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力威药业集团寻求中国合作伙伴

德国力威药业集团寻求中国合作伙伴

一、德国利伟医药集团寻求中国合作方(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睿[1](2021)在《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国联通和云南白药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混合所有制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新的经济方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战略投资者是国企混改中最常被采用且实施效果显着的改革方式,在混改过程中不可或缺。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股权集中、一股独大;董事会决策效率低下,缺乏独立性;所有者与经营者背离,管理层激励不足缺乏动力等诸多公司治理问题。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可以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企业活力,加快创新业务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提升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研发资金的投入。本文通过研究战略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期望为后续混改提供新的思路,为战略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提供现实依据。本文选取中国联通和云南白药两家引入民资背景战略投资者的国有企业为案例。首先在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立战略投资者对企业创新影响机制的机理分析框架;其次对两家案例企业战略投资者的类型、数量、实力及契合度进行对比,探究战略投资者特点的不同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再次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独立性及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研究二者在公司治理改革措施上的异同点以及对后续结论的不同影响;最后从政府补助、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及专利产出四个角度研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对国有企业治理机制起到良好的改善与优化作用。(2)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改善对国有企业创新产生积极作用。(3)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创新的作用受其自身综合实力的影响,要注重战略投资者的资质,选择资金雄厚、改革与管理经验丰富且具有协同效应和资源互补的合作伙伴。本文创新点包括以下三点:(1)从研究对象上,不再选择以往境外上市银行,尝试以民营背景战略投资者为主;(2)从研究内容上,采用多案例分析,对两家案例企业战略投资者的类型、数量、实力及契合度和公司治理改革措施进行对比,探究战略投资者的特点和公司治理改革措施的不同对结论的影响差异;(3)从研究体系上,不再着重于一者单独研究,尝试将战略投资者、公司治理和企业创新纳入一个研究体系,探究其内在联系。

王思梦[2](2021)在《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活动一直贯穿其中,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企业,创新对于企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大多数企业都很难在不依赖于合作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因此,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不同主体合作而形成的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已经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使联盟企业提高创新运行效率和创新成效,提升创新选择策略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了应对迅猛发展的市场环境,战略联盟成为企业能够有效实现创新行为的重要途径。联盟企业因为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知识、结构等方面使得该联盟企业有能力动员其他伙伴达成合作,这种能力即联盟权力,包括(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关系权力)。企业通过运用联盟权力,对联盟成员行为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联盟间异质性知识和资源流动能够推动联盟成员开展双元创新(包括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为此,本文在借鉴和融合已有研究基础上,以权力依赖理论、双元理论、搜索理论、跨界创新研究为支撑点,以“联盟权力如何影响企业双元创新”这关键研究问题,建立“联盟权力—联盟惯例—企业双元创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回答以下三个子问题来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进而对结果进行讨论:(1)企业构建的联盟中,其联盟权力与双元创新有何关系?(2)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路径是什么?(3)跨界创新视角下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对联盟惯例与双元创新的机制,在利用式创新为因变量和探索式创新为因变量情况下,是否有不同影响?为了回答三个子研究,本文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11组假设进行研究,接着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探索与分析。1.通过权力的由来,到网络权力概念的产生,再延伸到联盟权力的概念,建立了联盟权力分析维度,以此为基础,构建联盟权力与企业双元创新之间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指出联盟权力不仅能直接作用于企业双元创新,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联盟惯例提升企业的两种创新活动。2.在“联盟权力——联盟惯例——双元创新”基础上,提出联盟权力提升企业双元创新的9组研究假设,并通过对330家本土企业的问卷调查,录入,形成数据文件资料,利用AMOS 25.0软件对联盟权力、联盟惯例与企业双元创新三者之间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由此指出:联盟权力能通过联盟惯例提升企业双元创新。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这两个调节变量,从跨界创新视角深入考察跨界搜索、跨界整合分别对企业双元创新影响机制,关注二者是否在因变量的两个子维度中存在不同,是否都显着。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实证检验,最终形成了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影响联盟惯例与双元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模型。基于以上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联盟企业中,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有正向影响。联盟权力的四个子维度: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关系权力均对企业双元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本文实证研究共收集330份有效数据,通过科学规范的统计学研究方法显示,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和关系权力都有助于企业双元创新的提升。企业通过联盟权力中的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和关系权力来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联盟惯例的作用将联盟企业家大量存在的知识、信息、经验规范化、系统化、从而提高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2.联盟惯例的中介效应存在于“联盟权力——企业双元创新”这个关系中。联盟权力通过促进联盟惯例而影响企业双元创新。本文通过运用AMOS 25.0软件对330份数据建立初始模型参数估计发现:联盟惯例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在知识权力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在认同权力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中扮演着完全中介作用,在结构权力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中仅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样,联盟惯例在关系权力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中仅扮演部分中介作用;联盟惯例在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关系权力与企业利用式创新之间的积极关系中扮演部分中介作用。3.基于跨界创新视角,本文认为,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在联盟惯例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跨界搜索能够显着调节联盟惯例与企业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也能显着调节联盟惯例与利用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跨界整合在联盟惯例对企业利用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跨界整合在联盟惯例对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中不显着。本文围绕联盟权力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在综合运用权力依赖理论、双元理论、组织搜索理论、创新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剖析联盟权力对于提升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联盟惯例的中介机制以及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的调节机制。相较于此前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拓展了权力在联盟背景下维度的划分。本文打开了“联盟权力”这一构念的黑箱,拓展了权力在联盟领域的维度划分。本研究中“联盟权力”的概念是由组织权力和网络权力发展演化而来,目前学界对联盟权力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和测量。基于联盟背景,权力依赖理论视角下提出的联盟权力的四个子维度,即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关系权力,有助于克服联盟研究中联盟权力概念的宽泛,难以操作测量等问题。2.深化了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作用机制的研究。联盟权力可以使联盟企业拥有更多的能力协调联盟内部成员的矛盾,调动联盟成员的资源,保证联盟有序的运行,现有学者同时也认识到,联盟惯例是联盟企业获取异质性知识的重要来源,维持联盟稳定的要素,且对于企业创新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构建了“联盟权力——联盟惯例——双元创新”的结构框架,企业通过联盟权力中的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和关系权力来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促进联盟惯例的稳定运行,将大量知识、经验、资源合理规划,以此保障联盟内企业合作的高效进行,为联盟企业减少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3.丰富了跨界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从跨界创新视角出发,丰富了有关跨界搜索与跨界整合关系的情景变量。跨界创新视角是本文的亮点,联盟企业间是跨界合作,为了开展和推进创新,更需要考虑跨界创新。本文从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两个角度探讨它们在联盟惯例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之间的影响作用,这也是对联盟权力作用机制的进一步补充,丰富了“联盟惯例——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中,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进一步补充了联盟惯例的相关理论,深化了双元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4.丰富了联盟相关的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联盟权力对双元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索,以及跨界搜索、跨界整合调节作用下联盟惯例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对传统的机械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总结,从而为案例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现实支撑。

万雨寒[3](2020)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无论是“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实施,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共建,在不断深化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寻求合作共赢是中国不断坚持的道路。积极投身到国际化的浪潮中,不仅要吸引外资,更要主动地对外投资,中国企业也牢牢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通过对外投资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面对日益复杂深刻的国际环境,在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好逆向技术溢出是本文研究主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和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然后结合国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并试图梳理出逆向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随着这一现象愈发普遍,学者们逐渐开始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主要是关注投资动机。针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国内学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证实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逆向技术溢出。而学者们在对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时,选用了不同的指标,包括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专利质量、新产品数量等多种指标。通过对我国相关现状的分析,本文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后投资逐渐趋于稳定和理性,但仍存在东西部区域差异较大等问题,我国整体的研发投入也是稳定增长,专利产出也在不断上升,但目前也存在研发强度依然较低等不足。之后,本文进一步对逆向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进行梳理,并选取了具体企业的案例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均存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途径,企业层面如网络学习和利润分摊等机制,产业层面如示范学习和产业关联等机制,不仅影响同产业的企业,还会影响上下游的关联产业,在获得逆向技术溢出后又可以进一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投入端和产出端。实证分析阶段本文选取2015—2017年间我国有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构建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对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专利产出水平影响的相关模型,在进行了全国层面的面板回归检验之后,又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进一步进行了回归检验,试图找出其中的地域差别,也分行业对实证结果进行了验证。主要结论有: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正效应,包括对研发投入水平和专利产出水平均有显着的正效应,但对后者的促进效果较小;东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也具有略高于全国层面的显着的正效应;中西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不显着的正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主要针对我国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给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基于明显的地域差异,中西部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开展对外的投资交流,同时注意投资的动机和质量,确保能够有效地吸收技术外溢,实现更有效率的对外投资。其次对于产业而言,制造业产业整体而言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具有技术优势的东道国进行投资更容易获得逆向技术溢出,制造业产业应该继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促进本国企业技术的提升,也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最后我国仍然需要更公开透明的投资环境,给予民营企业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进一步刺激中西部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需要注意整体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林明灯[4](2020)在《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指出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曾经是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特有的经济现象,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也以其为研究对象,成果丰富且已形成较为完善理论体系。然而近十年,中国OFDI呈几何式增长,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下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仍逆势上扬,并于2016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企“走出去”发展轨迹,无法用传统OFDI理论中利益最大化解释: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趋势下,中企留在国内深耕发展才是合理选择,加之中企整体呈现国际化经验匮乏,自主品牌与技术拥有度较低等特征。传统理论无法从微观视域对中企OFDI行为做出合理解释,究其原因,发达经济体国内制度质量较高,营商环境优越,企业开展跨境投资无“后顾之忧”,无需考虑制度成本与政府寻租,母国制度可视为基本“背景”,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普遍制度建设滞后,政府干预较高,尤其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企OFDI收益更多体现宏观经济利益,而企业微观利益是被兼顾的,其OFDI行为势必受区域制度政策、地方政府治理、国际双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探讨和回应下述核心问题:国际投资领域中,母国制度包含哪些维度?它们间关系是什么?是否都能显着影响企业OFDI?母国制度能否与经典OFDI理论中的资源观、区位观相结合?最后,基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区域间制度体系演化差异大,地方政府调控力度高、范围广,涉外(投资)协议种类多、缔约频繁的特点,区域制度质量和企业OFDI选择是否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据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梳理现有国际投资理论与研究基础上,综合中国对外投资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有效评估母国制度影响中企OFDI的有效性。(2)以新制度经济学等经典理论为基础,解析母国制度的理论内涵与框架结构,并在修订OLI范式基础上构建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3)以2003-2015年上市企业OFDI决策为样本,通过Logit模型实证检验母国制度对中企国际化选择的直接影响与调节效应。(4)为中国政府提升区域OFDI水平提供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思路线索,本文得出结论可归纳为下:(1)母国制度分为国内层面(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国际层面(涉外制度),共三个维度。国内层面:税制结构优化、信贷制度改革、技术市场成熟、知识产权完善,政府干预降低,补助补贴增多、审批效能提升,腐败活动减少,都能激励中企境外投资,呈现对OFDI的“挤入”效应,另一方面,物权保护力度提升,契约机制有效实施,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公共品高质量供给,反而会抑制中企“走出去”,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国际层面:避免双重征税制度与双边投资协议多以资本流入国身份签订,中企在“走出去”进程中无法得到缔约国高标准待遇,因而两类协议无法促使中企OFDI,甚至避免双重征税制度更多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与之相反,自由贸易协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投资保护与投资激励态度更为积极、开放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条款更具操作性,激励中企到缔约国投资作用效果更佳。(2)母国制度也能以企业所有权优势(或东道国区位优势)为媒介,间接影响企业OFDI选择。国内层面:物权制度、契约制度、信贷制度、技术交易市场与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以及政府干涉降低,补贴规模增大,寻租行为减少,都能赋予创新型中企更高水平的技术所有权优势,呈现母国制度“强化”技术所有权优势特征;而企业承担税率降低,公共品供给效率提升,研发投入较多企业倾向留在国内发展,呈现母国制度“弱化”创新型企业OFDI意愿特征。国际层面:涉外制度能优化东道国较低的法治质量与营商环境(如双边投资协议与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东道国沉重的税收负担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中资流入的抑制作用(如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中企到制度区位优势缺失的缔约国OFDI,呈现涉外制度“强化”东道国区位优势特征。(3)从“两个统筹”到“三个统筹”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国内层面,制度环境作为母国制度最为稳定的制度内核,其本身是静态框架,需要政府构建与之适应的执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本文考察国内制度的十二个子制度对微观特征异质企业OFDI影响差异,可以帮助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如何利用中企在OFDI决策上表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精准激励目标企业“走出去”;国际层面,既需要中国研究借鉴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国内制度,为中企培育“走出去”能力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也要求政府调整国内制度政策工具,配合涉外(投资)制度体系效率效能发挥,以争取国际投资领域更大的制度性权力。本文考察中企至签订不同涉外(投资)制度的缔约国OFDI呈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所得结论能帮助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进程中更好实现“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母国制度视角对OFDI研究,建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OFDI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第二,本文将母国制度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OL优势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投资理论。第三,本文的研究对将从国际规则国内化以及国内规则国际化两条路径着手,推动现有治理机制和规则体系变革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郭欣[5](2020)在《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对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外宣资料作为企业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利于国内外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高质量的企业外宣资料翻译,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十二届欧洽会部分中方参会企业外宣资料作为原文文本,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适当的翻译技巧,以提高这些外宣资料的可读性。本项目的翻译过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完成,其内容包括四方面:词语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两种语言的对等比字面上的严格对应更为重要。在此报告中,作者分析了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如四字结构,无主句,长难句并通过加注、省略、增译、拆分及重组的翻译技巧,实现了这些外宣资料原文及其译文之间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由此,译文更易于目标读者理解,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此促进中欧双方企业进一步合作。本报告在翻译项目完成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译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了解项目背景、客户需求,进行术语库建立及翻译前对原文进行分析;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以及选取有效的的翻译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本翻译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提供相应参考,对以后的翻译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姜贺[6](2019)在《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新创企业是实施这一重要举措的关键载体,是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主导力量。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动新创企业的健康成长,并将其培育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组织已经成为我国在现实背景下促进“双创”政策落地的战略选择。近几年,我国创业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茶,而如何推动新创企业的持续成长,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新创企业由于“新进入缺陷”,面临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通过良好的供应链关系质量来获取所需资源,逐渐成新创企业持续成长的有力支撑。遗憾的是,已有成果多以发达国家为研究背景,以成熟企业为研究对象,甚至有些结论出现分歧。文献梳理后发现,关于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涉及中国新创企业的研究更少,而现实亟需解决该理论问题,为新创企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基于此,本文遵循科学的研究范式,在文献梳理以及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聚焦研究重点,逐层深入地解答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供应链关系质量如何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其调节机制如何?第二:供应链关系质量如何通过桥接因素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其中介机制如何?第三:供应链关系质量如何动态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其演化机制如何?三个问题通过三个子研究予以系统剖析,子研究一(调节效应)关注本研究的基本影响机制,子研究二(有调节的中介)是在子研究一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重在破解内在桥接机制,子研究三(演化机制)是在子研究一、二的静态分析基础上,从动态演化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三个子研究完整构成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逻辑框架和解析路径,从而为新创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并取得了一定理论进展。结论一,通过子研究一的大样本数据检验,分析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基本作用和调节效应,得出如下结论: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创新性成长绩效呈倒U型影响关系,对新创企业市场性成长绩效呈正向作用关系,并且创新导向仅在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创新性成长绩效的过程中具有显着调节作用,而市场导向在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创新性以及市场性成长绩效的过程中均具有显着调节作用。本研究厘清了部分学者片面认为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单纯倒U型或者单纯线性作用关系的分歧性结论,推动了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理论的发展。此外,创新导向以及市场导向在供应链关系质量和成长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新创企业采取合适战略促进企业成长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结论二,通过子研究二的大样本数据检验,探究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的内在中介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供应链关系质量通过知识重构能力进而影响新创企业的创新性成长绩效,通过营销整合能力进而影响新创企业的市场性成长绩效,并且供应链关系质量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作用通过知识重构能力能够对创新性成长绩效产生影响;供应链关系质量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作用通过营销整合能力能够对市场性成长绩效产生影响。全面系统地对我国新创企业如何通过建立适宜供应链关系质量进而影响企业成长绩效的作用“黑箱”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企业成长绩效中介机制的相关研究。结论三,通过子研究三的多阶段单案例研究,探索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纵向演化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过程具有动态性,新创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完善阶段),与外部合作组织构建适宜的供应链关系质量。本文借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新创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每个不同阶段,分析影响供应链关系质量变化的因素和规律,探究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企业成长绩效的动态演化机制,使得新创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动态变化构建适宜的供应链关系质量,从而促进成长绩效。综上,本文以现实问题驱动为背景,以供应链关系质量理论为基础,探索性地对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拓展和深化了新创企业的成长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理论贡献一,构建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基本理论模型,厘清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存在的结论分歧,完善了新创企业通过供应链关系质量促进创新性以及市场性成长绩效的情境理论。理论贡献二,创建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IPO模型,解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中介机制,丰富了供应链关系质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以及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的相关研究,对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理论贡献三,建立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动态发展模型,探明了两者之间的纵向演化过程,即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结合环境不确定性、资源禀赋及战略匹配等理论,分析了新创企业从初创阶段到完善阶段的供应链关系质量的演化及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弥补了现有文献中较少考虑时间视角下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变化规律的缺憾,从而分阶段提出促进新创企业成长的供应链关系管理策略,为新创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理论指导。

郭云龙[7](2019)在《双创背景下C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14年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后,国家就高度重视双创领域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支持双创的政策文件,同时也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很好承载双创理念的组织机构形式。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参观完柴火创客空间后,对这种新型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客空间在国外发展了几十年,是创客活动和创客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好地起到了支持创新创业的作用。国家在借鉴国外创客空间的发展经验,并总结了国内各地创新创业服务经验后,倡导建立一种可以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丰富创新创业活动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众创空间。随后众创空间在国内发展飞速,并产生了种类丰富的运营模式。C众创空间是由D大学杰出校友捐赠,学校本部运营的高校众创空间。它依托于国内重点高校D大学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学科,吸引了众多本校师生以及合作企业入驻。它还是成都市政府落地“双创”政策,与D大学实施“一校一带”计划的产物。拥有如此雄厚的基础,它的运营模式如何,能否充分发挥众创空间服务创新创业的功能。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文首先分析了双创理念的提出背景,重点梳理了与众创空间关系紧密的双创政策,发现众创空间就是双创政策进一步深化的时代产物。之后又梳理了与众创空间联系密切的相关概念,如创客、创客文化、创客空间等,并简单介绍了国外创客空间的发展历程。之后基于多个维度对国内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进行分类,并着重介绍了基于运营主体的模式分类,同时也简单介绍国外创客空间的模式分类,并提炼出一些经验。在之后的内容里,在对C众创空间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C空间的双创背景和运营概况,并运用众创空间综合服务能力的三维评价体系对C空间的运营模式进行考量,得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最后在上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众创空间的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

徐晓丹[8](2018)在《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带给国家的巨大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图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开展高校协同创新正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形势提出的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跨文化、跨领域、多主体参与的非线性创新组织模式,与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客观评价、有效激励,寻求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以促进高校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是国家面临的客观现实难题,也是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研究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网络理论等,采用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以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协同创新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路径,重点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机制和现实问题,在借鉴吸收国外协同创新制度设计、组织模式、运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共同治理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路径。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国家首批认定的14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的13家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具体分析这些自然形成的不同协同创新中心的利益述求以及影响协同创新利益配置的复杂因素,探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及其实现途径。本研究发现,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性,不仅是简单的政策构想和理论创新模式,而是长期以来人类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根本是体制机制创新。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协同创新进行利益配置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主要表现为重大任务承担能力和科研产出贡献度。面对高校协同创新这样一种由多元异质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组成的复杂性开放系统,建立健全具有合理的配置原则、科学的评价体系、理性的契约过程和完善的配套政策的利益配置机制成为必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需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

俞灵灵[9](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提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范嫣[10](2016)在《大陆地区的境外出版机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许多出版企业开展国际化战略,开拓全球市场,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出版业的国际交流日益兴盛。由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人口市场,境外出版机构十分看重我国广阔的图书市场。自我国加入《伯尔尼版权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和世界贸易组织,不少境外出版机构得以进入大陆开展业务,但同时也面临着政策法规和语言文化的双重障碍。目前,许多实力雄厚的境外出版机构采用各种方式进入我国大陆图书市场,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是直接投资,即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大陆设立机构。受限于政策法规,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机构,合法的机构类型共有四种: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独资企业和大陆办事处或代表处。本文以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的机构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不同出版领域的境外出版机构直接投资在大陆设立的机构实体的业务范围、经营现状等,得出四类机构在大陆经营的优势和劣势。通过阅读整理各类相关文献,选取三家机构作为案例研究以及采访三位资深出版人获取机构经营情况等资料,本文最终揭示了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机构的特征以及对大陆出版机构的影响,总结出境外出版机构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大陆需要思考的问题,设计在大陆生存的合理策略。结论可供未来选择以直接投资设立机构方式进入大陆的境外出版机构借鉴,也对我国出版企业在境外设立机构提供参考,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具有启示意义。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国内外网站和大量出版类报刊文献,笔者搜罗并整理出一份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的机构名录。以此为基础,介绍境外出版机构进入大陆的背景,给出研究意义,并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同时界定本文涉及的概念,明晰研究范围,说明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至四部分是文章主体,从合资或独资的角度,每一部分研究一种机构类型。第二部分研究“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合资经营企业或合作经营企业”,以凤凰阿歇特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为例;第三部分研究“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独资企业”,以南京康轩文教图书有限公司为例;第四部分研究“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以励讯集团大陆办事处为例。这三部分的基本框架相同,首先介绍每一种机构类型的发展现状,然后辅之以具体案例分析。第五部分,从出资方式、业务范围和受限程度三个层次,分析境外出版机构设立的不同机构类型在大陆经营的优势或劣势。第六部分,总结全文,首先是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机构的特征:不同出版领域的境外出版机构在机构类型的选择上有所偏好,大部分境外出版机构仅选择—种机构类型,少量境外出版机构选择两种以上机构类型组合开展业务等。基于此,从境外出版机构的角度看,在大陆设立机构需要参考多种因素,立足于自身的出版领域和特色资源,慎重选择机构的业务布局和经营策略。而从大陆出版机构的角度,应和境外出版机构合作共赢,学习出版“走出去”的经验;同时也要严格遵守大陆出版政策,保证大陆出版业的安全。最后,指出了本文尚存的不足。

二、德国利伟医药集团寻求中国合作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利伟医药集团寻求中国合作方(论文提纲范文)

(1)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国联通和云南白药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战略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
        1.2.2 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
        1.2.3 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混合所有制
        2.1.2 战略投资者
        2.1.3 公司治理
        2.1.4 企业创新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激励理论
        2.2.3 创新理论
        2.2.4 协同效应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略投资者影响国有企业创新的机制分析
    3.1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分析
        3.1.1 顺应政策导向,探索国企改革新路径
        3.1.2 理顺体制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3.1.3 获取战略资源,强化自身竞争优势
    3.2 战略投资者的类型分析
        3.2.1 核心技术型战略投资者
        3.2.2 战略资源型战略投资者
    3.3 战略投资者影响企业创新的路径分析
        3.3.1 战略投资者的特点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3.3.2 战略投资者的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概况
    4.1 研究设计
        4.1.1 案例选择原因
        4.1.2 数据收集
    4.2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分析
        4.2.1 中国联通
        4.2.2 云南白药
    4.3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分析
        4.3.1 案例简介
        4.3.2 战略投资者
        4.3.3 混改历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引入战略投资者特点的不同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
        5.1.1 战略投资者类型
        5.1.2 战略投资者实力
        5.1.3 契合度
    5.2 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5.2.1 股权结构
        5.2.2 董事会独立性
        5.2.3 管理层激励
    5.3 引入战略投资者后不同公司治理背景下企业创新对比分析
        5.3.1 政府补助
        5.3.2 R&D投入
        5.3.3 研发人数
        5.3.4 专利产出
        5.3.5 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关键概念界定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联盟权力研究的演化:从组织到联盟
        2.1.1 组织权力的概念与来源
        2.1.2 联盟权力的内涵与来源
        2.1.3 网络权力与联盟权力
        2.1.4 联盟权力与创新
    2.2 惯例研究的演化:从组织到联盟
        2.2.1 组织惯例的内涵
        2.2.2 组织惯例的特性
        2.2.3 惯例:从组织、网络到联盟
    2.3 跨界搜索的相关研究
        2.3.1 跨界搜索的内涵
        2.3.2 跨界搜索的维度
        2.3.3 跨界搜索的影响因素
    2.4 跨界整合的相关研究
        2.4.1 跨界整合的内涵
        2.4.2 跨界整合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2.5 双元创新的相关研究
        2.5.1 双元理论
        2.5.2 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平衡
        2.5.3 双元创新与联盟相关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盟权力与企业双元创新的理论模型
    3.1 联盟权力的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
        3.1.1 知识权力
        3.1.2 结构权力
        3.1.3 认同权力
        3.1.4 关系权力
    3.2 联盟权力与双元创新的关系
        3.2.1 知识权力与双元创新
        3.2.2 结构权力与双元创新
        3.2.3 认同权力与双元创新
        3.2.4 关系权力与双元创新
    3.3 联盟惯例的中介效应
        3.3.1 联盟惯例在联盟权力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3.3.2 联盟惯例在联盟权力与利用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3.4 跨界搜索的调节效应
        3.4.1 跨界搜索对联盟惯例与探索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3.4.2 跨界搜索对联盟惯例与利用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3.5 跨界整合的调节效应
        3.5.1 跨界整合对联盟惯例与探索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3.5.2 跨界整合对联盟惯例与利用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3.6 联盟权力影响双元创新的理论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实证研究方法
    4.2 问卷设计
        4.2.1 问卷设计原则
        4.2.2 问卷设计过程
        4.2.3 问卷防偏措施
    4.3 变量测量
        4.3.1 被解释变量:联盟权力
        4.3.2 中介变量:联盟惯例
        4.3.3 调节变量: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
        4.3.4 因变量:双元创新
        4.3.5 控制变量
    4.4 问卷的预调研
        4.4.1 预测试分析方法
        4.4.2 预调研数据收集
        4.4.3 预调研样本数据分析
        4.4.4 问卷定稿
    4.5 样本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4.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5.2 样本特征
    4.6 分析方法
        4.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6.2 相关分析
        4.6.3 多元回归分析
        4.6.4 结构方程模型
        4.6.5 解释性案例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1.1 联盟权力
        5.1.2 联盟惯例
        5.1.3 跨界搜索
        5.1.4 跨界整合
        5.1.5 双元创新
    5.2 联盟权力影响企业双元创新机理的验证
        5.2.1 初步数据分析
        5.2.2 联盟权力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联盟权力对联盟惯例的影响分析
        5.2.4 联盟惯例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5.2.5 整体模型旳拟合与参数估计
        5.2.6 中介效用的分析与验证
    5.3 调节作用验证
        5.3.1 相关分析
        5.3.2 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5.3.3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5.4.2 联盟权力与双元创新的作用机制讨论
        5.4.3 跨界搜索的调节效应讨论
        5.4.4 跨界整合的调节效应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联盟权力与企业双元创新的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背景
        6.1.1 企业联盟相关研究
        6.1.2 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6.2 案例选择与资料收集方法
        6.2.1 案例企业的选择
        6.2.2 案例企业简介
        6.2.3 案例搜集与方法
    6.3 案例分析
        6.3.1 分析框架
        6.3.2 联盟权力和联盟惯例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6.3.3 跨界搜索对联盟惯例与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6.3.4 跨界整合对联盟惯例与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6.4 案例结论与启示
        6.4.1 案例结论
        6.4.2 案例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理论贡献
        7.1.2 管理启示
    7.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企业双元创新问卷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OFDI逆向技术溢出
        一、OFDI理论研究
        二、逆向技术溢出理论研究
        三、逆向技术溢出实证研究
    第二节 企业创新绩效
    第三节 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创新
    第四节 文献简评
第三章 我国OFDI与企业创新绩效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OFDI发展与现状
        一、投资总量
        二、投资主体分布
        三、东道国分布
        四、行业分布
        五、我国OFDI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企业创新绩效发展与现状
        一、研发投入
        二、专利数量
    第三节 我国OFDI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现状
        一、我国OFDI获得逆向技术溢出的现状
        二、OFDI与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动态比较
第四章 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
    第一节 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获取途径
        一、企业层面
        二、产业层面
    第二节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途径
        一、对创新投入的影响
        二、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第三节 案例分析——以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一、公司概况
        二、公司内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第五章 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提出假设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二、描述性统计
        三、分区域回归结果
        四、分行业回归结果
    第四节 分析结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建议
        一、对企业的建议
        二、对产业的建议
        三、对国家的建议
    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4)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述评与文献综述
    2.1 传统OFDI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比较优势投资论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发展中国家OFDI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2.2.2 技术地方理论
        2.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3 OFDI理论的新发展
        2.3.1 战略管理理论—产业观、资源观、制度观
        2.3.2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3.3 新新贸易理论
    2.4 关于中国OFDI的研究
    2.5 中国OFDI的竞争优势与来源——制度视角提出
        2.5.1 传统理论对中国OFDI行为的适用性分析
        2.5.2 制度因素的提出
    2.6 制度视角下的OFDI研究
        2.6.1 东道国视角
        2.6.2 制度距离视角
        2.6.3 母国制度视角
    2.7 理论述评
第三章 中国OFDI制度变迁与发展现状
    3.1 制度视角下中国OFDI发展历程
    3.2 当前中国OFDI突出问题
        3.2.1 境内主体结构失衡
        3.2.2 投资产业结构失衡
        3.2.3 投资区域结构失衡
    3.3 制度视角下原因分析
        3.3.1 非国有资本在境外投资重点领域的“母国制度优势”有待提升
        3.3.2 金融税收制度改革滞后与外企超国民待遇造成大量的返程投资
        3.3.3 区域市场化改革进程差异造成各地投资主体结构分布差异显着
第四章 母国制度影响企业OFDI理论模型构建
    4.1 理论基础
        4.1.1 母国制度的定义与构成
        4.1.2 母国制度三个维度的框架构建
        4.1.3 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母国制度安排
    4.2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理论模型构建
        4.2.1 前提假设
        4.2.2 函数设定
        4.2.3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的经济学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制度环境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5.1 研究假设
        5.1.1 产权制度
        5.1.2 经济制度
        5.1.3 创新制度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5.2.2 计量模型构建
        5.2.3 变量说明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制度环境对中企OFDI行为的直接影响
        5.3.2 制度环境对东部企业OFDI行为的调节效应
    5.4 异质性检验
        5.4.1 所有制差异
        5.4.2 要素密集度差异
        5.4.3 产业差异
        5.4.4 行业集中度
    5.5 稳健性与内生性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政府治理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6.1 研究假设
        6.1.1 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6.1.2 市场主体激活效率
        6.1.3 行政权利运行效率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政府治理对中企OFDI决策的直接影响
        6.3.2 政府治理对东部企业OFDI决策的调节效应
    6.4 异质性检验
        6.4.1 所有制异质性
        6.4.2 要素密集异质性
        6.4.3 产业异质性
        6.4.4 行业集中度异质性
    6.5 稳健性与内生性
    6.6 母国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异质性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7.1 研究背景与理论假设
        7.1.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7.1.2 国际投资协定——双边投资协定(BIT)与自由贸易协定(FTA)
        7.1.3 境外经贸合作区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回归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2.3 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7.3.1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直接影响
        7.3.2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调节效应
    7.4 异质性检验
        7.4.1 以自然资源寻求为动机
        7.4.2 以战略资源寻求为动机
        7.4.3 以廉价劳动力寻求为动机
        7.4.4 以规避贸易壁垒为动机
    7.5 稳健性与内生性
    7.6 制度环境、政府治理、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7.7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完善母国制度环境
        8.1.1 契约制度
        8.1.2 物权制度
        8.1.3 税收制度
        8.1.4 信贷制度
        8.1.5 知识产权制度
        8.1.6 技术交易市场
    8.2 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8.2.1 政府支出
        8.2.2 供给效率
        8.2.3 政府干预
        8.2.4 政府补贴
        8.2.5 行政审批
        8.2.6 政府腐败
    8.3 构建涉外(投资)制度体系
        8.3.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8.3.2 国际投资协定
        8.3.3 境外经贸合作区
    8.4 管理启示
        8.4.1 对政府的启示
        8.4.2 对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及参与项目
致谢

(5)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Clients Requirements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1.2 Glossary Building
    2.1.3 Theoretical Guidan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3.1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3.1.1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3.1.2 Non-Subject Sentence
    3.1.3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2 Translation Skills
    3.2.1 Omission and Annotation
    3.2.2 Amplification
    3.2.3 Div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Chapter Four Reflection on the Project
4.1 Feedback from the Clients
4.2 Self-assessments
4.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6)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
1.6 研究创新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关系质量理论综述
    2.1.1 基础理论:关系质量
    2.1.2 供应链关系质量
    2.1.3 供应链关系质量研究评述与小结
2.2 新创企业成长理论与供应链关系质量机制
    2.2.1 新创企业成长理论与评述
    2.2.2 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供应链关系质量机制分析
2.3 创新导向理论和市场导向理论综述
    2.3.1 创新导向理论与市场导向理论概述
    2.3.2 创新导向与市场导向的联系与区别
    2.3.3 创新导向与市场导向文献评述与小结
2.4 知识重构能力理论综述
    2.4.1 知识基础观与创业管理
    2.4.2 知识重构与知识整合
    2.4.3 知识重构能力与企业创新
    2.4.4 知识重构能力文献小结
2.5 营销整合能力理论综述
    2.5.1 营销整合能力与创业管理
    2.5.2 营销整合能力的基础要素——营销能力
    2.5.3 营销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
    2.5.4 营销整合能力文献小结
2.6 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机制探寻
    2.6.1 文献分析与研究聚焦
    2.6.2 影响机制探寻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探索性案例与研究框架
3.1 问题提出
3.2 理论预设
    3.2.1 理论预设
    3.2.2 分析思路
3.3 案例设计与分析
    3.3.1 案例设计
    3.3.2 案例分析
3.4 研究框架的提出
    3.4.1 研究视角切入
    3.4.2 总体框架与子研究分析
    3.4.3 三个子研究的逻辑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调节效应
4.1 引言
4.2 研究模型与关系假设
    4.2.1 研究模型
    4.2.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问卷设计
    4.3.2 变量测度
    4.3.3 数据收集
    4.3.4 无回答偏差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3.5 研究方法
4.4 数据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4.3 相关分析
    4.4.4 多元回归分析
4.5 结果讨论
    4.5.1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成长绩效的影响关系
    4.5.2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成长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
    4.5.3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
5.1 引言
5.2 研究模型与假设
    5.2.1 研究模型
    5.2.2 研究假设
5.3 变量测度与研究方法
    5.3.1 问卷设计
    5.3.2 变量测度
    5.3.3 数据收集
    5.3.4 回答者偏差预防与不同渠道数据差异性分析
    5.3.5 共同方法偏差的预防与检验
    5.3.6 研究方法
5.4 数据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4.3 相关分析
    5.4.4 假设检验
5.5 结果讨论
    5.5.1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
    5.5.2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成长绩效的中介效应
    5.5.3 环境动态性调节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
    5.5.4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环境动态性交互作用通过中介变量对成长绩效的影响
    5.5.5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演化机制
6.1 引言
6.2 文献述评
    6.2.1 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的动态演化
    6.2.2 环境不确定性对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和成长绩效关系的动态演化影响
    6.2.3 资源禀赋对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和成长绩效关系的动态演化影响
    6.2.4 战略选择对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和成长绩效关系的动态演化影响
    6.2.5 分析思路
6.3 研究设计
    6.3.1 研究方法
    6.3.2 目标案例的选择
    6.3.3 数据收集
    6.3.4 信度与效度
6.4 案例描述与讨论
    6.4.1 企业初创阶段
    6.4.2 企业成长阶段
    6.4.3 企业完善阶段
6.5 研究结论与启示
    6.5.1 理论模型
    6.5.2 实践启示
    6.5.3 研究局限与反思
6.6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价值
7.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研究的总体访谈提纲 附录2 第一次调查问卷 附录3 第二次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7)双创背景下C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众创空间的理论背景和概念界定
    2.1 关于双创背景的解读
        2.1.1 双创理念和创新战略的提出
        2.1.2 “双创”理念的具体政策措施
        2.1.3 “双创”政策对于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支持
    2.2 众创空间的相关概念
        2.2.1 众创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2.2.2 创客与创客文化
        2.2.3 创客空间的发展历程
    2.3 理论基础
        2.3.1 国内众创空间研究现状
        2.3.2 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
        2.3.3 服务运营与服务质量
        2.3.4 众创空间评价体系
第三章 国内外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分类
    3.1 国内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分类
        3.1.1 基于业务模式的国内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分类
        3.1.2 基于协同和交互模式的国内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分类
        3.1.3 基于运营主体类型的国内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分类
    3.2 国外创客空间的运营模式分类
        3.2.1 基于运营主体区分的国外创客空间的运营模式分类
        3.2.2 国外创客空间的经验借鉴
第四章 C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研究
    4.1 C空间的双创背景
        4.1.1 D大学创新创业活动的历史背景
        4.1.2 成都“一校一带”的政策背景
    4.2 C空间的运营情况
        4.2.1 C空间的基本概况
        4.2.2 C空间的运营概况
    4.3 基于三维评价体系的C众创空间综合服务能力研究
        4.3.1 C众创空间的基础服务能力
        4.3.2 C众创空间的创新服务能力
        4.3.3 C众创空间的创业服务能力
第五章 C众创空间的不足及发展建议
    5.1 C空间众创空间的不足
    5.2 C空间众创空间的发展建议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1 研究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8)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维度
        一、顺应大科学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三、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第二节 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咨政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研究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章 回顾与反思: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第一节 已有研究:多学科视域中的文献综述
        一、协同
        二、协同创新
        三、利益配置机制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已有研究评述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方法: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系统分析法
        五、调查访谈法
第三章 协同创新:宏观政策下的理想追求
    第一节 范式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二、创新理论演进
        三、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第二节 模式变迁:从体制壁垒到融合集成
        一、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化
        二、高校学科、科研、人才发展的网络化
        三、高校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高校选择:从产学研合作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一、协同创新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协同创新为高校实现“进位赶超”提供历史机遇
        三、高校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基础
第四章 现实困境: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析
    第一节 厘清利益: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一、利益相关者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聚焦利益:现实状况与理论诉求
        一、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利益相关者
        二、协同创新利益主体需求
        三、协同创新利益冲突分析
        四、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系统分析
    第三节 协调利益:权力冲突的权利转向
        一、利益相关者协调的逻辑起点
        二、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演化
        三、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五章 价值逻辑:应然的取向与规范性的理想
    第一节 美国视角:协同创新发展历程及经验
        一、美国协同创新发展历程
        二、美国协同创新机制探析
    第二节 欧盟借鉴: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一、欧盟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历程
        二、欧盟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特点
    第三节 典型案例:借鉴思考为我所用
        一、从美国I/UCRC看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的加拿大“NCE计划”
第六章 共同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制度路径
    第一节 “共治”观念:高校协同创新治理设计之“轨”
        一、理论范式:利益相关者与治理
        二、分析维度:整合与互动
        三、协同层面:战略、知识、组织
    第二节 机制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之“钥”
        一、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素
        二、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第三节 体系框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
        一、利益主体的协同机制
        二、配置行为的优化机制
        三、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案例剖析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多元诉求之“要”
        一、B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与利益配置机制
        二、八家协同创新中心有关利益配置机制分析(如表7-2所示)
        三、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实证研究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一个期待续写的“故事”
        一、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结论
        二、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结语
附录
    附录1: 2013年国家首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附录2: 2014年国家第二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附录3: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研究项目调研提纲
    附录4: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调研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10)大陆地区的境外出版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的合资经营企业或合作经营企业
    2.1 总体概况
    2.2 案例分析:凤凰阿歇特
        2.2.1 基本情况及业务范围
        2.2.2 经营模式及经验教训
3. 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
    3.1 总体概况
    3.2 案例分析:南京康轩
        3.2.1 基本情况及业务范围
        3.2.2 经营模式及经验教训
4. 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的办事处或代表处
    4.1 总体概况
    4.2 案例分析:励讯集团大陆办事处
        4.2.1 基本情况及业务范围
        4.2.2 经营模式及经验教训
5. 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经营的优势和劣势
    5.1 出资方式层面
    5.2 业务范围层面
    5.3 受限程度层面
6 结论与不足
    6.1 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机构的特征
    6.2 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设立机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6.3 境外出版机构在大陆的生存策略
    6.4 境外出版机构进入大陆市场对大陆出版机构的影响
    6.5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四、德国利伟医药集团寻求中国合作方(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国联通和云南白药的案例分析[D]. 刘雪睿.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思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12)
  • [3]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D]. 万雨寒.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 林明灯. 苏州大学, 2020(06)
  • [5]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郭欣.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姜贺. 浙江大学, 2019(02)
  • [7]双创背景下C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研究[D]. 郭云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D]. 徐晓丹. 厦门大学, 2018(06)
  • [9]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10]大陆地区的境外出版机构研究[D]. 范嫣. 南京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德国力威药业集团寻求中国合作伙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