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反应对土耳其烟煤浮选性能的影响

氧化反应对土耳其烟煤浮选性能的影响

一、氧化反应对土耳其烟煤浮选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龙雏[1](2021)在《合成气气氛中煤高温反应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化炉是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气流床气化炉存在着显热耗损严重热效率不高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化学热回收两段组合式煤气化工艺,将一段炉高温煤气中的水蒸气和CO2与二段固定床的煤层再进行一次气化反应,既回收了高温段的煤气显热,又充分利用了煤气中的无效组分(水蒸气和CO2),相比于传统的水激冷、合成气激冷和废热锅炉等流程,显热回收流程更加简洁,设备投资成本更小,并能够提高合成气中的有效气含量和冷煤气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两段组合式气化炉为背景,针对第二段固定床部分,围绕煤在高温、合成气气氛中的反应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考察了高温热解反应、水煤气变换反应以及煤焦气化反应的特性,并对比了不同尺度装置上的气化反应特性。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高温下(~1600℃)不同煤种的热解反应气体产物释放特性。结果表明,煤在高温(1100-1600℃)热解反应过程中,主要气体产物只有CO,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CO释放速率也不断提高。CO主要是由煤灰中的含氧化合物与煤中碳基质发生碳热反应生成。当添加质量分数20%的SiO2,Al2O3,CaO时,脱灰煤样品的起始反应温度依次约为1300℃、1400℃、1550℃;1600℃时,CO生成速率依次为3.72、2.61、2.42 mL·min-1·g-1。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SiO2与碳反应生成SiC,A12O3在氮气气氛下最终生成A1N,未测定到CaO的反应产物,这可能是由于在实验温度下生成的气态Ca随气体逸出而不存在于固体残留物中。CO的生成温度、速率及产量主要与煤灰内在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关,与煤阶关系较小。(2)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分别为700~1300℃和1~2 s条件下合成气水煤气变换反应特性。考察了煤中灰分以及煤热解焦对气化合成气变换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温度低于1100℃时,合成气CO转化率接近于0;而当反应温度为1300℃时,存在明显的逆变换反应,但不能达到反应平衡。煤中灰分对水煤气变换反应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气体分布不均和煤灰烧结导致该促进作用受到限制。以煤灰作为介质,1100℃时合成气CO转化率比无煤灰时提高2.3个百分点。原煤热解焦对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与煤灰类似,而不同粒径的煤焦对变换反应的作用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粒径增大,表面积减小,导致促进作用减弱;而粒径过小时,床层局部阻力较高,易导致气体分布不均,影响气固接触,致使固相介质的促进作用显着减弱。实验条件下粒径为0.8-1.5 mm热解焦对水煤气变换反应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700℃时合成气CO转化率比无介质时提高了 1.7个百分点。(3)基于小型管式反应器,开展了不同混合气氛下(H2O、CO2、H2或CO)煤焦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考察了 1100-1400℃温度下,H2和CO对煤焦-水蒸气和煤焦-CO2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2通过抑制变换反应对煤焦水蒸气气化存在促进作用,且温度较低时更为明显;CO在较低温度下(1100~1200℃)对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1100℃时,H2与CO2反应生成反应速率更快的水蒸气,从而提高煤焦在CO2中的整体气化反应速率;温度大于1300℃时,由于水蒸气反应速率接近于CO2,H2将抑制煤焦在CO2气氛中的气化反应。1100-1400℃气化温度范围内,CO对煤焦-CO2气化反应存在抑制作用。随机孔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实验条件范围内反应动力学特征。(4)基于管式炉和两段组合式气化炉热模装置,开展了合成气气氛下煤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温度、合成气组成以及煤量对气体产物组成、反应速率、有效气含量等气化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管式炉实验工况下,原料气与煤焦气化反应后CO含量提高较明显,H2含量小幅增加,而CO2含量小幅降低。原料气与煤焦气化反应能够提高有效气(CO+H2)浓度,气体产物平均有效气浓度最高增幅为3.3%。不同气化剂之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反应产物的抑制作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较显着,气化温度为1100℃和1300℃时,合成气气氛下煤焦反应速率最大值分别为相同气化剂流量CO2和水蒸气气化反应速率最大值的55%和67%。随机孔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该类气化反应,而均相模型和缩芯模型由于未考虑孔结构变化存在相对较大的偏差。基于热模实验所获得的合成气中气化剂的转化效率与管式炉结果相近,由此证实小尺度装置的实验结果可以为大尺度装置提供参考。

胡海山[2](2020)在《低阶煤-气/油泡的矿化过程特征及其活性油泡浮选过程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阶煤是变质程度较低的煤种,主要包括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等。我国的低阶煤储量丰富,总储量高达50%左右。低阶煤表面粗糙,孔隙、裂隙发达,煤表面氧含量高,实际浮选中,含氧基团极易与水分子缔合形成氢键,增加了煤样表面的亲水性,低阶煤煤泥难以采用常规浮选方法提质降灰。传统的烃类油捕收剂等浮选药剂难以在低阶煤表面高效铺展,难以促进低阶煤颗粒-气泡之间的有效粘附。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选取胜利6号褐煤和转龙湾长焰煤两种代表性的低阶煤为试验样品,对低阶煤的矿化过程特征和油泡浮选过程强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研究了低阶煤的难浮特性。借助筛分试验、浮沉试验、XRD测试、煤岩组分测试分析了煤样的物质组成,采用XPS、FTIR、SEM及全自动比表面和孔径分析仪研究了表面化学结构特性和表面形貌,通过接触角、Zeta电位测试研究了表面润湿性,基于Van Oss-Chaudhury-Good理论计算了煤表面自由能。低阶煤表面粗糙度高、裂隙和凹陷发达,并附着有大量微细矿物颗粒,这些异质性的亲水性矿物极大提高了低阶煤的表面能;低阶煤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极易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抑制常规油类捕收剂的吸附;低阶煤表面自由能极性组分占比较大,其高表面能决定了低阶煤易吸附极性水分子。研究了气泡与改性前后低阶煤表面的碰撞粘附过程。建立了颗粒-气泡碰撞粘附系统,观察了颗粒-气泡碰撞粘附的微观行为,解析了颗粒-气泡碰撞过程的速度变化。捕收剂对低阶煤表面的疏水改性,可以减少气泡在煤样表面的弹跳次数,从而有助于气液固三相接触周边的形成,可从微观矿化动力学的角度强化低阶煤的浮选。研究了泡沫衰变过程中的颗粒渗流行为及其稳泡效应。借助颗粒渗流试验探究了长焰煤颗粒的渗流行为,采用三相泡沫稳定性测试系统分析了泡沫稳定性变化特征。长焰煤精煤颗粒主要以粘附在气泡表面的形式存在,煤粒的疏水性越好,其在气泡表面的粘附概率和牢固程度越高,而脉石矿物颗粒也与泡沫结构内的水分共存。无论是何种颗粒体系,体系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均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这说明小颗粒更容易起到稳定泡沫的作用。研究了低阶煤颗粒-气泡粘附特征机制。借助颗粒-气泡诱导时间测定,研究了不同颗粒大小、气泡尺寸、气泡压缩变形量、气泡接近速度等条件下低阶煤颗粒-气泡粘附作用变化机制,通过改变煤样表面粗糙度以及酸碱溶液浸泡煤样的改性方法,分析了低阶煤改性后颗粒-气泡粘附作用,通过接触角测试表征煤样改性后表面润湿性的变化,并借助浮选试验验证了改性后煤样表面的可浮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煤样粒级为0.125-0.074 mm时颗粒-气泡容易粘附;相比于大气泡,小气泡更有助于颗粒-气泡粘附;气泡接近速度和气泡变形量对颗粒-气泡碰撞、粘附过程具有显着影响。煤样表面越粗糙,疏水性越差,颗粒-气泡粘附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此外,酸溶液或适当浓度的碱溶液处理煤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煤样的可浮性,提高浮选可燃体回收率。从油泡特性、动力学以及热力学角度研究了油泡浮选过程特征,讨论了低阶煤油泡浮选的特征和低阶煤-油泡间的相互作用,对比分析了两相和三相体系的最大泡沫层高度和半衰期,并通过煤泥浮选试验进一步探究验证。煤泥颗粒与油泡之间的能垒越大,粘附矿化时难度也就越大,粘附过程要求煤粒与油泡所要具有的能量也就越大。泡沫表面包裹一层油膜后,油泡的泡沫稳定性更强,有利于精矿的富集。提出了活性油泡强化低阶煤浮选的方法,研究了活性油泡强化低阶煤浮选过程机制,并进行了低阶煤油泡浮选强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油泡比普通油泡具有更快的粘附速度和更高的粘附力,改性剂分子与褐煤表面极性基团发生氢键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捕收能力。通过浮选机和浮选柱试验,常规浮选流程难以适应低阶煤浮选。通过低阶煤样品的油泡柱浮选试验,油泡的引入可显着降低低阶煤浮选的捕收剂用量。通过活性油泡浮选过程强化,可得到灰分仅为11.16%的浮选精煤,可燃体回收率达78.73%。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低阶煤大规模浮选提质提供技术基础和借鉴。论文共包括79幅图,35个表,271篇参考文献。

朱振娜[3](2019)在《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协同强化低阶煤浮选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验研究是以鄂尔多斯市某动力煤选煤厂的原煤和末煤系统浓缩机底流的压滤煤泥为对象,针对其表面水化能力强和浮选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使用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协同调控低阶煤浮选表界面性质强化低阶煤浮选的研究,深入探究了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对低阶煤浮选行为的影响。通过对煤样基本性质的分析可知,煤样的灰分为32.05%,固定碳含量为43.29%,细粒级物料含量多;XRD与XPS分析显示样品含有的脉石矿物大部分是石英与高岭石;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样品表面存在较多亲水性含氧官能团,疏水性差,天然可浮性差;煤样的润湿热为-40.922J/g。研究了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对低阶煤表面的改性作用,由试验可知:表面活性剂可增强低阶煤表面的疏水性,无机盐的介入能增强表面活性剂改善煤样表面疏水性的能力。其中,在PEG和AlCl3协同作用下,煤样的疏水性最大,此时煤样的接触角为71.3°,润湿热为-7.441 J/g。煤样表面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可使低阶煤表面罩盖的微细颗粒减少,煤样表面变得光滑。研究了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对溶液环境与气泡性能的影响,由试验可知: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会受到无机盐的影响,且溶液中存在一个表面张力转折点。表面活性剂使气泡抗形变能力提高,气泡趋于球形状态,并且气泡运动末速减小,无机盐的加入可使气泡的形变度和运动末速都减小,即无机盐通过影响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从而调控协同体系中气泡的性能。水中无机盐的加入使气液两相泡沫稳定性得到改善,且表现出越高价态的离子对泡沫稳定性的改善效果越显着,表面活性剂可改善气液两相泡沫稳定性,选定的药剂中SDS对改善泡沫稳定性效果最好。研究了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对现场低阶煤泥浮选的影响,由试验可知:单一浮选试验时,Al3+和PEG可以有效提高精煤的产率,同时精煤的灰分低,综合效果更优。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添加NaCl、CaCl2及AlCl3进行浮选时,SDS的浮选效果差,因为SDS和无机盐离子发生电性中和或反应生成络合物沉淀,反而抑制了SDS和低阶煤的作用。三种无机盐对DTAC和PEG浮选均有促进效果,三价铝离子与PEG协同体系浮选效果最好,其可燃体回收率和精煤灰分较单一添加PEG浮选时各增加了8.66%、1.64%。低阶煤纯矿物浮选试验中,去离子水中纯矿物浮选可燃体回收率是77.47%,精煤的灰分是4.34%。在AlCl3与PEG协同体系中,浮选的可燃体回收率提高20.03%时,精煤的灰分仅仅升高0.4%,可见AlCl3与PEG协同体系中仍可以维持捕收剂柴油对精煤的选择性,与现场低阶煤泥的浮选试验结论相同。该论文插图55幅,表格11个,参考文献106篇。

吴汉栋[4](2018)在《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方法与系统集成》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煤炭利用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煤炭更面临碳减排的挑战。发展低碳洁净煤技术是构建未来高效、清洁、低碳的多元供能体系面临的关键难题之一。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低碳利用的关键过程,又是继燃烧之后燃料可用能损失最大的过程。本学位论文以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过程为对象,通过烟平衡分析、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煤气化过程中燃料化学能的转化与释放特性,开展煤分级气化方法研究与机理实验、研究煤分级气化关键反应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并开展煤基高效低碳能源系统的集成创新。在煤炭气化的机理分析层面,分别从煤气化反应(?)损失机理以及气化过程中燃料化学能转化与释放特性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常规(?)平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化学能作功能力与物理能作功能力,提出了化学(?)平衡分析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煤气化,揭示了煤气化反应中煤炭化学能的转化与释放规律。进一步将煤气化(?)损失模型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相结合,提出求解煤气化过程单个化学反应(?)损失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了煤炭气化反应过程,揭示了煤气化反应的内部(?)损失生成机理,并提出了减小气化(?)损失的方案。结果表明,控制碳氧化反应(?)损失是提升气化(?)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改变气化剂可使气化(?)损失有效降低,利用CO2作为气化剂相比纯氧、水、蒸汽气化所造成(?)损失最小。针对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方法,建立热力学平衡模型、分析分级气化相对于传统气化的节能机理、研究分级气化各单元化学能转化效率对气化冷煤气效率的影响规律、凝练影响分级气化冷煤气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分级气化的冷煤气效率可达86%,而影响分级气化冷煤气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为焦炭-C02气化单元的碳转化率。在煤炭分级气化实验研究层面,搭建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机理实验平台,从煤种、焦化反应条件、焦炭性能、焦炭-CO2气化反应条件等方面研究分级气化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征,凝练分级气化技术各单元过程的设计原则,验证分级气化方法并为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参考。实验结果表明,长焰煤是分级气化技术最适宜煤种,分级气化最优炼焦条件为900℃-3h建议焦炭-CO2气化温度高于1150℃;在此实验条件下焦炭-CO2气化单元碳转化率可达98.6%,冷煤气效率达到82.7%。在系统集成层面,围绕分级气化方法开展煤基能源系统集成创新,提出了煤制二甲醚分产、电力分产以及二甲醚-电联产系统。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分级气化的化工和动力分产流程与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相比采用传统气化的分产流程与多联产系统能量利用效率均有提升,气化单元的(?)损失减小是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普遍具有较高的CO2减排潜力,在相对分产流程减排45%CO2的情况下仍可表现出一定的节能效果;其中化工-动力串并联型联产系统发挥了分级气化碳氢组分解耦优势,其相对节能率达到7.1%,相比单纯串联型联产系统高出1个百分点。采用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的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具有燃料源头低能耗捕集CO2的显着优势,是未来低碳洁净煤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郑长龙[5](2018)在《基于磁化效应的低阶煤浮选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优质煤炭资源的逐步减少,具有丰富储量的低阶煤资源正成为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低阶煤浮选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低阶煤表面赋有大量含氧官能团,致使其疏水性弱,天然可浮性差,浮选效率低。因此,急需寻求新方法来强化低阶煤泥浮选。本论文以神华神东某选煤厂的加压煤泥为研究对象,在其基本性质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磁化技术应用到低阶煤浮选中来提高低阶煤的浮选效果,深入探究了磁化水和磁化药剂对低阶煤浮选行为的影响。本论文试验煤泥灰分为34.59%,主导粒级为-0.045 mm部分,产率达到35.86%;该煤泥1.6-1.8 g/cm3密度级含量较高;煤中的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和高岭石;另外,煤表面含有较多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主要包括C-O、C=O和O=C-O;煤泥比表面积为13.37 m2/g,孔容为0.025 cm3/g,表面孔隙发达,浮选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浮选药剂。研究了磁化预处理浮选用水对低阶煤浮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磁化时间和磁场强度的增加,精煤灰分变化不大,但可燃体回收率提高7%左右。水的磁化预处理可以提高浮选试验的速率常数,处理后的浮选速率常数比未处理高0.08 min-1。对磁化后水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经过磁化后pH值增加了0.31,界面张力减少了4 mN/m左右。研究了磁化预处理浮选药剂对低阶煤浮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柴油和仲辛醇经过磁化预处理后,精煤可燃体回收率分别增加了9.22%和4.51%,但灰分基本保持不变。同时使用磁化柴油和磁化仲辛醇可使可燃体回收率增加9.62%。对磁化后药剂基本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磁化后柴油的界面张力和粘度分别减少了0.97 mN/m和0.32 mPa·s,仲辛醇经磁化后界面张力减少了0.42 mN/m。这是由于当流体置于磁场中时,它的分子间作用力会被磁场削弱,导致其基本性质如界面张力、粘度等发生改变。磁化柴油作用后煤样的接触角提高了6°左右,并且煤粒表面粗糙度减少。磁化柴油和磁化仲辛醇作用后矿浆的界面张力分别减少了4.56 mN/m和7.28 mN/m。研究了磁化预处理水和捕收剂对低阶煤纯矿物(煤和矸石)浮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磁化水用于浮选中可使煤的回收率增加8.43%,矸石的回收率增加3.69%。磁化柴油用于浮选中可使煤的回收率增加9.13%,矸石的回收率增加了4.33%。水在0.15 T的磁场下磁化预处理20 min,煤和矸石的Zeta电位分别减少了3.70 m V和2.34 mV。磁化水和捕收剂强化煤和矸石混合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磁化预处理水和柴油后,精煤可燃体回收率分别增加了5.96%和5.69%,但是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精煤灰分值相差不大。因此,浮选用水和捕收剂的磁化预处理只是提高了精煤的产率,而对浮选的选择性影响不显着。

申恬[6](2018)在《胜利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反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洁净煤技术愈发得到重视。煤气化既是煤液化、合成气制化学品、发展多联产系统的基础,又是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的关键技术。煤气化是一个总包反应,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反应过程。煤炭进入气化炉后,首先发生热解,生成半焦和挥发分,然后半焦和挥发分与气化剂(水蒸气和氧气等)反应,生成H2、CO、CO2和碳氢分子等气体组分。了解气化过程的反应性,可以为气化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思路。而要了解气化过程的反应性,就需要研究气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半焦、煤气、焦油)。温和条件下(低温,常压),煤气化反应速率较低,气化过程的中间产物较多,有利于研究的开展。并且降低气化温度,研究低温气化反应性,可以为低温气化技术的开发提供基础。因此,本文利用课题组自主设计的气化试验平台,进行较低温度下(<900℃)粉煤连续进料式水蒸气气化试验。考虑到工业实际应用中需要通入空气或氧气,通过煤炭部分/完全燃烧,为煤气化提供所需热量。因此,本文还研究了氧气对气化过程反应性的影响。在煤种选择上,本文选择了胜利褐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以及具有催化作用的AAEM(碱金属及碱土金属),适合作为温和气化的原料。本文研究了半焦-水蒸气气化反应机理,探究了气化过程中焦油的形成途径以及氧气添加的影响,解析了氧气添加促进褐煤水蒸气气化反应的机理,目的是解析褐煤的低温气化反应性。本文对气相(煤气)、液相(焦油)和固相(半焦)产物进行了物料衡算(产率衡算和氢衡算)。采用的表征手段有热重分析技术(TGA)、比表面积分析技术(BET)、拉曼光谱分析技术(Raman)、红外光谱分析技术(FT-IR)、色质联用分析技术(GC-MS)、气相色谱分析技术(GC)、微波消解+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技术(MD-ICP-AES)。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800℃时,水蒸气可以活化半焦,促进醚键裂解,导致芳环间短链或无定形碳含量减少,芳香结构的缺陷程度提高。提高水蒸气浓度(10%-25%),气化过程中半焦的活性位再生能力变弱,导致半焦的反应性降低。反应(Ar,R-CO-Ar,R+2H20→Ar,R-O-Ar,R+2H2+CO2)增强,醚键含量增加,是半焦活性位再生能力变弱的内在原因。继续提高水蒸气浓度(25%-40%),芳香小环(3~5环)缺陷结构含量增加,导致半焦的反应性略有提高。反应(Ar,R-CH=CH2+H2O→Ar,R-CO-CH3+H2)和反应(Ar,R-+H-→Ar,R-H)增强是芳香小环缺陷结构含量增加的内在原因。(2)水蒸气可以促进半焦解聚,生成可挥发芳香性分子,参与气化焦油的形成,700℃时主要提高了萘结构含量,800℃时主要提高了菲和荧蒽结构含量。水蒸气对半焦解聚反应的促进作用与氢自由基促进碳结构加氢有关。升高温度,水蒸气对半焦解聚反应的促进作用变强,气化焦油平均分子量的提高幅度增加,因为水蒸气与半焦芳香结构主体(芳环骨架)的反应速率提高。低浓度(0-25%)水蒸气气氛中,半焦解聚反应随水蒸气浓度增加稳步增强,提高水蒸气浓度(25%-40%),半焦反应性对半焦解聚反应的影响增强,因为水蒸气与芳环骨架的反应速率由水蒸气扩散控制向水蒸气吸附控制发展。(3)褐煤水蒸气气化反应过程中,氧气添加可以改变半焦结构,活化半焦,从而促进转化率、H2产率和CO2产率的提高。氧气对气化半焦的活化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芳核与氧气发生氧化分解反应,破坏了芳环大π键,形成了新的官能团,从而促进了反应(C+H2O→H2+CO)。二是随反应的进行,不规则芳香大环结构解聚为不规则芳香小环结构,同时氧原子进入芳核,形成缺陷位C-O-C,从而导致半焦微晶结构的缺陷程度提高、缩聚程度降低,进而导致半焦反应性提高。(4)氧气可以促进半焦解聚反应,提高气化焦油的平均分子量。700℃时主要提高了联苯、菲和荧蒽结构含量,800℃时主要提高了菲、荧蒽和4环稠环结构含量。提高氧气浓度,半焦解聚反应对气化焦油组成的影响增强。氧气促进半焦解聚反应的机理是:活化半焦,促进气化反应,加剧芳环骨架解体。800℃时,提高水蒸气浓度(25%-40%),氧气促进半焦解聚反应的控速步骤由芳环骨架解体向芳香性分子脱附演变。氧气还可以促进挥发分-H2O二次反应,不利于气化焦油的平均分子量提高。升高温度,或提高水蒸气浓度,氧气对挥发分-HO2二次反应的促进作用增强。

连露露[7](2017)在《机械热压强化褐煤浮选过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褐煤储量丰富,但由于其表面特殊性质及持水特性,目前褐煤的资源利用率较低。褐煤变质程度最低且极易泥化,产生的煤泥因表面疏水性弱、孔隙发育好而难以浮选。对褐煤进行改性处理是提高其浮选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机械热压是近年来对褐煤改性处理的有效方法。热处理可以减少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从而提高疏水性;机械压力的作用可以使褐煤孔隙坍塌,减少了孔隙对药剂的吸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机械热压处理褐煤作用机理,本文以锡林浩特霍林郭勒褐煤为研究对象,利用机械热压设备对煤样进行改性处理,分析处理前后的性质变化,同时进行煤泥浮选试验,探究处理前后煤样可浮选差异,进一步完善机械热压处理褐煤作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首先对锡林浩特霍林郭勒褐煤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采用XRD和XRF对褐煤中所含矿物组分分析,全自动工业分析仪对褐煤进行工业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XPS对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进行分析,压汞仪、比表面积测试仪及扫描电镜对褐煤孔结构特性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煤中主要矿物质为高岭石和石英,其含量分别占矿物质总量的60%和28%。褐煤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碳氧键含量达到22%。褐煤中含有大量的孔结构,其大孔孔体积达到0.285ml/g,且煤样表面非常粗糙。因此褐煤表面疏水性差,可浮性差,药剂消耗量大,直接浮选效果较差。(2)采用机械热压机对锡林浩特霍林郭勒褐煤进行处理,设置热压机的压力及温度,分别探究温度和压力对褐煤浮选效果的影响。同时探究了机械热压的原理及作用机理。采用实验室浮选机分别对热压前后褐煤进行浮选试验,并对热压前后褐煤的浮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相同精煤灰分条件下,热压后褐煤浮选精煤产率高于原煤直接浮选精煤产率,在热压设置为9MPa-200°C条件下处理的褐煤样品浮选精煤产率比原煤浮选精煤产率高约21%,机械热压可以有效提高褐煤的浮选效果。(3)探究了热压前后褐煤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发了哪些变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煤样对其表面性质变化情况进行定性分析。经过热压机处理后煤样中水分含量减少,由原煤中水分含量27.86%降低至20.45%。表面含氧官能团变少,原煤中碳氧键含量22.06%,热压后减少至10.23%。总孔体积减小,由原煤中总孔体积0.56ml/g减少至0.13ml/g,另外扫描电镜观察煤样表面变得较光滑且有棱角。(4)为了更深层次了解热压机对褐煤浮选界面作用机理,本文探究了经过热压后褐煤表面自由能的变化情况,研究了捕收剂与煤样在水中的界面相互作用自由能。采用KRUSS100表面张力仪及DSA100接触角测量仪等设备,运用van Oss-Chaudhury-Good理论等,检测并计算了热压前后煤样及捕收剂表面的非极性Lifshitz-vander Waals作用(2和极性Lewis酸+碱-作用,并计算了煤-水-捕收剂之间的界面自由能?(2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热压后煤样表面总自由能降低,原煤表面总自由能为47.18mJ/m2,热压后煤样总表面自由能最低降至43.59mJ/m2。煤-水-捕收剂之间的界面自由能?(2也降低,其中在热压条件为12MPa-200°C处理的褐煤表面能比原煤低2.59mJ/m2。通过探究机械热压对褐煤表面及孔隙的影响,并探究其对褐煤浮选改善的影响机理,为褐煤浮选提质提供借鉴。

徐明[8](2017)在《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对长焰煤浮选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阶煤炭资源在煤炭资源总储量中占全国煤炭储量的30%,同时长焰煤又占到低阶煤储量的53%。长焰煤目前主要用做电厂燃料和气化原料,长焰煤如不经合理有效分选直接燃烧将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粗煤泥在选煤厂产品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粗煤泥中嵌布了大量脉石矿物,是造成粗煤泥高灰高硫的原因。本论文提出一种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浮选的方式对粗煤泥进行回收:磨矿过程可以促进粗煤泥中煤与脉石矿物解离释放出更多的低灰精煤,降低煤泥粒度使煤泥达到浮选的粒度要求;同时磨矿可以促进捕收剂在煤泥表面吸附,提高捕收剂的利用效率。本文首先对磨矿解离进行了试验探索,然后对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和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两种不同浮选方式进行了试验,并利用红外光谱、XPS、SEM-EDS、接触角测量仪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试验煤样进行了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筛分浮沉试验、X-射线衍射仪、XPS、红外光谱以及扫描电镜等仪器设备对长焰煤粗煤泥特性进行了分析:煤样中煤较脉石矿物易碎;煤样含有大量-0.5mm细粒灰分煤泥,不利于传统粗煤泥分选设备分选;该煤样中中间密度级及高密度级物料含量较高,其矿物质主要由高岭石和石英组成;煤样表面含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其中碳元素基团中含有大量C-O、C=O、COOH基团,其总含量占到碳元素基团的36%;煤样表面粗糙具有较多的沟壑和孔隙,进一步加剧了矿物颗粒等亲水性物质在煤粒表面的吸附。(2)利用搅拌磨对粗煤泥进行了磨矿试验探索,探索磨矿时间对长焰煤解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磨矿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低灰精煤与脉石矿物解离。当磨矿时间达到12min时,灰分为10%的浮物累计产率为66%较粗煤泥高出了14%,当磨矿时间达到12min以后-0.045mm粒级产率达到了73%。继续增加磨矿时间至15min,-0.045mm粒级产率仅增加了4%,磨矿效率较低;随着磨矿时间的增加粗颗粒灰分逐渐增加,煤泥灰分随着粒度降低而降低,说明长焰煤相对于其它脉石矿物易碎;低灰煤泥主要集中在-0.045mm粒级,-0.045mm粒级是后续浮选回收的主导粒级。(3)探索了磨矿时间和磨矿过程捕收剂添加量对浮选效果的影响,同时与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浮选试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增加磨矿时间可以在增加可燃体回收率的同时降低精煤灰分;在相同药剂用量的下,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浮选可燃体回收率较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高出30%左右,同时精煤灰分变化并不明显;浮选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捕收剂用量下,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浮选最大可燃体回收率同样要比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高出30%左右,且浮选速度明显快于浮选添加捕收剂浮选,在捕收剂用量为10kg/t时,磨煤过程添加捕收剂浮选速度常数为0.870,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浮选速度常数为0.696。(4)利用XPS、激光粒度分析仪、DSA100接触角测量仪以及SEM-EDS对试验中的煤样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XPS分析,发现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煤样表面碳元素含量高于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煤样表面碳元素含量,且碳元素基团中碳氧基团相对含量更小;通过SEM分析发现,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煤样表面相对于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煤样表面更加光滑平整,通过EDS分析发现,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煤样表面碳元素含量要高于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煤样表面碳元素含量,同时在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煤样里发现了煤泥絮团;在相同捕收剂用量下,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煤样接触角平均高出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煤样接触角10o左右;通过粒度分析发现,随着捕收剂用量的增加精煤中细粒煤泥含量增加,在浮选添加捕收剂方式下细粒煤泥随捕收剂用量增加变化明显,在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方式下增幅并不明显;在捕收剂用量相同的条件下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浮选精煤的平均粒度都要比浮选过程添加捕收剂浮选精煤粒度要细;通过对磨后煤浆筛分分析发现,随着捕收剂用量的增加磨矿产品中+0.045mm粒级产品逐渐增加。基于上述分析:在粗煤泥磨矿过程中添加捕收剂可以强化捕收剂在煤泥表面的吸附,同时由于煤泥油类捕收剂的桥连作用和搅拌磨的剪切力作用,大量细粒煤泥团聚形成絮团上浮。因此,在磨矿过程中添加捕收剂浮选相对于传统调浆浮选,可以在有效减少捕收剂用量的同时提高可燃体回收率。

程相龙[9](2017)在《褐煤温和气化反应及灰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与高阶煤相比,褐煤具有氧含量高,挥发分高,富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活性高等特点,能够在相对温和条件(较低温度)下进行气化,温和气化工艺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视。由于不同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或者氧化反应与水蒸气气化反应速率差异较大的缘故,多数研究者将褐煤温和气化过程中氧化反应与水蒸气气化反应分别独立研究,但实际的气化反应过程要复杂很多。关于褐煤气化过程氧化反应与水蒸气气化反应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单向或相互的促进作用)仍不清楚,至于协同作用的发生机理、方向性、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氧气/水蒸气浓度、反应器类型、挥发分-半焦作用)也有待研究。同时,煤灰的熔融性和结渣性是确定气化温度和排渣方式的主要依据,研究者提出了碱酸比等多种煤灰熔融性/结渣性判据,但预测效果并不理想,尤其结渣性判据,准确率多低于70%,有的只有20-30%。褐煤富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这些判据的准确性可能更低。如何准确预测褐煤的熔融性和结渣性也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胜利褐煤为原料,在φ80×3000mm不锈钢气流床和φ40×200mm石英圆筒流化床中进行了 N2/O2/H2O/H2O+O2气氛下800/900℃气化实验,同时在石英流化床中还进行了 N2/O2/H2O/H2O+O2气氛下半焦原位气化(热态半焦直接气化)实验和半焦完全气化实验。研究了褐煤温和气化过程中氧化反应与水蒸气气化反应协同作用及其对气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同时,以108个煤样为依据,研究了低温共熔物对煤灰熔融性的影响;以264个煤样为依据,研究了低温共熔物对结渣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维气流床温和气化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促进作用的提出及其宏观反应特征在气流床中,O2+H2O气氛下褐煤转化率明显大于O2和H2O气氛下之和,即向H2O气氛中添加O2后褐煤转化率的增幅大于O2氧化作用导致的增幅,随着H2O含量增大以及温度的升高此现象愈加明显。该协同作用主要是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的促进作用(以下简称“促进作用”)造成的。同时,借鉴收缩核模型并结合气流床气化实验条件推导了水蒸气气化宏观动力学方程,得到的速率方程(Z-(1-X)1/3)=tβkH2O/R*ρC((?)H2O)=KH2O(φH2O)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添加氧气后水蒸气气化反应速率和表观速率常数KH2O明显增大,这是协同作用的宏观动力学特征。利用石英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2)促进作用的机理氧化反应的开孔和扩孔作用使碳颗粒微孔数量、比表面积、孔容、吸附量大大增加,更多的碳表面活性位暴露出来,也促进了半焦中甲基、亚甲基、C=O键、C-O键的断裂和高活性的羧基COO-的生成,这些都有利于水蒸气气化反应的进行,尤其在高温和水蒸气含量较高时。同时,从水蒸气气化解离吸附机理来看,氧气的加入改变了反应气氛中COO、CO、H2相对含量和水蒸气分子/活性碳原子内能,也有利于水蒸气气化反应的进行,这与水蒸气气化解离吸附机理相吻合。(3)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相对气流床,流化床反应器中促进作用不明显。这是由于,在流化床中水蒸气向炭粒表面扩散的传质速率较小,且水蒸气气化过程受膜扩撒控制,炭粒表面水蒸气全部参与气化反应,“无暇”利用氧气开孔/扩孔作用提供的有利条件,活性位“闲置”,故促进作用不明显。提高气化温度、水蒸气浓度及氧气浓度有利于促进作用。在较低温度下(如800℃)提高水蒸气浓度,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小幅减弱,在较高温度下(如900℃)提高水蒸气浓度,促进作用一直增强;促进作用的作用机理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进一步验证了促进作用机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4)褐煤灰熔融性的预测以我国59个煤样为对象,研究了灰熔融温度与低温共熔物的关系,提出的煤灰熔融温度预测式(软化温度小于1500℃)对108个煤样进行预测,90%预测值误差小于5%,在1300-1400℃,预测值误差小于2.4%。预测式应用于富钾钠褐煤(K20+Na2O≥2%),92%预测值误差小于5.0%。同时,提出了判断煤灰软化温度不小于 1500℃ 的充要条件:0.9≤SiO2/Al2O3≤1.8且SiO2+Al2O3≥78%,167个煤样中 154个煤样可以用该判据进行准确判断,准确性为92.2%。(5)褐煤灰结渣性的预测以我国264个煤样为依据,研究了低温共熔物对结渣性的影响和常用结渣性判据的准确性,提出的新判据A≥79.8%、64.1%<A<79.8%、A≤64.1%和B≤9.8%、9.8%<B<25.5%、B≥25.5%(A/B为煤灰中硅铝和/铁钙和,w%)分别对应轻微、中等、严重结渣,2个判据准确性分别为87%和83%;常用判据软化温度、碱酸比、铁钙比、硅铝比的准确性分别为79%、76%、24%和34%。判据运用于富钾钠褐煤(K2O+Na2O≥2%),准确性分别为83%和85%。(6) 一维气流床温和气化模型考虑促进作用影响下水蒸气气化反应、氧化反应等气固反应动力学和煤灰的熔融性/结渣性新预测式/判据,同时借鉴文献报道的气相反应动力学等,初步建立了气流床气化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92%预测值误差小于20%,75%预测值误差小于10%;模型对不同气氛、停留时间、粒径下褐煤气化结果的预测,与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业化实践吻合;模型预测胜利褐煤是中等结渣程度煤种,变形温度和软化温度分别为1240℃和1298℃,如果固态排渣,借鉴大型流化床气化炉操作经验,建议胜利褐煤温和气化温度宜不大于1150℃。

耿建纯[10](2017)在《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对可浮性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等低阶煤资源约占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58.13%,是我国煤炭能源生产和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低阶煤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实现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持续供给和保障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低阶煤可浮性较差,目前我国大部分低阶煤煤泥不经分选而直接掺入商品煤中,这一方面降低了商品煤的质量,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烟尘和废气等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低阶煤可浮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低阶煤中氧含量较高,尤其是以含氧官能团形式存在的有机氧,导致低阶煤具有较强的亲水性。煤中的含氧官能团可以分为三类,即碳氧单键类(包括羟基和醚键)、羧基和羰基。在煤中所有含氧官能团中,以羧基和酚羟基对煤的润湿性和可浮性影响最为明显,它们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极性,可以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另一方面,它们在水中电离或水解生成H3O+或OH-离子,这些离子在煤粒表面的吸附导致煤粒表面在pH为中性的矿浆中带电,极性的水分子在煤-水界面静电场作用下吸附在煤的表面。通过表面反应的方法去除煤表面这些含氧官能团或利用非极性基团在煤表面的吸附掩蔽这些含氧官能团,可以有效提高煤的疏水性和可浮性。本文在优化离子交换法测定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含量的实验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的掩蔽作用及改性煤样可浮性的变化,从微观角度阐述了含氧官能团对低阶煤可浮性的影响规律。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需要保证足够长的离子交换反应时间才能使煤中含氧官能团完全反应,离子交换反应取16h(羧基)或24h(总酸性基),可以使平朔长焰煤和胜利褐煤中含氧官能团完全参与离子交换反应。(2)以甲醇作为润湿剂对煤样进行润湿会使煤中部分有机质溶解在甲醇中,导致离子交换反应测得的含氧官能团含量明显降低,离子交换反应在不加甲醇预先润湿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3)离子交换反应的药剂不能渗透进煤粒内部进行离子交换反应,参与离子交换反应的含氧官能团为煤粒表面和孔隙中的含氧官能团。为保证试验结果准确可靠,煤样粒度应控制在一个较窄的合适粒度范围内。(4)煤中部分无机杂质会参与离子交换反应从而影响离子交换法的准确性。通过浮沉试验的方法可以有效去除煤中大部分参与离子交换反应的无机杂质,并且浮沉试验过程中不会改变煤中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预先酸浸的方式也可以去除煤中部分参与离子交换反应的无机杂质,但是预先酸浸过程中低阶煤中部分小分子有机质溶解在盐酸溶液中,使煤的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导致离子交换法测得的低阶煤中酸性含氧官能团含量明显降低,故不宜用预先酸浸的方法对待测煤样进行除杂。(5)表面活性剂在低阶煤表面吸附后会对含氧官能团起到一定的掩蔽作用,导致离子交换法测得的煤中含氧官能团含量减少。(6)表面活性剂对煤粒表面不同种类的含氧官能团掩蔽作用有所差别,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对低阶煤表面的羧基掩蔽作用较为明显,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S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80则对酚羟基的掩蔽效果较好。(7)表面活性剂改性低阶煤过程中适当增大搅拌速度和延长搅拌时间可以促进煤样和表面活性剂在矿浆中的分散,使表面活性剂更好地吸附在煤粒表面,对煤粒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掩蔽效果也就越好。相对于易溶与水的CTAB和SDS,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对难溶的Span-80的掩蔽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8)平朔长焰煤的可浮性由其中酚羟基的含量决定,随酚羟基含量的减少平朔长焰煤的可浮性明显提高;胜利褐煤的可浮性取决于其中总酸性基的含量,必须同时降低羧基和酚羟基的含量才能有效提高胜利褐煤的可浮性。(9)表面活性剂与煤粒表面含氧官能团之间的氢键越强对含氧官能团的掩蔽效果越好。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80由于可以与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之间形成多对氢键并且氢键有较高的键能,因而更容易在煤粒表面吸附,所以Span-80比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S对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掩蔽作用更明显。

二、氧化反应对土耳其烟煤浮选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反应对土耳其烟煤浮选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合成气气氛中煤高温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煤气化技术概述
        2.1.1 煤气化技术类型
        2.1.2 煤在气化炉中的反应过程
    2.2 两段气化技术
        2.2.1 两段气化的概念
        2.2.2 E-GAS两段气化技术
        2.2.3 MHI两段气化技术
        2.2.4 E-STR两段气化技术
    2.3 煤热解反应影响因素
        2.3.1 煤种和组成
        2.3.2 热解温度及升温速率
        2.3.3 矿物质
    2.4 煤气化反应影响因素
        2.4.1 煤的理化结构
        2.4.2 热解过程
        2.4.3 气化温度
        2.4.4 气化压力
        2.4.5 气化气氛
        2.4.6 催化剂
    2.5 煤气化反应模型
    2.6 水煤气变换反应
        2.6.1 反应机理
        2.6.2 变换反应催化剂
        2.6.3 变换反应动力学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高温热解过程气体产物释放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装置和主要仪器
        3.1.3 实验条件及数据处理方法
    3.2 煤灰中主要矿物质对高温热解气体产物的影响
    3.3 不同煤种对热解气体产物的影响
    3.4 水蒸气气化过程中高温热解对气体产物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灰和煤焦对合成气水煤气变换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装置
        4.1.3 气体分析系统
        4.1.4 数据处理方法
    4.2 不同组分气体变换反应特性
    4.3 煤灰对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
    4.4 煤焦对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_2和CO对煤焦高温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及条件
        5.1.4 数据处理方法
        5.1.5 内外扩散的影响
    5.2 H_2和CO对水蒸气气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5.3 H_2和CO对CO_2气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5.4 动力学分析
        5.4.1 煤焦-水蒸气气化
        5.4.2 煤焦-CO_2气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焦在合成气中高温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气体产物组成变化特性
        6.2.2 气体产物流量变化特性
        6.2.3 气体产物中有效气含量的变化
        6.2.4 碳转化率及反应速率
    6.3 动力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两段式气化炉小型热模实验研究
    7.1 实验部分
        7.1.1 实验装置
        7.1.2 实验原料
        7.1.3 实验方法及条件
        7.1.4 数据处理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炉膛温度
        7.2.2 管式炉与热模装置气化剂转化效率对比
        7.2.3 第二段用煤量的影响
        7.2.4 添加剂种类的影响
        7.2.5 钙盐添加量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工作成果

(2)低阶煤-气/油泡的矿化过程特征及其活性油泡浮选过程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低阶煤性质研究
    1.4 低阶煤浮选提质研究
    1.5 泡沫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1.6 矿物和气泡间的矿化行为研究
    1.7 低阶煤的浮选过程强化研究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煤样来源与特性
    2.2 形貌测试
    2.3 矿物组成测试
    2.4 化学基团测试
    2.5 润湿性与电位测试
    2.6 诱导时间测试
    2.7 浮选试验
3 低阶煤难浮特性
    3.1 低阶煤的可浮性研究
    3.2 煤样表面形貌分析
    3.3 低阶煤矿物组成分析
    3.4 煤岩组分的分布情况研究
    3.5 表面亲水性基团分析
    3.6 煤表面自由能计算
    3.7 低阶煤模型化合物亲水性量子化学模拟
    3.8 本章小结
4 低阶煤的微观矿化过程研究
    4.1 碰撞粘附研究系统的搭建
    4.2 气-固碰撞粘附的微观行为
    4.3 气-固碰撞过程的速度变化及解析
    4.4 本章小结
5 低阶煤浮选泡沫稳定性及其颗粒效应
    5.1 低阶煤浮选过程中的颗粒行为
    5.2 长焰煤颗粒对浮选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
    5.3 本章小结
6 低阶煤颗粒-气泡粘附的诱导时间变化机制
    6.1 低阶煤粒-气泡粘附的诱导时间变化特征
    6.2 低阶煤改性的颗粒-气泡粘附作用
    6.3 本章小结
7 油泡浮选的过程特征研究
    7.1 油泡的粘附特性研究
    7.2 低阶煤油泡浮选速率试验研究
    7.3 油泡稳定性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油泡浮选过程强化试验研究
    8.1 油泡浮选试验研究
    8.2 活性油泡对低阶煤浮选过程的强化研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协同强化低阶煤浮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阶煤利用现状
    1.3 低阶煤浮选研究现状
    1.4 无机盐对煤浮选的影响
    1.5 表面活性剂对煤浮选的影响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准备
    2.1 试验煤样
    2.2 试验药剂和仪器
    2.3 浮选试验
3 煤样性质分析
    3.1 工业分析
    3.2 粒度和密度组成分析
    3.3 矿物组成分析
    3.4 表面官能团分析
    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6 润湿热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低阶煤表面改性研究
    4.1 表面活性剂在低阶煤表面吸附行为研究
    4.2 低阶煤表面润湿性研究
    4.3 低阶煤表面Zeta电位测定
    4.4 低阶煤表面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浮选气液界面强化研究
    5.1 表面张力分析
    5.2 单气泡运动行为分析
    5.3 气液两相泡沫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诱导时间测定及浮选试验研究
    6.1 诱导时间测定
    6.2 现场低阶煤泥浮选试验
    6.3 低阶煤混合纯矿物浮选试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方法与系统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煤气化技术文献综述
        1.2.1 传统煤气化技术研究进展
        1.2.2 新型煤气化技术研究进展
        1.2.3 煤气化为核心的低碳能源系统研究
    1.3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煤气化过程(?)损失机理
    2.1 燃料转化过程化学(?)平衡分析方法
    2.2 煤气化过程化学能转化与释放特性
    2.3 煤气化过程化学反应烟损失机理
        2.3.1 煤气化(?)损失“白箱模型”
        2.3.2 煤气化化学反应(?)损失分解方法
        2.3.3 煤气化化学反应(?)损失EUD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方法
    3.1 煤炭转化过程源头节能减排新思路
    3.2 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方法介绍及热力性能参数定义
        3.2.1 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方法流程与特点
        3.2.2 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方法热力性能参数定义
    3.3 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过程模拟研究
        3.3.1 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模型的建立
        3.3.2 分级气化技术模拟结果与能量利用情况分析
        3.3.3 分级气化技术CO_2富集过程研究
    3.4 重要调变参数对分级气化冷煤气效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实验
    4.1 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实验验证思路
    4.2 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验证性实验方案
        4.2.1 基于立式管式炉炼焦过程实验
        4.2.2 基于热重反应器焦炭反应性测试实验
        4.2.3 基于固定床反应器焦炭-CO_2气化实验
    4.3 炼焦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焦炭反应性测试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焦炭-CO_2反应速率动力学模型
        4.4.2 不同焦炭样品反应性测试结果
        4.4.3 分级气化炼焦过程设计原则
    4.5 焦炭-CO_2气化固定床实验结果与分级气化性能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煤炭分级气化的化工动力系统集成研究
    5.1 基于传统气化的多联产系统低能耗碳捕集分析
        5.1.1 基于传统气化的低碳多联产系统介绍
        5.1.2 基于传统气化的带CO_2捕集的多联产系统化学能利用分析
        5.1.3 碳捕集单元对基于传统气化的多联产系统性能的影响
    5.2 基于分级气化的化工动力分产系统集成分析
        5.2.1 基于分级气化的二甲醚分产系统研究
        5.2.2 基于碳氢组分解耦煤炭分级气化的电力分产系统
    5.3 基于分级气化的化工-动力联产系统集成分析
        5.3.1 基于分级气化的二甲醚-电联产系统
        5.3.2 基于分级气化带CO_2捕集的二甲醚-电联产系统
    5.4 基于分级气化的“海绵铁”-H_2联产系统集成的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5)基于磁化效应的低阶煤浮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阶煤的利用现状
    1.3 低阶煤浮选研究现状
    1.4 磁化技术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准备
    2.1 试验样品
    2.2 磁化预处理试验
    2.3 浮选试验
    2.4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3 煤样性质分析
    3.1 工业分析
    3.2 粒度组成分析
    3.3 密度组成分析
    3.4 矿物组成分析
    3.5 红外光谱分析
    3.6 比表面积分析
    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磁化预处理水强化低阶煤浮选试验
    4.1 磁化时间探索试验
    4.2 磁场强度探索试验
    4.3 浮选动力学试验
    4.4 磁化预处理后水的性质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磁化预处理药剂强化低阶煤浮选试验
    5.1 磁化柴油强化低阶煤浮选试验
    5.2 磁化预处理后柴油的性质分析
    5.3 磁化柴油与煤样的相互作用研究
    5.4 磁化仲辛醇强化低阶煤浮选试验
    5.5 磁化仲辛醇强化低阶煤浮选的机理分析
    5.6 磁化柴油和磁化仲辛醇同时强化低阶煤浮选试验
    5.7 本章小结
6 低阶煤纯矿物浮选试验
    6.1 磁化水强化纯矿物浮选试验
    6.2 Zeta电位分析
    6.3 磁化水强化混合纯矿物浮选试验
    6.4 磁化柴油强化纯矿物浮选试验
    6.5 磁化柴油强化混合纯矿物浮选试验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胜利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反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1.2 褐煤气化文献综述
        1.2.1 褐煤气化的研究现状
        1.2.2 褐煤气化的应用现状
        1.2.3 褐煤气化的实验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褐煤气化实验装置
    2.3 褐煤气化实验流程
        2.3.1 操作流程
        2.3.2 产率计算
    2.4 半焦的表征
        2.4.1 半焦的孔隙结构表征
        2.4.2 半焦的微晶结构表征
        2.4.3 半焦的官能团表征
        2.4.4 半焦的金属含量分析
        2.4.5 半焦的反应性分析
    2.5 焦油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褐煤热解特性研究
    3.1 不同温度的褐煤热解
        3.1.1 褐煤的热解特性
        3.1.2 热解半焦的结构和反应性
        3.1.3 热解焦油的组成
    3.2 热解过程的二次反应
        3.2.1 不同粒径、水分煤热解过程的二次反应
        3.2.2 不同保留时间半焦的反应性
    3.3 本章小结
4 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4.1 气化反应特性
    4.2 气化半焦的结构
        4.2.1 孔隙结构
        4.2.2 微晶结构
        4.2.3 官能团
    4.3 气化半焦的反应性
    4.4 本章小结
5 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焦油生成特性研究
    5.1 气化焦油的产率
    5.2 气化焦油的平均芳香度
    5.3 气化焦油的平均分子量
    5.4 气化焦油的形成途径
    5.5 本章小结
6 氧气对褐煤热解特性影响研究
    6.1 氧气对不同温度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6.1.1 褐煤的热解特性
        6.1.2 热解半焦的结构和反应性
        6.1.3 热解焦油的组成
    6.2 氧气对不同煤样热解特性的影响
        6.2.1 热解过程的二次反应
        6.2.2 热解半焦的原位反应性
    6.3 本章小结
7 氧气对褐煤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影响研究
    7.1 氧气对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7.2 氧气对气化半焦结构的影响
        7.2.1 孔隙结构
        7.2.2 微晶结构
        7.2.3 官能团
    7.3 氧气对气化半焦反应性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氧气对褐煤水蒸气气化焦油生成特性影响研究
    8.1 氧气对气化焦油产率的影响
    8.2 氧气对气化焦油平均芳香度的影响
    8.3 氧气对气化焦油平均分子量的影响
    8.4 氧气对气化焦油形成途径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机械热压强化褐煤浮选过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褐煤物理结构及其改性研究进展
    1.3 机械热压机的研究现状
    1.4 褐煤浮选的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2 试验
    2.1 试样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药剂
    2.4 试验研究方法
3 褐煤特性与矿物组分分析
    3.1 褐煤矿物组成及化学组成
    3.2 褐煤工业分析
    3.3 褐煤表面特性分析
    3.4 褐煤孔结构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褐煤浮选试验探索
    4.1 褐煤浮选药剂制度探索
    4.2 不同压力条件下热压预处理褐煤浮选效果探索
    4.3 不同温度条件下热压预处理褐煤浮选效果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热压预处理对褐煤浮选的影响机理
    5.1 热压预处理煤样工业分析
    5.2 热压预处理对褐煤表面性质影响机理
    5.3 热压预处理对褐煤孔结构特性影响
    5.4 热压预处理对褐煤浮选界面作用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对长焰煤浮选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低阶煤资源
    2.2 低阶煤煤泥的利用现状
    2.3 低阶煤煤泥浮选研究现状
    2.4 磨矿技术研究现状
    2.5 表面改性技术
3 实验样品设备
    3.1 试验样品
    3.2 磨矿试验
    3.3 浮选试验
    3.4 试验仪器与药品
4 长焰煤粗煤泥性质分析
    4.1 密度和粒度组成分析
    4.2 矿物组成分析
    4.3 表面官能团分析
    4.4 表面元素分析
    4.5 形貌特征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长焰煤粗煤泥磨矿解离试验
    5.1 磨矿时间探索试验
    5.2 磨矿产品粒度与灰分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的粗煤泥浮选试验
    6.1 磨矿时间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6.2 磨矿过程捕收剂添加量对浮选效果影响
    6.3 磨矿过程捕收剂添加量对浮选速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强化捕收剂作用的低阶煤粗煤泥磨浮作用机理
    7.1 煤泥表面元素对比分析
    7.2 煤泥形貌特征对比分析
    7.3 煤泥接触角测量
    7.4 浮选精煤粒度对比分析
    7.5 浮选入料+0.045mm粒级分析对比
    7.6 磨矿絮团浮选过程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褐煤温和气化反应及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褐煤资源特点及常见加工利用方式
    1.2 褐煤气化技术开发现状及温和气化工艺特点
    1.3 褐煤温和气化工艺的影响因素
        1.3.1 反应气氛
        1.3.2 气化温度
        1.3.3 气化压力
        1.3.4 挥发分-半焦相互作用
        1.3.5 其他
    1.4 褐煤温和气化常用的实验反应器类型
        1.4.1 固定床反应器
        1.4.2 流化床反应器
        1.4.3 气流床反应器
        1.4.4 复合型反应器
        1.4.5 其他
    1.5 褐煤温和气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1.5.1 均相模型
        1.5.2 未反应收缩核模型
        1.5.3 混合模型
        1.5.4 随机孔模型
        1.5.5 气化机理模型
        1.5.6 分布活化能模型
        1.5.7 幂函数模型
        1.5.8 半经验模型
        1.5.9 小结
    1.6 褐煤灰熔融性的预测研究进展
    1.7 煤灰结渣性的预测研究进展
    1.8 温和气化过程反应器建模研究进展
        1.8.1 煤灰熔融性/结渣性预测模型及其对气化温度的影响
        1.8.2 气固相流动特点
        1.8.3 反应区域模型
        1.8.4 快速热解模型
        1.8.5 气固反应模型
        1.8.6 气相反应模型
        1.8.7 热量传递模型与能量衡算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1.10 研究目标及预期的创新性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过程
        2.3.1 气流床实验
        2.3.2 流化床实验
    2.4 实验系统误差最小化
        2.4.1 实验系统气密性
        2.4.2 温度测量准确性
        2.4.3 进料系统稳定性
    2.5 测试表征方法
        2.5.1 热重分析仪
        2.5.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
        2.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5.4 高分辨率微型拉曼分光仪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5.6 X射线粉末衍射仪
        2.5.7 煤灰熔融性/结渣性测定
3 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促进作用的反应特征
    3.1 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褐煤转化率的影响
    3.2 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促进作用的进一步验证
    3.3 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促进作用的宏观动力学特征
        3.3.1 气流床中水蒸气气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3.3.2 流化床中水蒸气气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4 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促进作用的机理
    4.1 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半焦物理结构的影响
    4.2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半焦官能团的影响
    4.3 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机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
    5.1 反应器类型对促进作用的影响及分析
        5.1.1 不同反应器中添加氧气前后胜利褐煤转化率的变化
        5.1.2 不同反应器中水蒸气传质速率分析
        5.1.3 不同反应器中水蒸气气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5.1.4 挥发分-半焦相互作用分析
    5.2 气化温度对促进作用的影响及分析
    5.3 水蒸气浓度对促进作用的影响及分析
    5.4 氧气浓度对促进作用的影响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褐煤灰熔融特性预测
    6.1 低温共熔物生成量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6.2 非低温共熔物组分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6.3 煤灰熔融温度的预测
    6.4 褐煤的高钾钠性及其灰熔点的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褐煤结渣特性预测
    7.1 低温共熔物对煤灰结渣的诱导作用
    7.2 低温共熔物生成量对煤灰结渣性的影响
    7.3 低温共熔物中硅铝和/铁钙和与结渣性的关系
    7.4 煤灰结渣性的判别
        7.4.1 判据对富钾钠褐煤结渣性的判断
        7.4.2 判据对文献中几个煤样结渣性的判断
        7.4.3 判据对264个煤样结渣性的判断
    7.5 小结
8 褐煤温和气化气流床气化炉建模简析
    8.1 协同作用影响下的气固相反应模型
        8.1.1 半焦- O_2氧化反应
        8.1.2 半焦-H_2O气化反应
        8.1.3 半焦-CO_2/H_2气化反应
    8.2 反应器模型的其他组成部分
    8.3 模型的求解
    8.4 模型的应用
        8.4.1 胜利褐煤熔融结渣性预测及适宜气化温度的确定
        8.4.2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8.4.3 模型对其他实验条件下气化结果的预测
    8.5 本章结论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下一步研究内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10)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对可浮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低阶煤的结构特点
    1.3 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赋存状态
    1.4 煤中含氧官能团含量的测定方法
        1.4.1 物理分析法
        1.4.2 化学分析法
    1.5 表面活性剂改性低阶煤的研究现状
    1.6 含氧官能团对浮选的影响
        1.6.1 含氧官能团对低阶煤可浮性的影响
        1.6.2 煤粒在气泡上吸附行为的研究
    1.7 研究的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1.10 本章小结
2 离子交换法测定条件的优化
    2.1 离子交换法测定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的原理
    2.2 离子交换法测定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煤样的选取和制备
    2.4 试验药剂与设备
    2.5 实验方法
        2.5.1 药剂的配置
        2.5.2 羧基的测定
        2.5.3 总酸性基的测定
    2.6 试验结果和分析
        2.6.1 离子交换反应时间对含氧官能团测定的影响
        2.6.2 润湿剂对含氧官能团测定的影响
        2.6.3 煤样粒度对含氧官能团测定的影响
        2.6.4 无机杂质和除杂方式对含氧官能团测定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表面活性剂对含氧官能团掩蔽作用的研究
    3.1 试验煤样和药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掩蔽作用的影响
        3.2.2 搅拌条件对掩蔽作用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含氧官能团对低阶煤可浮性的影响
    4.1 试验煤样
    4.2 含氧官能团对可浮性的影响
        4.2.1 单泡浮选系统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和分析
    4.3 含氧官能团对吸附概率的影响
        4.3.1 吸附概率测量系统
        4.3.2 试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表面活性对含氧官能团掩蔽作用的热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氧化反应对土耳其烟煤浮选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成气气氛中煤高温反应特性研究[D]. 朱龙雏.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低阶煤-气/油泡的矿化过程特征及其活性油泡浮选过程强化研究[D]. 胡海山.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协同强化低阶煤浮选试验研究[D]. 朱振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4]碳氢组分解耦的煤炭分级气化方法与系统集成[D]. 吴汉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8(01)
  • [5]基于磁化效应的低阶煤浮选试验研究[D]. 郑长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6]胜利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反应性研究[D]. 申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3)
  • [7]机械热压强化褐煤浮选过程试验研究[D]. 连露露.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8]磨矿过程添加捕收剂对长焰煤浮选效果的影响[D]. 徐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9]褐煤温和气化反应及灰特性研究[D]. 程相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10]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对可浮性的影响规律研究[D]. 耿建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标签:;  ;  ;  ;  ;  

氧化反应对土耳其烟煤浮选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