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资费调整及趋势

电信资费调整及趋势

一、电信资费调整及走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柳[1](2020)在《技术创新对J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自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一词就经常出现在各类媒体和文献之中。80年代,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当今社会,围绕着创新及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发展也一直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习近平同志也曾经提到,要把实施创新驱动作为国家的根本战略,并坚定地通过创新来不断牵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使改革的执行和成果的落地。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创新”主题与改革,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给中国四大运营商颁发了 5G商用牌照,中国从此进入5G时代。一段时间以来,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将展开。中国电信业作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的网络型行业,技术创新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的中国YD公司,在当前面临着传统通信业务增长饱和,业务规模拓展空间收窄,数据流量增长不增收,以及竞争格局由业内竞争转向跨界竞争等大环境的改变。本文围绕着该电信运营企业的省级分公司J公司,在新的信息通信时代,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助力企业竞争,并保持高质量发展,巩固基础网络优势,提升企业在网络、市场、服务三个方面的竞争力,从而保持企业领先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对促进中国电信业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创新转型,提升经营效率和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霞[2](2020)在《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国务院于2013年8月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方案部署了中国宽带未来8年的发展目标及路径,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2018年,中国通信行业超前完成了2020年的宽带中国战略目标,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正在逐步打通。4G后期,三大运营商经过多轮“提速降费”后,均进入了微利时代。5G时代伊始,三大运营商开始抱团取暖、共建共享,在这场非零博弈中,共同推动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看似三大运营商竞合后偃旗息鼓,实则暗潮涌动,全业务竞争时代已经到来。由于光纤到户、千兆路由、5G等超高速网络条件逐步具备,智慧家庭概念兴起,融合产品形态日趋成熟。固网宽带资费业务需求激增,这将很大程度上成为通信行业重新洗牌的机遇。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年国企改革,成为中国联通和中国一汽的合资子公司。改革期间,随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进入市场,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固网宽带用户数持续锐减。如何扭转残局,维持及发展固网宽带用户,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通过营销学相关理论,结合作者在通信行业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现状和问题,并利用PEST模型对业务发展宏观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具体的市场需求,完成了SWOT分析,明确了该业务本身的优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依据STP营销理论,完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锁定“争新量、保存量、营销全覆盖”的市场定位。其次,在市场定位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业务发展的4P营销组合策略。其中包括基于产品的营销策略(单一宽带产品、专享化宽带产品和延伸服务产品)、基于价格的营销策略(合理化价格定位和重视存量经营)、基于渠道的营销策略(营业厅布局、增强线上营销力度和优化渠道效率)、基于促销的营销策略(加强异业合作和营销加入互动元素)。最后,为了保障营销组合策略的顺利落地,提出了营销策略实施保障。主要包括纵深推进划小改革、发展移动业务和深化融合业务、强化硬件支撑力量和全面深化“四能”改革。

严文兵[3](2019)在《长沙联通智慧沃家融合业务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电信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通信公司都想通过综合的网络优势,转化为综合网络服务商。提供给用户“融合业务”一揽子解决用户通信需求,进而通过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重塑运营商的市场格局,影响和改变国内信息化进程。因为融合业务不但能够加强宽带业务的竞争水平以及用户黏度,减少手机用户的流失,提高IDC的入驻率,减少跨网访问量与网间结算用度,强化家庭业务发展是三大运营商的工作重心。在此背景下,怎样才能依照融合业务进行相关工作,是运营商工作当中的关键部分。该文对长沙联通智慧沃家融合业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意图给予省内乃至国内其他市级电信运营商在家庭业务方面的管理工作带来参考。文中将长沙联通公司作为研究目标,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综合使用理论、营销组合战略等相关知识及分析法针对长沙联通公司智慧沃家融合业务营销战略作出整体系统的剖析与探究。首先针对有关理论、融合业务发展历程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融合业务营销战略的探究加以介绍、概括。其次,剖析长沙联通公司融合业务营销的实际状况,找到融合业务营销内出现的问题。然后,经过剖析归纳总结宏微观营销环境,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出发制定长沙联通智慧沃家融合业务营销策略优化方案。最后,从建立融合业务团队、建立考核机制、建立竞赛平台、加强线上运营团队支撑、强化线下交付团队的营销能力、协同强化项目网络提质、强化服务人员的全面培训等方面完善了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本文对长沙联通智慧沃家融合业务的营销策略优化的研究,有助于长沙联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釆取科学的融合业务营销策略,更快、更好、更灵敏地面对持续变化的市场,对其他地区联通公司提升融合业务营销竞争水平,深入提高公司融合业务在市场中的比重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作用。

李欣宁[4](2019)在《基于电价预测的零售电价套餐形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未来的电力零售市场,用户将拥有挑选、更换售电商的权利,售电公司为规避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需要向终端电力用户提供科学合理并具有竞争力的售电套餐。同时,新电改背景下市场交易模式和电价形成及传导机制的改变使得销售电价受到更多市场信息的影响,有必要建立更精准的电价预测模型,为决策者掌握市场信息及决策售电市场行为提供辅助支持。销售电价预测作为售电公司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同时也是零售电价套餐设计优化的关键环节。基于电价预测的精确性要求和零售电价套餐的优化需求,论文首先提出计及时序调整的Elman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销售电价进行预测,并依据所预测的销售电价为基础,结合消费者参考价格决策及用户黏性对售电套餐进行优化设计。首先,以所查阅的众多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对国内外已有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电价预测技术和零售电价套餐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以德州多类型电力市场中的电价水平和波动情况为例,对销售电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研究零售电价套餐的形成基础;其次,在剖析影响销售电价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及时序调整的Elman神经网络电价预测模型,该方法采用FastICA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电价影响的重要信息,并针对负荷特性基于最小类内距离和最大类间距离的原则进行负荷聚类分析,在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中引入计及时序调整的训练方法,以提高预测算法的精确性;最后,根据销售电价预测结果,在建立售电公司多模式的电能成本核算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已有的售电套餐结构和新电改背景,提出基于消费者参考价格决策及用户黏性的售电套餐优化设计,该方法以售电公司总效用函数为目标,从用户参考价格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入手,考虑用户消费的偏好行为和对价格接受程度的影响,依次建立影响目标函数的单个用户黏性函数、用户群决策矩阵和同化系数模型,并采用改进的交叉粒子群算法,以元胞数组作为存放多个套餐的单位,进行多个最优套餐价格的同时搜索。从有效性和正确性角度对销售电价预测模型以及零售电价套餐的形成、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

吴冰[5](2016)在《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电信业市场化改革进入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阶段,接入问题成为电信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关键。中国的电信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好接入定价的问题。本文以电信网络之间的接入为切入点,通过模型推导并结合实际的论证分析不同接入定价方式等对电信网络之间的竞争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电信业的经济技术特征和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进行了分析。根据电信业特征和现有的市场格局,中国电信业在接入定价方面仍需要规制机构合理规制,引导运营商之间有序竞争,进而推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2)分析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的主要政策,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规制机构、电信立法以及接入定价的制定方式等方面。(3)在纵向一体化的自由化结构下建立单向定价规制模型,指出政府规制机构可以采用有效要素定价的方法制定规制政策,根据运营商的成本差异进行动态调整以及通过法律对单向接入价格进行间接规制。(4)在对称网络竞争条件下,以两部定价法建立关于双向接入定价规制的博弈模型,发现政府规制机构可以通过接入系数k来对运营商间的接入定价进行规制,根据基于成本的接入定价制定合理的接入政策。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关于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的经验,结合中国现状,提出接入定价逐渐向以成本过渡,制定激励性的接入定价政策,建立独立的电信规制机构,加快电信立法,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等建议。

吴子阳[6](2015)在《我国电信产业市场分析及规制趋向研究 ——基于SCP理论框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信产业由于规模经济和网络外部特性属于具有一定竞争性的自然垄断产业,经多次重组和拆分,形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局面。我国电信产业的市场形成与政府规制政策难以分开,不同时期政府规制政策重点不同,对市场结构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在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共同作用产生市场绩效引导政府规制政策的调整方向。4G时代到来,我国电信产业发展存在瓶颈,随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受到剧烈影响,规制政策需相应调整。本课题研究希冀达到两目的:一是对我国电信产业市场现状具体全面的分析;二是完善我国电信产业政府规制政策,为下一步机构重组提供建议。本选题首先对我国电信产业规制政策改革的历程和内容进行详细梳理,阐述不同时代背景下政府规制政策的差异性,其次在产业组织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基础上构建适用我国电信产业的SCP框架,分析我国电信市场现状,课题的重点在于对我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具体全面的阐述,最后对我国电信产业SCP框架总结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电信产业政府规制政策提出下一步走向,引导我国电信产业政府规制政策更完善,促进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社会福利。

张皛[7](2015)在《我国4G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创新扩散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3年底4G牌照的正式发放,我国正式进入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共存的移动互联网高速时代,其中以3G和4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通信宽带技术正快速地渗透市场。4G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创新的产物,具有高速数据传输、高音质语音传输等特点,符合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所提“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及“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等发展目标。因此,研究4G技术扩散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预测4G用户数随时间的变化,对我国通信业的建设、通信运营商及终端研发制造商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2014年1至10月4G及移动通信运营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后发现:(1)我国4G用户稳步增长;(2)移动上网服务更加普及,且月户均需求量逐渐增大;(3)运营商注重4G混合网实验,并将战略发展重心逐渐偏向4G业务;(4)4G终端设备种类数逐渐增加且均价向低价格档(售价<1500元)靠拢。运用Web文本检索对舆情分析后发现,用户(市场)较为关注的4G技术扩散相关要素为运营商、终端设备及品牌、服务性能、技术代别以及服务资费。结合文献研究和网络舆论分析,分别对四大类影响我国4G技术创新扩散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随机前沿分析(SFA)发现,教育程度及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对我国各省移动通信技术扩散呈正向影响,且4G技术扩散存在地区性差异,东部省份技术创新扩散的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和上网流量对4G技术扩散呈正向影响。4G终端设备种类数量对扩散呈正向影响,其平均价格则对扩散呈负向影响。比较分析发现,运营商在4G语音及数据业务上的服务资费明显低于3G。通过构建BASS预测模型并根据3G数据对全国及各省今后10年的4G用户数预测后发现,我国4G技术将会在商用后10年左右完成扩散,其扩散曲线的增长幅度会在商用后6年左右出现下降。相较中、西部区域,东部省份拥有较高的创新系数和模仿系数,并将在前5-6年内以较快地速度占领较多4G市场份额。在总结主要结论后,建议为求平衡发展,政府应注重教育及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教育等社会经济因素,通过政策支持并刺激中、西部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运营商在保证东部服务资源及质量的同时应积极开展中、西部的设备建设及4G服务,终端设备研发制造商则应将研发重心移至中低价格档的4G终端设备产品。最后,从模型改进、注重用户角度研究、预测模型的更新修正及关注外部创新环境影响四个方面总结了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相关研究的方向。

朱丽萍[8](2014)在《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激励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世界电信产业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是体现一个国家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产业。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电信产业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电信技术水平比较低,电信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较低。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体系中影响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立激励规制体系的建议。通过分析世界电信技术创新、电信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各国电信产业的政府规制的发展历程,认为技术创新是电信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电信产业的性质在技术创新推动下不断改变,从竞争到自然垄断,再到竞争。随着性质的改变,世界各国的政府规制也从加强规制、放松规制向激励规制转变。这种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政府规制之间的作用关系,呈现出一种螺旋迭代的关系,因此,本文建立了电信产业螺旋迭代发展模型,以解析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政府规制之间作用的机理。运用该模型分析中国电信产业,发现与发达国家以及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电信产业是一种结构性规制,这种规制模式是在保持国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产业的不断重组加强产业竞争,却忽视了国有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从而导致中国电信产业呈现出技术水平低下,发展落后,规制滞后的特点。落后的电信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水平不仅与中国经济大国的国力不符,更是会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根据本文提出的世界螺旋迭代发展模型,中国电信产业的结构性规制历程没有进入螺旋迭代发展模型的轨道。为了提高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必须对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一套适合技术创新的激励规制体系,以促进中国电信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有:1.技术创新是电信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技术创新促进了电信产业的发展,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决定了不同阶段的电信产业的技术特征与产业特征,从而使得电信产业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产业性质,如竞争、自然垄断、垄断竞争等,当电信产业形成自然垄断性质的时候,政府规制出现,构成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2.世界电信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电信产业、政府规制之间是一种螺旋迭代作用关系。技术创新在一定的规制环境下发展,规制成为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在规制约束下的技术创新推动电信产业的发展。电信产业由于成本的变化,性质也发生变化,政府规制就此做出相应的改革,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改革后的规制成为下一阶段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又推动电信产业的性质发生新的变化,导致新的规制出现,由此,它们之间交叉迭代,螺旋式上升,形成螺旋迭代发展模式。3.中国电信产业的政府规制的模式是结构性规制。20世纪80年代,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电信产业引入竞争,但在之后20多年来的规制改革中,中国电信产业的政府规制一直采取的是保持国有产权主导地位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产业重组,是一种结构性规制,而不是螺旋迭代发展模式。结构性规制注重的是产业竞争,依靠竞争促进价格的下降和规模的扩大,而螺旋迭代发展模式是通过规制改革,改善电信技术创新的规制环境,以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与价格,推动电信产业的发展。发展模式的差异导致中国的电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产业发展水平落后,规制体系滞后于世界的发展。4.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体系不利于技术创新。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机构众多,都属于政府部门,规制成本较高,部门利益难以协调。进入规制是以国有所有制为主导的产权结构,并限制私人资本的进入;缺少实质意义的退出机制。这些规制措施导致电信运营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动力。不做调整的价格上限规制也对技术创新激励不足;结构规制下的国有寡头企业易于形成串谋。这些问题造成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激励不足。本文的理论创新是:1.运用制度经济理论、规制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博弈论建立了世界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政府规制之间的螺旋迭代发展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打通了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相互作用的机理关系。而已有的电信产业规制理论是从微观层面研究不同主体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展开的博弈关系,由于过于强调利益在各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而忽视了技术创新这一重要推动力量与产业、规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提出了中国电信产业结构性规制的发展模式。将螺旋迭代发展模型与中国电信产业发展路径相比较,发现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信规制的实质是结构性规制,是一种体制内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规制,以平衡各个国有运营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这种规制模式只注重产业竞争关系,而忽视了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中国电信产业结构性规制模式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国电信产业规制与世界电信产业螺旋迭代式发展模型的差异,找到了中国电信产业呈现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水平低下、政府规制滞后的原因。3.运用博弈论提出了国有产权下管理者技术创新的激励模型。螺旋迭代模型的理论与实证检验证明国有产权对技术创新是一种显着的负向影响,而中国电信产业规制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差异就在于中国是以国有产权为主导,缺乏独立规制机构的规制体系。本文通过建立国有产权下管理者技术创新的激励模型,揭示出了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能力缺乏的原因。本文的实践意义是:1.建立的螺旋迭代发展模型勾勒出世界电信产业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对于各国处理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政府规制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由于政府规制是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而技术创新又是电信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政府规制必须消除阻碍技术创新的因素,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规制体系,才能够提高电信产业发展水平。2.通过比较研究世界电信产业在技术创新推动、规制约束下的螺旋迭代发展路径,充分揭示了中国电信产业的结构性规制导致的政府规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政府、企业全面了解中国电信产业发展不足的表现。3.本文提出的中国电信产业结构性规制的观点充分显示了中国电信产业近20年来的产业规制与产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实施结构性规制的主要原因是要在保持国有运营企业地位的基础上,为了刺激产业竞争不得不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根源还是规制体系中保持国有产权主导制。所以,本文的研究为中国电信产业国有产权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4.建立了中国ICT产业的激励规制体系。体系中的八项规制内容是在现代激励规制理论与制度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的逻辑整体。建议尽快颁布实施规制ICT产业的法律《信息通讯法》,设立独立的规制机构;提出尽快开展国有产权改革;实施网业分离,批发环节的价格上限规制与零售领域的市场决定规制,建立技术创新的标尺竞争规制;运用公共利益规制理论提出了实施普遍义务规制与网络安全规制。这些建议对于当前中国电信产业规制体系改革具有实践意义。

刘佳丽[9](2013)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几大自然垄断行业密集展开政府监管改革,到本世纪初达到最高潮。此后,改革渐趋于平稳,并呈现出停滞的态势。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分析范式,即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及监管手段的角度进行监管改革路径设计。据此,我国自然垄断监管改革在监管机构(主体)、监管对象(客体)、监管工具、手段及方法等几个方面均作出过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2003年7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第一个专业性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建立,到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治理结构”等不同侧面对监管客体进行改革,再到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业对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等激励性监管机制的广泛运用,改革不可谓不系统。从表面上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似乎已经面面俱到、无“制”可改。但是,自然垄断行业事故频发、问题不止、争议不断的事实表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造成目前进入“胶着”状态的原因可能就是“主体、客体、手段”的分析范式:一方面,片面地将政府监管体系简单地肢解为主体、客体及手段三个板块难免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主体、客体与手段之间的关联互动性很难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得以体现与关注。因此,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破除以往基于“主体、客体、手段”片面的、局限的、平面式分析思维框架,重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研究框架与分析范式,即以界区更准确、涵义更广泛、关联更紧密且能全面覆盖以往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关系为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体系重新界区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功能模块,并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宗旨,探索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实现政府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围绕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的推进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新思路,即突破对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与监管客体的片面研究,建立在三者之间关系的适应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关于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相互匹配问题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其次,在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论,为政府监管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最后,将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研究置于法经济学语境下,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拓展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视野。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首先,进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问题的创新研究,构建起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其次,触及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天花板,从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把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改革通盘加以考量,深化我国转轨时期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再次,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筛选更具本土适应性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实现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面上的推进。最后,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自然垄断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增加和公共利益提供现实保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划分为监管迷信、监管质疑和监管重构三个阶段,继而提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其次,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的理论基础。在清晰界定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功能耦合模型,探讨在理论层面上如何建立自然垄断行业最优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以及如何实现三者的功能耦合。再次,分别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论述,并提供国际经验借鉴。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在系统阐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目标及现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梳理方面,一改以往学者对国外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铺陈。遵循监管思想史和监管改革史梳理并重的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发展与演变创新性地归结为三个阶段,即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监管迷信期、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监管质疑期和引入激励性监管的监管重构期。在充分咀嚼世界范围内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准确定位。其次,在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积极探索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并因此形成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功能耦合”研究。再次,重塑监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将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作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盘考量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最后,运用法经济学分析范式,解决新监管经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安排转换的难题,弥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理论“供给”与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同步做好与监管机制相适应的监管体制搭建、监管制度安排。

成宁[10](2013)在《国内电信运营商市场发展竞争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电信行业在经历了2008年的第四次重组后,移动通信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快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电话市场经过几年高速增长后,增长速度显着放缓。固定电话市场则早已处于不断萎缩状态,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从争夺新增用户向挖掘存量用户和经营已有用户转变,而高端用户的争夺和维护成为各运营商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同时,在3G业务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电信业务受到严重冲击,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高补贴、大赠送的前提下,电信运营商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在用户数量和经营收入增长的同时,其利润率越来越低。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如何发展高端和稳定的客户群,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回报是电信运营商在追逐的目标。本文从数据分析入手,搜集统计了近四年来国内电信市场发展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阐述了电信业务的发展趋势。从国内三大运营商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总结并归纳了国内电信市场发展中传统的竞争策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电信市场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电信运营商与企业集团合作建设运营企业数字化智慧专网,实现既是“公众大网的一部分,又是局部数字化智慧专网”的可行性。在深入研究论证电信运营商与青海油田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合作进行了投资效益分析与发展前景展望。通过实施案例剖析了合作双方的利益所在。提出了合作的要点、难点和影响合作成功与失败因素,以及合作发展的风险点及其控制要素。阐述了电信运营商在当今电信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发展和稳定高端用户,与企业集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发展策略。

二、电信资费调整及走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资费调整及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创新对J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通信业与电信业
        2.1.2 竞争分析范围
    2.2 创新理论
        2.2.1 创新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2.3 电信企业技术创新
    2.3 竞争力理论
        2.3.1 竞争力
        2.3.2 企业竞争力
        2.3.3 电信企业竞争力
第3章 J公司技术创新及电信业竞争现状
    3.1 J公司运行现状
        3.1.1 J公司简介
        3.1.2 J公司运行现状
    3.2 J公司技术创新情况
        3.2.1 技术创新措施与概述
        3.2.2 J公司技术创新数据分析
    3.3 电信业竞争现状
        3.3.1 电信业的产业特征
        3.3.2 江西省通信运营发展情况
        3.3.3 J公司主要竞争对手
第4章 技术创新对J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4.1 电信业竞争力构成及评价指标
        4.1.1 电信业竞争力构成
        4.1.2 电信竞争力指标选取原则
        4.1.3 电信竞争力主要评价指标
    4.2 技术创新为J公司低成本打造高质量网络
        4.2.1 网络创新投入
        4.2.2 网络创新效益
    4.3 技术创新保持J公司市场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4.3.1 市场创新投入
        4.3.2 市场创新效益
    4.4 技术创新促使J公司客户满意度和服务效率双提升
        4.4.1 服务创新投入
        4.4.2 服务创新效益
第5章 提升J公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技术领先的“5G+通信4.0”现代网络
    5.2 拓宽5G市场生态,加速5G+应用落地
    5.3 创造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新服务模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3.1 文献综述
        1.3.2 理论基础
第2章 一汽通信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2.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现状
        2.1.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设定依据
        2.1.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与其他运营商营销差异对比
    2.2 固网资费资费业务的营销问题分析
第3章 一汽通信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3.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
        3.1.1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政治环境分析
        3.1.2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经济环境分析
        3.1.3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社会环境分析
        3.1.4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技术环境分析
    3.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市场需求分析
    3.3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第4章一汽通信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策略设计与实施
    4.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市场细分
        4.1.1 基于用户自然社会属性进行市场细分
        4.1.2 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
    4.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4.2.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目标市场
        4.2.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市场定位
    4.3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
        4.3.1 基于产品的营销策略
        4.3.2 基于价格的营销策略
        4.3.3 基于渠道的营销策略
        4.3.4 基于促销的营销策略
    4.4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4.4.1 纵深推进划小改革
        4.4.2 发展移动业务和深化融合业务
        4.4.3 强化硬件支撑力量
        4.4.4 全面深化“四能”改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长沙联通智慧沃家融合业务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长沙联通智慧沃家融合业务市场营销现状及环境分析
    2.1 长沙联通公司基本情况
        2.1.1 公司基本架构
        2.1.2 公司发展战略
        2.1.3 公司在地区通信行业竞争中的状态
        2.1.4 公司智慧沃家融合业务发展现状
        2.1.5 公司智慧沃家融合业务发展战略
    2.2 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2.2.1 产品及价格问题
        2.2.2 渠道问题
        2.2.3 促销问题
    2.3 营销环境分析
        2.3.1 PEST分析
        2.3.2 行业环境分析
        2.3.3 SWOT分析
第3章 长沙联通智慧沃家融合业务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
    3.1 产品策略
        3.1.1 不同客户的产品优化设计
        3.1.2 不同场景的主推产品设计
    3.2 价格策略
        3.2.1 竞争定价策略
        3.2.2 组合定价策略
        3.2.3 私人定制策略
    3.3 渠道策略
        3.3.1 实体渠道策略优化设计
        3.3.2 人员型渠道优化设计
        3.3.3 线上营销渠道优化设计
        3.3.4 增加合作型渠道
        3.3.5 渠道项目承包方案设计
    3.4 促销策略
        3.4.1 公关传播设计
        3.4.2 新品上市促销
        3.4.3 社区巡回促销
第4章 长沙联通智慧沃家融合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的优化方案
    4.1 实施步骤
        4.1.1 建立融合业务团队
        4.1.2 建立考核机制
        4.1.3 建立竞赛平台
    4.2 保障措施
        4.2.1 加强线上运营团队支撑
        4.2.2 强化线下交付团队的营销能力
        4.2.3 协同强化项目网络提质
        4.2.4 强化服务人员的全面培训
    4.3 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电价预测的零售电价套餐形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价预测研究现状
        1.2.2 零售电价套餐形成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电价预测与零售电价套餐的理论基础
    2.1 电价预测理论基础
        2.1.1 电力价格的波动性分析
        2.1.2 电力价格的影响因素
        2.1.3 市场阶段对电价预测的新要求
    2.2 零售电价套餐的理论基础
        2.2.1 售电公司市场交易模式
        2.2.2 零售电价套餐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及时序调整的Elman神经网络电价预测模型
    3.1 模型的选择
    3.2 Elman神经网络电价预测模型的建立
        3.2.1 基于负熵最大化的电价影响因素有效信息提取
        3.2.2 基于最小类内距离和最大类间距离原则的日负荷曲线聚类分析
    3.3 计及时序调整的Elman神经网络电价预测模型的求解
        3.3.1 递归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
        3.3.2 时序调整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消费者参考价格决策及用户黏性的售电套餐优化设计
    4.1 售电公司多模式的电能成本核算
    4.2 基于用户黏性的售电公司总效用函数的建立
        4.2.1 黏性函数模型的建立
        4.2.2 用户群决策矩阵模型
        4.2.3 售电公司总效用模型的建立
    4.3 基于同化系数的消费者IRP的用户决策模型
        4.3.1 同化系数及其对消费者IRP决策模型的影响
        4.3.2 用户的IRP决策模型
    4.4 交叉粒子群算法的售电套餐优化计算
        4.4.1 交叉粒子群算法
        4.4.2 算法步骤及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销售电价预测及零售电价套餐形成算例分析
    5.1 销售电价预测结果分析
        5.1.1 负荷曲线分类结果
        5.1.2 Elman神经网络训练及预测结果分析
    5.2 零售电价套餐优化结果分析
        5.2.1 电价套餐初计算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电信业特征与中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
    第一节 电信业的经济技术特征
    第二节 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
    第三节 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的必要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现状与国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现状
    第二节 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国外典型国家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政策的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单向接入定价规制与业务竞争
    第一节 单向接入的纵向市场结构
    第二节 单向接入定价规制方法
    第三节 中国电信业单向接入定价规制与业务竞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电信业双向接入定价规制与网络竞争
    第一节 电信业双向接入形式及对网络竞争的影响
    第二节 双向接入定价规制方法
    第三节 中国电信业双向接入定价规制与网络竞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接入定价逐渐向以成本为基础过渡
    第二节 制定不对称接入定价政策
    第三节 设置独立的规制机构
    第四节 加快中国《电信法》出台的脚步
    第五节 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电信产业市场分析及规制趋向研究 ——基于SCP理论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电信产业SCP框架构建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电信产业SCP框架构建
第二章 我国电信产业政府规制历程及内容
    第一节 我国电信产业规制政策改革历程
    第二节 我国电信产业政府规制政策内容
第三章 我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
    第一节 市场集中度
    第二节 产品差异化
    第三节 进入壁垒
第四章 我国电信市场行为
    第一节 价格行为
    第二节 非价格行为
    第三节 组织调整行为
第五章 我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
    第一节 经济绩效
    第二节 社会福利
    第三节 技术绩效
第六章 SCP框架下电信产业政府规制趋向
    第一节 SCP框架下电信产业规制的总体趋向
    第二节 电信产业规制趋向的具体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4G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创新扩散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内容
    1.2 本文研究方法
    1.3 本文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1.4.1 结合 Web 文本的综合检索策略
        1.4.2 技术创新扩散前沿、效率的计算及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4G 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2.1.1 第一代至第四代移动互联通信技术演进
        2.1.2 4G 移动互联通信技术特点
        2.1.3 4G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
        2.1.4 小结
    2.2 技术创新扩散综述
        2.2.1 技术创新的概念
        2.2.2 技术创新扩散的概念与分类
        2.2.3 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
        2.2.4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
        2.2.5 小结
    2.3 WEB 文本搜索概述
        2.3.1 Web 文本挖掘
        2.3.2 关键词提取
        2.3.3 检索策略
    2.4 技术效率概述
        2.4.1 技术效率的测度方法
        2.4.2 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测度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4G 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创新扩散机理分析
    3.1 4G 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系统分析
    3.2 4G 技术区域扩散分析
    3.3 4G 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 4G 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创新扩散现状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4G 移动互联通信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4.2.1 移动互联技术相关数据
        4.2.2 移动终端相关数据
    4.3 2014 年我国移动互联宽带技术发展概况
        4.3.1 4G 发展现状描述分析
        4.3.2 运营商发展现状分析
        4.3.3 4G 技术终端设备发展现状分析
    4.4 WEB 文本检索策略及执行结果
        4.4.1 Web 文本检索及抓取
        4.4.2 文本分词及词频统计
        4.4.3 网络舆情统计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 4G 移动互联通信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研究
    5.1 区域类影响因素分析
        5.1.1 研究假设
        5.1.2 样本及指标说明
        5.1.3 SFA 模型构建
        5.1.4 实证结果分析
    5.2 服务类因素分析
        5.2.1 研究假设
        5.2.2 样本及指标说明
        5.2.3 相关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5.2.4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5.2.5 资费因素分析
    5.3 技术代别类因素分析
        5.3.1 研究假设
        5.3.2 样本及指标说明
        5.3.3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5.4 终端设备类因素分析
        5.4.1 研究假设
        5.4.2 样本及指标说明
        5.4.3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 4G 移动互联宽带技术用户预测与分析
    6.1 预测方法
        6.1.1 模型描述
        6.1.2 参数估计
        6.1.3 用户数预测
    6.2 预测结果及分析
        6.2.1 全国 4G 技术用户预测及分析
        6.2.2 各省 4G 技术用户预测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及建议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SFA 命令文件及输出结果
    附录2 2001-2013 我国 31 省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创新扩散效率统计表(基于SFA)
    附录3 我国东、中及西部 13 年间平均效率均值比较输出结果
    附录4 运营商 3G 及 4G 服务套餐资费详表
    附录5 2014 年 10 月 31 日前在我国上市的 4G 终端设备统计表
    附录6 我国全国及 31 省各省 2014 至 2030 年 4G 用户数预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激励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研究的基础理论
        1.3.2 文献综述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路线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路线
        1.4.2 主要观点
        1.4.3 论文的研究框架
        1.4.4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世界电信产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规制体系的变迁
    2.1 世界电信技术创新的发展
        2.1.1 电信的定义
        2.1.2 世界电信技术发展历程
    2.2 世界电信产业的发展
        2.2.1 世界电信产业的发展
        2.2.2 世界电信产业的发展特点
    2.3 世界主要国家电信规制模式演变的历史过程
        2.3.1 美国电信规制的发展
        2.3.2 加拿大电信规制
        2.3.3 英国电信规制的历史演变
    2.4 小结
第三章 世界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规制关系的分析框架
    3.1 技术创新与政府规制之间的本质关系
        3.1.1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3.1.2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规制之间的作用机制
        3.1.3 政府规制对产业性质发生变化的反应
        3.1.4 技术创新是电信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3.2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竞争、政府规制相互作用的模型
        3.2.1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竞争、政府规制的螺旋迭代模型
        3.2.2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竞争、政府规制的螺旋迭代关系的数理模型
    3.3 政府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
        3.3.1 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3.3.2 进入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3.3.3 价格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世界电信产业规制体系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假设
    4.2 模型检验
        4.2.1 数据描述与指标衡量
        4.2.2 模型检验结果
        4.2.3 检验结果分析
        4.2.4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4.3 实证检验对螺旋迭代发展模型的解释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电信产业的结构性规制与技术创新
    5.1 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规制的变迁
        5.1.1 1994 年之前的自然垄断规制时期
        5.1.2 电子与数据技术推动下,电信产业打破垄断
        5.1.3 1999 年至 2004 年纵向规制
        5.1.4 2004 年至 2008 年中国移动一支独大
        5.1.5 2008 年至今“三足鼎立”
        5.1.6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特点:结构性规制
        5.1.7 结构性规制与螺旋迭代发展模式的区别
    5.2 中国电信产业结构性规制对电信产业发展的影响
        5.2.1 中国电信产业的技术水平评析
        5.2.2 中国电信产业的价格水平评析
        5.2.3 中国电信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评析
    5.3 技术创新对中国电信产业发展的影响
        5.3.1 中国电信产业技术投入水平
        5.3.2 中国电信业技术创新贡献率分析
        5.3.3 电信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
        5.3.4 中国电信技术创新对电信产业的影响特点
    5.4 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政府规制的关系总结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约束技术创新的原因分析
    6.1 中国与世界各国规制模式的差异
        6.1.1 企业性质的差异
        6.1.2 电信产业结构的差异
        6.1.3 独立规制机构的差异
        6.1.4 中国的规制体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比较
    6.2 中国电信规制体系对技术创新缺乏激励的原因研究
        6.2.1 国有企业性质对技术创新缺乏激励
        6.2.2 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存在棘轮效用
        6.2.3 价格上限规制与利润上缴规制对技术创新缺乏激励机制
        6.2.4 中国电信产业的部分竞争对技术创新激励不足
    6.3 政府规制影响中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因检验
        6.3.1 模型与量表
        6.3.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6.3.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6.3.4 路径分析和假设检验
    6.4 小结
第七章 构建中国 ICT 产业激励规制体系框架
    7.1 激励规制适应当代电信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7.1.1 下一代网络与三网融合
        7.1.2 下一代网络的技术特性
        7.1.3 NGN 的产业特性
        7.1.4 激励规制的界定与激励规制的内容
        7.1.5 各国 ICT 产业的规制重建
    7.2 中国当前激励规制的现状及对 NGN 形成的阻碍因素分析
        7.2.1 中国电信产业激励规制的现状
        7.2.2 中国规制体系中阻碍 NGN 形成的阻碍因素分析
    7.3 中国电信产业(ICT)激励规制体系的构建
        7.3.1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体系的构建原则
        7.3.2 激励规制体系建立的逻辑关系与理论基础
第八章 推动中国 ICT 产业的激励规制体系构建的措施
    8.1 建立独立的规制机构
        8.1.1 设立独立规制机构的必要性
        8.1.2 独立的规制机构设立方式
    8.2 实施网业分离规制
        8.2.1 网业分离的类型
        8.2.2 网业分离的模式
        8.2.3 中国电信业网业分离的规制方式
    8.3 加快推进中国国有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8.3.1 中国电信产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的必要性
        8.3.2 中国电信产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的可行性
        8.3.3 国有电信运营企业产权改革的目的
        8.3.4 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的路径选择
    8.4 形成电信批发价格上限规制与零售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
        8.4.1 批发环节的价格上限规制
        8.4.2 零售环节的市场定价机制
    8.5 建立电信企业技术创新标尺竞争规制
        8.5.1 建立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考核指标体系
        8.5.2 建立标尺竞争规制(Yardstick Competition)
        8.5.3 技术创新奖惩制度
    8.6 建立《信息通讯法》
    8.7 加强普遍服务规制
        8.7.1 中国电信产业普遍服务规制现状
        8.7.2 中国电信产业普遍服务规制的改革重点
    8.8 加强互联网社会性规制
        8.8.1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8.8.2 互联网社会性规制的问题
        8.8.3 我国互联网规制内容
        8.8.4 我国互联网社会性规制的改进
    8.9 小结
总结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附录 1:世界各国规制机构的独立性
附录 2:世界各国运营企业所有权的性质
附录 3:世界各国电信技术最新运用水平
附录 5:世界各国固定电话竞争结构
附录 6:世界各国互联网市场竞争结构
附录 7:世界各国移动电话每月花费
附录 8:世界各国互联网每月花费
附录 9:世界各国固定电话每月花费
附录 10:21 世纪世界电信业务发展
附录 11:2000 年—2012 年世界电信业务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
附录 12:中国 2001 年-2010 年业务量与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的有关数据
附录 13 中国与发达国家电信规制体系比较
附录 14 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IDI 与 ICB 比较
附录 15:调查问卷
附录 16: 技术创新与政府规制之间的关系研究量表及文献
附录 17:政府规制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量表基本资料统计
附录 18:信度检验统计量
附录 19:结构效度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博士期间主持课题

(9)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2.1 理论价值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方法
        0.3.1 归纳与演绎分析
        0.3.2 比较研究
        0.3.3 案例分析
        0.3.4 博弈分析
        0.3.5 法经济学分析
        0.3.6 耦合分析
    0.4 研究内容和创新
        0.4.1 研究内容
        0.4.2 创新
第1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1.1 监管迷信: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2 监管质疑: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3 监管重构:激励性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2 国内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2.1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手段的研究
        1.2.2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主体的研究
        1.2.3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研究
    1.3 文献综述简评
第2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分析
    2.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2.1.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
        2.1.2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外延
    2.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2.2.1 耦合的涵义
        2.2.2 耦合的理论模型
        2.2.3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理论分析框架
    2.3 法经济学语境下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关系
        2.3.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法经济学解释
        2.3.2 法经济学语境下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第3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1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
        3.1.1 自然垄断的动态性
        3.1.2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嬗变
    3.2 主要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3.2.1 “全方位、立体式”放松监管改革
        3.2.2 垂直分解和剥离重组结合,引入竞争机制
        3.2.3 放开市场准入,为竞争开辟通道
        3.2.4 实行非对称监管,维护、保证公平竞争
        3.2.5 激励性监管机制的运用
        3.2.6 放松监管的成效
        3.2.7 关于自然垄断产业监管机制适用性的若干思考
    3.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3.1 价格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2 市场准入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3 激励性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4 非对称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第4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4.1 中国主要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4.1.1 电信产业:逐步走向监管下的竞争
        4.1.2 电力产业:弱监管下的强垄断
        4.1.3 铁路运输产业:政企双重角色缺位下的业内垄断
        4.1.4 航空运输产业:竞争下的过度监管
        4.1.5 邮政产业:垄断经营模式下的体制改革滞后
        4.1.6 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缺失下的公益性矛盾
    4.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问题及成因
        4.2.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
        4.2.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问题的成因
        4.3.1 行政体制缺陷
        4.3.2 监管体制自身的缺陷
    4.4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4.4.1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4.4.2 监管机构的权力配置与协调
        4.4.3 监管机构的动态调整
        4.4.4 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体系
        4.4.5 对中国的启示
第5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研究
    5.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框架
        5.1.1 针对监管主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1.2 针对监管客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2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1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与价格听证制度
        5.2.2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改进
    5.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若干缺陷
        5.3.1 监管体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2 监管客体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3 监管机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4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5.4.1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
        5.4.2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5.4.3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特点
        5.4.4 对中国的启示
第6章 完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6.1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目标
        6.1.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目标
        6.1.2 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与协调
        6.1.3 监管改革与城镇化步伐的同步
        6.1.4 消费者话语权的制度保障
        6.1.5 垄断一般和特殊的权衡
        6.1.6 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开阔的研究视角
    6.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制约因素
        6.2.1 监管理念及理论发展的滞后
        6.2.2 并未真正破除的原有垄断格局和垄断利益
        6.2.3 “俘获”现象严重,监管执行不力
        6.2.4 政府职能转变迟缓
        6.2.5 法治的薄弱
        6.2.6 改革的参差不齐、互不配套
        6.2.7 转轨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压力
        6.2.8 国际竞争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压力
        6.2.9 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背离
        6.2.10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改革的不匹配
    6.3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新思路
        6.3.1 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转化
        6.3.2 监管机制调整要求监管体制、监管制度的适应性变化
        6.2.3 监管制度、监管体制改革需要监管机制支撑
        6.3.4 监管体制传动、整合监管机制和监管制度
        6.3.5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路径
    6.4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实施路径
        6.4.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通盘考量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功能耦合问题
        6.4.2 完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设计,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
        6.4.3 搭建合理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衔接监管机制的实施与监管制度安排
        6.4.4 进一步健全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充分考量其与监管体制、机制的匹配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国内电信运营商市场发展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电信市场运营动态
    2.1 通信“元年”中国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2.2 国内电信市场增长与规模
        2.2.1 移动用户规模与增长数据
        2.2.2 宽带与固话用户数据
        2.2.3 主营收入及财务数据
    2.3 电信市场发展态势
        2.3.1 移动电话用户增长趋缓
        2.3.2 移动电话 ARPU 值呈下降走势
        2.3.3 固网宽带用户增长率保持基本稳定
        2.3.4 固定电话用户持续出现负增长
        2.3.5 主营收入增长 EBITDA 率下降
    2.4 国内电信市场格局与普遍现象
        2.4.1 市场份额趋向均衡
        2.4.2 、收入和利润增长日益弱化
第三章 电信市场传统竞争策略类型分析
    3.1 种类繁多的电信市场传统竞争策略类型
    3.2 电信市场新型竞争策略开拓
第四章 国内电信市场增长点分析
    4.1 国内人口状况
    4.2 国内人口与结构发展趋势
    4.3 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分析
    4.4 宽带用户普及率分析
    4.5 移动用户市场增长点分析
    4.6 宽带用户市场增长点分析
    4.7 通信服务收入增长点分析
第五章 新时期电信市场发展策略
    5.1 物联网信息服务是新增市场的源泉
        5.1.1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5.1.2 政策扶持与导向
        5.1.3 物联网的市场前景
    5.2 新业务是收入增长的突破点
        5.2.1 经营模式转型带来新生机
        5.2.2 人才战略是市场竞争的动力
    5.3 合作共赢发展策略
第六章 电信运营商与青海油田合作发展数字化智慧专网案例
    6.1 合作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6.1.1 社会与地理环境
        6.1.2 企业人口经济环境
        6.1.3 网络与技术环境
        6.1.4 合作资源分析
    6.2 合作模式方案策划
        6.2.1 合作双方资源分析
        6.2.2 合作建设投资与资产界定
        6.2.3 网络运行维护
        6.2.4 油田 V 网规划设计
        6.2.5 资费套餐设计
        6.2.6 市场发展分工模式
        6.2.7 财务结算与成本分担
        6.2.8 市场发展与收入预测
        6.2.9 业务拓展
    6.3 合作实施与运营效果
        6.3.1 市场占有率格局变化
        6.3.2 投资收益分析
    6.4 合作优势分析
        6.4.1 网络覆盖优势
        6.4.2 互联互通优势
        6.4.3 跨区漫游优势
        6.4.4 营销措施优势
        6.4.5 企业政策优势
        6.4.6 其他辅助措施优势
    6.5 实施合作的重点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工作展望和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电信资费调整及走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创新对J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王亚柳. 南昌大学, 2020(01)
  • [2]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王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3]长沙联通智慧沃家融合业务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严文兵. 湖南大学, 2019(07)
  • [4]基于电价预测的零售电价套餐形成方法[D]. 李欣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规制研究[D]. 吴冰.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6]我国电信产业市场分析及规制趋向研究 ——基于SCP理论框架[D]. 吴子阳.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7]我国4G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创新扩散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皛. 东华大学, 2015(07)
  • [8]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激励规制研究[D]. 朱丽萍. 山西财经大学, 2014(09)
  • [9]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10]国内电信运营商市场发展竞争策略研究[D]. 成宁. 天津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电信资费调整及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