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网络

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网络

一、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天[1](2021)在《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控制的水平。课题首先完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分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从上到下将测控系统划分为井上集控层、井下控制层和井下执行层三级网络结构。并针对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和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作具体设计。在井下执行机构层面,系统设计了以差分电容式水位传感器为核心的水位传感系统并通过RS-485将其与系统控制分站相连,完善数据导流通路。在井下控制分站层面,系统设计了以ARM芯片为核心的测控站点分站系统软硬件结构,测控站点以内核驱动模块、收发控制和接口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电源模块五大部分为主,集数据采集显示和操作控制于一体,兼具本地信息交互和旁机信息检索双重功能,并通过CAN协议总线将测控站点串联,实现数据共享。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设计了以上位机King View组态软件为核心布局组态内容,形成了以图形界面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通信设备和I/O设备驱动为核心的组态方案。并围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信息发布、数据库查询和水位控制算法脚本做具体设计。实现了对全矿井硬件资源的统筹管理,综合调度。集控主机通过架设以太网通讯基础的Modbus TCP/IP总线与井下控制层设备相连,实现水位测控系统的命令调度和数据交换。课题通过模型仿真和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全系统的可靠性。在水位传感器层面,通过实验验证了水位传感器的性能特性,在测量系统方面,其测量准确度较高,误差主要集中在-0.02m—0.02m之间,具备井下使用条件。在数字通信系统方面,实验验证其单路传输耗时最高为0.41 ms,多路传输耗时为3.24 ms,平均传输耗时0.405 ms/路,传输全过程无阻塞、丢包现象发生。在井下控制设备层面,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控制分站的性能特性。在结构方面,仿真分析了主板硬件抗干扰能力和主板信号完整性。在通信方面,实验验证CAN总线一次完整数据传输用时约0.2 ms,一次完整的协议转换耗时约0.21 ms,转换传输过程无拥堵冲突,运行稳定。随后设计总体实验,验证了3台分站数据交互控制能力良好,可以在水位发生变化时实时启动潜水泵,满足控制需求。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信息交互正常,数据读写高效,远程监控界面正常,模拟预测功能准确,Modbus TCP/IP协议传输、收发功能正常。平均传输速率为1.147 Mbps,上下限波动范围为1.114 Mbps到1.180 Mbps。整体系统平台数据传输稳定,其最大速率为117.38 kbps,最小速率为97.78 kbps,平均可达102.8 kbps。指令动作延时主要集中在13 ms以下,平均延时为8.653 ms,最大时延为32.174 ms,系统控制的实时性较好。综合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适应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过超[2](2020)在《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现在的重要能源之一,所以煤炭的开采过程十分重要,是关乎国民经济的大事。随着电子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发展,井下生产日益机械化、自动化,这些进步促进了煤矿的高效生产。但井下开采仍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井下工作环境较恶劣,采煤机容易发生故障,从而影响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转,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采煤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之前传统的有线监测方式灵活性差、适用性不强、系统不稳定,难以达到采煤机的实时监测需求。本系统设计了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可以灵活稳定的对采煤机进行远程监测,提高采煤机的工作效率。论文研究分析了传统的有线监测方式,结合对比目前的几种主流的通信和有线通信方式,最后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通信:在井下开采面,由于环境较差,不易布线和维护,选用低功耗、低成本的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在巷道中,由于距离较远,环境整体较好,可以进行布线所以选用CAN总线的有线通信方式。结合采煤机的实际应用背景,在机载PC端和地面控制中心都选用LabVIEW平台设计的监控系统来直观的监测采煤机运行状况和发出控制指令。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对于无线通信模块,硬件上确定选用无线CC2530芯片进行数据的收发,同时分别与机载PC端和CAN总线节点进行数据通信,软件上在IAR平台进行软件设计,利用Z-Stack协议栈来实现了节点间组网,数据收发和串口通信等。对于CAN总线,采用CAN控制器内嵌于MCU的方式,采用STM32F103单片机为主控芯片,配合周围电路来完成数据的收发,同时分别与地面PC机及ZigBee节点进行数据通信;软件上使用Keil MDK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即可。使用LabVIEW平台设计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存储,界面直观,为工作人员决策提供了依据。最后,在实验室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包括各模块测试和系统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具有远程查看采煤机工况参数、远程发送控制指令和本地测控等功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良好的稳定性、低功耗等特点。可实现对采煤机远程监测的功能,对于提高煤矿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图[55]表[6]参[84]

樊森[3](2020)在《某化工厂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硅胶是一种具有高活性的吸附材料,它的化学性质稳定并具有多孔性,因此常常被用作某些催化剂的载体。但是由于硅胶表面含有大量羟基和化学水,这些物质会影响催化剂活性,所以在将硅胶作为催化剂载体之前需要将硅胶进行高温活化处理。在活化过程中,炉膛温度会出现较大的容量滞后和时常数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硅胶的活化效率和质量,且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因此,研发一套能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的、安全高效的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厂家需求以及对硅胶活化工艺过程的分析,本课题提出了以SHCAN智能测控组件完成下位机控制层设计,以FIX组态软件完成上位机监控层设计的控制方案。在控制层设计中,通过SHCAN智能测控组件对活化过程中的温度、压力以及气体流量等输入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后,输出控制信号去驱动现场控制设备,然后根据控制要求和I/O口的数量完成硬件选型和硬件资源分配工作,同时控制层还需完成的工作有:绘制双线回路图、设计下位机组态以及设置实时数据库初始参数。在监控层设计中,首先设计FIX通信变量表,完成对所有被控参数的实时数据库地址以及网卡地址的分配,然后完成I/O驱动设置和创建过程数据库工作,之后可通过FIX组态软件进行人机界面的搭建,包括:活化工艺流程界面、数据监控界面、参数设置界面、数据总览界面、历史数据记录以及系统故障报警界面。最后,运用SHCANCFG软件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经过不断反复仿真调试,本文设计的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能够实现硅胶活化的工艺需求和相关控制功能,满足系统的监控需求。

张鑫宇[4](2020)在《基于DSP的大功率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测控平台设计》文中指出当前电动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很多车企都在自主研发电动汽车,当然从总体的设计方案提出到最终汽车上路试跑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新能源电动汽车三大核心部件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安全性。因此在车用动力电机系统开发过程以及在进行实车性能测试之前,需要对电机系统进行精确测控,这就需要车用动力电机测控技术明显提升。电机及电控在装车之前需要做很多恶劣工况试验来测试其性能,提高前期的试验效率和安全性对于缩短开发周期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开发一套用来测试车用电机性能的电机测试平台对评估电动汽车性能有很好的实际作用。市面上也有许多通用和专用的测试系统,但商业化的电机测试系统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不利于客户尤其是电机专业研究单位的二次开发。为此,本论文针对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700k W车用电机项目,开发一套与之测试需求相匹配的电机测控系统,目的在于优化现场的调试工作、快速发现各种问题并减少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加快试验进程,提高试验人员的安全保障。本文依据汽车厂商对车用电机的试验要求以及后期跑车运行中数据采集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DSP28335核心处理器和虚拟仪器Lab VIEW开发平台的电动车用车永磁同步电机测控平台,以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的CAN总线为通信方式,连接电机、电控以及上位机软件形成整个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在线升级DSP程序的方法,实现电机出厂前各种试验工况的精准控制和状态监测,并利用4G无线通信技术采集跑车数据供分析,保障开发阶段的安全性和效率。在700k W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实际试验中,通过相关数据表明该测控平台完全能够满足电机测控需求。

赵鹏亚[5](2020)在《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变速器作为现代汽车发展的标志之一,其控制器TCU(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等性能指标。因此,TCU的研发是自动变速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也是技术瓶颈。性能和功能测试是产品研发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自动变速器室内测试主要集中于台架测试和HiL(Hardware-in-the-Loop)测试,台架测试更多地用于变速箱本体的性能测试,而HiL测试只能对控制器TCU进行一些功能性和趋势性验证。基于此,课题组提出了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试方案,融合HiL仿真平台及高性能试验台于一体,模拟被测对象所面临的真实整车运行环境,对TCU的控制策略进行快速开发和验证,研发后期在室内完成一部分TCU标定匹配工作。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集成度高,测控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集控制和测量于一体,实现仿真模型对试验台的自动化控制。为了保证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提高控制性能,本文主要对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进行针对性研究。论文首先分析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架构和原理,提出测控系统功能需求并设计测控系统总体方案;其次,建立了实时仿真平台LabCar和试验台之间的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通信网络,搭建了FIR低通滤波器对采样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并开发了整套实物在环仿真模型和测控页面,实现仿真模型对试验台的自动化控制;然后,通过试验分析了自动变速器试验台的响应特性,发现驱动、负载电机不能严格跟踪仿真模型实时计算出的目标指令,表现为一定时间滞后和幅值衰减,基于此,设计了基于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算法的控制环节对目标指令进行跟踪校正,并对校正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接着,对试验台驱动转速、加载转矩关联系统进行解耦控制,通过试验分析和曲线拟合的方法估算转速、转矩之间的耦合关系,设计了基于前馈补偿解耦的转速、转矩解耦补偿器;最后,根据试验台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试验工况,对转速控制器、转矩控制器及解耦补偿器进行实物在环模拟试验验证。

丁静[6](2018)在《基于CAN总线的多视觉传感器测控系统搭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的并向发展,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在自动化领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并在工业生产、医学修复、逆向工程、人工智能以及飞行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的测量对象或者分布距离较远的不同对象等,传统视觉传感器控制系统受到处理速度、实时性能、成本等因素限制,难以获取多方位的图像信号,因此建立全面的机器视觉实时控制系统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旨在CAN总线技术、组态技术的基础上,利用CAN总线搭建多视觉传感器测控系统网络,结合MCGS工控组态软件建立的人机交互界面对多视觉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来准确获取图像数据,以更好的满足现代工业高度自动化、集成化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视觉传感器系统实时性较低,难以全面获取数据的问题,考虑到CAN总线的高实时性、可靠性能,本文在CAN总线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结构化方法独立设计以C8051F040为核心的CAN总线通讯节点,阐明包括视觉传感器节点、多路视频切换节点、电源模块在内的工作原理与电路分布,然后按照主从式的结构通信方式进行多视觉传感器测控网络总体设计。(2)结合系统各硬件特性,本文在Keil C51编译器中的Keil μVision4开发环境下采用模块化方法进行功能程序设计,包括以微控制器C8051F040、CAN控制器SJA1000及CAN收发器TJA1040为主体的CAN总线网络各节点通讯,视频切换开关节点的视频信号通道切换,USB-CAN接口卡数据传输及图像采集卡工作等。从系统的详细需求出发,针对性地制定了 CAN应用层协议,使得系统能更加符合设计要求。(3)在USBCAN-Ⅱ接口卡配置完成的基础上,结合ZOPC服务器和MCGS组态软件在上位机建立人机交互界面并进行相关参数配置,实现上位机与CAN总线网络之间的双向通讯,保证对各网络节点的实时性测控。多传感器测控系统搭建完毕后,主要进行CAN总线通讯调试、波特率配置调试和图像数据切换调试三部分实验分析,模拟系统在实际情况中的工作状况,实验结果表明测控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较高可行性。

崔伟光[7](2019)在《小卫星高保真星务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高保真仿真工作在小卫星的研制、发射及在轨运行阶段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星务分系统是小卫星的核心部分,起着总体调度的作用,也是整个卫星中最复杂的部分。星务仿真是小卫星高保真仿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使小卫星设计和测试人员在缺少硬件实物的状态下,实现小卫星故障模拟和分析,并完成故障源定位和维修方案验证等。星务仿真对小卫星的整体方案论证、设计以及在轨维护等提供支持和帮助。本文主要研究小卫星中的星务分系统的仿真实现。论文首先讨论了星务分系统高保真仿真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星务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实现方式;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星务分系统全数字和半物理仿真的仿真原理、实现方案和架构组成;最后对星务系统的各项功能仿真和故障仿真展开了详细设计论述。本文采用软件工程化的方法,从整个系统的需求分析、软硬件设计、测试与验证等角度分别展开。通过研究软件建模技术,建立小卫星星务分系统仿真模型,仿真模型通过数据交互,实现星务系统全数字仿真系统的设计;通过研究星务主机的设计方法和星地数据链路的通信方式实现星务分系统半物理仿真系统的设计。在小卫星高保真星务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本文主要研究了软件建模、数据库、图形化界面、XML语言、CAN总线、软件工程化等技术,完成了星务全数字软件建模、星务半物理主机通信过程实现以及故障仿真。通过对星务仿真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研究指标进行仿真与验证,以及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仿真结果满足整个仿真系统的设计要求的结论,同时着重论述了故障仿真和恢复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金振华[8](2013)在《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数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普通数控系统普遍存在着自动化水平低,且网络化水平低等问题。CAN总线作为当今自动控制方面研究应用的热点技术,能够用其实现开放以及数字化的多点的稳定通信网络,在汽车、工业现场、智能大厦等各种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由其组建的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以及易于扩展升级,设计及布线简单,系统运行稳定,开发成本低,使用及维护工作容易等优点。将CAN总线技术应用于数控系统中,从而可以很好的解决现代普通数控系统中的上述问题,实现了对数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本文通过使用CAN现场总线技术以及PC机技术,设计了一个分布式的数控系统。本文中给出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对CAN总线协议作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以CAN总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完成了对于CAN总线分布式数控系统下位机节点的硬件及其软件的设计工作,以及上位PC机的监控软件以及通信软件的设计工作。从而实现通过CAN总线将上位机与下位机连接起来组建分布式数控系统,PC机通过CAN总线将控制运动控制指令传递给下位机节点,从而来实现对数控系统进行控制的工作,下位机同时将实时运动状态通过CAN总线传递给上位机,用以实现上位机对下位机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PC机通过CAN总线适配卡与下位机智能节点相连,系统中CAN总线适配卡采用插接式,即插即用,使用起来方便灵活。下位机节点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单片机以及CAN协议转换模块和电机控制模块,下位机软件主要包括CAN总线通信程序以及电机控制程序。在上位机的设计部分,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模块、通信模块、界面显示操作模块以及插补算法模块,上位机软件使用C++Builder来实现。插补算法采用开环控制算法,文中给出了在本系统中对于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的制定,并且系统进行的调试试验。本系统的结构合理、性能可靠,提高了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实现了PC机和数控设备之间的数据稳定快速传输,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分布式测控系统中。本系统具有简单易用、运行稳定、成本低廉的优点。

吴涛[9](2011)在《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通信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自动化向网络控制系统发展已成为必然的事实,网络控制系统因此成为计算机应用领域最具活力的一个分支。控制网络作为网络控制系统实现的基础,始终是一个研究热点,控制网络的变化决定网络控制方式的转变。目前,工业网络控制系统在经历了从集中式控制到集散型控制后,已进入到现场总线控制阶段。由于CAN总线具有结构简单、低成本、高可靠性、较高实时性、抗干扰能力强等突出的特点,而成为40多种现场总线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现场总线。但应用CAN总线作为工业测控系统的控制网络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静态优先级分配策略,使得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低,容易造成迎面死锁,从而难以满足工业测控系统对精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的需求。另一是CAN总线仅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这虽然使得CAN总线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但要进行高效率的通信还需要进一步定义应用层协议。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本文在研究改进CAN总线的优先级调度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工业测控系统的特点,开展CAN应用层协议设计研究。本文在分析CAN总线通信协议原理、现有动态优先级调度算法的优缺点与适应性的基础上,针对CAN总线固定优先级容易造成死锁和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在不改变CAN帧结构的前提下,对其标识符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依据优先级动态晋级原理,提出了BEWP动态优先级调度算法(Binary Exponent Weight Promotion二进制指数权值晋升)。并对该调度算法进行了可调度性和延时分析。针对CAN总线本身没有应用层协议和工业测控系统的特点,本文为CAN总线设计了一个的应用层协议----CMCP(CA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Protocol)。在保证系统的兼容性的前提下,使得CAN总线的应用更为灵活。并利用网络仿真工具OPNET对CAN总线的通信协议进行了建模与仿真,验证了协议的可行性。以CAN总线通信协议原理为基础,结合本文提出的BEWP动态优先级调度算法和设计的CMCP应用层协议,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工业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了设计,为搭建工业测控通信系统奠定了基础。

虞璐伊[10](2010)在《风冷恒温控制系统分布式测控电路设计与测控信息集成》文中认为分布式测控系统集成技术是现代仪器设计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凭借高可靠性及优良的模块化系统建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复杂自动化工业现场及航天、生物、医疗等精密测控机械行业,该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能保证系统各测控节点协同工作并共同完成测控系统的预期功能要求。由于分布式测控系统集成方法种类繁多,不同测控集成方法的技术特点、信号传递形式、应用场合范围都各不相同,因此,针对特定的目标测控系统,选用合理有效的系统集成方法进行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精度仪器的测量精度一般都容易受到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因此多数高精度仪器通常被限制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本文基于一种可随目标仪器移动并与目标仪器融为一体的风冷恒温控制精密机械平台,以其局域环境恒温控制为功能实现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测控系统集成方法,包括硬件测控电路设计与软件测控信息集成。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分布式测控系统集成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标系统的结构特点,设计了基于工业现场总线(CAN)的分布式测控电路及其系统集成方案,着重分析了各测控节点电路的设计方法及其工作原理。整个系统由2个主控节点,4个内外风道风扇测控节点,以及2个加热器测控节点,配以2条标准工业现场CAN总线控制网络构成。其次,本文基于课题组已有的信息管道分布式测控系统信息集成方法研究成果,设计了温控系统软件测控信息集成控制方案,建立了系统集成信息管道配置表,并具体分析了系统各主要节点的测控软件设计思路及其实现流程。最后,搭建了温控系统实验测试装置,对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的测控性能、系统最大升温能力、系统最大散热能力、极端条件下系统恒温控制特性以及系统恒温控制稳态精度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的测控电路以及测控软件能够实现温控系统预期功能,系统恒温控制精度可达±0.2°C,满足多数高精度测量仪器的局域环境恒温控制要求。

二、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本章引言
    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2.2.1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
        2.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3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3.1 矿用高可靠水位传感器设计方案
        2.3.2 数字化控制分站设计方案
    2.4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方案
        2.4.1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结构
        2.4.2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策略
    2.5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2.5.1 上位机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2.5.2 上位机监控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2.6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
        2.6.1 信息传输设计方案
        2.6.2 数据协议转换设计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用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设计
    3.1 本章引言
    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系统设计
        3.2.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3.2.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软件设计
    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数字通信系统设计
        3.3.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数据传输原理
        3.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3.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软件设计
    3.4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性能验证实验
        3.4.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性能验证实验
        3.4.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设计
    4.1 本章引言
    4.2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结构设计
        4.2.1 井下控制分站硬件电路设计
        4.2.2 井下控制分站软件设计
    4.3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4.3.1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数据传输原理
        4.3.2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4.3.3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4.4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性能验证实验
        4.4.1 井下控制分站控制性能验证实验
        4.4.2 井下控制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化水位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5.1 本章引言
    5.2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5.2.1 Modbus TCP/IP数据传输原理
        5.2.2 Modbus TCP/IP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5.2.3 Modbus TCP/IP通信软件设计
    5.3 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5.3.1 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3.2 上位机信息发布设计
        5.3.3 上位机数据库查询设计
        5.3.4 水位控制脚本算法设计
    5.4 上位机性能验证实验
        5.4.1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5.4.2 测控系统运行性能验证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采煤机状态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采煤机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1.2.2 国内采煤机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2.2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通信方案研究
        2.2.1 系统无线通信方案研究
        2.2.2 系统有线通信方案研究
    2.3 系统上位机系统方案设计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ZigBee通信模块
        3.1.1 ZigBee技术介绍及ZigBee协议栈
        3.1.2 ZigBee网络的设备类型和拓扑结构
        3.1.3 ZigBee模块硬件设计
    3.2 CAN总线通信模块
        3.2.1 CAN总线工作原理
        3.2.2 CAN总线硬件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ZigBee模块软件设计
        4.1.1 ZigBee网络软件开发环境
        4.1.2 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4.1.3 路由节点程序设计
        4.1.4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4.2 CAN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4.2.1 开发平台介绍
        4.2.2 CAN总线工作流程
        4.2.3 CAN总线节点软件设计
    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4.3.1 上位机开发环境
        4.3.2 NI-VISA
        4.3.3 LabVIEW各模块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调试测试
    5.1 采煤机实验台装置组成
    5.2 ZigBee模块通信测试
    5.3 CAN总线与ZigBee相互通信测试
    5.4 系统总体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某化工厂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自动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整体设计
    2.1 硅胶活化工艺流程
    2.2 SHCAN2000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概述
    2.3 SHCAN2000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2.3.1 上位机
        2.3.2 网卡
        2.3.3 智能测控组件
        2.3.4 安全栅
        2.3.5 继电器
    2.4 SHCAN2000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软件体系
        2.4.1 组态软件的选择
        2.4.2 FIX组态软件介绍
        2.4.3 I/O驱动器
        2.4.4 下载和调试工具(SHCAN-CFG)
        2.4.5 CAN总线网络的软件设置
        2.4.6 SHCAN智能测控组件的组态软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控制层设计
    3.1 硅胶活化项目监控系统的硬件选型
    3.2 硅胶活化炉硬件资源分配
    3.3 双线回路图设计
    3.4 组态序列设计
    3.5 实时数据库初始参数设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监控层设计
    4.1 设计FIX通信变量表
    4.2 I/O驱动程序的设置
    4.3 创建过程数据库
    4.4 设计人机监控界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
    5.1 MDCS调试
    5.2 I/O信号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下位机FIX通信变量表
附录 B 下位机组态序列
致谢

(4)基于DSP的大功率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测控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电机测控平台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介绍
    2.1 电机测控系统的总体框架
        2.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2.1.2 系统的硬件基本结构
        2.1.3 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块组成
    2.2 对发电机的试验项目及判定方法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
        2.3.1 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PMSM数学模型
        2.3.2 试验所用的永磁同步发电机结构和控制方法
    2.4 CAN总线技术
        2.4.1 CAN总线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4.2 CAN报文的数据格式
    2.5 DSP的二次Bootloader技术
        2.5.1 DSP上电后的启动引导过程
        2.5.2 二次Bootloader原理简介
    2.6 4G无线传输技术
        2.6.1 无线通信技术的分类
        2.6.2 4G通信技术特点
    2.7 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
第3章 系统硬件选型及电路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和原则
    3.2 主控芯片DSP28335的选择
    3.3 CA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3.1 控制器CA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3.2 上位机CAN-USB适配卡选型
    3.4 4G无线传输模块选型
    3.5 电源模块设计
    3.6 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3.7 保护电路设计
    3.8 故障存储电路设计
    3.9 串口电路设计
第4章 系统各软件模块设计
    4.1 主应用程序功能模块及开发平台介绍
    4.2 CAN数据帧协议制定
    4.3 CAN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4.4 4G无线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4.5 主上位机界面软件设计
        4.5.1 上位机软件整体结构
        4.5.2 CAN模块的驱动设计
        4.5.3 用户登录模块
        4.5.4 CAN适配卡启动与初始化
        4.5.5 上位机CAN数据接收与显示模块
        4.5.6 数据存储和查看模块
        4.5.7 4G无线数据接收模块
    4.6 底层Bootloader程序设计
        4.6.1 底层程序功能
        4.6.2 程序升级流程
    4.7 在线升级上位机界面设计
        4.7.1 Intel Hex文件解析
        4.7.2 LabVIEW上位机程序编写
        4.7.3 程序升级步骤
    4.8 故障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功能验证
    5.1 电动汽车用发电机试验平台介绍
    5.2 4G远程监控端功能测试
    5.3 电机试验结果
        5.3.1 电机空载反电动势测定
        5.3.2 发电机运行在电动状态
        5.3.3 电机额定温升试验
    5.4 利用上位机诊断故障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5)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变速器台架测试技术
        1.2.2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
        1.2.3 计算机测控系统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
    2.1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架构
        2.1.1 上位机
        2.1.2 基于LabCar的实时仿真平台
        2.1.3 自动变速器试验台
    2.2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工作原理
    2.3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功能特点
    2.4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2.4.1 测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2 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3.1 基于CAN总线的通讯模块设计
        3.1.1 CAN总线基本原理
        3.1.2 RTPC与试验台的CAN通讯模块设计
    3.2 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
        3.2.1 GIF扭矩传感器
        3.2.2 数据滤波处理
    3.3 仿真模型
        3.3.1 车辆动力学模型
        3.3.2 接口模型
    3.4 人机页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LabCar实时仿真平台的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4.1.1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4.1.2 试验台响应特性分析
        4.1.3 试验台传递函数辨识
    4.2 BP神经网络PID复合控制
        4.2.1 传统PID控制理论
        4.2.2 BP神经网络构建
        4.2.3 BP-PID复合控制算法
    4.3 前馈控制
    4.4 基于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转速控制器设计
        4.4.1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转速控制器MATLAB仿真模型
        4.4.2 转速控制器仿真分析
    4.5 基于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转矩控制器设计
        4.5.1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转矩控制器MATLAB仿真模型
        4.5.2 转矩控制器仿真分析
    4.6 驱动转速、加载转矩解耦补偿器设计
        4.6.1 驱动转速、加载转矩系统耦合特性分析
        4.6.2 解耦控制方案
    4.7 本章小结
5 实物在环模拟实验
    5.1 转速控制器实物在环模拟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5.2 转矩控制器实物在环模拟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解耦补偿器实物在环模拟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CAN总线的多视觉传感器测控系统搭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概述
        1.2.1 机器视觉技术构成
        1.2.2 机器视觉检测原理概述
        1.2.3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应用
    1.3 CAN总线技术概述
        1.3.1 现场总线技术
        1.3.2 CAN总线概念与特点
        1.3.3 CAN总线相关协议标准
        1.3.4 CAN总线报文传输
        1.3.5 CAN总线通信方式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2.1 视觉传感器节点设计
        2.1.1 视觉传感器选型
        2.1.2 视觉传感器节点通讯设计
    2.2 视频切换开关节点设计
        2.2.1 视频切换节点原理设计
        2.2.2 视频切换节点电路设计
    2.3 电源模块设计
    2.4 其他硬件选择设计
        2.4.1 USB-CAN接口卡USBCAN-Ⅱ
        2.4.2 图像采集卡DH-VT113
    2.5 多视觉传感器测控网络总体设计
        2.5.1 CAN总线网络整体结构搭建
        2.5.2 CAN总线传输电路分析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3.1 CAN总线节点通讯设计
        3.1.1 C8051F040初始化配置
        3.1.2 SJA1000通信软件设计
        3.1.3 命令解析子函数及中断子函数调用
    3.2 视频切换开关节点设计
    3.3 测控系统CAN通讯协议定义
        3.3.1 CAN总线报文定义
        3.3.2 CAN验收滤波器配置
        3.3.3 CAN系统报文ID配置
        3.3.4 节点通讯波特率配置
    3.4 其他软件配置设计
        3.4.1 USB-CAN接口卡设计
        3.4.2 图像采集卡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通讯配置及人机界面建立
    4.1 上位机软硬件通讯配置
        4.1.1 CANalyst-Ⅱ分析仪
        4.1.2 ZOPC服务器
    4.2 建立人机界面
        4.2.1 MCGS概述
        4.2.2 建立工程并完成与OPC的连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应用实验研究
    5.1 CAN总线通讯实验调试
    5.2 波特率参数配置调试
    5.3 图像数据切换实验调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小卫星高保真星务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小卫星高保真星务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2.2 小卫星高保真星务仿真系统指标
        2.2.1 全数字仿真功能指标
        2.2.2 半物理仿真功能指标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全数字仿真方案设计
        2.4.1 星务模型仿真设计
        2.4.2 与下位机通信设计
        2.4.3 故障仿真设计
        2.4.4 断点仿真设计
        2.4.5 倍速仿真设计
    2.5 半物理仿真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数字仿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概述
    3.2 星务功能设计
        3.2.1 星务校时模块设计
        3.2.2 指令分发与执行模块设计
        3.2.3 遥测轮询与组帧模块设计
        3.2.4 以太网通信协议设计
        3.2.5 CAN总线通信协议设计
    3.3 星务故障仿真设计
        3.3.1 星箭分离故障
        3.3.2 整星无遥测
        3.3.3 遥控指令不执行
        3.3.4 一次母线电压过低
        3.3.5 自主控温回路异常
    3.4 星务其他功能设计
        3.4.1 断点仿真设计
        3.4.2 倍速仿真设计
        3.4.3 界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半物理仿真设计与实现
    4.1 星务中心计算机设计
        4.1.1 中央处理控制模块
        4.1.2 CAN总线模块
        4.1.3 遥测接口模块
        4.1.4 遥控接口模块
        4.1.5 星上时间管理
        4.1.6 软件设计
    4.2 接口转换计算机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及验证
    5.1 测试环境准备
    5.2 全数字仿真验证
        5.2.1 星务校时仿真测试
        5.2.2 指令分发与执行
        5.2.3 遥测轮询与组帧验证
        5.2.4 星务故障验证
        5.2.5 断点仿真验证
        5.2.6 倍速仿真验证
    5.3 半物理仿真验证
        5.3.1 上行遥控指令
        5.3.2 下行遥测参数
    5.4 仿真结果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数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场总线技术简介
        1.2.1 现场总线技术的特性
        1.2.2 现场总线系统的主要优点
        1.2.3 几种常用的现场总线
    1.3 CAN总线研究的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系统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CAN总线协议
    2.1 CAN总线协议的主要特点
    2.2 CAN总线信号传输的距离与信号电平形式
    2.3 CAN总线协议的网络结构
    2.4 CAN总线帧的类型及组成结构
    2.5 CAN总线的仲裁机制
    2.6 CAN总线的位定时的机制
    2.7 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下位机智能节点的总体结构
    3.2 STC10F08XE单片机
    3.3 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
        3.3.1 SJA1000主要的新功能
        3.3.2 SJA1000的主要引脚的说明
        3.3.3 SJA1000的主要寄存器
    3.4 CAN总线收发器件PCA82C250
        3.4.1 PCA82C250主要的特点
        3.4.2 PCA82C250的工作原理
    3.5 下位机智能节点中的总线通信部分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3.5.1 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控制模块
        3.5.2 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的驱动电路设计
    3.6 步进电机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6.1 步进电机简述
        3.6.2 步进电机的主要特点
        3.6.3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3.7 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各主要的模块简介
    4.2 智能节点的主程序部分
    4.3 SJA1000在Intel的模式下读写内部寄存器的方法
        4.3.1 SJA1000的寻址方法
        4.3.2 在Intel模式下读SJA1000内部寄存器
        4.3.3 在Intel模式下对SJA1000的内部寄存器进行写操作
    4.4 CAN总线控制器件SJA1000的初始化模块
        4.4.1 SJA1000的初始化流程
        4.4.2 SJA1000的验收滤波设置
        4.4.3 总线定时器的定时方法
    4.5 下位机中CAN总线发送程序
    4.6 总线智能节点的接收工程序的设计
    4.7 步进电机的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
    4.8 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5.2 CAN总线适配卡
        5.2.1 PCI总线
        5.2.2 CAN总线适配卡的主要结构
    5.3 CAN总线应用协议的制定
        5.3.1 CAN总线系统的ID号码段的分配对数据帧中的数据字节的定义
        5.3.2 对数据帧中的数据字节的定义
    5.4 系统的上位机软件
        5.4.1 CAN总线适配卡的初始化工作流程
        5.4.2 上位机发送程序设计
        5.4.3 上位机接收程序设计
        5.4.4 监控界面显示部分
    5.5 数控系统的插补算法
        5.5.1 直线插补算法
        5.5.2 圆弧的插补
        5.5.3 终点的判断方法
        5.5.4 上位机运动控制程序设计
    5.6 上位机的运动控制临控图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通信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2 课题研究的概述
        1.2.1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2 课题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2.3 课题研究的基础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现场总线工业测控系统与CAN 总线通信协议
    2.1 现场总线工业测控系统的概述
        2.1.1 工业测控系统及其特点
        2.1.2 现场总线工业测控系统及其特点
        2.1.3 现场总线工业测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2.2 CAN 总线的通信协议
        2.2.1 CAN 总线的主要特性与通信模型
        2.2.2 CAN 总线物理层规范
        2.2.3 CAN 总线的数据链路层的帧类型及其格式
        2.2.4 CAN 总线的错误类型和故障界定
        2.2.5 CAN 总线非破坏性仲裁
    2.3 CAN 总线的相关器件
        2.3.1 CAN 总线控制器--SJA1000
        2.3.2 CAN 总线驱动器--82C250
第三章 CAN 总线的调度算法及其改进
    3.1 网络调度算法的概述
        3.1.1 互联网络及其控制策略
        3.1.2 网络调度算法及其类型
    3.2 CAN 总线的调度算法
        3.2.1 静态调度算法
        3.2.2 动态调度算法
    3.3 CAN 总线的二进制指数权值晋升(BEWP)动态调度算法
        3.3.1 BEWP 动态调度算法的基础
        3.3.2 BEWP 动态调度算法
        3.3.3 实时性消息的抢占机制
    3.4 BEWP 动态调度算法的分析
        3.4.1 调度算法的可调度性分析
        3.4.2 调度算法的通信时延分析
第四章 CAN 总线工业测控通信系统的设计
    4.1 CAN 总线测控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
        4.1.1 CAN 测控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
        4.1.2 CAN 节点通信模块的物理实现
    4.2 应用层协议的设计
        4.2.1 应用协议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功能需求
        4.2.2 报文格式及功能编码定义
        4.2.3 大块报文的多帧传输
        4.2.4 版本协商与地址动态分配
    4.3 测控通信系统的软件设计
        4.3.1 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4.3.2 下位机的软件设计
第五章 CAN 总线工业测控通信系统的仿真实验
    5.1 网络通信仿真与OPNET 仿真软件
        5.1.1 网络通信仿真
        5.1.2 OPNET 仿真软件
    5.2 CAN 与CMCP 网络仿真模型
        5.2.1 网络模型
        5.2.2 节点模型
        5.2.3 进程模型
        5.2.4 链路类型与包格式
    5.3 CAN 与CMCP 网络通信仿真的配置与运行
        5.3.1 网络通信仿真的配置
        5.3.2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风冷恒温控制系统分布式测控电路设计与测控信息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分布式系统集成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传统的分布式测控系统
        1.2.2 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测控系统
        1.2.3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分布式测控系统
        1.2.4 其他分布式测控系统
        1.2.5 国内外分布式测控系统应用现状
    1.3 调研结论
    1.4 课题研究对象介绍
        1.4.1 温控系统整体结构
        1.4.2 温控系统功能原理
    1.5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
第2章 系统硬件测控电路设计
    2.1 基于CAN 总线的分布式测控系统集成
        2.1.1 分布式现场总线选择
        2.1.2 温控系统测控电路集成方案
        2.1.3 CAN 总线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2.2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2.2.1 总体供电方案
        2.2.2 电源模块的选择
        2.2.3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2.3 各测控节点电路设计
        2.3.1 风扇测控节点电路设计
        2.3.2 加热器测控节点电路设计
        2.3.3 主测控节点电路设计
    2.4 其他电路设计
        2.4.1 母板电路设计
        2.4.2 系统与外部设备接口转换电路设计
    2.5 可维护性和可维修性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软件测控信息集成
    3.1 基于信息管道技术的分布式测控信息集成
        3.1.1 方案设计要点
        3.1.2 信息管道技术介绍
        3.1.3 温控系统测控信息集成方案
    3.2 CAN 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3.2.1 CAN 控制器初始化
        3.2.2 CAN 总线报文接收
        3.2.3 CAN 总线报文发送
    3.3 各测控节点程序设计
        3.3.1 子测控节点程序设计
        3.3.2 主测控节点程序设计
    3.4 温控功能实现方法介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性能测试及性能分析
    4.1 测试实验装置
    4.2 关键功能部件测控性能测试
    4.3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4.3.1 最大升温能力
        4.3.2 最大散热能力
        4.3.3 极端条件系统恒温控制特性
        4.3.4 系统恒温控制稳态精度测试
    4.4 系统性能测试结果及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D]. 徐晓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过超.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3]某化工厂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樊森.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DSP的大功率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测控平台设计[D]. 张鑫宇. 湖南大学, 2020(08)
  • [5]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研究[D]. 赵鹏亚.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6]基于CAN总线的多视觉传感器测控系统搭建研究[D]. 丁静. 扬州大学, 2018(12)
  • [7]小卫星高保真星务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D]. 崔伟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数控系统研究[D]. 金振华. 山东大学, 2013(10)
  • [9]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通信系统的研究[D]. 吴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11(05)
  • [10]风冷恒温控制系统分布式测控电路设计与测控信息集成[D]. 虞璐伊. 清华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基于CAN总线的工业测控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