美技术可以缓解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分析
    7.2 安慰剂可以缓解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分析
    7.3 九美技术、团体辅导的干预效应大于安慰剂效应的原因分析
    7.4 九美技术、团体辅导干预效应相当的原因分析
    7.5 九美技术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8.研究展望
    8.1 尝试使用九美技术去缓解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
    8.2 尝试使用九美技术去缓解个体的其他方面的心理指标
    8.3 使用团体辅导去缓解中职贫困学生的其他心理指标
    8.4 鼓励学生关注美、欣赏美和追求美
9.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5)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二、国内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三、相关成果评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的基本内涵
        二、中等职业学校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确定调查目的和访谈目的
        二、选择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三、选择调查对象与访谈对象
        四、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
        五、分析和统计调查问卷
        六、访谈实施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结果
        一、欺凌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
        二、欺凌行为现状的频数分析
        三、欺凌行为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与访谈小结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二、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因素解读
        一、家庭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防治建议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预防建议
        一、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二、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
        三、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治理建议
        一、采取有效的惩罚制度
        二、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
        三、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
        四、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第五章 结语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学生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基础: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1.1.2 年龄特征:小学高年级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
        1.1.3 实践需求:当前应对厌学措施的可操作性亟须提升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3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6.3 难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小学高年级
        2.1.2 厌学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厌学与厌学症
        2.2.2 厌学生与后进生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3.2 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
    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2 调查工具的设计
        3.1.3 调查实施的程序
    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结果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整体情况
        3.2.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行为表现
    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调查结果讨论
        3.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总体情况
        3.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差异性情况
        3.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行为表征情况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4.1 核心因素—学生低下的学习效能感
        4.1.1 学习动机匮乏
        4.1.2 自我期许缺失
        4.1.3 自我挫败感高
        4.1.4 自我控制力差
    4.2 关键因素—教师偏离人本性的教学
        4.2.1 教育情怀不足
        4.2.2 教学方式呆板
        4.2.3 教学评价单一
        4.2.4 课业负担沉重
    4.3 重要因素—家长缺乏科学性的教养
        4.3.1 教育责任推诿
        4.3.2 教育期望偏差
        4.3.3 教辅能力不足
        4.3.4 亲子关系疏离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构建
    5.1 学生层面:激发学习效能,培养学习兴趣
        5.1.1 激发学习动机
        5.1.2 唤醒学习潜能
        5.1.3 培养良好习惯
        5.1.4 掌握学习方法
    5.2 教师层面:提高教学素养,培育教学情怀
        5.2.1 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
        5.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5.2.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5.3 家长层面:提升教养能力,掌握教育艺术
        5.3.1 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
        5.3.2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
        5.3.3 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
        5.3.4 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
        (二)校园欺凌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校园欺凌影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媒介和全新载体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文献综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二)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
        (一)“运动-影像”理论
        (二)“时间-影像”理论
        (三)德勒兹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中的适切性
    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
        (一)微观权力理论的提出
        (二)微观权力形式的演变
        (三)微观权力的表现形式:规训与惩罚
        (四)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
        (五)规训与惩罚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三、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
        (一)心理群体的特征
        (二)“心理群体”概念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四、格伯纳的“涵化理论”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学习”
        (二)电影与大众教育
        (三)“涵化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
    一、人物形象
        (一)冲动的欺凌者
        (二)委屈的被欺凌者
        (三)沉默的大多数
        (四)为人师表的焦虑
    二、空间叙事
        (一)躁动的班级教室
        (二)被冷落的校园角落
        (三)并不宁静的教师办公室
    三、行为表达
        (一)冲突中的言语
        (二)冲突中的肢体动作
        (三)潜在的网络行动
第三章 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
    一、私人矛盾空间建构
        (一)心理冲突
        (二)物理空间
    二、权力关系不合理
        (一)社会位阶与身份焦虑
        (二)性别关系
        (三)叙事线索
第四章 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
    一、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一)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在样本电影中的表现
        (二)学校教育制度严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压抑学生现实诉求的影像分析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滥用
        (三)家庭教育的过度
    三、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一)社区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二)网络的误导与激化
        (三)社会刻板成见
第五章 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
    一、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一)什么是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二)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三)如何充分尊重校园欺凌现象的真实性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
        (一)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主体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方法
        (三)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意义
    三、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化解
        (三)校园欺凌生成与化解机制的现实应用
    四、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
        (一)关怀被欺凌者的现实处境
        (二)抱有真诚的教育关注
        (三)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8)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以汕尾市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中职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二、人才市场需求要求中职学生必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三、中职学校不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管理能力密切关联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一、中职学生
        二、自我管理
        三、中职学生自我管理
        四、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彼得·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汕尾市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现状
    第一节 汕尾市中职学校选择
    第二节 问卷设计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学生认知自我管理调查
        二、中职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调查
        三、中职学生生活自我管理调查
        四、中职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调查
        五、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调查
        六、中职学生职业规划自我管理调查
第四章 汕尾市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二、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三、生活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五、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六、职业规划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第二节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中职学生自身原因
        四、社会原因
第五章 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学校要从多方面出发,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充分发挥学生会的纽带作用,提高组织和管理水平
        三、开展各类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活动
        四、优化专业结构,开设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课程
        五、加强家校沟通,共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节 家庭要为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付出努力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
        二、家长要树立榜样
        三、家长要转观念
    第三节 从学生自身出发,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二、激发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创设潜移默化的积极舆论
        二、树立“见贤思齐”的正面典范
结语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调查问卷(学生调查)
附录 B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访谈提纲
附录 C 中职学生检查人员考核标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校园欺凌
    1.2 欺凌角色行为
        1.2.1 欺凌角色行为的概念
        1.2.2 欺凌角色行为的影响因素
    1.3 共情
        1.3.1 共情的概念
        1.3.2 共情的影响因素
    1.4 同伴关系
        1.4.1 同伴关系的概念
        1.4.2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5 共情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
        1.5.1 共情与欺凌行为
        1.5.2 共情与旁观者行为
    1.6 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
        1.6.1 同伴关系与欺凌行为
        1.6.2 同伴关系与被欺凌行为
        1.6.3 同伴关系与旁观者行为
    1.7 共情与同伴关系的关系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创新
    2.6 研究意义
第3章 青少年欺凌角色行为量表修订
    3.1 欺凌角色行为量表(BPBQ)的简介
    3.2 .量表翻译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结果
        3.4.1 项目分析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3.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3.4.4 信度分析
    3.5 结论
第4章 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共情、同伴关系的现状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共情
        4.3.2 同伴关系
        4.3.3 欺凌角色行为量表
    4.4 研究结果
        4.4.1 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现状
        4.4.2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情况
    4.5 讨论
        4.5.1 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的总体情况分析
        4.5.2 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4.5.3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4.6 结论
第5章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3.1 共情
        5.3.2 同伴关系
        5.3.3 欺凌角色行为量表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
        5.4.1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对欺凌角色行为的相关分析
        5.4.2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对欺凌角色行为的回归分析
        5.4.3 同伴关系在共情与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的中介作用
    5.5 讨论
        5.5.1 中职生共情对欺凌角色行为的影响成因分析
        5.5.2 中职生同伴关系对欺凌角色行为的影响成因分析
        5.5.3 中职生同伴关系中介作用分析
    5.6 结论
第6章 总结论与建议
    6.1 总结论
    6.2 教育建议
        6.2.1 内外联动,强化意识,减少校园欺凌
        6.2.2 家校结合,多元活动,提高共情能力
        6.2.3 知行统一,自主建构,改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成绩分化中不同学科及阶段的研究
        (二) 关于成绩分化的成因研究
        (三) 关于成绩分化的对策研究
        (四)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小学高年级
        (二) 学业成绩
        (三) 成绩分化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理论依据
        (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三、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意义
        (一) 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 教师教学的需要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方法
        (二) 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具体体现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下降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程度加剧
        (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个案调查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特征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性别差异
        1. 小学阶段男生成绩分化比女生严重
        2. 小学低年级男生数学成绩分化较女生明显
        3. 小学高年级男生数学成绩分化程度逐渐缩小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
        1.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
        2.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严重性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产生的学习问题
        (一) 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二) 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三) 部分学生知识接受缓慢
        (四) 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困难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成因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身因素
        (一) 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一) 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二) 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三) 教师教学环节缺失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难度提升
        (一) 数学学科知识日趋复杂和抽象
        (二) 学习内容质量和数量逐渐增加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应对对策
    一、从学生自身出发,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 重视学困生的数学思维锻炼
        (二) 坚定学困生的学习意志
        (三)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四) 加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五)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二) 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 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四) 努力打造轻松且有效的数学课堂
    三、重视教学质量,增添数学学习的情景和趣味
        (一) 数学学习内容趣味化
        (二) 数学学习内容情景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初年级学困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D]. 程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增能视角下中职生自卑心理的小组工作介入实践 ——以L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例[D]. 罗淏月.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D]. 崔炳蔚.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4]九美技术对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研究[D]. 李盈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D]. 纪若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6]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D]. 周艳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7]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D]. 钟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以汕尾市中职学校为例[D]. 施瑞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7)
  • [9]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D]. 张琼.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10]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D]. 刘一帆. 扬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