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枣果实营养成分的变化

采后枣果实营养成分的变化

一、枣果采收后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忠杰[1](2021)在《摇枝式冬枣振动采收参数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尤其是南疆光热资源充足,干旱降雨少,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红枣扬花、结果,是全球最适宜种植红枣的地区。冬枣,是枣属内着名的一个晚熟鲜食品种,也是品质最好的鲜食枣品种。采收作业约占整个冬枣生产作业过程的40%,是最耗时、最费力的一个环节,目前冬枣采收主要以人工为主,冬枣采收机械化已成为制约冬枣产业发展的难点。本文针对冬枣的振动采收参数进行试验研究,为振动式冬枣采收机械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参数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冬枣果柄分离力与成熟度相关参数测定与分析。对成熟期冬枣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柄分离力进行测定,表明随着冬枣不断成熟,冬枣的果柄分离力和果实硬度值呈下降趋势,冬枣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利用SPSS25.0软件分析冬枣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果柄分离力的影响,表明冬枣果柄分离力随着果实硬度的降低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升高而减小,即随着冬枣果实成熟果柄分离力不断减小。(2)冬枣树有限元建模与仿真分析。利用Solid Works2016软件对冬枣树建模,导入ANSYS18.0中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冬枣树各个枝干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对冬枣树振动应采用树枝振动的形式。选取激振频率为12 Hz、17 Hz、19 Hz时,冬枣树能产生较大振动加速度,当激振力激振频率为12 Hz、17 Hz左右时,冬枣树能取得较大的应力变形响应,进行振动采收试验时,振动频率可以选择在12~20 Hz的范围内进行试验研究。(3)冬枣振动采收试验。以振动位置、振动频率、振幅、振动时间、振动头类型为试验因素,冬枣采收率和不合格率为试验指标。采用单因素和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利用Design-Expert12.0软件,建立试验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显着性影响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得到各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振动位置(夹持位置距地面高度与枣枝长度的比值)为0.85,振幅12mm,振动频率16Hz,振动时间6s,八爪式振动头,进行试验验证表明与优化结果一致。(4)振动采收冬枣品质对比试验。将振动采收和人工采收的冬枣贮藏于0℃冰箱中60d,每隔10d对冬枣的失重率和果实硬度进行测量,分析振动采收对冬枣的品质有无显着性影响,结果表明振动采收和人工采收的冬枣品质无显着性差异,冬枣采用振动采收是可行的。

马雁[2](2021)在《砂管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红枣生长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于2020年4月~10月在民勤县勤锋林业实验站进行,以当地7年生骏枣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砂管灌3个不同灌水量(灌水定额分别为300 m3/hm2(W1),375m3/hm2(W2),450m3/hm2(W3))和1个滴灌对照处理(450m3/hm2(CK))进行大田试验,探究砂管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水热时空动态变化、枣树生长特性及果实动态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红枣品质的影响,结论如下:(1)枣树全生育期0~10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K>W3>W2>W1,对照CK的平均含水率达到14.46%,W3略低于对照,其中0~30cm土层内,对照CK的土壤含水率最高,30~50cm土层内W3的土壤含水率最高,50cm以下土层内对照CK和W3的土壤含水率较高且基本保持不变,W2的土壤含水率在90~100cm土层内迅速下降(灌溉水最大入渗深度为92cm),而W1的土壤含水率持续下降(灌溉水最大入渗深度为75cm)。(2)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变化规律,在果实膨大期土壤温度达到最高值。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温度日变化相似,均随时间的变化先升后降,萌芽展叶期土壤温度在13:00达到最大值,其他物候期土壤温度均在15:00达到最大值。9:00土壤最高温度为21.5℃(15cm处),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升-降的变化规律;11:00土壤温度逐渐上升,地表5cm处土壤温度最高,从地表向下温度逐渐降低;13:00、15:00、17:00表层5cm处土壤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土层温度,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不断下降。整体来看,15:00各土层土壤温度最高,9:00土壤温度最低,不同土层地温从大到小依次为W2>W3>CK>W1。(3)枣树耗水量和耗水强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枣树全生育期W3总耗水量最大,达427.13mm,W1总耗水量最小,为289.76mm。与对照CK相比,W3的总耗水量大,W1和W2的总耗水量显着低于对照,耗水强度的变化规律与耗水量相同。不同灌水处理下枣树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从萌芽展叶期到果实膨大期增加,进入果实成熟期后迅速下降。(4)叶片厚度、叶绿素、氮含量、枣吊长度、冠幅和座果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枣吊长度相对生长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呈减小-持平的趋势,W3处理下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CK,而W1和W2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5)果实生长存在两个明显的膨大高峰期。膨大期前10天为第一个高峰,第24天后出现第一个低谷,第35天左右达到第二个高峰,第55天左右降至最低。果实膨大速率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加,W3处理下果实膨大速率最高,对照CK次之,W1和W2果实膨大速率低于对照。骏枣果实生长发育呈典型的“双S”曲线型。(6)W3产量最高,达12589.2kg/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同时水分利用效率也最大(29.47kg/(m3·mm))。与对照CK相比,W3的单果重、横径、纵径、蔗糖、果糖、可溶性总糖、糖酸比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最高,总酸含量低于对照,果形指数较低,外观和口感更佳;W1和W2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果实外观品质均低于对照CK,但W2的糖分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对照。(7)枣树产量与土壤水分之间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果实外观品质与土壤水分之间均是极显着相关关系,两者与土壤温度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产量与各生长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果实外观品质与枣树生长指标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营养品质与生长指标间相关性不大。综上可知,灌水定额为450m3/hm2的条件有利于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且砂管灌优于地表滴灌。因此推荐民勤当地在灌水定额为450m3/hm2的条件下利用砂管灌进行枣树灌溉。

冯志宏[3](2020)在《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壶瓶枣果实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壶瓶枣作为山西的一种特色枣资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掌握果实发育和贮藏过程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挖掘新型活性成分、明确新型活性成分测定与提取工艺以及寻求适宜的贮藏保护方式对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活性成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发育时期壶瓶枣枣果为试验材料,首先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其不同发育时期的活性成分种类、差异活性成分及密切相关代谢途径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代谢组结果,筛选出了5种新型活性成分(莪术二酮、肌醇、迷迭香酸、γ-氨基丁酸和D-氨基葡萄糖),并分别对其测定方法(高效制备液相法和UV法)和提取工艺(超声和超临界)进行了优化;最后分析了不同贮藏方式(商业贮藏模式、ClO2处理、鲜枣保鲜剂处理)对不同发育时期壶瓶枣贮藏期间10类活性成分(多糖、多酚、黄酮、核苷、三萜和5种新开发活性成分)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对壶瓶枣不同发育阶段活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1)壶瓶枣富含核苷和有机酸,且多数活性化合物含量随枣果实发育成熟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部分核苷和碳水化合物除外;(2)不同活性化合物加工利用的理想时间:核苷为全红果,碳水化合物为全红果,有机酸为圈红果,氨基酸为半红果,脂质为白果,醇为圈红果,维生素与萜类为绿果;(3)首次发现壶瓶枣中含有莪术二酮、迷迭香酸、肌醇、γ-氨基丁酸和D-氨基葡萄糖等5种活性成分。(2)与壶瓶枣发育成熟期间活性化合物变化密切相关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果糖和甘露糖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嘌呤生物碱和酪氨酸代谢;丁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戊糖和葡糖醛酸盐转化;抗坏血酸和醛醇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醇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3)建立了莪术二酮、迷迭香酸和肌醇苯甲酰氯衍生物的高效制备液相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莪术二酮、迷迭香酸和肌醇苯甲酰氯衍生物的制备液相检测条件中上样量、固定相、流动相和流速等条件均相同,均分别为:上样量500μL;流动相(甲醇和水);固定相(AQC18 spherical,20-35 um,100(?),40 g)和流速10 mL/min。迷迭香酸和肌醇苯甲酰氯衍生物的洗脱程序为20%~80%甲醇线性洗脱30 min;莪术二酮的洗脱程序为20%~85%甲醇线性洗脱30 min。结合定性分析可确定莪术二酮的保留时间为4.27 min、7.92 min、9.36 min和11.09 min,共4处;迷迭香酸的保留时间为4.92 min和5.85 min;肌醇苯甲酰氯衍生物的保留时间为22.01 min。(4)显色条件优化和全波长扫描结果表明:(1)γ-氨基丁酸较优显色条件为pH 9.0硼酸-硼砂缓冲液600μL、6%苯酚溶液800μL和5%NaClO溶液1.6 mL;检测波长257nm。(2)D-氨基葡萄糖较优显色条件为2,4-戊二酮溶液1.5 mL和PDABA溶液6 mL;检测波长509 nm。(5)优化了5种活性成分的超声和超临界提取工艺,并对2种提取工艺的提取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5种活性成分的较优提取工艺分别为:(1)莪术二酮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携带剂乙醇150 mL、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5 h、萃取压力25MPa;(2)迷迭香酸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携带剂蒸馏水150 mL、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5h、萃取压力25MPa;(3)D-氨基葡萄糖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携带剂甲醇150 mL、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5 h、萃取压力25MPa;(4)肌醇超声提取工艺:50%乙醇、料液比1:15、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20 min、超声功率35 W、超声频率40KHz;(5)γ-氨基丁酸超声提取工艺:100%甲醇、料液比1:10、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30 W、超声频率40 KHz。(6)壶瓶枣不同发育时期5种活性成分含量分别为:(1)莪术二酮:绿果668.81μg/g、白果487.27μg/g、圈红果477.34μg/g、半红果427.48μg/g、全红果526.43μg/g;(2)迷迭香酸:绿果129.52μg/g、白果162.87μg/g、圈红果142.98μg/g、半红果111.87μg/g、全红果84.74μg/g;(3)肌醇含量:绿果554.73μg/g、白果574.26μg/g、圈红果543.46μg/g、半红果536.31μg/g、全红果581.96μg/g;(4)γ-氨基丁酸:绿果522.11μg/g、白果522.00μg/g、圈红果446.71μg/g、半红果422.11μg/g、全红果232.31μg/g;(5)D-氨基葡萄糖:绿果676.44μg/g、白果747.77μg/g、圈红果1055.84μg/g、半红果747.44μg/g、全红果683.31μg/g。(7)不同贮藏模式下,不同发育时期壶瓶枣活性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表明:(1)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多糖、多酚、总黄酮、总三萜、核苷、莪术二酮、肌醇、迷迭香酸和D-氨基葡萄糖均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2)其中以肌醇和核苷的抗氧化能力较弱,以莪术二酮、总黄酮、迷迭香酸和三萜类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较强,但贮藏期抗氧化力整体变化趋势与含量高低变化趋势相符;(3)各贮藏处理方式中以JP处理贮藏模式效果较优,且同商业模式相比,JP处理可使莪术二酮、γ-氨基丁酸、迷迭香酸、多糖、多酚、黄酮类、三萜类和核苷类活性化合物的有效开发利用期可延长30~45 d,活性成分含量下降不高于20%,另外,D-氨基葡萄糖宜现采现利用,肌醇在贮藏0~30 d内可有效开发利用。

杨亚丽[4](2020)在《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灵武长枣(Zizphus jujuba Mill cv.LingWuchangzao),又称“马牙枣”,鼠李科枣属,灵武长枣1998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列为当地重点推广的农产品之一,为宁夏特色优势鲜食果品,因富含维生素C,营养价值高,被誉为“活维生素丸”之王,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很好的滋补佳品。但灵武长枣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易邹缩,损失率高,品质下降快,鲜食期短。在灵武长枣的栽培模式、保鲜技术和加工方面均有文献报道。但是,利用采前生理调节结合采后低温低压静电场保鲜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主要对日光温室,大拱棚和大田三种种栽培方式下,采用生理调节剂对枣树进行采前干预处理,测定分析枣果采前采后的营养生殖生长指标、理化指标及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三种栽培模式与采前喷施生理调节剂爱增美+斯特考普对枣果营养生长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的保鲜技术,对采收后灵武长枣果实进行贮藏保鲜,分析采前干预结合采后处理对对枣果保鲜效果的影响,对灵武长枣新型保鲜技术研究和商业价值提高,延长贮藏保鲜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理调节剂对日光温室枣树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选择生理调节剂爱增美与斯特考普配合施用,研究不同浓度的生理调节剂对枣树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枣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生理调节剂组合为:爱增美3000+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结果表明,爱增美1500倍+斯特考普3000倍处理下枣吊抽生长度比CK组多0.13 cm,最终平均着果数比CK组多0.5倍,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果实贮后的好果率较对照组高64%。因此,确定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为最适采前处理灵武长枣静态贮藏的浓度。2、不同场强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拱棚枣果实贮藏保鲜品质的影响。研究采前干预(优选的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0±0.5)℃不同场强(0mv、50mv、100mv、150mv)对枣果营养生长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处理喷施优选生理调节剂可以促进枣树新稍和枣吊抽的生长,提高座果率和增大果形指数;在低温条件下,采前处理结合不同场强处理均可以有效提高枣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延长贮藏期,其中与0mv、50mv和100 mv相比,150mv场强处理组的贮藏保鲜效果最优,可以显着延迟枣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TSS)的消解,总酸(TA)及维生素C(VC)的消耗,延迟枣果实硬度的下降,并延长枣果实的保鲜贮藏时间。3、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田栽培枣果实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叶面喷施优选生理调节剂后,对大田栽培种植模式下的灵武长枣果实贮藏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了采前处理结合采后低温0℃低压静电场(200~300mv)对灵武长枣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前优选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LVEF可以有效抑制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VC)的降低、总酸(TA)的消解和总糖的消耗,提高贮藏过程中果实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的活性,降低果实丙二醛(MdA)含量及氧化伤害。枣果实的贮藏期延长至75~80 d,表明采前优选生理调节剂干预处理结合采后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可以有效延长枣果实的贮藏期,提高枣果实的贮藏品质。综上所述,生理调节剂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2/3成熟度;LEVF200 mv处理能促进灵武长枣树的营养生长,延长贮藏期,其中以大田栽培的枣果实贮藏时间最长,可达到75~80 d,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康晨煊[5](2019)在《设施条件下冬枣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冬枣(Ziziphus jujuba‘Dongzao’)是我国商品性最好、栽培面积最大的鲜食枣品种,先进的栽培模式,优良的果实品质,较长的货架期,对于鲜食枣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试验以57年生冬枣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测试的方法,研究不同设施栽培(温棚、棉被冷棚、双膜冷棚、普通冷棚、露地),不同采收期(白熟期、初红期、半红期),以及不同保鲜方式(装袋开口、装袋封口、未装袋)对冬枣果实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设施栽培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与露地冬枣相比,设施冬枣大小均匀,一致性好。设施冬枣的含水量高,果实硬度小,脆度比高,口感较好。同时设施枣果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及糖酸比也均显着高于露地栽培,对总酚及总黄酮含量的积累也有促进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栽培模式下冬枣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温棚冬枣果实的综合品质最好。2、采收期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不同设施冬枣的果实品质在白熟期、初红期及半红期3个时期变化趋势相近。在采收当天,白熟期枣果的品质较差,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枣果的质地下降缓慢,外观品质保持在较为良好的状态,贮藏性好。初红期枣果在采收当天时,其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接近半红期枣果的品质,但贮藏性较白熟期枣果稍差一些。半红期采收的冬枣,果实色泽鲜艳,大小均匀,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等营养成分高,食用品质最佳。但半红期枣果在贮藏期间色泽较暗,果实皱缩严重,营养品质下降迅速,贮藏性较差。3、保鲜方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在常温条件下,装袋保鲜的枣果品质明显优于未装袋保鲜的枣果。装袋保鲜枣果的单果重下降缓慢,维持了枣果的硬度和脆度,还有效地抑制枣果果皮在贮藏过程中亮度降低,使枣果色泽鲜艳;同时装袋保鲜的冬枣总糖、糖酸比、总酚总黄酮等营养物质下降缓慢,枣果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显着增加。其中装袋开口保鲜因透气性强,在常温条件下,冬枣果实失水现象较弱,果实酥脆,营养品质较高,更有利于枣果在常温贮藏。本研究评估了鲜食枣产区生产过程中适宜的栽培管理模式、采收成熟度及保鲜方式,为指导设施鲜食枣标准化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李洁[6](2019)在《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壶瓶枣裂果多发生在果实转色期,调控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使其转色期避开多雨季节是防控枣裂果的一条新途径。本试验以壶瓶枣为试材,在确定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和多效唑(PP333)可有效调控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重点研究了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在调控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对果实色素物质、内源激素和糖类代谢的影响,以探究壶瓶枣果实转色调控机制,为枣果实生长发育调控以及在生产上更加有效的防治枣裂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减缓了壶瓶枣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的降低,在成熟期显着降低了果皮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果实转色期间,赤霉素处理降低了壶瓶枣果实内源GAs、IAA和ZR含量,提高了ABA含量;在果实发育后期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实中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代谢酶净酶活性在壶瓶枣果实糖积累中起着重要作用。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565个,其中上调860个,下调705个,KEGG通路注释到的261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谢通路(19个,占7.28%)、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13个,4.98%)以及与色素合成密切相关的苯丙素类生物合成通路(6个,2.3%)。赤霉素处理对花青素、黄酮等色素物质合成通路的关键基因均表现为下调作用。2.多效唑分别在果实转色前期和末期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皮类胡萝卜素、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了内源IAA、GA、ABA含量始终,处理浓度不同对内源ZR含量影响效果不同;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多效唑处理条件下,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以及中性转化酶对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积累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2,169个,其中上调820个,下调1,349个。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的362个差异表达基因,首先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均为19个,占5.25%),其次是苯丙素类(17个,4.70%)、类黄酮(13个,3.59%)及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10个,2.76%)。多效唑处理对花青素、黄酮等色素物质合成的关键基因均表现为上调作用。3.比较多效唑与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调节过程,发现多效唑调控壶瓶枣果实提前转色的作用途径主要体现在类黄酮等色素物质生物合成通路,而赤霉素处理在延迟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对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最大。

阿丽努尔·阿不都热衣木[7](2018)在《不同干制方式对哈密大枣可溶性糖及蔗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脆熟全红期哈密大枣为原料,采用理化、液相色谱法等分析技术和手段,以低温热风干制(40℃,45℃),自然晒制、自然阴干等4种干制方式处理,研究不同的干制过程中哈密大枣的水分、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可滴定酸含量和蔗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建立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变化的动态模型,讨论不同干制方式对哈密大枣干制过程中蔗糖代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下:(1)不同干制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变化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随着干制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40℃和45℃热风干制对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影响显着(P<0.05);人工低温热风干制对可滴定酸的积累具有抑制作用,此作用尤其体现在干制中期;糖酸比是影响红枣果实风味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干制对干制过程中的糖酸比的影响显着(P<0.05)。不同干制对干制前期的影响最大。糖酸比保持在35g/100g左右时呈现较好的感官品质;45℃热风干制和自然晒干条件的干制过程中糖酸比平稳的保持35g/100g左右的时间较长,感官评定最好,风味最佳。(2)以不同干制试验下,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动态变化数据,经Origin9.1非线性拟合,得到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动态模型的建立拟合度比还原糖的拟合度高。两种自然干制过程中红枣还原糖和45℃热风干制红枣中可溶性总糖动态变化符合指数模型(一级模型);自然阴干红枣中可溶性总糖动态变化符合对数拟合模型;自然晒干红枣中可溶性总糖动态变化符合立方拟合模型;45℃热风干制可溶性总糖动态变化符合指数模型(零级模型)。(3)不同干制试验条件下,随着干制时间的增加,蔗糖含量的变化呈大致下降的趋势。45℃热风干制对葡萄糖含量的影响最大,45℃热风干制显着提高了蔗糖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果糖和葡萄糖变化差异性不显着(P>0.05)。同一种酶在不同干制条件下的酶活性持续的时间不同;不同酶在同一种干制条件的酶活性也不同。干制温度低,持续时间长。在干制过程中蔗糖转化酶及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的活性相对较高,促进蔗糖转化成还原糖。

刘妮雅[8](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史彦江,吴正保,哈地尔·依沙克,俞涛,宋锋惠,卓热木·塔西[9](2013)在《环塔里木盆地不同生态区的骏枣适宜采收期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环塔里木盆地不同纬度带的骏枣适宜采收期,为新疆干旱区绿洲枣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3龄骏枣为试材,研究采收期对枣果干物质积累、品质、失重率及落果情况的影响。【结果】(1)枣果干物质积累随采收期的延迟,而表现出先增加后停止的过程;(2)枣果失重率随采收期的延迟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但不同纬度带间有区别;(3)枣果的总糖含量和糖酸比,在10月5日时达最高值,其后呈降低趋势,而总酸含量则随采收期的延迟基本表现递增的现象;(4)除阿克苏市试点外,其它三个试点在自然落果率达25%左右时,其枣果干物质积累趋于停止。【结论】于田县试点及其相似区域,骏枣适宜采收期在10月15日左右,而阿克苏市、新和县试点及其相似区域,适宜采收期宜则在10月20日左右,同时,当骏枣成熟期的自然落果率达25%左右时,可以作为该区域枣果适宜采收期的参考指标之一。

杨伟[10](2012)在《活性可食膜的制备及其对不同采收期小枣的保鲜作用》文中认为乐陵金丝小枣(以下简称乐陵小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其本身的生理学特性,鲜枣很难贮藏,采后在自然状态下仅有几天的鲜脆状态,果肉会很快软化褐变,Vc几乎全部被氧化。传统的贮藏方法主要是晾晒干枣和制作加工品。采收季节过后,市场上几乎见不到新鲜的脆枣,枣的贮藏保鲜成为枣产业发展的瓶颈。本研究以海藻酸钠和卡拉胶为成膜材料,以甘油为增塑剂,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海藻酸钠-卡拉胶复合膜成膜工艺条件,将水杨酸添加到涂膜液中,制备一种活性涂膜液,对它的性质作了初步研究,并将其对乐陵小枣进行涂膜保鲜的工厂化应用研究,以期为乐陵小枣的保鲜提供更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复合膜的成膜配方的确定和涂膜工艺的改进。将海藻酸钠和卡拉胶共混,添加乙烯抑制剂及抑菌剂水杨酸制成活性可食复合膜液,以抗拉强度、断裂延伸率、水蒸气透过率、透光率为指标,确定了海藻酸钠与卡拉胶的最佳共混比例、氯化钙浓度、甘油浓度及交联时间,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复合膜的成膜配方。最佳成膜工艺条件为:共混比例为6:4,氯化钙浓度为4%,甘油浓度为0.3%,交联时间为2min。改进的涂膜工艺主要在于将乐陵小枣涂膜后进行交联处理,该处理解决了果蔬表面的涂膜液溶于冷凝水而影响外观的问题。(2)通过对交联海藻酸钠-卡拉胶复合膜进行DSC、FT-IR、X-RD、SEM及透光率的测定,从微观结构证明复合膜中的两种高分子多糖海藻酸钠和卡拉胶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及较好的相容性。(3)通过对全白期、半红期、全红期的乐陵小枣进行辐照、涂膜、辐照+涂膜及氯化钙处理,各处理的贮藏保鲜结果表明:(a)低温条件下,辐照、辐照+涂膜、涂膜及氯化钙处理均能降低乐陵小枣在贮藏期间的腐烂率,其中辐照+涂膜组的腐烂率最低,辐照处理对降低腐烂率效果显着,腐烂率随着采收成熟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b)不同处理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均能降低乐陵小枣在贮藏期间的失重率,其中涂膜+辐照及涂膜处理效果最好,失重率最低,同时Vc、可滴定酸、总糖及可溶性固形物等均保持了较高的含量,降低消耗速率,保持较好的贮藏品质。半红期和全红期的枣果品质要好于全白期;(c)通过对不同采收期乐陵小枣贮藏期间的腐烂率、失重率、营养品质及感官品质的比较分析,涂膜及氯化钙处理对乐陵小枣的贮藏保鲜效果较好,半红期枣果的贮藏品质最佳。(4)通过对各处理对乐陵小枣的保鲜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不同处理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采后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均能有效抑制乐陵小枣的呼吸强度,减少呼吸消耗;辐照处理会加速乙烯的生成,同时使MDA含量升高;涂膜及氯化钙处理能有效抑制乙烯的产生,保持较高的SOD、POD、CAT酶活性,抑制MDA的生成,延缓果实的后熟衰老过程,提高果实的贮藏品质。

二、枣果采收后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枣果采收后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摇枝式冬枣振动采收参数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振动式林果采收理论研究现状
        1.2.1 国外振动式林果采收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振动式林果采收理论研究现状
    1.3 振动式林果采收机械研究现状
        1.3.1 气力式振动采收机械
        1.3.2 连续式振动采收机械
        1.3.3 撞击式振动采收机械
        1.3.4 接触式振动采收机械
    1.4 研究内容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冬枣果柄分离力与成熟度相关参数测定与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冬枣果柄分离力的测定与分析
        2.2.1 测定方法
        2.2.2 结果分析
    2.3 冬枣果实硬度的测定与分析
        2.3.1 测定方法
        2.3.2 结果分析
    2.4 冬枣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与分析
        2.4.1 测定方法
        2.4.2 结果分析
    2.5 冬枣各项参数对果柄分离力的影响
        2.5.1 冬枣果实硬度对果柄分离力的影响
        2.5.2 冬枣可溶性固形物对果柄分离力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冬枣树有限元建模与仿真分析
    3.1 冬枣树的三维建模
    3.2 冬枣树模型模态分析
        3.2.1 模态分析方法介绍
        3.2.2 模态结果分析
    3.3 冬枣树模型谐响应分析
        3.3.1 谐响应分析方法介绍
        3.3.2 加速度和位移响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冬枣振动采收试验与分析
    4.1 振动采收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振动采收试验材料与仪器
        4.1.2 振动采收试验方法
    4.2 振动采收试验评价指标与测定方法
        4.2.1 振动采收试验指标
        4.2.2 振动采收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4.3 单因素试验设计与分析
        4.3.1 振动位置的影响
        4.3.2 振动频率的影响
        4.3.3 振幅的影响
        4.3.4 振动时间的影响
        4.3.5 振动头类型的影响
    4.4 多因素试验设计与分析
        4.4.1 试验方案
        4.4.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4.4.3 响应曲面分析
        4.4.4 最佳参数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振动采收冬枣品质对比试验
    5.1 振动采收品质对比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振动采收品质对比试验材料与仪器
        5.1.2 振动采收品质对比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振动采收对失重率的影响
        5.2.2 振动采收对果实硬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砂管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红枣生长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管灌技术节水原理
        1.2.2 国外砂管灌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砂管灌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砂管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水分和温度以及枣树耗水特征的影响
    3.1 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枣树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
        3.1.1 枣树全生育期降水量分布情况
        3.1.2 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枣树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1.3 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枣树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变化
    3.2 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枣树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3.2.1 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3.2.2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温度日变化
        3.2.3 不同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
    3.3 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枣树耗水特征
        3.3.1 枣树全生育期耗水量
        3.3.2 枣树不同生育时期耗水量
        3.3.3 枣树不同生育时期耗水强度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砂管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红枣生长特性的影响
    4.1 不同灌水量对枣树生长的影响
        4.1.1 不同灌水量对叶片厚度的影响
        4.1.2 不同灌水量对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4.1.3 不同灌水量对叶片氮含量的影响
        4.1.4 不同灌水量对枣吊长度的影响
        4.1.5 不同灌水量对冠幅的影响
        4.1.6 不同灌水量对座果率的影响
    4.2 不同灌水量对枣树果实生长的影响
        4.2.1 不同灌水量对果实纵径膨大速率的影响
        4.2.2 不同灌水量下果实的纵径生长曲线
        4.2.3 不同灌水量对果实横径膨大速率的影响
        4.2.4 不同灌水量下果实的横径生长曲线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砂管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红枣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5.1 不同灌水量对产量的影响
    5.2 不同灌水量对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不同灌水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5.3.1 不同灌水量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5.3.2 不同灌水量对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6.1 产量与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间的关系
    6.2 产量与枣树生长指标间的关系
    6.3 品质与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间的关系
    6.4 品质与枣树生长指标间的关系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壶瓶枣果实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枣产业概况
        1.1 国外枣产业现状
        1.2 国内枣产业现状
        1.3 山西枣产业现状
        1.4 壶瓶枣产业现状
    2 枣果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2.1 生物活性成分种类
        2.2 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因素
        2.3 贮藏加工方式对枣果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2.4 壶瓶枣果实生物活性成分
    3 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3.1 溶剂提取法
        3.2 超声波提取法
        3.3 微波提取法
        3.4 酶促提取法
        3.5 超临界CO_2萃取提取法
        3.6 亚临界萃取
        3.7 复合提取
    4 代谢组学技术在枣活性成分方面的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壶瓶枣果实发育期生物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样品制备和提取
        1.3 UPLC-MS/ MS代谢组学分析
        1.4 代谢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5 主成分分析(PCA)
        1.6 聚类分析
        1.7 重复相关性评估
        1.8 分析代谢物差异和代谢途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壶瓶枣果实发育期生物活性成分种类
        2.2 壶瓶枣果实发育期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变化
        2.3 壶瓶枣果实发育期的差异代谢产物
        2.4 差异代谢KEGG注释和富集分析
        2.5 主要差异生物活性成分的KEGG注释分析
        2.6 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KEGG代谢途径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壶瓶枣果实生物活性成分测定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枣果实样品
        1.2 样品前处理
        1.3 活性成分高效制备液相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1.4 活性成分UV法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效制备液相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2.2 UV法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3 讨论
        3.1 壶瓶枣活性成分高效制备液相检测方法的建立
        3.2 壶瓶枣活性成分紫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4 小结
第四章 壶瓶枣果实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枣果实样品
        1.2 超声提取工艺优化
        1.3 超临界CO_2提取工艺优化
        1.4 超声和超临界CO_2提取的生物活性成分产量差异分析
        1.5 壶瓶枣不同发育时期5 种活性成分累积规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超声提取工艺优化
        2.2 超临界CO_2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2.3 超声和超临界CO_2提取工艺对壶瓶枣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2.4 壶瓶枣果实发育期5 种生物活性成分的累积规律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壶瓶枣果实贮藏期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贮藏方法
        1.3 指标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壶瓶枣果实发育期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及其贮藏效果
        2.2 ClO_2和JP对壶瓶枣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2.3 ClO_2和JP对壶瓶枣贮期生物活性成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灵武长枣的概述
    1.2 提高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效果的方法
        1.2.1 采前研究
        1.2.2 采后贮藏保鲜技术
    1.3 电场保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理调节剂对日光温室枣树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场强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拱棚枣果实贮藏保鲜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灵武长枣营养生殖生长指标测定及样品采集测定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对大田栽培枣果实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各指标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5)设施条件下冬枣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鲜食枣的栽培概况
        1.1.1 鲜食枣的栽培历史
        1.1.2 鲜食枣的栽培模式
    1.2 鲜食枣的成熟特征研究
        1.2.1 呼吸和乙烯
        1.2.2 外观品质特征研究
        1.2.3 营养品质特征研究
    1.3 鲜食枣的采收期及贮藏保鲜研究
        1.3.1 鲜食枣采收期研究
        1.3.2 鲜食枣贮藏保鲜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2.1.2 试验设计
        2.1.3 设施栽培模式概况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外观品质指标及方法
        2.3.2 营养品质指标及方法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设施栽培冬枣果实品质研究
        3.1.1 不同设施栽培对冬枣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1.2 不同设施栽培对冬枣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3.1.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枣果实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
    3.2 不同采收期冬枣果实品质研究
        3.2.1 不同采收期对冬枣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2.2 不同采收期对冬枣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保鲜方式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3.3.1 不同保鲜方式对冬枣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3.2 不同保鲜方式对冬枣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
    4.1 讨论
        4.1.1 栽培模式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4.1.2 采收期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4.1.3 保鲜方式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 枣生产概述
    2 果实发育与成熟研究进展
        2.1 果实发育成熟的生理生化研究
        2.2 果实发育成熟的分子水平研究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实发育成熟调控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壶瓶枣果实延迟转色机理
    第一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影响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果皮色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2.3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2.4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2.5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2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激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壶瓶枣果实糖积累类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含量的影响
        2.2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相关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壶瓶枣果实糖积累
        3.2 蔗糖代谢相关酶在枣果实糖积累中的作用
        4 小结
        第二节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3 赤霉素处理条件下壶瓶枣果实糖含量与相关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2.4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壶瓶枣果实提前转色机理
    第一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影响
        2.2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果皮色素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2.3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2.4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皮花色苷的影响
        2.5 多效处理的壶瓶枣果实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2 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激素物质的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含量的影响
        2.2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3 多效唑处理条件下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和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2.4 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壶瓶枣果实转色调控的RNA-Seq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BMKCloud有参转录组分析(www.biocloud.net)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质检和文库质检
        2.2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2.3 SNP分析
        2.4 基因结构优化分析
        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6 关键候选基因筛选及qRT-PCR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结论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不同干制方式对哈密大枣可溶性糖及蔗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枣
        1.1.1 国内外利用价值及研究现状
        1.1.2 红枣干制
        1.1.3 热风干燥
    1.2 果实的品质
        1.2.1 果实品质的研究现状
        1.2.2 枣果品质的研究现状
    1.3 动态变化模型的建立
    1.4 红枣中的糖代谢
        1.4.1 红枣中的可溶性糖的种类及含量
        1.4.2 红枣中的糖代谢
        1.4.3 红枣中与蔗糖代谢相关的酶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干制方式对红枣糖酸及糖酸比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材料处理方法
        2.1.3 仪器与试剂
        2.1.4 指标测定方法
        2.1.5 感官评价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自然干制期间气温
        2.2.2 不同干制方式对红枣干制过程中还原糖及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2.2.3 不同干制方式对可滴定酸含量变化过程的影响
        2.2.4 不同干制方式对糖酸比含量变化过程的影响
        2.2.5 不同干制方式对水分含量变化过程的影响
        2.2.6 感官评价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3章 干制哈密大枣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变化模型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指标测定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制过程红枣中糖含量动态变化模型的建立
        3.2.2 干制过程红枣中糖含量动态变化模型的检验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4章 不同干制方式对红枣蔗糖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干制过程对红枣可溶性糖的影响
        4.2.2 不同干制过程对红枣蔗糖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产量和面积
        3.1.3 品种结构
        3.1.4 区域布局
        3.1.5 市场流通
        3.1.6 产品加工
        3.1.7 国际贸易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产量波动增长
        3.2.2 种植面积稳定
        3.2.3 具有生产优势
        3.2.4 品种资源丰富
        3.2.5 栽培区域集中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4.8 本章小结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5.1.1 调研方法
        5.1.2 数据来源说明
        5.1.3 调研问卷设计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1 成本比较分析
        5.2.2 收益比较分析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
        5.4.2 技术因素
        5.4.3 经济因素
        5.4.4 政策因素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6.1.1 流通主体
        6.1.2 流通渠道
        6.1.3 流通模式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6.5.1 研究方法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7.1.1 调研方法
        7.1.2 数据来源说明
        7.1.3 调研问卷设计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7.3.1 实证模型构建
        7.3.2 交叉因素分析
        7.3.3 变量选择说明
        7.3.4 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8.1 有效需求分析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 市场供给分析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9)环塔里木盆地不同生态区的骏枣适宜采收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材料
    1.3 方法
        1.3.1 取样
        1.3.2 调查指标
        1.3.2. 1 枣果重量
        1.3.2. 2 枣果体积
        1.3.2. 3 失重率
        1.3.2. 4 枣果容重
        1.3.2. 5 枣果品质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收期对枣果容重的影响
    2.2 采收期对枣果失重率的影响
    2.3 采收期对枣果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采收期的枣树落果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10)活性可食膜的制备及其对不同采收期小枣的保鲜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乐陵金丝小枣简介
        0.1.1 乐陵金丝小枣营养及药用价值
        0.1.2 乐陵金丝小枣产业现状
    0.2 果蔬保鲜技术现状
        0.2.1 果蔬在贮藏期间的变化
        0.2.2 果蔬保鲜技术
    0.3 乐陵金丝小枣贮藏保鲜现状
        0.3.1 乐陵金丝小枣贮藏保鲜意义
        0.3.2 影响乐陵金丝小枣贮藏保鲜的因素及采后生理生化变化
    0.4 可食膜保鲜技术及研究现状
    0.5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 海藻酸钠-卡拉胶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和试剂
        1.1.2 实验方法
        1.1.3 数据统计
    1.2 结果与讨论
        1.2.1 可食膜膜液成分筛选及共混比例的确定
        1.2.2 交联处理对海藻酸钠-卡拉胶复合膜性质的影响
        1.2.3 氯化钙浓度对海藻酸钠-卡拉胶复合膜性质的影响
        1.2.4 甘油浓度对海藻酸钠-卡拉胶复合膜性质的影响
        1.2.5 交联时间对海藻酸钠-卡拉胶复合膜性质的影响
        1.2.6 成膜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
        1.2.7 水杨酸添加量对交联海藻酸钠-卡拉胶复合膜性质的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 交联海藻酸钠-卡拉胶复合膜性能表征及相容性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膜热稳定性的测定(DSC)
        2.2.2 膜的 X 射线衍射(X-RD)
        2.2.3 膜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2.2.4 膜的微观结构—扫描电镜(SEM)
        2.2.5 膜的透光率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海藻酸钠-卡拉胶活性复合膜对乐陵金丝小枣的保鲜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海藻酸钠-卡拉胶可食活性涂膜液的制备
        3.1.4 保鲜处理方法
        3.1.5 果实保鲜指标分析方法
        3.1.6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腐烂率的影响
        3.2.2 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失重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 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不同处理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保鲜机理的初步研究...65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2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呼吸强度的影响
        4.3.2 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4.3.3 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
        4.3.4 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过氧化物酶(POD)含量的影响
        4.3.5 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影响
        4.3.6 对不同采收期的乐陵小枣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及提交的学术论文

四、枣果采收后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摇枝式冬枣振动采收参数的试验研究[D]. 李忠杰.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砂管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红枣生长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马雁.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壶瓶枣果实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D]. 冯志宏.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4]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D]. 杨亚丽. 宁夏大学, 2020(03)
  • [5]设施条件下冬枣品质特性研究[D]. 康晨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6]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D]. 李洁.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7]不同干制方式对哈密大枣可溶性糖及蔗糖代谢的影响[D]. 阿丽努尔·阿不都热衣木.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9]环塔里木盆地不同生态区的骏枣适宜采收期研究[J]. 史彦江,吴正保,哈地尔·依沙克,俞涛,宋锋惠,卓热木·塔西. 新疆农业科学, 2013(08)
  • [10]活性可食膜的制备及其对不同采收期小枣的保鲜作用[D]. 杨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采后枣果实营养成分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