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我的电影——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问卷分析报告

我要我的电影——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问卷分析报告

一、我要我的电影——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齐雅文[2](2021)在《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临近,都处在“儒家文化圈”,两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韩国首尔大学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作为最先成立孔子学院的国家,其在文化传播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以“全球先进孔院”为标准进行统计,韩国只有四所学校入选,它们分别是顺天乡大学(2009年、2013年),启明大学(2011年),泰成中高等学校(2011年),济州汉拿大学(2015年),2015年后韩国没有孔子学院被评为先进孔院。在与韩国学生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比起在孔子学院进行汉语学习,他们更倾向于参加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越来越成为韩国人认识中国,感受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原孔子学院总部官方网站中韩国文化活动的报道,本文分析了韩国文化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类型的特点。据分析,在文化主题中,各层次文化活动主题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物质文化主题、行为文化主题、精神文化主题。在文化类型中,主要有文化体验、比赛、讲座、文艺演出、研讨会/会议、展览、交流、论坛、节庆活动、沙龙10种,其中,排名前四的文化类型为:文化体验、比赛、讲座、文艺演出。之后,利用符号互动理论,对韩国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化符号”,需要把其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结合起来,让符号的意义和形式都能够在文化活动中彰显,才能发挥符号的真正价值;受众需要具备“共享能力”,拥有需求、渴望和期望混合的“个人互动立场”;传播者在互动中需要拥有“使用符号行为的能力”,这种互动能力在具体内容上取决于传播者自身对于文化符号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以及在输出路径中的叙事方式;双方基于以上前提才能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移情”。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文化活动中的互动双方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文化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建议等,并通过访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最后总结了韩国文化活动存在主题和传播方式上的问题,主要为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脱节,并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有碎片化的特点,缺少品牌意识,没有在当地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宣传媒介单一,技术支撑不足,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且在疫情时代,没有及时创新文化活动方式。针对上述问题孔子学院应根据受众需求,合理安排活动主题和类型,并将三种文化层次相结合,挖掘精神内涵,增强文化主题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形成品牌活动;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互动作用,增加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把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寻求各机构的合作,形成内部资金的良性循环,并注重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

邴波[3](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孔岑蔚[4](2020)在《博物馆城市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城市研究新视角》文中提出在当下城市千城一面、城市文化缺失的乱象之中,城市中具有“岁月价值”与“历史痕迹”的文化遗产不断被新的批量性建筑和功能规划所取代,当代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同质性”早已代替原有城市中的“历史性”与“纪念性”,已然成为了城市风貌的超真实状态。针对城市的现状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城市理念——“博物馆城市”作为回应。将城市理解为博物馆,意在通过博物馆的视角,将城市空间看作为一种可被参观与阅读的“博物馆属性场所”。城市不仅是恒定的物理功能空间,更是一个可被编辑的、具有“博物馆属性”的系统体系。将博物馆与城市相并置,强调的是“博物馆具有的城市文化性”和“城市空间所具有的博物馆性”二者之间的同构可能,形成由“城市”与“博物馆城市”的二元对立理解,走向一种“博物馆城市”的文化系统理解。作为文化遗产利用的有效手段,展示是基于保护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是传承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将城市空间作为展示场所,通过博物馆属性的视角来保护、传播城市文化遗产,进而建构起另一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研究视角。城市中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构成了城市独有的城市文化,众多历史性城市为文章论点提供了合理论据。本研究通过对具有博物馆属性的城市类型分析,将其划分为“历史遗迹”、“城市整体历史风貌”、“众多博物馆机构”、“城市记忆与事件”和“艺术展览活动”五种博物馆城市类型,通过具体城市实例的研究,梳理文化遗产展示在城市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进而归纳城市中文化遗产展示的有效方法。文章试图提出博物馆城市的具体设计原则与策略。基于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目的,提出了“保护性”、“再利用性”、“可持续性”、“公共性”和“差异性”五个具体原则。在具体的设计策略层面,通过“宏观的城市形态”、“中观的城市空间”和“微观的文化展示”三个层面的构建面向,确立了与之相应的“旧城遗产意象”、“博物馆区块”、“城市空间叙事”三个具体设计策略。文章认为,博物馆城市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整体通过理论研究——实例研究——方法研究的系统论述,以期为当代城市研究提供有益参照。

赵东洋[5](2020)在《中美高校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四川美术学院与普瑞特艺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动漫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文化产业,在政策、新媒体、消费群体和资本的多重驱动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只有落实好动画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动画人才,动画产业才能持续稳定发展。在此情形下,各大高校紧锣密鼓的开设动画专业,广泛招生,但在追求动画专业人才数量的表象下,质量的缺失成为了现今值得关注的问题,每年动画人才缺口依旧很大,能满足动画行业标准与需求的毕业生仅占少数。这一现象的背后主要还是动画教育发展状态不成熟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师资力量后劲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因循守旧、资源配备较为落后等。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并积累了科学且丰富的教育经验,通过对动画产业大国美国的知名艺术院校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等动画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对于我国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善可以得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启发。基于当下语境,为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研究内容,笔者缩小了研究范围,选择中国的四川美术学院和美国的普瑞特艺术学院为样本学校进行对比研究,这两所院校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培养层次和类型都较为相近,且在本国都是较有影响力的艺术院校,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在我国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客观事实为主要依据,对四川美术学院和普瑞特艺术学院在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梳理,结合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别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对比两所院校的异同,分析造成差异性的原因,并从传统符码的再利用、个体特性的多元塑造、去中心化的立体教学和改善教学平台这四个方面为我国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高校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艺术教育系统工程,其建设和改革应力求定位精准、讲究学理、注重应用和科学有效。笔者才疏学浅,对此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透彻,文中观点多有不足之处,相关论述也有待探讨,希望能为我国高校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窦金启[6](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指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陈姝璇[7](2019)在《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成立60余年来,基于其有力的师资团队基础和成功的教学模式经验,培养了数量可观的戏剧专业人才,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取得了不菲成果,贵州戏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贵州省戏剧专业高等院校的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重点观照了贵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表演与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本科教育,贵州民族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教育,以及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的表演专业进行现状调查和对比研究。并根据其现状特点进行深入思考。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都不免问题的出现,目前贵州省的戏剧类专业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现状问题。如:戏剧专业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缺乏坚实有力的师资团队基础、有待加强完备的教学设施建设、戏剧专业人才培养未能和区域戏剧艺术格局有机融合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经过走访调查、数据分析、结合贵州戏剧与在其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主要从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戏剧学科建设,培养戏剧专业教育环境、学校提高对戏剧学科的重视,加强师资建设、完善戏剧专业教育的硬件设施,戏剧相关院校积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明确培养目标,各招生培养单位细化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创新戏剧类相关专业教学发展思路等六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贵州省高等院校的戏剧专业的发展,为贵州戏剧更好更快地发展发力。

安然[8](2016)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一直在我国纪录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因为展现了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中优美的音乐歌舞、独特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服饰,让世人更加了解了云南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21世纪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云南省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高度重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因此,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价值上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以及实践价值;从条件上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具有差异化吸引优势、区位辐射优势、政策支持优势以及自身实力优势。云南少数民族纪录片“走出去”经历了发轫期、开拓期、高潮期以及困境与机遇并行期四个时期。虽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但是当前也存在选题过于狭窄、表现手法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纪录片发展受限,注重国际获奖、国际销售欠佳,“走出去”路径有限,国际推广能力较弱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内容生产、国际营销和政府扶持三个方面着力:在内容生产方面需要分析受众需求、精准出口定位,立足民族特色、运用国际语言,紧跟时代变化、贴近现实生活;在国际营销方面需要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提升营销水平、完善产业链条,瞄准国际市场、打造特色品牌;在政府扶持方面需要改革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多元化发展、培养纪录片人才。

孙小梦[9](2016)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立于1993年,每年春天众多的学者和高校学子会齐聚于此,一同关注、探讨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同时,每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会评选出其最佳影片,这些影片传达了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审美理念、观影倾向,表达他们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关注和期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的主题聚焦于人性的描摹和社会的呈现。影片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国人在伦理、个人觉醒和自我认同等方面遭遇的困境,同时影片以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待社会变迁,理性反思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主题的传达由青少年和中年人承担,其中青少年角色渴望实现自我,而中年人角色则面临不同的生存和情感困境,寻求满足自身需求的解决之道。人物形象设定与青年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契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在叙事情节上有所突破,影片在保证叙事流畅的基础上,通过情节线索互动、多样化的情节结构增加了故事吸引力。同时,影片的视听呈现亦可圈可点,一方面它们沿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出色运用了长镜头,另一方面它们也根据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而不断突破,视听效果越来越震撼。

张春[10](2014)在《中国电影短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起源于视镜,发展于短片。关注电影发展,自然离不开电影短片。电影短片不以长度占优势,却以实验探索特性自成一脉。从国外来说,奥斯卡金像奖和三大国际电影节等都设有短片单元,百余年的短片发展成绩明显;中国短片从《定军山》开始,一个世纪以来也渐成风景,特别是新时期后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投拍机制的变化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一股被称之为“短片”、“小电影”、“微电影”的电影短片浪潮正在中国两岸三地风起云涌:知名导演创作此起彼伏,底层大众尝试方兴未艾,各类原创大赛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和视频网站推波助澜。电影短片正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关注中国文艺发展,就不能漠视电影短片浪潮的蓬勃态势于不顾;关注中国电影短片,就应当进行整体式的研究,而非散片式的解读。为此,本文将中国电影短片置于全球电影和中国社会发展视阈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电影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中国电影短片进行艺术表征、发展脉络、创作机制、叙事策略、传播图景、发展得失等多角度、全景式的研究,努力挖掘出中国电影短片所具有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文化意义,切实强化电影批评的现实力量,弥补短片整体式研究的缺失,进而为中国电影短片研究和发展提供镜鉴与参考。本文共包括七个部分,主要构架如下:第一章是“穿上短小外衣的电影”。这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明确电影短片的定义、特征、界定及分类,并介绍电影短片研究的现状与意义,同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理论选择和创新之处进行说明。第二章是“三朵奇葩的成长之旅”。主要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对中国电影中的故事短片、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进行由点涉面的梳理,呈现电影短片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条件,奠定基础。第三章是“大众电影梦成为现实”。曾让无数人止步于现实的电影“导”“演”梦,在短片这里获得了实现的可能。这与法国新浪潮提出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和演员”异曲同工。本章包括“新世纪前:专业作者语境中的民间创作”、“新世纪后:底层大众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大时代与小成本:大众电影梦实现的原因”三个方面。第四章是“叙事探索从短片开始”。电影探索主要见于叙事的探索。本章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对电影短片的“时间”、“空间”和“视角”等叙事话语中的探索实验,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考量,藉此发现电影叙事发展的源泉和趋向,同时为结论部分的短片价值呈现打好伏笔。第五章是“零票房下的传播图景”。文化产业时代,票房高低是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电影短片却因自身的形制短小,逐渐被院线所抛弃,呈现出微票房和零票房的现象。但电影短片的传播却表现出了新的特质。基于此,对其普适大众的传播内容、被院线抛弃到主动抛弃院线呈现分众传播的形态,以及传播效果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众参与度较高的电影短片也是对“以票房论英雄”现象的一种反拨。第六章是“短片个案的延展分析”。主要从三种类型的短片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由点到面的升华。当然,个案是类型发展的一个视点,通过个案分析延伸出故事短片、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的艺术呈现,有助于深化并实现论文研究点与面的结合、纵与横的覆盖。第七章是结论部分。主要对中国电影短片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藉此指出电影短片的努力方向。此外,还对本文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有待继续深入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比如建构中国电影短片发展史、建设中国电影短片数据库和发布中国电影短片年度发展报告等。最后附录有整理的中国电影短片国际主要获奖情况、近两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入围名单,以及研究过程中制订的《中国电影短片调查问卷》及其数据分析,便于形成研究总况。

二、我要我的电影——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要我的电影——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韩国孔子学院研究文献
        1.2.2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研究文献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现状
    3.1 文化传播活动数据统计
        3.1.1 文化传播活动概况
        3.1.2 文化传播活动主题
        3.1.3 文化传播活动类型
    3.2 文化传播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3.2.1 传播内容选取—符号
        3.2.2 传播者和受众—互动双方
        3.2.3 多元传播途径—情境定义
第四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调查分析
    4.1 受众调查问卷
        4.1.1 问卷设计及发放
        4.1.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4.1.3 问卷样本结构分析
        4.1.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 传播者访谈
        4.2.1 访谈提纲
        4.2.2 访谈对象
        4.2.3 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忽视受众需求,缺少品牌意识
        5.1.2 宣传媒介单一,技术支撑不足
        5.1.3 固守传统方式,形式缺乏创新
    5.2 发展建议
        5.2.1 根据受众需求,合理安排主题
        5.2.2 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5.2.3 重视大众媒介,平衡线上线下
        5.2.4 创设文化品牌,调整活动类型
        5.2.5 加强多方联系,走产业化路线
第六章 结语
    6.1 回顾与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二: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问卷(中韩文版)
附录三: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访谈提纲
附录四:韩国孔子学院2018-2020年文化活动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国家整体形象
        二、新疆局部形象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概述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一、领土认同
        二、地理形象
        三、国防意识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地理景观
        二、城市与乡村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二、绿洲生态空间
        三、草原生态空间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寻找女人
        二、寻找男子汉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三、文化互动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一、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叙事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一、民俗
        二、影视民俗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二、社会民俗文化
        三、精神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
        二、传播渠道障碍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结语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博物馆城市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城市研究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
        1.1.1 城市千城一面的困境
        1.1.2 城市文化展示的困境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 研究综述
        1.3.1 “城市作为博物馆”的相关研究
        1.3.2 文化遗产展示研究
        1.3.3 当前已有的城市概念
        1.3.4 研究现状不足与可突破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2 博物馆城市的理论构建
    2.1 “博物馆”与“城市”的再解读
        2.1.1 城市的再解读
        2.1.2 作为一种“概念”的博物馆
    2.2 从“博物馆”与“城市”到“博物馆城市”的思维转变
        2.2.1 从“历史”到“未来”的视野转变
        2.2.2 从“局部”到“系统”的视角转变
        2.2.3 从“加和”到“涌现”的生成转变
        2.2.4 “博物馆”与“城市”的“概念同构”
    2.3 城市的“博物馆性”
        2.3.1 博物馆性
        2.3.2 可参观性
        2.3.3 空间叙事性
    2.4 博物馆城市的两个核心构成
        2.4.1 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
        2.4.2 城市空间展示作为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方式
    2.5 本章小结
3 博物馆城市的类型特征——世界案例观察
    3.1 以历史遗迹为特征
        3.1.1 城市历史遗迹
        3.1.2 废墟视角下的城市历史遗迹
        3.1.3 以罗马为例
    3.2 以城市历史风貌为特征
        3.2.1 城市风貌作为文化遗产
        3.2.2 以爱丁堡为例
    3.3 以众多博物馆机构为特征
        3.3.1 作为城市“文化设施”与“文化资产”的博物馆机构
        3.3.2 城市中已有的博物馆类型
        3.3.3 以巴黎为例
    3.4 以城市记忆与事件为特征
        3.4.1 城市历史记忆
        3.4.2 以柏林为例
    3.5 以艺术展览活动为特征
        3.5.1 文化艺术活动与城市文化
        3.5.2 以威尼斯为例
    3.6 本章小结
4 “博物馆城市”的设计原则与策略构想
    4.1 博物馆城市的设计原则
        4.1.1 保护性原则
        4.1.2 再利用原则
        4.1.3 可持续原则
        4.1.4 公共性原则
        4.1.5 差异性原则
    4.2 博物馆城市的设计策略
        4.2.1 “旧城遗产意象”作为博物馆城市的整体形象控制
        4.2.2 “博物馆区块”作为博物馆城市的空间特征
        4.2.3 “城市空间叙事”作为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展示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博物馆城市”之于中国当前城市化建设的价值
    5.1 城市形象的重塑
        5.1.1 视角转变——城市形象存在于历史之中
        5.1.2 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机制
        5.1.3 中国城市形象的塑造可能
    5.2 城市文化的重现
        5.2.1 城市作为故事场
        5.2.2 从城市文化入手讲好中国故事
        5.2.3 展示城市记忆、留住乡愁
    5.3 公众教育的重识
        5.3.1 城市作为教育场
        5.3.2 城市美育的重拾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1.1 提出了一种看待城市的“博物馆视角”
        6.1.2 探讨了博物馆城市可发掘的类型路径
        6.1.3 建构了博物馆城市的具体设计原则与策略
    6.2 后续研究可能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5)中美高校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四川美术学院与普瑞特艺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两校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2.1 四川美术学院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1 课程设置
        2.1.2 师资队伍
        2.1.3 教学环节
    2.2 普瑞特艺术学院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 课程设置
        2.2.2 师资队伍
        2.2.3 教学环节
    2.3 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样本学校调查结果比较
        2.3.1 两校学生对本校课程设置的认同度比较
        2.3.2 两校学生对本校教师的综合评价比较
        2.3.3 两校学生对本校教学过程的评价比较
    2.4 两校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
        2.4.1 课程设置的异同
        2.4.2 师资队伍的异同
        2.4.3 教学环节的异同
第3章 两校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分析
    3.1 原创性的差异
    3.2 理论方法的差异
    3.3 资源配备的差异
第4章 对我国高校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4.1 传统符码的再创作
    4.2 个体特性的多元塑造
        4.2.1 实践中的个体性挖掘
        4.2.2 选修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4.3 去中心化的立体教学
        4.3.1 双向互动的导学形式
        4.3.2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课堂
    4.4 教学环境的改善
        4.4.1 完善教师的培训与人事制度
        4.4.2 创建先进技术工作室
第5章 对毕业创作的启发
    5.1 创作的目的
    5.2 创作的设计过程
        5.2.1 继古开今:传统文化新表现
        5.2.2 项目带动:紧跟行业新技术
第6章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6)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1)研究现状综述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与目标
    2.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的概念界定
    3.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的发展简史
        (1)萌芽期
        (2)发展期
        (3)成熟期
第一章 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
    1.1 开设戏剧类专业的院校现状
        1.1.1 贵州省开办戏剧相关专业院校一览
        1.1.2 贵州省高校开办戏剧相关专业一览
    1.2 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师情况现状
        1.2.1 贵州大学
        1.2.2 贵州民族大学
    1.3 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3.1 研究生教育:戏剧与影视学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
        1.3.2 本科生教育: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
    小结
第二章 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取得的成绩
    2.1 人才培养成果
        2.1.1 培养人数
        2.1.2 贵州高校戏剧专业教育培养从事戏剧相关专业人数
        2.1.3 优秀毕业学生代表
    2.2 作品成果
        2.2.1 理论成果
        2.2.2 艺术作品成果
    2.3 成功的教学模式经验
        2.3.1 小班式制度教学
        2.3.2 严谨的教学剧目汇报环节
    2.4 戏剧类专业教育新方式探索
        2.4.1 影视教育在戏剧教育上的拓展
        2.4.2 创作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
    小结
第三章 关于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存在问题的思考
    3.1 戏剧类专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3.1.1 戏剧类专业教育院校数量少
        3.1.2 相关专业有待完善,未能满足当下戏剧发展需求
        3.1.3 戏剧类专业招生考试设置模式合理性的思考
    3.2 戏剧类专业的师资团队基础
    3.3 院校的教学设施建设
    3.4 戏剧专业人才培养未能和区域戏剧艺术格局有机融合
    小结
第四章 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4.1 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戏剧学科建设,培养戏剧专业发展环境
    4.2 学校提高对戏剧学科的重视,加强师资建设
    4.3 完善戏剧专业教育的硬件设施,保障教学支撑
    4.4 戏剧相关院校积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4.5 明确培养目标,细化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
    4.6 创新戏剧类相关专业教学发展思路
    小结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贵州戏剧专业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学生)
附表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8)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1.1.2 云南正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1.1.3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已经有“走出去”的案例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关键概念的界定
        1.3.1 纪录片概念的界定
        1.3.2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1.3.3 纪录片“走出去”的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1.4.2 有关我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价值和优势
    2.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价值
        2.1.1 文化价值:“走出去”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2.1.2 经济价值:“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云南影视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1.3 政治价值:“走出去”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2.1.4 实践价值:“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纪录片制作水平
    2.2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优势
        2.2.1 差异化吸引优势
        2.2.2 区位辐射优势
        2.2.3 政策支持优势
        2.2.4 自身实力优势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历史
    3.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发轫期(1949-1977)
    3.2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开拓期(1978—1995)
        3.2.1 政府机构成为“走出去”的主导
        3.2.2 外来导演学者成为“走出去”的新力军
        3.2.3 国际获奖成为“走出去”的方式
        3.2.4 独特主题成为“走出去”的捷径
    3.3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高潮期(1996-2005)
        3.3.1 高校为纪录片“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
        3.3.2 独立影展成为纪录片的国际交流平台
        3.3.3 国际获奖呈现欣欣向荣态势
        3.3.4 国际商业化销售的初步发展
    3.4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并行期(2006-至今)
        3.4.1 “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3.4.2 “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第四章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4.1 选题内容层面的问题
        4.1.1 选题过于狭窄,表现手法单一
        4.1.2 民族性挖掘不够,“三美”表达不足
    4.2 生产制作层面的问题
        4.2.1 资金投入不足,纪录片发展受限
        4.2.2 “文化贴现”严重,国际化制作欠缺
    4.3 国际营销方面的问题
        4.3.1 注重国际获奖,国际销售欠佳
        4.3.2 “走出去”路径有限,国际推广能力较弱
第五章 促进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策略
    5.1 内容生产策略:“走出去”的核心
        5.1.1 分析受众需求,精准出口定位
        5.1.2 立足民族特色,运用国际语言
        5.1.3 紧跟时代变化,贴近现实生活
    5.2 国际营销策略:“走出去”的关键
        5.2.1 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
        5.2.2 提升营销水平,完善产业链
        5.2.3 瞄准国际市场,打造特色品牌
    5.3 政府扶持策略:“走出去”的后盾
        5.3.1 改革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引导
        5.3.2 坚持多元化发展,培养少数民族纪录片人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调研记录
        [调研对象一]
        [调研对象二]
        [调研对象三]
        [调研对象四]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部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一览表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9)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价值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聚焦人性和社会的主题
    第一节 丈量人性深度,揭示内心隐秘
    第二节 理性观照社会,反思趋向隐性
第二章 找寻自我价值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渴望实现自我的青少年
    第二节 满足人生需求的中年人
第三章 多元交互的故事情节
    第一节 情节线索的互动
    第二节 多样化的情节结构
第四章 朴实与震撼并存的视听呈现
    第一节 写实与表现同行的镜语和声音
    第二节 于平凡处见深刻的意象和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中国电影短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穿上短小外衣的电影
    第一节 短片的定义、特征、界定及分类
    第二节 短片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理论选择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朵奇葩的成长之旅
    第一节 故事短片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动画短片的创作概述
    第三节 纪录短片的百年回眸
第三章 大众电影梦成为现实
    第一节 新世纪前:专业作者语境中的民间创作
    第二节 新世纪后:底层大众影像时代已经来临
    第三节 大时代与小成本:大众电影梦实现的原因
第四章 叙事探索从短片开始
    第一节 叙事时间:从因果线性到逻辑繁复
    第二节 从相对固定到变幻移转的叙事空间
    第三节 叙事视角呈现从全知全能到限制叙事
第五章 零票房下的传播图景
    第一节 传播内容:中国短片能够承受之重
    第二节 分众传播:渐离院线的生存之道
    第三节 短片传播效果的闪回与解读
第六章 短片个案的延展分析
    第一节 《老男孩》及其他故事短片的“情感”凸显
    第二节 从《小蝌蚪找妈妈》看“画面”与“民族风”
    第三节 《颍州的孩子》之厚重与纪录短片的“真实”问题
第七章 结语:发展得失与努力方向
附录一 中国短片国际主要获奖一览
附录二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入围单(2012-2013)
附录三 《中国电影短片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四、我要我的电影——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D]. 齐雅文. 山东大学, 2021(02)
  •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4]博物馆城市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城市研究新视角[D]. 孔岑蔚. 中央美术学院, 2020(12)
  • [5]中美高校本科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四川美术学院与普瑞特艺术学院为例[D]. 赵东洋.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6]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与思考[D]. 陈姝璇. 贵州大学, 2019(06)
  • [8]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研究[D]. 安然.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9]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研究[D]. 孙小梦.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10]中国电影短片研究[D]. 张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我要我的电影——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问卷分析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