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漆艺的各个方面

东南亚漆艺的各个方面

一、东南亚漆器艺术面面观(论文文献综述)

何颖[1](2015)在《云南漆艺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漆艺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战国中期。至西汉,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云南漆艺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成熟艺术形态。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里,云南漆艺兼收并蓄,发展从未间断,并在中国漆艺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云南漆艺为研究对象,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大量田野调查,梳理发展历史,勾勒艺术流变脉络,借用图表演示呈现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并据此剖析其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内蕴和民族文化审美内涵。全文从四个层面对云南漆艺展开研究:1、历史层面,即云南漆艺的发展历史,包括1、2两章,第2章是全文基础,也是本文研究成果之一。文章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梳理以及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云南漆艺出现于战国中期,西汉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形成滇文化特色。东汉以后,漆器艺术形态单一,但发展稳定。经历了魏晋至唐宋的发展,明代迎来第二个高峰,云南雕漆特色鲜明,入主宫廷。清后开始出现转型,逐渐发展出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地方漆艺,但总体呈现衰微之势。近代以后,少数民族漆艺发展成熟,以彝族、藏族、傣族漆艺为代表的民族漆艺成为云南现代漆艺代表。在本部分中,文章对漆艺发展历史划出分期,并提出两个观点:第一,史料中记载的“滇盾”源自云南,非蜀地首产;第二,明代兴盛一时的云南雕漆发展受到当时业已成熟的木雕工艺影响。2、器物层面,即云南漆艺特征,包括3、4两章。通过对漆器胎骨、器型、纹饰、装饰手法等内容的分析与归纳,总结艺术特征,发掘艺术规律。第3章侧重古代,突出云南古代漆艺艺术发展规律;第4章侧重现代,突出以彝族、藏族、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漆艺艺术特征,通过对现存工艺作坊的调查,强调现代工艺流程。文字阐述与图表演示是此部分的叙述特点。3、文化层面,即云南漆艺的审美设计内涵。第5章是全文的理论组成部分,从分析多元的文化组成入手,着重探讨云南漆艺艺术样态所体现出的设计思想,深入剖析了其中的雅俗、巧拙、文质并举的美学内涵。本章认为:云南漆艺蕴藉着丰富的设计思想,造型设计以实用为先,纹饰设计突出意义象征,色彩设计表现对自然的审美判断。基于此,云南漆艺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方漆艺的美学意蕴:在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上,云南漆艺不循正统,以俗为美;在艺术创造和审美表现上,云南漆艺自然神妙,技拙意巧;在艺术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云南漆艺呈现适均之貌,文质相宜。4、现实层面,即云南漆艺的发展定位。第6章紧扣现实,讨论云南漆艺发展的现代性问题。总结漆艺作为艺术活动所具有的规律,分析造成其瓶颈发展的原因,在重新审视发展价值的基础上,给云南漆艺做出定位。本章认为,漆艺作为一种造物活动,由世界、创作者、使用者和作品四要素组成,四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漆艺发展的根本。现代漆艺发展可定位为产业发展和艺术发展两种形态,云南漆艺应以少数民族漆艺发展为主,以纯艺术漆艺发展为辅。通过对云南漆艺的全面研究,在以上四个层面逐层阐述的基础上,本论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云南漆艺历史完整,从未出现过断裂发展、停滞不前时期;2、云南漆艺文化源头在蜀文化,随后才受到滇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3、云南漆艺的发展历史与彝族发展历史紧密关联。

高纪洋[2](2012)在《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它的发展概况及规律。样式是器皿造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在一定地域或时代,出现一定数量造型相似的器皿,明显不同于其它器皿造型,它们所具备的群体特征,即可视为一种造型样式。样式对中国古代器皿来说,是造型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持较高艺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有力保障。本论文主要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根据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系统的宏观发展情况,按其体系框架建构过程分为六大阶段:萌生与兴起(新石器时代)、礼器化(夏商至西周)、实用化和趋向统一(春秋至秦汉)、多元与交融(汉末至隋唐)、农牧民族的整合(五代至元)、成熟和定型(明清)。通过对以上六个时期发展状况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器皿以中原汉族造型样式为中心、不断整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造型样式的过程。第二章分析造型样式与相关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用功能决定其基本形态、限定其变化范围、推动其不断完善。政治因素对礼器及高层次器皿造型影响很大、作坊性质使其造型样式分化明显,合作与传承方式、器皿商品属性等均对造型样式有一定影响。工艺技术的提高会推动器皿造型样式的面貌革新,造就相应的造型样式。思想文化是相应器皿造型样式产生的人文背景。宗教是器皿造型样式传播与改变的一股重要影响力量。器皿造型样式在特定起居方式和生活习俗中产生并延续。第三章为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产生、记录、传播与变革,主要是厘清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衍生途径、记录及其传播、交流方式。衍生途径主要包括模仿借鉴事物形象、增减附件、整体或局部的形体变异、组合拼接。图文记录与研究主要有官方图文记录,文人金石学图文记录。器皿造型样式的交流与融合,主要包括对国内各族和外国、不同材质器皿间的纵向、横向转移。第四章主要选取无附件为主型的碗和有附件为主型的壶两类器皿,对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谱系进行案例分析。以两大最为常见的器皿作为代表,总结其主体与附件部分造型样式的演变轨迹,及其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谱系图。总之,中国古代器皿作为中华文明大格局之下的一种物质文明,其造型样式的变化既难以摆脱这一母体的影响,又具备器皿造型样式发展的独特规律性。中国古代器皿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大历史环境的产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结构和一脉相承的框架,决定了这两点也是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最根本的总体特征。

尚莹辉[3](2010)在《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彩是我国传统绘画的原发形态,开启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序幕,并在隋唐和宋代有辉煌的鼎盛时期,之后由于诸多原因,重彩在传统的主流文化圈中逐渐走入低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彩艺术在国内开始复兴,尤其近十来年实践领域的迅猛发展与整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相关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与外延,改变了画坛几百年来水墨画独领风骚的格局,但目前学界对现代重彩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本文的研究是结合时代背景,对传统重彩艺术在新时期以来的复兴和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梳理之后,着重对新时期重彩艺术进行分析探讨。因绘画所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物质化的视觉图像,笔者从一个实践创作者的角度和绘画本体研究的视角出发,以传统重彩为参照,通过对大量绘画作品的语言分析和论证,探讨现代重彩艺术在当代发展语言表现的审美取向、风格特点以及现代重彩艺术语言的文化品格、图式形态在当代转型的价值观念和学术意义。现代重彩的多元表现构成了迥异于传统面貌的现代语言形态。因其在当代发展变革的致力点是色彩和材料技法,笔者试图在理论上对新时期重彩艺术语言的建构——完善色彩体系和建构技法材料体系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对东西方色彩追求和表现发展至今的演变过程以及规律的探讨,提出现代重彩对色彩的完善,不是传统重彩表面形式上的一种延续,而是当代重彩画家在民族色彩文化以及时代审美上的创造,是画家对传统色彩认知和表现的时代变革;这种完善,也不是在色彩表现语言上步西方绘画的后尘,其审美内涵应该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发展中确立自己具有中国民族审美的色彩语言和身份边界,从更为科学同时又符合艺术规律的角度来全面建设完善中国现代重彩画的色彩表现体系。在建构材料技法体系方面,需要重彩画家深入分析研究传统绘画遗产,挖掘传统画材与表现技法的特点,充分发挥智慧,广采博收,不断探索,从传统的“君子不器”走向注重材料制作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同时还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对立统一——即道与器的关系问题,做到重器而不轻道。另外现代重彩在当下的多元发展现状一方面促进了繁荣,但同时也模糊了重彩画的边界,造成了本体价值和品评标准的混乱和困惑。多元格局下现代重彩的本体价值和品评标准是什么?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曾经有过辉煌的重彩在当下该如何保持中国文化品格健康发展?在本文的最后章节,笔者从工具材料、形式技法、文化审美三个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现代重彩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好材质美、笔彩以及创新性和民族性等关系,其发展应该深深积淀于民族精神之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重展重彩的庙堂之气和正大之气。

詹志华[4](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肖霖[5](2008)在《武陵地区的传统土家族家具研究创新》文中认为当今,地区文化的迅速变化与发展,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文化之间的同质性在不断增加,因此发掘地域文化精华和民族传统艺术也愈显迫切。中国的家具正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批“民族化、情感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家具推向市场。从民族中寻找素材成为中国现代家具发展本土化特征的一条必由之路。武陵文化影响着土家族家具的形态表现、装饰手法、用色、用材等方面,使其成为了中国家具组成部分中的重墨之笔。本课题通过传统与民俗的关系分析,对传统土家族家具进行了诠释,笔者从武陵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入手,阐述了它的存在与发展渊源;由于传统土家族家具的品类繁多,在此借鉴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分类方法从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分为:躺卧类、椅坐类、摆放类、盛装类、室内装置及装饰用类;然后从地理位置和物产资源方面讨论了它的用材特点;最后论述了它的装饰特点,包括漆饰、雕刻和镶嵌。基于以上的理论探讨及调查汇总,笔者对传统土家族家具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床的转型、椅子线型的稀缺、靠背椅的常见型三个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传统土家族家具以其所特有的材料和装饰手法反映出大众化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特征,其朴实的风貌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运用新材料和新的设计理念将传统土家族家具精炼的设计元素运用于现代设计,是本论文创新的关键点,也是传统土家族家具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对传统土家族家具的掠影为今后的研究保留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展示了武陵文化的风格和形象,在家具收藏界引起爱好者的兴趣,也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仅为民族家具的再延续找到了出路,也为现代家具设计本土化提供了借鉴。

胡玉康[6](2003)在《东南亚漆器艺术面面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泰国作为我国南方的近邻,出产大漆,具有制作和使用漆器的传统。 泰国北部的古都清迈市,从14世纪起,作为兰那泰文化的中心地带,一直持续着篮胎蒟酱漆器的生产。泰国的传统漆器有蒟酱箱、蒟酱食笼、蒟酱屏风、篮胎堆漆圆柜、软螺钿大盘、紫檀木擦漆嵌螺钿镜屏等。 泰国是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国家,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与旅游相

谢宇筱[7](2020)在《云南彝族漆艺的设计创新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彝族漆艺,以其精美飞扬流动的纹饰与亮丽炫目的色彩,彰显了云南彝族人民的实用需求和审美情感。它曾经与彝族服饰、银饰共同组成了云南彝族独特的三大用品文化。云南彝族漆艺蕴含了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广受各地人民的喜爱。但由于历史原因,云南彝族漆艺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其市场开始萎缩,出现了大量产品滞销的窘境,且现有市场上的漆艺品种较为单一。云南漆艺创作风格受限,形式趋于传统,已无法满足现代受众与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研究云南彝族漆艺时,首先简述了云南彝族的历史及文化风俗,并据此分析了云南彝族漆艺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更深地,分析了云南彝族漆艺的现状,旨在找出云南彝族漆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精选国内外创新案例中的优秀个案,研究其作品和创新理念,为云南彝族漆艺的发展提供思路。最后,反射到云南彝族漆艺价值创新的问题上,为云南彝族漆艺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定位,也提出了云南彝族漆艺创新的建议,并通过实例的设计与制作,欲实现云南彝族漆艺的创新。

二、东南亚漆器艺术面面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南亚漆器艺术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漆艺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关键词的厘定——释“漆艺”
        1.3.1 “漆艺”之“漆”
        1.3.2 “漆艺”之“艺”
    1.4 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
    1.5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云南漆艺的发展历史
    2.1 云南漆艺发展基础
        2.1.1 自然条件优越
        2.1.2 多元文化形成
        2.1.3 原始艺术丰富
    2.2 战国至两汉时期的云南漆艺
        2.2.1 考古发掘成果
        2.2.2 发展分期
    2.3 魏晋至唐宋时期的云南漆艺
        2.3.1 魏晋南北朝时期
        2.3.2 唐宋时期
    2.4 元明清时期的云南漆艺
        2.4.1 元代
        2.4.2 明代
        2.4.3 清代
    2.5 近现代时期的云南漆艺
第3章 云南古代漆器的艺术特征
    3.1 制作工艺
        3.1.1 胎骨种类
        3.1.2 制作工序
    3.2 器型种类
        3.2.1 生活器
        3.2.2 兵器
        3.2.3 乐器
        3.2.4 家具
        3.2.5 丧葬器
    3.3 纹样艺术
        3.3.1 纹样类别
        3.3.2 组合形式
    3.4 髹饰技法
        3.4.1 髹涂
        3.4.2 描绘
        3.4.3 填嵌
        3.4.4 雕漆
    3.5 髹饰用色
第4章 云南现代民族漆器艺术特征
    4.1 云南现代民族漆艺分布情况
        4.1.1 分布情况
        4.1.2 分布特点
    4.2 云南彝族漆器艺术特色
        4.2.1 漆器类型
        4.2.2 胎骨形态
        4.2.3 纹样种类
        4.2.4 组合形式
        4.2.5 髹饰技法
        4.2.6 制作工序
    4.3 云南傣族漆器艺术特色
        4.3.1 竹胎漆器
        4.3.2 木胎和马毛竹胎漆器
    4.4 云南藏族漆器艺术特色
        4.4.1 胎骨及器型种类
        4.4.2 纹样及组合形式
        4.4.3 髹饰技法及用色
        4.4.4 制作工序
    4.5 其他漆艺
        4.5.1 其他少数民族漆艺
        4.5.2 面具中的漆艺
第5章 云南漆艺的美学阐释
    5.1 云南漆艺的文化艺术渊流
        5.1.1 源:巴蜀漆艺
        5.1.2 流:古滇漆艺、荆楚漆艺、中原漆艺、少数民族漆艺
    5.2 云南漆艺的思想内蕴
        5.2.1 造型设计思想——实用为先
        5.2.2 纹饰象征思想——器以载道
        5.2.3 色彩表征思想——观色悟美
    5.3 云南漆艺的美学表征
        5.3.1 不循正统,以俗为美
        5.3.2 使物自然,技拙而意巧
        5.3.3 适均之貌,重质亦重文
第6章 云南现代漆艺的发展困境与思考
    6.1 云南现代漆艺发展困境
        6.1.1 漆艺发展的影响因素
        6.1.2 云南漆艺在现代发展中的尴尬境地
    6.2 云南现代漆艺的价值重构
        6.2.1 云南漆艺发展规律
        6.2.2 云南漆艺价值的现代审视
    6.3 现代语境中的云南漆艺发展前瞻
        6.3.1 现代漆艺发展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6.3.2 云南现代漆艺的发展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及论文基本结构
第一章 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体系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萌生与兴起——新石器时代
        一 器皿造型样式的起源问题
        二 器皿造型样式的兴起——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第二节 以礼器为重点的器皿造型样式——夏商至西周时期
        一 礼器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至夏
        二 以酒器为核心的礼器系统——商代
        三 以食器为核心的礼器系统——西周
    第三节 器皿实用功能增强与造型样式的趋同——春秋至秦汉
        一 “神本”向“人本”的转换——春秋战国
        二 实用性进一步回归与样式趋同——秦汉
    第四节 器皿造型样式的多元与交融——汉末至隋唐
        一 流动中的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
        二 广采博纳的吸收——隋唐
    第五节 农、牧业民族器皿造型样式的整合——五代至元
        一 器皿造型样式多样来源的合流——五代、两宋
        二 农、牧民族器皿造型样式的整合——辽、夏、金、元
    第六节 器皿造型样式的成熟和定型——明清
        一 器皿造型样式的成熟——明代
        二 器皿造型样式的定型——清代
第二章 器皿造型样式的主要构成因素
    第一节 实用功能与器皿造型样式
        一 实用功能决定器皿造型样式的有限度设计
        二 实用功能推动器皿造型样式不断完善
        三 实用功能是器皿造型最终样式的依据
    第二节 政治因素与器皿造型样式
        一 礼器造型样式受礼教的强烈支配
        二 政府机制对器皿造型样式的管理
        三 上层社会喜好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
    第三节 经济因素与器皿造型样式
        一 原始手工业所产器皿的造型样式已经分化
        二 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
        三 官府手工业生产方式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
        四 器皿商品属性对其造型样式的影响
    第四节 工艺技术发展与器皿造型样式
        一 每种器皿造型样式均由相应的工艺技术来实现
        二 工艺技术的提高会推动器皿造型的面貌革新
        三 工艺技术的特性造就相应的造型样式
    第五节 地理环境与器皿造型样式
        一 楚器皿造型样式
        二 滇国青铜器造型样式
        三 其它地域特色突出的器皿造型样式
    第六节 宗教文化与器皿造型样式
        一 原始宗教观念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
        二 佛教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
        三 道教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
    第七节 生活方式与器皿造型样式
        一 饮食结构与器皿造型样式
        二 起居方式与器皿造型样式
        三 文化习俗与器皿造型样式
    第八节 审美与器皿造型样式
        一 中国古代不同人群审美观念的影响
        二 器皿造型样式与其它审美要素的关系
第三章 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产生、记录、传播与变革
    第一节 器皿造型新样式的主要衍生途径
        一 模仿借鉴事物形象
        二 增减附件
        三 整体或局部变异
        四 组合拼接
    第二节 器皿造型样式的记录
        一 官方机构的图文记录
        二 金石学中的图文记录
    第三节 器皿造型样式的交流与融合
        一 中国器皿对外来造型样式的融合
        二 中国瓷器造型样式的对外传播
    第四节 造型样式在不同材质器皿间的转移
        一 超越器皿材质的纵向延续
        二 超越器皿材质的横向转移
        三 器皿造型样式的隔代传播
第四章 古代器皿造型样式谱系案例分析
    第一节 碗的主要类型及其造型样式谱系
        一 碗类器主要造型样式
        二 历代碗类器造型典型样式汇总
    第二节 碗(钵)的造型样式演变轨迹及其原因
        一 底足形态的演化规律
        二 口沿部分形态的演变
        三 腹壁形态的演变
    第三节 壶的主要类型及其造型样式谱系
        一 壶的基本结构及造型特点
        二 壶类器主要造型样式
        三 历代壶类器造型典型样式汇总
    第四节 壶类器造型样式演化规律及其原因
        一 壶口形态及其演变
        二 壶盖造型及其发展变化
        三 腹部形态的演变
        四 壶流的造型变化
        五 系、把等附件造型的变化
结论
征引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表
后记

(3)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 相关概念
第一章 重彩在新时期的复兴
    1.1 新时期前的重彩历史溯源
    1.2 重彩在新时期的复兴契机
    1.3 重彩在新时期的复兴历程
        1.3.1 材料的变革
        1.3.2 对日本画和西画的借鉴
        1.3.4 对传统的再挖掘
    1.4 新时期重彩发展境况
    小结
第二章 新时期重彩艺术语言表现的审美取向和创作风格
    2.1 以古求新的追求
        2.1.1 重意尚韵的意境之美
        2.1.2 抒写恣意的写意之美
        2.1.3 错彩镂金的装饰之美
    2.2 借洋润中的探索
        2.2.1 色彩观念的转变
        2.2.2 题材路径的拓展
        2.2.3 图式结构的创新
    2.3 锐意变革的实践
        2.3.1 创作观念的改变
        2.3.2 对线造型的解构
        2.3.3 凸显材质的意义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重彩艺术语言的多向建构
    3.1 完善色彩体系
        3.1.1 重新审视传统色彩
        3.1.2 借鉴西方绘画和日本画色彩
        3.1.3 随情赋彩的现代重彩色彩表现
    3.2 建构材料技法体系
        3.2.1 传统“君子不器”观念下的材料技法
        3.2.2 重新阐释道与器关系的现代材料制作和技法表现
        3.2.3 “气韵生动”与现代重彩材料技法表现
    3.3 对价值品评体系的初探
        3.3.1 工具材料层面
        3.3.2 形式技法层面
        3.3.3 文化审美层面
    小结
结语
附录一:本文参考文献
附录二:众说重彩——就现代重彩相关问题的访谈
附录三:新时期重彩年表
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武陵地区的传统土家族家具研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现实意义
        1.3.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 传统民俗家具的研究现状
        1.4.1 土家族吊脚楼国内研究概况
        1.4.2 土家族民居国内研究概况
        1.4.3 民俗家具国内研究概况
        1.4.4 民俗家具国外研究简况
第二章 武陵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重要的地理位置
        2.1.2 复杂的地形条件
        2.1.3 气候特点
        2.1.4 丰富的物质资源
    2.2 武陵的历史背景
        2.2.1 人文历史背景
        2.2.2 楚汉时期的历史
        2.2.3 土家族的宗教文化
        2.2.4 武陵文化的历史
        2.2.5 吊脚楼的历史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家族家具的用材
    3.1 传统和民俗的定义
    3.2 土家族家具的定义
    3.3 常用材
        3.3.1 软木
        3.3.2 硬木
    3.4 竹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土家族家具的种类
    4.1 躺卧类家具
        4.1.1 架子床
        4.1.2 拨步床
        4.1.3 罗汉床
    4.2 椅坐类家具
        4.2.1 靠背椅
        4.2.2 扶手椅
        4.2.3 座凳类
    4.3 摆放类家具
        4.3.1 桌子
        4.3.2 案
        4.3.3 写字台、香几、矮几、茶几
    4.4 盛装类家具
        4.4.1 橱
        4.4.2 柜
        4.4.3 箱子
    4.5 室内装置、装饰用类家具
        4.5.1 屏风
        4.5.2 台架类
        4.5.3 其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家族家具的装饰手法
    5.1 漆饰
        5.1.1 漆器源流
        5.1.2 漆器工艺
        5.1.3 土家族家具对漆器的推崇及喜爱
    5.2 雕漆
        5.2.1 雕刻艺术源流
        5.2.2 雕刻手法
        5.2.3 家具木雕的艺术风格
        5.2.4 造型特色
    5.3 镶嵌
        5.3.1 平嵌法
        5.3.2 凸嵌法
    5.4 小结:
第六章 土家族家具特色总结
    6.1 滴水床的转型
        6.1.1 雕花滴水床的造型艺术
        6.1.2 雕花滴水床的装饰艺术
        6.1.3 雕花滴水床的门罩装饰
        6.1.4 雕花滴水床的围栏装饰
        6.1.5 雕花滴水床的挂檐装饰
        6.1.6 雕花滴水床的材料艺术
    6.2 椅背曲线的缺乏
    6.3 靠背椅的通用性
第七章 土家族卧室家具创新设计实践
    7.1 设计课题:雕花滴水床的创新设计
    7.2 创新设计遵循的原则
        7.2.1 工效学原则
        7.2.2 辨证构思的原则
        7.2.3 对传统造型要素的借鉴和创新
    7.3 新型材料
    7.4 结构创新
        7.4.1 卧具的大小
        7.4.2 卧具的选择
    7.5 创新设计理念
        7.5.1 与建筑一脉相承的传统土家族家具
        7.5.2 传统的审美文化对土家族室内及家具设计的影响
        7.5.3 在造型的借鉴中突出传统的审美观
        7.5.4 传统结构和装饰元素的现代化处理
    7.6 设计方案
        7.6.1 设计尝试:字母椅(如图7-21)
        7.6.2 设计尝试:瑜伽椅(如图7-22)
        7.6.3 设计尝试:四叶草椅(如图7-23)
        7.6.4 设计尝试:记忆椅(如图7-24)
        7.6.5 设计实践:创新雕花滴水床模型(见实体模型)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东南亚漆器艺术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泰国的现状
二、越南的现状

(7)云南彝族漆艺的设计创新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五)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六)云南彝族漆艺的概念界定
一、云南彝族及其漆艺源流
    (一)云南彝族分布与彝族文化
    (二)云南彝族漆艺简况
        1.云南彝族漆艺源流
        2.云南彝族漆艺与四川喜德县漆艺对比
    (三)漆艺与彝族的生活、生产
        1.楚雄地区的彝族漆艺
        2.巍山地区的彝族漆艺
        3.宁蒗地区的彝族漆艺
    (四)云南彝族漆艺面临的问题
    (五)本章小结
二、云南彝族漆艺特色与工艺价值
    (一)云南彝族漆艺器型
    (二)云南彝族漆艺纹饰
    (三)云南彝族漆艺色彩
    (四)云南彝族漆艺工艺
    (五)云南彝族漆艺创新思考
    (六)本章小结
三、云南彝族漆艺的功能创新
    (一)现代漆艺产品案例分析
    (二)云南彝族漆艺功能创新方法分析
        1.云南彝族漆艺的概念转化和功能拓展
        2.云南彝族漆艺呈现方式的变化
    (三)本章小结
四、云南彝族漆艺的艺术拓展
    (一)现代漆画案例分析
    (二)云南彝族漆艺创作题材观念的转变
    (三)融入现代科技的云南彝族漆艺创新
    (四)本章小结
五、云南彝族漆艺创新实践
    (一)《漆茶具》系列作品分析
        1.设计定位
        2.胎体选择
        3.设计过程
        4.作品展示
    (二)《漆首饰》系列作品分析
        1.设计定位
        2.设计过程
        3.作品展示
    (三)《支格阿鲁》漆画作品分析
        1.设计定位
        2.设计过程
        3.作品展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东南亚漆器艺术面面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漆艺史研究[D]. 何颖.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2]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D]. 高纪洋. 苏州大学, 2012(09)
  • [3]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D]. 尚莹辉. 天津大学, 2010(07)
  • [4]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5]武陵地区的传统土家族家具研究创新[D]. 肖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6]东南亚漆器艺术面面观[J]. 胡玉康. 西北美术, 2003(04)
  • [7]云南彝族漆艺的设计创新实践研究[D]. 谢宇筱.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东南亚漆艺的各个方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