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河下游环境用水分析

孝陵河下游环境用水分析

一、小凌河下游环境用水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永亮[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事业不仅关乎农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农业的灌溉、旱涝灾害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用水安全、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等也与水利息息相关。在水利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变迁是非常有益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在锦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考察研究锦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情况,并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启示,以期对锦州和相似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经济方面主要对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进行论述。干旱是制约锦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人居方面主要对用水安全、防洪能力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提高供水能力、治理水污染、防氟改水等方法保障了城乡用水安全。受处于河流下游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锦州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各种社会原因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锦州的防洪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社会发展观念和人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方面选取对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凌河、小凌河及附近的环境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锦州多次对这两条河进行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谭笑[2](2019)在《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的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锦州市是辽宁省重要工业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辽宁省的56%,约为全国的19%。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原本稀少的水资源量变得更加紧缺,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锦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开展2011~2017年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进行锦州市2020~2025年需水量预测及承载力评价,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途径。(1)在收集了锦州市降水量、水资源量和用水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锦州市水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在保证生态需水的条件下,基于虚拟水和“社会—经济—生态”的角度,对锦州市2011~2017年需水量进行分析。2011、2012、2013和2016年锦州市虚拟水赤字>0,水资源社会和经济压力指数>1,生态压力指数均<0.3,表明水资源量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未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用水对水资源供应压力较小。2014、2015和2017年锦州市虚拟水赤字<0,水资源社会和经济压力指数均<1,生态压力指数均<0.3,虽然生态环境用水对水资源供应压力较小,但水资源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可能造成不可更新的水资源被开发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2)依据评价指标筛选原则,结合专家意见,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筛选出9个关键因子,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水资源承载力状态细分为五个等级,设计和拟定了9项单项指标的五级分级标准值,为评价模型定量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状态提供了标准。依据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筛选原则,通过对多种评价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对比分析,筛选出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3)应用YAAHP软件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建立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模型。以评价指标和水资源承载力分级标准为依据,对2011~2017年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及综合分析,2012年水资源承载力较强,评价结果为IV级;2011、2013、2016和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一般,评价结果为Ⅲ级;2014和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较弱,评价结果为Ⅱ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综合分析结果差异性较大,层次分析法主观性较强,但评价结果与综合分析结果一致,可作为参考,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比综合分析结果稍微偏低,但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主观赋权带来的误差。因此,主成分分析法更适用于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4)应用灰色预测模型对锦州市2020~2025年不同水文年下需水量预测及水资源量分析。丰水年和平水年时,水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枯水年时,水资源量不足以满足城市的生产生活、消费和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水资源供给压力较大。并依据锦州市发展规划对2020和2025年需水量进行预测,将两种需水量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差较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锦州市2020和2025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水资源承载力较弱。根据评价结果,给出水资源优化配置途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完善生态环境建设。

付娆[3](2018)在《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缓解地区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逐步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反映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生态系统关系的命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辽宁省是中国北方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及不合理的使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这成为制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研究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能够对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进而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形成与水资源系统相协调的发展战略。论文在对现有水资源承载力及适度水平理论方法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以辽宁省及沈阳市分别作为地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该地区水资源自然状况、水资源供需及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明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人口、经济、水资源供需方面的数据预测,测算辽宁省及沈阳市水资源对人口、经济的适度承载水平。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测算获得了辽宁省水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上限水平。基于辽宁省2003年的人口、水资源供给量、需水量等数据,利用常规的回归预测方法,对人口、水资源供给和需求量进行合理预测,并合理设定参数,通过指标内部逻辑关系计算辽宁省2003-2030年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和农业的承载能力,作为水资源承载力的上限水平,2030年辽宁省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承载力上限分别为3027.7万人、90779.6×108元和1304.4×103ha。研究确定了辽宁省及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适度水平。通过2003-2014年辽宁省及沈阳市人口、水资源供给量、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综合灌溉定额、人均用水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人均年经济收入数值参数的设定,运用线性规划分析方法测算辽宁省及沈阳市2003-2030年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力。经计算,2030年辽宁省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水平分别为2292.4万人、90961.7×108元和1191.9×103ha;沈阳市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能力分别为795.4万人、8501.3×108元和300.1×103ha。对比分析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上限水平、适度水平及现实水平的差距,明确辽宁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症结所在,从开源节流和管理体制完善几个方面提出完善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徐韬[4](2018)在《基于朝阳市水环境承载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水环境承载力代表了水资源和污染排放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客观的评估能够保障当地生产生活健康发展,本文以水环境系统健康需求为约束条件,以水环境承载力为主线,采用区间的形式改进了水环境承载力指标的赋值形式,根据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预测未来水环境的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建立了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的优化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意义。并利用该模型实现了朝阳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朝阳市的水环境质量,采用单因子评价评价了朝阳市地表水水质,由评价结果可知,朝阳市区上游保护区长期处于三类水质,朝阳市区下游保护区长期处于五类水质;采用灰色关联度评价对朝阳市扣北水源地的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得到扣北水源地地下水为二类水质,满足水源地供水要求。(2)计算得到朝阳市区下游水环境容量为230.06kg/d,与大凌河氨氮入河排放量比较,朝阳市区氨氮平均排放量654.69kg/天,超过水环境容量184%。(3)采用室内土柱实验模拟大凌河氨氮污染物垂向迁移转化规律,实验计算朝阳市区黏土渗透系数为2.40×10-4cm/s,氨氮的去除率超过90%,地表水氨氮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大凌河朝阳市区段枯水期水地下水补给量为14.69万m3/d,消耗量为14.49万m3/d,丰水期地下水补给量为15.34万m3/d,消耗量为15.09万m3/d,枯丰水期地下水补给量均略大于取水量,供需关系平衡。(4)采用二元区间数综合评价法对朝阳市现状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朝阳市现状水环境承载力处于极低层次,水环境压力大。(5)将2010年作为基准年,2020年作为近期规划年,2030年作为远期规划年,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未来朝阳市的水环境系统进行模拟,并对模拟出的结果进行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两个规划年承载力均处于极低层次。(6)设置三种发展模式模拟朝阳市未来水环境发展状况,根据模拟结果,结合辽西北工程实际情况,对朝阳市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配置后,朝阳市地下水开采量明显减少,水环境更加合理。本文采用区间数的形式对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赋值,并对其进行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采用该形式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不仅能准确的评价水环境承载力,还能体现出水环境承载力的模糊性,反映出承载力指标自身的变化情况,评价方法更加合理准确;将水环境承载力与水资源优化配置联系起来,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预测朝阳市未来水环境发展变化并对朝阳市未来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出了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更加准确,配置结果更加合理,最终实现了朝阳市的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优化配置。

张立明[5](2017)在《小凌河流域生态需水量模型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文中提出通过辽西小凌河流域团山子、缸窑口、锦州、边沿子、乌金塘5个水文监测点的数据,探究了小凌河流域需水量的分月计算方法和思路,揭示了小凌河流域生态需水量在不同时间的分配规律,得出汛期小凌河流域的需水量最大的结论。依据需水量取值最大原则,给出小凌河流域的生态需水值,确保流域各个河道的需水量均能满足要求,同时为其他流域的生态需水量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杨旭明,杨美琪[6](2016)在《凌海市沿海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凌海市大有经济区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东南沿海,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优先配置十分重要,文章通过对凌海市及沿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沿海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给出大有经济区水资源配置方案。

左海洋[7](2016)在《锦州市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是最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政府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锦州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辽宁省西部,在温度气候带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水资源的自然总量存在明显不足。经过多年努力,锦州市水资源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还存在着一些难题:水资源整体缺乏比较严重,城市用水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水源区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明显不足;城区水资源供需配置不当;造成水资源产生问题除了一定的自然原因外,主要是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存在某些问题。由于将水资源维持现状所消耗的成本远远低于彻底整治水资源污染保护水资源的成本,而个人收益甚至社会受益却由于时间周期等原因,在短期内效果见微,如此便导致在保护水资源和整治水资源方面政府缺位,而由于政府这样一个大型权威的管理机构的缺位,环境、水资源的污染长期存在,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和保护。要想切实有效地解决锦州市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实现“生态水”代替“自然水”。本文主体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水资源作为保持人类生存和延续的生命线,水资源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料,而且水资源的公共性使政府管理成为必要;第二部分剖析锦州市水资源的管理成效,通过掌握锦州市水资源分布总量,及对锦州市供水量、用水量与耗水量现状调查后,在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水源区保护等工作中取得明显实效;第三部分列举锦州市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总体利用不够合理、水源区地下水环境保护有待提高、水资源管理中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等;第四部分分析了锦州市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锦州市水资源存在不利的自然原因,另在经济层面在使用和保护中在绩效考核上存在一定的导向性,水资源管理中的责任缺位、水资源统一管理没能有效落实等;第五部分提出锦州市对于水资源管理所采取的有效路径,主要是完善供水体系,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兼顾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护工作、树立科学发展新观念,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管理水资源、唤醒公众的责任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水生态建设中。

赵琳琳[8](2015)在《辽西诸河流域水资源及供水安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依赖生存、维持人类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必备物质基础,水资源的赋存和供水情况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研究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辽宁西部,包含辽宁省内大凌河至山海关区间各流域。研究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属资源型缺水区域。受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等组合不匹配影响,加之社会、经济等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增加,水资源匮乏问题更为严重,人类供水存在安全风险,因此,进行水资源的质、量分析、用水、需水分析、供水安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区进行水文气象、地质、水文地质、社会经济资料充分收集和野外调查,分析降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P-Ⅲ曲线计算降水资源量,借鉴“三水转化”,利用P-Ⅲ曲线法、补给量法等计算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分析用水现状及开发利用现状,并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用水可分为在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的用水。在分析各类用水特点、现状及用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分行业定额法对生活、生产及生态的预测水平年需水量进行预测,对预测水平年需水量进行合理性分析,并进行生产、生活、生态的需水结构分析,遵循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预测可供水量,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在水资源及需水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区供水安全的影响因子,结合考虑供水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水源—供水工程—用水户—生态”评价体系结构,筛选出18个评价指标,最终构建供水安全分级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观层次分析、客观shannon信息熵组合权重的理想点模型进行供水安全计算。对研究区和区内各流域供水安全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并分析供水安全各子系统的安全状态,分析供水安全中短板指标。结合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考虑社会发展、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条件下的需水量,从供水的水源、供水工程、用水三方面提出保障对策、措施。

杜娟娟[9](2015)在《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锦州市处于辽宁省西部,市域面积达10301k2m,总人口约为300万,城市中主要有两大河流经过,分别为女儿河和小凌河。锦州市目前实际污水量己经超过3043.0xl0m/d,而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仅有20.0xl04m3/d。依据锦州市污水处理现状及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凌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有必要开展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本工程通过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供排水系统、城市污水量预测的综合考虑,分别对处理规模、进出水水质、污水处理程度、拟建锦州市第二、三污水处理厂分建合建方案及厂址选择进行论证。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规模为5.0xl04mVd,其中再生水回用占4.0X104mVd。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标预测值分别为CODcr350mg/L、BOD5160mg/L、SS210mg/L、NH3-N25mg/L、TN40mg/L. TP5mg/L情况下,经处理其去除率分别可达85%、93%、95%、80%、62%、90%,出厂水质符合国家一级A标准。根据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点及受纳水体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出水水质要求,本污水处理工艺釆用具有脱氮除磷的二级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其中,选择改良a2/O工艺作为污水二级处理核心工艺,采用常规的混凝沉淀(澄清)和过滤工艺对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十板框压滤机”工艺,污泥处理后送至锦州市新建城市垃圾填埋场,其外运填埋的污泥含水率低于60%。此外,釆用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和生物滤池除臭工艺进行消毒和除臭。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大大降低城市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同时为锦州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利于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孟令明[10](2013)在《葫芦岛市青山水库水资源论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葫芦岛市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锦葫都市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葫芦岛市快速建设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葫芦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山水库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城市供水、防洪为主,兼顾改善流域下游农业供水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作用。青山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重点旨在深入研究青山水库工程的可供水量,论证供水水量的合理性、供水水源的可靠性,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葫芦岛市青山水库的工程概况以及研究区水资源环境的现状及主要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项目取水用水的合理性,计算取水用水的水量。其中,根据城市实际发展水平的相关资料,充分考虑了水资源条件对城镇发展的承载能力,对葫芦岛市城镇人口与城镇工业指标进行预测,进而采用定额法和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法预测需水量,根据各水源利用情况预测供水量并且以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论表明,建设青山水库解决葫芦岛市2020年的缺水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其次,通过青山水库所在区域的来水量、用水量、可供水量以及水质状况,分析论证范围内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情况,论证取水可靠性和可行性。本文还对青山水库的取水、退水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青山水库对水资源状况及周围环境影响甚小,对其它取水用户无不利影响,而且产生巨大环境效益。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水资源保护措施。青山水库不但可以解决葫芦岛市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缺水问题,同时提高了六股河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了六股河流域下游枯水期及葫芦岛市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葫芦岛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凌河下游环境用水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凌河下游环境用水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1.起步阶段(1978 年至1984 年)
        2.发展阶段(1985 年至2000 年)
        3.成熟阶段(2001 年至2011 年)
        4.完善阶段(2012 年至今)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
        1.水利建设的成就
        2.水利建设的地位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的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锦州市区域概况及水资源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河流水系
        2.1.5 生态环境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耕地
        2.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降水量分析
        2.3.2 水资源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锦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需水量分析
    3.1 锦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2 用水结构分析
    3.2 现状年需水量与水资源量对比分析
        3.2.1 基于虚拟水赤字的需水量与水资源量对比分析
        3.2.2 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的需水量与水资源量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方法筛选
    4.1 水资源评价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
        4.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评价指标分级
    4.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筛选
        4.2.1 评价方法筛选原则
        4.2.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4.2.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筛选
    4.3 本章小结
5 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
    5.1 数据来源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2.1 主成分分析法模型的构建
        5.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5.2.3 各主成分求解
        5.2.4 评价结果分析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3.1 层次分析结构建立
        5.3.2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5.3.3 权重确定
        5.3.4 评价结果分析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4.1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
        5.4.2 隶属度的确定
        5.4.3 评价结果分析
    5.5 三种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锦州市2020~2025年需水量预测及承载力评价
    6.1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2020~2025年需水量预测
        6.1.1 灰色预测GM(1,1)模型
        6.1.2 灰色预测模型建立
        6.1.3 预测模型检验分析
        6.1.4 锦州市2020~2025年需水量预测
    6.2 不同情景下的锦州市2020~2025年需水量与水资源量对比分析
        6.2.1 基于虚拟水赤字的需水量与水资源量对比分析
        6.2.2 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的需水量与水资源量对比分析
    6.3 基于锦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2020和2025年需水量预测
        6.3.1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6.3.2 锦州市2020年和2025年需水量预测
    6.4 两种需水量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6.5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锦州市2020和2025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6.5.1 数据标准化处理
        6.5.2 各主成分求解
        6.5.3 评价结果分析
    6.6 水资源优化配置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2 国内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3 水资源承载力基础理论体系
        1.3.1 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概念
        1.3.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1.3.3 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机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2章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2.1 辽宁省水资源状况
        2.1.1 河流水系
        2.1.2 降水量
        2.1.3 水资源量
        2.1.4 水质
    2.2 人口、经济发展状况
    2.3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状况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分布失衡导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4.2 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水资源供给难以持续
        2.4.3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4.4 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辽宁省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3.1 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评价模型选择
    3.2 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3.2.1 线性规划模型
        3.2.2 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的LP模型
    3.3 辽宁省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的实证分析
        3.3.1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上限预测
        3.3.2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3.3.3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4.1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上限预测
        4.1.1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上限预测
        4.1.2 辽宁省水资源经济承载力上限预测
    4.2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4.3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5.1 开源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5.1.1 通过海水淡化增加水资源供给
        5.1.2 增加雨水收集,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
        5.1.3 变污为宝,促进污水资源化
        5.1.4 推行虚拟水战略,间接增加水资源供给
    5.2 节流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5.2.1 优化产业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5.2.2 避免地下水过度开发,增强水资源循环能力
        5.2.3 完善技术水平,助力水资源节约
    5.3 管理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5.3.1 加大调节力度,建设节水型社会
        5.3.2 科学规划水资源利用,推进水功能区划分
        5.3.3 建立水资源交易市场,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5.3.4 强化水资源管理法规宣传,形成水资源节约的全民共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朝阳市水环境承载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环境承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朝阳市概况与水环境现状分析
    2.1 朝阳市自然地理概况
        2.1.1 朝阳市地理概况
        2.1.2 朝阳市气象条件
        2.1.3 朝阳市水文条件
        2.1.4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5 朝阳市水资源条件
    2.2 朝阳市社会经济概况
        2.2.1 朝阳市社会经济条件
        2.2.2 朝阳市耕地面积概况
        2.2.3 朝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2.4 朝阳市氨氮污染物排放概况
    2.3 朝阳市水功能区划
    2.4 大凌河朝阳段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2.5 朝阳市市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2.5.1 灰色关联度评价原理
        2.5.2 灰色关联度评价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凌河朝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与供水安全研究
    3.1 水环境容量计算基本原理
    3.2 大凌河河网概化
    3.3 大凌河降解系数计算
    3.4 大凌河水环境容量计算
    3.5 大凌河纳污情况分析
    3.6 大凌河朝阳市区段底泥防污能力的试验
        3.6.1 实验设计
        3.6.2 底泥渗漏能力分析
        3.6.3 大凌河氨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试验
    3.7 大凌河朝阳市区傍河水源地供水可靠性分析
        3.7.1 大凌河地下水数值概念模型的建立
        3.7.2 大凌河地下水数学模型建立
        3.7.3 大凌河地下水数值模拟
        3.7.4 大凌河地下水模拟参数识别与验证
        3.7.5 模拟预测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朝阳市现状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体系区间的确定
    4.2 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标准建立
    4.3 目标向量,指标向量,理想区间向量的建立
    4.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5 确定最小距离
    4.6 朝阳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4.6.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6.2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4.6.3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4.6.4 确定最小距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朝阳市不同规划年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5.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5.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5.3 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5.3.1 社会经济模拟预测
        5.3.2 水资源预测模型
        5.3.3 水环境模拟预测
    5.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环境承载力模型建立
        5.4.1 模型系统边界的确定
        5.4.2 系统流图的建立
        5.4.3 社会经济系统方程的确定
        5.4.4 水资源系统方程的确定
    5.5 水环境承载力系统真实性检验
        5.5.1 直观运行检验
        5.5.2 真实性检验
        5.5.3 合理性检验
        5.5.4 灵敏性分析
    5.6 不同规划年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5.6.1 不同规划年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预测结果
        5.6.2 规划年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间构建
    5.7 不同规划年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6.1 模型参数调整策略
        6.1.1 期望参数调整策略
        6.1.2 敏感性参数调整策略
    6.2 不同情景分析结果的对比
        6.2.1 当前发展模式下供需平衡分析
        6.2.2 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6.2.3 考虑调水情况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3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6.3.1 朝阳市区现状供水来源分析
        6.3.2 未来朝阳市水资源优化配置
    6.4 朝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展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小凌河流域生态需水量模型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小凌河生态需水量模型
    2.1 小凌河蒸发需水值
    2.2 小凌河渗漏需水量
    2.3 小凌河生态需水量
3 小凌河需水量模型应用
    3.1 模型应用情况
    3.2 小凌河需水量分析
4 结语

(6)凌海市沿海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水资源量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取用水总量控制
2 沿海区水资源现状
    2.1 大、小凌河扇地地下水资源量
    2.2 大、小凌河扇地地下水可开采量
    2.3 现状年开采量
3 沿海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3.1 大、小凌河扇地地下水源
    3.2 地表水源
    3.3 中水
    3.4 辽西北供水
    3.5 海水淡化
4 可用水量

(7)锦州市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锦州市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水资源的特点
    (二)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三)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
二、锦州市水资源管理的成效
    (一)锦州市水资源的分布总量分析
    (二)对锦州市供水量、用水量与耗水量现状调查
    (三)锦州市水资源管理取得的成效
三、锦州市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总体利用不够合理
    (二)水源区地下水环境保护不高
    (三)水资源管理中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
四、锦州市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导致管理“先天不足”
    (二)造成水资源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没能有效落实
五、切实提高锦州市水资源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实现“生态水”代替“自然水”
    (二)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兼顾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护工作
    (三)树立科学发展新观念,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四)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管理水资源
    (五)唤醒公众的责任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水生态建设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辽西诸河流域水资源及供水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水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0.2.2 供水安全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第1章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
    1.2 水文气象
        1.2.1 气象
        1.2.2 水文
    1.3 区域地质条件
        1.3.1 地形地貌
        1.3.2 地层岩性
        1.3.3 地质构造
    1.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4.1 地下水类型
        1.4.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1.4.3 地下水动态特征
        1.4.4 地下水化学特征
    1.5 社会经济概况
第2章 水资源评价
    2.1 水资源计算
        2.1.1 降水量
        2.1.2 地表水资源
        2.1.3 地下水资源
        2.1.4 水资源总量
    2.2 水资源可利用量
        2.2.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2.2.2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2.2.3 水资源可利用量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
        2.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第3章 用水分析及需水预测
    3.1 用水及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用水量统计分析
        3.1.2 用水量趋势分析
        3.1.3 影响因子
    3.2 需水量预测
        3.2.1 生活需水预测
        3.2.2 生产需水预测
        3.2.3 生态需水预测
        3.2.4 总需水量预测
    3.3 可供水量预测
        3.3.1 地表水可供水量
        3.3.2 地下水可供水量
        3.3.3 总可供水量
    3.4 供需平衡分析
第4章 供水安全评价
    4.1 评价方法及原理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模型
        4.2.2 模型指标确定
        4.2.3 指标体系权重集确定
    4.3 数据收集及计算
        4.3.1 数据收集
        4.3.2 供水安全计算
    4.4 结果分析
        4.4.1 水平年结果分析
        4.4.2 预测年供水安全分析
    4.5 对策和措施
        4.5.1 水源对策和措施
        4.5.2 供水工程对策和措施
        4.5.3 用水对策和措施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一、导师简介
    二、作者简介
    三、发表学术论文
    四、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项目概况
    1.1 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
        1.1.1 城市基本情况
        1.1.2 自然条件
        1.1.3 主要建设条件
    1.2 城市给排水现状及规划
        1.2.1 水源及供水现状
        1.2.2 排水现状及规划
    1.3 工程建设必要性和意义
        1.3.1 项目提出的背景
        1.3.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3.3 工程建设的意义
第2章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水质论证
    2.1 工程建设规模论证
        2.1.1 城市规划
        2.1.2 污水量预测
        2.1.3 污水处理规划
        2.1.4 污水处理规模确定
    2.2 污水水质论证
        2.2.1 污水厂进水水质
        2.2.2 污水厂出水水质
        2.2.3 污水处理程度
    2.3 污水厂分建与合建方案论证
    2.4 受纳水体范围
第3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论证
    3.1 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
        3.1.1 污水处理厂选址原则
        3.1.2 污水处理厂厂址确定
    3.2 污水处理工艺
        3.2.1 污水预处理
        3.2.2 污水一级处理
        3.2.3 污水二级生物处理
        3.2.4 污水处理工艺确定
    3.3 深度处理工艺
        3.3.1 常规深度处理工艺
        3.3.2 深度处理工艺形式比较
        3.3.3 深度处理工艺确定
    3.4 消毒工艺
        3.4.1 污水常见消毒方法
        3.4.2 消毒工艺比较和确定
    3.5 除臭工艺
        3.5.1 臭气的来源、成分及除臭标准
        3.5.2 除臭方法
        3.5.3 除臭工艺比较和确定
    3.6 再生水回用分析
        3.6.1 再生水用途
        3.6.2 再生水回用存在问题及水质标准
        3.6.3 再生水出水水质
    3.7 污泥处理工艺
        3.7.1 常见污泥处理工艺
        3.7.2 污泥处理工艺比较
        3.7.3 污泥处理工艺确定
第4章 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4.1 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4.1.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4.1.2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4.2 总体设计
        4.2.1 建设规模
        4.2.2 总平面布置
        4.2.3 高程布置
        4.2.4 总图主要设计指标
    4.3 工艺设计
        4.3.1 粗格栅及污水提升泵房
        4.3.2 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
        4.3.3 改良A~2/O生化池
        4.3.4 回流及剩余污泥泵池
        4.3.5 二沉池及配水井
        4.3.6 中间提升泵池及高效沉淀池
        4.3.7 活性砂滤池
        4.3.8 消毒接触池
        4.3.9 送水泵房
        4.3.10 鼓风机房
        4.3.11 加药/加氯间
        4.3.12 除臭间
        4.3.13 污泥处理
        4.3.14 污水厂工程总投资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图1
附图2

(10)葫芦岛市青山水库水资源论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青山水库工程概况
    2.1 项目分析与论证范围
    2.2 水平年
    2.3 工程选址情况
    2.4 工程建设规模
第3章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基本情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水文气象
        3.1.4 地质概况
    3.2 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
        3.2.1 水资源量
        3.2.2 供用水现状分析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4.1 取水合理性分析
    4.2 用水合理性分析
        4.2.1 需水量预测
        4.2.2 供水量预测
        4.2.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3 节水潜力及节水措施分析
        4.3.1 城市节水现状
        4.3.4 节水途径与措施
    4.4 建设项目的合理取用水量
第5章 青山水库工程取水水源论证
    5.1 水源论证
        5.1.1 论证原则
        5.1.2 水源条件选择
    5.2 取水水源论证
        5.2.1 依据的资料与方法
        5.2.2 系列代表性分析
        5.2.3 来水量
        5.2.4 用水量
        5.2.5 可供水量
        5.2.6 供需平衡分析
        5.2.7 取水位置合理性
        5.2.8 取水水质分析
6 建设项目取水以及退水的影响分析
    6.1 取水对上游的影响
    6.2 取水对下游的影响
        6.2.1 工农业用水
        6.2.2 水环境影响
        6.2.3 水生态影响
        6.2.4 入海水量影响
    6.3 建设项目退水影响分析
        6.3.1 退水系统及组成
        6.3.2 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规律
        6.3.3 退水处理方案和达标情况
        6.3.4 退水对水功能区的影响
        6.3.5 施工期退水对水环境及水功能区的影响分析
        6.3.6 退水对五里河、连山河和茨山河河口海域水质的影响
第7章 水资源保护措施
    7.1 污染治理措施
    7.2 水源保护措施
        7.2.1 划定水源保护区
        7.2.2 控制水源上游污染源
        7.2.3 水源污染应急处理措施
    7.3 水源水库库底清理
    7.4 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四、小凌河下游环境用水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 金永亮. 渤海大学, 2021(02)
  • [2]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的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D]. 谭笑.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3]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D]. 付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基于朝阳市水环境承载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徐韬.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5]小凌河流域生态需水量模型研究及其工程应用[J]. 张立明. 水利技术监督, 2017(06)
  • [6]凌海市沿海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J]. 杨旭明,杨美琪.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6(11)
  • [7]锦州市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 左海洋.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8]辽西诸河流域水资源及供水安全评价[D]. 赵琳琳. 吉林大学, 2015(08)
  • [9]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方案设计[D]. 杜娟娟. 吉林大学, 2015(08)
  • [10]葫芦岛市青山水库水资源论证研究[D]. 孟令明. 吉林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孝陵河下游环境用水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