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分离及化学结构鉴定

菲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分离及化学结构鉴定

一、菲骈吲哚里西定生物碱的分离与化学结构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坪,付胜男,薛咏梅,王蒙蒙,林玉萍[1](2020)在《娃儿藤属植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娃儿藤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现代研究表明,娃儿藤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解热镇痛等功效。文章对娃儿藤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和功效性能、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总结,为深入研发及综合利用娃儿藤属植物提供参考。

韩旭[2](2020)在《紫草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提取和杀虫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农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植物源农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很早人们就将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杀虫物质应用于农药当中。这类植物中有很大一部分为药用植物,其药理活性广泛,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具有一定毒性。中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很多都具有杀虫活性。因此,从中草药中提取杀虫物质已成为我国杀虫剂研发的一个方向。紫草作为一类含有生物碱的中药,有关杀虫活性实验的研究尚属空白。但其潜在的杀虫活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也将为开发植物源农药提供新方向。本论文以药用植物紫草作为研究对象,对紫草总生物碱提取溶剂进行了优化。评价了紫草总生物碱提取物对甜菜夜蛾的拒食活性和触杀活性。通过色谱分离和薄层分析的方法,对总生物碱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取得了以下结果:1.以总生物碱得率为指标,采用酸提碱沉法提取紫草中总生物碱。通过不同的酸碱溶剂组合提取生物碱,确定提取率最高的提取溶剂为盐酸-氢氧化钠组合。2.以甜菜夜蛾为试虫,对紫草总生物碱的杀虫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总生物碱对甜菜夜蛾都有触杀活性,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增强。不同浓度的总生物碱对甜菜夜蛾都有明显的拒食活性,浓度越高,活性越强。但拒食活性效果比较明显,触杀活性相对较弱。3.采用色谱分离和薄层分析的方法,对紫草总生物碱中的杀虫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个单体生物碱(生物碱1,生物碱2,生物碱3),初步断定是紫草中具有杀虫活性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刘宏伟[3](2020)在《卵叶娃儿藤生物碱(HTBPI)抑制Akt的抗肝细胞癌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菲骈吲哚里西啶活性生物碱(13a R,14R)-9,11,12,13,13a,14-六氢-3,6,7-三甲氧基二苯并[f,h]吡咯并[1,2-b]异喹啉-14-ol(HTBPI)来源于传统中草药卵叶娃儿藤(Tylophora ovata(Lindl.)Hook.ex Steud.)。HTBPI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生物活性,但其抗肿瘤机制研究尚不明确。本课题旨在对HTBPI抗肝细胞癌(HCC)作用进行研究,探究其具体作用机制,为HTBPI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TBPI对HCC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的影响;(2)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TBPI对HCC细胞凋亡的影响;(3)Western blot、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HTBPI对HCC细胞自噬的影响;(4)使用自噬抑制剂巴伐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BA1)抑制自噬,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TBPI对HCC细胞凋亡的影响;(5)应用细胞热转变分析实验(Cell thermal transformation analysis,CETSA)和药物亲和力反应靶标稳定性测定(Drug affinity response target stability,DARTS)实验分析HTBPI与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之间的结合关系,采用分子对接模拟HTBPI与Akt的结合模式,分析作用位点,利用Western blot实验对其进行验证;(6)通过转染Akt质粒的方式,过表达两种HCC细胞Hep G2和Hep3B的Akt,采用Western blot和IF实验分析HTBPI对HCC细胞的凋亡和自噬的影响;(7)建立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DX)肝癌小鼠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及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检测HTBPI对小鼠脏器产生的病理影响及对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8)TCGA数据库进一步评估Akt磷酸化水平与肿瘤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1)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HTBPI显着抑制HCC细胞生存活力,降低单细胞克隆能力;(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HTBPI可显着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裂解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促凋亡相关因子(B-Cell CLL/Lymphoma 2,Bcl-2)和抑凋亡相关因子(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表达水平,经DAPI染色后,核小体发生明显的破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TBPI可诱导HCC细胞凋亡;(3)HTBPI显着改变自噬相关蛋白泛素蛋白(Sequestosome1,p62)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的表达水平,p62荧光强度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4)BA1抑制自噬后,经HTBPI处理,HCC细胞活力与增殖进一步降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和凋亡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细胞凋亡显着增加;(5)HTBPI可减缓链金霉素或温度对Akt的降解速度,HTBPI可以直接与Akt的C-末端结构域结合,并可以显着抑制苏氨酸308(Thr308,T308)的磷酸化;(6)过表达Akt后,HTBPI抑制的细胞活力有一定程度的逆转,凋亡相关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也均有一定程度的逆转;(7)经过隔天给药一次,连续21天后,PDX肝癌小鼠中的肿瘤体积较空白组有明显的缩小,且心、肝、脾、肺、肾的HE染色均未发现异常;(8)肿瘤患者的存活期与Akt(T308)磷酸化高表达呈负相关。结论:HTBPI可以诱导HCC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抑制自噬后,HTBPI诱导的HCC细胞凋亡显着增强;在体内外HTBPI结合抑制Akt(T308)的磷酸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临床数据分析显示,肿瘤患者的存活期与p-Akt(T308)高表达呈负相关。

晏英,汤磊,王建塔,胡嘉琪,徐冉,朱高峰,郝小江[4](2020)在《白薇化学成分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前期研究发现seco-pregnane类甾体苷具有较强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为进一步寻找活性化学成分,开展白薇化学成分研究。从白薇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鉴定为:glaucogenin-C 3-O-α-L-diginopyranosyl-(1→4)-β-D-thevetopyranoside(1)、glaucogenin-C 3-O-β-D-oleandropyranosyl-(1→4)-β-D-digitoxopyranosyl-(1→4)-α-L-cymaropyranoside(2)、glaucogenin-C 3-O-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4)-β-D-oleandropyranoside(3)、glaucogenin-A 3-O-α-L-cymaropyranosyl-(1→4)-β-D-digitoxopyranosyl-(1→4)-β-D-oleandropyranoside(4)、glaucogenin-A 3-O-α-L-diginopyranosyl-(1→4)-β-D-cymaropyranosyl-(1→4)-β-D-oleandropyranoside(5)、glaucogenin-A 3-O-α-L-cymaropyranosyl-(1→4)-α-L-cymaropyranosyl-(1→4)-β-D-oleandropyranoside(6)、glaucogenin-A 3-O-α-L-cymaropyranosyl-(1→4)-β-L-cymaropyranosyl-(1→4)-β-L-cymaropyranoside(7)、glaucogenin-A 3-O-α-L-cymaropyranosyl-(1→4)-β-D-cymaropyranosyl-(1→4)-β-L-cymaropyranoside(8)、antofine(9)、2-O-β-D-fructofu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10)。化合物1~8,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半叶枯斑法,从钝化活性、保护活性、治疗活性三方面评估化合物1~9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9具有显着的抗TMV活性。

陈楚英,彭旋,陈金印,万春鹏[5](2019)在《白薇生物碱类成分抑制柑橘采后青霉病菌活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白薇抑制柑橘采后青霉病菌——意大利青霉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抑菌活性靶向分离、溶剂萃取、各种柱层析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单体化合物,核磁共振(NMR)和高分辨离子肼质谱(HR-IT-TOF-MS)鉴定分离的化合物。【结果】白薇乙酸乙酯(CAE)和正丁醇(CAB)萃取物有抑菌活性,正丁醇萃取物抑菌活性最强,大孔树脂进一步分离富集抑菌活性,CAB-C2为白薇抑菌活性部位,质量浓度为0.625 mg·mL-1时其抑菌圈直径达到16.25 mm。采用各种柱层析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出5个单体化合物,经NMR和MS鉴定为10β-N-氧化-7-脱甲氧基娃儿滕碱(1)、9-脱氢安托芬(2)、9,14-脱氢安托芬(3)、14羟基-N-氧化-7-脱甲氧基娃儿滕碱(4)、10α-N-氧化-7-脱甲氧基娃儿滕碱(5)。【结论】5种生物碱类活性成分均为首次从白薇中分离鉴定,生物碱类成分为白薇抑制柑橘采后青霉病菌的主要活性成分。

孙暾[6](2018)在《毛序棘豆化学与营养成分分析及细胞毒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毛序棘豆(Oxytropis trichophora)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有的植物资源。目前,国内外对于毛序棘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物学特性方面,对于其所含化学成分及活性、营养价值、毒理学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对采自甘肃地区的毛序棘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和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并且对其不同萃取段进行细胞毒性研究。初步研究毛序棘豆所含化合物种类及其所含生物碱,明确其营养价值,细胞毒性作用,丰富棘豆属植物化合物组成,为其进一步的药理、毒理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毛序棘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化学成分系统研究:采用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热回流醇提法、常规柱层析、薄层色谱法等技术对毛序棘豆进行提取分离,并采用GC-MS技术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毛序棘豆含有生物碱、黄酮类、酚类、有机酸、皂苷、醌类、挥发油、甾体或三萜类化合物,不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肽、强心苷、香豆素与萜类内酯化合物。GC-MS检测结果显示,石油醚段主要化合物为γ-谷甾醇(28.96),脂类(12.69%),豆固醇(4.80%),以及少量的烯烃、醛、酮、酚类化合物。二氯甲烷段主要化合物为γ-谷甾醇(30.05%)、棕榈酸(8.16%)、豆甾醇(4.18%),还含有少量的烯烃、酚类、醇类化合物。乙酸乙酯段主要化合物为mome inositol(37.37%),水杨酸类(14.19%),巨豆三烯酮(1.83%),麦芽酚(1.26%),还含有微量的烯烃、酯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正丁醇段主要化合物为mome inositol(92.75%),少量的巨豆三烯酮(1.83%),麦芽酚(1.26%),还含有微量的酚类、醛类、酯类、有机酸等化合物。2.生物碱成分分析:本试验对采自甘肃通渭县的毛序棘豆,采用生物碱系统提取、薄层色谱分析和GC-MS检测技术,对毛序棘豆全草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检测。结果显示:毛序棘豆碱性氯仿萃取部分和碱性正丁醇萃取部分在薄层板上分别有4个和2个生物碱显色斑点;经GC-MS分析鉴定出22种化合物,其中有5种生物碱,分别为鹰爪豆碱、臭豆碱、二苯胍、腺嘌呤和2-(1-吡咯烷基)-2-环戊烯-1-酮,其中以臭豆碱含量最高,相对含量为4.49%。结果表明,毛序棘豆含有多种生物碱。3.营养成分分析:按照饲料营养成分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毛序棘豆中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10.07%、1.17%、29.53%、13.46%、49.35%、41.51%;矿物质元素铜、锌、锰、铁、钙、镁、钾、磷含量分别为7.15 mg/kg、106.19 mg/kg、58.9 mg/kg、2942.37 mg/kg、14404.02 mg/kg、4526.72 mg/kg、7874.10 mg/kg、960.00 mg/kg。此外,还含有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7.99%。表明毛序棘豆富含各种营养物质,氨基酸及矿质元素种类齐全,营养较为丰富,是一种可利用的植物资源。4.细胞毒性评价:采用CCK-8法检测毛序棘豆各萃取段对BRL-3A和TKMC-1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各萃取部位细胞毒性强弱依次为碱性正丁醇段>碱性氯仿段>正丁醇段>石油醚段>二氯甲烷段。说明,碱性正丁醇和碱性氯仿段是其主要毒性部位。

徐登禹[7](2017)在《芳炔的[3+2]反应研究及aza-Prins反应在一些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了芳炔作为重要的反应中间体,在不同的含氮底物作用下发生[3+2]环化反应构筑多取代氢化咔唑环系,为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合成提供了方法学参考以及新的思路;同时利用此前本组发展的aza-Prins反应,继续研究新形式的aza-Prins环化反应在复杂天然产物,尤其是生物碱合成中的应用,对lycodine类石松生物碱、cylindricine及lepadifomine类海鞘生物碱进行了合成研究。全文共包含如下四章:第一章:Aza-Prins环化反应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综述)。简要介绍了aza-Prins环化反应的各种反应形式,分别列举了大量的合成实例介绍这一策略在合成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对该反应的未来发展点以及突破点做了展望。第二章:芳炔的[3+2]环化反应构筑多取代氢化咔唑环系研究。简要介绍了芳炔的发现,以及相关的反应的发展并且对于之前关于咔唑环系的构筑方法进行了分类和简要综述。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芳炔参与的新形式的[3+2]环化反应构筑复杂取代氢化咔唑环系的想法。通过对该反应反应条件的筛选,最终确定了该反应的最优条件,以较高产率得到目标产物。对于该反应底物适用性进行了大量的拓展,并且在产物的克级规模制备以及衍生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第三章:Lycodine类石松生物碱α-obscurine的全合成研究。简要介绍了α-obscurine的分离,及其合成进展。在之前本课题组对于lycopodine类石松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基础上,仍然采用aza-Prins环化反应构筑三环骨架,但在最后一环系构筑中遇到困难,尝试了多种方法,目前仍在进一步探索中。第四章:Cylindricine C及Lepadifomine类海鞘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简要介绍了Cylindricine和Lepadifomine类海鞘生物碱的分离以及其合成进展。通过杂Diels-Alder反应串联aza-Prins反应对于Cylindricine C进行了全合成探索。通过炔-酰基亚胺离子的aza-Prins环化反应对Lepadifomine类生物碱进行了全合成探索。目前此部分工作还在进行中。

薛瑞旭[8](2016)在《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认为植物内生真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或整个阶段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它在同宿主长期共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代谢途径,不仅能够产生与宿主植物相类似的化学成分,而且还能产生其他结构新颖的化合物,成为药用化合物重要的资源库之一。本实验以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为研究对象,通过发酵培养、代谢产物分离纯化、代谢产物波谱分析(GC、GC-MS、LC-MS联用技术)等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筛选,为该微生物的生物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系统预试初步确定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中主要含有生物碱、蛋白质、酚类与鞣质、黄酮类、醌类、挥发油、油脂等物质。2.薄层色谱检测Undifilum oxytropis菌丝体和发酵液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中至少含有5种化合物,且发酵液和菌丝体中存在相类似的化合物,与SW标准品对比发现菌丝体和发酵液正丁醇相均有苦马豆素及其类似物存在。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出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液和菌丝体中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5.17×10-3 g.L-1和0.466 mg.g-1。3.GC-MS联用分析结合质谱数据库鉴定得出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石油醚相、氯仿相及乙酸乙酯相分别含有59、64、35种单体化合物,且多数是烷烃、酯类物质,其中共存在105种不同的化合物。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含量较高的未知化合物,有待进一步分析。LC-MS联用技术得出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正丁醇相中存在苦马豆素、氮氧化苦马豆素、斑荚素、倒千里光裂碱和2-羟基吲哚里西定5种生物碱,其中后三种生物碱为首次从Undifilum oxytropis中鉴定出。4.正交试验得出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温度、时间、L-赖氨酸和L-哌啶酸四因素中温度为主效应因素,且使菌丝体产量最大的最佳配比组合为30℃、发酵40 d、0.5×10-3mol.L-1的L-赖氨酸和10-4 mol.L-1 L-哌啶酸;使发酵液SW含量最高的最佳配比为30℃、发酵40 d、2.0×10-3 mol.L-1的L-赖氨酸和10-3 mol.L-1 L-哌啶酸;使菌丝体SW含量最大的最佳配比为30℃、发酵40 d、0.5×10-3mol.L-1的L-赖氨酸和10-5mol.L-1L-哌啶酸。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不仅含有多种次级代谢产物,更重要的是含有苦马豆素及其类似物,这为后续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oxytropis苦马豆素生物合成通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我们还初步筛选获得高产SW的优化发酵条件,为该菌由实验室培养到工业生产转化奠定了基础。

刘琳[9](2014)在《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隶属于石蒜科文殊兰属,其种子近球形,成熟时黄色,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文殊兰全株味辛、苦、寒,有小毒。其全株含有多糖类、黄酮及其苷类、生物碱及其苷类、脂肪酸类、萜类、甾体类、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临床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之功效,主治热疮肿毒,淋巴结炎,咽喉炎,头痛,痹痛麻木,跌打瘀肿,骨折,毒蛇咬伤等。文殊兰鳞茎和叶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而其种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尚未报道。本课题拟以文殊兰成熟种子为原料,对其生物碱类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探讨其药理活性,为文殊兰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采用单因素方法及响应曲面法优化了最佳的提取方式及提取工艺,并按照最佳提取方式及工艺提取生物碱,采用酸水-碱化-萃取法进行除杂。采用CH2C12作为萃取溶剂,将得到的总生物碱浸膏利用多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通过TLC检测,将薄层层析Rf值一致的样品组分合并,并采用HPLC法分别进行组分的纯度分析。在HPLC法中,选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系统作为流动相,控制流速1.OmL/min,进行梯度洗脱。当化合物的色谱峰达到基线分离时,记录流动相比例,在此色谱条件下,将色谱峰较好的样品化合物采用HPLC半制备液相进行制备,控制流速4.0mL/min,继而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最后,利用NMR及MS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本实验采用加热回流提取生物碱,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条件,结果为:提取时间2.5h、提取温度85℃、料液比1:9、乙醇的浓度为95%,此条件下生物碱的提取率为0.4494%。将获得的生物碱浸膏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HPLC分析及半制备液相等分离手段共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合1H-NMR、13C-NMR、MS等光谱数据鉴定出3个化合物分别为(1)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N-trans-feruloyl tyramine),(2)甘草素(liquiritigenin),(3)朱顶红星碱(hippacine;4,5-etheno-9,10-dihydroxy-7-phenanthridone)。

苏波[10](2013)在《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学和抗TMV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显着的生物活性而备受有机化学家和药学家的广泛关注。在新型、高效、低毒的抗植物病毒剂的研发过程中,本课题组首次发现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具有非常好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本论文开展了亚硝酸钠催化的氧化偶联合成多甲氧基菲、含羟基菲类化合物的仿生合成、几种结构独特的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的首次全合成、串联环化为关键步骤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的通用合成、结构新颖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类似物以及13a/14a-取代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实现了亚硝酸钠催化的氧化偶联构筑多甲氧基取代的菲环,并进一步将此氧化偶联体系应用到了联苯类化合物的合成。该方法所用的催化剂为亚硝酸钠,最终氧化剂为氧气,操作简单,同时避免了重金属氧化剂在产物中的残留。2.通过仿生合成的方式,实现了亚硝酸钠催化的氧化偶联构筑螺环己二烯酮骨架,并进一步通过仿生合成的方式实现了酸催化的螺环己二烯酮-酚的重排,从而可以简单、高效地合成含羟基的菲类化合物。3.通过仿生合成的方式,实现了亚硝酸钠催化的氧化偶联构筑4-芳基二氢异喹啉酮骨架。4.以Seebach的立体选择性烷基化和Pictet-Spengler环化为关键步骤,实现了光学纯13a-甲基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首次全合成。该路线以简单易得的菲甲醇和脯氨酸为起始原料,共需8步,总收率大于35%,最终产物ee值大于99%。5.以Seebach的立体选择性烷基化和分子内酯基作为亲电试剂的Parham环化为关键步骤,实现了13a-甲基-14-羟基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首次全合成。该路线共需6步,总收率大于30%,可以做到克级制备,且可以实现所有立体异构体的合成,为研究构效关系提供了便利。6.分别尝试了氧化偶联、分子内Heck反应和自由基环化三种不同的途径去合成tyloindane。最终通过自由基环化的方式实现了Tyloindane的假定结构的合成,然后以Parham烷基化为关键步骤实现了Tyloindane立体异构体的合成。7.研究了酮的Schmidt重排和Frediel-Crafts反应串联以及分子内醛的Schm idt重排和Bischler-Niperalski反应串联,最终实现了Schmidt/Bischler-Niperalski/Imine-Reduction一锅串联合成光学纯娃儿藤碱。8.设计并合成了两类结构骨架新颖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类似物,并对其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研究。9.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13a/14a取代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抗TMV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生物活性高于或与商品化品种病毒唑相当,一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商品化品种宁南霉素相当,还有几个达到或超过了我们课题组的创制品种NK-007。

二、菲骈吲哚里西定生物碱的分离与化学结构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菲骈吲哚里西定生物碱的分离与化学结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娃儿藤属植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和功效性能
2 化学成分
    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2.2 三萜类
    2.3 甾体类
    2.4 黄酮类
    2.5 其他类
3 药理活性
    3.1 抗炎作用
    3.2 抗肿瘤作用
    3.3 镇咳作用
    3.4 抑制生物蛋白合成活性
    3.5 抑菌作用
    3.6 抑制中枢神经作用
4 小结

(2)紫草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提取和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意义
    1.2 生物碱简介
        1.2.1 生物碱研究概况
        1.2.2 生物碱的杀虫活性
        1.2.3 生物碱杀虫作用方式
    1.3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简介
        1.3.1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概况
        1.3.2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杀虫及拒食活性研究进展
    1.4 紫草简介
        1.4.1 紫草研究概述
        1.4.2 紫草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活性研究
    1.5 论文设计思路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紫草总生物碱部分的粗提取及提取溶剂比较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来源及鉴定
        2.1.2 实验仪器及器皿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紫草总生物碱部分杀虫活性的初步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药液
        3.1.2 供试虫源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器皿
    3.2 实验方法
        (一)对甜菜夜蛾的触杀活性测定方法
        (二)对甜菜夜蛾的拒食活性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一)紫草总生物碱对甜菜夜蛾的触杀活性
        (二)紫草总生物碱对甜菜夜蛾的拒食活性
    3.4 讨论
第4章 总生物碱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部分分离纯化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试剂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方法简介
        4.2.2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检测方法
    4.3 实验过程
        4.3.1 薄层色谱分析
        4.3.2 活性成分分离
    4.4 结果与讨论
第5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卵叶娃儿藤生物碱(HTBPI)抑制Akt的抗肝细胞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HTBPI对 HCC细胞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HTBPI抑制HCC细胞生存活力及增殖
        2.2 HTBPI诱导HCC细胞凋亡
        2.3 HTBPI诱导HCC细胞自噬
    3 小结
实验二 抑制自噬对HTBPI调节HCC细胞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BA1 增强HTBPI对 HCC细胞生存活力及增殖的抑制作用
        2.2 BA1 促进HTBPI诱导的HCC细胞凋亡
    3 小结
实验三 HTBPI调节Akt的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HTBPI与 Akt的结合能力
        2.2 HTBPI结合抑制Akt(T308)磷酸化
        2.3 过表达Akt减弱HTBPI对 HCC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4 过表达Akt减弱HTBPI对 HCC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促进作用
    3 小结
实验四 体内HTBPI抗肿瘤的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HTBPI对 PDX肝癌小鼠模型肿瘤的抑制作用
        2.2 HTBPI结合抑制模型小鼠肿瘤中Akt(T308)磷酸化水平
        2.3 p-Akt(T308)高表达引起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降低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娃儿藤属植物生物碱在抗肿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白薇化学成分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化合物提取与分离
    2.2 化合物活性筛选
        2.2.1 化合物对TMV的钝化作用实验
        2.2.2 化合物对TMV的保护作用实验
        2.2.3 化合物对TMV的治疗作用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结构鉴定
    3.2 化合物抗TMV活性实验结果
4 结论

(5)白薇生物碱类成分抑制柑橘采后青霉病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白薇抑菌物质的提取
        1.3.2 抑菌活性的测定
        1.3.3 抑菌活性部位靶向分离
        1.3.4 抑菌活性部位 (CAB-C2) HPLC分析
        1.3.5 CAB-C2中主要成分分离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薇提取物不同有机溶剂萃取物的抑菌活性
    2.2 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各组分的抑菌活性
    2.3 硅胶柱层析各组分的抑菌活性
    2.4 HPLC分析抑菌活性部位 (CAB-C2) 化学成分
    2.5 CAB-C2主要成分鉴定
3 讨论
4 结论

(6)毛序棘豆化学与营养成分分析及细胞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棘豆属植物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棘豆属植物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1.1.1 棘豆属植物形态特征
        1.1.2 棘豆属植物地理分布
        1.2 棘豆属有毒植物的危害
        1.2.1 引起家畜大量死亡
        1.2.2 引起家畜繁殖障碍
        1.2.3 妨碍畜种改良
        1.2.4 降低草场利用率
        1.3 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3.1 棘豆属植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
        1.3.2 棘豆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1.3.3 棘豆属植物皂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3.4 棘豆属植物其它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4 棘豆属植物的药理及毒理研究概况
        1.4.1 药理研究概况
        1.4.2 毒理研究概况
        1.5 棘豆属植物的利用研究
        1.5.1 饲用价值研究
        1.5.2 药用价值研究
试验研究
    第二章 毛序棘豆化学成分预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植物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毛序棘豆预试液的制备
        2.2.2 纸色谱法
        2.2.3 系统预试验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毛序棘豆化学成分与生物碱成分分析
        3.1 材料和仪器
        3.1.1 植物样品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各萃取段浸膏提取
        3.2.2 各萃取段薄层色谱分析
        3.2.3 硅胶柱层析法除杂纯化
        3.2.4 GC-MS分析
        3.3 结果
        3.3.1 毛序棘豆化学成分各萃取段提取结果
        3.3.2 毛序棘豆化学成分各萃取段柱层析结果
        3.3.3 各萃取段化合物GC-MS分析结果
        3.3.4 生物碱提取及薄层色谱分析结果
        3.3.5 毛序棘豆生物碱GC-MS分析结果
        3.4 讨论
        3.4.1 毛序棘豆各萃取段化学成分
        3.4.2 毛序棘豆生物碱成分
        3.5 小结
    第四章 毛序棘豆营养成分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4.3 讨论
        4.3.1 常规营养成分含量
        4.3.2 矿质元素含量
        4.3.3 氨基酸含量
        4.4 小结
    第五章 毛序棘豆提取物细胞毒性评价
        5.1 材料和仪器
        5.1.1 浸膏及化合物
        5.1.2 细胞系及菌株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5.2.2 浸膏储存液配制
        5.2.3 工作液的配制
        5.2.4 细胞毒性检测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毛序棘豆提取物对BRL-3A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5.3.2 毛序棘豆提取物对TCMK-1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芳炔的[3+2]反应研究及aza-Prins反应在一些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Aza-Prins环化反应在一些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1.1 反应简介
    1.2 Aza-Prins反应在天然产物活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1.2.1 Aza-Prins反应在杂哌啶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
        1.2.2 Aza-Prins反应在氮杂双环合成中的应用
        1.2.3 Aza-Prins反应氮杂多环合成中的应用
        1.2.4 新形式的Aza-Prins反应
    1.3 小结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芳炔与对醌胺的[3+2]反应构筑多取代咔唑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芳炔的性质及其反应概述
        2.1.2 氢化咔唑环系合成方法概述
    2.2 芳炔与对醌胺的[3+2]反应构筑多取代氢化咔唑研究
        2.2.1 反应条件的探索
        2.2.2 底物的适用性拓展探索
        2.2.3 产物的克级制备以及衍生化
    2.3 本章小结
    2.4 参考文献
    2.5 实验部分
    附录:产物的~1H NMR和~(13)C NMR谱图及 2-3aa单晶结构
第三章 Lycodine类石松生物碱 α-obscurine的全合成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Lycodine类石松生物碱简介
        3.1.2 α-obscurine的分离及合成研究进展
    3.2 α-obscurine的全合成研究
        3.2.1 α-obscurine的反合成分析
        3.2.2 α-obscurine的具体合成路线尝试
    3.3 本章小结
    3.4 参考文献
    3.5 实验部分
    附录: 部分产物~1H NMR, ~(13)C NMR谱图
第四章 Cylindricine C及Lepadifomine类海鞘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Cylindricine C及Lepadifomine类生物碱简介
        4.1.2 Cylindricine C及Lepadifomine类生物碱合成报道
    4.2 Cylindricine C及Lepadifomine的全合成研究
        4.2.1 Cylindricine C的反合成分析
        4.2.2 Cylindricine C的具体合成路线尝试
        4.2.3 Lepadifomine的反合成分析
        4.2.4 Lepadifomine C的具体合成路线尝试
    4.3 本章小结
    4.4 参考文献
    4.5 实验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国内外疯草及内生真菌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疯草类有毒植物研究概况
        1.1.1 疯草的定义及分布
        1.1.2 疯草的危害
        1.1.3 疯草的防控
        1.2 疯草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1.2.1 疯草内生真菌的种类
        1.2.2 疯草内生真菌的分布及传播方式
        1.2.3 疯草及其内生真菌之间的相互关系
        1.2.4 疯草内生真菌与苦马豆素的关系
    第二章 疯草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2.1 疯草内生真菌抗癌活性物质-苦马豆素研究概况
        2.1.1 苦马豆素的来源
        2.1.1.1 苦马豆素的微生物合成
        2.1.1.2 苦马豆素的植物合成
        2.1.1.3 苦马豆素的人工合成
        2.1.2 苦马豆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2.1.3 苦马豆素的药理活性及临床试验
        2.1.4 苦马豆素的毒性作用及降解方式
        2.2 疯草内生真菌其他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2.2.1 抗菌类活性物质
        2.2.2 抗氧化活性物质
试验研究
    第三章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初步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的活化及发酵培养
        3.2.2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3.2.3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3.2.4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的薄层色谱检测
        3.2.5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正丁醇相苦马豆素的GC检测
        3.2.5.1 苦马豆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3.2.5.2 苦马豆素含量测定
        3.3 试验结果
        3.3.1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系统预试结果
        3.3.2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各萃取相薄层色谱检测结果
        3.3.3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正丁醇相苦马豆素GC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GC-MS及LC-MS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对象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石油醚相GC-MS分析
        4.2.1.1 样品处理
        4.2.1.2 GC-MS检测
        4.2.2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氯仿相GC-MS分析
        4.2.2.1 样品处理
        4.2.2.2 GC-MS检测
        4.2.3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乙酸乙酯相GC-MS分析
        4.2.3.1 样品处理
        4.2.3.2 GC-MS检测
        4.2.4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液碱性正丁醇相柱层析分离
        4.2.5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液碱性正丁醇相乙酰化处理
        4.2.6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液碱性正丁醇相LC-MS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石油醚相GC-MS分析结果
        4.3.2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氯仿相GC-MS分析结果
        4.3.3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乙酸乙酯相GC-MS分析结果
        4.3.4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液碱性正丁醇相JZ1-4 段LC-MS结果
        4.3.5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液碱性正丁醇相乙酰化JZ5段LC-MS分析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条件的优化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条件正交设计方法
        5.2.2 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中苦马豆素的检测
        5.3 试验结果
        5.3.1 不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5.3.2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5.3.2.1 不同发酵条件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
        5.3.2.2 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液苦马豆素含量的影响
        5.3.2.3 不同发酵条件对菌丝体苦马豆素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殊兰研究现状
        1.1.1 文殊兰概述
        1.1.2 文殊兰化学成分研究
        1.1.3 文殊兰生物碱的药理学研究
    1.2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
        1.2.1 总生物碱的提取溶剂
        1.2.2 总生物碱的提取方式
        1.2.3 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1.3 单体化合物的纯度判断和结构鉴定
        1.3.1 化合物的纯度判断
        1.3.2 结构研究程序
        1.3.3 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1.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考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提取
    4.2 生物碱的分离与纯化
    4.3 关于所得化合物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符号说明
    附录B 化合物的相关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学和抗TMV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危害及植物病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分离研究进展
    第三节 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的全合成文献综述
    第四节 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第五节 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章 立题思想和工作要点
    第一节 立题思想
    第二节 工作要点
第三章 亚硝酸钠催化的氧化偶联及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和4-芳基二氢异喹啉酮的仿生合成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亚硝酸钠催化的氧化偶联构筑菲环和联苯类化合物
    第三节 亚硝酸钠催化的酚的氧化偶联构筑螺环己二烯酮骨架及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仿生合成探索
    第四节 亚硝酸钠催化的氧化偶联构筑4-芳基二氢异喹啉酮骨架
第四章 光学纯13a-甲基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首次全合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光学纯13a-甲基菲并吲哚里西啶的全合成及hypoestestatin 1的结构探索
    第三节 实验部分
第五章 光学纯13a-甲基-14-羟基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首次全合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光学纯13a-甲基-14-羟基菲并吲哚里西啶的全合成及hypoestestatin 2的结构探索
    第三节 实验部分
第六章 Tyloindane的首次全合成研究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逆合成分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实验部分
第七章 13a-羟基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首次全合成探索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逆合成分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八章 以Schmidt重排和串联环化反应为关键步骤的菲并吲哚西啶生物碱的全合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以Friedel-Crafts/Schmidt重排为关键步骤合成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探索
    第三节 以分子内醛的Schmidt Rearrangement/Bischler-Napieralski/Imine-Reduction一锅串联环化为关键步骤合成光学纯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第四节 实验部分
第九章 以串联环化反应为关键步骤的菲并喹诺西啶生物碱的全合成探索
    第一节 逆合成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第十章 几个骨架新颖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D环为七元环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类似物的合成
    第三节 D/E环并环方式变化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类似物的合成
    第四节 骨架变化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类似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
    第五节 实验部分
第十一章 13a/14a-取代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TMV活性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13a/14a-取代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衍生物的合成
    第三节 13a/14a-取代的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衍生物的抗TMV活性及构效关系
    第四节 实验部分
第十二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四、菲骈吲哚里西定生物碱的分离与化学结构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娃儿藤属植物研究进展[J]. 李欣坪,付胜男,薛咏梅,王蒙蒙,林玉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22)
  • [2]紫草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提取和杀虫活性研究[D]. 韩旭. 吉林大学, 2020(08)
  • [3]卵叶娃儿藤生物碱(HTBPI)抑制Akt的抗肝细胞癌活性研究[D]. 刘宏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白薇化学成分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J]. 晏英,汤磊,王建塔,胡嘉琪,徐冉,朱高峰,郝小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0(05)
  • [5]白薇生物碱类成分抑制柑橘采后青霉病菌活性[J]. 陈楚英,彭旋,陈金印,万春鹏. 果树学报, 2019(01)
  • [6]毛序棘豆化学与营养成分分析及细胞毒性评价[D]. 孙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7]芳炔的[3+2]反应研究及aza-Prins反应在一些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D]. 徐登禹. 兰州大学, 2017(12)
  • [8]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及发酵条件优化[D]. 薛瑞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9]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D]. 刘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10]菲并吲哚(喹诺)里西啶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学和抗TMV活性研究[D]. 苏波. 南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菲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分离及化学结构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