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钼酸(HPM)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实验研究

磷钼酸(HPM)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实验研究

一、磷钼酸(HPM)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华[1](2021)在《镍催化的羰基化合物的借氢C-烷基化和亚胺的不对称芳基化反应》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完成了以下三部分的研究工作:第一部分为镍催化酰胺和酯的烷基化反应酰胺的C-烷基化在医药、农药和精细化学品合成领域有广泛需求,传统以卤代烃为烷基化试剂的方法,操作繁琐、污染较大且副产物多。其中通过借氢策略以醇作为烷基化试剂合成酰胺,因其原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引起较多关注。2016年以前主要以贵金属催化实现酰胺的烷基化,2016年以后使用廉价金属催化成为主流趋势,但是大多数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催化剂合成复杂,难以推广应用。在第一章的工作中,我们利用醋酸镍Ni(OAc)2和单膦配体P(t-Bu)3原位生成的配合物为催化剂,成功实现了醇对酰胺和酯的C-烷基化反应,以高收率合成了各种烷基化产物,底物适用性范围广,伯、仲、叔酰胺均可顺利烷基化,特别地,首次实现伯酰胺的选择性C-烷基化。模型反应可放大到100 mmol以上,非常适合工业规模化应用。第二部分为镍催化硫代酰胺的烷基化反应硫代酰胺因其具有许多生物学活性与合成用途,被人们广泛研究。目前最常用的合成硫代酰胺方法是羰基化合物的硫化法。但是使用Lawesson试剂、单质硫、五硫化二磷等硫化试剂时一般有难以忍受的恶臭气味,反应污染较大。基于借氢策略的简单硫代酰胺烷基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原子经济高的合成复杂硫代酰胺的方法。在本研究工作之前,从未有人实现这一反应。在本第二章工作中,我们使用醋酸镍Ni(OAc)2和单膦配体P(t-Bu)3原位生成的配合物为催化剂,首次成功实现了硫代酰胺的C-烷基化进而催化合成了一系列硫代酰胺。该催化体系的底物适用范围广,常见的芳香伯醇均能作为烷基化试剂,各种硫代叔酰胺均能顺利烷基化,平均产率在90%以上。一系列氘代反应确认了本反应经历了以Ni-H为中间体的借氢反应历程。第三部分为镍催化亚胺的不对称芳基化反应亚胺的不对称芳基化是构建具有药用价值的手性烷基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过去报道的亚胺芳基化大多数使用合成繁琐、价格较贵的硼酸或硼酸酯为芳基化试剂,N上的保护基非常关键,对甲苯磺酰胺是最常见的保护基,且催化剂多以铑和钯等贵金属为主。在第三章工作中,我们发展了一种由Ni Br2(DME)和吡啶哑唑啉类配体原位生成的催化剂,首次实现了廉价金属镍催化的卤代烃对N-杂芳基醛亚胺的对映选择性加成反应。各种取代的溴苯均能作为芳基化试剂,以出色的产率和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制备了一系列光学纯手性二芳基甲胺化合物。

何柏[2](2020)在《改进不同油品脱酸的催化酯化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酸是原油和馏分油中普遍存在的腐蚀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环烷酸并且环烷酸含量可占石油酸组成的90%以上,其中单环、双环和三环的环烷酸又占到了环烷酸含量的85%以上。环烷酸具有羧酸的所有化学性质,因此常常造成严重的腐蚀,从而影响原油加工设备及油品使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高酸值原油产量的逐渐增加,高酸值原油及馏分油所带来的腐蚀与产品质量问题显得愈发严重,所以迫切需要开发出经济高效的脱酸技术与工艺路线。目前所报道的各类脱酸工艺较多,但各有优缺点。研究表明,酯化脱酸法可以对各种高含酸原油及其产品进行脱酸加工,并大幅度的降低油品的酸值,因此能减轻甚至避免设备腐蚀现象。此外,由于该脱酸工艺简单从而为油品的各种深加工都提供了方便,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脱酸方法。本文致力于开发出高效高稳定性且制备成本较低的油品催化酯化脱酸反应催化剂,制备了负载型氧化锌固体酸催化剂,并系统的评价了所制备催化剂对减压馏分油酯化脱酸的活性以及重复使用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氧化锌催化剂的催化酯化脱酸效果,采用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对其进行了掺杂改性,制备出了Fe2O3-Zn O双金属复合催化剂,提高了对减压馏分油的催化酯化脱酸效率,并且也对原油的酯化脱酸反应体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环烷酸酯化反应的热力学及前线轨道理论分析。选取了单环、双环和三环共6种环烷酸模型分子分别与酯化反应常用的甲醇、乙醇和乙二醇进行了相关热力学参数计算,并分析了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环己烷酸比环戊烷酸更加容易与不同的醇类发生酯化反应;环己烷酸与三种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大小顺序为:甲醇<乙醇<乙二醇。所选的6种环烷酸模型分子分别与甲醇、乙醇及乙二醇反应的熵变值△S都趋近于0,表明在423.15~563.15 K温度区间内该反应平衡受温度影响较小。对热力学结果进行了分子前线轨道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前述规律和结论。结合环烷酸模型分子酯化反应的放热与吸热情况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变结果可知,较高的反应温度有利于环烷酸酯化反应的进行。(2)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Zn O/Al2O3,通过BET、XRD、TG-DSC、FT-IR和SEM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本实验在氧化铝载体表面成功负载生成了氧化锌晶体,其颗粒直径为40 nm左右,优选的制备参数为Zn O负载量15%、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45 min,此时催化剂的表面酸量为0.75 mmol·g-1,比表面积为132 m2/g,相比空白载体的174 m2/g有所降低。采用优选参数条件下制备的负载型氧化锌催化剂对减四线馏分油进行催化酯化脱酸性能考察。研究显示:实验用减四线油40 g、2.5 wt%的催化剂添加量、4.0 wt%的乙二醇的加入量、反应温度和时长分别为250℃与1小时的优选操作参数,减四线油的催化酯化脱酸率可以达到95%以上。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的催化酯化脱酸率仍然接近94%;催化剂不用作任何处理。对脱酸精制前后的减四线馏分油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原料油中1705 cm-1处原有的羧基特征吸收峰在精制油中几乎消失,而精制油中1740 cm-1处新出现了酯基的特征吸收峰,充分说明成功实现了酯化脱酸精制;精制油的核磁共振碳谱分析也表明,精制油在δ174.2处新出现酯基碳的峰而原料油中δ178.5处原本有的羧酸峰没有再出现,这也与红外光谱检测结果相一致。催化酯化脱酸后精制油的密度、粘度、闪点等主要物理化学指标与精制前相差不大,因此催化酯化反应不会明显的影响产品质量。反应机理分析表明,氧化锌催化酯化是典型的固体酸催化机理。(3)为了进一步提高负载型Zn O/Al2O3催化剂对馏分油酯化脱酸的催化效果,采用氧化铁和二氧化铈对其进行掺杂改性,结果表明氧化铁具有更好掺杂效果。结合文献报道分析了氧化铁掺杂改性氧化锌的双金属复合催化剂Fe2O3-Zn O催化酯化反应的机理,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评价了催化剂的催化酯化反应活性。XRD、BET、SEM、TG-DSC、NH3-TPD等表征结果显示,掺杂的氧化铁出现明显特征峰的最低掺杂量要不低于载体质量的3.0 wt%;改性后的催化剂仍然属于介孔材料,而掺杂前后的比表面积变化不大,但是掺杂后的催化剂颗粒直径增加到40~120 nm;催化剂制备时400℃的焙烧温度是合理的;掺杂后催化剂的表面总酸量有所降低,但是弱酸量比掺杂前增加了,而弱酸中心的增加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脱酸研究显示:2.5 wt%的Fe2O3-Zn O复合催化剂用量、4.0 wt%的乙二醇的添加量、并且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250℃和1小时的脱酸条件下,减四线馏分油的酯化脱酸率可以达到97.6%。在2.5 wt%的Fe2O3-Zn O复合催化剂用量、3.5 wt%的乙二醇的添加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250℃和1小时的脱酸条件下,减二线馏分油的酯化脱酸率为97.8%。实验还对原油进行了酯化脱酸研究,结果表明,2.5 wt%的Fe2O3-Zn O复合催化剂用量、4.5 wt%的乙二醇的添加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250℃和1小时的脱酸条件下,渤海原油的酯化脱酸率可以达到95.1%,对催化酯化脱酸精制后的原油进行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原油中原本该有的环烷酸羧基官能团消失了而新生成了酯类化合物,实现了原油的脱酸精制。

蔡丽丽[3](2020)在《含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同时也是有机或无机碘制造的基本化学原料,碘化学制品在食品、医药品、工业、农业、国防技术等产业中广泛使用。传统的回收碘的催化氧化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催化效率低、催化剂受到反应pH值的限制、碘单质过氧化、以及反应系统引入新的离子导致污染。因此,开发环保、高效的催化剂是碘产业的发展趋势。多金属氧酸盐(POMs)是一种高效环保型催化剂。与传统催化剂相比,POMs表现出更高催化活性、选择性、热力学稳定性、温和的反应条件且非腐蚀性。近年来,在材料、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不同的合成方法合成一系列不同中心原子、配位原子、构型的含钼多金属酸盐催化剂,对其催化碘离子氧化的性能进行研究。利用元素分析(ICP-AE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固体紫外漫反射(UV-Vis-DRS)、碘离子选择电极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和催化活性评价,并系统考察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对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机理和催化反应机理的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中心原子(P、Si、Ge)和不同过渡金属(Ni、Co、Mn、Zn、Cu、Fe、Ti)取代Keggin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将其作为催化剂,用于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的反应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系列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碘离子转化率均达到了96.3%,其中K-PMo12催化活性最好,最佳反应条件:即在总体积为40ml反应体系中,当C(I-)=0.01mol/L,n(H2O2)/n(I-)=0.7,n(K-PMo12)=0.6mmol,T=45℃,pH=1.2时,催化反应速率为1.7224×10-4mol·L-1·s-1,几乎可以实现碘离子100%的转化。通过模拟实际工业生产,向催化反应体系中引入抗衡离子,发现从外界引入的抗衡离子不会破坏催化反应体系,反而对催化反应的进行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催化反应体系中,催化剂本身对碘离子以及碘单质不会产生氧化和过氧化现象。2.采用溶剂法合成了不同过渡金属(Ni、Co、Mn、Zn、Cu、Cr)中心取代Waugh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以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为探针反应,对这一系列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催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过渡金属中心取代Waugh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的催化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Cu>Zn>Mn>Ni>Cr>Co。Cu中心取代的Waugh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优,最佳反应条件为:在n(W-CuMo9)=0.9mmol,C(I-)=0.01mol/L,n(H2O2)/n(I-)=0.8,T=50℃,pH=1.2,反应总体积维持40mL不变的条件下,其催化反应速率为1.7839×10-4mol·L-1·s-1。考察外界抗衡离子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抗衡离子不会破坏催化反应体系反而会对催化反应的进行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预实验中发现,催化剂对碘离子以及碘单质不会产生氧化和过氧化现象。3.采用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以Ni为中心的Waugh型和Anderson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在催化碘离子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两者都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根据催化活性测试以及量子化学计算得其氧化能力和催化活性具有相同的顺序:W-NiMo9>A-NiMo6,两种催化剂的催化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根据Mulliken布居分析数据和前线轨道能级,发现Ni和与Ni连接氧原子以及端基氧都具有参与化学反应的能力,在催化反应中都可作为活性中心。4.利用量子化学对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的反应进行模拟计算,分别从非自由基和自由基反应两个反应来研究其反应机理。通过模拟计算以及实验测试发现通过非自由基和自由基反应生成碘单质的同时还会有氧气的产生,提出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催化剂本身结构中由于Mo-O键较弱,易断裂致使Mo生成空位与反应底物形成反应中间体或活性物质,进而达到催化的作用。

陈健强[4](2018)在《可见光促进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酮酸的脱羧脱羰基化反应方面的研究》文中认为可见光促进的光化学反应近年来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可见光是一种廉价、清洁而且相对温和的可再生能源。因此,利用可见光催化来合成复杂分子具有较好的前景。此外,由于含氮化合物在天然产物以及药物分子中广泛存在,应用非常普遍。基于此,我们希望在可见光促进的光化学条件下,通过简单易得的原材料来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本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章:光催化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首先介绍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催化原理以及研究背景。此外,我们还会介绍近年来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可见光促进的分子内1,5-氢原子转移反应合成氧化吲哚类化合物。本章发展了可见光催化的分子内1,5-氢原子转移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氧化吲哚类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单,底物适用性好,无需加入有毒的传统自由基反应试剂;此方法也是对氢原子转移反应的重要补充。同时,把该方法作为关键步骤,形式合成了Coerulescine和Physovenine,与前人的合成方法相比,该合成过程更加简洁、高效。第三章:可见光促进的分子内1,5-氢原子转移反应合成螺环γ-内酰胺类化合物。通过可见光氧化还原策略,本章实现了分子内1,5-氢原子转移反应,并以此合成了一系列螺环内酰胺类化合物。该方法有底物兼容性好,反应选择性高,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另外,还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廉价易得的氢原子给体试剂(γ-松油烯)。第四章:可见光催化合成咪唑啉类以及恶唑烷类化合物。本章实现了可见光促进的一锅法三组分的多步串联反应,以较高的产率构筑了三个新化学键。通过简单易得的原料,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咪唑啉类以及恶唑烷类化合物。实现了光催化烯烃的双官能团化,同时也实现了烯烃的顺式羟胺化反应。反应的优点有:产率较高,操作简单,条件温和等。第五章: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促进的α-酮酸的脱羧-脱羰基化反应。本章实现了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α-酮酸的脱羧-脱羰基化反应,并合成了一系列含季碳中心的产物和γ-酮酯类化合物。我们探究了一级、二级和三级烷基酮酸的脱羰基规律,以及温度对脱羰基的影响。三级烷基酮酸是很好的烷基自由基前提。同时对反应的机理做了一定的探究。

陆赟[5](2017)在《Preyssler型多金属氧酸及其盐在柠檬酸酯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催化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关于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的研究非常广泛,特别是酸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因为它们在水中具有较高的酸性和稳定性。这些催化剂也被称为“反应诱导自分离催化剂”。本论文制备了Preyssler型多金属氧酸及对应的一系列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通过FT-IR、UV-vis、TG-DTA、ICP-MS元素分析、H-NMR等方法对这些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它们在合成柠檬酸三丁酯和柠檬酸三辛酯中的催化效果及重复利用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我们合成了Preyssler型多金属氧酸H14[NaP5W30O110]和四种不含丙烷磺酸基团(PS)的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MIM]14[NaP5W30O110],[Py]14[NaP5W30O110],[BMIM]14[NaP5W30O110]和[TEA]14[NaP5W30O110]。通过ICP-MS,FT-IR,UV-vis,TG-DTA和H-NMR对这些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它们的结构与预期结构一致。根据热重分析数据可知,这些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分解温度都高于400℃,由此可知,这些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都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用上述合成的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考察它们的催化效果,并优化合成路线。结果表明,H14[NaP5W30O110]的催化效果最好,但分离回收困难,而这些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不溶于反应物或产物,易分离回收。经过优化的酯化反应路线为:当醇酸摩尔比为4.5:1时,以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2%的H14[NaP5W30O110]作催化剂,并使用甲苯作为带水剂,在最终反应温度不超过140℃下反应5小时,柠檬酸的酯化率可达到92.82%。然后,我们又合成了磺酸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MIMPS]14[NaP5W30O110],[PyPS]14[NaP5W30O110]和[TEAPS]14[NaP5W30O110]。通过结构表征证明其结构与预期结构一致。将它们用于催化柠檬酸与异辛醇的酯化反应,考察它们的催化性能。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反应开始时,这类催化剂可以完全溶解在反应液中,从而形成均匀的混合物,但是接近反应完成时,反应体系变得浑浊,并且催化剂在反应结束时变为固态而沉淀。因此,这类催化剂不仅显示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可以便于分离回收。最后,我们应用上述合成的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比较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重复利用性,并进一步研究最佳反应路线。在该酯化反应中,磺酸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仍然显示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及良好的重复利用性。柠檬酸三丁酯的最佳合成路线为:当正丁醇和柠檬酸的摩尔比为4.0:1时,以[MIMPS]14[NaP5W30O110]为催化剂,且用量为柠檬酸的质量的2%,在回流温度下反应6小时,柠檬酸的酯化率达到94.87%,重复使用5次后,酯化率仍可达到84.29%。总之,合成的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在酯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耐水性。由磺酸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比没有磺酸基的对应多金属氧酸盐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此外,它们的反应引导的自分离的性质,使得它们极易分离回收,克服了传统酸催化剂的缺点,为酸催化反应的高原子经济性和绿色化路线的实现提供了前景良好的新思路。

张仕瑾[6](2017)在《配位导向的钯催化(sp3)碳氢键活化反应修饰部分天然产物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作为天然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生理、自身防御和种群繁衍的功能。天然活性物质具有结构多样性、独特性和新颖性,是中药以及其他天然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来源。天然活性物质是良好的先导物,但未必能满足成药性要求,需要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目前,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对天然产物进行结构修饰或优化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取代基或者侧链中化学性质较活泼位置,而对天然产物结构组成中含有较大的惰性sp3碳氢键的关注较小。由于惰性sp3碳氢键大量存在于有机分子中,一步将碳氢键转化为预设计的官能团可以缩短反应步骤,节省反应试剂,溶剂和劳动力。所以把碳氢作为一个可转化的官能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碳氢键的官能团化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已经大量应用于合成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和材料。而将其应用于天然产物结构修饰与改造的研究还很少见。本课题成功的将8-氨基喹啉导向的醋酸钯催化惰性sp3碳氢键活化反应应用于部分天然产物小分子的结构修饰中。以此类反应为关键步骤,本课题组选择性对部分杂环亚氨基酸和有机酸小分子化合物的羰基β位惰性sp3碳氢键进行活化并在活化位点直接进行环化或者芳基化反应,从而高效的合成了具有多个手性中心的二氮杂二环类β-内酰胺化合物、药物分子(-)-丙克拉莫和部分有机酸天然产物衍生物。这些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本课题组采用8-氨基喹啉导向的醋酸钯催化惰性sp3碳氢键活化分子内胺化反应为关键步骤的合成路线对杂环亚氨基酸衍生物进行结构修饰,对映选择性的合成了一系列5/4,6/4环系二氮杂二环类β-内酰胺化合物。关键中间体的e.e.值测定证明了醋酸钯催化sp3碳氢键活化分子内胺化反应具有很高的对映选择性,目标产物的手性中心的形成是由底物的手性中心诱导和双齿配体调控共同作用形成。而通过对目标产物的X-单晶衍射数据分析,二氮杂二环类β-内酰胺化合物的绝对构型被确定。X-射线衍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该路线使杂环亚氨基酸的手性中心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持。第二章,本课题组以L-哌啶甲酸为起始原料,采用8-氨基喹啉导向的醋酸钯催化惰性sp3碳氢键芳基化反应和自由基脱羧反应为关键步骤的合成路线,以十步18.6%的总收率高效立体合成了(-)-丙克拉莫。关键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e.e.值测定证明了8-氨基喹啉导向的醋酸钯催化惰性sp3碳氢键活化芳基化反应和自由基脱羧反应都具有很高的立体选择性,目标产物的手性中心的形成是由L-哌啶甲酸的手性中心诱导和双齿配体调控共同作用形成。钯金属配合物的X单晶衍射分析则说明L-哌啶甲酸衍生物氮原子上供电子取代基对惰性sp3碳氢键活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钯金属配合物的绝对构型也从侧面证实了8-氨基喹啉导向的醋酸钯催化惰性sp3碳氢键活化反应的机理。第三章,本课题组采用8-氨基喹啉导向的醋酸钯催化惰性sp3碳氢键活化分子内胺化和芳基化反应对中药中的部分有机酸类成分进行了结构修饰,实现了有机酸的β-内酰胺衍生化和羰基β位芳基化。为了增加上述方法的利用价值,石胆酸衍生物的导向基团和保护基团被脱除。另外,在进行中药中的部分有机酸类成分结构修饰的同时,不能发生8-氨基喹啉导向的醋酸钯催化sp3碳氢键活化分子内胺化反应的底物类型被归纳,这为进行天然产物结构修饰的底物选择提供了依据。创新点:(1)有别于传统的在取代基或者侧链中化学性质较活泼位置进行结构修饰的策略,在8-氨基喹啉的导向作用以及醋酸钯催化下,本课题对杂环亚氨基酸和有机酸类天然产物进行结构修饰的位点为羰基β位惰性sp3碳氢键。这些合成路线为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碳氢键活化反应一步将碳氢键转化为预设计的官能团缩短了反应步骤,具有一定的经济性。(2)本课题采用实验操作简单,路线短,收率高,具有很高的原子经济性,与文献方法相比产生的废弃物少,对环境良好的合成路线得到手性的二氮杂二环类β-内酰胺化合物。这将为C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开发以及saframycin亚家族生物碱的全合成提供新的合成路线,而所合成的衍生物将为新的C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筛选提供物质基础。(3)本课题采用的合成(-)-丙克拉莫的路线以L-哌啶甲酸为起始原料,避免了使用铂碳等昂贵的试剂以及格式试剂等对空气和水分敏感的试剂,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另外,该路线还具有高对映选择性,且有效规避了繁琐且收率相对较低的手性拆分过程,同时也避免了使用昂贵且复杂的手性配体或辅基,表现出一定的经济性。该路线也将为多巴胺D2受体部分激动剂(-)-丙克拉莫及其衍生物的开发提供新的合成路线。(4)本课题对中药以及其他天然药物中的有机酸类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得到一系列有机酸类β-内酰胺衍生物和芳基化衍生物。该方法将为进一步引入其他官能团奠定基础。同时,考虑到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表现出的优秀抗菌活性,该方法所合成的有机酸衍生物也将为进一步的活性测试提供物质基础。

王亮[7](2017)在《抗球虫药常山酮的全合成及3H-spiro[isobenzofuran-1,3’-isochroman]骨架构筑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抗球虫药常山酮的全合成研究和钯催化的分子串联环化构筑3H-spiro[isobenzofuran-1,3′-isochroman]骨架化合物的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抗球虫药常山酮的全合成研究。以3-羟基吡啶为原料,通过成盐、烯丙基化醚化、还原、重排、MTO环氧化等反应生成关键的哌啶环中间体,然后再在经过与喹唑啉酮的缩合接片、氧化、脱保护、异构化生成目标产物常山酮。第二部分:主要的工作是对钯催化分子间串联环化高区域选择性的构筑3H-spiro[isobenzofuran-1,3′-isochroman]骨架进行研究。利用钯催化炔丙酯先发生SN2′反应脱去酯基后,进行分子内的亲核进攻生成苯并异呋喃氧取代的丙二烯衍生物的同时将钯还原为零价钯,然后零价钯与邻碘苄醇氧化加成生成钯卤复合物后与丙二烯衍生物进行变形的Heck偶联反应最后在分子内关环生成高区域选择性的双苯并螺环缩酮骨架。经过底物扩展研究共得到17个双苯并螺环缩酮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合物培养得到单晶并进行了晶体衍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化合物的结构。对合成双苯并[5,5]螺环缩酮的骨架进行了大量的条件筛选,虽然成功的拿到了目标产物但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反应条件。第三部分:天然产物Eleganketal A是近来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其全甲基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禽流感活性,但是其发酵产率很低。通过对Eleganketal A全甲基化衍生物的反合成分析,发现可以将第二部分建立的方法作为关环反应完成目标产物的合成工作,因此设计如下合成路线,反应以廉价易得6-甲基-3,4,5-三甲氧基-2碘苯甲醛为原料,经过七步反应以6.8%的总收率得到目标产物。

张更强[8](2016)在《二元醇醚羧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二元醇醚羧酸酯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不同的烷基(-CnH2n+1),还含有羰基(>C=O)、酯(-COO-)、醚键(-C-O-C-)等不同的官能团,因此是一类既能溶解烷基类化合物又能溶解羰基类、酯类、醚类等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溶剂。由于二元醇醚羧酸酯的分子量大于对应单元醇的分子量,因此又是高沸点的溶剂;同时二元醇醚羧酸酯所含的官能团多于对应单元醇所含的官能团,因此又是多官能团的溶剂。因二元醇醚羧酸酯类化合物沸点高、官能团多,因此具有一般有机溶剂所不具备的性能。本论文主要以直接酯化法为研究方法。论文第一章为综述,主要简述了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和主要催化剂的种类,指出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为实验所需的主要设备仪器、药品试剂和反应装置简图。第三章以均相催化为基础,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最佳反应工艺条件,并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分析。第四章通过浸渍法制备了新型固体酸催化剂,把活性组分对甲苯磺酸负载在浮石载体上,从而解决了活性组分对甲苯磺酸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催化剂重复使用五次后仍具有较高的活性,第五章以杂多酸中的HSiW酸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乙二醇丁醚乙酸酯。均相反应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物乙二醇丁醚和冰乙酸摩尔比为1:1.3,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量为反应物乙二醇丁醚和冰乙酸质量和的2.5%,带水剂用环己烷且用量为30mL,反应时间70min。非均相反应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带水剂环己烷用量为25mL,反应物乙二醇丁醚和冰乙酸摩尔比为1:1.3,负载型催化剂用量为4g,反应时间130min。假液相反应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带水剂环己烷用量为30mL,反应物乙二醇丁醚和冰乙酸摩尔比为1:1.4,催化剂HSiW酸用量为反应物乙二醇丁醚和冰乙酸质量和的2.0%,反应时间60min。均相反应动力学线性方程为Y=0.0935X-0.975,热力学线性方程为Y=-6.43421X+15.24682,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53.49KJ·mol-1。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线性方程为Y=0.03807X+0.08,热力学线性方程为Y=-9.09211X+21.67199,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75.59KJ·mol-1。假液相反应动力学线性方程为Y=0.06248X+0.5332,热力学线性方程为Y=-4.98649 X+10.94946,求得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41.45KJ·mol-1。可知假液相反应的活化能小于均相反应活化能小于非均相反应活化能。活化能越小,活化分子越多,反应越快。对产品乙二醇丁醚乙酸酯进行了检测分析,通过气相色谱检测其纯度在99%以上。其沸点为192℃、密度为0.942 g/cm3、折光率在1.40001.4200之间,与纯品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物化性质基本一致。

刘树恒,王立霞,袁华,杨凤珍[9](2012)在《活性炭负载Waugh结构(NH4)6[MnMo9O32]·8H2O催化合成乙酸苄酯》文中提出将Waugh结构(NH4)6[MnMo9O32].8H2O吸附于活性炭上,制备了负载型固体催化剂,通过乙酸苄酯的合成对该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经正交实验法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酸醇摩尔比2.0:1.0,催化剂用量为1.8g,带水剂甲苯用量为2.5ml,反应时间90min,酯化率可达80.4%.该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不污染环境、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柴坤刚[10](2010)在《磷钼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及加成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具有Keggin型结构的磷钼酸(PMA)是一种高效的杂多酸催化剂,因其具有特殊的催化性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磷钼酸均相催化以及活性炭负载磷钼酸固体酸催化剂(PMA/C)多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α-蒎烯与马来酸酐的Diels-Alder反应以及α-蒎烯与甲醇的加成反应。PMA均相催化反应存在催化剂与产物分离困难、催化剂不易回收等问题,通过简单浸渍法将PMA负载于活性炭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MA负载量的PMA/C催化剂。采用FT-IR、XRD、BET、TG及NH3-TPD等手段对PMA/C催化剂的结构、表面形态及其酸性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发现PMA仍以Keggin型结构高度分散在活性炭表面,且热稳定性得到加强。此外,随着PMA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的酸量不断增大,催化活性也随之逐渐增强。α-蒎烯异构化是α-蒎烯深加工的基础反应之一,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PMA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具有很高的活性和特殊的选择性。分别对PMA均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以及PMA/C多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反应介质的极性对PMA及其PMA/C催化剂催化下的α-蒎烯异构化的反应活性和主产物选择性影响显着。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α-蒎烯均相和多相异构化反应的影响,得出了较合适的反应条件。α-蒎烯的异构化产物α-松油烯可与亲双烯体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反应。在对PMA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将马来酸酐添加至α-蒎烯异构化反应体系中,使α-蒎烯在发生异构的同时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反应。经过优化反应后,该加成反应在PMA均相催化时,主产物α-松油烯-马来酸酐加成物(TMA)的产率最高可达93%以上;在负载型催化剂PMA/C作用下,TMA的产率最高可达80%。α-蒎烯在酸催化作用下也可与甲醇发生加成反应(或称甲氧基化反应),主要生成α-松油基甲醚(TME)。在PMA均相催化体系中,经优化反应条件,TME产率最高可达37%以上。当以PMA/C作为多相催化剂时,α-蒎烯与甲醇发生加成反应合成TME的最高产率可达33%,该体系的反应结果优于大部分的同类研究报道,表明PMA对该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由PMA/C多相催化这三类反应的反应结果与相对应的PMA均相催化反应结果相比较可知,PMA/C催化活性明显不如前者。然而,通过对PMA/C催化剂应用于这三类反应时的稳定性能进行考察,表明负载后的磷钼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此外,参考前人对α-蒎烯这三类反应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磷钼酸催化体系中的反应结果,对可能存在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磷钼酸(HPM)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钼酸(HPM)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镍催化的羰基化合物的借氢C-烷基化和亚胺的不对称芳基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镍催化的基于借氢策略的酰胺和酯的C-烷基化反应
    2.1 前言
    2.2 基于借氢策略的C-烷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2.2.1 贵金属催化剂
        2.2.2 廉价金属催化剂
    2.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4.2 实验操作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最优反应条件的确立
        2.5.2 拓展反应底物
    2.6 本章小结
    2.7 实验数据和产物结构表征
第三章 镍催化的基于借氢策略的硫代酰胺的C-烷基化反应
    3.1 前言
    3.2 硫代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3.2.1 羰基硫化法合成硫代酰胺
        3.2.2 含硫有机物衍生化合成硫代酰胺
    3.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4.2 实验操作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最优反应条件的确立
        3.5.2 拓展反应底物
        3.5.3 反应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3.7 实验数据和产物结构表征
第四章 镍催化的亚胺的不对称芳基化反应
    4.1 前言
    4.2 亚胺的不对称芳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4.2.1 贵金属催化剂
        4.2.2 廉价金属催化剂
    4.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4.2 实验操作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最优反应条件的确立
        4.5.2 拓展反应底物
    4.6 本章小结
    4.7 实验数据和产物结构表征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2)改进不同油品脱酸的催化酯化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油品脱酸技术进展状况
        1.2.1 碱洗脱酸法
        1.2.2 溶剂抽提法
        1.2.3 胺法脱酸
        1.2.4 吸附法
        1.2.5 加氢脱酸
        1.2.6 分解脱酸法
        1.2.7 膜分离法
        1.2.8 微波辐射法
        1.2.9 离子液体脱酸法
    1.3 酯化脱酸研究进展
        1.3.1 工艺简介
        1.3.2 酯化反应类型
        1.3.3 酯化反应机理
        1.3.4 酯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1.3.5 酸值与脱酸率
    1.4 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的提出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酯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与前线轨道特征
    2.1 引言
    2.2 环烷酸模型化合物的酯化反应
    2.3 环烷酸模型化合物的酯化反应热力学参数计算
        2.3.1 生成焓的计算
        2.3.2 熵的计算
        2.3.3 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2.4 环烷酸模型化合物的酯化反应热力学分析
        2.4.1 酯化反应焓变随温度的变化
        2.4.2 酯化反应熵变随温度的变化
        2.4.3 酯化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随温度的变化
    2.5 环烷酸酯化反应的前线轨道分析
    2.6 小结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器材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催化剂及油品的分析表征方法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方法
        3.2.3 程序升温脱附法
        3.2.4 热重-差热分析
        3.2.5 程序升温还原法
        3.2.6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7 红外光谱法
        3.2.8 核磁共振谱法
    3.3 酯化脱酸反应实验方法
4 酯化脱酸催化剂ZnO/Al_2O_3的制备与评价
    4.1 引言
    4.2 催化剂ZnO/AL_2O_3的制备方法
    4.3 催化剂的焙烧时间
    4.4 催化剂的焙烧温度
    4.5 催化剂的负载量
    4.6 反应条件与脱酸率
        4.6.1 催化剂用量
        4.6.2 不同醇的影响
        4.6.3 乙二醇用量
        4.6.4 反应温度
        4.6.5 反应时间
        4.6.6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4.6.7 馏分油酯化前后的分析
    4.7 ZnO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催化剂ZnO/Al_2O_3掺杂改性与催化性能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5.3 ZnO催化剂掺杂的可行性
    5.4 Fe-Zn催化剂的理化特性
    5.5 Fe-Zn催化剂催化酯化减四线馏分油
        5.5.1 Fe_2O_3改性用量的影响
        5.5.2 浸渍时间的影响
        5.5.3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
        5.5.4 减四线精制油的分析
    5.6 Fe-Zn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复合催化剂Fe-Zn对不同油品的脱酸研究
    6.1 引言
    6.2 减二线馏分油的催化酯化脱酸
        6.2.1 催化剂用量
        6.2.2 乙二醇用量
        6.2.3 反应温度
        6.2.4 反应时间
        6.2.5 减二线精制油的表征
    6.3 渤海原油的催化酯化效果
        6.3.1 催化剂用量
        6.3.2 醇油比
        6.3.3 反应温度
        6.3.4 反应时间
        6.3.5 原油脱酸精制后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含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金属氧酸盐研究概述
        1.1.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1.1.2 多金属氧酸盐的分类
        1.1.3 多金属氧酸盐优异的特性
    1.2 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研究进展
        1.2.1 Keggin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应用
        1.2.2 Waugh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应用
        1.2.3 Anderson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应用
    1.3 碘资源的简介及碘催化氧化概述
        1.3.1 碘资源的简介
        1.3.2 碘离子催化氧化研究现状
        1.3.3 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的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1.5 实验试剂、设备、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1.5.1 主要化学试剂
        1.5.2 实验仪器设备
        1.5.3 分析方法
第2章 Keggin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制备及催化碘离子氧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催化剂的制备
        2.2.2 实验方法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元素(ICP-AES)分析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分析
        2.3.3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2.3.4 固体紫外漫反射光谱(UV-Vis-DRS)分析
    2.4 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2.4.1 不同催化剂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2.4.2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2.4.3 过氧化氢用量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2.4.4 反应温度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2.4.5 体系pH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2.4.6 不同抗衡离子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2.4.7 催化剂K-PMo_(12)对碘离子的氧化以及过氧化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Waugh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制备及其在碘离子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实验方法
    3.3 催化剂的表征
        3.3.1 元素(ICP-AES)分析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分析
        3.3.3 X-射线衍射光谱(XRD)分析
        3.3.4 固体紫外漫反射光谱(UV-Vis-DRS)分析
    3.4 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3.4.1 不同催化剂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3.4.2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3.4.3 过氧化氢用量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3.4.5 体系pH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3.4.6 不同抗衡离子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3.4.7 催化剂W-CuMo_9对碘离子的氧化及过氧化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i中心取代的Waugh型和Anderson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电子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实验方法
    4.3 催化剂的表征
        4.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分析
        4.3.2 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XRD)分析
        4.3.3 固体紫外漫反射光谱(UV-Vis-DRS)分析
    4.4 不同构型的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电子结构以及催化性质对比研究
        4.4.1 两种催化剂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4.4.2 不同构型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量子化学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反应机理及催化机理的初步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计算方法及计算参数的设定
        5.2.2 测试方法与设备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1 非自由基反应
        5.3.2 自由基反应
        5.3.3 反应测试
    5.4 催化反应机理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完成的论文

(4)可见光促进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酮酸的脱羧脱羰基化反应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催化原理以及研究背景
    1.1 序言
    1.2 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原理
    1.3 几种常见的光催化剂及其应用
        1.3.1 金属光催化剂参与的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2 有机光催化剂参与的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可见光促进的分子内1,5-氢原子转移反应合成氧化吲哚类化合物
    2.1 分子内1,5-氢原子转移反应的研究进展
        2.1.1 传统方法中的分子内1,5-氢原子转移反应
        2.1.2 可见光促进的分子内1,5-氢原子转移反应
    2.2 氧化吲哚类化合物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条件优化
        2.3.2 反应底物拓展
        2.3.3 天然产物Coerulescine和Physovenine的形式合成
        2.3.4 反应机理
    2.4 结论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和试剂
        2.5.2 合成步骤
        2.5.3 产物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可见光促进的分子内1,5-氢原子转移反应合成螺环内酰胺类化合物
    3.1 螺环内酰胺类化合物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条件优化
        3.2.2 反应底物拓展
        3.2.3 桥环化产物的合成探索
        3.2.4 反应机理
    3.3 结论
    3.4 实验部分
        3.4.1 仪器和试剂
        3.4.2 合成步骤
        3.4.3 产物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促进的烯烃官能团化合成咪唑啉类和恶唑烷类化合物
    4.1 咪唑啉和恶唑烷类化合物及其合成进展
    4.2 可见光促进的氮自由基参与的烯烃官能团化研究进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咪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4.3.2 恶唑烷类化合物的合成
        4.3.3 反应机理
    4.4 结论
    4.5 实验部分
        4.5.1 仪器和试剂
        4.5.2 合成步骤
        4.5.3 产物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可见光促进的α-酮酸的脱羧脱羰基化反应
    5.1 可见光促进的脱羧反应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条件优化
        5.2.2 反应机理
    5.3 结论
    5.4 实验部分
        5.4.1 仪器和试剂
        5.4.2 合成步骤
        5.4.3 荧光淬灭实验
        5.4.4 产物的表征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Preyssler型多金属氧酸及其盐在柠檬酸酯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催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前言
    1.2 多金属氧酸(盐)
        1.2.1 多金属氧酸的简介
        1.2.2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
        1.2.3 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方法
        1.2.4 Preyssler结构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
    1.3 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
        1.3.1 在催化化学方面的应用
        1.3.2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3.3 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1.4 离子液体
        1.4.1 离子液体的定义和发展
        1.4.2 离子液体的分类
        1.4.3 离子液体的合成
        1.4.4 离子液体的应用
    1.5 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
    1.6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
        1.6.1 增塑剂
        1.6.2 柠檬酸酯类化合物的简介
        1.6.3 柠檬酸酯类化合物的应用
        1.6.4 柠檬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7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1.7.1 选题依据
        1.7.2 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及其在柠檬酸三辛酯合成中的催化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reyssler型多金属氧酸H_(14)[NaP_5W_(30)O_(110)]的合成
        2.3.2 阳离子中间体的合成
        2.3.3 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
        2.3.4 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
    2.4 表征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元素分析表征
        2.5.2 红外分析表征
        2.5.3 核磁分析表征
        2.5.4 紫外分析表征
        2.5.5 热分析表征
        2.5.6 酸量的测定
        2.5.7 酯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2.5.8 柠檬酸三辛酯的红外表征
    2.6 小结
第3章 功能化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及其在柠檬酸三辛酯合成中的催化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功能化离子液体中间体的合成
        3.3.2 功能化离子液体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
    3.4 表征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元素分析表征
        3.5.2 红外分析表征
        3.5.3 核磁分析表征
        3.5.4 紫外分析表征
        3.5.5 热分析表征
        3.5.6 酸量的测定
        3.5.7 各催化剂催化效果及重复利用性
    3.6 小结
第4章 Preyssler型多金属氧酸及其盐在柠檬酸三丁酯合成中的催化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表征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4.5.2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4.5.3 醇酸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4.5.4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4.5.5 带水剂对酯化率的影响
        4.5.6 各催化剂催化效果的比较
    4.6 柠檬酸三丁酯的红外表征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发展前景
    5.1 结论
    5.2 目前存在的问题
    5.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核磁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配位导向的钯催化(sp3)碳氢键活化反应修饰部分天然产物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钯催化sp~3碳氢键活化分子内胺化反应立体选择性合成二氮杂二环β-内酰胺
    1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应用
        1.2 二氮杂二环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1.3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 二氮杂二环β-内酰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及结果讨论
        2.1 二氮杂二环β-内酰胺化合物(-)-40的合成
        2.2 二氮杂二环β-内酰胺化合物(-)-44的合成
        2.3 二氮杂二环β-内酰胺化合物(+)-48的合成
        2.4 不成功的二氮杂二环β-内酰胺化合物合成尝试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化合物的制备及数据
        3.3 化合物(-)-38的构象异构
        3.4 e.e.值测定
        3.4.1 化合物(-)-33的e.e.值测定
        3.4.2 化合物(-)-34的e.e.值测定
        3.5 化合物(+)-48的单晶数据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钯催化sp~3碳氢键活化芳基化反应立体选择性合成(-)-丙克拉莫
    1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丙克拉莫的应用
        1.2 丙克拉莫的合成
        1.2.1 丙克拉莫消旋体的合成
        1.2.2 丙克拉莫消旋体的手性拆分
        1.2.3 (-)-丙克拉莫的不对称合成
        1.3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 (-)-丙克拉莫的不对称合成探索
        2.1 (-)-丙克拉莫的逆合成分析
        2.2 (-)-丙克拉莫的不对称合成路线及结果讨论
        2.2.1 L-哌啶甲酸氮原子取代基团的选择
        2.2.2 (-)-丙克拉莫的不对称合成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化合物的制备及数据
        3.3 化合物(+)-67的构象异构
        3.4 e.e.值测定
        3.4.1 化合物(-)-66的e.e.值测定
        3.4.2 化合物(+)-67的e.e.值测定
        3.4.3 化合物(+)-72的e.e.值测定
        3.4.4 化合物(-)-丙克拉莫的e.e.值测定
        3.5 二价钯金属配合物Pd-complex-2的单晶数据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钯催化sp~3碳氢键活化反应修饰有机酸类天然产物
    1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有机酸类天然产物的简介
        1.2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 碳氢键活化反应修饰有机酸类天然产物
        2.1 苯丙酸类天然产物结构修饰
        2.2 脂肪酸类天然产物结构修饰
        2.3 石胆酸的结构修饰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化合物的制备及数据
        3.2.1 酰胺化合物的通用制备方法
        3.2.2 化合物的制备及数据
    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和质谱谱图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抗球虫药常山酮的全合成及3H-spiro[isobenzofuran-1,3’-isochroman]骨架构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常山酮研究简介
        1.1.1 常山碱及常山酮的发现
        1.1.2 常山酮的药物活性及其应用
        1.1.2.1 常山酮和球虫病
        1.1.2.2 常山酮与硬皮病
        1.1.2.3 常山酮和自身免疫疾病
        1.1.3 常山酮的分子水平药用机制
        1.1.4 国内外常山酮的合成研究进展
        1.1.4.1 7-溴6氯-4(3)-喹唑啉酮(A)的合成研究进展
        1.1.4.2 常山酮全合成路线
    1.2 苯并螺环缩酮类天然产物的研究介绍
        1.2.1 苯并[5,5]螺环缩酮类天然产物的活性及合成研究
        1.2.2 苯并[5,6]螺环缩酮类天然产物的活性及合成研究
        1.2.3 苯并[6,6]螺环缩酮类天然产物的活性及合成研究
        1.2.4 苯并螺环缩酮骨架的构筑方法概述
        1.2.4.1 双羟基酮脱水螺环缩酮化反应
        1.2.4.2 酸催化的环外烯醚螺环缩酮化反应
        1.2.4.3 过渡金属催化的螺环缩酮化反应
        1.2.4.4 环加成螺环缩酮化反应
        1.2.4.5 分子内去氢螺环缩酮化反应
        1.2.4.6 Wacker环化螺环缩酮化反应
        1.2.4.7 Homo-Fries重排螺环缩酮化反应
    1.3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常山酮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常山酮合成路线设计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2.5 实验部分
第三章 3H-spiro[isobenzofuran-1,3′-isochroman]骨架构筑研究
    3.1 Spiro[benzofuran-2,1'-isobenzofuran]和spiro[isobenzofuran-1,3′-isochroman]研究简介
    3.2 钯催化高区域选择性的合成 3H-spiro[isobenzofuran-1,3′-isochroman]骨架构筑研究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2 底物扩展研究
        3.2.3 推测的反应机理
    3.3 钯催化高区域选择性的合成 3H,3'H-spiro[benzofuran-2,1'-isobenzofuran]骨架构筑研究
        3.3.1 反应条件的筛选
    3.4 小结
    3.5 实验部分
第四章 Eleganketal A全甲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4.1 Eleganketal A研究简介
    4.2 反合成分析
    4.3 方法学研究基础:一步法合成螺环缩酮
    4.4 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4.6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化合物核磁谱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二元醇醚羧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二元醇醚羧酸酯简介
        1.1.1 乙二醇丁醚乙酸酯
        1.1.2 二乙二醇丁醚乙酸酯
    1.2 国内、外二元醇醚羧酸酯的发展动态及水平
        1.2.1 国外二元醇醚羧酸酯的发展动态及水平
        1.2.2 国内二元醇醚羧酸酯的发展动态及水平
    1.3 酯化反应的概述
    1.4 酯化反应中的带水剂
    1.5 合成醇醚羧酸酯常用催化剂的概述
        1.5.1 质子酸催化剂
        1.5.2 杂多酸(HPA)催化剂
        1.5.3 固体酸催化剂
        1.5.4 离子液体催化剂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6.1 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和步骤
        1.6.2 本论文的基本设计路线和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二元醇醚羧酸酯合成与检测的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所需的主要设备仪器
        2.1.2 实验所需的主要药品试剂
    2.2 实验装置图
    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1 0.1mol/L KOH标准溶液的配制
        2.3.2 酚酞指示剂的配制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水值分析法
        2.4.2 酸值分析法
    2.5 分析检测仪器的原理与操作
        2.5.1 比重瓶的原理与操作
        2.5.2 阿贝折光仪的原理与操作
        2.5.3 GC-气相色谱仪的操作
        2.5.4 红外光谱仪的原理与操作
第3章 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乙二醇丁醚乙酸酯
    3.1 对甲苯磺酸概述
    3.2 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合成
    3.3 单因素实验
        3.3.1 催化剂的筛选
        3.3.2 催化剂用量的确定
        3.3.3 反应物摩尔比对乙酸转化率的影响
        3.3.4 带水剂种类对乙酸转化率的影响
        3.3.5 带水剂用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3.3.6 反应时间对乙酸转化率的影响
    3.4 正交实验
    3.5 验证实验
    3.6 产品横、纵向分析与比较
        3.6.1 不同二元醇丁醚与冰乙酸的反应
        3.6.2 乙二醇丁醚与不同羧酸的反应
    3.7 产品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分析与检测
        3.7.1 产品密度的测定
        3.7.2 产品的折光率
        3.7.3 产品的气相色谱分析
        3.7.4 产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3.8 合成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
        3.8.1 反应动力学分析
        3.8.2 反应热力学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浮石担载Ts OH催化合成乙二醇丁醚乙酸酯
    4.1 浸渍法的概述
        4.1.1 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4.1.2 所制催化剂催化合成乙二醇丁醚乙酸酯步骤
    4.2 负载型固体酸的酯化反应分析
        4.2.1 载体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4.2.2 负载后的固体酸催化剂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4.2.3 负载后的浮石固体酸催化剂用量的确定
        4.2.4 醇酸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4.3 正交试验
    4.4 同系物之间的分析与比较
        4.4.1 负载型浮石固体酸在不同醇醚之间的反应
        4.4.2 负载型浮石固体酸在P、E系列溶剂之间的反应
    4.5 浮石固体酸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4.6 负载型催化剂与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分析与检测
        4.6.1 产品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分析与检测
        4.6.2 浮石负载对甲苯磺酸制得固体酸的分析与检测
    4.7 合成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
        4.7.1 反应动力学分析
        4.7.2 反应热力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杂多酸催化合成乙二醇丁醚乙酸酯
    5.1 杂多酸概述
    5.2 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合成
    5.3 单因素实验
        5.3.1 活性物质HSi W用量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5.3.2 醇酸摩尔比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5.3.3 反应时间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5.4 正交试验
    5.5 验证试验
    5.6 HSi W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5.7 产品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分析与检测
        5.7.1 产品密度的测定
        5.7.2 产品的折光率
        5.7.3 产品的气相色谱分析
        5.7.4 产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5.8 HSi W合成乙二醇丁醚乙酸酯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
        5.8.1 反应动力学分析
        5.8.2 反应热力学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活性炭负载Waugh结构(NH4)6[MnMo9O32]·8H2O催化合成乙酸苄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负载催化剂制备
        1.2.2 乙酸苄酯的合成
        1.2.3 酯化率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带水剂的选择
    2.2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2.1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2.2 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对酯化率的影响
        2.2.3 乙酸苄酯产物分析
3 结论

(10)磷钼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及加成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磷钼酸催化剂研究进展
        1.1.1 磷钼酸简介
        1.1.2 磷钼酸固载化研究现状
        1.1.3 磷钼酸在有机反应中的催化应用
    1.2 α-蒎烯异构化反应研究现状
        1.2.1 α-蒎烯异构化反应简介
        1.2.2 α-蒎烯异构化反应机理
        1.2.3 α-蒎烯异构化反应的酸催化剂研究进展
    1.3 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研究现状
        1.3.1 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简介
        1.3.2 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机理
        1.3.3 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研究进展
    1.4 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研究现状
        1.4.1 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简介
        1.4.2 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机理
        1.4.3 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2 活性炭负载磷钼酸催化剂(PMA/C)的制备及表征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活性炭负载磷钼酸催化剂(PMA/C)的制备
        2.2.2 催化剂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表征
        2.3.2 X-射线衍射光谱(XRD)表征
        2.3.3 比表面积和孔径表征
        2.3.4 热重分析
        2.3.5 NH3-TPD表征
    2.4 小结
3 磷钼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
    3.1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α-蒎烯异构化反应实验方法
        3.2.2 产物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MA均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
        3.3.2 PMA/C多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
    3.4 小结
4 磷钼酸催化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
    4.1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方法
        4.2.2 产物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MA均相催化α-蒎烯与马来酸酐的Diels-Alder反应
        4.3.2 PMA/C多相催化α-蒎烯与马来酸酐的Diels-Alder反应
        4.3.3 TMA的表征分析结果
    4.4 小结
5 磷钼酸催化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
    5.1 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方法
        5.2.2 产物分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MA均相催化α-蒎烯与甲醇的加成反应
        5.3.2 PMA/C多相催化α-蒎烯与甲醇的加成反应
        5.3.3 TME的表征分析结果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磷钼酸(HPM)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镍催化的羰基化合物的借氢C-烷基化和亚胺的不对称芳基化反应[D]. 王秀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改进不同油品脱酸的催化酯化法研究[D]. 何柏. 重庆大学, 2020(02)
  • [3]含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性能与机理研究[D]. 蔡丽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可见光促进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酮酸的脱羧脱羰基化反应方面的研究[D]. 陈健强. 兰州大学, 2018(11)
  • [5]Preyssler型多金属氧酸及其盐在柠檬酸酯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催化应用[D]. 陆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
  • [6]配位导向的钯催化(sp3)碳氢键活化反应修饰部分天然产物的应用研究[D]. 张仕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抗球虫药常山酮的全合成及3H-spiro[isobenzofuran-1,3’-isochroman]骨架构筑研究[D]. 王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7(11)
  • [8]二元醇醚羧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 张更强.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6)
  • [9]活性炭负载Waugh结构(NH4)6[MnMo9O32]·8H2O催化合成乙酸苄酯[J]. 刘树恒,王立霞,袁华,杨凤珍.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 [10]磷钼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及加成反应的研究[D]. 柴坤刚. 广西民族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磷钼酸(HPM)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