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冰箱堵塞

如何防止冰箱堵塞

一、防止冰箱冰堵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永,沈贵可,花纯强,杨晨[1](2021)在《无霜冰箱冷冻室化霜排水管融霜实验研究及设计改进》文中指出虽然无霜冰箱可以进行自动化霜和自动排除化霜水,但如果化霜排水孔冰堵,则会造成自动排除化霜水功能失效。本文以化霜加热器的传热方式为研究方向,对化霜排水管融霜进行实验研究和设计改进。改进后的设计方案解决了冰堵问题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靠性。

尹卓[2](2020)在《基于除水装置的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能耗中空调的耗能占比最大,采用太阳能驱动的制冷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建筑能耗问题,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为解决太阳能制冷系统中太阳能供能不稳定性的问题,能量的储存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由光伏驱动的太阳能制冷系统而言,大多是采用蓄电池作为蓄能单元来实现制冷系统的稳定运行及持续供能,但存在初始投资高、回收期长、蓄电池回收的环境保护等问题。因此开展以冰蓄冷代替蓄电池蓄电的蓄能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为解决制冰蓄能模式下蒸发器换热效率较低、且过冷冰使用不方便的问题,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除水装置来解决制冷剂在换热后携带水分对制冷系统稳定性运行影响的问题,且对带除水装置的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在不同工况的运行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及性能分析,以获得高效蓄能的制冷系统特性,为实用化的太阳能与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冷装置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及技术方案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重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一套0.735 kW的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采用制冷剂与水直接接触换热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解决了传统的浸没式铜管蒸发器结冰而引起的换热效率降低、制取的冰过冷度较大而造成的能量浪费问题。(2)针对所构建直接接触式制冷系统中制冷剂携带水分而引起的系统堵塞、停机等问题,利用制冷剂与水凝固点差异较大的特点,采用冷却的方法,提出并设计了除水装置,以达到去除制冷剂与水直接接触换热时携带水分的目的。推导了除水过程中的理论模型,经实验验证表明,直接接触式制冷系统在除水装置下可持续运行,不会出现停机现象,运行效果及稳定性有效提升。(3)基于除水装置下的制冷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系统性能。通过采用体积换热系数对系统的换热均匀程度进行评估,经计算后得出,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系统的体积换热系数最高达到了35.67kW/(m3·℃)。所构建的系统在使用压缩机压缩R-22制冷剂时COP达到了6.16,在20 min内可以制取碎冰4.8 kg;在使用R-134a制冷剂时COP为4.96,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制取碎冰2.3 kg。所构建的直接接触式蓄能制冰系统的性能参数COP均超过了现有的商业化制冷系统。所开展的研究为将太阳能与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冷系统相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陈栋[3](2020)在《基于过冷水动态制冰的冷冻法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电镀废水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现有的电镀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处理方法是传统的化学沉淀法,在处理过程中投入化学药剂,产生大量的污泥,二次污染严重,实质是污染物的增加和转移,不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对电镀水洗废水进行浓缩后回用于电镀槽,可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目前国内外电镀水洗废水浓缩处理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反渗透和蒸发浓缩。常用的电镀工艺中,酸铜工艺、氧化镍工艺、镀铬工艺水洗废水为pH值小于2的强酸性,碱铜工艺、锌酸盐镀锌工艺水洗废水为pH值大于12的强碱性,均超出了现有反渗透膜的容许pH值范围,使反渗透法在电镀废水处理领域适用范围很小。而蒸发浓缩法,能耗大,成本高。因此,急需研发一种适用性广、能耗低、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电镀水洗废水处理新技术。本研究探讨采用冷冻法进行电镀水洗废水的处理,并采用了过冷水动态制冰技术,利用冷冻结晶提纯中水回用于电镀水洗槽或者电镀前处理,冷冻浓缩水洗废水形成电镀液回用于电镀槽,变废为宝。新研发的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相比现有的冷冻法水处理技术,具有溶质去除率高、能耗低、产水率高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证明了冷冻法能够处理各种不同工艺的电镀水洗废水。找出常规的界面渐进冷冻法处理电镀水洗废水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问题,探索工程应用中可行的冷冻制冰新方法。(2)通过对过冷水成冰机理研究,寻找出更高冰晶纯度和更低能耗的制冰新方法。结合经典成核理论,通过过冷水冰晶生长试验和过冷水雾化试验,提出了“氢键角壁垒”技术观点,解释水不能在0℃结冰而是形成过冷水的原因。进而得出人为促冰的方法是:减少液体束缚,加大水体的流动,形成水力冲击,减少“氢键角壁垒”。并由此设计出最高温度能在-0.5℃就产生细小冰晶的新制冰方式用于冷冻法水处理。(3)通过冰晶尺寸与溶质去除率关系试验,寻找最合适的冰晶尺寸:厚度1 mm左右的冰粉状冰和冰絮状冰,是过冷水动态制冰法进行水处理的最优选择。且形成此形态冰的能耗,仅为界面渐进式间接冷冻法的62%。通过冰水分离方式研究试验,选择最合适的冰水分离方式:在处理电镀水洗废水的工程应用中,采用过冷水动态制冰同时进行重力过滤分离,再进行离心分离的冰水分离方式,是综合考虑杂质去除率、能耗、耗时的最优选择。产淡水率可达到59%,远高于常规的界面渐进间接冷冻法的25%。(4)通过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3种有代表性的电镀水洗废水的试验,确定了最合适的冷冻法电镀水洗废水处理总流程。并计算得出整个处理流程的总能耗不到采用纯蒸发浓缩法能耗的1/10。(5)为解决了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的衔接问题,进行了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水洗废水工艺流程设计、核心处理器设计、整体处理系统设计。研究确定了可以在一个处理设备中,同时完成动态制冰、重力过滤分离、离心脱水、融冰四个步骤的核心处理器。以酸铜电镀工艺为例的经济分析显示,该系统的计算运行利润率可达到1.5倍。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水洗废水,有着可观的运行经济效益,为电镀厂家采用此系统进行电镀水洗废水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策[4](2019)在《风冷冰箱排水管口结冰的现象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提出无霜风冷冰箱的自动除霜设计是为了方便消费者的使用,免去除霜的麻烦。然而除霜系统设计如果存在瑕疵可能会造成霜除不尽或者排水管口结冰的现象。本文着重分析排水管口结冰现象,并通过试验对比优化设计。优化后的设计可以解决排水管口结冰现象。

郭容尘[5](2019)在《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改电”政策的实施,热泵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供热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使用。但热泵在应用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空气源热泵在冬季严寒地区使用时存在效率低的问题;水源热泵受到浅层地下水冬季水温的限制,难以发挥高效供暖的优势,而且用水量很大,在缺水地区难以使用。针对以上问题,在对热泵系统以及过冷水式动态制冰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水相变能的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实验。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辽宁省铁岭市某农村住宅的供暖系统为原型,基于TRNSYS软件搭建了供暖系统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了供暖季住宅室内外温度变化,以及系统供暖能耗情况。其次,搭建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实验平台,系统选用谷轮涡旋压缩机,输入功率为4.78 kW,制冷量为11.1 kW,系统所有部件均以5匹压缩机的制热量进行匹配,对热泵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并进行供暖实测,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变流量下的制热量变化发现,随着流量增大,制热量增大的变化率逐渐减小。流量由3.6 m3/h变化到4.2 m3/h时,流量每增加0.2m3/h,制热量增长率分别降低了5%,3%和1%。说明供热流量对制热量的影响越来越小。(2)随供热温度增加,系统制热量降低,压缩机输入功率升高。供热温度4045℃时,制热能效比COP变化较小,但超过45℃,制热性能系数显着下降,供热温度升高到55℃时COP降低了24%。(3)随水源温度降低,系统蒸发压力降低,冷凝压力增加,且水源温度达到过冷状态时,蒸发压力将保持在3.5 bar,此时供热温度只对冷凝压力有影响,对蒸发压力几乎没有影响。此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具有冬季应用时系统能效比较高的优势。(4)设计了一种热回收装置,与无回热器系统相比,制热量提高了14.8%,COP提高了10.7%。实现了采用较低的预热温度,达到较高的制热量和能效比的效果。(5)在实验期最冷天室外温度-17-10℃时,选取三种平均供热温度进行性能分析,随供热温度升高,系统耗电量增加,但耗水量降低,从43.5℃升到53.7℃,日耗电量增加了56 kWh,而制冰量从76 kg/h降低到了30 kg/h,室内最低温度由16.7℃提高到18.5℃。最后从经济性和节能性方面进行分析,验证了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费用年值分别比电锅炉和空气源热泵低56.2%和12.6%,且与电锅炉采暖相比,投资回收年限较短;从节能性角度与燃煤锅炉供暖相比,供暖季省煤593.3 kg。与传统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相比,减少了91%的用水量,大大降低了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消耗。本文通过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供暖实测,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为此类产品的设计、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推广该供暖方式有一定参考价值。

查晓俊,史慧慧[6](2017)在《海尔-86℃超低温冰箱制冷系统故障维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后期,分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何在不破坏样品原有性质的情况下长时间保存样品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各类超低温冰箱应运而生。低温冰箱可用于科研研究、医疗用品的保存、生物制品等特殊标本样品的低温储存。超低温冰箱保存温度选择广(-40℃-192℃),温度控制精度高(≤±1℃),且在温度异常时可以及时报警提示,为各类样品及试剂的保存提供了可靠保障,在企业、高

郝玲[7](2016)在《冰浆在管道中流动换热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冰浆是一种冰粒直径不大于1×10-3 m的冰水混合物,具有可流动、可泵送的特点,因此,可在集中供冷领域作为新型载冷剂使用;冰浆在换热过程中伴随相变,潜热高达3.35×105 J/kg,能量密度较高,因此在动态冰蓄冷领域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冰浆存在流动换热规律不确定等难点问题,其应用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研究流动、换热特性的目的在于减小流动中能量损失、提高换热系数。本文立足加快冰浆的实际应用,针对冰浆在管道中的流动、换热问题,从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两方面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数值模拟:包括网格划分和流体计算两部分。首先,对管道进行六面体结构网格划分,网格质量在0.7以上。其次,采用Fluent软件进行流体计算,两相选用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将冰粒作为颗粒相处理,颗粒直径设定为1×10-4m。换热模拟考虑冰粒的相变特点,编写UDF程序,导入求解器。以含冰率、流速和管径为变量,模拟冰浆在直管、90°弯管和三叉管中的流动情况,得到压降曲线、温度分布云图,并进行比较分析。流动模拟结果表明,压降随着含冰率与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管径增大而减小。与实验数据的误差不超过20%;阻力部件处出现压力最低区,表明压降损失剧烈。换热模拟结果表明,在阻力部件处冰浆温度最高,或焓值最大,则能量损失严重。(2)为预测和防止冰堵风险,对直管内冰粒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弥补了实验手段在该方面研究的不足。模拟得到管道内冰粒、水的分布云图受流速、含冰率的影响规律。绘制最值浓度-速度曲线,由此提出第一临界速度(约为12m/s)和第二临界速度(约为10m/s)的概念,介于两临界速度之间即为不发生冰堵的安全速度。为冰堵风险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3)搭建冰浆流动换热实验装置,包括三部分:冰浆制取装置、流动换热实验段、数据采集系统。流动实验:以管道形状、流速和含冰率为变量,分析压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管道形状的阻力程度的增大,流动压降呈非线性增加,其中三叉管压降最大,弯管次之,直管最小。而在同一形状的管道内,流动压降随着流速和含冰率的增大而增大。以上结果与模拟结果较一致。换热实验:研究直管在定热流边界条件下,换热温差、表面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流速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换热温差随着流速增大而减小,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表面换热系数随着流速和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热流密度增大,换热系数的增长率变大。

徐雷[8](2015)在《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是矿下紧急避险系统与生命保障研究的关键技术,是救生舱、避难硐室等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源设计与制冷净化一体化设计是提高环境控制系统适用性与稳定性的重点。目前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存在二氧化碳净化效率低、制冷系统冰堵故障频发等问题,本文从理论计算、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等方面对救生舱内气体净化与正压控制、温湿度控制进行关键技术研究与优化设计,并通过数值仿真对救生舱空气场分布特性进行分析,针对人体舒适度对救生舱内环境进行评价。对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论文首次形成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设计优化体系,完成从理论计算、单项实验到多参数实验验证的综合设计评价流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救生舱污染性气体、温湿度负荷分类与计算对救生舱在灾变环境下的污染气体负荷、热湿负荷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通过实验研究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进行代谢速率计算,并分析电化学传感器在测定一氧化碳浓度时受氨气、硫化氢的影响。与此同时,将温湿度负荷分为人体代谢负荷、化学冷负荷与结构冷负荷,根据温湿度负荷动态变化规律,首次提出“最小设计冷负荷”与“长时稳态最大冷负荷”设计标准,通过合理分配主观人体冷负荷与客观环境冷负荷,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与设计安全裕度。污染气体与温湿度的负荷计算为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参数设计提供了边界条件。(2)净化系统试验研究与优化设计救生舱内一氧化碳净化属于常温低浓度净化,低温催化剂的选型与救生舱环境下的性能试验尤为重要。基于R-90、MXY-II与纳米金三种不同一氧化碳催化剂的实验性能研究,计算各催化剂在不同入口浓度下的净化速率,对低浓度的催化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二氧化碳净化方面,通过对钠石灰的吸收性能实验,分析了药剂在平铺、悬挂两种不同方式下的净化速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药剂使用方式,将平铺与悬挂相结合,在满足快速去除速率设计要求下,进一步提高了药剂的使用效率。为保证救生舱不受外界有毒有害气体侵入,针对目前救生舱领域中使用的泄压阀普遍存在的气密性差的问题,自主设计了一种高密封性能的液封式微压差自动泄压阀,并对泄压阀进行了理论泄压能力计算。根据对救生舱的气密性实验,计算救生舱的漏气速率,并提出了舱内正压补气的设计标准,首次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矿用救生舱的正压补气制度,为救生舱正压控制系统设计与正压补气控制操作进行理论指导,更好的保障净化系统的工作稳定性。(3)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设计与优化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的制冷量损失是制冷系统设计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气瓶与储存环境之间热交换产生的漏热损失;(2)气瓶内无法充分利用的剩余气体产生的利用率损失。本文建立了开放式二氧化碳系统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第一类及第二类制冷量损失随二氧化碳所处环境温度对应临界状态的变化关系,计算了制冷系统的两类制冷量损失,二氧化碳制冷剂储存环境温度越高,制冷量损失越大,由于制冷剂无法充分利用,第二类冷量损失是系统冷量损失的主要部分。开放式制冷系统流阻分配直接影响系统的制冷性能与系统运行稳定性,通过换热器的铜管长度与结霜长度的计算研究,将单级节流系统优化为双级节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分布参数模型研究管径、流量与环境温湿度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在救生舱制冷系统研究工作中首次从理论上分析开式二氧化碳制冷冰堵故障的产生机理,并建立了制冷系统环境适应性运行包线,为制冷系统的调节与操作提供理论指导,保证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4)救生舱舒适性综合分析救生舱的仿真模型建立是分析舱内流场的重要手段。建立某型12人救生舱仿真模型,对舱内的空气流动、温湿度分布与气体浓度分布等进行分析,并计算舱内关键截面的分布均匀性指标ADPI、热舒适性指标PMV-PPD与空气污染品质指标PAV-PDA。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获得救生舱内空气环境的综合舒适性评价方法。(5)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研究自主研发制冷净化一体机产品,进行了48小时稳定性验证实验与119小时真人综合性能实验。实验中,通过对“流阻上游转移”等现象的分析,进一步优化一体机的运行与调节方法,为系统无霜无冰堵与稳定持续运行提供实验基础。真人综合实验中,舱内环境温湿度、气体浓度与正压均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顺利通过检验中心与安标中心的产品认证,制冷净化一体机设备与环境控制方法被运用在多家救生舱产品与矿井避难硐室建设中。

陈爱强[9](2016)在《果蔬采后冷激处理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新鲜果蔬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生理机能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日摄入量作为衡量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果蔬产量常年居世界首位,但由于其生产存在较强的地域性、季节性且缺乏健全的果蔬冷链系统,导致我国果蔬采后损失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深入研究果蔬保鲜方法对于提高农业产值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化学保鲜方法应用逐步受到限制,研究健康的物理保鲜方法已成为果蔬保鲜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为研究基础,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果蔬采后冷激处理及冷激处理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内容概括如下:(1)根据果蔬生理结构建立了柱状果蔬冷激处理过程非稳态传热模型,利用Visual Basic 6.0采用交替方向隐式法编写程序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试验验证;以黄瓜为试材,模拟研究了处理介质种类、流速、果蔬尺寸和组织热物性差异对冷激传热过程的影响。(2)分别以0℃、3℃和6℃低温冷水为处理介质对黄瓜进行不同强度冷激处理,测量了黄瓜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了不同强度冷激处理各组间果蔬生命特征差异;对比分析冷激处理过程参数(温度×时间)对果蔬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规律,讨论了冷激处理影响果蔬贮藏品质、抑制果蔬衰变的传热学及生物学机理。(3)采用方差贡献法确定贮藏期间各天指标权重获得综合评价值,以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综合值权重,并以归一化后最大值作为标准物元构建了果蔬贮藏品质模糊评价数学模型。以黄瓜贮藏期间的失重率、颜色、硬度、抗氧化酶活性(POD、CAT、SOD)、丙二醛含量、呼吸强度等理化指标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强度冷激黄瓜保鲜效果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4)提出了基于热力学熵的果蔬状态变化表示方法,以定量评价结果为基础提出了果蔬冷激处理强度的表征方法并构建了果蔬冷激处理保鲜效果预测模型。(5)基于热力学逆循环原理建立了以西门子S7-200型可编程控制器为控制核心、以水为处理介质的果蔬冷激处理专用系统。对不同冷激模式降温阶段和维温阶段处理介质温度变化、能耗、性能系数、压缩机吸排气压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各冷激处理模式运行特性;对比分析了不同除冰堵模式运行性能及各自特性。

熊玉辉[10](2015)在《制冷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文中认为针对制冷系统中经常出现的冰堵脏堵和制冷剂泄漏等故障现象,分别从故障引起的原因,产生故障的现象,采用"一看、二听、三摸"的方法去分析故障的根源,从而形成一系列解决各种制冷故障的方法。

二、防止冰箱冰堵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冰箱冰堵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无霜冰箱冷冻室化霜排水管融霜实验研究及设计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排水管内结霜原因及影响
    2.1 排水管内结霜及冰堵原因
    2.2 排水管冰堵的影响
3 理论分析
4 实验
    4.1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方案建立
5 实验分析
    5.1 实验结果分析
    5.2 实验结果总结
6 结论

(2)基于除水装置的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蓄能型制冷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蓄电型制冷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蓄冷型制冷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直接接触式制冰蓄能系统的构建及实验研究
    2.1 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的组成
        2.1.2 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系统测试设备
    2.3 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关键部件
        2.3.1 蓄冰桶的设计选型
        2.3.2 恒温水域器及水冷式冷凝器选型
    2.4 系统性能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除水装置的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构建及除水数学模型
    3.1 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冰堵现象及危害分析
        3.1.1 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中冰堵现象的分析
        3.1.2 冰堵对制冰蓄能系统的影响
    3.2 除水装置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3.3 除水过程理论计算及分析
        3.3.1 除水过程理论计算条件
        3.3.2 除水理论计算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除水模式下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的换热性能测试及分析
    4.1 系统换热性能评价参数及传热平衡方程
        4.1.1 系统换热性能评价参数
        4.1.2 系统换热过程平衡方程
    4.2 使用空气压缩机下不同工况的换热性能测试及分析
        4.2.1 基于空气压缩机下制冰蓄能系统在不同工况下换热性能测试
        4.2.2 不同工况下换热性能差异分析
    4.3 使用压缩机下不同工况的换热性能测试及分析
        4.3.1 基于压缩机下制冰蓄能系统在不同工况下换热性能测试
        4.3.2 不同工况下换热性能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除水模式下直接接触式换热系统的制冰蓄能性能测试及分析
    5.1 系统制冰蓄能过程能量传递理论基础及性能评价参数
        5.1.1 系统制冰蓄能过程能量传递理论基础
        5.1.2 系统制冰蓄能性能评价参数
    5.2 基于空气压缩机下不同工况的制冰蓄能性能测试及分析
        5.2.1 基于空压机系统不同制冷剂下的制冰蓄能性能特性测试
        5.2.2 基于空压机系统不同工况下制冰蓄能性能差异分析
    5.3 基于压缩机下不同工况的制冰蓄能性能测试及分析
        5.3.1 基于压缩机系统不同制冷剂下的制冰蓄能性能特性测试
        5.3.2 基于压缩机系统不同工况下制冰蓄能性能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研究情况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论文
    2.第二发明人申请的专利(导师第一作者)
    3.奖项荣誉
    4.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基于过冷水动态制冰的冷冻法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镀废水
        1.1.1 电镀简介
        1.1.2 电镀废水的来源
        1.1.3 电镀废水的危害性
    1.2 现有主要的电镀废水处理方法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吸附法
        1.2.4 蒸发浓缩法
        1.2.5 膜分离法
    1.3 现有电镀废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3.1 电镀工业园废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3.2 大型PCB板生产厂电镀废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3.3 现行电镀废水处理方法的主要问题
        1.3.4 电镀废水处理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1.4 冷冻法水处理技术
        1.4.1 冷冻法水处理技术的优势
        1.4.2 国内外现有的冷冻法水处理技术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1 试验用水
        2.1.1 实际电镀液和电镀水洗废水
        2.1.2 模拟电镀水洗废水
        2.1.3 试验用NaCl溶液
    2.2 试验设备
        2.2.1 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设备
        2.2.2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试验设备
    2.3 分析仪器设备
        2.3.1 主要检测内容和分析方法
        2.3.2 主要分析仪器型号
        2.3.3 主要分析仪器使用方法
第三章 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初步试验
    3.1 试验方案
    3.2 实际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1 酸铜工艺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2 镀铬工艺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3 镀镍工艺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4 锌酸盐镀锌工艺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5 实际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结果讨论
    3.3 各种条件下冷冻法对硫酸铜去除率的影响
        3.3.1 溶液浓度与溶质去除率的关系
        3.3.2 冰冻率与溶质去除率间的关系
        3.3.3 溶液成分与溶质去除率间的关系
        3.3.4 pH值与溶质去除率间的关系
        3.3.5 冷冻温度与溶质去除率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冷水成冰机理研究
    4.1 过冷水成冰机理
        4.1.1 过冷水成冰和经典成核理论
        4.1.2 光学显微镜成相试验
    4.2 由“临界冰核”推导最小冰晶尺寸
        4.2.1 临界冰核
        4.2.2 计算最小冰晶尺寸
        4.2.3 绘制最小冰晶结构
    4.3 过冷水冰晶生长过程演示试验
    4.4 过冷水雾化试验
    4.5 “氢键角壁垒”的提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主要技术参数研究
    5.1 冰晶尺寸与溶质去除率关系研究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2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能耗分析
        5.2.1 卡诺循环和逆卡诺循环
        5.2.2 计算界面渐进式间接冷冻法的能效比
        5.2.3 计算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的能效比
    5.3 冰水分离方式研究
        5.3.1 主要的冰水分离方法
        5.3.2 试验方案
        5.3.3 重力过滤分离时间与溶质去除率的关系
        5.3.4 离心脱水时间与溶质去除率的关系
    5.4 产淡水率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流程研究
    6.1 试验方案
    6.2 试验结果和讨论
        6.2.1 实际电镀液和电镀水洗废水水质
        6.2.2 过冷水动态制冰处理效果和重力分离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6.2.3 离心固液分离试验
        6.2.4 浓缩比计算
        6.2.5 二次冷冻处理试验
    6.3 处理流程总述
    6.4 处理流程总能耗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设备及系统设计
    7.1 处理设备废水处理量的确定
        7.1.1 理论废水量
        7.1.2 实测废水量
        7.1.3 处理设备设计废水量
    7.2 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工艺流程设计
    7.3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电镀废水处理设备设计
        7.3.1 处理设备基本原理
        7.3.2 核心处理器设计
        7.3.3 整体处理系统设计
        7.3.4 处理系统和主处理器工作流程
    7.4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经济分析
        7.4.1 以酸铜电镀工艺为例经济分析
        7.4.2 以镀镍电镀工艺为例经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5)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能源形势
    1.2 我国能源发展状况
        1.2.1 我国能源消耗
        1.2.2 我国建筑能耗
        1.2.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
    1.3 热泵技术
        1.3.1 热泵应用背景
        1.3.2 热泵原理
        1.3.3 热泵主要分类
    1.4 热泵技术的发展
        1.4.1 国外热泵技术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4.2 国内热泵技术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5 过冷法制冰技术的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凝固热热泵技术
    1.7 论文研究内容
        1.7.1 论文内容
        1.7.2 论文框架
第2章 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TRNSYS模型建立
    2.1 TRNSYS简介
    2.2 气象系统建立
    2.3 建筑模型建立
        2.3.1 建筑模型描述
        2.3.2 建筑负荷动态模拟
    2.4 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模型建立
        2.4.1 热泵机组计算模型
        2.4.2 蓄热水箱模型
        2.4.3 循环泵模型
        2.4.4 恒温控制器
        2.4.5 积分器(Type24)
        2.4.6 在线输出设备(Type65a)
        2.4.7 计算器
    2.5 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仿真模型
        2.5.1 典型气象日室内外模拟计算
        2.5.2 供暖季模拟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冷态水源热泵实验系统
    3.1 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工作原理
    3.2 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实验平台
        3.2.1 系统组成
        3.2.2 系统工作流程
        3.2.3 回热器设计
        3.2.4 解除过冷方式
    3.3 搭建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测试实验台
    3.4 数据采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实验研究
    4.1 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4.1.1 制热量的变化情况
        4.1.2 不同供热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情况
        4.1.3 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变化情况
        4.1.4 回热器性能研究
    4.2供暖实验
        4.2.1 控制逻辑
        4.2.2 供暖实验研究
        4.2.3 住宅采暖情况
        4.2.4 故障分析
    4.3 与模拟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经济性和节能性分析
    5.1 经济性分析
        5.1.1 工程初投资
        5.1.2 运行成本
    5.2 节能性分析
        5.2.1 节能减排
        5.2.2 水资源消耗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致谢

(6)海尔-86℃超低温冰箱制冷系统故障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冷原理
2 制冷系统常见故障
3 开系统维修方法
    3.1 开高/低温级系统
    3.2 更换损坏零件
    3.3 氮气清理系统
    3.4 清洗剂清洗系统
    3.5 更换干燥过滤器
    3.6 氮气保压
    3.7 抽真空
    3.8 灌注制冷剂
    3.9 性能检测
4 小结

(7)冰浆在管道中流动换热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冰浆在各领域内的广泛应用
    1.3 冰浆传统制取方式及装置
        1.3.1 传统方式
        1.3.2 近年新型制冰方式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冰浆在直管中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
        1.4.2 冰浆在复杂管道中的流动换热特性研究
    1.5 课题主要展开工作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流动换热理论及经验公式
    2.1 冰浆物性参数分析
        2.1.1 密度和粘度
        2.1.2 含冰率的计算
        2.1.3 导热系数
        2.1.4 表面传热系数和Nu数
    2.2 固液两相流及颗粒动力学理论
        2.2.1 质量守恒
        2.2.2 动量守恒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冰浆在直管中流动换热特性模拟
    3.1 误差分析
    3.2 压降受流动参数的独立影响
        3.2.1 流速对压降的影响
        3.2.2 管长对压降的影响
        3.2.3 管径对压降的影响
        3.2.4 含冰率对压降的影响
    3.3 管内冰粒分布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管道流动换热特性模拟及冰堵分析
    4.1 弯管的流动换热特性
        4.1.1 流动参数分析
        4.1.2 换热分析
    4.2 三叉管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
    4.3 冰堵风险预测
        4.3.1 固体冰粒分布
        4.3.2 最大冰粒浓度和最小冰粒浓度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冰浆流动换热实验台搭建
    5.1 实验原理和目的
    5.2 实验台搭建
        5.2.1 冰浆制取实验台
        5.2.2 流动换热实验测试段
    5.3 实验设计
    5.4 实验方法及步骤
    5.5 实验数据处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6.1 流变特性测量
        6.1.1 冰堵现象观察
        6.1.2 管道形状的影响
        6.1.3 流速和含冰率的影响
        6.1.4 与模拟结果的比较
    6.2 换热实验
        6.2.1 流速的影响
        6.2.2 热流密度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明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紧急避险设施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救生舱安全设计标准
    1.3 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3.1 救生舱内气体净化设计
        1.3.2 制冷方式及制冷特性
        1.3.3 二氧化碳制冷设计
        1.3.4 二氧化碳制冷剂冰堵特性
        1.3.5 救生舱气流组织分析
        1.3.6 救生舱环境舒适性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救生舱灾变负荷研究
    2.1 一氧化碳负荷
        2.1.1 人体代谢对一氧化碳测定器的影响
        2.1.2 密闭空间人体代谢一氧化碳速率测定
    2.2 二氧化碳负荷
        2.2.1 二氧化碳危害
        2.2.2 二氧化碳代谢速率
    2.3 温湿度负荷
        2.3.1 人体新陈代谢负荷
        2.3.2 药剂使用负荷
        2.3.3 结构传热负荷
        2.3.4 冷负荷动态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生舱气体净化系统设计
    3.1 一氧化碳净化
        3.1.1 一氧化碳净化方法
        3.1.2 催化剂性能
        3.1.3 一氧化碳净化性能实验分析
    3.2 二氧化碳净化
        3.2.1 二氧化碳净化方法
        3.2.2 二氧化碳吸收剂性能
        3.2.3 二氧化碳净化性能试验
        3.2.4 二氧化碳净化方法优化
    3.3 救生舱用泄压阀的工作特点及关键技术
    3.4 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优缺点对比
        3.4.1 重力式微压差自动泄压阀
        3.4.2 弹簧式微压差自动泄压阀
        3.4.3 泄压阀优化设计——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
    3.5 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理论设计
        3.5.1 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开启压力计算
        3.5.2 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泄压速率计算
    3.6 救生舱正压补气
        3.6.1 救生舱气密性试验
        3.6.2 救生舱补气速率计算
        3.6.3 救生舱正压补气制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救生舱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设计
    4.1 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设计思路
    4.2 气源储存环境对系统的影响
        4.2.1 理论计算模型
        4.2.2 制冷量损失
    4.3 单级节流开放式制冷系统设计
    4.4 开放式制冷系统优化设计与校核
        4.4.1 双级节流换热器蒸发长度
        4.4.2 蒸发器分布参数模型
        4.4.3 换热器结构尺寸对系统换热的影响
        4.4.4 二氧化碳流量与空气温湿度对系统换热的影响
    4.5 冰堵故障分析
    4.6 环境适应性分析与稳定运行包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救生舱内气流组织与空气品质研究
    5.1 救生舱数值分析模型
        5.1.1 研究对象简介
        5.1.2 舱体物理模型
        5.1.3 各类负荷边界
    5.2 典型截面的数值计算结果
        5.2.1 网格无关性验证
        5.2.2 典型截面的速度图
        5.2.3 典型截面的二氧化碳浓度图
        5.2.4 典型截面的正压分布
        5.2.5 典型截面的温度、相对湿度图
    5.3 救生舱内ADPI均匀性指标
        5.3.1 空气品质的不均匀系数
        5.3.2 空气分布的性能
    5.4 热环境PMV-PPD指标
    5.5 空气品质PAV-PDA指标
    5.6 舱内空气的综合评价
        5.6.1 增广型判断矩阵
        5.6.2 关联系数矩阵
        5.6.3 熵值法权重系数
        5.6.4 评价标准关联度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与要求
    6.2 测控系统
        6.2.1 救生舱环境模拟室
        6.2.2 救生舱监测系统
    6.3 实验误差分析
    6.4 真人实验准备与实验步骤
        6.4.1 真人实验准备
        6.4.2 实验步骤
    6.5 试验结果分析
        6.5.1 救生舱环境模拟室运行状态
        6.5.2 制冷净化一体机运行参数
        6.5.3 救生舱环境状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果蔬采后冷激处理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果蔬冷激处理的研究进展
        1.2.1 冷激处理保鲜品质研究
        1.2.2 果蔬冷激处理系统研究
        1.2.3 冷激处理传热过程研究
        1.2.4 果蔬贮藏品质定量评价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试验手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果蔬冷激处理传热模型与传热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柱状果蔬分层传热模型
        2.2.1 传热模型假设
        2.2.2 柱状果蔬分层物理模型
        2.2.3 柱状果蔬分层数学传热模型
        2.2.4 模型参数确定
    2.3 柱状果蔬分层传热模型求解
        2.3.1 物理模型网格划分
        2.3.2 传热微分方程离散
        2.3.3 模型精度验证试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传热模型精度
        2.4.2 冷激处理过程果蔬组织温度场变化
        2.4.3 处理介质流速对冷激处理过程的影响
        2.4.4 果蔬物料尺寸对冷激处理过程的影响
        2.4.5 果蔬物性差异对冷激过程的影响
    2.5 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强度冷激处理果蔬传热特性与贮藏品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品质指标测定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
        3.3.1 冷激黄瓜生理活性及贮藏品质
        3.3.2 黄瓜冷激处理的生物传热分析
    3.4 讨论
        3.4.1 冷激处理对黄瓜生理活动的机理影响
        3.4.2 冷激处理温度对生理活动的不同影响
        3.4.3 冷激处理时间对生理活动的不同影响
    3.5 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激处理提高果蔬抗冷性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方案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品质指标测定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低温贮藏黄瓜失重率变化
        4.3.2 低温贮藏黄瓜颜色变化
        4.3.3 低温贮藏黄瓜POD活性
        4.3.4 低温贮藏黄瓜SOD活性
        4.3.5 低温贮藏黄瓜CAT活性
        4.3.6 低温贮藏黄瓜MDA含量
        4.3.7 低温贮藏黄瓜冷害指数
        4.3.8 低温贮藏黄瓜呼吸强度
    4.4 讨论
    4.5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果蔬贮藏品质评价与冷激处理强度表征
    5.1 引言
    5.2 保鲜品质评价方法数学模型
        5.2.1 果蔬贮藏品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2.2 矩阵评价参数确定
        5.2.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2.4 评价结果计算
    5.3 冷激处理黄瓜综合保鲜效果评价
        5.3.1 冷激处理方法及结果
        5.3.2 综合保鲜品质评价
    5.4 冷激处理强度表征及保鲜品质预测
        5.4.1 冷激处理果蔬状态变化
        5.4.2 冷激处理强度表征及保鲜品质预测
    5.5 讨论
    5.6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果蔬冷激处理系统理论与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果蔬冷激处理专用系统
        6.2.1 冷激处理温度及介质
        6.2.2 果蔬冷激处理系统硬件
    6.3 果蔬冷激处理系统运行模式
        6.3.1 果蔬冷激处理运行模式
        6.3.2 除冰堵运行模式
    6.4 果蔬冷激系统冷量分配及评价指标
        6.4.1 果蔬冷激处理系统冷量分配
        6.4.2 果蔬冷激处理系统性能指标
        6.4.3 冷激处理过程特性参数
    6.5 果蔬冷激处理系统试验研究
        6.5.1 运行参数设定
        6.5.2 各冷激处理模式降温过程试验研究
        6.5.3 各冷激模式维温过程试验研究
        6.5.4 除冰堵模式试验研究
        6.5.5 果蔬冷激处理系统运行特性
    6.6 结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
    7.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防止冰箱冰堵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无霜冰箱冷冻室化霜排水管融霜实验研究及设计改进[A]. 周永,沈贵可,花纯强,杨晨. 2021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 2021
  • [2]基于除水装置的直接接触式换热制冰蓄能系统的性能研究[D]. 尹卓.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过冷水动态制冰的冷冻法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D]. 陈栋. 广州大学, 2020
  • [4]风冷冰箱排水管口结冰的现象分析及优化设计[A]. 郭策. 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9
  • [5]过冷态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的性能研究[D]. 郭容尘. 东北电力大学, 2019(08)
  • [6]海尔-86℃超低温冰箱制冷系统故障维修[J]. 查晓俊,史慧慧. 医疗装备, 2017(08)
  • [7]冰浆在管道中流动换热特性的研究[D]. 郝玲.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2)
  • [8]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D]. 徐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9]果蔬采后冷激处理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 陈爱强. 天津大学, 2016(07)
  • [10]制冷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J]. 熊玉辉. 科技经济市场, 2015(01)

标签:;  ;  ;  ;  

如何防止冰箱堵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