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

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

一、提高南京的城市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吴九兴,师奎忠[1](2021)在《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发展水平与潜力的重要体现,全面科学地评价城市竞争力对制定城市未来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2013、2015、2017、2019年城市竞争力发展水平作量化分析,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教发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对各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排序与分析,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总体格局在短期内未发生较大变化;总体格局上呈现"东部优于西部、长江沿岸城市优于南北两端城市"的发展特征。研究结果对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格局和空间结构及统筹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李海霞,高哲[2](2021)在《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全域旅游是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之举。文章在系统梳理全域旅游和旅游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全域旅游城市内涵理念和旅游城市竞争力的构成分析,参照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主要考核指标,从全域基础竞争力、全域持续竞争力、全域环境竞争力三个层面建立了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和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南京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南京市全域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模糊综合评价,南京市全域旅游竞争力处于较强等级,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李中会[3](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及城市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支撑引领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当前,受国内外社会环境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层面启动“新基建”计划,城市轨道交通基建项目已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投资领域。地方政府竞相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以图在城市竞争中占据优势。那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否能带来要素集聚并促进产业集聚?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如何?是否存在显着的产业与区域异质性?围绕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系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并探讨要素集聚在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传导作用;(2)将城市竞争力作为研究目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和产业集聚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第一,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及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基于产业集聚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对产业集聚及城市竞争力影响的研究框架,揭示城市轨道交通对产业集聚效应的作用机制,以及要素集聚的传导路径,并进一步探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第二,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竞争力指标构建与测度。首先构建以劳动力集聚、资本集聚和技术创新集聚为核心的城市要素集聚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6—201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要素集聚水平。其次,基于区位熵衡量产业集聚水平,重点测度城市制造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度。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各城市竞争力大小。第三,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要素集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选取代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模的线路长度、配置车辆数、车站数等指标,基于2006—201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实证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对要素集聚、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定量解析城市轨道交通对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进一步根据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以要素集聚为中间变量,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要素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要素集聚影响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第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以及两者的交互关系,构建PSM-DID模型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开通对城市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并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共同支撑假设检验、改变时间宽度来分析政策对时间变化的敏感性程度等反事实检验,证明模型选择的合理性及排除其他政策或者因素对被解释变量产生的噪声影响。最后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产业异质性,并对区域异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第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和中、西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和投资规模较大,其余地方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模较为滞后。当前,我国城市要素集聚在时间上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市要素集聚均值呈现出不断变化且递增的基本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城市产业集聚水平也呈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第二,城市轨道交通对要素集聚影响为正向效应。其中,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有效吸引劳动力集聚、资本集聚、技术创新集聚;影响系数分别为0.1209、0.1021和0.0355,且均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显着;城市轨道交通配置车辆数有效吸引劳动力集聚、资本集聚、技术创新集聚;影响系数分别为0.1827、0.1123、0.1403,在5%或1%的显着性水平下显着;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数有效吸引劳动力集聚、资本集聚,但对技术创新集聚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第三,城市轨道交通对产业集聚影响为正向效应,但对不同产业存在异质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对建筑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公共服务业集聚均呈现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影响系数在1%或5%的显着性水平下显着;对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抑制作用。城市轨道交通配置车辆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消费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集聚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影响系数在1%的显着性水平显着;对制造业集聚、建筑业集聚呈现出抑制作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数对建筑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公共性服务业集聚正向促进效应,且影响系数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显着;对制造业集聚、城市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存在抑制作用。第四,城市轨道交通能够通过吸引要素集聚来促进产业集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能够通过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创新集聚有效吸引城市制造业集聚、城市建筑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无法通过劳动力集聚吸引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城市轨道交通配置车辆数能够通过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创新集聚有效吸引城市制造业、城市建筑业和服务业集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数能够通过要素集聚来促进城市制造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消费性服务业集聚,但无法有效促进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第五,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提高城市竞争力,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另外,产业集聚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存在显着的产业异质性。公共服务业的集聚能够显着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其他产业的集聚对城市竞争力并没有显着影响。同时,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发挥的调节效应也有所差异,制造业集聚会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则会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均能够提高城市竞争力,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回归系数较显着,均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显着;西部地区城市轨道交通促进效应较弱且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本文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产业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探究城市轨道交通对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深入阐释了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要素集聚,进而要素集聚促进产业集聚的理论机制。第二,拓展了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产业集聚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主要以城市轨道交通与劳动力集聚或资本集聚的单一视角为主,本文将城市轨道交通、要素集聚与产业集聚作为三个子系统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并构建理论模型,定性和实证解析城市轨道交通与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关系,深化了对城市轨道交通对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作用机制的认识,为推动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要素集聚与产业集聚三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第三,丰富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和城市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构建PSM-DID模型,探究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剖析产业集聚的调节效应,实证解析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和两者交互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效应,丰富和拓展了交通经济、产业经济与城市竞争力的交叉研究。

商燕劼,庞庆华,李涵[4](2020)在《江苏省城市竞争力、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的时空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研究了江苏省城市竞争力、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的时空耦合关系。通过构建三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模型、趋势面分析、引力模型等对2009-2018年三者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联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9-2018年江苏省城市竞争力、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处于较合适的状态;从城市的空间分布布局看,省内各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性;从空间联系量来看,三者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以常州、苏州和镇江为中心,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态效率的改善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叶林,陈昀轩[5](2020)在《体育与城市:从发展竞争到治理能力》文中提出体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作为全球竞争的载体,其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包括体育在内的多重因素的推动。城市竞争力的经典模型可以为分析体育与城市的多维关系提供框架。现代社会,体育与城市竞争力已经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体育与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相互影响,城市选择和确立与体育有关的定位与发展战略,能够使体育在城市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其次,体育与城市生产要素具有密切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体育提供劳动力生产要素,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体育的发展水平,同时体育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来增加城市的劳动力生产要素,进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再次,体育的发展能够通过改善城市需求条件来提升城市竞争力。最后,城市之间的体育竞争是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特定领域,各个城市的体育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城市之间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体育已成为城市的有机模块。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可以推动城市良性发展,并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韩旭[6](2020)在《环渤海区域沿海中心城市的比较研究 ——基于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飞速发展,经济迅速崛起,并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在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是面向东北亚的门户地区,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当前环渤海区域的区域协作尚未形成明朗的机制,在地理空间上明显割裂成辽中南半岛、京津冀以及山东半岛三个次区域,并且以次区域内部的城市合作为主,因此坐拥北京、天津等骨干城市以及各种区域发展要素的环渤海地区虽然发展迅速,但并未成为我国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天津、大连以及青岛作为区域内的沿海中心城市,需要发挥龙头城市的作用,以和腹地城市的协作为基础,推进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已经不再被视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城市体系也并非之前的中心地模式,而成为拓扑型网络和基于价值链的垂直分工体系的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数据分析开展的城市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研究已经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视角;城市关联网络的分析体现的是城市的经济交流对象,价值区段则更多关注城市在经济活动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本文从全球、全国及区域等多个尺度研究天津、大连以及青岛的关联网络,着重探讨环渤海区域内三市的价值区段,从流动空间和场所空间两个视角探讨城市的发展特点和辐射方向,辅以对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三市的优势不足;同时试图根据相应的数据分析提出各城市在产业分工合作、经济关联、市场方面的发展建议。

高佳焕[7](2020)在《城市间人才竞争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逐渐替代之前单一的高速增长,人才无疑将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人才资源的争夺也引发了近年来城市间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这背后实质上是城市发展的竞争态势和经济质量的升级需求。本文以新一线城市为蓝本,通过理论和数据分析,对人才竞争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基于城市间人才竞争的现状,剖析深层次原因,分析政策特点与差异,考察其效果并提出潜在问题;其次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人才竞争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一步地,通过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与人才资源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和验证两者的耦合互动关系;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间的人才竞争是由国家政策导向、高质量发展需求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产生的,人才竞争总体呈现出城市和人才范围扩大、政策优惠力度不断提升、人才体系逐渐完善等特点,体现在近年来人口的流动规模扩大,促进了新一线城市人才资源水平提升。(2)从理论角度,人才竞争能够从人才资源水平和资源配置情况两个层面,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科技教育水平,从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从实证角度,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人才提供的经济、社会、科教环境,能够吸引人才流入,提升人才资源水平。(3)整体上,2009-2018年15个新一线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与人才资源水平均处于稳中有升态势,两者存在着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良好的互动作用推动共同发展;时变特征分析表明,两者的耦合值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耦合协调发展度则稳定上升;区域特征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城市竞争力与人才资源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度高于中西部,但区域差距正逐渐缩小。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主要政策建议如下:(1)建立、规范和完善与人才引进政策相匹配的人才体系,发挥人才资源对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促进作用。(2)根据各城市目前的发展规模和定位,依据城市竞争力对人才资源水平的作用,合理确定引才范围。(3)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完善城市基建、医疗、社保等相关保障工作,提升对人才的持续吸引力。(4)建立人才分类制度,分梯度、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5)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推动各城市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逆“马太效应”。

李帅[8](2020)在《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如何科学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提升城市生态竞争力,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首先,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竞争力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整理与总结,明确了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内涵。其次,以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为基点,同时借鉴国内外指标评价体系与模型,从生态本底现状、生态环境压力、社会协调能力三个方面选取相应的基础指标,并且为了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初建指标体系依次经过德尔菲(Delphi)法、隶属度等分析对基础指标进行筛选和结构优化。从88个基础指标中筛选出了29个指标,并根据国内外城市生态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与指标选取原则,定性与定量化相互结合构建了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再次,基于该指标体系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涉及到的27座城市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均值法等方法,并借助于MATLAB、SPSS、GIS等手段对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上海市的生态竞争力为最强的结论,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下的27座城市的生态竞争力背后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本文将长三角27市的城市生态竞争力及其人均GDP进行比较分析,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水平和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和评价,更为完整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从而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提升生态竞争力的思路,并从规划、政策、实施保障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的措施。

彭小弯[9](2020)在《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对比分析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以都市圈建设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都市圈与国际成熟都市圈相比,发展起步晚,研究理论还不丰富,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较弱且地区差异明显。为深入分析我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情况,本文以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为例,以城市—区域发展理论和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理论进行研究。首先,给出本文都市圈及都市圈竞争力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其次,梳理了有关都市圈形成与成长的国内外研究,运用熵指数和Esteban—Ray指数对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与此同时,结合现阶段都市圈发展重点与影响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因素,构建了本文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与线性加权法对两个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并运用GM(1,1)模型对都市圈未来竞争力进行预测,还从区域竞争角度思考了两个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第二,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大于杭州都市圈;第三,在综合竞争力因素中,都市圈规模因素的作用大于效率因素;第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能够提高都市圈竞争力水平。鉴于此,本文建议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强化都市圈经济,弱化行政区经济;加强都市圈内部协调,实现一体化;注重提高都市圈质量,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要素集聚,提高都市圈核心城市竞争力。

陈思[10](2019)在《我国城市智慧度评价研究 ——基于100个城市的横截面数据》文中提出20世纪,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大部分处于科学幻想阶段,但随着计算机等智能化设施的完善,智慧城市已逐步成为现实。毋庸置疑,智慧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对我国城市智慧度的评价以及各级别城市智慧度的差异性分析能够使城市更加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对提高我国城市智慧度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研究现状中关于我国城市智慧度评价方面存在的不足,界定城市智慧度内涵,并提炼出影响城市智慧度的6大关键性构面,分别是社会及人力资本、城市竞争力、运输及通信技术、公民参与水平、公民生活质量、公民生活环境。其次,通过分析构面之间的关联,构建了基于目标层、应用层、支撑层的城市智慧度框架。然后,利用问卷调查法、频次分析法及信效度分析,剔除无效指标,最终建立了包含6个构面、24个末级指标的城市智慧度评价体系。最后,利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选取我国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及三线城市共计100个城市样本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同一级别不同城市以及不同级别城市之间进行城市智慧度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城市智慧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城市智慧度差异性较大,呈现正态分布。就各级别城市智慧度平均水平而言,一线城市独占鳌头,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二线城市次之,三线城市最后。从各构面智慧度而言,一线城市各构面发展均衡,名列前茅,而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均有各自的优势与短板。

二、提高南京的城市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南京的城市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主成分分析法
        1.3.2 K-Means聚类法
2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2.1 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2.2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 城市竞争力的定量评价与聚类分析
        (1)数据标准化
        (2)KMO和Bartlett检验
        (3)主成分的提取与解释
        (4)确定主成分权重
        (5)计算综合竞争力得分
        (6)K-Means聚类
3 城市竞争力的定量评价结果与时空演变特征
    3.1 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3.1.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定量评价结果
        3.1.2 基于K-Means 聚类的定量评价结果
    3.2 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竞争力的时空演变特征
        3.2.1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时序变化
        3.2.2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演变
4 结论与建议
5 结语

(2)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综述
2 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2.1 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内涵界定
    2.2 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
3 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
    3.2 指标设计说明与来源
4 南京市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
5 结语

(3)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及城市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
        2.1.1 城市轨道交通
        2.1.2 要素集聚
        2.1.3 产业集聚
        2.1.4 城市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产业关联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城市轨道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3.2 要素集聚及其影响效应的相关研究
        2.3.3 产业集聚及其影响效应的相关研究
        2.3.4 交通条件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2.3.5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
    3.1 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分析
        3.1.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整体层面分析
        3.1.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层面分析
    3.2 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要素集聚的机理分析
        3.2.1 城市轨道交通与劳动力集聚
        3.2.2 城市轨道交通与资本集聚
        3.2.3 城市轨道交通与技术创新集聚
    3.3 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产业集聚的机理分析
        3.3.1 城市轨道交通、劳动力集聚与产业集聚
        3.3.2 城市轨道交通、资本集聚与产业集聚
        3.3.3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创新集聚与产业集聚
    3.4 城市轨道交通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要素集聚、产业集聚与城市竞争力指标构建与测度
    4.1 城市轨道交通评价指标概述
    4.2 城市要素集聚指标构建与测度
        4.2.1 城市要素集聚测度指标构建
        4.2.2 城市要素集聚测度分析
    4.3 城市产业集聚指标构建与测度
        4.3.1 城市产业集聚测度指标构建
        4.3.2 城市产业集聚测度分析
    4.4 城市竞争力指标构建与测度
        4.4.1 城市竞争力指标构建
        4.4.2 城市竞争力测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轨道交通对要素集聚的影响研究
    5.1 广义矩估计方法(GMM)
        5.1.1 GMM基本思想
        5.1.2 动态面板GMM概述
    5.2 实证模型构建
        5.2.1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5.2.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5.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3.1 变量选择和指标说明
        5.3.2 描述性统计
    5.4 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要素集聚的实证结果与解析
        5.4.1 城市轨道交通路线长度影响要素集聚的实证解析
        5.4.2 城市轨道交通配置车辆数影响要素集聚的实证解析
        5.4.3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数影响要素集聚的实证解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轨道交通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6.1 实证模型构建
        6.1.1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6.1.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6.1.3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6.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6.2.1 变量选择和指标说明
        6.2.2 数据来源说明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产业集聚的实证解析
        6.3.2 城市轨道交通、要素集聚影响产业集聚的实证解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7.1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
        7.1.1 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
        7.1.2 双重差分方法(DID)
    7.2 实证模型构建
    7.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7.3.1 变量选择与指标说明
        7.3.2 数据来源说明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城市轨道交通开通效应的初步检验
        7.4.2 产业集聚的调节效应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4.4 城市地区异质性解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4)江苏省城市竞争力、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的时空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指标选取
    (一)城市竞争力
    (二)区域创新
    (三)生态效率
三、江苏省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一)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
    (二)耦合协调度趋势面分析
四、江苏省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联系
    (一)空间联系分析
    (二)空间联系的势能值
五、江苏省耦合协调度变化预测
六、结论与建议

(5)体育与城市:从发展竞争到治理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与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体育与城市发展的整体研究
    (二)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的研究
    (三)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的研究
三基于城市竞争力理论的分析
    (一)体育与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
        1. 城市文化:体育提升城市定位的桥梁
        2. 城市品牌:体育促进城市发展战略实现的媒介
    (二)体育与城市生产要素
        1. 体育与城市资本要素
        2. 体育与城市劳动要素
    (三)体育与城市需求条件
        1. 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条件
        2. 城市经济投资需求条件
        3. 城市旅游需求条件
        4. 城市吸引外资需求条件
    (四)体育与城市间竞争
        1. 体育赛事举办的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
        2. 职业体育联赛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3. 体育产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讨论与展望

(6)环渤海区域沿海中心城市的比较研究 ——基于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沿海中心城市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1.1.2 开放格局下环渤海的中心城市需作为战略性节点对外辐射
        1.1.3 城市发展的理念改变,越发注重提质增效
    1.2 研究意义
        1.2.1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为环渤海地区城市的相关实践提供基础研究
        1.2.2 为发展落后的沿海城市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2.3 基于数据探索城市发展范式,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环渤海地区的相关研究
    2.2 城市关联网络
        2.2.1 “流”与城市网络
        2.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产业分工与价值区段
        2.3.1 概念界定
        2.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城市综合发展能力比较
    3.1 城市综合发展能力的体系构建
        3.1.1 国外城市竞争力模型
        3.1.2 国内城市竞争力模型
    3.2 研究指标与模型建立
        3.2.1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3.2.2 社会发展水平指标
        3.2.3 发展环境指标
    3.3 计算方法与评价结果
        3.3.1. 比较维度与计算方法
        3.3.2. 城市综合能力评价结果
        3.3.3. 城市综合能力分析与思考
第四章 关联网络——流动空间视角下的城市体系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1.1. 研究维度和分析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城市关联网络
        4.2.1. 城市关联网络的全球尺度分析
        4.2.2. 天津、大连以及青岛在多尺度下的城市关联网络
    4.3 关联网络总结
第五章 价值区段——场所空间视角下的城市体系
    5.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5.2 环渤海地区城市的价值区段
        5.2.1. 2015年环渤海区域的城市价值区段分析
        5.2.2. 天津、大连及青岛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区段演变
    5.3 天津、大连及青岛的产业特征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互相补充
        6.1.2. 城市的流通空间属性与场所空间属性相互关联
        6.1.3. 基于关联网络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思考
        6.1.4. 基于价值区段的城市产业发展导向研究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7)城市间人才竞争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基本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人才竞争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人才竞争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 城市间人才竞争的原因
    第二节 人才竞争政策分析
    第三节 人才竞争政策效果
第四章 人才竞争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人才竞争对城市竞争力作用机理理论分析
    第二节 城市竞争力对人才竞争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第五章 人才竞争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耦合分析与实证检验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综合评价
    第三节 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1.2.1 城市生态竞争力相关理论
        1.2.2 城市生态竞争力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2.1 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内涵
    2.2 城市生态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2.2.1 生态本底现状
        2.2.2 生态环境压力
        2.2.3 社会协调能力
    2.3 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1 构建原则
        2.3.2 构建依据
        2.3.3 指标的初选与优化
        2.3.4 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
第3章 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实证及原因机制分析
    3.1 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实证研究
        3.1.1 数据来源、处理
        3.1.2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3.1.3 评价结果
        3.1.4 结果分析
    3.2 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2.1 问题分析
        3.2.2 原因分析
第4章 提升城市生态竞争力的思路及措施
    4.1 不同类型城市生态竞争力提升思路
    4.2 提升措施
        4.2.1 规划层面
        4.2.2 政策层面
        4.2.3 实施保障层面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9)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对比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都市圈
        二、都市圈竞争力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城市—区域发展理论
        二、竞争力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都市圈内涵与范围界定研究
        二、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
        三、关于都市圈竞争力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及发展阶段研究
    第一节 都市圈形成与成长理论分析
        一、都市圈的形成要素
        二、都市圈的空间成长阶段
    第二节 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分析
        一、都市圈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都市圈产业发展水平
        三、都市圈交通发展水平
    第三节 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发展阶段分析
        一、运用熵指数分析集聚扩散效应
        二、运用Esteban-Ray指数分析极化效应
第四章 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一节 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都市圈规模因素
        二、都市圈效率因素
    第二节 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
        一、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
        二、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指标评价方法
        一、数据来源说明及处理
        二、熵值法确定权重
第五章 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实证研究
    第一节 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现实综合竞争力分析
        一、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时序分析
        二、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三、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未来综合竞争力预测
        一、GM(1,1)模型
        二、GM(1,1)模型预测结果
    第三节 基于区域竞争的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未来思考
        一、都市圈竞争的本质
        二、南京都市圈未来发展的思考
        三、杭州都市圈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
        二、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大于杭州都市圈
        三、在综合竞争力因素中,都市圈规模因素的作用大于效率因素
        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能够提高都市圈竞争力水平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强化都市圈经济,弱化行政区经济
        二、加强都市圈内部协调,实现一体化
        三、注重提高都市圈质量,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高质量要素集聚,提高都市圈核心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城市智慧度评价研究 ——基于100个城市的横截面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智慧城市
        2.1.2 城市智慧度
    2.2 我国城市划分概述
        2.2.1 按城市等级划分
        2.2.2 按城市行政级别划分
    2.3 城市智慧度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城市智慧度评价模型构建
    3.1 我国城市智慧度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3.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1.2 评价体系构建理论框架
        3.1.3 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3.2 我国城市智慧度评价体系的修正和确定
        3.2.1 问卷调查法进行修正
        3.2.2 频次法进行修正
        3.2.3 评价体系信度检验
        3.2.4 评价体系效度检验
        3.2.5 修正后评价体系
    3.3 基于熵权-TOPSIS的我国城市智慧度评价模型
        3.3.1 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原理
        3.3.2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100个城市横截面数据的我国城市智慧度评价
    4.1 样本及数据来源
    4.2 评价结果计算
    4.3 熵权计算结果分析
    4.4 我国城市智慧度整体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城市智慧度差异性分析
    5.1 一线城市智慧度差异性分析
    5.2 新一线城市智慧度差异性分析
    5.3 二线城市智慧度差异性分析
    5.4 三线城市智慧度差异性分析
    5.5 不同级别城市智慧度差异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我国城市智慧度对策
    6.1 优化城市智慧设施,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6.2 整合智慧项目,完善城市功能
    6.3 优化融资渠道,促进智慧城市运营多元化发展
    6.4 加强人才系统完善,发挥标杆城市“辐射”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四、提高南京的城市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吴九兴,师奎忠. 中国名城, 2021(10)
  • [2]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李海霞,高哲.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3]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及城市竞争力研究[D]. 李中会.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江苏省城市竞争力、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的时空耦合研究[J]. 商燕劼,庞庆华,李涵. 华东经济管理, 2020(12)
  • [5]体育与城市:从发展竞争到治理能力[J]. 叶林,陈昀轩. 中国治理评论, 2020(02)
  • [6]环渤海区域沿海中心城市的比较研究 ——基于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方法[D]. 韩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0(08)
  • [7]城市间人才竞争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D]. 高佳焕. 南京大学, 2020(04)
  • [8]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城市生态竞争力研究[D]. 李帅.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9]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对比分析为例[D]. 彭小弯.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10]我国城市智慧度评价研究 ——基于100个城市的横截面数据[D]. 陈思.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