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住宅小区小气候试验研究

封闭式住宅小区小气候试验研究

一、围合式住宅小区微气候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费宏[1](2021)在《基于CFD技术的大风条件下建筑群风环境与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是一种由空气流动引起的自然现象,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城市内建筑群不断涌现,建筑群风环境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建筑群内的风速过小,就会面临导致通风不良、污染物难以扩散等问题;但如果风速过大,则很有可能危及行人安全或导致建筑结构受到破坏,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充分了解不同类型的建筑群在大风条件下的风环境与风荷载特性,对提高建筑群规划设计水平,减少大风天气对建筑群的影响、保护行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通过建立模型、划分网格、参数设置、求解计算等步骤,对目前城市内具有代表性的4种典型建筑群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别从建筑群尺度和建筑尺度开展了优化策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选用Standard k-ε、RNG k-ε和Realizable k-ε3种高雷诺数湍流模型,对CAARC标准高层建筑模型在D类风场条件下各立面风压系数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对CFD技术在建筑风场数值模拟中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RNG k-ε模型与风洞试验数据的平均误差与最大误差分别约为10.41%和18.46%,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2.对目前城市内的4种典型建筑群模型(行列式、斜列式、错列式和围合式建筑群),分别在3种风向条件(正向、斜向和侧向)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各建筑群区域内的风环境模拟结果在正向迎风时最好,风荷载模拟结果则在侧向迎风时最好。3.对正向迎风下的各建筑群分别选用8至12级风速条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各建筑群区域内风环境与风荷载随风速变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面各建筑群区域内的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均呈现线性增大趋势,安全区域比例则有所下降,各建筑群内的风压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不变,仅数值大小有所改变。4.对正向迎风时的各建筑群分别从建筑群尺度和建筑尺度开展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建筑群纵间距、减小建筑群密度、减小建筑高度和宽度均能够有效优化各建筑群风环境与风荷载模拟结果,其中减小建筑高度是所有优化策略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王莎莎[2](2021)在《基于室外微气候调节的村镇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绿化景观对室外微气候的调节作用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气候调节措施对建筑能耗的定量分析及评价是研究的关键所在。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通过室外微气候和建筑能耗模型的耦合求解,研究了不同绿化景观要素对住区室外微气候和单体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绿化景观设计策略,建立了绿化景观方案优化模型,并对不同绿化景观方案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得到了绿化景观对住区室外微气候的影响规律。现场实测了徐州潘楼村冬夏季典型日民宅周边9个测点的微气候参数,得到了不同绿化景观要素对微气候参数的影响规律,并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温湿度及风速模拟数据与实测相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决定系数均大于0.85,两者一致性较好,ENVI-met软件能较好地预测室外微气候变化情况;绿化景观要素对室外微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夏季调节效果明显,冬季不明显。2)研究了利用绿化景观调节室外微气候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与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ign Builder的耦合模拟策略,以及将ENVI-met软件计算的目标建筑周边微气候参数导入Design Builder软件作为气象边界条件的方法,实现了室外微气候调节对建筑能耗影响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绿化景观调节室外微气候对降低建筑能耗具有一定作用。3)研究分析了不同绿化景观要素对区域微气候调节和单体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利用建立的耦合模拟方法对12个不同绿化景观方案进行了室外微气候和建筑能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综合室外微气候调节和建筑能耗情况,住区宜采用行列式布局;植被绿化对周边空气有明显降温增湿和降低风速的作用,绿化结构越丰富,微气候效应越显着,建筑节能效果越好;水体同样有一定降温增湿作用,但影响范围较小。4)提出了绿化景观设计策略,建立了绿化景观方案优化模型。综合考虑室外微气候调节作用和建筑节能效果,提出了4点绿化景观设计策略,应用P1-P2模型建立了绿化景观方案优化模型,并对4个不同方案的室外微气候效应以及目标建筑节能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方案1,方案2、方案3及方案4具有较好的建筑节能效果,节能率分别为5.6%、6.1%、6.0%,方案3最优;计算得到优化方案3的节能率为7.1%,净现值为1021.9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2a,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该论文有图101幅,表28个,参考文献125篇。

金雨蒙[3](2021)在《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广场环境舒适度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文中认为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品质对于提升城市空间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对于环境品质,特别是物理环境的考虑,大多数城市广场的环境均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受到气候条件及设计理念的影响,严寒城市广场的热声环境问题较为严峻且存在季节性差异。与此同时,虽然针对于广场热声环境质量或环境感知的研究均较为广泛,但关于广场客观环境质量与使用者主观感知评价的关联研究较少;虽然针对于单一因素不同水平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研究较深入,但多因素复合作用,特别是交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仍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基于严寒城市广场热声环境的改善诉求以及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以哈尔滨市中小型休闲广场为例,采用主客观结合、多学科交融的研究方法从使用者主观感知的角度,对广场的客观环境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环境营造及改善提升等提供参考。本文采用现场实测、环境舱实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系统分析了哈尔滨市中小型休闲广场的空间形态特征及不同季节(冬季、过渡季以及夏季)广场的热声环境质量;深入辨析了热声复合作用对于不同季节广场环境主观感知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舒适度等效区间及评价模型,并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寻求对于全年热声环境适应力较好的广场空间形态。首先,揭示了广场空间形态对于热声环境的影响差异。依据形态控制要素的统计数据,通过卫星影像、现场调研等方法提取了街区朝向、周围道路情况、周围建筑高度,平面尺度及比例等主要空间形态要素;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构建了具有不同空间形态的广场模型。通过现场实测探究了不同季节广场的热声环境现状及其差异;通过对全年不同季节广场模型的热声环境质量模拟计算,探究了具有不同空间形态广场的热声环境差异,并为广场环境舒适度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环境数据支持。其次,针对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通过在可控环境舱模拟不同季节的室外真实温度条件并进行问卷调查,辨析了热声复合作用下,不同广场声源及季节典型温度对于声环境感知、热环境感知和总体感知评价的影响,为广场实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筛选适宜声源。选取通用热气候指数和等效连续A声级作为环境参数指标,探究了热声复合作用下,不同季节温度和交通声水平对于广场动态环境感知的影响,并为舒适度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了主观评价数据基础。最后,基于热声复合作用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选取总体舒适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客观热声环境参数与主观舒适度的量化关系,计算和建立了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舒适度等效区间以及评价模型;利用广场模型的热声环境模拟数据计算环境舒适度,采用可视化分布地图以及均值、极值、极差、面积占比等统计指标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的创新性成果为揭示了热声复合作用对于广场环境主观感知的影响机制,包括不同声源及季节典型温度、不同季节温度及交通声水平的影响;探究了客观热声环境参数与主观感知评价的量化关系,构建了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舒适度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广场环境品质的综合评价。本文对广场的客观环境质量与使用者的主观感知评价进行关联研究,符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对于城市环境及空间活力的改善提升,注重空间品质的城镇化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和科学意义。

陈宇迪[4](2021)在《景观乔木布局方式对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微气候的影响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逐渐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阶段,老旧住区作为体量最大的存量城市空间,它的改造是优化提升城市空间质量的必由之路。2019年7月住建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老旧住区)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密集出台的政策说明当前老旧住区改造的迫切性。但是目前大量老旧住区改造以建筑立面改造和道路、停车设施修补为主,较少关注住区绿地改造。研究表明,城市中的植物——特别是乔木——可以改善温度、湿度,保持水土,释氧固氮,可以多方面提高城市热舒适度。国内外关于绿化率、绿地结构对于微气候的研究多集中在夏季。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冬季住区微气候的改善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景观乔木布局方式对夏热冬冷地区老旧住区微气候的影响。本文采用遥感影像分析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合肥市老旧小区建筑布局方式、绿地布局方式进行调研,发现老旧住区的景观乔木布局大致可分为巷道式(可细分为点式、线式)、广场式(可细分为集中式、围合式、围合集中式、均匀式)等多种绿形。然后用SPSS软件对老旧小区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进行聚类分析,将分类数设置为3,可以得到较合理的组间距离,每组的聚类中心为30%、40%、55%。为了进一步研究单位绿量的量化,作者采用软件模拟的方式去界定绿化布局的绿点、绿线、绿面的绿量。结合不同的乔木绿化覆盖率、绿形、绿量,一一对应共组成72种布局。然后通过夏季、冬季气候边界条件设置,在ENVI-met软件中进行模拟分析,实验得出在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取40%最佳,巷道布局方式以点式,广场布局方式夏季以集中式热舒适度最好,冬季以围合式最佳。改造措施结合当地风速、温度、PMV分布图和当地夏季、冬季盛行风向进行改进,对于巷道布局在点式基础上,在巷道东北方向减少绿植栽种,在西北方向加密乔木种植形成严密的挡风墙。对于广场布局把围合式、集中式相结合在围合式的基础之上对东南角留出通风廊道,在西北角形成挡风墙。以期研究结果对合肥市老旧住区改造中绿化布局方式具有参考意义。

张健龙[5](2020)在《湿热地区典型建筑布局对居住小区微气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居住小区的建筑布局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局地微气候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热岛现象的加剧,使得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环境恶化这一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合理地规划建筑布局形态特征,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居住小区的微气候条件(主要是居住小区的风环境和热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不利气候现象的影响,还能提高居住小区室外舒适度、降低住宅能耗以及避免极端气候(如热浪等)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对局地微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湿热地区典型城市(广州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并提取出四种居住小区典型建筑布局形式(行列式、错列式、斜列式以及围合式),结合城市气候学、传热学、热力学以及计算流体力学(CFD)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广州市夏季典型气象日和极端气象日为气象背景条件,借助三维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进行微气候数值模拟。通过对人行高度处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标准有效温度SET四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城市居住小区的建筑布局形态特征对局地微气候的影响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在夏季典型气象日条件下,室外温度环境优劣次序为:围合式>斜列式>错列式>行列式;而在夏季极端气象日,室外温度环境优劣次序为:围合式>错列式>行列式>斜列式。(2)四种建筑布局形式的逐时刻平均相对湿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夏季典型气象日背景下,各建筑布局形式的室外相对湿度大小次序为:围合式>斜列式>错列式>行列式;而在夏季极端气象日,大小次序则为:围合式>错列式>行列式>斜列式。(3)无论是夏季典型气象日还是极端气象日,四种建筑布局形式的平均风速差异并不大,结合夏季典型气象日和夏季极端气象日的模拟结果,四种建筑布局形式的室外风速环境大小次序为:错列式>行列式>斜列式>围合式。(4)不同时刻,各建筑布局平均SET值的大小关系规律不一。结合日均SET值和SET值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夏季典型气象日的模拟结果,围合式布局的室外热舒适性最优,其次为斜列式布局,行列式布局随后,而错列式布局的热舒适性较差;而在夏季极端气象日,围合式布局的室外热舒适性最优,其次为行列式布局,错列式布局随后,而斜列式布局的热舒适性较差。

崔鹏[6](2020)在《基于微气候舒适性提升的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优化设计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文中认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加剧,各国学者逐渐开始关注街区空间形态与微气候环境的关联机制。商业街区使用人流密集,建筑密度高,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使用者室外停留时间长,对室外舒适度要求更高,以成为城市中微气候亟待改善的区域。尤其对于东北严寒地区来说,冬季寒冷漫长,商业街区使用效率较低。通过对商业街区进行气候适应性规划,以提升室外微气候舒适度,从而提升街区的使用效率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气候环境与建筑环境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对于严寒气候影响下的街区形态调控,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标准。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典型严寒地区城市气候条件,探索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与微气候环境以及室外人体热舒适的关联性。基于对街区形态要素与微气候建立的定量关系,提出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优化设计策略。首先,本研究对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的商业街区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商业街区形态参数进行了提取。并选取了典型街区进行了微气候实测;对商业街区的微气候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商业街区使用者对室外微气候环境的期望与舒适度指标。其次,基于测试数据,分别分析了各街区形态参数对于温度的影响。同时通过敏感性分析、多元回归等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参考温度、日照辐射、墙体总面积、建筑覆盖率、平均建筑高度、植被绿化率、街道覆盖率与温度的多元回归方程。再次,采用CFD平台对简化的街区形态模型进行了风环境模拟分析,提取出影响风速权重较高的街区形态要素,并建立街区形态参数与街区平均风速之间的关联方程。最后,以温度、日照以及风速综合最优作为目标,以获取的人体室外热舒适指标作为评价标准,采用数学中的多目标寻优方法(SPEA2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综合优化。通过参数化构建平台Grasshopper对典型街区形态特征进行限定。在符合基本特征的范围内,进行街区布局自动生成,同时模拟日照辐射时长、日照辐射量、风速分布。根据三者的模拟数据,结合室外舒适指标,进行帕累托前沿择优迭代分析。经过大量案例运算,得出其中最优的布局解集。根据计算得出的最优解集,提取布局规律,在街道方向性高宽比、街区建筑密度、街区容积率、街区植被绿化率、建筑排列布局等6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设计策略,并选择实际案例进行验证与应用。

徐结晶[7](2020)在《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区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也相应提高,滨水住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城市水体在滨水住区建筑布局的影响下,能够发挥更大的微气候效应,提升人们的居住品质。严寒地区和其他气候区相比具有显着的地域性,因此从微气候调节的角度出发,研究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变得至关重要。为了提高严寒地区滨水住区整体微气候环境的舒适性,以大庆市滨水住区为例,从调节微气候的角度出发,对滨水住区建筑布局模式和微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反思,研究冬季和夏季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提出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设计策略,为后续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对滨水住区微气候环境进行了基础性研究。通过研究城市水体四周的气候环境,发现水体具有特殊的微气候效应,它可以增加住区环境中的湿度和风速、降低空气温度。介绍了微气候环境模拟软件ENVI-met,阐述了滨水住区人体舒适度理论,归纳了适用于大庆市滨水住区微气候环境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分析大庆的城市气候特征、滨水住区建筑布局模式和市内主要湖泊的现状特点,确定了软件模拟研究参数的设定。利用现场测量的滨水住区案例,验证了微气候模拟软件的有效性。软件模拟滨水住区不同建筑布局模式的室外微气候环境,并输出各项数据,基于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从冬季风环境、夏季热湿环境和协调冬夏两季微气候环境三方面,提出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设计策略。研究发现,围合式建筑布局的微气候环境较好;行列式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较差;混合式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适中。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应该以围合式为主;冬季要选择避风防寒的建筑布局模式,避免采用风速比变化率较大的建筑布局模式;夏季要合理选择住区与湖岸线的位置,并保持住区内良好的通风;对于风环境相同的建筑布局模式,要采用温湿指数较低的建筑布局模式;对于协调冬夏两季的微气候环境,住区与湖岸线的位置的选择以夏季热湿环境为主;而滨水住区建筑布局的选择要以冬季风环境为主要因素,夏季热湿环境为次要因素,注意住区内部冬季防风,并兼顾夏季通风及降温增湿。

王艳玲[8](2020)在《杭州围合式办公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的消耗和日益恶化的环境使得绿色生态越来越受重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健康建筑的发展要求也更加注重使用者的体验。城市风环境作为建筑室外微气候的要素之一,探究其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能够在规划设计阶段为设计者提供参考与评价依据,及时的调整布局模式,优化室外风环境,从而更好的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的发展目标。论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城市风环境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为杭州地区围合式办公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通过CFD数值模拟技术对影响室外风环境的布局因素进行量化研究,完善相关评价体系。然后,本文对城市风环境和建筑室外风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风的成因与特性、风环境评价标准和风环境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气象参数和建筑形态参数两个方面介绍了影响建筑室外风环境的要素;总结了建筑风环境的优化途径。随后,对杭州围合式办公建筑的空间形态进行了分析,包括杭州地理气候特征、办公建筑的演变和七个围合式办公建筑的调研案例。七个案例分别是美都广场、杭州云计算产业园、杭州新天地跨贸小镇、英飞特产业园、华为杭州研发中心、阿里巴巴B2B二号园区和网易(杭州)大厦,从区位、总体布局、单体布局、建筑朝向、开口位置、院落形态、空间形态等方面介绍了其空间特征。影响围合式办公建筑风环境的因素可分为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两类,其中,平面布局包括开口数量、开口尺寸、开口朝向等,空间形态包括架空率、天空开阔度和孔隙率。最后,通过CFD数值模拟和控制变量法,对六种影响因素的模型进行模拟和分析,得到影响因素和风速比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从而初步得出量化的研究结果。结果发现,它们均与围合空间的平均风速比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自然通风性能的变化趋势。在实际设计中,可以为以上六种参数的风环境影响机制提供参考。

唐豪[9](2020)在《基于微气候效应的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住房商品化以来,高层居住区在城市建设中的比例与日俱增,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集中区域,其在解决人口膨胀、用地紧缺问题的同时,内部微气候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关注点。在追求生态宜居的今天,从居住区微气候角度和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提升居住区环境品质,营造舒适的户外空间,已经成为使用者和建设者共同的迫切需求。以此为基础的居住区微气候研究不仅可以为居住区环境舒适度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对于改善人与城市的关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国内,居住区微气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州、哈尔滨、南京等经济发达、气候特点明显且有相应科研水平的城市。对于地处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地带的城市-郑州,数据收集和理论研究还不完善,仅有的研究也多集中在绿地布局等方面,考虑的只是后期对住区微气候的改善,鲜有关注从初始设计阶段介入的居住区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关注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改变对内部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文献搜集及整理,对气候特征、舒适度评价指标和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概念进行梳理,确定研究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郑州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选定急需改善环境状况的冬季作为主要研究季节,统计住区数据信息,将空间形态各控制因素分类,提取能够代表郑州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的标准模型。其次,校验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ENVI-met的适用性,并利用软件进行居住区建筑布局与组合方式、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和居住区开放空间方位等空间形态控制因素的量变模拟研究,结合室外舒适度评价指标(PET),定量分析高层居住区不同空间形态的变化对住区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影响,明晰住区微气候效应的作用原理。最后,提出居住区优化策略和方案,为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微气候环境的改善提供设计层面的指导。论文归纳整理出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变化下的标准模型,论证了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ENVI-met在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上的作用,提出从设计初始阶段开始关注居住区户外微气候及舒适度对人的影响。研究表明,合理设计建筑平面布局(纵墙错列布置)、建筑高度(低高度)和恰当布置居住区开放空间(住区东侧布置)能够提高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整体舒适度,建筑间距的改变能够影响居住区局部微气候环境,但对整体舒适度的提升作用不大。实际案例的验证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说明了通过空间形态的调整来提高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户外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可行性。

杜杨[10](2020)在《基于空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的郑州居住区绿地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郑州城市的快速发展,以PM10、PM2.5为代表的颗粒物现已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危害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绿地对空气颗粒物浓度具有显着的消减作用。居住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单元,其绿地数量众多,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绿地形式。如何通过优化居住区绿地布局最大限度发挥绿地在缓解空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建设宜居城市中的生态效益,成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以郑州市居住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绿地布局对居住区空气颗粒物(PM10、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机制及绿地布局的优化设计策略。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归纳与现场调研,明确了郑州居住区包括用地面积、建筑布局形式、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等在内的规划化设计特征;归纳了五种主要的绿地布局控制因子(面积、形状、斑块数量、位置、分散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郑州居住区的绿地布局模型。此后,基于郑州市居住区绿地布局模型(16种),运用ENVI-met软件分别进行计算分析。根据模拟分析结果,厘清绿地布局因子与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关联机制,并进一步量化绿地布局对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绿地布局差异对居住区PM10浓度分布具有显着影响,对于PM2.5影响程度则较小;基于本研究模拟数据的居住区绿地布局因子对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分布影响的强弱关系为:(1)对绿地内部空气颗粒物浓度影响:等面积绿地斑块数量>绿地斑块离散程度>绿地面积>绿地形状>绿地位置。(2)对绿地周边空气颗粒物浓度影响:等面积绿地斑块数量>绿地形状>绿地面积>绿地位置。(3)对居住区整体空气颗粒物浓度影响:绿地面积>绿地形状>绿地位置>等面积绿地斑块数量。(4)对居住区整体空气颗粒物浓度分布均匀程度影响:绿地面积>等面积绿地斑块数量>绿地形状>绿地位置。最后,在对居住区绿地使用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结合绿地布局与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关联机制,分别提出了针对居住区绿地整体、集中绿地、宅间绿地的布局优化设计策略。并结合实际项目验证了通过绿地布局优化设计改善居住区空气颗粒物环境的可行性。以PM10为例,优化后居住区空气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消减量在集中绿地内部、绿地周边、居住区整体三个不同范围分别提高了94.7%、83.7%、86.14%。本文定量化研究了绿地布局因子对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影响程度;验证了通过优化绿地布局改善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可行性;并基于缓解颗粒物浓度,提出了郑州市居住区绿地布局优化设计策略。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改善居住区空气质量、提升居住区环境品质具有现实意义。

二、围合式住宅小区微气候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围合式住宅小区微气候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FD技术的大风条件下建筑群风环境与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现场实测
        1.2.2 风洞试验
        1.2.3 计算机数值模拟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建筑群风环境研究进展
        1.3.2 建筑群风荷载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群风场基本理论
    2.1 风基本理论
        2.1.1 基本风速
        2.1.2 基本风压
        2.1.3 平均风压系数
        2.1.4 风向与风速
        2.1.5 指数风剖面模型
        2.1.6 湍流强度
        2.1.7 湍流积分尺度
    2.2 建筑绕流特性
        2.2.1 单体建筑绕流特性
        2.2.2 群体建筑绕流特性
    2.3 建筑群风环境评价标准
        2.3.1 相对舒适度评估法
        2.3.2 风速频率及人体舒适度评估法
        2.3.3 风速比评估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值模拟可行性验证
    3.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3.1.1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3.1.2 流场数值解法
        3.1.3 湍流模型
    3.2 模拟软件介绍
    3.3 CAARC模型介绍
    3.4 计算域设置及网格划分
    3.5 边界条件设置
    3.6 模拟参数设置
    3.7 验证数据介绍
    3.8 可行性验证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群风场数值模拟
    4.1 建筑群几何模型构建
    4.2 计算域设置
    4.3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4.4 边界条件设置
    4.5 模拟参数设置
    4.6 大气边界层水平匀质性检验
    4.7 建筑群风环境评价方法
    4.8 不同风向条件下建筑群风场数值模拟结果
        4.8.1 建筑群正向迎风(270°风向角)
        4.8.2 建筑群斜向迎风(315°风向角)
        4.8.3 建筑群侧向迎风(0°风向角)
        4.8.4 不同风向条件下的对比
    4.9 不同风速条件下建筑群风场数值模拟结果
        4.9.1 风速对建筑群风环境的影响
        4.9.2 风速对建筑群风荷载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群风场优化策略研究
    5.1 建筑群尺度
        5.1.1 建筑群横间距
        5.1.2 建筑群纵间距
        5.1.3 建筑群密度
        5.1.4 建筑群尺度优化策略总结
    5.2 建筑尺度
        5.2.1 建筑长度
        5.2.2 建筑宽度
        5.2.3 建筑高度
        5.2.4 建筑尺度优化策略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室外微气候调节的村镇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绿化景观对室外微气候的影响规律
    2.1 绿化景观对微气候的影响规律现场实测
    2.2 绿化景观对微气候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计算
    2.3 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2.4 不同绿化景观要素的微气候效应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室外微气候调节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
    3.1 建筑热平衡模型
    3.2 ENVI-met与 Design Builder耦合模拟方案
    3.3 微气候对建筑能耗影响规律分析
    3.4 不同绿化景观要素的建筑节能效果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绿化景观布局优化设计
    4.1 绿化景观设计策略
    4.2 绿化景观方案优化模型的建立
    4.3 绿化景观布局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广场环境舒适度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
        1.3.2 城市公共空间热声环境研究
        1.3.3 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及设计研究
        1.3.4 相关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范畴界定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广场环境舒适度及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2.1 广场环境舒适度辨析
        2.1.1 舒适度内涵分析
        2.1.2 影响因素调查
    2.2 广场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2.2.1 广场形态控制因素
        2.2.2 样本广场调研
        2.2.3 空间形态要素
    2.3 广场空间样本模型构建
        2.3.1 正交试验设计
        2.3.2 样本模型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场热声环境实测及模拟研究
    3.1 实测及模拟方法
        3.1.1 现场实测
        3.1.2 热环境数值模拟
        3.1.3 声环境数值模拟
    3.2 广场热声环境实测分析
        3.2.1 哈尔滨市热声环境特征
        3.2.2 热环境实测分析
        3.2.3 声环境实测分析
    3.3 广场热声环境模拟分析
        3.3.1 模拟参数设置
        3.3.2 热环境差异比较
        3.3.3 声环境差异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及实施
        4.1.1 实验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数据分析
    4.2 声源及温度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
        4.2.1 无声源引入的环境感知评价
        4.2.2 声源及温度对于声环境感知的影响
        4.2.3 声源及温度对于热环境感知的影响
        4.2.4 声源及温度对于总体感知的影响
    4.3 声源与温度交互作用的综合影响
        4.3.1 声源种类与温度的交互作用
        4.3.2 声级与温度的交互作用
        4.3.3 声源与温度的综合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影响的实地研究
    5.1 研究设计及实施
        5.1.1 研究概况
        5.1.2 研究设计
        5.1.3 数据分析
    5.2 环境参数与环境感知评价的相关性
        5.2.1 环境参数指标的筛选分析
        5.2.2 环境感知评价相关性分析
    5.3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
        5.3.1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热环境感知的影响
        5.3.2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声环境感知的影响
        5.3.3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总体感知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声复合作用下广场环境舒适度评价研究
    6.1 等效舒适度分析
        6.1.1 复合作用的影响
        6.1.2 舒适度等效区间
    6.2 舒适度量化计算
        6.2.1 舒适度评价模型
        6.2.2 舒适度可视化表达
    6.3 广场环境舒适度综合评价
        6.3.1 冬季舒适度评价
        6.3.2 过渡季舒适度评价
        6.3.3 夏季舒适度评价
    6.4 基于环境舒适度的广场空间设计指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ENVI-MET软件模拟结果读取代码
附录2 环境模拟舱主观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3 严寒城市广场环境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4 广场环境感知评价统计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景观乔木布局方式对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微气候的影响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中的城市微气候变化
        1.1.2 老旧小区的改造对绿化的忽视
        1.1.3 住区绿地对城市微气候的重要作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老旧小区
        1.3.2 微气候
        1.3.3 绿化相关概念
        1.3.4 夏热冬冷地区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居住区绿化对微气候的影响
        1.4.2 住区外部空间改造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绿化与夏热冬冷地区室外热舒适相关指标研究
    2.1 室外热舒适性指标
        2.1.1 经验指标
        2.1.2 机理指标
        2.1.3 室外热舒适性指标理论比较
    2.2 绿地量化指标研究
        2.2.1 乔木绿化量化的研究
    2.3 软件简介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2.3.1 软件简介
        2.3.2 条件设置
        2.3.3 在微气候领域的研究
    2.4 合肥老旧小区建筑与绿化现状遥感研究
        2.4.1 调查对象
        2.4.2 调查内容
        2.4.3 调查方法
        2.4.4 调查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绿化量化指标研究
    3.1 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绿点单位绿量实验研究
        3.1.1 乔木布置形态设计
        3.1.2 情景模拟影响因素设置
        3.1.3 模拟结果的比对与梳理
        3.1.4 绿点定义
    3.2 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绿线单位绿量实验研究
        3.2.1 模拟结果的比对与梳理
        3.2.2 绿线定义
    3.3 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绿面实验研究
        3.3.1 乔木布置形态设计
        3.3.2 情景模拟影响因素设置
        3.3.3 模拟结果的比对与梳理
        3.3.4 绿面的定义
    3.4 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住区外部空间的模拟设置
        3.4.1 老旧小区绿植布置数量、形态、结构的设计
        3.4.2 影响因素及边界条件设定
    3.5 小结
第4章 绿化布局方式对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夏季微气候影响
    4.1 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对住区夏季微气候的影响
        4.1.1 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对住区空气温度的影响
        4.1.2 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对住区风速的影响
        4.1.3 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对住区热舒适性的影响
        4.1.4 结论
    4.2 巷道布局方式对住区夏季微气候的影响
        4.2.1 巷道布局方式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4.2.2 巷道布局方式对住区风速的影响
        4.2.3 巷道布局方式对住区热舒适性的影响
        4.2.4 结论
    4.3 广场布局方式对住区夏季微气候的影响
        4.3.1 广场布局方式对住区空气温度的影响
        4.3.2 广场布局方式对住区风速的影响
        4.3.3 广场布局方式对住区热舒适性的影响
        4.3.4 结论
    4.4 小结
第5章 绿化布局方式对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冬季微气候影响
    5.1 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对住区冬季微气候的影响
        5.1.1 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对住区空气温度的影响
        5.1.2 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对住区风速的影响
        5.1.3 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对住区热舒适性的影响
        5.1.4 结论
    5.2 巷道布局方式对住区冬季微气候的影响
        5.2.1 巷道布局方式对住区空气温度的影响
        5.2.2 巷道布局方式对住区风速的影响
        5.2.3 巷道布局方式对住区热舒适性的影响
        5.2.4 结论
    5.3 广场布局方式对住区冬季微气候的影响
        5.3.1 广场布局方式对住区空气温度的影响
        5.3.2 广场布局方式对住区风速的影响
        5.3.3 广场布局方式对住区热舒适性的影响
        5.3.4 结论
    5.4 小结
第6章 夏热冬冷地区绿化布局方式优化策略研究
    6.1 不同影响因素对温度、风速、pmv的影响
        6.1.1 对温度的影响
        6.1.2 对风速的影响
        6.1.3 对pmv的影响
        6.1.4 住区优化策略选择
    6.2 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绿地布局模式优化策略
        6.2.1 广场使用围合式布局
        6.2.2 景观乔木绿化覆盖率的控制
        6.2.3 巷道绿植栽种
    6.3 老旧小区绿化布局改造实验
        6.3.1 实验条件的设置
        6.3.2 微气候实验模拟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湿热地区典型建筑布局对居住小区微气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居住小区风热环境研究方法
        1.2.2 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1.2.3 建筑布局对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1.2.4 室外风热环境评价指标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对局地微气候影响理论
    2.1 城市微气候的形成规律及研究尺度
        2.1.1 城市微气候的形成规律及特征
        2.1.2 城市微气候研究尺度
    2.2 城市微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 物理环境因素
        2.2.2 背景气候因素
    2.3 建筑布局对微气候的影响
第三章 数值模拟技术
    3.1 ENVI-met软件介绍
    3.2 ENVI-met数学模型
        3.2.1 大气模型
        3.2.2 土壤模型
        3.2.3 构筑物表面能量平衡模型
    3.3 ENVI-met模型验证总结
第四章 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对局部微气候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ENVI-met分析模型的建立
        4.2.1 建筑布局几何模型的确立
        4.2.2 模拟时间及气象条件
        4.2.3 软件参数设置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夏季典型气象日模拟结果分析
        4.3.2 夏季极端气象日模拟结果分析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微气候舒适性提升的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优化设计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来源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商业街区微气候特征与空间形态要素解析
    2.1 街区微气候特征与影响要素
        2.1.1 热环境
        2.1.2 风环境
        2.1.3 日照辐射
    2.2 街区形态要素描述与计算
        2.2.1 建筑单体与排布模式指标
        2.2.2 街道层峡形态指标
        2.2.3 街区肌理形态指标
    2.3 哈尔滨市商业街区形态解析
        2.3.1 哈尔滨市商业街区空间形态特征
        2.3.2 哈尔滨市典型代表性街区选择
        2.3.3 商业街区形态要素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市商业街区微气候舒适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案概述
        3.1.1 测试区域概况
        3.1.2 测试内容与布点
        3.1.3 调查问卷设计
        3.1.4 测试数据处理
    3.2 典型商业街区微气候时空分布
        3.2.1 温度时空分布
        3.2.2 湿度时空分布
        3.2.3 风速时空分布
        3.2.4 平均辐射温度时空分布
    3.3 哈尔滨市商业街区室外舒适度
        3.3.1 微气候环境与舒适度关联分析
        3.3.2 商业街区舒适度指标与人体适应性
        3.3.3 街区形态要素与舒适度关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与热环境相关性研究
    4.1 商业街区热环境影响因子
        4.1.1 建筑覆盖率
        4.1.2 下垫面类型
        4.1.3 街道覆盖率
        4.1.4 植被覆盖率
        4.1.5 天空开阔因子
        4.1.6 街道高宽比
    4.2 街区形态要素与温度关联性方程
        4.2.1 方程建立理论基础
        4.2.2 经验方程构建步骤
        4.2.3 方程敏感性分析
        4.2.4 方程建立与误差分析
    4.3 关联方程参数变量分析
        4.3.1 街道形态对温度的影响
        4.3.2 景观绿化对温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与风环境相关性研究
    5.1 数值模拟研究
        5.1.1 模拟工具选取
        5.1.2 模拟条件设置
        5.1.3 街区空间形态简化
    5.2 街区形态与风速相关性分析
        5.2.1 布局模式的影响
        5.2.2 街区朝向的影响
        5.2.3 街道高宽比的影响
        5.2.4 植被覆盖率的影响
    5.3 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商业街区形态要素多目标优化设计策略
    6.1 商业街区形态要素设计原则
        6.1.1 适候性规划,改善微气候环境
        6.1.2 可持续发展,兼顾街区功能属性
        6.1.3 多目标考量,协调各要素对微气候的影响
    6.2 商业街区形态要素多目标优化模型
        6.2.1 多目标优化模型基本原理
        6.2.2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6.2.3 计算框架与算法设置
        6.2.4 模块连接与运行步骤
        6.2.5 优化运算结果分析
    6.3 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优化设计策略
        6.3.1 方向性街道高宽比调控
        6.3.2 建筑密度调控
        6.3.3 街区容积率调控
        6.3.4 植被绿化率调控
        6.3.5 建筑排列布局调控
        6.3.6 策略整合
    6.4 商业街区形态设计策略案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商业街区室外热舒适调查问卷
附录2 各测点周边不同尺度形态与气候测试数据
附录3 不同街区布局风环境模拟
附录4 多目标优化电池组设定
附录5 最优解集归一化参数分布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住区建筑布局与风环境的相关研究
        1.3.2 住区建筑布局与热环境的相关研究
        1.3.3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与微气候环境的相关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滨水住区微气候基础性研究
    2.1 城市滨水住区与微气候环境
        2.1.1 城市滨水住区概述
        2.1.2 滨水微气候特点
    2.2 微气候模拟技术
        2.2.1 ENVI-met软件简介
        2.2.2 ENVI-met模型结构和网格划分
        2.2.3 ENVI-met使用流程
    2.3 城市滨水住区人体舒适度
        2.3.1 滨水气候与人体舒适度
        2.3.2 人体舒适度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庆市滨水住区微气候环境与建筑布局分析
    3.1 大庆市城市气候分析
        3.1.1 大庆市气候特征
        3.1.2 大庆市滨水区微气候特点
    3.2 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特点分析
        3.2.1 大庆市城市湖泊分布情况
        3.2.2 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分析
    3.3 实际案例测量与模拟结果比较分析
        3.3.1 研究地段选取与实测方法
        3.3.2 模拟验证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水住区不同建筑布局的微气候环境模拟及分析
    4.1 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模型
    4.2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冬季风环境模拟
        4.2.1 行列式布局风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2.2 围合式布局风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2.3 混合式布局风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3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夏季热湿环境模拟
        4.3.1 行列式布局热湿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3.2 围合式布局热湿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3.3 混合式布局热湿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4 各种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模拟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4.4.1 冬季风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4.4.2 夏季热湿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4.4.3 滨水住区微气候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策略
    5.1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策略
        5.1.1 冬季风环境优化策略
        5.1.2 夏季热湿环境优化策略
        5.1.3 协调冬夏两季微气候环境的优化策略
    5.2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策略的应用
        5.2.1 实际案例现状与问题
        5.2.2 实际案例优化模拟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住区垂直水岸线时各测点的风速值表
致谢

(8)杭州围合式办公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城市风环境
        1.1.1.2 办公建筑
        1.1.1.3 围合式布局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城市风环境与建筑室外风环境影响因素
    2.1 城市风环境
        2.1.1 风的成因与特性
        2.1.1.1 风的成因
        2.1.1.2 平均风剖面
        2.1.1.3 风绕建筑物流动的特性
        2.1.2 风环境评价标准
        2.1.2.1 相对舒适度评估法
        2.1.2.2 风速概率评估法
        2.1.2.3 风速比评估法
        2.1.2.4 基于热舒适度的评价方法
        2.1.2.5 其他评价方法
        2.1.3 风环境研究方法
    2.2 建筑室外风环境影响因素
        2.2.1 气象参数
        2.2.2 建筑形态参数
        2.2.2.1 建筑布局
        2.2.2.2 线性参数
        2.2.2.3 平面参数
        2.2.2.4 空间参数
    2.3 建筑室外风环境优化途径
        2.3.1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2.3.2 建筑形态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杭州围合式办公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3.1 杭州地理气候特征
        3.1.1 杭州地理气候特点
        3.1.2 杭州气象条件
    3.2 杭州围合式办公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3.2.1 办公建筑的发展阶段
        3.2.2 杭州围合式办公建筑调研
        3.2.2.1 美都广场
        3.2.2.2 杭州云计算产业园
        3.2.2.3 杭州新天地跨贸小镇
        3.2.2.4 英飞特产业园
        3.2.2.5 华为杭州研发中心
        3.2.2.6 阿里巴巴B2B二号园区
        3.2.2.7 网易(杭州)大厦
        3.2.3 杭州围合式办公建筑调研成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围合式办公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模拟与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风环境模型的建立
        4.1.1 CFD研究方法
        4.1.2 模拟模型设定
        4.1.3 模拟边界条件设定
        4.1.4 计算域
        4.1.5 网格划分
        4.1.6 求解方案和收敛准则
        4.1.7 本文的风环境评价标准
        4.1.8 测点选取
    4.2 围合式办公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模拟与分析
        4.2.1 围合式办公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对风环境的影响
        4.2.1.1 围合式办公建筑的开口数量
        4.2.1.2 围合式办公建筑的开口尺寸
        4.2.1.3 围合式办公建筑的开口朝向
        4.2.2 围合式办公建筑的空间形态对风环境的影响
        4.2.2.1 围合式办公建筑的架空率
        4.2.2.2 围合式办公建筑的空间形态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本文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微气候效应的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高层居住区的发展
        1.1.2 居住区室外微气候环境亟待改善
        1.1.3 设计结合气候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所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市气候
        2.1.1 城市气候学
        2.1.2 建筑气候区划分
        2.1.3 郑州地区独有的气候特征
    2.2 舒适度评价指标研究
        2.2.1 单一物理指标
        2.2.2 综合评价指标
    2.3 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研究
        2.3.1 高层住宅平面类型
        2.3.2 高层居住区建筑布局
        2.3.3 高层居住区空间尺度
        2.3.4 高层居住区开放空间
    2.4 本章小结
3 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标准模型建立
    3.1 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现状调研
        3.1.1 高层居住区地块信息采集筛选
        3.1.2 高层居住区调研信息概述
    3.2 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标准模型提取
        3.2.1 标准模型的分类
        3.2.2 标准模型的控制因子
        3.2.3 标准模型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4 实测分析与软件校验
    4.1 实测分析
        4.1.1 居住区案例选择
        4.1.2 测试方法
        4.1.3 实测结果和分析
        4.1.4 小结
    4.2 微气候模拟软件选取
        4.2.1 微气候模拟软件分析
        4.2.2 选定模拟软件功能介绍
        4.2.3 舒适度评价指标选择
    4.3 模拟与实测数据校验
        4.3.1 住区模型建立
        4.3.2 模拟参数设定
        4.3.3 实测与模拟结果对比
        4.3.4 模型精度校验
    4.4 本章小结
5 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模拟研究
    5.1 模拟时间选择及相关参数设置
    5.2 建筑布局与组合方式
        5.2.1 风速
        5.2.2 空气温度
        5.2.3 相对湿度
        5.2.4 平均辐射温度
        5.2.5 舒适度评价
    5.3 建筑高度
        5.3.1 风速
        5.3.2 空气温度
        5.3.3 相对湿度
        5.3.4 平均辐射温度
        5.3.5 舒适度评价
    5.4 建筑间距
        5.4.1 风速
        5.4.2 空气温度
        5.4.3 相对湿度
        5.4.4 平均辐射温度
        5.4.5 舒适度评价
    5.5 开放空间方位
        5.5.1 风速
        5.5.2 空气温度
        5.5.3 相对湿度
        5.5.4 平均辐射温度
        5.5.5 舒适度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与应用
    6.1 综合对比分析
        6.1.1 各因素交叉对比
        6.1.2 各因素主次影响及排序
    6.2 优化设计策略
        6.2.1 设计策略
        6.2.2 优化模型
    6.3 实际案例应用
        6.3.1 案例介绍
        6.3.2 方案改造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基于空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的郑州居住区绿地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郑州地区空气污染问题亟待缓解
        1.1.2 空气污染防治受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
        1.1.3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对空气颗粒物浓度有调控潜力
        1.1.4 当下郑州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居住区
        2.1.2 居住区绿地指标
        2.1.3 空气颗粒物
    2.2 绿地与空气颗粒物PM2.5、PM10浓度分布的关联性研究
        2.2.1 绿地面积与PM2.5、PM10浓度的关联性
        2.2.2 绿地分布、形状与PM2.5、PM10浓度的关联性
        2.2.3 绿地植被结构与PM2.5、PM10浓度的关联性
        2.2.4 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3 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模拟平台建立
    3.1 模拟软件介绍
        3.1.1 ENVI-met软件介绍
        3.1.2 ENVI-met模拟软件的研究应用
    3.2 模拟与实测数据校验
        3.2.1 居住区案例现场实测方案
        3.2.2 模拟实验相关参数设置
        3.2.3 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校验
    3.3 模型提取
        3.3.1 郑州居住区模型提取
        3.3.2 郑州居住区绿地布局模型建立
    3.4 模拟参数设置
        3.4.1 郑州地理气象参数信息采集
        3.4.2 模拟实验参数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郑州居住区绿地布局量变模拟
    4.1 绿地面积对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1.1 绿地面积对居住区PM10浓度的影响
        4.1.2 绿地面积对居住区PM2.5浓度的影响
    4.2 绿地形状对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2.1 绿地形状对居住区PM10浓度的影响
        4.2.2 绿地形状对居住区PM2.5浓度的影响
    4.3 等面积绿地斑块数量对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3.1 等面积绿地斑块数量对居住区PM10浓度的影响
        4.3.2 等面积绿地斑块数量对居住区PM2.5浓度的影响
    4.4 绿地位置对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4.1 绿地位置对居住区PM10浓度的影响
        4.4.2 绿地位置对居住区PM2.5浓度的影响
    4.5 绿地斑块离散程度对居住区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5.1 绿地斑块离散程度对居住区PM10浓度的影响
        4.5.2 绿地斑块离散程度对居住区PM2.5浓度的影响
    4.6 居住区绿地布局因子综合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郑州居住区绿地布局设计策略
    5.1 居住区绿地布局设计目标
    5.2 居住区绿地布局规设计策略
        5.2.1 居住区绿地整体规划设计策略
        5.2.2 集中绿地布局设计策略
        5.2.3 宅旁绿地布局设计策略
    5.3 项目验证
        5.3.1 验证项目概况
        5.3.2 验证项目绿地布局优化设计
        5.3.3 验证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围合式住宅小区微气候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FD技术的大风条件下建筑群风环境与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D]. 周费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基于室外微气候调节的村镇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D]. 王莎莎.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广场环境舒适度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D]. 金雨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景观乔木布局方式对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微气候的影响 ——以合肥市为例[D]. 陈宇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湿热地区典型建筑布局对居住小区微气候的影响研究[D]. 张健龙.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微气候舒适性提升的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优化设计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D]. 崔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研究[D]. 徐结晶.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8]杭州围合式办公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D]. 王艳玲. 浙江大学, 2020
  • [9]基于微气候效应的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D]. 唐豪. 郑州大学, 2020
  • [10]基于空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的郑州居住区绿地布局优化研究[D]. 杜杨. 郑州大学, 2020

标签:;  ;  ;  ;  ;  

封闭式住宅小区小气候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