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新探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新探

一、治理国企会计信息失真对策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胡佩琪[1](2019)在《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绩效研究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文中指出并购重组不仅是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政府政策的方向一直是推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力。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置身于世界经济下行、国际竞争惨烈的宏观背景,承受着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加剧、环保压力增大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政府立足国家战略,力推大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体现了政府的决心与信心。借此契机,宝钢武钢并购重组应运而生。随着并购实践的不断发展,并购绩效评价体系也日益成熟。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参照西方相关的评估体系,建立了中国最初的绩效评估体系。根据转增长、调结构、塑生态、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国家政策要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宏观背景下,原有只侧重从财务角度评价并购效率的体系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提出了两项对绩效评价体系新要求:(1)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经济活动中的绝对主体。在构建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时,有必要考虑国家层面的政策意图,并选取相关指标进行分析。(2)低碳经济正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除了考虑经济效益指标还应该考虑生态效益指标。为此,本文瞄准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在世界冶金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钢铁行业开启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宝钢并购武钢为具体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政府主导在国企改革中的作用,借鉴中西方学者关于并购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理论与案例分析来评估本次合并的动因,并购的市场反应和并购协同效应。分别从企业自身和国家战略层面切入,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绩效评价框架,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特殊绩效评价法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与启示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研究结论来看,宝钢武钢并购重组短期内对业绩的提振作用有限,但是政府推动本次合并更多是考虑了中国钢铁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从并购的市场绩效来看,随着整合优势发挥,表现积极但是不够稳定,和市场波动有关系,也说明并购后,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是难题。从并购的财务绩效来看,经营状况正处于良好发展态势,宝钢武钢合并是成功的。从并购的协同效应来看,合并后减少了同质化竞争,优势产品更加突出,降低了成本内耗,实现了管理协同效应。从并购的特殊绩效来看,基本完成了一阶段的“供给侧改革”任务,也承担起提升国有资本竞争力的责任,世界排名有所提升。同时在建立健全低碳绿色技术体系,确保节能环保,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不断创新创效。再次,并购提高了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有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品牌形象,有利于实现中国钢铁“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此外,笔者认为宝钢武钢合并对今后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要是以下3点:(1)大型国企在市场中自发合并重组的积极性不足,政府主导下的并购将大大提升效率。因此,在某些特定行业,当市场不能有效运作时,比如出现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等情形,政府应该积极干预,发挥监管调控职能。(2)通过并购重组将是未来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提升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政府应审时度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保障措施,积极推动有正面意义的合并。(3)国企双方在完成并购后要制定合理的重组方案,并购后的整合涉及方方面面,整合的好坏也是并购协同效应能否得以释放的关键。本文的国企并购绩效评价方法框架与研究结论对日后的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有一定参考价值,为政府指导新一轮的国企并购活动的绩效评价提供了经验。

牛建华[2](2018)在《政府审计对中央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盈余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中广泛存在,中央企业属于国企的一种,其管理层采用的是聘任制,管理层为达到利己效益,而会采用某些方法隐藏真实的盈余绩效。盈余管理的存在,一方面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的决策,另一方面会影响资本市场上资源最优分配。由于管理层对应计与真实盈余操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盈余管理是会计实证界中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自2003年起,国家审计署开始对中央企业集团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发现中央企业违规事件,对外进行审计公告,并要求中央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审计意见做出审计整改,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通过大量学者的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在国企治理中有监督作用,能够揭示一些企业违规事项,促使企业根据审计建议进行整改,降低财务报表失真。政府审计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改善其经营业绩,是否有助于抑制中央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就需要研究政府审计在中央企业治理中是否发挥了监督、治理的作用。因此,在了解政府审计治理作用下,研究政府审计功能对中央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通过整理和总结国内外对两者相关的文献研究,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经济监督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以政府审计与中央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假设、设置变量、构建相关研究模型,以2011-2017年审计署公布的上市中央企业、以及未被审计的上市中央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稳健性分析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政府审计对中央企业应计盈余管理没有显着影响;第二,政府审计介入时,能够显着的抑制中央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第三,政府审计对外公布审计公告时,能够显着降低中央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第四,中央企业进行审计整改时,能够显着降低中央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发挥政府审计监督、评价、治理功能,降低中央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增强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蒋科[3](2014)在《国家出资人代表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出资企业中经由国有股权支持当选的董事及监事,在企业中实际代表着国家履行国资经营与监督职责,实质为国家出资人代表,其对实现国家既定的出资目的并防止国资流失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现行立法及理论均强调其董监事的私法身份而忽视其公法定位,使得其在企业独立法人地位“外壳”的保护下,利用私法上“合法”的职权,逐渐摆脱了应有的公务约束,并与非国有股董监事及经理层形成了利益同盟,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现行以私法为基础的制度构建缺乏对其本源意义上公法地位的思考,我们应当基于其公私法上身份竞合的特性,重新审视并构建我国企业中的国家出资人代表制度。企业国家出资所有权来源上的全民性决定了其行使目标的公共性,而国家所有权人的虚拟性决定了在企业中设立其代表人的必要性。在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企业及其财产为国家所有,国家出资人可直接无障碍地行使其所有权,故该类企业中不必设国家出资人代表。但在公司制企业,国家所有权已转化为国有股权,由于国有股权的私权局限,为保障国家所有权的公共性本质得以延续,国家出资人当借由其国有股权支持使其代表人当选为公司董监事,在企业中代表国家履行国资经营与监督职责,该自然人代表即企业中的国家出资人代表。在国家所具的法律人格中,公法人格为其基本人格,私法人格为其附属人格。当国家作为出资人时,其公法人格无法褪除,经其立法授权的国资委等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也同时兼具公私法人格且其公法人格为其固生属性。而作为国家出资人代表的董监事,其与委派机构国资委等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之间及其与公司之间,分别成立公法与私法上的委任与代表关系,其既为公法上的义务主体也为私法上的义务主体。为防止国资委对其进行不当控制而损害公司及其他非国有股东的利益,立法应当创设“影子董事”责任制度和国家民事赔偿制度,并确立其与公司经理层的隔离机制,从而有效解决其公私法上法律地位的冲突。国家出资人代表的选任首先是经国资委内部选拔,再经股东大会选举程序任命为公司董监事,其选任的行政性不可避免。当前市场化选任思路实际混淆了国家出资人代表与企业经营者(经理)的界限。基于其公务属性,我们应当坚持并完善其预先的行政性选拔机制,但同时作为公司的董监事,其选任还需遵从公司法的规定。国资委对其国家出资人代表的管理,本属公法的范畴,包括考评、激励与监督等方面。而当前理论及实务界从其董监事的私法身份出发,认为对其应当建立以经济绩效为中心的考评体系,采取年薪及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构建基于公司内部分权制衡的监督机制等等,但该类规则实为公司普通董监事而设计,无法照搬适用于国家出资人代表。国家出资人代表主要承担着企业国资经营之监督性的公法职责,在某种程度上当与所在公司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现行制度设计无异于将其与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内部人控制。因此,应从恢复其公法上的考评、激励和监督的角度,借鉴私法上的合理因素,完善其现有相关制度。基于企业中的国家出资人代表在公私法上的法律地位,其法律责任的配置也当着重其对国资委的公法责任及其对企业的私法责任两方面。其对国资委的公法责任实际为一种行政上的惩罚性责任,主要包括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和禁入限制三种。其对企业的私法责任为损害赔偿责任,主要包括《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七种情形。该请求权主体为企业,其责任追究适用董监事连带的严格责任,其责任减免适用经营判断规则,同时应建立董监事责任保险制度,并设置相应的限额以与其责任承担能力相匹配。

李卫斌[4](2012)在《会计价值论 ——基于价值哲学视角》文中指出如何追寻会计所具有的哲学伦理和社会责任,如何以公平、正义、自由等普适价值评价标准评价会计工作,如何从制度、技术和人三方面认识会计价值的实现机理并加以优化,如何挖掘会计的潜在价值以使会计价值得以提升,这便是本选题的立意所在。本文以哲学价值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观点对会计价值的本质、选择、评价、创造、实现与提升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深化对会计的认识,最终目的是发挥会计满意的功能效应。从19世纪中叶起,当代哲学呈现出了“价值论转向”,价值问题逐渐以不同的方式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现代哲学本质上不是认识论或知识学,而是价值论或评价学”。马克思哲学实际上也代表着一种关心人类命运的价值哲学,他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命题表达的恰恰就是一种价值命意。本文借鉴哲学价值论的“哲学研究范式”,即重视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以评价判断为核心,强调事实与价值的结合,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鲁迅说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正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借鉴实证检验成果并结合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来设计制度规范,指导会计实践,以实现缩小会计现实价值与期望价值的目标。本选题从剖析“价值”的本质出发,从价值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吸取思想精华,结合会计思想的演化史(古代、近代和现代)、会计的本质论争(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经济信息系统论、会计契约论、经济机制论、信用机制论等)和会计学科的分化过程,以厘清会计的价值定位(本质、角色、功能、目标),正视会计的价值冲突,理性做出会计价值选择;然后从会计价值主体、会计价值客体和会计价值介体三个方面对会计价值展开评价,且重点通过对当前财务会计的期望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比较,指出某种程度上财务会计面临着一定的价值危机;接着,本文结合会计价值的创造过程,结合会计是一种制度或机制的属性,从制度环境因素、制度执行因素、技术因素和人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因素剖析会计价值的实现机理,并强调会计模式改革和会计流程再造的重要性;最后,从挖掘会计潜在价值、和谐会计价值观的塑造、公众公司对外会计目标的拓展几个方面提出提升会计价值的改革设想及措施建议。依据逻辑学,一个概念的外延越是广泛,那么内涵就越是狭窄。鉴于财务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核心,对外财务报告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也是理论界研究最多的领域,因此,本文各章节先从“大会计”的概念出发,而后收敛于“财务会计”。本文按“会计价值的本质→会计价值的选择→会计价值的评价→会计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会计价值的提升”这一思路设计架构和安排内容。

刘莹莹[5](2011)在《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财务丑闻不断曝光,会计舞弊现象频发,“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加强会计监管体系的建设显得愈加重要。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同时也为我国经管环境和会计政府监管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建设以及会计政府监管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会计准则的变迁,加之其作用于企业经管环境和信息技术,使得作为会计监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政府监管理论及相应的监管政策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可以说,探究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构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现行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从会计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问题分析、框架确立等多方面着手,尝试构建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模式,并探索会计政府监管模式有效运行的实现路径,以期适时推动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的改革。本文具体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回顾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并进行评述。重在明确本篇论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的理论分析。主要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会计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具体理论基础包括:公共利益理论、寻租理论、经济监管论和法律不完备论。然后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变迁对政府监管的影响以及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界定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的内涵。第三部分,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分别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所采用的会计政府监管模式进行评述,继而提出对我国政府监管模式构建的启示,如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设置合理的会计政府监管主体,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融合等等。第四部分,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发展情况及特点等进行概述,统计分析我国2003-2010年上市公司会计违规处罚数据及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数据,指出准则变迁前后几年会计政府监管存在的缺陷并引出对政府监管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结合准则变迁的影响,本篇论文指出我国会计政府监管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监管主体方面如监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缺乏对监管者的有效监管;监管执行方面如监管手段过于单一,监管不足与监管过度并存等。第五部分,基于准则变迁的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构建。作为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讨论如何在准则变迁背景下构建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本文首先对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进行分析,其次从会计政府监管的构建基础(目标、主体、客体)和运行机制(资本预算机制、业绩评价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准则执行机制)来阐述会计政府监管的框架体系,最后根据我国政府监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为确保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有效运行,从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主体建设和监管执行保障方面来探索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实现路径。

李小忠[6](2011)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基于央企上市公司样本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央企上市公司的问题层出不断,严重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为此,本文从央企问题的根源——信息透明度入手,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究了影响央企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因素,并提出了增进信息透明的各种途径。文章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文章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详细回顾及评述基础上,系统地回顾国内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各个特征对公司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现状。它们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务基础。接下来,文章从信息需求以及供给激励这两个角度对央企信息不透明的根源进行了理论分析。在信息需求的角度分析,从央企的控股特点及其主要的债权人——国有银行的特点来阐述央企的利益相关者与信息供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从信息供给的角度来看,本文从薪酬激励机制以及控制权激励机制两方面与透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说明管理者没有真实披露信息的激励,也是导致信息不透明的重要因素。依据前面的理论,文章采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WLS)从公司治理的四个特征即:股权结构、负债结构、激励机制、董事会方面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实证检验。再以自建的透明度指标为基础,建立逐步向后回归综合模型,考察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实证检验表明,第一大股东股权越高对公司信息透明度趋于越高;控制层级越长,对公司信息透明度反向作用越大;同时,管理者的薪酬对公司信息透明度也有正向作用。另外,公司规模越大对公司信息透明度影响越大。公司规模对公司信息透明度具有显着的影响,而财务杠杆、获利能力及资产周转率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具有显着性影响。最后,根据前面的问题根源研究以及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四个增加信息透明度的新方法,分别是优化股权结构,培养多个投资者主体;设计系统合理的高层薪酬激励制度的设计;加强外部监督,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冯文芳[7](2007)在《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研究 ——基于博弈论模型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就使得会计诚信变得更加为社会所重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提高诚信度,是会计发展的根本,也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但是,近年来,会计诚信问题引起人们(包括会计执业人员和非会计执业人员)广泛的、高度的重视的并不是会计的“诚信”,而恰恰是当前会计中出现的“不诚信”所引发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从中国的琼民源舞弊案到美国的安然(Enron)公司等一大批巨星的坠落,反映了会计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论文运用博弈理论中的经典模型——“囚徒困境”模型、博弈方阵和博弈树等工具来分析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同时引入数学分析的方法对博弈的结果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1)从九个方面对会计诚信缺失理论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从而证明了会计行业面临着诚信危机的严峻挑战;(2)从人们对会计诚信概念的不同诠释及人们对会计诚信概念认识上的几大误区入手,对会计诚信的概念进行明确归纳;(3)建立了博弈模型,从会计信息博弈主体之间的博弈、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博弈、会计监管体系的博弈、委托——代理关系的博弈和道德风险博弈、一次性博弈、有限次博弈和重复博弈六个角度对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4)根据前面对我国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溯源追根,详细介绍了治理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措施。在论文的最后得出结论:在“个体行为理性”假设下,无论那一方博弈主体都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在假设没有外部监督和惩罚,一次性或有限次博弈的情况下,会计诚信的缺失不可避免。只有经过无限次重复博弈,达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均衡,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会计诚信才可产生。

潘福星[8](2003)在《会计信息失真及其解决对策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对企业会计造假动机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梁珩[9](2002)在《会计委派制问题探讨》文中认为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部门或产权单位向其所属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并授权会计人员监督所在单位会计行为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实施会计委派制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会计委派制最早于八十年代后期出现在湖北襄樊以及江苏吴县等地,近些年来开始迅速地向全国各地蔓延,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制是一种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反腐倡廉的好办法,正因为如此,中纪委、财政部的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加快会计委派制的试点和推广。伴随着会计委派制实践的不断刀’展,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均开始了对会计委派制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共分五章对会计委派制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章概述,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会计委派制的基本内涵,然后将会计委派制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会计统管阶段、会计回归企业阶段、会计委派制萌芽阶段、探索阶段、试行阶段、推行阶段分别介绍,并根据受派单位的不同,将会计委派制的现存形式分为国有企业委派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委派形式、乡镇集体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委派形式三种,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一委派形式进行具体细分,最后比较了会计委派制与其他会计监督形式如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监事会、稽查特派员制度的异同点。 第二章国外会计委派制有关情况的介绍与启示,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法国公共会计师制度的内容作一简单介绍,如法国公共会计师的选拔与任命、公共会计师的职贡与权限、与派驻单位的关系和待遇等,并阐述了这一制度给我国现行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所带来的三点启示,即会计派驻没有统一形式、健全完善的监督和分权机制必不可少、建立对派驻人员权、责、利并重的管理体制。 第三章会计委派制产生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必要性,这一章首先从产权角度对会计委派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机制的功能残缺和无序运转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源,会计委派制是产权主体从维护自身利益角度出发,通过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充分行使其会计监督权利,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会计委派制的理论依据即受托责任说、内部人控制说,然后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在当前会计监督乏力、会计信息失真状况比较严重、国有资产流失、预算外资金管理大控等的现实情况下,推行会计委派制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最后分析了四种反对会计委派制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WP=7> 第四章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这一章首先从受派单位角度阐述了我国在推行会i!、委派制过程中所取得的明显成效。从试点情况看,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全面发挥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会计监督,有利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虽然会计委派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上述成效,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它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和研究。本章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详尽的阐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对会计委派制的思想认识不统一、委派会计的地位待遇问题不尽合理、会计委派制的制度建设还不规范、会计委派制的推行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阻力、委派会计参与企业内部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委派会计与经理层出通作弊的问题等六方面,最后对上述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五章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建议,这一章的内容是本文的重点,它主要是针对第四章所提出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会计委派制这一新生事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它并达成共识;②明确委派会计的身份地位及工资待遇问题,解除委派会计的后顾之忧,提高其工作积极性;③加强会计委派制的制度建设,明确界定委派会计的管理主体和委派主体,统一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贡权限,建立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各项管理制度;④健全完善对委派会计的激励约束机制,如建立健全委派会计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委派会计人员再监督的约束机制等;⑤会i!一人员的委派范围应视不同企业、不同单位的性质、规模和组织方式而定,同时还应根据各委派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切合实际、形式多样的会计委派形式:③加强对委派会计的培训及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委派会计的综合素质;制订完善会计委派制相关的法律规定,促进会计委派制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①正确处理好会计委派制实施过程中各种关系,包括会计监督与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委派会计与受派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会计委派制工作与其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黄炳康[10](2000)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治理国企会计信息失真对策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理国企会计信息失真对策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绩效研究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方法
    1.3 预期贡献与不足
        1.3.1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预期贡献
        1.3.2 本文难点和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述评
    2.2 相关概念及释义
        2.2.1 公司并购
        2.2.2 并购模式
        2.2.3 横向并购的行业影响力
        2.2.4 并购绩效
    2.3 并购动因理论基础
        2.3.1 传统的协同效应理论
        2.3.2 刚性管制与机会主义重组理论
        2.3.3 政府干预并购理论
    2.4 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动因
        2.4.1 实现协同效应动机
        2.4.2 实现政府政策意图动机
    2.5 并购绩效研究评价方法
        2.5.1 事件研究法
        2.5.2 财务指标法
    2.6 原有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2.7 对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新要求
    2.8 政府主导下国企并购绩效评价体系
3 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案例介绍
    3.1 行业背景
        3.1.1 世界钢铁行业现状
        3.1.2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3.2 宝钢武钢发展历史及合并背景介绍
        3.2.1 宝钢武钢发展历史
        3.2.2 合并背景介绍
        3.2.3 宝钢武钢合并方案及过程
    3.3 宝钢武钢并购动因分析
        3.3.1 企业层面动因分析
        3.3.2 国家战略层面动因分析
4 宝钢武钢并购绩效分析
    4.1 市场绩效分析
        4.1.1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4.1.2 长期市场绩效分析
    4.2 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并购对宝钢武钢财务绩效影响
        4.2.3 财务绩效分析小结
    4.3 国家战略层面特殊绩效分析
        4.3.1 贯彻落实了国家去产能的政策目标,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3.2 展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4.3.3 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目标
        4.3.4 达到节能减排和环保目标,打造钢铁环保集团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政府审计对中央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审计研究现状
    第二节 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第三节 政府审计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第三节 变量设计
    第四节 模型建立
第五章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检验
    第三节 回归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国家出资人代表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国家出资人代表相关概念的评析
        1.2.2 关于国家出资人代表的法律地位
        1.2.3 关于国家出资人代表相关制度的构建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本文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家出资人代表制度的立论基础
    2.1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国有资产的性质与功能
        2.1.1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国有资产性质与功能
        2.1.2 市场经济转轨国家企业国有资产的性质与功能
        2.1.3 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的性质与功能
        2.1.4 小结:企业国有资产性质与功能之结论
    2.2 企业国有资产功能实现机制:国家出资人代表的设立
        2.2.1 国家出资人代表设立的理论依据
        2.2.2 国家出资人代表设立的现实意义
    2.3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法律界定
        2.3.1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内涵
        2.3.2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特征
        2.3.3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法律地位
    3.1 国家出资人代表在公法上的法律地位
        3.1.1 国家出资人代表与国家出资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3.1.2 国家出资人代表在国有资产法体系上的权力
        3.1.3 国家出资人代表在国有资产法体系上的义务
    3.2 国家出资人代表在私法上的法律地位
        3.2.1 国家出资人代表与国家出资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
        3.2.2 国家出资人代表在公司法上的权力
        3.2.3 国家出资人代表在公司法上的义务
    3.3 国家出资人代表公私法上法律地位的冲突与平衡
        3.3.1 国家出资人代表公私法上法律地位的冲突
        3.3.2 国家出资人代表公私法上法律地位的平衡
第4章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选任制度
    4.1 国家出资人代表选任的理论依据
    4.2 国家出资人代表现行选任制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国家出资人代表选任主体的问题及原因
        4.2.2 国家出资人代表选任标准的问题及原因
        4.2.3 国家出资人代表选任方式与程序的问题及原因
    4.3 国家出资人代表选任制度的完善
        4.3.1 国家出资人代表选任主体的完善
        4.3.2 国家出资人代表选任标准的完善
        4.3.3 国家出资人代表选任方式与程序的完善
第5章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管理制度
    5.1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考评制度
        5.1.1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考评机理
        5.1.2 现行国家出资人代表考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3 国家出资人代表考评制度的完善
    5.2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激励制度
        5.2.1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激励原理
        5.2.2 国家出资人代表激励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2.3 国家出资人代表激励制度的完善
    5.3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监督制度
        5.3.1 国家出资人代表监督的法理言说
        5.3.2 国家出资人代表现行监督制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3.3 国家出资人代表监督制度的完善
第6章 国家出资人代表的法律责任
    6.1 国家出资人代表承担法律责任的学理阐释
    6.2 国家出资人代表对企业的损害赔偿责任
        6.2.1 国家出资人代表损害赔偿责任的请求权主体
        6.2.2 国家出资人代表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形
        6.2.3 国家出资人代表免于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事由
        6.2.4 国家出资人代表对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
    6.3 国家出资人代表对国家出资人的公法责任
        6.3.1 经济处罚
        6.3.2 行政处分
        6.3.3 禁入限制
        6.3.4 小结
    6.4 国家出资人代表追责机制
        6.4.1 损害赔偿责任与公法责任双重适用的争论
        6.4.2 损害赔偿责任的追责机制
        6.4.3 公法责任的追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4)会计价值论 ——基于价值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分析
        2.1.1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2.1.2 会计价值论的哲学基础
        2.1.3 会计价值论的其他学科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
3 会计价值的本质
    3.1 价值的哲学本质
        3.1.1 从主客体的关系中看价值的本质
        3.1.2 从事实、价值与价值观比较中看价值的本质
        3.1.3 从价值与功能的关系中看价值的本质
        3.1.4 从价值与实践的关系中看价值的本质
    3.2 会计价值的本质
        3.2.1 会计的本质
        3.2.2 会计价值的哲学本质
    3.3 本章小结
4 会计价值的选择
    4.1 价值选择理论及对会计价值选择的认识
        4.1.1 哲学价值论中有关价值选择的论点
        4.1.2 对会计价值选择的认识
    4.2 当代财务会计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
        4.2.1 财务会计信息内容和质量特征的冲突与选择
        4.2.2 财务报告目标的选择
    4.3 本章小结
5 会计价值的评价
    5.1 哲学等学科中关于价值评价的观点
        5.1.1 哲学价值论中的价值评价
        5.1.2 其他学科中的价值评价
    5.2 会计价值评价的定义、理论基础、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5.2.1 会计价值评价的定义
        5.2.2 会计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标准
        5.2.3 会计价值的评价方法
    5.3 当代会计价值的评价事实与评价性认识
        5.3.1 当代会计价值客体特性的评价事实与评价性认识
        5.3.2 当代会计价值主体特性的评价事实与评价性认识
        5.3.3 当代会计价值介体特性的评价事实与评价性认识
    5.4 本章小结
6 会计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6.1 价值理论关于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观点
        6.1.1 价值主观论、价值客观论与实践的价值哲学
        6.1.2 哲学价值论中的价值活动过程及其影响变量
    6.2 会计价值活动、中间环节和影响因素
        6.2.1 从哲学和信息管理学视角看会计价值活动
        6.2.2 会计价值创造与实现的中间环节
        6.2.3 会计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影响因素
    6.3 会计价值创造与实现的优化
        6.3.1 制度因素的影响及其优化
        6.3.2 技术因素的影响及其优化
        6.3.3 人的因素影响及其优化
    6.4 本章小结
7 会计价值观念的提升
    7.1 哲学价值观念论与会计价值观
        7.1.1 哲学价值观念论及其对会计价值观研究的指导意义
        7.1.2 会计价值观及其提升途径
    7.2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拓展公众公司会计目标
        7.2.1 公司受托责任与公司价值观
        7.2.2 和谐会计价值观与公众公司会计目标的拓展
    7.3 公众公司对外会计目标拓展下的信息披露
        7.3.1 国内外社会、道德与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实践
        7.3.2 会计目标拓展下的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后续研究方向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后续研究方向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
        1.2.2 国内研究文献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的理论分析
    2.1 会计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2.1.1 公共利益论
        2.1.2 寻租论
        2.1.3 经济监管论
        2.1.4 法律不完备论
    2.2 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的界定
        2.2.1 会计准则变迁对政府监管的影响
        2.2.2 准则变迁下会计政府监管的内涵
3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
    3.1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评述
        3.1.1 美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
        3.1.2 英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
        3.1.3 日本会计政府监管模式
    3.2 各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2.1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必要条件
        3.2.2 设置合理的会计政府监管主体
        3.2.3 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
        3.2.4 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融合是发展趋势
4 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现状
        4.1.1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演进述评
        4.1.2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现实特征
        4.1.3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实践的分析
    4.2 引导案例:中航油事件
        4.2.1 事件简介
        4.2.2 事件分析
    4.3 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会计政府监管法律法规方面
        4.3.2 会计政府监管主体方面
        4.3.3 会计政府监管执行方面
5 基于准则变迁的我国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构建
    5.1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构建的环境分析
        5.1.1 政治经济环境
        5.1.2 法律制度环境
        5.1.3 文化教育环境
    5.2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框架体系
        5.2.1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构建基础
        5.2.2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运行机制
    5.3 会计政府监管模式运行的实现路径
        5.3.1 健全会计政府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是前提
        5.3.2 加强会计政府监管主体建设是关键
        5.3.3 实施合理的会计政府监管手段是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6)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基于央企上市公司样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透明度的理论述评
    第一节 股权结构与公司信息透明度
    第二节 董事会与公司信息透明度
    第三节 激励机制与公司信息透明度
    第四节 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衡量方法
第三章 央企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透明度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央企信息透明度的决定一——信息需求角度
    第二节 央企信息透明度的决定一——信息供给角度
第四章 央企公司治理结构对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简述
    第三节 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优化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研究 ——基于博弈论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1.1.2 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1.1.3 研究会计诚信缺失的理论意义
    1.2 会计诚信缺失理论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重点、难点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2章 会计诚信概念的分析与归纳
    2.1 对会计诚信概念的分析与归纳
        2.1.1 诚信概念的渊源
        2.1.2 有关会计诚信概念的各种观点
        2.1.3 会计诚信概念归纳
        2.1.4 会计诚信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2.2 与会计诚信相关一些概念的辨析
        2.2.1 会计诚信与会计信息失真
        2.2.2 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
    2.3 市场经济诚信观
    2.4 博弈论与经济学
        2.4.1 经济人的假设
        2.4.2 博弈论基本知识简介
        2.4.3 博弈分析的基本假设
第3章 我国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博弈论分析
    3.1 会计信息博弈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3.1.1 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博弈主体
        3.1.2 会计信息披露的纳什均衡
        3.1.3 会计信息博弈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
    3.2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3.3 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博弈分析
        3.3.1 委托──代理理论的涵义
        3.3.2 委托──代理理论的博弈分析
    3.4 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博弈分析
        3.4.1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
        3.4.2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3.4.3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博弈分析
    3.5 有外部监督情况下博弈分析
        3.5.1 会计监管体系
        3.5.2 会计监管体系的博弈模型分析
        3.5.3 未引入/引入约束──激励制度的监督博弈分析
        3.5.3.1 未引入约束──激励制度的监督博弈分析
        3.5.3.2 引入约束──激励制度的监督博弈分析
    3.6 一次性博弈和有限次博弈模型分析
第4章 治理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措施
    4.1 创造重复博弈条件,实现理性经济人行为的长期化
    4.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4.3 建立信用体系,减少博弈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结构
    4.4 建立监督激励制度,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弊端
    4.5 遵循利益均衡原则,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平等的利益表达空间
    4.6 完善道德保障机制,解决市场经济机制与会计道德的二律背反矛盾
结论
    (1) 结论及展望
    (2) 创新之处
    (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9)会计委派制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会计委派制概述
    1.1 会计委派制的基本内涵
    1.2 我国会计委派制的历史进程
    1.3 我国会计委派制的现存形式
    1.4 会计委派制与其他会计监督形式的比较
2. 国外会计委派制有关情况的介绍与启示
    2.1 公共会计师的选拔与任命
    2.2 公共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
    2.3 公共会计师与派驻单位的关系及待遇
    2.4 借鉴与启示
3. 会计委派制产生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必要性
    3.1 会计委派制的产权思考
    3.2 会计委派制的其他理论依据
    3.3 推行会计委派制的现实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3.4 几种反对委派制的观点试析
4. 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推行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明显成效
    4.2 会计委派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3 上述问题的形成原因
5. 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建议
    5.1 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会计委派制
    5.2 明确委派会计的身份地位及工资待遇问题
    5.3 加强会计委派制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5.4 健全完善对委派会计的激励约束机制
    5.5 划定会计人员的委派范围,选择合适的委派形式
    5.6 加强对委派会计的培训及后续教育工作,提高委派会计的综合素质
    5.7 制订完善会计委派制相关的法律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

(10)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2. 公司制度的完善。
3. 民间审计制度的出现。
4.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
4. 加强外部独立审计监督。
5. 完善管理体制,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6. 借鉴国外经验, 规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

四、治理国企会计信息失真对策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绩效研究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D]. 胡佩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2]政府审计对中央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 牛建华. 甘肃政法学院, 2018(11)
  • [3]国家出资人代表制度研究[D]. 蒋科. 湖南大学, 2014(09)
  • [4]会计价值论 ——基于价值哲学视角[D]. 李卫斌.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5]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刘莹莹.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6]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基于央企上市公司样本的分析[D]. 李小忠. 浙江工商大学, 2011(07)
  • [7]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研究 ——基于博弈论模型的分析[D]. 冯文芳. 兰州理工大学, 2007(05)
  • [8]会计信息失真及其解决对策新探[J]. 潘福星. 科技与管理, 2003(01)
  • [9]会计委派制问题探讨[D]. 梁珩. 江西财经大学, 2002(01)
  • [10]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新探[J]. 黄炳康. 上海财税, 2000(11)

标签:;  ;  ;  ;  ;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