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窦丽莹[1](2021)在《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渐深入,城市规模逐步扩张。一些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城市病”凸显出来,环境污染、公共秩序混乱、市政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充斥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给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也阻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全国各个城市争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荣誉的势头不减,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生活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些工作也都离不开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市容市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和底蕴,是展现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窗口。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对城市环境的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泰安市作为一个着名的旅游城市,主要景点集中在泰山区,人口密集,是城市的门面和名片,特有的区位特性决定了其必然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城市治理问题。市容环境作为城市的“面子”,市民赖以生活居住的场所,是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以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管理为切入点,介绍了近几年泰安市泰山区在市容精细化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情况,为了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市民对市容管理的满意情况,对市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各项调查数据,深度探究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中的问题和原因。基于国内外城市的市容精细化管理经验借鉴,结合泰山区具体情况,从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要素、管理空间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细化、量化提出市容精细化管理的优化建议,为管理者提供市容治理的有益思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水平。

暴占杰[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史晓玲[3](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魏霞[4](2020)在《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世界多级化格局深入调整和全球科技产业深刻变革,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治理变革,由此带来的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和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了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也逐渐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困难,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和手段已经难以应对,创新城市管理模式迫在眉睫。一种现代城管的全新治理模式——智慧城管应运而生。智慧城管充分体现了智慧城市互联感知、智能化响应、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等发展理念,更加符合当前城市化进程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政府管理到合作治理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全国各地顺应全球治理变革和我国创新社会治理潮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智慧城管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管建设中得到充分应用,更加有利于资源整合,也更加注重“以人为中心”,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城市化进程中伴生的各种城市管理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慧城管建设的全面铺开,遇到的问题也愈加复杂多变。虽然国内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解决思路,但多从技术发展的视角对智慧城管建设进展较快的一二线城市进行研究,对于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缺乏足够的参考价值。本文以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为研究对象,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尝试对智慧城管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并对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进行研究,总结了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的现状,归纳了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对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对国内外智慧城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明确所需要研究的关键性问题。第二章理清了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智慧城管的相关概念、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并根据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对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包括其建设概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为下一部分剖析问题提供基础。第四章客观指出南岸区在智慧城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阐述了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业务系统建设相对缺乏,信息资源建设比较分散,部门协同治理效率有待提升,专业人才队伍比较缺乏,公众参与度不高六方面的问题。进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出资金投入较少且渠道单一,系统建设缺乏有效指导,缺乏信息交换共享机制,缺乏科学完备的管理体系,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重管理轻回应六方面的原因。第五章针对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南岸区实际情况,提出强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营,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引进、交流和培训,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六方面的对策思考,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新模式——智慧城管建设提供可行的建议。第六章提出结论,并根据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汪亮[5](2020)在《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2010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保持至今,这一成就是非常巨大的。招商引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是我国能够取得经济奇迹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现在来看,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走向中高速增长,对发展方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招商引资在内的各方面经济工作均应适应时代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产业发展面临困难,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效率,使得本地区经济产生新的活力和增长点,成为各地政府和招商引资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路也应当加以调整。把新常态下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了,将会有效拉动投资,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芜湖市镜湖区作为中心城区,招商引资工作是重中之重。当下,招商引资工作对稳定经济的增长态势、促进各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各领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作用愈发明显。本文以芜湖市镜湖区为例,作为第三产业占比较大的中心城区,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镜湖区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处于合理区间是当前镜湖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芜湖市镜湖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综合运用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两缺口理论”和“资源禀赋说”、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理论及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试图从国内外的招商引资成功实践案例上,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使得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工作能够解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介绍了招商引资的相关理论、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概览及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经验借鉴,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符合芜湖市中心城区当前现状及发展形势的招商引资对策,分别是提高招商引资重要性认识、加大招商引资的创新力度、加强招商引资的实务工作、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本文认为通过以上四点招商引资对策,能有效推动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工作在经济新常态下取得较快发展,从而能够抢抓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展现更大作为。

赵学青[6](2020)在《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价及其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花期异常、强降雨、暴风、雨雪这一系列微观事件中,人类已察觉到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人类当前及未来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和有机体,面对气候变化,评价城市脆弱性现状,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并采取坚决的适应行动尤为重要。本文对内蒙古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气候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城市当前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及未来城市规划,为全面提升试点城市未来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政府、城市规划部门气候适应规划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并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本文选取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市、中部呼和浩特市、东部牙克石市作为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和研究对象,开展了:(1)基于IPCC指标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内蒙古“暴露度—敏感度—适应能力”(ESA)城市脆弱性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并以熵权法赋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法(SPA),评价了内蒙古试点城市的脆弱性现状;(2)对各评价指标的气候脆弱性贡献程度和主要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阐明存在的气候风险;(3)基于全球气候模拟预测模型,对内蒙古区域未来气候变化进行预测分析,采用障碍度模型对未来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4)根据城市脆弱性及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气候适应行动策略。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内蒙古西部城市鄂尔多斯市存在的气候风险主要为极端降水及持续干燥,中部城市呼和浩特市主要是气温波动幅度较大、极端高温低温、城市空气质量差,东部牙克石市极端低温和极端降雨对城市影响较大,同时大风天气也有重要影响。(2)2006—2017年各试点城市脆弱性总体上均呈增长趋势,城市脆弱性逐渐增加,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牙克石市脆弱性值平均值为0.4654、0.5383、0.5366;试点城市脆弱性评价等级表现为:鄂尔多斯市暴露度—敏感度—适应能力“低—较高—高”类型,呼和浩特市是“高—中—较高”和牙克石市“低—高—较低”类型城市。表明中、东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差,西部较好且已具有主动适应意识。(3)2030—2099年,内蒙古地区总体预估有显着变暖、变湿趋势,年平均气温变暖趋势为每100年2.45—4℃,年降水增加趋势为100年3.8%—16.3%,气候变化对于内蒙古地区农牧业来说,短期的温度升高将更有利于农牧业生产;此外,极端降雨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给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污水管网和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带来压力。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各试点城市发展主要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鄂尔多斯市在医护救援能力、公共交通及教育能力方面投入较差;呼和浩特市农业生产、人均城市公用设施缺少问题明显;牙克石市能耗和生活用水量大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突出因素;而极端高温、低温、降水、干旱是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4)结合历史情况与未来气候预测,根据城市脆弱性及适应能力,提出试点城市气候适应行动清单和适应策略,同时,鄂尔多斯市和牙克石市需要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恢复能力,建立良好的应急系统和灾后恢复系统;呼和浩特市在今后城市建设中主要提高气候风险的防御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赵慧君[7](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政府投资项目数量逐年增长,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至我国大范围治愈之后,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复工复产任务,内蒙古自治区更需要政府投资项目的支持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质量,保证政府投资项目规范运行,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研究的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主要是指接受发展部门委托,对国家投资的项目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初步设计调整概算、后评价及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等提出评审、评估意见,为发展改革部门项目决策、审批和下达投资计划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相关政府投资项目评审职能的政策性改革举措集中在近五年,2016年评审职能权力下放,各盟市开展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评审工作;2017年国家出台《工程咨询行业管理办法》,明确工程咨询企业可以接受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开展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业务;2018年国家发改委为规范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咨询评估工作,保障咨询评估质量,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2019年从征求稿到施行九年磨一剑的《政府投资条例》出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政府投资项目数量激增,最后到各评审中心即将开始的事业单位改革。可以看出,近几年有关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改革举措多且频繁,改革的背后暴露出很多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及挖掘背后的原因,能够为我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本文主要研究参与我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不同主体的评审方式,总结我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部分项目审批决策者一言堂现状,盟市评审中心承担职能作用较弱,工程咨询企业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水平较低,技术力量匮乏及缺乏专项资金等问题。从问题出发分析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有,部分项目审批决策者意识不到位,承担我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职能机构和相关企业起步晚、起点低,人才、经费制度保障力度不足,未建立完善的评审体系等。分析各级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工程咨询企业及中咨公司的优劣势、发展机遇及挑战,并以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各方参与主体的发展定位,加强评审专家力量储备三方面,总结了优化我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对策建议。

俞佳宁[8](2020)在《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引起了土地界各层次全方位的探讨和反思。作为常州市的工业优势发展区域,在高质量发展的潮流中,新北区已经面临诸多发展瓶颈,例如规划空间不足、低效用地再开发困难和土地亩产效益偏低等问题。因此,探索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破除工业用地无效供给,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是破解新北区发展面临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首先,本研究梳理了政策起源,对工业用地绩效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国内外学界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掌握了学理意义上的知识,进而从概念和理论中整合出与本研究相关的论点。其次,本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深入访谈等方法,从利用情况、失衡问题、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制度壁垒、隐形障碍等制约因素,结合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典型城市的9位土地部门管理者访谈记录,从准入门槛、价格修正、政务公开、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对策建议。最后,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对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设计理念进行反思结语,实证分析了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设计,可以有效破除新北区内的工业用地无效供给,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期望依托本研究,在未来构建出一套更适合新北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企业和谐稳定政策机制。该论文有图6幅,表17个,参考文献70篇。

葛梦[9](2020)在《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山区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市的主城区之一,其境内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非常的丰富,而且交通十分的便利,发展全域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徐州市铜山区凭借着自身的地理区域特色、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把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作为推动整体经济又稳又好的发展的重要推手,改变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模式,对经济产业结构也起到了很大的调整作用,围绕“产业融合,全域旅游”的中心思路,不断提高铜山区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的质量,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和档次,也能够不断促使其打破传统旅游业要素的桎梏,推动旅游业成为落实铜山“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综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调查研究,发现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在许多方面比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相关职能,主要体现在强化宏观引领作用,绘制了铜山区全域旅游顶层设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奠定了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利用宣传营销手段,提升了铜山旅游品牌认可度等方面;当然,在铜山区全域旅发展的进程中,政府职能履行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宏观调控作用发挥不够;政府财政投入的持续性不足;政府市场监管乏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欠缺等;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对全域旅游发展认识偏差、政府履职定位不准确导致职能越位;政府管理机制不顺畅;考核机制力度不够;旅游管理人才储备不足,政府人才培育职能欠缺。针对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立足于本地实际,优化政府职能履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确立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政策规划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优化要素保障;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政府人才培养职能,壮大旅游人才队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实现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李文静[10](2020)在《内蒙古人才环境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现如今,在全球化浪潮背景下,区域竞争愈演愈烈,各国家或地区针对各类资源展开竞争,其中以人才资源的竞争最为激烈,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抢人大战”已经打响。掌握先进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而完善的人才环境,有利于更好的吸引和培养人才。因此,国家和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环境竞争力的较量。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内蒙古的煤矿、稀土、冶金、农牧业等领域都占据全国领先水平,经济产业发展前景乐观。但同时这些产业都依托于传统能源,对于技术、创新等领域并未取得同等成绩。内蒙古能否在科技、人才、创新等领域实现突破,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在激烈的人才资源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关键取决于内蒙古是否能够集聚更多量大质优的人才资源,能否建设优质的人才环境,提升内蒙古人才环境的综合竞争力,这是当今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查阅人才环境竞争力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当今人才环境的特点,科学界定人才环境竞争力的概念,建立了内蒙古人才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基于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的资料数据,对本文人才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3个二级指标进行排名,以此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各项指标在全国所排的名次,再通过加权分析,得到内蒙古自治区总体的人才环境竞争力在全国所占的位置。通过与其他省市横向对比,得出内蒙古自治区人才环境竞争力存在的薄弱环节,然后对其原因进行根源分析,并尝试提出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研究,以期能对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才环境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为内蒙古人才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实用性的建议。

二、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管理
        2.1.2 城市市容管理
        2.1.3 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精细化管理理论
    小结
第3章 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现状和满意度调查
    3.1 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现状
        3.1.1 重构市容管理组织体系
        3.1.2 开展市容细化美化治理
        3.1.3 探索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
        3.1.4 推进市容精细化项目实施
        3.1.5 建设市容数字化管理平台
    3.2 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群众满意度调查和分析
        3.2.1 调查问卷设计和发放
        3.2.2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小结
第4章 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市容精细化管理机制运行不畅
        4.1.2 市容管理要素精细化程度较低
        4.1.3 市容数字化监管平台利用率低
        4.1.4 市容精细化管理监管考核效果欠佳
        4.1.5 市容执法队伍综合水平较低
    4.2 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市容精细化管理组织架构权责不清
        4.2.2 市容精细化管理理念重视程度不足
        4.2.3 数字化平台建设支撑不足
        4.2.4 监管考核机制不完善
        4.2.5 市容执法人员缺乏专业性
    小结
第5章 国内外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方法借鉴
    5.1 国内外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模式借鉴
        5.1.1 无锡市引入第三方市容考核机制
        5.1.2 上海徐汇区塑造历史人文氛围街景
        5.1.3 南京市出台城市精细化行动指南
        5.1.4 英国伦敦完善法律保障、注重城市景观保护
    5.2 国内外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启示
        5.2.1 创新考核机制
        5.2.2 注重总体规划
        5.2.3 细化市容管理标准
        5.2.4 完善城管立法
    小结
第6章 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优化建议
    6.1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市容管理机制
    6.2 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细化市容管理要素
    6.3 优化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智慧城管水平
    6.4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6.5 创新网格管理模式,实施市容景观提升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智慧城管的研究
        1.2.2 国外对智慧城管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城市管理
        2.1.2 智慧城市
        2.1.3 智慧城市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善治理论
        2.2.3 小结
3 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概况
        3.1.1 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的基础优势
        3.1.2 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现状
    3.2 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的主要做法
        3.2.1 强化技术应用和管理体制创新
        3.2.2 优化高效闭合的业务流程
        3.2.3 推进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
        3.2.4 拓展便民服务内容
    3.3 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取得的成效
        3.3.1 推进了城管服务模式转变
        3.3.2 提高了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3.3.3 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3.4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公众满意度
        3.3.5 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4 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4.1.2 业务系统建设相对缺乏
        4.1.3 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4.1.4 部门协同治理效率有待提升
        4.1.5 专业人才队伍比较缺乏
        4.1.6 公众参与度不高
    4.2 原因分析
        4.2.1 资金投入较少且渠道单一
        4.2.2 系统建设缺乏有效指导
        4.2.3 缺乏信息交换共享机制
        4.2.4 缺乏科学完备的管理体系
        4.2.5 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
        4.2.6 重管理轻回应
5 推进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营
        5.1.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1.2 引入多元化投资运营模式
        5.1.3 分步实施建设
    5.2 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
        5.2.1 明确“五位一体”的总体目标
        5.2.2 制定统一高效的标准化规范
        5.2.3 优化智慧城管的整体架构
        5.2.4 整合完善平台建设
    5.3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5.3.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5.3.2 拓展大数据搜索引擎
        5.3.3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4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5.4.1 转变组织领导体制
        5.4.2 健全协同联动机制
        5.4.3 完善考评监督体系
    5.5 加强人才引进、交流和培训
        5.5.1 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
        5.5.2 加强人员培训
    5.6 积极推进公众参与
        5.6.1 加强智慧城管宣传推广
        5.6.2 完善公众参与互动机制
        5.6.3 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招商引资的涵义
        2.1.2 地方政府的涵义
        2.1.3 中心城区的涵义
    2.2 主要理论
        2.2.1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2.2 “两缺口理论”和“资源禀赋说”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3章 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概览
    3.1 芜湖市及其中心城区简介
    3.2 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工作情况
    3.3 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3.4 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存在问题
        3.4.1 营商体制不完善
        3.4.2 创新机制不健全
        3.4.3 产业布局不突出
第4章 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招商认识程度不深
    4.2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4.3 招商专业水平不足
第5章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经验借鉴
    5.1 新加坡经验
    5.2 昆山市经验
    5.3 深圳市经验
    5.4 启示
        5.4.1 创新招商的工作措施
        5.4.2 打造出色的招商队伍
        5.4.3 运用信息化手段招商
        5.4.4 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
第6章 加强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的对策
    6.1 提高招商引资重要性认识
        6.1.1 树立高质量招商新理念
        6.1.2 科学谋划招商产业布局
    6.2 加大招商引资的创新力度
        6.2.1 全面实施招商新模式
        6.2.2 创新运用互联网招商
    6.3 加强招商引资的实务工作
        6.3.1 建立有序的招商制度
        6.3.2 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
    6.4 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6.4.1 提高招商的落实效能
        6.4.2 完善招商的考核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芜湖市镜湖区招商引资情况调査问卷
附件:调查问卷
致谢

(6)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价及其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1.2.2 气候变化适应性概念与研究进展
        1.2.3 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IPCC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
        2.2.2 指标归一化
        2.2.3 熵权法
        2.2.4 集对分析(SPA)
        2.2.5 全球气候模型
        2.2.6 IPCC未来排放情景
        2.2.7 障碍度模型
    2.3 数据来源
第三章 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价
    3.1 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价框架构建
        3.1.1 城市脆弱性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
        3.1.2 指标权重赋值
        3.1.3 城市气候脆弱性等级划分标准
        3.1.4 城市气候脆弱性等级的确定
    3.2 城市脆弱性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分析
        3.2.1 鄂尔多斯市城市脆弱性现状分析
        3.2.2 呼和浩特市城市脆弱性现状分析
        3.2.3 牙克石市城市脆弱性现状分析
    3.3 城市脆弱性空间特征分析
    3.4 气候变化对城市系统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
第四章 城市气候变化预测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未来情景模式下,城市气温、降水变化趋势预估
    4.2 未来潜在气候风险对我区的影响
    4.3 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
    5.1 内蒙古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清单
    5.2 试点城市气候适应规划策略
        5.2.1 鄂尔多斯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5.2.2 呼和浩特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5.2.3 牙克石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5.2.4 城市建设要防止出现新的脆弱性问题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讨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政府投资项目
        2.财政投资项目评审
        3.政府投资项目评审
    (二)相关理论依据
        1.多元治理理论
        2.决策学理论
        3.政策过程理论
二、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不同方式
        1.基于主管部门不同
        2.单位的性质不同
        3.评审的方式不同
        4.业务开展类型不同
    (二)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现状分析
        1.自治区各级评审中心
        2.工程咨询企业
        3.其他行政单位
三、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存在的问题
        1.部分项目审批决策者一言堂
        2.组织评审各方主体问题
        3.财政专项资金不足
        4.评审技术力量匮乏
        5.低效评审问题
        6.后评价等优化评审环节发展滞后
    (二)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项目审批决策者的认识不到位
        2.组织评审各方主体出现问题的原因
        3.财政经费制度保障不足
        4.评审专家人才制度保障不足
        5.参与评审的各主体水平参差不齐
        6.未建立完善的评审体系
四、优化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体制机制
        1.完善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制度规范
        2.强化带有行政职能评审机构制度保障
        3.建立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评审评价监督体系
    (二)明确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未来发展定位
        1.明确各级评审中心的职能定位
        2.工程咨询机构的评审业务定位
        3.创新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模式
        4.拓宽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领域范围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专家储备力量制度安排
        1.提升自治区专家库资源信息化水平
        2.对社会专家资源建立激励机制
        3.加强对评审机构专业评审人才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和研究创新点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阐释
3 新北区在尝试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新北区概况
    3.2 工业用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失衡问题
    3.3 工业用地潜力释放中存在的疲弱问题
    3.4 工业用地导向管理中存在的能动低下问题
4 制约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主要因素
    4.1 现存制度中存在的不可抗因素
    4.2 执行制度中存在的隐形障碍因素
    4.3 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多重思索与尝试
5 完善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相关对策
    5.1 国内部分城市的典型经验及借鉴
    5.2 提高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准入门槛
    5.3 研究新北区差别化供应价格修正梯度
    5.4 净化新北区差别化供应信息公开环境
    5.5 规范新北区差别化供后评价与监督机制
    5.6 实现新北区差别化供应全生命周期管理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基础理论概述
    2.1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2.2 分析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的理论基础
3 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的成效与问题
    3.1 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调研
    3.2 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的基本成效
    3.3 铜山区全域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履职的主要问题
    3.4 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问题的成因
4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4.1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的国外经验借鉴
    4.2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的国内经验借鉴
5 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对策建议
    5.1 确立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变政府职能
    5.2 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政策规划体系
    5.3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优化要素保障
    5.4 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5.5 强化政府人才培养职能壮大旅游人才队伍
    5.6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
    5.7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实现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履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履职情况访谈记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内蒙古人才环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
        2.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本文的不足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人才环境的概念
        2.竞争力的概念及界定
        3.人才环境竞争力的概念
    (二)理论基础
        1.勒温的心理场理论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环境行为理论
    (三)人才环境竞争力的作用
二、人才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人才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原则
        1.建立的依据
        2.建立的原则
        3.指标选取
    (二)人才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内蒙古人才环境竞争力相关数据统计和排名
    (四)现阶段内蒙古人才环境竞争力横向比较分析
        1.人才培养能力不强导致人才储备后劲不足
        2.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严峻
        3.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4.人才市场不发达导致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5.政策体系不健全导致人才吸引与使用能力弱
三、内蒙古人才环境竞争力问题成因分析
    (一)人才政策不完善
        1.人才引进政策不完善
        2.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不完善
        3.人才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二)人才相关机制不健全
        1.人才投入不足
        2.人才引进与培养不配套
        3.人才激励方式单一
    (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经济条件制约
        2.先天条件制约
    (四)人才市场体系不完善
        1.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2.人才资源分配不合理
四、其他地区经验借鉴
    (一)人才引进方面
    (二)人才培养方面
    (三)人才流动方面
    (四)人才激励方面
    (五)人才服务方面
五、提升内蒙古人才环境竞争力的建议
    (一)完善人才政策,提升战略共识
        1.深刻认识人才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性
        2.实行区域特色人才发展战略
        3.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政策
    (二)完善人才市场和人才保障体系
        1.实行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战略
        2.促进人才市场规范化建设
        3.完善人才保障体系
    (三)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吸引知识型人才
        1.加速产业结构转型
        2.增加人才自主性,激发人才活力
    (四)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储备能力
        1.创新高校教育教学体系
        2.积极引导毕业生本地就业
        3.搭建高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五)深化科技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2.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3.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推进机制
        4.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人才长效机制
        5.鼓励科技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安市泰山区市容精细化管理研究[D]. 窦丽莹.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4]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城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魏霞. 西南大学, 2020(05)
  • [5]芜湖市中心城区招商引资问题研究[D]. 汪亮.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6]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价及其适应性研究[D]. 赵学青.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慧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研究[D]. 俞佳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葛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10]内蒙古人才环境竞争力研究[D]. 李文静. 内蒙古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