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松茸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机会性真菌的抑制作用

姬松茸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机会性真菌的抑制作用

一、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凡杭,聂安政,包莉,刘倩,葛嫣珺,申海进[1](2021)在《藿香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藿香是我国传统中草药,广泛应用于暑湿感冒、胸闷、腹痛吐泻等病症的治疗。藿香所含化学成分种类丰富,主要有萜类、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在调节消化系统、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和抗氧化等方面。本研究对数十年来国内外该药材的化学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贾瑞芳[2](2021)在《苏藿香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藿香为唇形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Mey.)O.Ktze)全草。在我国除西北以外的大多数省区均有分布,性微温、味辛,入脾、肺、胃经,具有调节消化系统和糖代谢、抗菌、杀虫等作用。古籍记载及现代相关药理研究表明苏藿香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而且苏藿香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近几年苏藿香的挥发油和药效研究逐渐增多,但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传统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手段对苏藿香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苏藿香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取苏藿香干燥药材(12 kg)打粗粉,用60 kg 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将合并的全部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得浸膏(710g)。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重结晶、中低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的分离方法,从苏藿香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成功鉴定21个化合物:8个黄酮类成分:刺槐素(1)、芹菜素(2)、香叶木素(3)、滨蓟黄素(4)、Acidoflavanone(5)、木犀草素(6)、田蓟苷(7)、藿香苷(8);1个木质素类成分:乙基迷迭香酸(9);6个三萜类成分:熊果酸(10)、山楂酸(11)、乙酰熊果酸(12)、2α,3α,23-trihydroxylurs-12,20(30)-dien-28-oci acid(13)、2α,3α-dihydroxylolean-12-en-28-oic acid(14)、2α,3α,23-trihydroxylurs-12-en-28-oic acid(15);4 个甾体类成分:β-谷甾醇(16)、豆甾醇(17)、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18)、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肉豆蔻酸(20)、棕榈酸(21)。3、5、6、9、12~15、17、18等10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含硫黄酮化合物Acidoflavanone目前仅在藿香和大戟科植物醋栗中有发现。本研究通过HPLC-TOF-MS/MS技术对苏藿香原药材提取物进行了成分表征,解析了21个化合物,其中刺槐素、芹菜素、香叶木素、滨蓟黄素、木犀草素、田蓟苷、藿香苷、乙基迷迭香酸、熊果酸、山楂酸、乙酰熊果酸、2α,3α,23-trihydroxylurs-12,20(30)-dien-28-ociacid、2α,3α-dihydroxylolean-12-en-28-oicacid、谷甾醇 14 个化合物与制备一致,其他可能是分离过程中新合成产物,也可能与仪器空白干扰有关,后分析了化合物ESI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质谱信息,归纳了裂解途径。

高丽[3](2020)在《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观察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特比奈芬乳膏外涂治疗,以治疗28天为判定疗效时间,所有受试者在治疗期间自行消毒生活用品。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及第28天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皮损面积、浸渍程度、糜烂程度、渗出程度以及瘙痒程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对临床治愈病例在治疗结束4周后记录复发情况。以真菌免疫荧光染色镜检结果为实验室观察指标,观察受试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实际完成临床研究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共65例。治疗组痊愈率59.38%,愈显率93.75%,真菌清除率90.93%;对照组痊愈率45.45%,愈显率75.76%,真菌清除率93.94%,提示两组综合疗效及真菌清除率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第14天,皮损浸渍及糜烂程度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3)治疗第28天,治疗组在瘙痒程度、浸渍程度及渗出程度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均<0.05)。(4)治疗组复发率5.26%,对照组复发率20.00%,提示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患者,其疗效与外涂盐酸特比奈芬乳膏疗效相当,且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起效较快,对改善患者的浸渍、糜烂、渗出及瘙痒程度有显着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川,彭成,李馨蕊,熊亮,周勤梅[4](2020)在《广藿香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广藿香为唇形科(Lamiaceae)刺蕊草属(Pogostemon)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是着名的10大"南药"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广藿香中发现得到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单萜、倍半萜、二萜等)、甾体类、生物碱类以及脂肪酸类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调节胃肠道功能和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基于广藿香的广泛应用,本文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对广藿香的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广藿香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常怡雪,甘君妍,王玮哲,寇新宇,冯志攀,李普旺,杨子明,陈煜[5](2019)在《广藿香功效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藿香是我国道地南药之一,具有芳香化浊、祛暑化湿、和胃止呕的功效,是治疗暑湿感冒和消化系统疾病时的常用中药。对广藿香的种植概况、成分分析、功效作用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广藿香的特点性状、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影响因素;整理归纳了广藿香的药理功效;阐述了广藿香的主要加工提取物广藿香精油的应用途径,对其在临床医学、中医药学、化工等方面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李小琪[6](2019)在《广藿香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本文以广藿香药材为研究对象,对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和叶占比等药典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测,同时对挥发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内容进行限量规定;建立薄层色谱法对广藿香药材进行鉴别;建立气相色谱一测多评法对广藿香药材中的四个成分含量同时测定,探讨产地和叶占比对广藿香成分含量的影响;对广藿香药材进行气相指纹图谱研究,整体评价产地及叶占比与广藿香药材内在质量的关联,综合评价广藿香质量优劣,希冀能为广藿香药材质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2方法2.1广藿香药材的收集和检查项目的研究本研究收集了50批药材,测定各批药材的叶占比,2015版药典对广藿香药材的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等项目进行了限度规定,对所有药材均进行了上述项目的检测,同时进一步对广藿香药材的挥发油含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内容进行测定,并作出限量规定。2.2广藿香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定通过对提取方法、展开剂、薄层板、展开温度、湿度及点样量等项目的考察,建立了能同时检测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的薄层色谱方法,并在此条件下对广藿香药材以及土藿香进行了鉴别区分。2.3 G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广藿香药材的四个成分建立G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广藿香药材的四个成分,以百秋李醇为内参物,计算百秋李醇与其它三个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用内标法计算百秋李醇的含量,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β-榄香烯,β-石竹烯,广藿香酮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系统适用性及耐用性考察。利用t检验法比较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和内标法测定值的差异,探讨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研究产地与叶占比对广藿香药材的四个成分含量的影响。2.4广藿香药材的GC指纹图谱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50批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的指纹图谱,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并研究产地及叶占比对广藿香药材整体质量的影响。3结果3.1广藿香药材的收集和检查项目的研究本研究收集的所有广藿香药材的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和叶占比等项目的测定结果均达到了2015版《中国药典》对广藿香的规定。重金属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广藿香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均合格。对广藿香样品中的9种有机氯类农药和多菌灵等农药的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均未超过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2341”的规定。广藿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均达到了总量不得过10μg/kg的限度要求。3.2广藿香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定建立了同时检测百秋李醇及广藿香酮的薄层色谱方法,温度及湿度的实验耐用性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效果,稳定性和安全性等较为理想。在该薄层条件下对不同产地的广藿香药材和土藿香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无明显差异,但能明显区分广藿香和土藿香。3.3 G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广藿香药材的四个成分以百秋李醇为内参物建立了百秋李醇、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广藿香酮的一测多评测定方法,该方法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方法学及系统耐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满足定量分析要求。用本法对50批广藿香药材进行含量测定,与常规内标法测定结果比较,结果无显着性差异。通过对产地和叶占比对广藿香四个成分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叶占比是影响广藿香四个成分含量的主要因素。而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百秋李醇含量除广东湛江产的含量较低,海南万宁产的含量较高外,其余三个成分不同产地没有显着性差异。3.4广藿香药材的GC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广藿香药材的GC指纹图谱,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稳定,重复性好,各产地相似度均在0.9以上。对不同叶占比的共有峰面积研究显示,叶占比增大,共有峰面积增大,说明叶占比与广藿香药材内在质量存在相关性。4结论本文以广藿香药材为研究对象,对药典规定的检查项目进行了检测,同时增加了一些限量检查项目;建立了同时鉴别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两个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能区分出土霍香;建立了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广藿香药材中的四个成分;建立了广藿香药材的GC指纹图谱。对不同产地及不同叶占比广藿香药材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叶占比与广藿香药材质量存在相关性,为提高广藿香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水平奠定基础。

徐雯,吴艳清,丁浩然,修彦凤[7](2017)在《广藿香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广藿香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广藿香为临床常用的芳香化湿药,主要含有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等挥发性成分和黄酮类等非挥发性成分,其具有保护胃肠道、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解热、镇吐、止咳、化痰、通便、抗氧化、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系统等药理作用。

彦培傲,彭成,李芸霞,张若琪[8](2016)在《广藿香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广藿香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抗菌作用备受关注。本文从广藿香的抗菌谱、抗菌活性成分、抗菌机制、不同地域广藿香的抗菌作用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广藿香抗菌活性及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曹鹏然,宋雪婷,陆振雅,程嘉琦,焦明珠,魏金凤[9](2016)在《藿香与广藿香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于目前市场出现将藿香与广藿香混售,以及一些学者提出二者均可做藿香药材使用的情况,本文通过文献搜集和本课题组的研究,以科学的数据与分析对比二者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差异,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二者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卢丽兰[10](2016)在《氮磷钾水平及其配合施用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为唇形科植物,传统以干燥地上部入药,是我国着名的“十大南药”之一,由于广藿香矿质营养理论方面研究较少,生产基地栽培和施肥技术比较落后,导致我国广藿香产量和质量偏低,严重制约了广藿香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分别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研究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量、生理效应及药效成分影响,探讨不同施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量、生理及药效成分变化影响的效应趋势,旨为完善广藿香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1.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广藿香生长和挥发油产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广藿香生长性状参数、氮营养、植株鲜干重量、挥发油含量增加,而茎和叶的挥发油含量下降。在广藿香茎的挥发油中,N1和N2处理的12个药效成分含量均显着高于N4与N5。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苦橙油醇、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含量以N1处理最高。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β-榄香烯、异石竹烯含量在N2处理最高。在广藿香叶的挥发油所测定的成分中,除了α-广藿香烯外。N1和N2处理的其他成分含量均显着高于N4与N5。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δ-愈创木烯、β-荜澄茄烯、异石竹烯、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含量在N1处理最高。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β-榄香烯含量以N2处理最高。广藿香茎和叶挥发油所测定的12个药效成分N1与N2及N4与N5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总之,氮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挥发油,但降低挥发油药效成分含量。2.探讨了氮素营养形态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及药效成分的影响。硝铵比为75:25的处理更能促进广藿香的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增加。硝铵比为75:25有利于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提高,硝铵比为50:50的处理有利于叶绿素b含量的提高。硝铵比为25:75和50:50的处理更有利于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提高。硝铵比为50:50更有利于PAL酶活性的提高。硝铵比为50:50处理有助于提高广藿香茎叶的广藿香酮,而硝铵比25:75处理有利广藿香茎叶广藿香醇和其它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而全硝态氮和全铵态氮(硝铵比为100:0和0:100)处理不利或抑制广藿香茎叶油的药效成分含量形成和积累。硝铵比为75:25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的N、P、K、Ca、Mg元素吸收较好,硝铵比为25:75和0:100处理的广藿香植株N、P、K、Ca、Mg元素含量较低。3.揭示了施磷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随着施磷量增加,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显着升高,且p4、p3处理的显着高于p0、p1处理。在不同个生长期,当施磷量03g/盆,p0p3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着地升高,当施磷量超3g/盆,随着施磷量增加(p3p4),叶绿素含量稍有下降。当施磷量02g/盆(p0p2)时,广藿香植株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显着地升高。当施磷量超2g/盆(p2p4),这三个自由基清除率随着施磷量增加而显着地下降。缺磷时,广藿香植株pal活性最高,p0p1处理的pal活性显着下降,当施磷量14g/盆(p1p4)时,广藿香植株pal酶活性随着施磷量增加而逐渐增强。广藿香茎叶油的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含量最高的出现在p2处理,其次为p3、p1、p4,最低的在p0。广藿香茎叶油的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以p2处理最高,其次为p1,最低的以p4处理,p2显着高于p3、p4。随着施磷量增加,广藿香植株不同组织的n、p、k元素含量也逐渐升高,而磷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其他矿质元素吸收有一定影响。4.研究了施钾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显着升高,且k4、k3处理的显着高于k0、k1处理。当施钾量2g/盆时,广藿香叶绿素a与叶绿素a+b含量较高。当施钾量4g/盆时,广藿香叶绿素b含量较高。当施钾量04g/盆时,随着施钾量(k0k2)增加,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逐渐升高。当施钾量超4g/盆,随着施钾量增加(k2k4),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显着地下降。研究表明,中低钾较利于广藿香叶绿素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过低或过高的钾水平不促进广藿香的叶绿素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广藿香植株的pal酶活性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强。在施钾量04g/盆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广藿香酮含量不断升高,当施钾量超过4g/盆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酮含量逐渐下降。在施钾量02g/盆时,随着施钾量(k0k1)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醇和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逐渐上升,当施钾量超过2g/盆时,随着施钾量(k1k4)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醇和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含量逐渐下降。结果表明高钾量不利于广藿香茎叶油中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植株不同组织的n、p、k元素含量也逐渐升高,而k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其他矿质元素吸收有一定影响。5.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的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均高于对照处理(n0p0k0)。其中以n3p2k2、n2p2k3处理的较高。研究表明,高配比氮磷钾配比有利于广藿香株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的提高。氮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影响很大,磷和钾水平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影响不显着。不同施肥处理的广藿香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高于对照处理(N0P0K0),其中,最高的是N3P2K2处理,其次N2P2K3。广藿香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及PAL酶活性以N1P2K2处理的最高,其次为N1P1K2,最低为N3P2K2处理,研究表明,高氮中高磷钾配比、纯磷钾配比不利广藿香抗氧活性和PAL酶活性的提高,低氮中磷钾配比促进它们的提高。不同元素对广藿香抗氧活性和PAL酶活性作用的影响顺序为氮>磷>钾。广藿香茎叶油不同12个药效成分含量均以N1P2P2处理的最高,N3P2K2处理的最低。研究结果表明,低氮中低磷钾配比有利于广藿香茎叶油的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高氮比例的氮磷钾配比处理可能会抑制它们形成和积累。氮对广藿香药效成分影响最大,其次磷和钾。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的广藿香植株N、P、K含量有一定差异,对照(N0P0K0)处理的N、P、K含量低于其它氮磷钾配施处理,其中以N3P2K2、N2P2K3处理的N、P、K含量较高。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的广藿香植株Ca、Mg含量有些差异,但不显着。6.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品质及广藿香基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都有促进广藿香产量、油量、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但处理之间差异明显。产量及油量以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31.58%和168.10%,60%有机肥+30%化肥处理次之,50%有机肥+50%化肥处理居中;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指标以及12个主要化学成分(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苦橙油醇、β-榄香烯、异石竹烯、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酮、广藿香醇)、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等品质指标都以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最高。广藿香基地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100%有机肥、75%有机肥+25%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50%有机肥+50%化肥处理含量较高,其中100%有机肥处理最高,这三个处理差异不显着。由此可见,75%有机肥+25%化肥配施是适合广藿香施肥的方案。7.广藿香植株氮磷钾营养元素与生长、产量、挥发油量、生理效应因素、药效成分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P、K均与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含油率、含油量、浸出物呈显着正相关,且与叶绿素、PAL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N、P、K均与主要的药效成分呈显着负相关或负相关。广藿香羟、超氧、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与广藿香药效成分呈显着正相关或正相关。

二、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藿香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挥发油类成分
    1.2 非挥发油类成分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萜类化合物
        1.2.2. 1 二萜
        1.2.2. 2 三萜
        1.2.3 酚酸类化合物
        1.2.4 醌类和苯丙素类化合物
        1.2.5 其他成分
2 药理作用
    2.1 调节消化系统
        2.1.1 调节胃肠道
        2.1.2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2.2 抗病原微生物
        2.2.1 抗菌作用
        2.2.2 抗病毒作用
    2.3 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2.4 抗动脉粥样硬化
    2.5 其他药理作用
3 结语

(2)苏藿香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及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藿香药材来源和功效
    第二节 藿香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 挥发性成分
        2. 非挥发性成分
    第三节 藿香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1. 调节消化系统作用
        2. 调节糖代谢作用
        3. 抗氧化作用
        4. 抗菌作用
        5. 抗病毒作用
        6. 杀虫作用
        7. 抗肿瘤作用
        8. 抗凝血作用
    第四节 藿香提取工艺研究现状
    第五节 藿香的食用价值
    第六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苏藿香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实验部分
        1. 仪器与材料
        2. 提取与分离
    第二节 化合物结构解析
    第三节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苏藿香已知成分表征分析及质谱裂解途径
    第一节 实验部分
        1. 仪器与材料
        2. 样品处理
    第二节 实验方法
        1. 色谱条件
        2. 质谱条件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1. 苏藿香已知化学成分的表征分析
        2. 黄酮类成分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裂解途径
        3. 木质素类成分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裂解途径
        4. 三萜类成分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裂解途径
        5. 甾体类成分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裂解途径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创新点和工作展望
        1. 创新点
        2. 工作展望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两组患者病例完成情况
        1.1.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1.1.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1.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1.5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积分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2.6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药物组成及方法
        2.1.2 对照组药物及方法
        2.1.3 日常护理
        2.1.4 治疗疗程及随访
        2.1.5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2.2.1 临床指标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复发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3.1 临床疗效判定
        2.3.2 真菌学疗效判定
        2.3.3 复发情况评价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分布比较
        3.3 治疗14天时两组临床表现总分对比
        3.4 治疗28天两组临床表现总分对比
        3.5 第14天治疗组各项积分对比
        3.6 第14天对照组各项积分对比
        3.7 两组第14天各项积分对比
        3.8 治疗28天治疗组各项积分对比
        3.9 治疗28天对照组各项积分组内对比
        3.10 两组第28天各积分组间对比
        3.11 皮损程度与真菌学疗效相关性分析
        3.12 两组真菌学疗效
        3.13 两组复发率比较
        3.14 不良反应
讨论
    1.西医对足癣的认识
    2.中医对足癣的认识
    3.对吹烘疗法的认识
    4.对“风能胜湿”理论的阐述
    5.立论依据
    6.方药组成及药理分析
        6.1 方药组成及配伍分析
        6.2 单味药分析
        6.3 对照组药物分析
    7.结果分析
        7.1 综合疗效分析
        7.2 临床指标分析
        7.3 真菌清除疗效分析
        7.4 复发率分析
    8.特色及创新点
    9.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足癣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中医认识
        1.1 病名及症状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3.1 风湿毒聚证
        1.3.2 湿热浸淫证
        1.3.3 血虚风燥证
        1.4 中药外治疗法
        1.4.1 中药制剂
        1.4.2 中医外治方法
    2.西医对足癣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临床表现
        2.2.1 角化过度型
        2.2.2 丘疹鳞屑型
        2.2.3 水疱型
        2.2.4 趾间糜烂型
        2.3 实验室检查
        2.3.1 真菌镜检
        2.3.2 真菌培养
        2.3.3 皮肤镜
        2.3.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
        2.3.5 病理检查
        2.4 .诊断及鉴别诊断
        2.5 西医治疗
        2.5.1 局部治疗
        2.5.2 系统治疗
        2.5.3 联合疗法
        2.5.4 其他治疗方法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广藿香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1.2 萜类化合物
        1.2.1 倍半萜类
        1.2.2 二萜及三萜类
    1.3 苯丙素类化合物
    1.4 甾体类化合物
    1.5 含氮类化合物
    1.6 其它化合物
2 药理作用
    2.1 抗病原微生物
        2.1.1 抗菌
        2.1.2 抗病毒
        2.1.3 杀寄生虫
    2.2 调节胃肠功能
    2.3 止咳、平喘、止呕
    2.4 抗炎、镇痛
    2.5 其他药理作用
3 小结

(5)广藿香功效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藿香的种植情况
2 广藿香成分分析
    2.1 挥发油成分
    2.2 挥发油的影响因素
    2.3 非挥发性成分
3 广藿香的功效作用
    3.1 抗菌抗毒
    3.2 开胃止呕
    3.3 消炎止痛
    3.4 清热解暑
    3.5 杀虫增效
    3.6 其他作用
4 广藿香的应用价值
5 总结及展望

(6)广藿香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广藿香药材的收集及检查项目的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杂质、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2.2 挥发油含量和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2.3 重金属及有害毒素检测
        2.4 九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
        2.5 多菌灵等农药残留量测定
        2.6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广藿香的薄层色谱鉴别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薄层色谱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4 薄层色谱条件的建立
        2.5 方法耐用性实验
        2.6 不同产地广藿香的薄层鉴别
        2.7 广藿香与土霍香的薄层鉴别
    3 小结与讨论
        3.1 薄层色谱条件的确定
        3.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确定
        3.3 薄层色谱鉴别结果分析
第三章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广藿香中四种成分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内标溶液制备
        2.4 混合对照品溶液制备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 含量测定条件的建立
        2.7 方法学考察
        2.8 一测多评法耐用性及系统适应性评价
        2.9 样品一测多评与内标法含量测定比较
        2.10 数据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确定
        3.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确定
        3.3 内标参照物的选择
        3.4 测定结果分析
第四章 广藿香药材的G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内标溶液的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 参照峰选择
        2.6 方法学考察
        2.7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2.8 数据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藿香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件

(7)广藿香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胃肠道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1 抗真菌
    2.2 抗细菌
    2.3 抗病毒
    2.4 抗疟原虫
3 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4 镇吐、止咳、化痰作用
5 通便作用
6 抗氧化作用
7 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系统作用
8 其他作用
9 小结

(8)广藿香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谱
    1.1 广藿香对细菌的抗菌作用
    1.2 广藿香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2 抗菌活性成分
    2.1 广藿香不同提取物
    2.2 广藿香单体化合物
        2.2.1 广藿香酮
        2.2.2 广藿香醇和萜烯类化合物
        2.2.3 其他成分
3 抗菌机制
4 不同地域产广藿香的抗菌作用
5 广藿香抗菌的应用前景
6 总结与展望

(9)藿香与广藿香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藿香与广藿香药材来源及功效等
2 藿香与广藿香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2.1 挥发油成分对比分析
    2.2 非挥发性成分对比分析
3 藿香与广藿香生物活性对比分析
    3.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3.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3 其他方面的作用
4 讨论

(10)氮磷钾水平及其配合施用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 药用植物营养特性研究
        1.2.1 药用植物的营养生理特性
        1.2.2 矿质元素与药用植物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关系
    1.3 药用广藿香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1.3.1 药用广藿香的栽培历史
        1.3.2 药用广藿香的性味与功能主治
        1.3.3 药用广藿香的资源与分布
        1.3.4 药用广藿香的药理作用
        1.3.5 药用广藿香的植物学特征
        1.3.6 药用广藿香的挥发油及主要化学成分
        1.3.7 广藿香施肥进展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氮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施氮量对广藿香氮营养的影响
        2.2.2 不同施氮量对广藿香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2.3 不同施氮量对广藿香干物质积累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施氮量对广藿香药效成分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挥发油的影响
        3.2.3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3.2.4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3.2.5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3.2.6 不同硝铵比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矿质元素与生长、生理、主要药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含油量的影响
        3.3.2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3.3.3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3.3.4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施磷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2.2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挥发油的影响
        4.2.3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4.2.4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4.2.5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4.2.6 不同施磷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矿质元素与生长、生理、主要药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的影响
        4.3.2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4.3.4 不同施磷量对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4.3.5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施钾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实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2.2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挥发油的影响
        5.2.3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5.2.4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化学成分的影响
        5.2.5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5.2.6 不同施钾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矿质元素与生长、生理、主要药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的影响
        5.3.2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5.3.3 不同施钾量对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5.3.4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实验设计
        6.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6.2.2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挥发油的影响
        6.2.3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6.2.4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6.2.5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6.2.6 氮磷钾配施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矿质元素与生长、生理、主要药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3.1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的影响
        6.3.2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6.3.3 氮磷钾配施对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6.3.4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广藿香生长、药效成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实验设计
        7.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广藿香生长的影响
        7.2.2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广藿香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
        7.2.3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广藿香药效成分的影响
    7.3 讨论
    7.4 结论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藿香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凡杭,聂安政,包莉,刘倩,葛嫣珺,申海进.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1
  • [2]苏藿香化学成分研究[D]. 贾瑞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研究[D]. 高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广藿香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马川,彭成,李馨蕊,熊亮,周勤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1)
  • [5]广藿香功效及应用进展[J]. 常怡雪,甘君妍,王玮哲,寇新宇,冯志攀,李普旺,杨子明,陈煜. 热带农业科学, 2019(12)
  • [6]广藿香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D]. 李小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广藿香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徐雯,吴艳清,丁浩然,修彦凤.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10)
  • [8]广藿香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J]. 彦培傲,彭成,李芸霞,张若琪. 华西药学杂志, 2016(05)
  • [9]藿香与广藿香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比较研究[J]. 曹鹏然,宋雪婷,陆振雅,程嘉琦,焦明珠,魏金凤.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2)
  • [10]氮磷钾水平及其配合施用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影响的研究[D]. 卢丽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姬松茸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机会性真菌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