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赋予纸张最好的质量——涂层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的年度总结

如何赋予纸张最好的质量——涂层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的年度总结

一、如何赋予纸张最优质量——涂布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年度集粹(论文文献综述)

黄汝权[1](2016)在《涂布装饰原纸涂层结构分析及其印刷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优质的木浆和钛白粉等为主要原料,辅以合适的助剂抄造装饰原纸,其经过凹版印刷、树脂浸胶等工序后,大量用于人造板的面层、底层和保护层用纸。高品质的装饰纸具有良好的印刷适性,以提供鲜艳的图像,满足装饰及美化效果,并满足隔热、易清洁、耐用性等功能性要求。前人针对国内装饰原纸缺陷,不断有针对性解决装饰原纸印刷效果、功能性需求、抄造工艺等问题,提供诸多实际可行的方案使得国内装饰原纸性能日益改善。表面涂布工艺是改善纸张性能的明智选择,其有成熟理论支持,完善的技术储备,然而基于表面涂布工艺改善装饰原纸缺乏充足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希望自制优质的装饰原纸,通过涂布工艺改善装饰原纸的性能,并以涂层分析技术为基点,丰富装饰原纸涂层结构理论研究。本论文选用阔叶木浆和针叶木浆混合打浆,添加二氧化钛填料及助剂抄造装饰原纸,采用刮刀进行涂布处理,其中涂料使用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纳米硅酸铝、瓷土等颜料,经过表面整饰后进行凹版印刷,浸渍压板。测定物理性能和印刷性能后,采用多样的涂层结构分析方法,获取涂布装饰原纸扫描电镜图、原子力显微镜图、孔径分布、动态渗透特性、基于Matlab软件分析印刷颜色的三维图。物理性能方面,装饰原纸涂布处理后紧度提高25%-67%%,平滑度提高7-27.75倍,吸水高度提高33%-118%,干抗张强度提高167.5%-194%,湿抗张强度提高2.3-2.6倍,透气度降低82.8%-99.6%,综合分析涂布二氧化硅装饰原纸物理性能最优,紧度提高25%,平滑度提高27.75倍,干抗张强度提高107.5%,湿抗张强度提高2.5倍,透气度降低87%。印刷性能方面,涂布二氧化硅装饰原纸颜色表现更好,网穴深度为33时CMY值分别达到1.31、1.3、1.28,比原纸色密度提高16.5%-40%。涂层结构分析方面,观察扫描电镜图可知涂布后纸张表面孔隙和纤维能被有效涂覆,其中二氧化硅和瓷土涂布效果最好;毛细流孔径分布说明涂布二氧化硅装饰原纸内部孔隙结构最均匀;原子力显微镜相图表示涂布二氧化硅纸张表面更均匀;动态接触角下降幅度最大为涂布二氧化硅装饰原纸达到58.17%,说明油墨渗透作用更好;动态渗透分析能表征不同样品的表层孔隙和整体孔隙情况;基于Matlab分析涂层微观结构对颜色表现能力说明涂布二氧化硅后装饰原纸不同凹印深度颜色更饱和,印刷实地效果更优异。

李珊[2](2015)在《造纸功能助剂及新技术在箱板纸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箱板纸厂的市场竞争力,重点针对吉安集团有限公司实际生产中功能助剂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跟踪,分析讨论,探究其使用功能助剂的适宜工艺。主要跟踪的功能助剂有:填料、干强剂、表面施胶剂及硫酸铝取代剂等。对生产中运用的新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在白面牛卡纸生产期间对填料加填进行生产试验。结合纸机生产条件,最终确定140g/m2的白面牛卡纸的加填工艺为:总填料量为200kg/t(纸),其中重质碳酸钙(GCC)184kg/t(纸),滑石粉10kg/t(纸),膨润土5kg/t(纸),超微粒填料1kg/t(纸)。当生产特殊纸种时,采用轻质碳酸钙(PCC)小比例替代GCC对成纸性能进行灵活调节。在牛皮箱板纸干强剂应用工艺中,面、芯、底层均添加15kg/t(纸)阳离子淀粉。生产试验中,保持面层原工艺不变,芯、底层用0~15kg/t(纸)聚丙烯酰胺系列干强剂(以下简称PAM)替代阳离子淀粉,随着PAM替代量的增大,成纸强度明显提高,当芯、底层添加约8kg/t(纸)PAM时,成纸的强度即能达到原工艺成纸强度指标。芯、底层生产中用PAM替代阳离子淀粉后,芯、底层白水系统的阴离子垃圾有小幅减少,纸机运行更顺畅。在白面牛卡纸表面施胶工艺中,正面用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简称两性苯丙表胶剂)替代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简称阳离子型表胶剂),背面维持原工艺不变。对成纸吸水值进行跟踪,发现两性苯丙表胶剂的熟化时间较阳离子型表胶剂长,但施胶效果较稳定;当阳离子型表胶剂未发生施胶逆转现象时,两性苯丙表胶剂的施胶效果与其相当;两性苯丙表胶剂无需配合用于表面施胶的硫酸铝,节约了成本。在牛皮箱板纸生产中,当用300ppm硫酸铝取代剂替代25%系统硫酸铝后,系统中的SO2-4含量明显下降。使用硫酸铝取代剂替代部分硫酸铝后,系统中阳离子需求量(以下简称PCD)及电导率均有所降低,说明硫酸铝取代剂在阴离子垃圾捕捉方面优于硫酸铝。化学品稀释水节约设备改造、毛布高压清洗设备改造、真空伏辊密封改造为目前新兴的节水技术;水针换卷改造提高换卷成功率,减少卷纸轴芯纸损失;三压技改和膜转移施胶改造可大幅降低蒸汽单耗,增加经济效益。使用原料配比测算软件,只考虑原料成本,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原料成本进行测算,找出最低原料成本下的废纸配比,对生产起指导作用。

唐秦崴[3](2013)在《镀层纸纸病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镀层纸由于其表层镀层的原因,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纸病被淡化和弱化,导致适用于普通纸张纸病检测的WIS(纸病检测系统)无法将镀层纸上表征细微的纸病有效检测出来。针对镀层纸纸病检测,本文设计了一种镀层纸纸病检测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了纸病的概念,并对纸病检测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讲述了镀层纸的应用领域、生产过程,探讨了镀层纸纸病检测时存在的问题。2.设计了一种基于P-M扩散方程并行迭代滤波、BP神经网络纸病分类方法等算法的镀层纸纸病检测系统。根据系统性能的需要选用硬件设备构建了一个纸病检测实验系统。通过图像采集卡对高速智能摄像机进行编程和参数调试,实现了图像采集状态的准确控制。研究并实现了P-M扩散方程滤波、模糊距离图像恢复等算法,用于作为系统图像处理方案的核心算法。经过反复实验与分析,完成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纸病分类模块的设计。3.结合SMP计算机CPU运行原理,对所设计系统实现了多核多线程图像信息并行处理的算法流程。有效提升了系统的纸张图像处理速度。4.设计并实现了实验系统的整个软硬件方案。用户可以通过纸病检测实验系统实时获知纸病检测处理情况。最后,本文提出了系统中若干有待改进之处及其解决方案。

欧阳春[4](2011)在《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的合成及表面施胶度测定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及资源紧张的状况日益严峻,纤维原料质量下降,纸和纸板的物理强度、表面强度、印刷适应性等指标难以达到要求,而表面施胶具有提高纸和纸板物理强度、抗水性能、印刷性能等突出优点,且不受抄纸环境和水质的影响。因此研究开发一种高效的表面施胶化学品并改善表面施胶评价方法十分必要。本论文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9复配作乳化剂,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等为主要单体,采用半连续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优化了合成条件,得到最佳合成条件:乳化剂配方为m(1631): m(AEO-9)=50:1,乳化剂用量为5%(对总单体,下同),m(St):m(BA)=1.3:1,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80℃、搅拌速度为200rpm,阳离子DMC用量为2%,氟单体TEFMA用量为3%,引发剂用量为0.4%。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表明投入反应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阳离子单体DMC、氟单体TEFMA等单体均出现在聚合物分子链上;马尔文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测定表明,自制表面施胶剂的粒径分布均一,79.6%为100nm以下颗粒,平均粒径为77.8nm,正电荷性较强,Zeta电位为+91.2mV;凝胶色谱(GPC)测得重均分子量为44710 g/mol;差示热扫描仪(DSC)分析该聚合反应是无规则共聚,而非各均聚物的混合,玻璃转化温度为41.13℃。将合成的表面施胶与氧化淀粉复合分别应用在文化纸和包装纸上,均取得不错的应用效果,且与进口产品BK-600表面施胶剂对比,发现抗水效果相近。对施胶后纸张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可以看出,纸张纤维上被一层膜覆盖,纸张孔隙度减小,纤维之间的结合力增加。本论文还利用近红外光谱测定表面施胶后的纸张,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数学模型,尝试构建一种快速无损测定纸张表面施胶度(Cobb值)的新方法,为在纸机上实现在线检测施胶度提供可能的途径。

匡导球[5](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刘华,高文红,鲁南,刘谦[6](2007)在《AKD的合成及在造纸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对AKD的制备、乳化、施胶机理、水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着重介绍了AKD的乳化,相关研究表明AKD的研究应用已经成熟化。做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合成中性施胶剂,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会有更广阔的的市场。

刘华,刘温霞[7](2007)在《AKD的合成及在造纸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对AKD的制备、乳化、施胶机理、水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着重介绍了AKD的乳化,相关研究表明AKD的研究应用已经成熟化。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合成中性施胶剂,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会有更广阔的的市场。

王海松,李海明[8](2004)在《如何赋予纸张最优质量——涂布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年度集粹》文中指出

二、如何赋予纸张最优质量——涂布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年度集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赋予纸张最优质量——涂布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年度集粹(论文提纲范文)

(1)涂布装饰原纸涂层结构分析及其印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装饰原纸概述
        1.1.1 装饰原纸发展
        1.1.2 装饰原纸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涂布技术概述
        1.2.1 涂布纸
        1.2.2 涂布方式
        1.2.3 涂料组分
    1.3 纸张涂层结构及方法概述
        1.3.1 纸张涂层结构概述
        1.3.2 涂层结构分析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装饰原纸抄造
        2.1.2 装饰原纸涂布
        2.1.3 其他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抄造装饰原纸
        2.3.2 涂料制备
        2.3.3 涂布和印刷
        2.3.4 浸渍压板
        2.3.5 印刷适性检测
        2.3.6 涂层结构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颜料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1.1 颜料对涂料粒径的影响
        3.1.2 颜料对涂料粘度的影响
        3.1.3 颜料对涂布量的影响
        3.1.4 小结
    3.2 不同颜料对涂布装饰原纸印刷适性的影响
        3.2.1 颜料对涂布装饰原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3.2.2 颜料对涂布装饰原纸印刷性能的影响
    3.3 不同颜料涂布装饰原纸涂层结构分析
        3.3.1 扫描电镜
        3.3.2 原子力显微镜
        3.3.3 孔径分布
        3.3.4 动态接触角
        3.3.5 动态渗透分析
        3.3.7 纸张涂层微观结构对颜色表现能力的影响
4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2)造纸功能助剂及新技术在箱板纸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造纸功能助剂及新技术的应用背景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2.1 增干强剂的应用
        1.2.2 增湿强剂的应用
        1.2.3 施胶剂的应用
        1.2.4 填料的应用
        1.2.5 其他功能助剂的应用
        1.2.6 新技术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填料加填工艺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生产试验条件
    2.3 生产试验方法
        2.3.1 重质碳酸钙加填工艺优化
        2.3.2 轻质碳酸钙加填工艺优化
        2.3.3 滑石粉加填工艺优化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重质碳酸钙加填工艺优化
        2.4.2 轻质碳酸钙加填工艺优化
        2.4.3 滑石粉加填工艺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强剂应用工艺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生产试验条件
    3.3 生产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施胶剂应用工艺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生产试验条件
    4.3 生产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酸铝取代剂应用技术
    5.1 引言
    5.2 生产试验条件
    5.3 生产试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技术的在箱板纸生产中的应用
    6.1 节水新技术
        6.1.1 化学品稀释水节约设备
        6.1.2 毛布高压清洗设备改造
        6.1.3 真空伏辊密封改造
    6.2 水针换卷
    6.3 三压技改及膜转移施胶改造
        6.3.1 技术改造目的
        6.3.2 技术改造方法
        6.3.3 改造效果
    6.4 原料配比测算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填料加填工艺优化
    7.2 干强剂应用工艺优化
    7.3 表胶剂应用工艺优化
    7.4 硫酸铝取代剂应用技术
    7.5 新技术的应用
    7.6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镀层纸纸病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摘要
    1.1 镀层纸的应用、生产与纸病
        1.1.1 镀层纸的应用
        1.1.2 镀层纸的生产过程及纸病
    1.2 纸病检测系统的常规方案及研究现状
        1.2.1 纸病检测系统的常规方案
        1.2.2 国内外纸病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镀层纸纸病检测存在的困难
    1.3 课题基本方案
    1.4 本文内容与结构
第2章 镀层纸纸病检测实验系统
    摘要
    2.1 系统硬件组成及参数选取
    2.2 系统软件功能介绍
        2.2.1 软件整体框架
        2.2.2 图像采集模块
        2.2.3 图像处理模块
        2.2.4 纸病识别分类模块
        2.2.5 人机交互模块
第3章 运动纸张图像恢复设计
    摘要
    3.1 纸张图像恢复的必要性
        3.1.1 纸张图像的运动
        3.1.2 图像退化模型
    3.2 模糊图像恢复的主要方法
        3.2.1 逆滤波法
        3.2.2 维纳滤波法
        3.2.3 基于线性代数的图像恢复方法
        3.2.4 非线性恢复方法
    3.3 匀速直线运动图像的快速恢复方法
        3.3.1 依据运动模糊距离的运动图像恢复简便方法
        3.3.2 结合模糊距离与退化模型的运动图像恢复快捷方法
    3.4 本文使用算法的具体实现
第4章 P-M扩散方程并行迭代滤波设计
    摘要
    4.1 偏微分方程数学基础
        4.1.1 偏微分方程的建立
        4.1.2 定解问题
        4.1.3 极值原理
        4.1.4 数值计算的有限差分法
    4.2 P-M扩散方程滤波
        4.2.1 图像扩散过程
        4.2.2 P-M方程的提出
        4.2.3 P-M方程扩散特点分析
        4.2.4 P-M方程的显式方案求解
        4.2.5 P-M方程扩散滤波算法实现
        4.2.6 扩散系数及参数的选取
        4.2.7 滤波效果实测对比
    4.3 滤波过程的并行迭代实现
        4.3.1 SMP与超线程介绍
        4.3.2 多线程技术介绍
        4.3.3 多线程并行程序设计
        4.3.4 P-M方程滤波并行迭代实现
第5章 纸病信息提取与分类
    摘要
    5.1 纸病特征信息
    5.2 微分算子边缘检测
        5.2.1 边缘检测介绍
        5.2.2 一阶微分算子法
        5.2.3 本系统边缘检测步骤
    5.3 图像二值化
    5.4 纸病特征的提取
        5.4.1 八方向链码法提取纸病边缘轮廓
        5.4.2 纸病信息筛选与提取
    5.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纸病分类方法
        5.5.1 BP神经网络简介
        5.5.2 BP神经网络纸病识别
        5.5.3 纸病分类效果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的合成及表面施胶度测定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施胶的作用和优点
    1.2 表面施胶剂的种类
        1.2.1 天然高分子表面施胶剂
        1.2.2 合成表面施胶剂
    1.3 表面施胶的机理
    1.4 表面施胶的方法
        1.4.1 辊式表面施胶
        1.4.2 槽式表面施胶
        1.4.3 压光机表面施胶
    1.5 表面施胶技术新发展
        1.5.1 表面施胶剂研究进展
        1.5.2 乳液聚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1.5.3 施胶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1.6 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合成工艺优化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乳化剂的选择及乳化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2.2 聚合工艺的选择
        2.2.3 反应时间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2.4 反应温度的确定
        2.2.5 搅拌速度的确定
        2.2.6 主要单体的质量比的确定
        2.2.7 阳离子单体DMC用量的确定
        2.2.8 氟单体的用量的确定
        2.2.9 引发剂的用量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阳离子型SAE聚合物表面施胶剂的表征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性能指标
        3.2.2 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红外光谱分析
        3.2.3 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粒径分布
        3.2.4 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Zeta电位分析
        3.2.5 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3.2.6 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DSC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制表面施胶剂的应用及其与商品样的对比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自制表面施胶剂与淀粉复配应用研究
        4.2.2 自制表面施胶剂与BK-600 的应用对比
        4.2.3 施胶后纸张动态渗透分析
        4.2.4 施胶后纸张扫描电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表面施胶度测定新方法研究
    5.1 实验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光谱采集
        5.2.2 光谱预处理
        5.2.3 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如何赋予纸张最优质量——涂布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年度集粹(论文提纲范文)

1 涂布和施胶化学品
2 施胶效率的研究
3 涂布设备

四、如何赋予纸张最优质量——涂布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年度集粹(论文参考文献)

  • [1]涂布装饰原纸涂层结构分析及其印刷性能研究[D]. 黄汝权.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7)
  • [2]造纸功能助剂及新技术在箱板纸生产中的应用[D]. 李珊. 浙江理工大学, 2015(10)
  • [3]镀层纸纸病检测系统研究[D]. 唐秦崴. 浙江大学, 2013(02)
  • [4]阳离子型SAE表面施胶剂的合成及表面施胶度测定新方法研究[D]. 欧阳春.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5]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6]AKD的合成及在造纸中的应用[A]. 刘华,高文红,鲁南,刘谦. '2007(第七届)中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国际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
  • [7]AKD的合成及在造纸中的应用[J]. 刘华,刘温霞. 上海造纸, 2007(02)
  • [8]如何赋予纸张最优质量——涂布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年度集粹[J]. 王海松,李海明. 造纸化学品, 2004(06)

标签:;  ;  ;  ;  ;  

如何赋予纸张最好的质量——涂层和施胶技术最新发展的年度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