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异化与异化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

合作社异化与异化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

一、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聂洪辉,刘义程[1](2022)在《乡土情怀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与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道路——以贵州娘娘茶合作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农民合作社是走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农协道路,还是欧美"新一代合作社"的企业化道路,抑或中国特色的道路,在社会和学术界存在争论。通过对贵州娘娘茶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和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为回答以上争论提供经验证据,从一个侧面证实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社道路发展的可行性。异化的合作社不是中国特色,有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的精英(大户和企业家)领办的合作社只要符合合作社的本质规定和核心原则,使农民得到了收益并获得他们的认可,就是中国特色的合作社道路的有益探索。这样的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即使运作不规范,也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探索出中国的合作社之路。中国"三农"现状和合作社发展的阶段性是中国特色的合作社道路的现实依据,鼓励有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的城乡精英带领农民组建合作社,是实现合作社规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是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的有益探索。

徐旭初[2](2022)在《合作社的三重面相:设定、嵌入与策略性》文中认为我国合作社普遍偏离经典合作社原则发展而呈现出不同面相及实践逻辑,引发了学界的持续争论。事实上,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呈现抽象的合作社、系统的合作社和具体的合作社三重面相,其背后的机理在于我国合作社在发展理念、原则和理想类型上的设定性,在市场体系、社会结构和行政体制等方面的嵌入性,以及在产业属性、市场情状、主体结构、领导者特性、文化传统、组织设计等局部情景下的策略性。因此,观照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不应从某一面相得出片面结论,而应从组织化视角出发,走出有关合作社的"原真性"想象,客观看待农民合作社的现实实践及其独特地位和关键作用。

聂洪辉,刘义程[3](2021)在《合作能力、合作意识与农民合作社的异化》文中研究指明学界对农民合作社的异化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操控剥削论和阶段性合理论。前者认为大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剥削农民,后者主张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决定合作社异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学界对合作社的异化分析较为深入,但都没有揭示合作社异化的发生机制,大户、龙头企业与农民剥削关系的标准的讨论也缺乏一致性,而且,基本是从大户和龙头企业(公司)视角分析合作社的异化问题,极少从农民角度去分析。以农民主体性为视角,建立农民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合作成本与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贵州某龙头企业领办的板栗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发现合作社异化现象是我国农业现实状况的产物,某些类型的异化合作社可以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双赢。龙头企业承担了农民组建合作社时的合作成本,独自承担了市场风险,并在带领农民参与市场的过程中,提高了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为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孟莉莉[4](2021)在《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现阶段,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部分边缘贫困群体还存在返贫风险。同时,相对于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而言,较长的时期内还存在着“相对贫困”。如何让边缘贫困人群不发生返贫风险,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新阶段的贫困治理工作中。从参与贫困治理的不同主体类型来看,社会企业作为一种融合型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企业具备社会价值使命与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优势,在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中,具备促进由“输血”扶贫转化为“造血”扶贫的巨大潜力。社会企业以推进社会价值目标实现为使命,以社会责任、公益精神为指导,使用企业化经营方式,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目标和经济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价值理念与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目前,我国社会企业在参与贫困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际参与模式。从参与范围、服务内容等维度总结看,主要包括提供公益服务、促进多渠道就业、扩展金融服务、帮助发展产业等模式。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这些参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群众较好地提高了基本收入水平、获得了较为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但是,对于部分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的贫困人群,还存在难以提高其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力、无法帮助其获得较多的社会发展机会、难以激发和引导其自主发展能力等问题。从实践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如贫困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贫困群体自主运营能力不足导致扶贫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薄弱、贫困文化仍然长期存在等发展困境。以可行能力理论视角来看,对于边缘贫困群体自身而言,其困境的根源在于政策决策参与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社会资源积累不丰厚、获取透明性信息能力缺乏、防护性保障的抵御能力还有局限等等。将可行能力理论付诸贫困治理实践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不同贫困群众可行能力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引入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社会工作方法对破解这个问题具有建构性和操作性。社会工作是一种促进“社会化”的专业活动,服务对象包括个人、群体、社区等,通过专业工作方法和专业活动创造有助于个体或社区达成发展目标的条件。在面对多元贫困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和专业方法对介入贫困者可行能力的恢复和提升具有可行性。社会工作方法和机制不仅是让贫困者获得应得的福利和发展能力,更包括一种过程:激发贫困者改变困顿生活状态的内在动力,帮助修复社会关系,提供社会救助或社会服务,使得贫困者个人逐步获得自主发展的积极信念和不断提高的实际能力,在良好的社会关系中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自由。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是一对一的个人工作,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也发展出来具有监督等功能的“个案管理”方法;中观层面,是面对家庭或其他同类人员组成小组,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宏观层面,是面对同一区域问题采取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的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帮助提升个体赋权,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在社会层面赋权,社区工作方法帮助在政治层面赋权,使用多种工作方法结合有助于提高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社会企业具备使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扶贫济困的可行性。社会企业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工作的宗旨理念一致。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其创立的首要目的与使命就是要实现社会价值,社会企业的投资者必然要面对更多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围绕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目标。而社会工作组织,其设立的组织目标是提供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利益;经过培训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具有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同时掌握了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性”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之最深刻的本质特征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同时,社会企业与社会工作机构在扶贫济困领域具有资源的互补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缺乏扶贫济困的经济基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困文化、化解社会排斥以及塑造可行能力,但是仍然无法有效解决贫困对象社会融合的不充分问题、贫困者的主体性缺失问题以及扶贫济困的非系统性问题等。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到扶贫济困服务供给格局后,在党委政府全面领导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基础上,社会企业形成了以助人自助为属性的“协作型”的参与贫困治理模式。一是确立协作型理念。可以通过组织贫困人员进行定制化的学习、培训,更进一步提升其主动脱离贫困、进行自我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可以有效链接其他社会资源,更加重视促进从受助到自助的转变。二是塑造协作型关系。可以对扶贫方和被扶助方、治理主体和被治理主体之间关系进行改善和重塑。创立一种在能力提升、实质自由理念引导下的新型协作关系。三是倡导协作型督促。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可以帮助实现更全面的政策收集和宣传,参与多维度的个体发展过程管理,帮助设计更好的个性化扶助发展方式,不断完善促进良性运行的发展方案。本文的研究方法,在个案分析、文献分析等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田野方法,即参与式观察法,深入社会企业的“协作型”参与模式设计及其付诸于J省J县松江村的贫困治理实践过程。通过参与观察总结出,一方面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政府、市场等扶贫主体更全面了解村民在振兴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实际需求。在协作平台上畅通了需求对接,帮助贫困村民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关系网络,破解贫困文化的负向影响,不断积累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组建新型经济发展载体,构建“社会企业+社工机构+贫困者”的新组织结构,对乡村自然资源、集体资源、人力资源等充分整合,促进实现将乡村资源在本地转化为经济资本。实践结果表明,社会企业的“协作型”参与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边缘贫困村民提升和扩展可行能力。一是提高了与政府互动的参与能力,以参与基层扶贫政策决策讨论、乡村整体发展规划建言等方式,其不断提高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参与能力。包括在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等多个环节,能自主、理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通过定向职业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技术创新等质量,有力缓解了农民个体参与市场体系面对的多个方面的“经济剥夺”,提升了贫困者参与市场机制的竞争能力。三是通过专门职业教育、个人生命周期发展规划和家庭发展规划设计等,帮助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积累了更丰富的面向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源。四是协作机制有效实现了透明性保障。有效实现了行政资源、政务服务资源、公民信息数据等互通共享、分析比对,通过驻村社工人员或使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现场考察评估等方式筛选的帮扶对象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协作机制,定期公开帮扶对象发展情况和持续的评估反馈,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了新型相对贫困治理难题中的精准识别、定向帮扶、动态监测、效果持续提升等问题。在多方协助下,受助者不断提高自信、自强精神,自觉参与诚实劳动、诚信经营。

张益丰,孙运兴[5](2020)在《“空壳”合作社的形成与合作社组织异化的内在关联——从清理“空壳社”谈合作社异化及其纠偏》文中提出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下文简称《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入"快车道",合作社的数量和参与人数与日俱增,在带动小农发展、完善社会化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提升农业效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出现大量"空壳社""僵尸社"以及合作社的异化。合作社发展的路径并未遵循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成专业化、

张益丰,孙运兴[6](2020)在《“空壳”合作社的形成与合作社异化的机理及纠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壳社"与合作社异化均对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及时清理"空壳社"的同时,研究者需要深度辨析形成"空壳社"与"异化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本文通过机理分析和案例研究,借助Williamson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框架,论证了合作社的异化与部分空壳社的形成是由于合作社交易成本问题而产生"理性选择"的结果。"空壳社"的清理不能搞"一刀切",应该通过构建"社员-合作社"的"置信承诺"机制来有效控制合作社交易成本,并探索以合作社为媒介,促进合作社内部社会化服务供给有序,激活合作社发展潜力,这将成为防范合作社异化和"空壳化"的重要举措。基于上述观点,本文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何松龄[7](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王富民[8](2020)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9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基本情况》,截至2019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到220.1万家。合作社作为农民的联合体,通过发挥其经济与社会功能,能够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的质疑声很多,认为大部分的合作社只是一个“空壳”,真正开展业务活动的合作社并不多。2019年2月26日,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印发《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方案》,表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问题的治理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本文立足于新安县北冶镇境内的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五头镇樱桃合作社和南李村镇黄桃合作社的实地调研情况,探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的真正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空壳社”的治理提供思路。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定位及功能。合作社作为农民联合形成的经济组织,目的是实现服务职能,使农民社员的利益最大化,具有对内交易公益性与对外交易盈利性的特性,与其他市场主体具有显着差异,《民法典》将合作社定性为特别法人是恰如其分的,对合作社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合作社集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于一身,对于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第二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实证分析。本文选取新安县北冶镇作为实证研究的调研地,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调研地的合作社“空壳化”比例达到76.47%,结合实际情况将调研地的“空壳社”分成四种类型,大量“空壳社”导致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无法实现,对合作社的声誉及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效率造成严重损害。合作社“空壳化”在运营中则表现为社员异质性强、合作社被核心成员控制、盈余按股分配明显等问题。第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的成因。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完善,设立门槛低,加之政府补贴政策的刺激,导致骗取补贴的“空壳社”众多;其次,因经营不善走向空壳的合作社的内在原因是社员异质性增强,合作社内部出现核心社员与普通社员的分层,合作社被核心成员控制,导致章程不规范、内部治理失范等合作社异化问题,普通社员的权利参与不到位、违约成本低以及社员权利救济手段的缺失,加剧了普通社员与合作社的联结困境,这与合作社人合性强的本质产生矛盾;再次,我国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小、盈利少的固有局限,导致合作社信贷能力差,融资困难,也弱化了合作社的运营能力;最后,合作社的解散、注销、税务清算等流程复杂,合作社社长缺乏主动解散、注销合作社的动力,导致大量“空壳社”长期存续。第四部分:国外合作社发展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新一代合作社、欧洲合作社、日本农协的发展情况分析,认为世界农民合作运动都在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着改变,存在从传统的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的趋势。认为日本农协所创立的“正社员——准社员”制度符合我国目前社员异质性强的现实背景,亦能够吸引外部资金投入,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的问题;欧洲合作社学习股份制公司的经营模式创新,能够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率;美国“新一代合作社”建立的交易权股制度,能够强化社员与合作社的联结程度,使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第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问题解决路径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问题是合作社不规范运营的一个阶段,通过切合实际的制度构建,能够解决合作社“空壳化”的问题。制度层面上,要完善合作社立法,第一应细化合作社设立的相关规定,以遏制为套取补贴和跟风设立的“空壳社”;第二应完善合作社退出制度,建立简易注销和强制注销相结合的退出机制,以实现“空壳社”的有序退出。合作社的规范运营方面,重点要平衡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之间的利益,兼顾公平和效率,则成员异质性较强的背景下,为保持社长的积极性,完善社长激励机制是有效的;且要规范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并建立社员权利救济机制,保证合作社的收益能够到达社员手中,进而提升社员与合作社的联结程度。合作社股份制发展,能够提高经营效率,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社员资格区分、股权区分及盈余返还制度的改进,为合作社股份化发展提出构想;合作社联合化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延长产业链,实现价值增值,促进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高怀阳[9](2020)在《扶贫项目中的合作社研究 ——以L县M镇为例》文中提出由于合作组织不仅可以为小农户提供服务、争取产业链上的利润,使小农户联合起来面对大市场,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而且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和小农户能力的提升都有所裨益,被认为可以成为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希望。然而,已有研究指出全国逾200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能够实际运作的只有10%左右,这10%的合作社实际上大部分又是个体私人企业,跟公司加农户模式中的公司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同时,“空壳社”、“大农吃小农”、“精英俘获”等问题更是与合作社如影相随,合作社面临民主权利和产权收益受到侵占、民主管理经常流于形式、盈余返还点到为止、法律准则一纸空文等批判。本文关心的问题是,在学者眼中如此众多的“不规范”合作社其生成的背景是什么;在此背景下,合作社形成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在此作用机制下形成的合作社运营逻辑是什么;在如此运营逻辑下,产生了哪些社会后果。笔者以L县M镇为田野点,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查阅二手资料的方法获取资料。在斯科特“国家的视角”指导下,结合本文的问题,笔者以合作社为中心,将合作社放入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境下,对M镇主要的两个合作社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作为政治任务的脱贫攻坚,再配以压力型体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对基层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基层政府无法正常完成工作时候,变通便成为了基层政府的理性选择。在农户不愿参与政府主导的产业项目后,政府通过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发展产业,以期达到合作社带动农户致富的效果。从基层政府利用合作社完成产业发展任务的全局过程来看,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替民致富”的格局,而“替民致富”格局的出现也重塑了乡村结构。

马少春[10](2020)在《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研究 ——以崇州市农业共营制为例》文中认为现代农业是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管理理念和组织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的资本收益率更高的农业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工业体系日趋完善、服务业蓬勃发展的世界大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其他现实因素,我国农业现代化发育程度偏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能够拥有农业生产的剩余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家庭结构的不断分化,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撂荒”、“农村空心化”、“耕地细碎化”、“劳动力妇女化、老龄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既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使得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受阻。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土地制度,那么如何在保证这一基本土地制度不变的基础上进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经历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的演变过程。这些模式由公司/合作社代替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尽管组织模式在不断完善,但是因中介组织力量有限、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问题,上述组织模式依旧无法有效约束各方主体行为,无法有效发挥协同效应,使得组织模式难以稳定运行,现代农业发展仍旧缓慢。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组织,有效完成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过渡,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换升级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的研究意欲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四川省崇州市农业共营制的案例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模块化农业产业组织的概念,并认为模块化产业组织将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种重要的组织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关于农业产业组织理论及模式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该部分梳理了本文研究所需的指导理论,主要有现代农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模块化理论。并基于这三种理论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为第四章的案例分析和第五章的理论提升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为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历程。本章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变革历程,运用SCP范式对各个组织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各个阶段的产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新的矛盾时如何做出变革,从微观层面解析了已有产业组织的演进过程。第四章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崇州探索。本章首先介绍了崇州农业共营制的演化历程。其次基于第二章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农业共营制组织结构的模块化特征分析、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模块化组织的经营绩效三个方面对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五章在前面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更进一步的逻辑思考,对案例经验进行了理论提升,提出了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运行机理。第六章提出了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二、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乡土情怀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与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道路——以贵州娘娘茶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道路之争
    (一)走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综合农协道路
    (二)走欧美农民合作社企业化道路
    (三)走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道路
二、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自办的合作社难以发展壮大
    (二)能人领办的合作社难发挥综合功能
    (三)企业领办的合作社难保证农民利益
三、娘娘茶合作社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
    (一)娘娘茶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二)乡土情怀与合作社的组建运行
    (三)企业家才能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合作社综合功能的发挥
    (五)合作社内生能力的增强
四、启示与讨论

(2)合作社的三重面相:设定、嵌入与策略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面相一:抽象的合作社
    (一)理念上的设定
    (二)原则上的设定
    (三)理想类型的设定
三、面相二:系统的合作社
    (一)系统的合作社的嵌入特征
        1.基于市场结构的嵌入
        2.基于村社场域的嵌入
        3.基于政府治理的嵌入
        4.基于时代发展的嵌入
    (二)系统的合作社的典型类别
        1.嵌入在村社场域中的社区股份合作社
        2.嵌入在政府治理中的“三位一体”农合联
        3.嵌入在时代发展中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四、面相三:具体的合作社
    (一)市场机制
    (二)会意机制
    (三)内部利益联结机制
    (四)组织价值观
        第一,变化着的边界。
        第二,变化着的战略。
        第三,变化着的权力过程。
五、余论:合作社的“原真性”想象与现实面相

(3)合作能力、合作意识与农民合作社的异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合作社的异化研究述评
    第一,操控剥削论。
    第二,阶段性合理论。
二、 研究框架
三、 无组织状态的板栗种植
四、 合作成本的承担与板栗产业化
五、 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及其与企业的双赢
六、 结论与讨论

(4)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基本概念
        1.2.2 基础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个案情况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关于贫困治理和可行能力的相关研究
        2.1.2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
        2.1.3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关于贫困治理和可行能力的相关研究
        2.2.2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2.3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当前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及其困境
    3.1 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
        3.1.1 社会企业发展的源起和外部因素
        3.1.2 社会企业的主要类型和认定
        3.1.3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
    3.2 我国社会企业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现有模式
        3.2.1 提供公益服务模式
        3.2.2 促进多渠道就业模式
        3.2.3 扩展金融服务模式
        3.2.4 帮助发展产业模式
    3.3 J县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已有实践
        3.3.1 帮助开发特色产业
        3.3.2 物质性款物捐赠
        3.3.3 辅助培训推荐就业
        3.3.4 推广惠农金融服务
        3.3.5 提供专项社会服务
    3.4 J县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实践的困境
        3.4.1 贫困人群的文化知识整体水平不高
        3.4.2 贫困群体对产业项目自主运营能力不足
        3.4.3 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薄弱
        3.4.4 贫困文化仍然长期存在
第4章 J省J县现有参与模式困境的根源及其超越路径
    4.1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困境分析——基于可行能力分析框架
        4.1.1 政策决策参与能力不足
        4.1.2 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4.1.3 社会资源积累不丰富
        4.1.4 获取透明性信息能力缺乏
        4.1.5 防护性保障的抵御能力有局限
    4.2.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困境的超越路径
        4.2.1 可行能力的塑造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4.2.2 社会工作方法对贫困群体可行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4.2.3 社会工作介入可行能力提升的当前状况
第5章 社会企业新参与模式的设计
    5.1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群体可行能力建设的方式与作用机制
        5.1.1 个案工作方法帮助提升个体赋权
        5.1.2 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在社会层面赋权
        5.1.3 社区工作方法帮助在政治层面赋权
    5.2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的困境及超越路径
        5.2.1 原有社会工作模式介入贫困治理的困境
        5.2.2 社会工作模式介入贫困治理的路径超越
    5.3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新模式
        5.3.1 社会企业以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扶贫济困的可行性
        5.3.2 以“协作型”为特质的参与贫困治理模式
第6章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检验
    6.1 J县松江村的贫困群体及其可行能力状况
        6.1.1 人力资源概况
        6.1.2 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6.1.3 贫困人口可行能力基本状况
    6.2 “协作型”参与主体的各自特点与目标
        6.2.1 边缘贫困者和贫困地区的愿望与不足
        6.2.2 基层政府实现长效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6.2.3 社会企业的社会目标与产业基础
        6.2.4 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方法与实践需求
        6.2.5 启动“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基本要求
    6.3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机制
        6.3.1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组织载体
        6.3.2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基本分工
        6.3.3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工作方式
    6.4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效果
        6.4.1 改变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
        6.4.2 组建新型经济发展载体
        6.4.3 帮助贫困群体不断提升可行能力
        6.4.5 近期展望和主要不足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空壳”合作社的形成与合作社组织异化的内在关联——从清理“空壳社”谈合作社异化及其纠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机理研究
四案例分析与论证
    (一)背景介绍
        1. 受资本胁迫的三莓果业合作社
        2. 蓬莱红旗果业的迅速衰败
        3. 有广阔生存空间的利众农机合作社
        4. 所有者与惠顾者分离的龙塘合作社
    (二)命题的论证
五政策性建议

(6)“空壳”合作社的形成与合作社异化的机理及纠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文献综述
三、机理研究
四、案例分析与论证
    (一)背景介绍
        1.受资本胁迫的三莓果业合作社。
        2.迅速衰败的蓬莱红旗果业。
        3.有广阔生存空间的利众农机合作社。
        4.所有者与惠顾者分离的龙塘合作社。
    (二)命题的论证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7)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定位及功能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定位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特别法人
        2.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差异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分析
        1.经济功能
        2.社会功能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
    (二)调研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情况
        1.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比例
        2.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类型
        3.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的负面效应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的表现
        1.社员异质性增强
        2.合作社被核心成员控制
        3.合作社盈余按股分配明显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的成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立法不足
        1.设立门槛较低
        2.社员资格规定不明晰
        3.社员权配置不合理
    (二)政府优惠政策误导
        1.直接催生部分“空壳社”
        2.部分合作社转化为“空壳社”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困境
        1.社员异质性增强与合作社异化
        2.合作社内部运营失范
        3.普通社员与合作社的联结困境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
        1.社员出资
        2.银行贷款
        3.政府补贴
        4.社会融资
        5.私人借款
    (五)“空壳社”注销困难
        1.社长缺乏注销意识
        2.注销成本高
        3.税务清算困难
四、国外合作社发展经验借鉴
    (一)国外合作社发展现状
        1.美国“新一代合作社”
        2.欧洲合作社
        3.日本农协
    (二)国外合作社的经验借鉴
        1.经营模式的创新
        2.社员资格的创新
        3.合作社与社员的良性联结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解决路径
    (一)制度层面
        1.细化合作社设立相关规定
        2.完善合作社退出制度
    (二)合作社规范运营层面
        1.完善社长激励机制
        2.规范内部治理体系
        3.建立社员权利司法救济机制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展望
        1.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
        2.发展联合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扶贫项目中的合作社研究 ——以L县M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于Citespace分析的文献概览
        二、基于本文问题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调查对象介绍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对象简介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调查资料的获得
        二、分析框架和写作思路
    第三节 研究理论依据
        一、国家的视角
        二、嵌入性理论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与基层政府之困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与基层政府
        一、作为政治任务的精准扶贫
        二、作为脱贫希望的扶贫产业
    第二节 基层政府之困:扶贫项目与农户
        一、不被欢迎的扶贫项目
        二、陷入困境的基层政府
第四章 困境解决之道:合作社的兴起
    第一节 合作社何以可能?
        一、资源下乡完善农村产业基础
        二、城乡关系推动社区精英回流
    第二节 合作社何以可行?
        一、依附行政体系的合作社
        二、嵌入乡村社会的合作社
第五章 话语与实践:政府、合作社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向下的视角:“合作社即农民”
        一、政府话语中的合作社
        二、政府与合作社在实践中的关系
    第二节 向上的视角:“合作社即政府”
        一、农民话语中的合作社
        二、农民与合作社在实践中的关系
    第三节 小结:农民-政府关系的断裂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研究 ——以崇州市农业共营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农业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模式研究综述
        1.2.1 关于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国外典型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局限与后续研究建议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研究局限
        1.4.3 后续研究建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现代农业理论
        2.1.1 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2.1.2 现代农业的重点内容与支撑体系
    2.2 产业组织理论
        2.2.1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
        2.2.2 新产业组织理论
    2.3 模块化理论
        2.3.1 模块与模块化的内涵
        2.3.2 模块化的特征
        2.3.3 模块化的结构类型
    2.4 理论分析框架
        2.4.1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与模块化:耦合分析
        2.4.2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建构
第三章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历程
    3.1 农户所有的家庭经营(1949-1953)
    3.2 合作社组织(1953-1978)
    3.3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组织(1978-1993)
    3.4 基于双层经营制度的创新组织(1993-至今)
        3.4.1 龙头组织带动型
        3.4.2 “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型
    3.5 小结
第四章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崇州探索
    4.1 崇州农业共营制的演化历程
        4.1.1 农业共营制的产生: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010-2012)
        4.1.2 农业共营制的发展:“1+4”模式(2012-2015)
        4.1.3 农业共营制的完善:引入农业产业化企业(2015-2017)
    4.2 崇州农业共营制组织结构的模块化特征分析
        4.2.1 可分解性分析
        4.2.2 独立性分析
        4.2.3 通用性分析
        4.2.4 延展性分析
        4.2.5 小结
    4.3 崇州农业共营制模块化组织中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
        4.3.1 系统集成商制定模块化组织的运行方案
        4.3.2 组织模块化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竞争
        4.3.3 政府构建多重政策支持保障模块化组织稳定运行
    4.4 崇州农业共营制模块化组织的经营绩效评价
        4.4.1 评价方法选择
        4.4.2 构建指标体系
        4.4.3 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运行机理分析:基于案例的逻辑思考
    5.1 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农业职业经理人互补形成合格的系统集成商
    5.2 农业技术的进步为模块界定分割提供了前提保障
    5.3 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创新促进了模块供应商的发展
    5.4 政府干预为模块化初期发展提供主要动力
    5.5 供应商的区域竞争提高了模块化效率
    5.6 区域环境优势为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政府的政策扶持
    6.2 加快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6.3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主体准入制度
    6.4 培养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专业人才
    6.5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6.6 加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推广
    6.7 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四、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乡土情怀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与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道路——以贵州娘娘茶合作社为例[J]. 聂洪辉,刘义程. 宜宾学院学报, 2022(01)
  • [2]合作社的三重面相:设定、嵌入与策略性[J]. 徐旭初. 中州学刊, 2022(01)
  • [3]合作能力、合作意识与农民合作社的异化[J]. 聂洪辉,刘义程.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04)
  • [4]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D]. 孟莉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5]“空壳”合作社的形成与合作社组织异化的内在关联——从清理“空壳社”谈合作社异化及其纠偏[J]. 张益丰,孙运兴. 中国合作经济评论, 2020(02)
  • [6]“空壳”合作社的形成与合作社异化的机理及纠偏研究[J]. 张益丰,孙运兴. 农业经济问题, 2020(08)
  • [7]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8]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成因及对策研究[D]. 王富民. 河南大学, 2020(02)
  • [9]扶贫项目中的合作社研究 ——以L县M镇为例[D]. 高怀阳. 兰州大学, 2020(01)
  • [10]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研究 ——以崇州市农业共营制为例[D]. 马少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合作社异化与异化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