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瑞典的中国留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袁源[1](2021)在《疫情下的环球开学季》文中研究指明从6月下旬开始,受德尔塔变异毒株扩散影响,全球疫情再次反弹并持续恶化。随着开学季陆续到来,新冠病毒会不会在校园集中暴发,引起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些国家的社交限制措施仍在进一步放松,这将为今后的疫情防控制造新的风险点。全球新冠疫
张静[2](2020)在《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缘起、实践与叙事(1971~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中美民间科技交流之重启,奠基于两国科技界在太平洋两岸所厚植的业缘与学缘。在中国方面,它既是新中国成立后与西方国家开展科技交流政策实践的延续,也推动了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科技交流的恢复及合作拓展;在美国方面,它既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美国科技界积极推动与中国开展交流努力的成果,也是冷战时期美国在外交中运用科技工具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中,受波诡云谲的冷战国际政治与动荡转折的两国国内政治影响,中美科技交流的实践直接服务于外交目标,虽然以民间交流的形式开展,但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反复性。两国政府以民间科技交流推动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初衷尽管相近,但在实践中对于科技交流的性质、目标、渠道、形式等问题的认识,分歧和矛盾愈益突出,逡巡不前的政治关系反而成为民间科技交流的桎梏。观念本应随着人员交流过程中主动习得见闻而发生转变;但在特殊政治秩序和文化环境下,领袖话语、政治话语约束着科技知识分子对两国民间科技交流的叙事,又进而塑造着更广大科技群体和民众的观念。
徐黎[3](2020)在《文化生态视角下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视角,来研究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重在从环境与文化相互互动影响的角度来探究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调查了解了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的自然环境、校园生活、生活习惯、社会生活、文化生活适应的基本情况,并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留学生社会文化生活适应困难的原因。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引下,采用专业方法评估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需求,开展了社会工作介入活动,从社工观察的留学生参与活动前后的外在行为变化、前后测的社会文化适应性指标的改变、以及留学生的自我评价三方面来评估活动的成效,从伦理价值观、资源链接、开展效果三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提出了一套促进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环境文化相融合的、系统性的、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社会工作介入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策略。它是在学校的支持和管理下,由社会工作者和国际教育学院合作,社会工作者负责活动的具体执行,社会工作者链接校内的社团、学生组织资源为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服务,自身同时开设自然环境、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小组及校园活动,辅助以个案辅导,以促进留学生成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中外学生的朋辈支持网络,使留学生建立更广的人际关系网,促进社会文化适应。
高梦宇[4](2020)在《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留学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老百姓手里有钱了,就想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出国留学成了众多家庭的选择。世界这么大,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决定留学时,在选择学校或者专业之前首先确定目标国家。而在选择国家时,一般家长都遵循经济
徐冠华[5](2020)在《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文中提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自16世纪下半叶开始,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积累时期迫切向海外扩张进行的。早期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教士个人介绍和引进,中国接受西学呈现出被动、零散的状态。到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学特别是西方科学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主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富民强,呼吁清政府从国家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变革,筹办新式学堂以开展科学教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层面开始创办大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90年代后期。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士人反思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性,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提出改革传统书院教育模式,仿照西方国家教育模式开展科学教育,以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由此,山西大学堂等一批新式大学堂陆续成立并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后,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成为清末时期仅存的三所国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成立于1902年,是按照清政府“新政”改革要求创办的首批新式大学堂,同时又是解决“山西教案”问题、英国人利用“庚子赔款”创办的大学,学堂创办之初便有着西方文化的深深烙印。从1902年创办到1912年根据民国教育宗旨将山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校近10年时间中,中西文化在大学堂内部的碰撞、交流、融合成为一大特色。本文在整体架构上,将山西大学堂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放置于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整体进程中,重点考察从创办到改校将近10年的时间内所开展的相关科学活动,对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背景、学堂科学教育的组织、实施和影响进行历史脉络的整理。论文既从学堂围绕科学教育而开展的科学课程制订、科学教材编译、科学知识普及、科学人物活动、科学人才培养等微观层面进行考察,力求厘清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从传统书院教育向新式高等教育转型的具体历程,又从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影响的宏观层面,考察大学堂科学活动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中的作用,对科学本土化和近代山西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在细节研究上,专注于大学堂学习引进的西方科学内容、科学专业设置与变迁过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建设、科学人物及开展的具体活动、国外留学活动专业选择、毕业生从事科技工业行业的贡献等,深入梳理西方科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普及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边缘而主体、由被动而主动的历史变迁,以细节佐证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在改变社会和民众对西方科学的认识所发挥的作用,阐述科学教育活动在促进科学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注重历史文献搜集与考证,广泛搜集了清末民初关于山西大学堂的史料,包括奏折、办学合同、使用的科学教材、授课科目、教习目录、毕业生目录等资料和档案文献,实地考察山西大学堂原办学地址和遗留建筑、历史实物等,配合当时报刊等关于山西大学堂的招生招聘、办学影响、科学活动的报道,呈现西方科学在大学堂普及和传播的历史;注重有效利用口述史研究方法,针对历史实物遗失多、搜集不易的难点,采访和聆听大学堂外国教习后人、毕业生后人讲述,与历史记载和文献相互印证,力求尽可能真实还原大学堂开展科学活动的历史,客观研究山西大学堂在西方科学普及和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全文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章整体设计和构架、当前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创新之处和关键问题。在分析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普及的现状后,提出国家开展科学教育之于科学本土化的重要意义。山西大学堂作为近代国家创办的首批国立大学堂之一,研究其开展科学教育及科学活动的情况和影响,对于研究和理解西学传播和科学本土化是极为合适的案例。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与山西大学堂的创建”。介绍近代中国学堂开展科学活动的整体情况,主要是在教育“新政”制定前后学堂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的模式,在中西学交流碰撞的背景下梳理山西大学堂从筹办到正式创办的曲折历程。第三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围绕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重点从学科设置、科学课程进行梳理,对办学的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西学教习延聘、学生招生与培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考察,对大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模式从整体上进行介绍。第四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考察山西大学堂的科学教材及学习引进的科学知识,对大学堂专门的教材编译机构——上海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等进行考证,系统整理译书院从国外翻译的最新科学书籍,并对大学堂科学教材的内容、使用、影响进行研究。第五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群体及活动”。考察山西大学堂的科学人物及科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科学人物的科学思想、在大学堂内部、外围开展的具体科学活动及贡献。第六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开展及成效”。对山西大学堂毕业生的留学情况进行考证,主要是在当时留学浪潮下赴日本和英国留学的情况、所学专业及回国后的贡献,为山西地方科技、工业发展发挥的作用等,总结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的成效。第七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特点及价值”。比较同时期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分析科学教育活动对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总结大学堂科学科学教育活动对于科学本土化的作用。第八部分为结语。总结文章研究得失。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虽然未能挽救清王朝覆亡的结局,但围绕新式学堂科学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西学特别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意义重大。山西大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开展的科学课程制订、科学教材编译、科学人才培养、科学考察研究等一系列科学活动,对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认识和普遍接受西方科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山西大学堂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纪元,而且有效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对推动中国科学体制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深刻影响了近代山西科技、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
李倩玉[6](2020)在《瑞典吕勒欧孔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个案研究》文中认为现如今,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各个领域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国形象,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流合作也空前深厚,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靡,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志愿者们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如何正确应对跨文化的差异、顺利完成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对于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虽越来越多,但多集中于亚洲国家。在2018年至2019年期间,笔者有幸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赴瑞典吕勒欧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十个月的时间里,笔者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者和见证者的双重角度出发,对自己跨文化适应的过程进行了完整地追踪和记录。基于对典型案例的筛选和分析,并结合对同孔院教师的访谈,笔者选择从物质、语言、行为、心理四个层面来真实重现瑞典吕勒欧孔院汉语教师所经历的适应历程,探究在不同层面所呈现出的跨文化适应特点,并就其适应策略进行深刻地反思与讨论。本文采用质性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以跨文化适应研究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访谈、日记、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再现本人和同孔院教师在瑞典十个月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研究表明瑞典吕勒欧孔院教师跨文化适应情况整体较好,均采取了积极的适应策略,在语言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提升,虽在物质和行为层面的适应相对较慢,但无明显的文化休克现象。最后,希望本文能够为日后赴任的志愿者提供借鉴,并填补对瑞典汉语教师志愿者研究的空白,使读者对瑞典汉语教学更加关注,也为跨文化适应的研究积累素材。
李兆旭[7](2020)在《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文中指出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兼具“小众”与“大众”性质——以体育为业的人才固然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可以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都与体育人才的主导和参与密不可分。体育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是体育行业的基础,又是大众体育的引领者,这就让体育学校具备沟通多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是体育学科和体育行业发展状况的典型样本;体育学校与政府、民众的关系,又反映着民国时期体育文化的特质、发展路径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状况。为进一步梳理有关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史实,展现中国体育行业的专业化、近代化进程,并更准确地评价中国近代体育学校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作用,本论文分五章、两部分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体育学校。第一部分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分别从起源、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三方面入手,呈现近代体育学校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人自主兴办的体育学校和西方人在华培养体育人才的工作,是体育学校在中国的两大起源。两者均认同体育兼具锻炼身体和塑造精神的意义,因此都迫切希望大量培养体育教师。两类体育学校在竞争中,共同塑造了以自然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体育教师为首要目标,理论学科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体育元素的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体育学校日后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在起步阶段初露端倪。第二章分别探讨了公立体育学校和私立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状况。1929年前,公立体育学校的发展相对迟缓,而私立体育学校深受五四时期民族主义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力量。从1929年起,南京国民政府的体育政策日益积极,辐射全国的公立体育学校系统初现雏形。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私立体育学校的约束,私立体育学校被纳入体育师资训练系统。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私立体育学校大受打击,公立体育学校成为体育学校的主体。第三章探究了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训练体育师资为宗旨和首要目标,培养文化素质全面,体育理论扎实,运动技能优秀,实务能力突出的体育人才,是体育学校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体育学校在招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毕业就业各环节,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采取了多种手段,希望将人才培养机制的效能最大化,但效果并不理想。体育学校的产生、经营和教学活动,既体现了近代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成果,也反映了民国时期体育事业总体孱弱的现实。第二部分由第四、五章组成,探究近代体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从体育视角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其中,第四章探讨了体育学校中的武术教学,认为武术成为近代体育的重要项目,既是以西方体育学科衡量和改造中国传统体育的结果,也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下与西方对抗的实践。在“西方近代体育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追求下,专业学校武术成为了一门自成体系的,技术和理论兼备的“学问”,但是,仅凭近代专业学校武术,尚难以充分完成传承、发展武术的重任。第五章延续了过往学者关于体育对女性的身体改造,以及体育与妇女解放关系的探讨,认为近代女子体育专业教育一方面以“体育救国”的追求打破和否定了传统意义上“柔弱无力”的文雅,另一方面又定义了健康柔美的“文雅”,两者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内核一脉相承,都认为女子应阴柔委婉,女性应弱于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推翻与重建,既刺激和保护了女子体育的初步发展,客观上在体育行业内创造了女子专属的空间。又严重限制了女体育从业者的从业方向和上升空间。民族主义在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支配地位,似乎与自然体育思想的主流地位相悖;实质是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统一。因为自然体育提升身体素质的目标仍然与“体育救国”相一致,其引入的近代竞技体育项目,不仅为传统体育的改造提供了样板,甚至也成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重要方式。因此,自然体育思想虽然在价值观上与“体育救国”存在差异,但仍能与“体育救国”并行不悖。
李琳[8](2020)在《中西手法医学教材对比与手法术语英译研究 ——以《推拿学》与Clinical Massage Therapy为例》文中认为目的:在自然疗法愈来愈受到欢迎的今天,中医手法医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显着的疗效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随着留学生数量增加,高校和学生对于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本研究通过对中西手法医学教材与其中的手法专业术语进行对比,为中医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建设提出建议,对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标准化进行探讨,以期弘扬优秀的手法医学文化,促进中西方手法医学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中医手法医学英译的标准化进程,为国内中医双语教材的编写及翻译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中西手法医学、手法医学教材与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掌握研究背景。其次,使用对比分析法,以金宏柱主编李照国主译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汉英双语教材·推拿学(供来华留学生用)》(以下简称《推拿学》)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按摩治疗课程的教材,由Fiona Rattray及Linda Ludwig所着的Clinical Massage Therapy为研究对象,对比两部教材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素材方面的异同;并参照中医药术语英译的标准,总结出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的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回译性和民族性五个原则与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法三种英译方法,对比中西两部教材中手法的专业术语,将上述英译原则与方法用于分析中医教材中手法的译名是否恰当。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中西两部手法医学教材中教材编写的对比分析,得出两部教材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实例进行分析,得出中医术语英译的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回译性和民族性五个原则与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三种英译方法适用于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并根据以上原则与方法得出了对于《推拿学》教材中医手法术语译名的评价。为中医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建议,有利于推动中医手法医学专业术语的英译标准化进程。结论:通过对比分析中西两部手法医学教材的编写和其中的手法专业术语,得出了对于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的三个启示:中医手法术语的英译应简明,并准确表明动作特点;要注意保持手法译名的系统性;在仔细分析中西手法异同的基础上,可适当借鉴国外手法术语的命名方式。同时提出了中医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四个编译建议:教材的内容要具备专业性,满足国际化教学需求,与时俱进;教材要能激发留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要加快知识更新频率,重视参考文献的作用;教材形式应向立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教材要提高英译质量,规范专业术语。
贾玉杰[9](2020)在《瑞典初级汉语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声调习得对母语为瑞典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瑞典汉语初级学习者听辨实验及发音实验的研究,并根据实验的正确率及错误模式讨论瑞典汉语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的难点和偏误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汉语四个声调习得难度对瑞典学习者来说是不同的,听辨实验中由难到易依次为:阳平﹥阴平﹥去声﹥上声,发音实验中由难到易依次为:上声﹥去声﹥阳平﹥阴平。根据听辨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双字词中对阴平后字影响最大的是去声前字,对阳平后字影响最大的是去声前字,对上声后字影响最大的是阴平前字,对去声后字影响最大的是阳平前字;在发音实验中发现,双字词中前字声调对阴平后字影响最大的是阳平前字,对阳平后字影响最大的是上声前字,对上声后字影响最大的是阳平前字,对去声后字影响最大的是阴平和上声前字。通过与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进一步探讨瑞典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特点。依据此实验结果,笔者从母语干扰、目的语干扰、教师和教材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分析瑞典学生习得汉语声调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据其提出五条教学建议:强化声调意识、多方面强化声调教学、教材中声调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做好定期测试以及引入网络、多媒体和APP等手段,全方位促进学生汉语声调的习得。
郭美春[10](2020)在《二十五年,难忘瑞典情缘》文中研究说明一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方突然宣布中止接受我国留学生。为了发展经济掌握先进技术,高教部决定向西北欧较友好的国家派遣留学生。我的先生张受天那时已年过三十,是清华大学水利系讲师,他有幸被公派前往瑞典学习"地下建筑工程专业"。瑞典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处都是坚硬的岩石,为开发地下工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他们拥有大量的地下建筑:如小规模的地下城市、
二、瑞典的中国留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典的中国留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下的环球开学季(论文提纲范文)
各国防疫松紧不一 |
仍存防疫风险 |
机票购买难度陡增 |
包机接中国留学生 |
(2)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缘起、实践与叙事(1971~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一 缘起: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重启 |
(一)学缘与业缘 |
(二)中西民间科技交流的延续 |
(三)美国科技外交的再次实践 |
二 实践:中美科技交流的“民间形式”与“政治性质” |
(一)政府谈判重启民间科技交流 |
(二)政府协助开展民间科技交流 |
(三)“民间形式”与“政治性质”的矛盾与解决 |
三 叙事:中美民间科技交流中的观念与叙事 |
(一)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观念重塑 |
(二)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多种叙事 |
(三)从批判“洋奴哲学”到“向美国学习” |
结 语 |
(3)文化生态视角下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国外研究现状 |
1.4.2 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1.6.1 本文研究重难点 |
1.6.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运用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在华留学生 |
2.1.2 社会文化适应 |
2.2 文化生态理论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现状 |
3.1.1 调查对象 |
3.1.2 问卷设计 |
3.1.3 来华留学生的基本状况 |
3.2 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一般状况 |
3.2.1 自然环境适应情况 |
3.2.2 生活习惯适应情况 |
3.2.3 校园生活适应情况 |
3.2.4 社会环境适应情况 |
3.2.5 文化、价值观适应情况 |
3.2.6 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总体情况 |
3.3 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现状分析 |
3.3.1 内部因素 |
3.3.2 外部因素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社会工作实务服务 |
4.1 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需求分析 |
4.1.1 熟悉周边环境,便利日常生活的需要 |
4.1.2 获得朋辈支持、参与校园生活的需要 |
4.1.3 提高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
4.1.4 丰富文化体验,适应文化生活的需要 |
4.2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目标 |
4.3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服务对象及方法 |
4.3.1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服务对象 |
4.3.2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服务方法 |
4.4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服务过程 |
4.4.1 活动的招募 |
4.4.2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活动的实践 |
第五章 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实务活动的评估与反思 |
5.1 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活动介入效果评估 |
5.1.1 社工观察留学生外在行为变化情况 |
5.1.2 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前后对比情况 |
5.1.3 留学生自我评估反馈 |
5.2 社会工作介入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服务反思 |
5.2.1 伦理价值观的反思 |
5.2.2 资源链接的反思 |
5.2.3 开展效果的反思 |
第六章 社工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模式构建策略 |
6.1 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模式的构建 |
6.1.1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模式内涵 |
6.1.2 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模式的主体功能及相互关系 |
6.1.3 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模式特征 |
6.2 社会工作者在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中的优势 |
6.3 社会工作介入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对策 |
6.3.1 协调各方分工,提升自然环境适应能力 |
6.3.2 构建支持网络,促进校园环境适应 |
6.3.3 提升知识技能,实现社会生活适应 |
6.3.4 开展多元活动,提高文化生活适应能力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留学吧(论文提纲范文)
No.1加拿大 |
No.2澳大利亚 |
No.3德国 |
No.4瑞士 |
No.5美国 |
No.6瑞典 |
No.7荷兰 |
No.8英国 |
No.9西班牙 |
No.10法国 |
(5)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价值 |
0.4 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 |
0.5 研究方法 |
0.6 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一章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与山西大学堂的创建 |
1.1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的发端 |
1.1.1 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
1.1.2 近代中国的科学活动 |
1.1.3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开展 |
1.2 清末山西大学堂的创建 |
1.2.1 山西大学堂的历史沿革 |
1.2.2 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进程 |
1.2.3 山西大学堂的办学款项筹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
1.3 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 |
第二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2.1 山西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
2.1.1 中学专斋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
2.1.2 西学专斋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
2.2 山西大学堂科学仪器购置及实验室建设 |
2.3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来源 |
2.4 山西大学堂课程教习聘任 |
2.5 山西大学堂学子招生与培养 |
2.5.1 学子招生——西学薄弱 |
2.5.2 授课方式——中西迥异 |
2.5.3 学子培养——注重实践 |
2.5.4 毕业考核——出身奖励 |
第三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 |
3.1 山西大学堂初创时期科学教材编译 |
3.1.1 清末科学教材编译活动的兴起 |
3.1.2 山西大学堂对科学教材的需求 |
3.2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机构设置 |
3.2.1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的创建 |
3.2.2 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的创建 |
3.3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教材编译及内容 |
3.3.1 高等学堂用书 |
3.3.2 中等学堂用书 |
3.3.3 师范学堂用书、参考用书等 |
3.3.4 科学教材编译人员组成 |
3.3.5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编译活动的特点 |
3.4 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编译教材 |
3.5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影响 |
3.5.1 对中国科学教材的充实 |
3.5.2 编译科学教材的传播 |
3.5.3 编译活动之于近代中国科学启蒙 |
第四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群体及活动 |
4.1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考 |
4.1.1 西学专斋的科学人物 |
4.1.2 中学专斋的科学人物 |
4.1.3 上海译书院的科学人物 |
4.1.4 山西大学堂的管理人员 |
4.2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活动考 |
4.2.1 山西大学堂创办者的科学活动 |
4.2.2 山西大学堂教习群体的科学活动 |
4.2.3 其他教习的科学活动 |
4.3 科学人物的待遇及奖励 |
第五章 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开展及成效 |
5.1 清末留学教育浪潮中的山西官派留学活动 |
5.1.1 清末留学教育的起步 |
5.1.2 山西地方留学活动 |
5.2 山西大学堂学子赴日留学考证 |
5.2.1 留日学生批次及人员 |
5.2.2 留日学生的专业特点 |
5.2.3 留日学生的活动及影响 |
5.2.4 赴日留学兴起的原因分析 |
5.3 山西大学堂留英学生群体 |
5.3.1 留英学生批次及人员 |
5.3.2 官派西斋留英学生专业分析 |
5.3.3 西斋留英学生对山西科技发展的贡献 |
5.3.4 赴英留学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特点及价值 |
6.1 同时期国立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开展 |
6.1.1 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 |
6.1.2 北洋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 |
6.2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
6.3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对科学本土化的价值 |
6.3.1 推动近代教育体制变革 |
6.3.2 提升山西科技工业水平 |
6.3.3 影响山西政治文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瑞典吕勒欧孔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综述 |
2.1.1 国外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概况 |
2.1.2 国内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概况 |
2.2 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数据搜集 |
4. 跨文化适应个案研究 |
4.1 物质层面 |
4.1.1 案例及分析 |
4.1.2 适应特点及策略 |
4.1.3 反思与讨论 |
4.2 语言层面 |
4.2.1 案例及分析 |
4.2.2 语言能力的发展及习得策略 |
4.2.3 反思与讨论 |
4.3 行为层面 |
4.3.1 案例及分析 |
4.3.2 适应特点及策略 |
4.3.3 反思与讨论 |
4.4 心理层面 |
4.4.1 案例及分析 |
4.4.2 适应特点及策略 |
4.4.3 反思与讨论 |
5.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提高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建议 |
5.2.1 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建议 |
5.2.2 对汉办和孔子学院的建议 |
5.2.3 对培养高校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一) 近代中国体育史研究 |
(二)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史研究 |
三、研究简介 |
(一)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
(二) 基本史料和研究方法 |
(三)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起源 |
一、中国人自办体育学校:以中国体操学校为中心 |
(一) 自办体育学校的动机 |
(二) 中国体操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的办学实践 |
二、外国人在华兴办体育学校: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中心 |
(一) 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在华体育人才的动机 |
(二)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兴衰 |
(三)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训练方式 |
(四)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与中国体育事业 |
四、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 |
一、私立体育学校 |
(一) 五四时期的“私立体育学校热” |
(二) 经营私立体育学校的困难 |
(三) 私立体育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以办学资质争议为中心 |
二、公立体育学校 |
(一) 1903~1929年:公立体育学校的缺位 |
(二) 1929~1937年:起步与初步发展 |
(三) 1937~1945年:整理与扩张 |
(四) 1945~1949年:不正常的“常态” |
三、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
一、招生制度 |
(一) 普通招生:体育学校选材标准分析 |
(二) 保送招生:学校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互动 |
二、课程体系 |
(一) 体育学课程 |
(二) 其它课程 |
三、课外活动 |
(一) 运动技能的展示和检验 |
(二) 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拓展 |
四、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措施与实际成效 |
(一)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措施 |
(二) 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
五、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中的传统体育教学:以专业学校武术为中心 |
一、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及其发展动力 |
(一) 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 |
(二) 专业学校武术的发展动力:中小学全面推广学校武术 |
二、专业学校武术的建构 |
(一) 对西方近代体育学的顺应 |
(二) 建设“中国式体育学”的尝试 |
三、专业学校武术的成效和局限 |
四、小结 |
第五章 民国体育学校中的女子体育专业教育 |
一、女子体育专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
(一) 近代精英阶层对女子体育的提倡 |
(二) 女性自觉投入体育事业 |
二、女子体育专业教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
(一) 与男性平分秋色的运动健将 |
(二) “健康而温柔”的新女性美 |
三、女子体育专业的就业情况 |
(一) 女性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
(二) 女性体育从业者受到的束缚 |
四、小结 |
结语:多重视角下的体育史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民国体育学校简称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8)中西手法医学教材对比与手法术语英译研究 ——以《推拿学》与Clinical Massage Therapy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1.1 手法医学 |
1.1.1 手法医学概述 |
1.1.2 中西手法医学的发展与对比 |
1.2 手法医学教材研究 |
1.3 手法医学英译研究 |
1.3.1 国内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研究 |
1.3.2 国外手法医学英文着作 |
第二章 教材选择与教材评估方法 |
2.1 教材选择 |
2.1.1 编译者简介 |
2.1.2 教材介绍 |
2.2 教材评估方法 |
第三章 中西手法医学教材编写的对比 |
3.1 教学对象 |
3.2 教学目标 |
3.3 教学内容 |
3.3.1 作用原理与疗效 |
3.3.2 “诊断”与“评估” |
3.3.3 手法的应用 |
3.3.4 自我推拿与自我护理 |
3.3.5 两部教材的特色内容 |
3.4 教学方法 |
3.5 其他教学素材 |
3.5.1 图表 |
3.5.2 练习题 |
3.5.3 附录 |
3.6 两部教材的优势与不足 |
第四章 手法医学专业术语对比分析 |
4.1 Clinical massage therapy手法介绍 |
4.1.1 瑞典按摩 |
4.1.2 非瑞典按摩 |
4.1.3 水疗法与治疗性锻炼 |
4.2 手法医学术语的英译原则与方法 |
4.3 中西方手法医学专业术语名的特点 |
4.3.1 Clinical Massage Therapy手法术语名的特点 |
4.3.2 《推拿学》手法术语名的特点 |
4.4 西方手法医学专业术语的对比 |
4.4.1 “手法”一词的对比 |
4.4.2 中西各类手法的对比 |
4.5 对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的启示 |
第五章 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编写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手法医学双语教材建设的探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瑞典初级汉语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五节 汉语声调和瑞典语声调对比 |
第一章 瑞典初级汉语学习者声调习得听辨实验分析 |
第一节 听辨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听辨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泰国和瑞典汉语学习者汉语声调听辨偏误对比分析 |
第二章 瑞典初级汉语学习者声调习得发音实验分析 |
第一节 发音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发音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泰国和瑞典汉语学习者汉语声调发音偏误对比分析 |
第四节 汉语声调听辨和发音情况对比 |
第三章 学习者声调偏误产生的原因及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第四章 针对本文实验的汉语声调习得教学设计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过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二十五年,难忘瑞典情缘(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四、瑞典的中国留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下的环球开学季[N]. 袁源. 国际金融报, 2021
- [2]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缘起、实践与叙事(1971~1978)[J]. 张静. 美国研究, 2020(05)
- [3]文化生态视角下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徐黎.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4]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留学吧[J]. 高梦宇. 考试与招生, 2020(Z1)
- [5]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D]. 徐冠华. 山西大学, 2020(12)
- [6]瑞典吕勒欧孔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个案研究[D]. 李倩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D]. 李兆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中西手法医学教材对比与手法术语英译研究 ——以《推拿学》与Clinical Massage Therapy为例[D]. 李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瑞典初级汉语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研究[D]. 贾玉杰. 兰州大学, 2020(11)
- [10]二十五年,难忘瑞典情缘[J]. 郭美春. 档案春秋,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