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一、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霞[1](2021)在《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文中指出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关键是在把握和运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并完善其内部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使党内集中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党内集中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状态。提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这个问题,不是对以往党的思想建设经验和成效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生重大转变,给我们党与时俱进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水平就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这一总的逻辑理路展开。在研究过程中以对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基本概念和本质的把握为基础,围绕“如何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这一基本问题,搭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时代必然性,力图探寻新时代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主要路径。本论文的正文总共包含五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阐释。本部分内容旨在解决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依据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的前提性问题。本文认为,在理论依据方面,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是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源泉。在本质和特征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先决条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关键是把握和运用规律,落脚点是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还具有动态性、系统性、长期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意义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第二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本部分内容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共计22次的党内集中教育,从背景、目标、内容、形式、过程、成效、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回答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从哪里起步”“经历了什么样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起步于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历经了奠基与开创、继承与曲折、创新与发展、完善与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本部分内容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基本经验,试图回答我们党在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经验和规律”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根本追求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成效检验的方法和标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根本保证和重要保障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第四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部分内容立足国情、党情、世情的新变化,从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发展“是否必要”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供重要思想保证,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第五部分,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本部分内容从优化和完善党内集中教育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出发,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向何处去”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要在新形势下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定位,以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优化内容体系,以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健全体制机制,以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创新方式方法,以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构建评价体系,以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总之,要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刘晓晶[2](2020)在《《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文中提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社论作为机关报园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进行诠释。1989-200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前台。此时期的《人民日报》社论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潮流,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展开,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人民日报》社论重点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积极宣传解读如何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积极解读如何推进先进文化前进的内涵,阐释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优秀文化繁荣的路径和要求;第三,对如何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各项政策方针的宣传。《人民日报》社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潜移默化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优秀理论,在宣传和推动党的工作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民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人民日报》社论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刻阐释了科技军事思想改革思想、“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推进了军事理论思想的大众化。第五,《人民日报》社论还积极报道跟进了祖国统一进程,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推进了“一国两制”“互利共赢”思想的深入。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经验为: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其主要启示为:注重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人民日报》社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渠道,在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众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梳理《人民日报》社论在1989-2002年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充分认识《人民日报》社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领功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春燕[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作为理论武装群众的基本途径,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就这一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宣讲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紧紧把握这一重要思想以指导宣讲实践。虽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一直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传播使者”的角色,也拥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也迈上了新的征程。因此,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过程,总结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是为了让党的宣讲活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本文通过资料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和归纳总结法,分别从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科学内涵、思想来源、历史渊源等方面进行考察,进一步深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过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特点,在肯定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分析总结其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从相关概念出发,循序渐进,总结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特点,归纳其方式,分析其原则,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宣传思想、列宁的灌输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着眼,追溯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思想来源,从古代中国以教化为中心的宣讲活动、近代以宣讲为形式的教育活动以及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宣讲活动入手,探索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历史渊源。其次,通过分阶段梳理,理清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演进过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特点。接着,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探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新要求,更加凸显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重大意义。最后,通过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宣讲制度、宣讲队伍、宣讲对象、宣讲内容以及宣讲方式等几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钟国云[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有效加强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创举,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有效解决党内矛盾与问题的重要手段。回顾历史,纵观党创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特殊而重大的关键作用。根据不同时代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的要求,党内集中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逐渐实现了由“运动模式”向“活动模式”的过渡与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也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之举。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对党建传统理论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教育理论的创造性实践。因此,在当前党要管党、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活动开展相关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有利于深化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的内容,拓展党内教育实践的研究视野,不断丰富新时代管党治党理论研究的成果。论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与党的建设的良性互动为主线,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活动的发起组织与实施、活动开展的实效性等方面的考察、梳理与分析,在总结活动取得的成绩和有效做法的同时,查找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进而针对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主观与客观等多个维度,提出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的一些思考,从而为搞好新时代的党内教育提供参考。首先,论文围绕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面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这是研究的前提基础。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总结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论文主要从理论依据、历史传统、现实要求等层面对活动开展的依据进行探究。其中,重点从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特性、党的独特政治信仰与价值追求、无产阶级政党相关教育理论等维度,集中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并且,从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出教育诉求、时代主题转换与社会转型、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发展、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产生、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现实要求。其次,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任务、组织实施及其取得的进展,主要从宏观与中观层面进行横向梳理与探讨,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综合性手段,论文按照侧重于党的全面彻底整顿、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强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党的党性党风教育等维度,从而集中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侧重,并对相应的代表性活动个体进行典型剖析。同时,基于活动动员与发起方式、组织与领导策略、活动开展的原则及方法步骤,以及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模式”的新探索、特点与演进等方面的整体考察,集中探讨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动员组织与实施。再次,论文针对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进行研究,这是论文研究的关键部分。基于活动实效性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论文主要从活动发起时机的把握、党内主要矛盾的研判、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党组织的领导与执行力、外在因素对活动的冲击、“活动”本身存在的弊端等方面,对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同时,论文全面总结分析了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活动开展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其表现、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等,从而对活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论文对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提出了几点思考,这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主要从五个层面提出了改进与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对策建议:一是提出通过创新活动主题设置、拓展与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载体设计等途径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二是紧紧围绕党内主要问题的解决,从增进活动开展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活动中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创造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等层面,提出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的对策。三是从活动实效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层面,尝试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活动实效性评价体系。四是针对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两张皮”、“一阵风”、形式主义、走过场、“活动倦怠”、开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从“常态化”机制、组织领导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舆论宣传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构建活动开展长效机制。五是活动开展应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三化”要求,以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健康有效开展。

黄浩[5](2019)在《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论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使我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纯洁性的创造性实践,本文以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工作为切入点,从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三部分展开论述,分析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伟大命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分别是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湖南省的具体安排以及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任务。论述了湘潭县的推进工作是在党中央、湖南省的安排部署以及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形下展开的。第三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湘潭县分别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五个方面展开的推进工作的,提高了党员素质、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结构更加合理。第四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及经验。湘潭县推进工作是在贯彻上级政策又充分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况下展开的,推进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梁庆周[6](2018)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文中认为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重要范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研究共同主题有助于更好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范畴体系,规范学科研究范式;实践方面,研究共同主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阶段的关系,正确对待和科学解决新时期新阶段遇到的困难危机和风险挑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创新活动始终围绕的共同内核。共同主题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在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部领域的核心观点,表达了新时期各阶段的共同思想。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新时期时代背景、阶段特征、主要任务、理论成果等要素的概括抽象而被把握,是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化的基本认识和总体评价。共同主题是一个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系统,主要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理论要素和实践要素等因素组合而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具有深刻的哲学依据、理论渊源、历史和现实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关观点、原理是其根本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主题的有关论述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题、毛泽东时代关于中国建设主题的探索是其重要的历史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政治、文化发展道路和社会实践是其主要的现实基础。按照客观性、抽象性、相对性、整合性、发展性等原则,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以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前提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确立并得到不断强化。始终坚持这个共同主题,是新时期近四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通过实践和理论两条路径发挥共同主题的作用。实践路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表现为阶段性主题,作用于民族复兴、国家治理、党的实践等活动,发挥其作为共同主题的统领作用。理论路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表现为几种具体样态,作用于理论创新、理论整合、生成理论主题等理论创新活动,表达其作为共同主题的重要地位。这两条路径综合作用,使新时期的全部实践和理论活动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坚强的定力。当前,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一是在思想和理论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侵蚀坚持共同主题的思想基础;二是在社会性质、特征、任务等实践认识上存在一定偏离,动摇坚持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三是坚持共同主题的力量有所损耗,削弱坚持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和精神力量。以上问题和挑战如得不到有效应对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极易偏离共同主题,进而发生颠覆性错误,最终导致山河变色、江山易主等不可挽回的恶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毫不动摇地坚持共同主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一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武装,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保障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巩固新时期共同主题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主体特征和任务特征,把握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三是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坚持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理论创新范式,推动共同主题与基本问题的互动,夯实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方法论基础;四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凝聚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五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凝聚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精神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进程中,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并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新情况,不断突出和强化共同主题,充分发挥共同主题的统领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开辟出宽阔的道路,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谭晓玲[7](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马妮[8](2016)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如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主要着眼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党组织建设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党组织内部开展调查访谈,综观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典党建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途径。本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从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创新点三个方面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正文部分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理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相关概念和科学内涵。第二章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推进与经验。简要概述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历程,列举一系列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典型案例并总结其成功经验。第三章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问题分析。在深入分析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的基础上,指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是当前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从群众路线、服务理念角度出发,探讨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现路径,并提出了工作成效保障机制,以及构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反馈。最后是结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简单综述,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对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践行群众路线、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基础单位,因此,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当前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责任,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保障,是有待党的建设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刘艳[9](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积极汲取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不断根据实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认识和理论原理,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和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既是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观规律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体系建构的必要环节。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既要把它放在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又要把它融进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流中加以考察。唯有如此,才能使该思想体系真正处在纵向演进、横向发展的历史坐标中,才能在回归历史场境的过程中勾画出其清晰的发展脉络、理清其何以能成为一个科学体系的内容支撑,才能在思想建构和理论阐释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所以,本文着重从纵向维度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逻辑渊源,勾画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及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从横向维度就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容与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剖析和探讨,既突出该思想发展的理论深度,也展现出该思想发展的当代价值。按照这一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历史必然性、发展历程、主要成果、突出特色、历史地位及如何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六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论述。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有其诞生、发展的内部因素,也离不开其赖以支撑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它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时代变化引领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实践品质;在社会生态趋势变化的角度,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强劲动力;在理论渊源承继的角度,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源泉和思想保障;在主体性价值发挥的角度,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素质集中展现执政党的卓越品质,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关键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过程,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发展的推动,可以归纳为探索发展、开拓创新、繁荣发展和和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其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初步探索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轮廓,成功打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局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两个坚定不移”、“三个统一”、“四以”等新的理论内容,成功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境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入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从指导理念、意识形态主题、政治保障等层面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繁荣发展;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历史阶段,着重从强化理论武装、深化教育内容和加强党内教育等层面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教育的目的、内容、路径、主体、客体和原则六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问题的科学探索和理性回答中。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和价值;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着重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为基础性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重点性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拓展性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了学习教育、舆论导向、典型示范和学科建设等诸多间接的、内隐的和渗透性的有效路径和方法;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中国共产党人突出强调既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以青年学生为基本着力点,又要广泛辐射军队、农村、企业和社区等社会各领域;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要求既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为宣传主力军,又要依靠全党和全社会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重点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理论联系实际、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相结合、因材施教和因人制宜等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逐步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呈现出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其一,既不再将政治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加于人的发展之上,也不完全倾向于个体脱离社会的自然发展,而是在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发展交互关系的基础上,追求政治化主导的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人本教育之间协调发展;其二,不再单纯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认识和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是将教育的意识形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寻求意识形态性教育、科学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相互统一;其三,不再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政治宣传功效,而是坚持政治宣传、理论探索和教育教学三者并行不悖;其四,不再通过外在强制力单纯对群众进行生硬的灌输教育,而是提出灌输性教育、渗透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三者要相互融合;其五,不再单纯重视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重点性教育,而是把将企业职工和农民群众等不同群体广泛纳入教育的对象范畴,推动广泛性、先进性和层次性教育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宝库增添崭新的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稳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平稳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但它在理论归纳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基本原理的研究范围和相关论述还未能圆满的契合实践,需要在不断探索中继续研究和论证。从当代价值和历史局限正反两方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既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可以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实践是永无止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作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理论保障,也是永无止境的。在当前与今后,对于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思想体系和具体内容,我们应当结合新形势下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做到既坚持又发展。所谓“坚持”,主要是要以科学地态度深入挖掘、认真研究并积极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力争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力求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最高价值。所谓“发展”,主要是要积极顺应时代与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创新精神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和完善,开拓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内在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一脉相承地传承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本真精神,避免丧失基本立场,又与时俱进地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创新,避免思想僵化。

刘起军[10](2006)在《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执政,即执掌国家政权。执政安全是指政党执政不存在危险或受到内外执政风险影响下能保持执政地位。执政党执政安全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在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极攻克影响执政安全的障碍和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本文首先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当前研究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现状以及它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基本框架。其次,分析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形成:一是从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执政党建设思想、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执政安全思想出发,揭示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理论渊源;二是从把握国外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反经验总结出发,揭示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三是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为复杂、执政任务更为艰巨、自身的变化更为深刻等方面,分析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四是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成过程的特点。再次,归纳总结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江泽民对维护执政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阐述;二是科学论述了执政安全的根本要求;三是全面分析了影响执政安全的各种因素;四是明确提出了确保执政安全的战略举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执政基础,优化执政环境,提高执政能力,攻克反腐这一执政难题,造就一支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和现代化正规化军队,为执政提供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并论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特色。即它的时代性、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最后,本文还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

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党内集中教育
        (二)科学与科学化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
        (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概述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列宁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三)斯大林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三、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二)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奠基与开创
        (一)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
        (二)“运动式”整风整党模式的创立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继承与曲折
        (一)整风整党运动与中心工作两结合两促进
        (二)整风整党运动发生转折并偏离正确方向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创新与发展
        (一)整风整党运动优良传统的全面恢复
        (二)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式”集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集中教育过程管理的全面探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完善与深化
        (一)以融入经常为目的的“主题式”学习教育的逐步完善
        (二)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持续深化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
    一、本质特征: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一)贯彻思想建党方针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根本特征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党内集中教育的鲜明本质
    二、价值旨归: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一)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是党内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
        (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原则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四、成效检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
        (一)发扬党内外民主,坚持由人民来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五、根本保证:坚持党中央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一)党的领导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正确政治路线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基本遵循
        (三)制度建设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根本保障
第四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国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国内局势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二)帮助我们党统筹国内局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
        (二)助力我们党推进党建新布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辅助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章 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
    一、明确目标定位,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
        (一)明确目标定位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依据
        (三)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切入点
    二、优化内容体系,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优化内容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优化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优化内容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三、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
        (一)健全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健全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
        (三)健全体制机制的主要方向
    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
        (一)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三)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主要抓手
    五、构建评价体系,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2)《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人民日报》社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人民日报》社论
        1.《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作用
        2.《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三)《人民日报》社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人民日报》社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任务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一)对发展先进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宣传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大力宣传国有企业改革策略
        3.深刻解读农村改革方针
        4.积极宣传人才强国战略
        5.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6.深刻阐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7.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战略
        8.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对发展先进文化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积极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的宣传
        1.积极宣传党建思想
        2.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强调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四)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的宣传
        1.宣传科技军事改革思想
        2.宣传“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
        3.宣传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五)对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的宣传
        1.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2.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三、《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一)《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1.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
        2.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
        3.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注重传播渠道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2.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
        3.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总体评析
    四、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研究思路、方法、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行性分析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相关概述
    一、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科学内涵
        (一)宣讲活动的概念
        (二)宣讲活动的特点
        (三)宣讲活动的方式
        (四)宣讲活动的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思想来源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思想
        (二)列宁的灌输论
        (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宣传思想
        (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历史渊源
        (一)古代中国以教化为中心的宣讲活动
        (二)近代以宣讲为形式劝化民众的教育活动
        (三)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宣讲活动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宣讲活动的演进过程
        (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主题的宣讲活动(1978—1984)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的宣讲活动(1984—1992)
        (三)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的宣讲活动(1992—2002)
        (四)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的宣讲活动(2002—2012)
        (五)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宣讲活动(2012—2019)
    二、改革开放以来宣讲活动的演进特点
        (一)由集体主义转向关注个人正当权益
        (二)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三)回归党的初心和使命
        (四)坚持原则突出创新
        (五)凸显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新要求
    一、从国内维度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理论工作的重视
        (二)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大众化的需要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和推动理论创新的需要
        (四)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五)新时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
    二、从国际维度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新要求
        (一)党的宣讲活动是真实完整展现党和国家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
        (二)党的宣讲活动是宣传国家立场和主张的主要阵地
        (三)党的宣讲活动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强大武器
        (四)党的宣讲活动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
第四章 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宣讲制度
        (一)加强对宣讲活动的全面领导
        (二)建立更为完善的宣讲机制
        (三)合理统筹宣讲活动的资源
    二、充实宣讲队伍
        (一)打造多元化的宣讲主体
        (二)提升宣讲主体的综合素养
        (三)激发宣讲队伍创新活力
    三、提升宣讲对象的素质
        (一)提升宣讲对象的思想觉悟
        (二)提高宣讲对象的水平和能力
        (三)加强宣讲对象的组织性
    四、提升宣讲内容
        (一)不断拓展宣讲内容
        (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五、创新宣讲方式
        (一)注重宣讲形式的多样化
        (二)打造富有特色的宣讲活动载体
        (三)突出宣讲方式艺术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六、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三、历史传统
    四、现实要求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活动主要任务与内容侧重
    二、活动的动员与发起方式
    三、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策略
    四、活动的原则与方法步骤
    五、“活动模式”的形成与演进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评估
    一、活动实效性的内涵与外延
    二、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三、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四、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五、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
第四章 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主题、拓展内容、创新载体
    二、针对党内问题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
    三、构建与完善活动的实效性评价体系
    四、建立与健全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五、服从服务于党建总体布局和“三化”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五、湘潭县简介
第1章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
    1.1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
        1.1.1 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1.1.2 国内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1.1.3 党自身的新问题
    1.2 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
        1.3.1 对党的建设规律和特点的必然结论
        1.3.2 “伟大工程”基本经验的继承
        1.3.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内涵
第2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
    2.1 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工作部署
    2.2 湖南省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安排
        2.2.1 加强党的理想理论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2.2.2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2.3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2.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
    2.3 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问题
第3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
    3.1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1.1 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3.1.2 开展“四个观念”教育活动
        3.1.3 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3.1.4 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3.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2.1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2.2 实施党建“先锋工程”
        3.2.3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3.2.4 改进党员发展和管理机制
    3.3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3.1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3.3.2 实施“鱼水工程”
        3.3.3 开展“一创三满意”活动
    3.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4.1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3.4.2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3.4.3 查处违纪案件
        3.4.4 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
        3.4.5 实行政务公开
    3.5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5.1 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3.5.2 改进干部考察制度
        3.5.3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3.5.4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第4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点及基本经验
    4.1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
        4.1.1 理论联系实际
        4.1.2 充分联系群众
        4.1.3 注重宣传工作
        4.1.4 严格组织考核
        4.1.5 重视干部培养
    4.2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经验
        4.2.1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4.2.2 党的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核心领导地位的根本保证
        4.2.3 党的作风建设是巩固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条件
        4.2.4 反腐倡廉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
        4.2.5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学理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理论渊源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一)历史基础
        (二)现实基础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主题与共同主题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结构和要素分析
        (一)构成结构分析
        (二)构成要素分析
    五、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括表述
        (一)确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原则
        (二)关于新时期共同主题的几种观点辨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历史考察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转换的准备
        (一)历史准备
        (二)现实准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形成与确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形成与确立的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阶段性回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检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承接与推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跨世纪承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阶段推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时代推进
        (一)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态度、决心和信心
        (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开展新时代的实践变革
        (三)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形成与推进的经验启示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须紧密围绕共同主题
        (二)坚持和深化新时期共同主题必须妥善处理多种困难
        (三)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努力回答好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路径
    一、贯穿于新时期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主题
        (一)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统一于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
        (二)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三)具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三、贯穿于中国国家治理和改革的实践——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例
        (一)统一于治国理政五年规划(计划)实践
        (二)上升为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
        (三)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五)作用于五年规划(计划)的调控
    四、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实践——以重大会议和报告视角
        (一)通过党代会报告的题目显示出来
        (二)借助党代会的主题展现作用
        (三)通过大会发出的号召发挥力量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理论表达
    一、表现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具体形态
        (一)道路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与创新
        (一)推动对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特征认识的新发展
        (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全面拓展
        (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实现理论飞跃
    三、促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成和整合
        (一)贯穿于新时期理论成果的生成过程
        (二)促进新时期理论成果的整合
        (三)促进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
    四、促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形成共同的理论主题
        (一)使创新成果保持相同的理论本质
        (二)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围绕着相同的脉络
        (三)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共同的方向
        (四)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一致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原因分析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
        (一)对共同主题的理论认识容易发生偏颇
        (二)对共同主题的实践认识容易发生偏离
        (三)共同主题的坚持力量容易发生损耗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方面的原因
        (二)国际方面的原因
第六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对策思考
    一、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武装
        (三)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保障体系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
        (一)准确判断时代特征
        (二)深刻把握主体特征
        (三)准确把握任务特征
    三、夯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方法论基础
        (一)问题导向是破解实践课题的科学方法
        (二)坚持―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范式开展理论创新
        (三)在共同主题与基本问题的互动中推动实践创新
    四、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二)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手段创新
    五、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精神力量
        (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二)改革创新精神是坚持共同主题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归纳演绎法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
        (二)列宁的党建思想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
        (一)毛泽东的党建思想
        (二)邓小平的党建思想
        (三)江泽民的党建思想
        (四)胡锦涛的党建思想
        (五)习近平的党建思想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理论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科学内涵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内涵
        (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二章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推进与经验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提出与推进
        (一)初步探索阶段
        (二)总结提高阶段
        (三)实践推广阶段
    二、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典型案例
        (一)遵义红花岗区:“三进”强基础,“三民”惠民生
        (二)广东佛山:“五带五对接”党员志愿服务活化党群关系
        (三)青海省海西州:全面落实村干部坐班夯实藏区执政基础
        (四)青海西宁城中:“365”党代表工作室搭起群情民意"连心桥"
        (五)郑州二七区:“三强一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二)加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建设
        (三)健全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四)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第三章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问题分析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一)社会转型快
        (二)群体多样性
        (三)利益差异化
        (四)问题凸显期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服务平台不够完善
        (二)服务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三)服务意识、服务理念和实效性有待提高
        (四)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五)服务载体和阵地存在薄弱环节
        (六)服务标准及评价体系尚未健全
第四章 当前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要求与基本原则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题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
        (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任务
        (五)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路径
    二、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
        (一)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二)健全服务制度,突出服务重点
        (三)完善服务机制,形成服务保障
        (四)提升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五)丰富工作载体,提高服务实效性
    三、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反馈机制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衡量标准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一、时代转换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一) 时代主题由革命到建设转换亟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范式新转换
        (二) 提升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家“软权力”的时代诉求
        (三) “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确立催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新转换
        (四) 适应全球化语境、文本语境和教学语境变化的新需要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实践新境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一) 我国改革和建设的稳步推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提供成熟的社会环境
        (二) 多样性文化并存的社会生态在建构的同时并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体系
        (三) 思想领域价值多元化发展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整合社会思想的难度加大
        (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的预期目标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的指导性和可承继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观条件
        (一)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探索发展(1978年-1992年)
        (一) 真理标准讨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解放的先声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战线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三) 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探索发展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的恢复与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开拓创新(1992年-2002年)
        (一) 明确旗帜问题至关重要,确立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
        (二)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指导思想
        (三)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话语
        (四) 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在加强党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繁荣发展(2002年-2012年)
        (一) 创新指导理念,高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引领社会思潮
        (三) 全面实施与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四) 系统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五) 以提升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主题强化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入推进(2012年—至今)
        (一) 全面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二) 提出“中国梦”,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朴亲近的理论内容
        (三) 以坚定信念、学习党史和推进党建科学化为主线强化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成果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
        (一) 国家价值维度: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 社会价值维度:整合多样性社会思潮,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 个体价值维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一) 基础性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
        (二) 重点性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
        (三) 拓展性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
        (一) 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和理论灌输的主要渠道
        (二) 舆论导向:抢占大众传媒以及网络等宣传主阵地
        (三) 典型示范:发挥模范人物对主流价值的昭示作用
        (四) 强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
        (一)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教育和思想宣传领导核心
        (二) 高素质的理论教育队伍是宣传教育的主力军
        (三) 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
        (一) 以广大党员干部作为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
        (二) 以青少年尤其大学生作为教育基本着力点
        (三) 全面辐射军队、农村、企业和社区各领域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
        (一) 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二) 坚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三) 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相结合
        (四) 坚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突出特色
    一、政治化主导的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人本教育齐头并进
        (一) 工具性目的:从政治化角度实现对人的社会化塑造
        (二) 理论教育的逻辑起点: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
        (三) 价值目标与最终归宿:尊重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意识形态性教育、科学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实现有机统一
        (一) 动力之源:“政治形态”意识形态观念的建构与完善
        (二) 协调与互动:“文化形态”建设与“意识形态”建构
        (三) 兼容并序与协调发展:“知、情、意、信”教育的内在统筹
    三、政治宣传、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三者并行不悖
        (一) 紧紧围绕“社会实际问题”强化政治宣传
        (二) 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机制
        (三)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理论教育在发展中相互镶嵌
    四、灌输性教育、渗透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相互融合
        (一) 普及社会主流思想基础在于正面灌输
        (二) 隐性的渗透教育蕴于显性的灌输教育
        (三) 在灌输与渗透教育过程中激发自我教育
    五、广泛性、先进性与层次性,阶段性与发展性多维度协调
        (一) 广泛性教育是社会思想根基固化的根本路径
        (二) 先进性和层次性教育寓存于广泛性教育
        (三) 阶段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同步发展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地位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资源宝库得到极大充实
        (二)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以稳固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四) 为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南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局限
        (一) 思想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薄弱环节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实践之间存在割裂和断层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一、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
        (二)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精神
    二、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一) 以发展的理念创新理论资源,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
        (二) 以辩证的观念汲取文化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文化意蕴
        (三) 以科学的理念应用科技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四) 以务实的精神推进教育实践,防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实践相脱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10)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内涵
    二、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
    三、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形成
    一、理论渊源
    二、历史依据
    三、现实条件
    四、形成过程
第三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深刻阐述了维护执政安全的重要性
    二、科学论述了执政安全的根本要求
    三、全面分析了影响执政安全的各种因素
    四、明确提出了确保执政安全的战略举措
第四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特色
    一、鲜明突出的时代性
    二、丰富完整的系统性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四、理实交融的实践性
第五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是江泽民党建思想的核心
    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三、初步解决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系列重大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D]. 李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D]. 刘晓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D]. 宁春燕.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D]. 钟国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D]. 黄浩. 湘潭大学, 2019(02)
  • [6]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D]. 梁庆周.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7]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8]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D]. 马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 刘艳. 山东大学, 2013(04)
  • [10]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D]. 刘起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