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的新用法

友好的新用法

一、friendly的新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田填[1](2021)在《任务型理念下网络初级汉语听说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

韩倩[2](2021)在《英语动物群体表量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理据》文中指出

陈曲琴[3](2020)在《《英语中的礼貌与阶级》(第3-4章)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翻译材料来自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文化研究学院Sara Mills教授所着的《英语中的礼貌和阶级》(English Politeness and Class)。翻译章节为第三、四章节。经确认,该书在国内尚未出现任何译本。在《英语中的礼貌和阶级》一书中,萨拉教授重点关注阶级和礼貌的关系,她以英国中产阶级和英国英语礼貌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交叉分析(不)礼貌、语言、文化和阶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重新解读了不同阶层的群体在人际交往中的(不)礼貌。该书扩展了现有人际互动(不)礼貌研究的范围,为人际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英语中的礼貌和阶级》一书属于语用学文本,在词汇层面,存在的难点是语用学和其他专业术语的理解以及转喻和隐喻的翻译;在句法层面,该书大量使用限制性定语从句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给理解和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文体层面,存在的难点则是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或重现原文的逻辑和风格。这些难点正是笔者此次翻译实践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完成了第三、四章节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本翻译报告。笔者从专业术语、转喻、隐喻、定语从句、逻辑和措辞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功能对等的指导下运用诸如加注原语术语、脚注、直译、解释喻义、四字格、拆译、调整语序等翻译方法来实现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文体层面的对等。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深刻认识到,好的译文是对原文本的透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多次校对等每一个步骤层层作用的结果。笔者希望此翻译文本能让更多读者了解英国的礼貌和阶级,为今后类似的语用学学术文本翻译提供一些相关的翻译经验,帮助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了解这一新的礼貌研究。

唐文炜[4](2020)在《基于卟啉给体-受体型小分子有机忆阻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互补式金属氧化物(CMOS)存储技术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忆阻器作为电路四大基础元器件之一,具有制备简单,性能多样,存储信息速度快且稳定优点,尤其是理论极限尺寸极小,因而被认为是下一代存储技术。相比与传统的无机忆阻器,有机忆阻器材料获取范围广泛,制造成本低廉,而且能耗低,易于控制。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基于溶液加工的卟啉(Zn-porphyrin)给体-受体型小分子有机忆阻器,深入研究了器件制备、性能测试以及工作机制等方面问题,揭示不同层在器件中的作用,最终获得具有超低功率损耗的低成本有机忆阻器。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制备高性能有机忆阻器。制备器件结构为ITO/WO3/Zn-porphyrin/Ag忆阻器,研究其综合电学性能,发现该结构下忆阻器特性最好,功率耗能极低;研究发现有机层厚度对忆阻性能影响较大,通过改变有机层薄膜厚度可有效调控忆阻器实际工作功率;研究还发现无机WO3层对忆阻器工作稳定性影响很大。同时,制备了单有机层ITO/Zn-porphyrin/Ag和单无机层ITO/WO3/Ag忆阻器,性能都非常差,说明每层作用及其重要。进一步发现卟啉分子(Zn-porphyrin)内锌金属原子必不可少。该忆阻器高低电阻比为~103,百次测量后设置电压Vset为0.38 V,重置电压Vreset为-1.8 V,能耗很低;忆阻器在通过180次以上的循环测试后,仍有明显的阻变现象,稳定性好;经过上万次连续不间断读取仍保持同一阻值状态,可靠性高。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研制的忆阻器各方面优于其它有机忆阻器,因而,对基于卟啉给体-受体型小分子有机忆阻器工作机理研究极其重要。2.探究ITO/WO3/Zn-porphyrin/Ag忆阻器工作机制。本论文对高阻和低阻器件内部不同位置的元素分布及价态进行测试及分析,发现ITO/WO3/Zn-porphyrin/Ag忆阻器产生阻变的原因不是金属Ag离子主导阳离子迁移金属电化学机理(ECM),而是由氧离子主导的阴离子变价改变记忆机理(VCM),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相应的能带模型,形象揭示了该忆阻器每个过程的工作机制,为该类型忆阻器研究提供了清晰、可靠的实验理论模型。

李文玲[5](2020)在《《数字化转型》(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在政治、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加强。目前,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技术不仅在科技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数字化的研究。因此,译者选取了 Digital Transformation一书的前三章作为此次翻译的源文本,通过描述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在三维数字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自动化驾驶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增强人们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和重视。译者希望此次翻译实践能为中外数字化技术的交流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着重探讨了科技文本的翻译方法。本报告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选题背景、源文本特点和翻译实践的意义;第二章主要从译前、译中和译后三方面阐述翻译过程;第三章是案例分析,为本报告的核心,主要是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科技文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四章是翻译实践总结,归纳翻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翻译任务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希望本报告能为今后科技文本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得出结论: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直译、零翻译、增译法和省译法等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两种理论对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田晓筱[6](2020)在《《电子游戏的翻译与本地化:娱乐软件的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技术革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我们逐渐意识到,随着人们的娱乐活动趋向多样化,作为文化交流手段的翻译已不再局限于一般形式。纵观翻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笔者发现音频和字幕翻译逐渐变得流行,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视听翻译。与传统的文本翻译相比,视听翻译的对象具有多方感官的效果,因而它比普通文本的翻译更复杂。此外,视听翻译往往会综合运用特殊的翻译策略。由此可见,关于视听翻译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能用来引导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本报告基于米格尔·A·伯纳尔-梅里诺博士所撰写的《电子游戏的翻译与本地化:娱乐软件的全球化》一书的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英译汉实践。笔者所选的文本着重分析了电子游戏的语言特点。笔者所选的文本中包含丰富的专业术语与复杂的长难句。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此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要特别注意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本报告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运用相关的翻译理论,笔者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第二,笔者希望能借助本次翻译实践为未来从事游戏本地化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参考,与此同时,将新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对游戏和游戏本地化感兴趣的读者。

何曼[7](2020)在《《人工智能对学习、教学和教育的影响及其对未来政策的挑战》(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知识的获取和传递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撰写的政策科学报告《人工智能对学习、教学和教育的影响及其对未来政策的挑战》描述了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和对学习、教学和教育的潜在影响,以及应对人工智能所创造的机遇和挑战的前瞻性活动。鉴于该报告尚无翻译,笔者节选报告主体部分第2章至第4章的内容,旨在提高自身翻译能力,传播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知识,同时为科技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源文本涉及大量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知识,因此需要考虑读者的知识文化背景,增加对源文本的理解。为了实现语言交际功能,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根据翻译的特定目的以及读者的阅读需求,对翻译难点进行探讨并提供解决方案。翻译过程中主要存在科技术语、半科技术语、缩略语、复杂句、被动句等翻译难点,译者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解决翻译难点。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第一,科技文本常常包含大量科技术语、半科技词汇和缩略语,译者使用直译、加注等方法再现原文意义;第二,在翻译被动句、复杂句时,译者运用转换法、拆分法等手段增强句子可读性;第三,译者运用省译、重复法等翻译方法实现译文的衔接与连贯、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本翻译实践报告对科技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胡佳钰[8](2020)在《纪实文学汉译英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第10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是基于《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的第10章汉译英翻译实践撰写的。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自主创新、享誉世界的故事细节,源语文本展现了中国高铁的先进技术和发展历程。源语文本为纪实文学,兼具信息型与表情型文本特征,前景化语言丰富。根据英国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对前景化理论的阐述,同时结合文本特点,笔者从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两方面对翻译难点进行探讨。质量前景化主要表现为语音偏离、词汇偏离和语义偏离;数量前景化主要通过反复结构和平行结构展现。笔者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以及直译、意译、创译等翻译方法,以期实现前景化语言的翻译再现。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对纪实文学的文本特征及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译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谭星[9](2020)在《中国日报网中的英语新词语及其汉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新词语更是词汇中的“弄潮儿”和佼佼者。中国渴望了解世界,世界也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研究英语新词语不但可以消除我国同各国的交流障碍,也对了解时代的变迁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而新词则是词汇富有活力的标签,了解英语新词语的构词规律、翻译方法及其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对研究语言发展的趋势具有巨大理论意义。本文以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站“英语点津”频道下的英语新词语作为语料。首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新词的定义及界定方法。其次,以定性研究法为基础,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总结了英语新词语的构词方式,通过文献分析法,以翻译理论为指导归纳了英语新词语的翻译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学者们对于英语新词语构词方式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对已成型的词形进行分类分析,而对于其分类下的语义究竟如何构建的研究较少;翻译方法讨论的也多是怎样提高其翻译技巧,对于翻译者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研究较为单薄。而语义构建和翻译认知构成了英语新词翻译的基础,对于两者规律的探索也是解决英语新词汉译中出现问题的切入口。在众多的理论中,我们发现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两者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将概念整合理论分别与英语新词的构词、翻译方法联系起来,首先以构词方式归类,通过图表分析法分析了概念整合理论下英语新词语的意义构建过程;不仅讨论英语新词语的翻译法,还分析了译者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地以翻译方法作为分类,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分析了译者在不同翻译方法下翻译英语新词语的心理过程。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最主要的创新之处。总之,本文对于英语新词语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不仅从界定方式、构词方式、翻译方法等方面归纳总结。也从认知方面入手,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其意义构建过程和翻译认知过程,这对于丰富英语新词语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在实践方面,发现概念整合网络不但对于新词意义构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且对于翻译者的翻译过程也具有一致性。该研究有助于拓宽对英语新词语的系统研究和汉译方法的改进。

段丹丹[10](2019)在《磷脂酶D催化合成磷脂酰甘油液—固反应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作为磷脂酰转移反应的生物催化剂,通常用来催化自然界含量相对丰富的卵磷脂或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以合成各种具有功能性的,且纯度高的单一磷脂、稀有磷脂和新型磷脂类衍生物,如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在临床医学上,PG通常被用于肺部疾病诊疗,其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常与其他乳化剂配合,对食品进行乳化;合成的PG还可作为药物载体,实现药物靶向给药。本文即以PLD催化PC进行磷脂酰基转移合成PG,探究两种液-固体系对磷脂酰基转移反应的影响。其一:引入生物印迹技术,通过印迹预处理将酶过度活化,但由于印迹诱导的构象变化在水存在下可完全擦除,鉴于此,结合传统固定化方法,将PLD吸附并沉淀于无孔纳米二氧化硅载体表面,再加入交联剂,通过分子内及分子间交联形成覆盖在载体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酶网”。生物印迹与传统固定化方法组合以达到提高PLD活性和选择性。之后,印迹固定化酶作为反应体系固相,PC溶于有机相中,底物与印迹固定化酶溶于水相,构建液-液-固体系催化PC进行磷脂酰转移合成PG。其二:考虑到磷脂产品用于药用及食品等领域,残留的有毒有机溶剂会对使用者以及操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增加环境污染,提高生产后处理成本等问题。水通常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反应介质,同时,据已报道文献可知,表面活性剂能和双亲性底物磷脂形成混合胶束来实现磷脂在水溶液中的分散。鉴于此,本实验小组构建了高效绿色环保的液-固相PLD催化反应体系。通过共价结合曲拉通(Triton X-100)的纳米二氧化硅载体在纯水相中实现PC吸附,载体上的PC在PLD催化下进行液-固界面磷脂酰基转移合成PG。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以实验室筛选储存的链霉菌株发酵生产磷脂酶D,通过印迹、吸附、沉淀、交联四个主要过程制备出选择性好、稳定性高、催化性能优的印迹固定化酶。探究印迹固定化酶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如下:沉淀剂选择异丙醇,沉淀剂用量为4 mL,pH为5.5,底物摩尔比(甘油/PC)为65:1,交联剂戊二醛用量为320μL。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活力达1658.8U/gprotein。此外,对制备的印迹固定化酶进行性能评价,相较于游离酶,印迹固定化酶的温度耐受性、储存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均得到了显着地提高。(2)利用已制备的印迹固定化酶催化PC进行磷脂酰转移合成PG,探究了有机溶媒、pH、温度等主要因素对磷脂酰基转移反应的影响,得出合成PG的最优反应条件:有机溶媒选择乙醚,温度为35℃,pH为6.0,在此条件下合成PG,产率为73%。并对游离酶以及印迹固定化酶的磷脂酰转移反应过程进行酶促反应动力学模拟,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表明酶与底物亲和力较好。(3)针对传统双液相使用有毒有机溶剂的问题,首次提出以醋酸缓冲液作为水相,共价结合曲拉通的载体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反应体系中的固相,在水相中实现对PC的吸附,PLD催化吸附于载体上的PC进行液-固界面磷脂酰转移反应合成PG。探究了载体表面曲拉通含量对PC的吸附情况,当载体表面曲拉通含量为8.5×10-8mol/g时,PC在载体上基本完全吸附,吸附率达98%,PG转化率达90.5%。其反应动力学符合PC限制的Michaelis-Menten方程。此外,探究了液-固体系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30℃,pH为6.0,对游离酶与载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游离酶重复利用7次后PG相对产率仍高达80%,载体使用16次后PC吸附量和PG产率均无明显下降。

二、friendly的新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riendly的新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3)《英语中的礼貌与阶级》(第3-4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Text Introduction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 While-translating
        2.2.1 Source Text Comprehension
        2.2.2 Target Text Organization
        2.2.3 Major Difficulties Meet in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Peer-proofreading and the final check by supervisor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Nida and Hi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Principle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3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4.1.2 Translation of Book Title
        4.1.3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4.1.4 Translation of Metonymy
    4.2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4.2.2 Translation of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4.3 Equivalence at Stylistic Level
        4.3.1 Transfer of Wording
        4.3.2 Transfer of Logic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Reflec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4)基于卟啉给体-受体型小分子有机忆阻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忆阻器
    1.3 忆阻器的开关机理
    1.4 有机忆阻器的进展
    1.5 本文主要工作和意义
第二章 忆阻器的制备、判定标准以及检测方法
    2.1 引言
    2.2 忆阻器各层制备方法
    2.3 忆阻器相关测试参数
    2.4 测试表征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卟啉给体-受体型小分子忆阻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单有机层和单无机层忆阻器特性
    3.3 WO_3层对器件影响
    3.4 Zn-porphyrin层对器件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卟啉给体-受体型小分子忆阻器工作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忆阻器元素分布
    4.3 XPS的测试结果
    4.4 导电通道与界面能级理论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数字化转型》(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Pre-translation
    2.2 In-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he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3.2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Chapter 4 Summary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4.2 Remained Problem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uthor's Resume
Acknowledgements
Thesis Data Collection

(6)《电子游戏的翻译与本地化:娱乐软件的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Book
    1.2 About the Author
    1.3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Book
    1.4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1.4.1 Text Typology
        1.4.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Parallel Text
        2.1.2 Tools
    2.2 Schedule
    2.3 Glossary
    2.4 Quality Control
        2.4.1 Checking Completeness of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2.4.2 Revising Mistakes in Target Text
        2.4.3 Seeking for Inappropriate Expressions in Translated Version
        2.4.4 Collecting Feedbacks from Readers
3.CASE STUDY
    3.1 Accuracy
        3.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
        3.1.2 Translation of Terms with Fixed Version
        3.1.3 Translation of Terms without Fixed Version
    3.2 Readability
        3.2.1 Omission
        3.2.2 Voices Changes
        3.2.3 Restructuring
        3.2.4 Division
        3.2.5 Conversion
4.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4.2 Limitations
    4.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7)《人工智能对学习、教学和教育的影响及其对未来政策的挑战》(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2.Task Description
    2.1 Source Text Description
    2.2 Target Readers
    2.3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3.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3.1.1 References to Parallel Texts
        3.1.2 Establishment of a Term Bank
        3.1.3 Translation Tools
        3.1.4 Theoretical Basis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2.1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 Text
        3.2.2 Expression of the Translated Text
    3.3 Proofreading
4.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4.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4.1.2 Translation of Semi-technical Words
        4.1.3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4.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4.3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at Discourse Level
        4.3.1 Translation of Pronouns
        4.3.2 Translation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tructure
5.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1:ST and TT
    Appendix2:Term Bank
Acknowledgements

(8)纪实文学汉译英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第10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介绍
    1.2 文本特征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计划制定
        2.1.2 技术和资源支持
        2.1.3 理论与策略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2.3.1 自我审校
        2.3.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质量前景化的翻译
        3.1.1 语音偏离的翻译
        3.1.2 词汇偏离的翻译
        3.1.3 语义偏离的翻译
    3.2 数量前景化的翻译
        3.2.1 反复结构的翻译
        3.2.2 平行结构的翻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纪实文学的翻译难点及应对策略
    4.2 译者的专业素养
    4.3 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及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9)中国日报网中的英语新词语及其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3 英语新词语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
        0.5.1 论文结构
        0.5.2 创新之处
第1章 理论基础
    1.1 新词语的界定
    1.2 概念整合理论
        1.2.1 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1.2.2 概念整合过程
        1.2.3 概念整合的四个网络类型
第2章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和汉译方法
    2.1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语的出现领域
        2.1.1 经济领域
        2.1.2 社会生活
        2.1.3 网络文化
    2.2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
        2.2.1 复合法
        2.2.2 派生法
        2.2.3 混成法
        2.2.4 首字母缩略法
        2.2.5 类比法
    2.3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语的翻译方法
        2.3.1 直译法
        2.3.2 意译法
        2.3.3 音译法
        2.3.4 省译法
        2.3.5 阐述法
        2.3.6 混合译法
    2.4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汉译中存在的问题
        2.4.1 以词语解释作译名
        2.4.2 过度机械的直译
        2.4.3 文化意义的缺失
        2.4.4 感情色彩的偏差
        2.4.5 译名不统一
    2.5 小结
第3章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的英语新词语研究
    3.1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英语新词语的语义构建研究
        3.1.1 概念整合理论下复合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2 概念整合理论下混成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3 概念整合理论下派生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4 概念整合理论下首字母缩略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5 概念整合理论下类比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6 小结
    3.2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英语新词语的翻译认知过程
        3.2.1 概念整合视角下直译法的认知过程
        3.2.2 概念整合视角下意译法的认知过程
        3.2.3 概念整合视角下音译法的认知过程
        3.2.4 概念整合视角下阐述法的认知过程
        3.2.5 概念整合视角下混合译法的认知过程
        3.2.6 小结
第4章 结语
    4.1 研究结论
    4.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3-2018年英语点津栏目英语新词语汇总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磷脂酶D催化合成磷脂酰甘油液—固反应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脂及磷脂酶D
        1.1.1 磷脂概述
        1.1.2 磷脂的改性方法
        1.1.3 磷脂酶D概述
    1.2 磷脂酰甘油
        1.2.1 磷脂酰甘油概述
        1.2.2 磷脂酰甘油用途
    1.3 纳米载体
        1.3.1 纳米二氧化硅
        1.3.2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方法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印迹固定化酶制备
    引言
    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2.1.1 主要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游离磷脂酶D制备
        2.2.2 磷脂检测
        2.2.3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2.4 醋酸缓冲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内容
        2.3.1 印迹固定化酶制备
        2.3.2 印迹固定化酶检测
        2.3.3 沉淀剂的选择
        2.3.4 沉淀剂饱和度对印迹固定化酶活力影响
        2.3.5 底物摩尔比对印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2.3.6 pH对印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2.3.7 戊二醛浓度对印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2.3.8 印迹固定化酶操作稳定性
        2.3.9 印迹固定化酶储存稳定性
        2.3.10 印迹固定化酶温度耐受性
    2.4 结果讨论与分析
        2.4.1 印迹固定化酶检测
        2.4.2 沉淀剂的选择
        2.4.3 沉淀剂饱和度对印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2.4.4 底物摩尔比对印迹固定化酶活力影响
        2.4.5 pH对印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2.4.6 戊二醛浓度对印迹固定化酶活力影响
        2.4.7 印迹固定化酶操作稳定性
        2.4.8 印迹固定化酶储存稳定性
        2.4.9 印迹固定化酶温度耐受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液-固体系合成磷脂酰甘油
    引言
    3.1 实验设备与试剂
        3.1.1 主要设备
        3.1.2 主要试剂
    3.2 实验内容
        3.2.1 有机溶媒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3.2.2 温度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3.2.3 pH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3.2.4 酶促反应动力学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有机溶媒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3.3.2 温度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3.3.3 pH值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3.4 酶促反应动力学
        3.4.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求取
        3.4.2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固体系合成磷脂酰甘油
    引言
    4.1 实验设备与试剂
        4.1.1 主要设备
        4.1.2 主要试剂
    4.2 实验内容
        4.2.1 纳米二氧化硅载体改性
        4.2.2 磷脂PC在载体上的吸附
        4.2.3 磷脂酰基转移反应合成磷脂酰甘油
    4.3 液-固反应体系合成磷脂酰甘油条件探究
        4.3.1 底物摩尔比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4.3.2 温度对合成磷脂酰甘油影响
        4.3.3 pH对合成磷脂酰甘油影响
        4.3.4 酶促反应动力学
        4.3.5 游离酶操作稳定性
        4.3.6 载体操作稳定性
    4.4 结果讨论与分析
        4.4.1 PC吸附曲线
        4.4.2 磷脂酰基转移反应合成磷脂酰甘油
        4.4.3 底物摩尔比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4.4.4 温度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4.4.5 pH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4.4.6 反应动力学参数求取
        4.4.7 游离酶操作稳定性
        4.4.8 载体的操作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friendly的新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任务型理念下网络初级汉语听说课教学设计研究[D]. 田填.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1
  • [2]英语动物群体表量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理据[D]. 韩倩. 湖北大学, 2021
  • [3]《英语中的礼貌与阶级》(第3-4章)翻译报告[D]. 陈曲琴. 暨南大学, 2020(04)
  • [4]基于卟啉给体-受体型小分子有机忆阻器性能研究[D]. 唐文炜. 暨南大学, 2020(12)
  • [5]《数字化转型》(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D]. 李文玲.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电子游戏的翻译与本地化:娱乐软件的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田晓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7]《人工智能对学习、教学和教育的影响及其对未来政策的挑战》(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何曼.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纪实文学汉译英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第10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胡佳钰.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9]中国日报网中的英语新词语及其汉译研究[D]. 谭星. 新疆大学, 2020(07)
  • [10]磷脂酶D催化合成磷脂酰甘油液—固反应体系的研究[D]. 段丹丹. 西北大学, 2019(01)

标签:;  ;  ;  

友好的新用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