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粘胶织物上浆工艺实践分析及织物性能测试

纳米粘胶织物上浆工艺实践分析及织物性能测试

一、浅析纳米粘胶织物的上浆工艺实践及其织物性能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刘逸新[1](2021)在《基于纤维集合体结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对能与人体发生充分交互作用的柔性应变传感器也备受关注。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纺织品以其独特纤维集合体结构(纱线、织物)所展现出柔性、双曲率效应、轻量化、可呼吸、可洗涤、耐用性等优势,是理想的应变传感器的结构平台。但是由于纤维基材本质的绝缘性、粘弹性以及纤维集合体结构的复杂性,所以深入研究纤维集合体的导电机理、传感机理、纤维集合体结构与传感性能的关系尤为重要。本论文以实现棉纤维(纤维素基材)导电为起点,结合现有纺织品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条件,构筑了从纱线到织物各个层级的纤维集合体结构。对纤维集合体的导电机理、传感机理、纤维集合体结构与传感性能的关系、以及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的传感特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研究结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电和界面性能研究:首先研究石墨烯分散性能,通过紫外光谱、拉曼光谱及透射电镜分析发现,当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含量为0.2wt%、超声时间为4-8小时可以形成稳定的石墨烯分散溶液(浓度为0.76 mg/m L)。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溶剂浇铸和热压工序制备成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然后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法对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分析发现,由于PVP的辅助交联作用石墨烯与纤维素基材形成较强的界面结合力。最后引入逾渗理论研究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发现当复合材料中石墨烯添加量达到逾渗阈值(2.1wt%)时其表面电导率可达到0.40 S/cm。2.导电棉纱的制备及其导电机理和电力学性能研究:首先采用具备浸渍热压特征的单纱浆纱工艺制备导电棉纱,按照正交法优化后的浆纱方案可制成具有良好的界面性能和导电性能的棉纱(14s纱线0.45 S/cm)。然后根据短纤纱的结构特点建立短纤纱导电模型,引入概率论研究了棉纱的导电机理,发现棉纱的电导率不但与纤维自身的电导率有关,而且与纱线中纤维的连接概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推导出棉纱的电阻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合理性。最后通过拉伸实验分析棉纱电力学性能发现,由于棉纱中的纤维非连续分布以及纤维自身的粘弹性特征,导电棉纱存在应变范围小(<4.1%)、响应时间长(300 ms),重复性差的缺点(>17.8%)。因此短纤纱不是理想的应变传感器结构,必须加工成织物结构并利用织物的结构应变实现传感。3.织物结构应变传感器构筑及其导电机理、传感机理与传感性能研究:首先将导电棉纱分别加工成机织物(平纹和斜纹织带)和针织物(1х1罗纹),然后引入Peirce经典的织物几何结构模型对其导电和传感机理研究发现,影响机织物和针织物的等效电阻主要因素是纱线彼此交织点的接触电阻,而接触电阻与纱线的交织角符合拟合方程((8)=2.78×ecos2;织物实现应变传感主要通过结构应变时交织角变化所引起的电阻变化。最后通过对机织物和针织物结构应变传感器的静态传感特性研究发现机织物具有小应变高灵敏度的特征(GF>10),而针织物具有大应变低灵敏度的特征(GF<1),但机织物的线性度、迟滞性、重复性传感指标都不如针织物。对其动态传感性能研究发现当以跃迁,斜坡,正弦三种动态应变输入时,在低频模式下针织物频幅,相频,阻尼系数指标都好于机织物,而高频条件下机织物具有更短的响应时间(184 ms)。说明机织物结构适合对小应变,高灵敏度要求的高频应变信号进行传感;而针织物适合对大应变,低灵敏度要求的低频应变信号进行传感。4.织物结构应变传感器的应用研究:分别构筑机织物结构的应变传感器对呼吸进行监测和针织物结构的应变传感器对肢体动作进行识别,其实测结果与理论结论基本符合,进一步证实了利用纤维集合体结构构筑应变传感器的可行性。综上,本论文从纤维、纱线、织物三个结构层级系统地探讨了基于纤维集合体应变传感器的构筑方法,并深入研究了其导电、传感机理及其传感性能。不但其构筑方法可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且从理论层面建立了纤维集合体结构与传感性能的关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纤维集合体的结构优势与应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融合为一。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对基于纤维集合体结构的应变传感器的开发应用以及未来可穿戴“电子纺织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琳[2](2019)在《退浆工艺对异形截面纤维织物芯吸效应的影响》文中提出异形截面纤维的特殊形状,能有效地将肌肤表面的汗水和湿气吸收并快速传输至表面,达到吸湿快干和吸湿凉爽的效果。由于异形截面纤维具有良好的导湿性能,被广泛用于制作吸湿快干内衣、吸湿凉爽夏季织物和运动服等,为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创造了优越条件。异形截面纤维织物需要经过退浆处理以满足印染的要求。目前退浆的方式主要有碱退法、酶退法、氧化剂退法及酸退法。异形截面纤维代表品种有Coolsmart、Coolplus、Coolmax等,因其结构组成为聚酯,所以浆纱或浆丝时通常采用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酯及聚酯为浆料。退浆工艺是影响异性截面纤维纱线及织物芯吸效应的关键工序。本课题从异性截面纤维纱线及其织物的吸湿快干、吸湿凉爽机理出发,深入研究了退浆工艺对异形截面纤维纱线和织物芯吸效应、力学性能及表面形态的影响,旨在获得合理的退浆工艺,达到退浆后异形截面纤维织物依具有良好芯吸效应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针对异性截面纤维的代表品种之一Coolsmart纤维进行了研究:(1)通过扫描电镜(SEM)研究了Coolsmart纤维的纵向表面及横截面特征。Coolsmart纤维的纵向表面研究表明,沿纤维纵向有四道沟槽,根据毛细管芯吸原理,液体沿着纤维表面沟槽进行扩散,从而纤维具有吸湿排汗的性能,同时沟槽中有堆积物,能谱(EDS)分析得出Coolsmart纤维沟槽中的堆积物主要为齐聚物,齐聚物的存在会堵塞水分传输通道,影响纤维的吸湿排汗性;Coolsmart纤维的横截面研究表明,Coolsmart纤维横截面为“十”字形。(2)分别采用清水处理工艺及碱处理工艺对Coolsmart纤维进行处理,经对比发现,碱处理工艺能更好的去除Coolsmart纤维沟槽中的齐聚物,增强纤维纱线的芯吸、润湿性能,当NaOH的质量分数在4%左右时,纱线的芯吸效果最好。考虑到该织物需要通过碱退浆满足印染的需求,本课题将齐聚物的去除工序与退浆工序合并,从而达到节省工序,节能环保的目的。(3)考虑异形截面聚酯纱线的特殊性,采用3种浆料配方进行上浆实践。研究碱退浆工艺,测试退浆后纱线芯吸高度及强力等性能。结果表明,退浆后纱线的芯吸高度提升,强力有所下降,合理的异形截面聚酯纱线退浆工艺参数为:NaOH质量分数4%、处理时间50 min。SEM测试表明,纤维间的浆料被清理干净,纤维沟槽内的齐聚物也与碱发生反应被清除。(4)碱退浆工艺对Coolsmart/C(50/50)织物芯吸效应、失重率及强伸性能影响实验表明,在退浆工艺参数中,影响最大的是碱液的质量分数。碱处理能有效的改善织物的芯吸效应,其导水性能明显优于未处理织物,但强伸性能有所下降。为了保证织物的各项性能,合理的异形截面聚酯纤维/棉混纺织物的退浆工艺为:NaOH质量分数2%、处理时间30 min。织物的经/纬向芯吸能力与织物的经/纬密度有关,当经向密度大于纬向密度时,经向织物的芯吸高度大于纬向织物的芯吸高度。图38幅,表54个,参考文献99篇

吴思涵[3](2016)在《棉/粘胶/苎麻混纺面料开发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苎麻纤维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纤维,其制品具有吸湿透气、干爽抗菌、散湿散热快等优点,加上特有的织物风格,使苎麻纤维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但目前纯纺苎麻的加工和服用中仍存有局限性。课题结合当今面料多元混纺的发展趋势,将精细化苎麻纤维与长绒棉、粘胶纤维进行混纺,在生产中提高可纺性,成功纺制出JC/R(70/30)、JC/R/H(60/30/10)、JC/R/H(50/30/20)、JC/R/H(40/30/30)共4组不同混纺比的9.84tex(60S)高支单纱。在织物规格设计中,目的在于克服单一纤维品种的缺陷,使面料既发挥棉纤维亲肤舒适,粘胶纤维吸湿柔软,苎麻纤维透气干爽的优势,又弥补粘胶纤维湿强不足、苎麻纤维刚硬刺痒的缺陷,因此以JC/R(70/30)为经纱,通过对纬纱的变化组合,织造出平纹、斜纹两种组织结构,共10种规格的样品。对所加工的10块样品的服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混纺比对纱线性能影响明显。随着纱线中苎麻比例增加,纱线条干不匀率上升,千米粗细节、棉结均出现了大幅增长,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下降,单强CV值及伸长CV值上升;35mm毛羽增长明显,纱线整体物理性能下降。(2)10种规格试样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差异不大,均可满足服用要求。抗皱性均不太理想,斜纹样品会略好于平纹,但随着织物中苎麻含量增加,抗皱性变差。在后序染整加工中,应考虑通过抗皱后整理进行改善。(3)采用FTT触感仪与KES风格仪对样品接触舒适性和织物风格进行测试,并通过灰色近优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斜纹织物的近优度好于平纹,而不同混纺比的织物,基本为苎麻含量高,织物风格更好。因此,纬纱混纺比为JC/R/H(40/30/30)的斜纹织物,触感最佳,更符合夏季男士衬衫面料的风格要求。(4)模拟夏季环境,在温度30℃,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测试样品透气、热阻、湿阻、透湿率、放湿速率等指标,并通过模糊数学法对织物热湿舒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混纺比下,斜纹织物的综合热湿性能优于平纹,而织物中苎麻含量增加,在夏季环境中基本能表现出更好的热湿性能。经得分排序,纬纱混纺比为、JC/R/H(40/30/30)时的斜纹样品表现出较优的热湿舒适性。(5)此外,课题还设计了20℃下3组不同的湿度环境,选择热阻、透湿率、放湿速率三个性能指标,在立体坐标系中通过空间位置研究湿度对面料热湿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不同的三个环境中,坐标点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性,相对湿度对织物热湿性能具有显着影响。而苎麻含量高的织物在湿度大的环境下更能体现出优异的热湿性能。

吴鲜鲜[4](2013)在《咖啡纱多功能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在安全与保健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人们对纺织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纺织品保健化、舒适化、时尚化、高档化的新需求,而且符合“绿色、环保、低碳”的时代主题。咖啡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纳米改性涤纶纤维,具有吸臭除味、蓄热升温、释放负离子等多功能效果。研究和开发这种具有高附加值的咖啡纱纺织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对咖啡碳纤维进行了纵横向电镜观察,并测试分析了纤维的长度、细度、断裂强度、伸长性、回潮率等基本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咖啡碳纤维的纵向表面附着有许多纳米级咖啡碳粉体颗粒,纤维的横截面具有明显的中腔结构,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些结构赋予咖啡碳纤维较好的吸附效果。与普通涤纶相比,咖啡碳纤维的回潮率有所增大。咖啡碳纤维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初始模量均低于普通涤纶纤维。咖啡碳纤维具有较好的功能性、抗皱性等优点,但在透气性、抗起毛起球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考虑到后续产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的综合要求,论文采用咖啡碳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或交织试制5大系列19只试样织物进行功能性和服用性能研究。论文首先对试制的A、B系列咖啡纱/棉纱交织物进行吸臭除味、蓄热升温、释放负离子等功能的测试与分析,同时也测试分析了A系列织物的热阻、湿阻、透气性、折皱回复性、抗起毛起球性和悬垂性。研究表明:随着咖啡纱含量的增加,织物对氨气的吸附作用增强,织物的升温幅度增大,织物释放的负离子浓度也增大;五枚缎纹组织的咖啡纱织物对氨气的吸附效果、升温效果均较好,织物释放的负离子浓度也较大;随着咖啡纱含量的增加,棉纱含量的减少,织物的热阻增大、保暖性增强,而湿阻增大、湿舒适性变差;随着咖啡纱含量的增加,织物折皱回复性、悬垂性有所提高,但其抗起毛起球性变差。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A系列织物的综合性能进行排列,可以得出咖啡纱含量为34%、棉纱含量为66%的咖啡纱交织物,其综合性能较好。为进一步研究咖啡纱纺织品的性能,将咖啡碳纤维与粘胶纤维按不同比例混纺试制了C系列织物,并对其服用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咖啡碳纤维含量的增加,粘胶纤维含量的减少,织物的保暖性、折皱回复性增强,而其湿舒适性、抗起毛起球性、悬垂性变差。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C系列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排列,可以得出咖啡碳纤维含量为35%、粘胶纤维含量为65%的咖啡纱混纺织物,其服用性能较好。根据上述测试结果,选用35%咖啡碳纤维与粘胶纤维、棉纤维、莫代尔纤维混纺试制了D、E系列织物,并对其服用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35%咖啡碳纤维与棉纤维的混纺织物其保暖性优于与莫代尔纤维、粘胶纤维的混纺织物;35%咖啡碳纤维与粘胶纤维、莫代尔纤维的混纺织物其湿舒适性、抗起毛起球性和悬垂性均优于与棉纤维的混纺织物;35%咖啡碳纤维与莫代尔纤维、棉纤维的混纺织物其折皱回复性优于与粘胶纤维的混纺织物;35%咖啡碳纤维与粘胶纤维的混纺织物其透气性优于与莫代尔纤维、棉纤维的混纺织物。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D、E系列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排列,可以得出经线原料采用35%咖啡碳纤维/65%粘胶纤维混纺纱线,纬线原料采用35%咖啡碳纤维/65%莫代尔纤维混纺纱线,并采用五枚缎纹组织试制的咖啡纱混纺织物,其服用性能较好。最后论文结合测试分析结果,以涤纶丝为经纱原料,以1:1投纬比例的咖啡纱与棉纱为纬纱原料,将其运用于咖啡纱床上用品套件的设计开发中,设计出一套具有多功能效果及良好服用性能的床上用品,使咖啡纱产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李小兰,杨家密,荆学谦[5](2006)在《棉纺行业篇》文中研究指明《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到,2005年我国纤维加工量2 690万t,比2000年增长97.8%,年均增长 14.6%;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25%提高到 2004年的36%,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的地位。精梳纱、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分别从2000 年的20%、40%、21%提高到2005年的25%、55%和 53%。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68:19:13转变为2005年的54: 33:13。

陈新祥[6](2003)在《浅析纳米粘胶织物的上浆工艺实践及其织物性能测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纳米陶瓷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针对纳米粘胶织物的特性提出相关的浆料配方及采用了“慢车速、小张力、低烘燥、小伸长”的浆纱工艺路线。生产的纳米粘胶织物具有良好的防紫外线功能 ,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具备极强的抑菌效果

陈新祥[7](2003)在《纳米粘胶与棉混纺纱上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

贾锦涛[8](2019)在《粘胶基复合功能性面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艾草改性竹浆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纤维,是在普通竹浆纤维中加入了艾草提取液,从而赋予纤维艾草所具有的抗菌、除臭、除螨等功效,在保留竹浆纤维原有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了其使用价值。光致变色粘胶长丝是一种新型的光变色长丝,具有独特的变色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紫外线效果。课题将抗菌的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和光致变色长丝应用到面料开发,设计一种可光致变色、抗菌防紫外线的复合功能面料,符合当前纺织市场的需求,为绿色功能性面料开发提供技术参考。本课题选用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的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和河南新乡白鹭化纤有限公司的光致变色粘胶长丝为主要原料。对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和光致变色粘胶长丝的结构、回潮率和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得出: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各项性能比普通粘胶纤维均有所提升,适合用于混纺纱开发;光致变色粘胶长丝的强力较低,不适合单纱编织。依据艾草改性竹浆纤维的基本性能采用环锭纺开发出30/70、40/60、50/50、60/40、70/30、80/20六种混纺纱。并对混纺纱捻度、回潮率、拉伸性能、毛羽指数、条干均匀度及抗菌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最后使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混纺纱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混纺比60/40、70/30、80/20的混纺纱性能评价为优,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含量70%时纱线性能评价最好。选用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含量60%、70%、80%的混纺纱与光致变色粘胶长丝进行混织,根据织物性能要求,设计出三种符合其功能性的针织组织,使用STOLL CMS530HP全自动电脑横机编织出九组织物。三种组织的织物厚度、面密度、单位面积重量关系:瑞士点纹<“两面派”<微孔组织。三种组织中混纺纱含量比重关系:瑞士点纹>微孔组织>“两面派”组织。对织物的耐用性能、舒适性、织物风格及织物功能性进行测试分析。织物的基本力学性能和舒适性能分析得出:瑞士点纹的强伸性、顶破、耐磨性、透气性、透湿性的最优;外观性能和织物风格测试分析得出:折皱回复角、导热系数、压缩回复率等性能的最优织物组织是微孔组织织物;织物的功能性测试分析得出:“两面派”组织因为结构紧密厚度适中,所以抗紫外性能最优;而根据织物中混纺纱的含量及混纺纱中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占比分析,瑞士点纹组织中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含量80%的混纺纱织物抗菌性能最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九组织物的服用性能和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含量80%的混纺纱编织的微孔组织综合评价最优,适合用于开发复合功能面料。

曹新伟[9](2019)在《亚麻纱的碱—尿素体系改性及上浆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亚麻纤维被称为“纤维皇后”,具有良好的穿着服用性能,亚麻织物以其粗犷挺括、清凉透气、天然抗菌、抗静电、抗紫外线等优良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亚麻纤维为典型的工艺纤维,其具有硬脆、短粗的缺陷,湿法纺制成的纯亚麻纱弹性较小,断裂伸长率低于相同纱支的纯棉纱。在上机织造时,纯亚麻纱因其较低的断裂伸长率和较大的强力,而形成织造脆断头,影响其在剑杆、喷水等高速织机上的织造效率。这限制了纯亚麻纱的加工领域和织物品质,成为麻纺织技术中的一大瓶颈。为此,本文为了提高纯亚麻纱的断裂伸长率,进而提升其织造效率,采用碱-尿素法对亚麻纱线进行改性。首先,本课题采用碱-尿素体系对24 Nm亚麻纱线进行改性处理。通过对处理前后纱线表面形态、红外光谱、结晶度等微观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碱-尿素处理可以破坏纤维素的结晶区,使亚麻纤维大分子的结晶度降低,无定形区增加,破坏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削弱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并且纱线表面木质素、半纤维素等杂质被去除,纱线变得柔软。同时,对改性工艺中碱(NaOH)浓度、尿素浓度、处理时间以及浴比等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讨论各参数对亚麻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的影响。以亚麻纱线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为指标,采用权重分析法筛选出最佳处理条件为碱浓度为15%,尿素浓度为5%,处理时间为10 min,浴比为1:10。在该工艺条件下改性的亚麻纱线断裂伸长率由原来的1.93%提高到4.02%。其次,以玉米氧化淀粉和聚丙烯酰胺(XP-C)浆料为主浆料,对碱-尿素改性体系处理前后的24 Nm亚麻纱进行单纱上浆实验。采用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耐磨性和再生毛羽指数等浆纱性能评价指标,对上浆后亚麻纱线进行浆纱质量评价,实验数据表明相比于未处理的亚麻纱,经碱-尿素改性体系处理后的亚麻纱的浆纱性能显着提升。为了确定最佳浆料配比,将配方中玉米氧化淀粉的质量分数分别与浆纱增强率、减伸率、增磨率和再生毛羽降低率进行函数关系拟合。采用统一目标函数优化的方法,确定玉米氧化淀粉和聚丙烯酰胺(XP-C)浆料的最优复配比例为55:45,形成本实验的最佳浆料配方。最后,采用最佳浆料配方对改性后24 Nm亚麻纱进行单纱上浆实验,讨论浆液浓度、压浆力和浆纱速度对浆纱质量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浆液浓度为6-10%,压浆力为0.1-0.2MPa,浆纱速度为30-40 m/min范围内时,纱线上浆质量相对较好。为了确定最优上浆工艺,采用中心组合实验响应面优化分析方法,分析浆液浓度、压浆力和浆纱速度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回归模型拟合、方差分析、三维响应曲面分析,确定理论上最佳上浆工艺参数为:浆液浓度为9.98%,压浆力为0.17 MPa,浆纱速度为39.83 m/min。此时增磨率和再生毛羽降低率达到最佳,分别为292.69%和61.06%。根据实际操作条件,将最佳上浆工艺修正为浆液浓度10%、压浆力0.17 MPa、浆纱速度40 m/min,进行多次单纱上浆实验,实验数据表明纱线增磨率和再生毛羽降低率分别为294.31%、60.73%,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

贺梦娟[10](2019)在《聚酰亚胺长丝纤维及其纱线加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酰亚胺(PI)是以聚酰亚胺环为特征结构的聚合物,具有耐高低温、阻燃、耐辐射、介电常数低、化学稳定性优异等特性,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近年来,聚酰亚胺纤维作为一种高新技术纤维受到很大重视的发展,今后在功能与高性能纺织产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涌现了大量PI短纤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包括高温滤袋、防燃服、防护服等,而对PI长丝的研究鲜少。课题从这一角度出发,开展PI长丝的研究,为实现PI长丝产品的产业化做出力所能及的推动。本课题以聚酰亚胺初生丝(PI-1)和热拉伸处理后的聚酰亚胺长丝(PI-2)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纤维的基本物理力学等性能进行了对比测试分析,并研究酸碱处理对聚酰亚胺长丝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然后对PI长丝的加捻和上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改善PI长丝的织造性能;最后采用空气变形方法,制备了几种PI空气变形纱,并对纱线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具体工作包括:确定热拉伸定型处理对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聚酰亚胺长丝纤维耐酸碱性能;经过捻度-强度性能测试确定聚酰亚胺长丝的临界捻系数,模拟自然定捻、加热定捻、热湿定捻三种定捻方法确定聚酰亚胺长丝纱最佳定捻方法;研究了聚酰亚胺上浆用聚丙烯酸酯浆料的基本性能,优化上浆工艺,确定最佳浆液固含量、上浆温度、上浆速度。对浆纱分别用热水和碱液退浆,研究聚酰亚胺长丝退浆性能。加工了6种不同超喂比下的聚酰亚胺长丝空气变形纱,通过对其分别进行拉伸性能测试、丝圈结构不稳定性测试和纱线结构形态观察,确定PI空气变形纱最适合的加工参数。以聚酰亚胺加捻纱、上浆纱、空气变形纱为原料进行了织物试织。结果表明:聚酰亚胺长丝的热拉伸定型处理提高了PI的结晶度、取向度和力学性能,使长丝纤维回潮率减小、比电阻增大,纤维截面更加趋于圆形,没有改变PI的酰亚胺化程度和热稳定性;纺丝时添加的油剂使得PI长丝纤维的回潮率增大、比电阻减小,摩擦系数增大;PI纤维耐酸性好,酸处理后纤维表面轻微刻蚀,酰亚胺化程度和热学性能没有被影响,力学性能损失较小,处理后结晶度、取向度下降16.93%和1.07%。而碱处理后纤维表面裂解,酰亚胺化程度减小,力学性能损失严重,热分解温度仍然达到560℃以上,处理后结晶度、取向度分别下降49.67%和1.34%;PI-2临界捻系数为105,此时PI加捻纱强度最大为90.4cN/tex,最佳定捻方法为热湿定捻;聚丙烯酸酯浆料性能优异,聚丙烯酸酯浆料对聚酰亚胺长丝最佳的上浆工艺条件为浆液含固率15%、浆槽温度70℃、车速90m/min;聚酰亚胺浆纱增强率和减伸率分别为17.23%和3.7%。上浆率为8.6%,回潮率为3.5%;碱退浆后纱线结构明显松解,浆膜退去,且纤维没有被刻蚀,保持了聚酰亚胺纤维优异的力学性能;随超喂比增大,聚酰亚胺空气变形纱色泽变暗,毛感增强,其中超喂比8/8的聚酰亚胺空气变形纱毛感最强,丝圈分布较为均匀,结构稳定性高;使用PI加捻纱为经纱进行织造时穿经问题得到改善,但开口不清晰仍然导致织造效率不高,使用PI上浆纱为经纱,穿经、开口情况都得到改善,织造效率很高;使用PI空气变形纱为纬纱可以有效改善PI织物的手感和极光现象。

二、浅析纳米粘胶织物的上浆工艺实践及其织物性能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纳米粘胶织物的上浆工艺实践及其织物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纤维集合体结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集合体基材与电敏感材料
        1.2.1 纤维素基材
        1.2.2 石墨烯电敏感材料
        1.2.3 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
    1.3 纤维集合体的结构
        1.3.1 纱线结构
        1.3.2 织物结构
    1.4 纤维及其集合体的导电机理
        1.4.1 成纤基材的导电机理
        1.4.1.1 逾渗理论
        1.4.1.2 有效介质理论
        1.4.1.3 排斥体积理论
        1.4.1.4 隧道跃迁理论
        1.4.2 纱线的导电机理
        1.4.3 织物的导电机理
    1.5 基于纤维集合体结构的应变传感器
        1.5.1 传感机理
        1.5.1.1 几何效应
        1.5.1.2 压阻效应
        1.5.1.3 连接-断开效应
        1.5.2 传感特性及评价指标
        1.5.2.1 静态传感特性及评价指标
        1.5.2.2 动态传感特性及其评价指标
        1.5.3 制备方法
        1.5.4 应变传感器的应用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主要内容
        1.6.3 关键技术问题
第二章 纤维素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及界面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石墨烯分散液制备
        2.2.2.2 纤维素溶解液制备
        2.2.2.3 复合材料制备
        2.2.3 测试及表征
        2.2.3.1 石墨烯分散性能
        2.2.3.2 复合材料密度
        2.2.3.3 复合材料孔隙率和石墨烯堆砌密度
        2.2.3.4 分子结构
        2.2.3.5 结晶结构
        2.2.3.6 力学性能
        2.2.3.7 电导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石墨烯的分散性能
        2.3.1.1 紫外光谱(Uv-vis)
        2.3.1.2 微观形貌
        2.3.1.3 拉曼光谱(Raman)
        2.3.2 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2.3.2.1 微观形貌
        2.3.2.2 分子结构
        2.3.2.3 结晶结构
        2.3.2.4 力学性能
        2.3.3 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2.3.3.1 临界体积分数v_c(逾渗阈值)
        2.3.3.2 临界指数
        2.3.3.3 界面有效电导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电棉纱的制备及其导电机理与电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石墨烯分散液制备
        3.2.2.2 导电棉纱的制备
        3.2.3 测试及表征
        3.2.3.1 纱线的结构参数
        3.2.2.2 纱线的拉伸力学性能
        3.2.3.3 纱线的电阻
        3.2.3.4 纱线的泊松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浆纱工艺的设计与优化
        3.3.1.1 棉纱的预湿处理
        3.3.1.2 浆纱工艺优化
        3.3.1.3 导电棉纱的性能
        3.3.2 棉纱的导电机理
        3.3.2.1 纤维分布与滑脱
        3.3.2.2 纤维连接概率与棉纱电阻
        3.3.2.3 实验验证
        3.3.2.4 温度和湿度对棉纱电阻的影响
        3.3.3 棉纱的静态电力学性能
        3.3.3.1 短纤纱的临界应变ε_f
ε_f阶段棉纱的电力学性能'>3.3.3.3 ε>ε_f阶段棉纱的电力学性能
        3.3.3.4 实验验证
        3.3.4 粘弹性对动态传感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织物结构应变传感器的导电机理及传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主要制备及测试设备
        4.2.2 测试及表征
        4.2.2.1 机织物了机缩率
        4.2.2.2 机织物拉伸性能
        4.2.2.3 纱线交织角与接触电阻
        4.2.2.4 机织物静态应变下的电阻
        4.2.2.5 机织物动态应变下的电阻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机织物的导电机理
        4.3.1.1 纱线的接触电阻
        4.3.1.2 机织物的等效电阻
        4.3.1.3 实验验证
        4.3.2 机织物的传感机理
        4.3.2.1 Peirce机织物几何结构模型
        4.3.2.2 机织物的电力学性能
        4.3.3 机织物的静态传感特性
        4.3.3.1 灵敏度
        4.3.3.2 线性偏差率
        4.3.3.3 迟滞性
        4.3.3.4 重复性
        4.3.4 机织物的动态传感特性
        4.3.4.1 跃迁应变输入
        4.3.4.2 斜坡应变输入
        4.3.4.3 正弦应变输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织物结构应变传感器的导电机理及传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主要加工及测试设备
        5.2.2 测试及表征
        5.2.2.1 圈柱与沉降弧的交织角度
        5.2.2.2 针织物拉伸力学性能
        5.2.2.3 针织物弹性回复率,塑性变形率
        5.2.2.4 针织物等效电阻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针织物的导电机理
        5.3.1.1 纱线的接触电阻
        5.3.1.2 针织物的等效电阻
        5.3.1.3 实验验证
        5.3.2 针织物的传感机理
        5.3.2.1 Peirce针织物几何结构模型
        5.3.2.2 应变范围
        5.3.2.3 针织物的电力学性能
        5.3.3 针织物的静态传感特性
        5.3.3.1 灵敏度
        5.3.3.2 线性偏差率
        5.3.3.3 迟滞性
        5.3.3.4 重复性
        5.3.4 针织物的动态传感特性
        5.3.4.1 斜坡应变输入
        5.3.4.2 正弦应变输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织物结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及主要加工及测试设备
        6.2.2 测试及表征
        6.2.2.1 初始电阻测试
        6.2.2.2 呼吸监测
        6.2.2.3 肢体动作识别
        6.2.2.4 无线蓝牙信号输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呼吸监测
        6.3.1.1 肺活量测试及相关动态传感指标
        6.3.1.2 潮气量测试及相关动态传感指标
        6.3.1.3 急促呼吸测试及相关动态传感指标
        6.3.1.4 重复性
        6.3.2 肢体动作识别
        6.3.2.1 低频模式下的动作识别及相关传感指标
        6.3.2.2 高频模式下的动作识别及相关传感指标
        6.3.3.3 重复性
        6.3.3 无线蓝牙与APP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已发表的论文
    2.授权发明专利
致谢

(2)退浆工艺对异形截面纤维织物芯吸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芯吸机理、异形截面纱所用浆料和退浆原理
        1.2.1 芯吸机理
        1.2.2 异形截面纱所用浆料
        1.2.3 退浆原理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异形截面纤维的研究现状
        1.3.2 异形截面浆纱的研究现状
        1.3.3 异形截面纱线退浆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异形截面纱线的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清水处理工艺
        2.2.2 碱处理工艺
    2.3 表征与测试
        2.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ATR)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3 纱线的芯吸效应
        2.3.4 纱线的力学性能
        2.3.5 纱线的接触角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oolsmart纱线的红外光谱
        2.4.2 Coolsmart纤维纱线表面形态结构
        2.4.3 清水处理工艺与碱处理工艺对Coolsmart纱线性能的影响
        2.4.4 碱处理对Coolsmart纱线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异形截面纱线上浆实践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浆纱性能表征与测试
        3.3.1 浆液性能测试
        3.3.2 浆膜性能测试
        3.3.3 浆纱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浆液性能
        3.4.2 浆膜性能
        3.4.3 浆纱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退浆工艺对异形截面纤维纱线芯吸效应的影响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表征与测试
        4.3.1 退浆率
        4.3.2 芯吸效应
        4.3.3 强伸性能
        4.3.4 退浆废水COD值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退浆时碱用量对纱线芯吸高度、退浆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退浆时处理时间对纱线芯吸效应、退浆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4.3 退浆废水中的COD值
    4.5 本章小结
5 退浆工艺对异形截面纤维织物芯吸效应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表征与测试
        5.3.1 织物失重率
        5.3.2 织物厚度
        5.3.3 织物芯吸高度
        5.3.4 织物强伸性能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碱用量对织物芯吸效应、失重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5.4.2 退浆时处理时间对织物芯吸效应、失重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3)棉/粘胶/苎麻混纺面料开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苎麻纺织品研究现状
    1.3 面料舒适性研究现状
        1.3.1 舒适性概念
        1.3.2 苎麻织物舒适性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多组分混纺纱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原料选择
    2.2 纱线规格设计
    2.3 纺纱工艺流程
    2.4 各工序技术措施
        2.4.1 苎麻的预处理
        2.4.2 梳棉工序
        2.4.3 精梳工序
        2.4.4 并条工序
        2.4.5 粗纱工序
        2.4.6 细纱工序
        2.4.7 络筒工序
    2.5 纱线基本性能测试
        2.5.1 纱线细度偏差测试
        2.5.2 纱线条干/纱疵测试
        2.5.3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
        2.5.4 纱线毛羽测试
    2.6 纱线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2.6.1 纱线细度偏差测试结果
        2.6.2 混纺比对纱线条干/纱疵的影响
        2.6.3 混纺比对纱线强伸性的影响
        2.6.4 混纺比对纱线毛羽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多组分混纺面料的制备及外观性能研究
    3.1 织物规格设计
    3.2 织造工艺流程
        3.2.1 整经工序
        3.2.2 浆纱工序
        3.2.3 织造工序
    3.3 染整工艺流程
        3.3.1 烧毛工序
        3.3.2 退练漂工序
        3.3.3 拉幅工序
    3.4 成品织物规格测试
    3.5 织物外观保持性测试
        3.5.1 织物抗起毛起球测试
        3.5.2 织物折皱回复性测试
    3.6 织物外观保持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6.1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分析
        3.6.2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多组分混纺面料接触舒适性研究
    4.1 KES织物风格仪测试
        4.1.1 测试指标
        4.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FTT织物触感仪测试
        4.2.1 测试指标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KES与FTT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
        4.3.1 弯曲性
        4.3.2 压缩性
        4.3.3 表面性能
    4.4 织物接触舒适性灰色近优综合评定
        4.4.1 灰色近优法原理
        4.4.2 织物灰色近优度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多组分混纺面料热湿舒适性研究
    5.1 夏季环境下织物热舒适性研究
        5.1.1 测试仪器与方法
        5.1.2 织物透气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5.1.3 织物热阻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夏季环境下织物湿舒适性研究
        5.2.1 测试仪器与方法
        5.2.2 织物湿阻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织物透湿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4 织物放湿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夏季环境下织物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5.3.1 模糊数学法原理
        5.3.2 织物模糊数学法判定
    5.4 不同相对湿度下织物热湿舒适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4)咖啡纱多功能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咖啡纱概况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咖啡渣的研究现状
        1.2.2 咖啡纱的研究现状
    1.3 咖啡纱纺织品的功能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咖啡碳纤维的性能测试及交织物的试制
    2.1 纤维的形态特征
        2.1.1 试验部分
        2.1.2 测试结果分析
    2.2 纤维的物理性能
        2.2.1 纤维长度与细度
        2.2.2 单纤强伸性测试
        2.2.3 纤维回潮率测试
    2.3 咖啡纱交织物的试制
    2.4 织物的结构参数
        2.4.1 织物厚度
        2.4.2 经纬纱密度
        2.4.3 织物紧度
        2.4.4 测试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咖啡纱交织物的功能性及服用性能研究
    3.1 吸臭除味功能测试
        3.1.1 氨气的危害
        3.1.2 试验部分
        3.1.3 性能测试及表征
        3.1.4 测试结果分析
    3.2 蓄热升温功能测试
        3.2.1 试验部分
        3.2.2 测试结果分析
    3.3 负氧离子浓度测试
        3.3.1 试验部分
        3.3.2 测试结果分析
    3.4 热阻湿阻测试
        3.4.1 试验部分
        3.4.2 性能测试及表征
        3.4.3 测试结果分析
    3.5 透气性测试
        3.5.1 试验方法
        3.5.2 测试结果分析
    3.6 折皱回复性测试
        3.6.1 试验方法
        3.6.2 结果与分析
    3.7 抗起毛起球性测试
        3.7.1 试验方法
        3.7.2 测试结果分析
    3.8 悬垂性测试
        3.8.1 试验方法
        3.8.2 测试结果分析
    3.9 A 系列织物性能模糊综合评判
        3.9.1 模糊数学在纺织中的应用
        3.9.2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3.9.3 织物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咖啡纱混纺织物的设计试制与性能研究
    4.1 C 系列咖啡纱混纺织物的性能研究
        4.1.1 混纺纱线的设计
        4.1.2 纱线的强伸性能
        4.1.3 织物规格设计
        4.1.4 织物结构参数测试
        4.1.5 服用性能研究
        4.1.6 C 系列织物性能综合评判
    4.2 D、E 系列咖啡纱混纺织物的性能研究
        4.2.1 混纺纱线的设计
        4.2.2 纱线的强伸性能
        4.2.3 织物规格设计
        4.2.4 织物结构参数测试
        4.2.5 服用性能研究
        4.2.6 D、E 系列织物性能综合评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咖啡纱多功能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
    5.1 面料设计
    5.2 色彩选择
    5.3 主题设计
    5.4 春夏季咖啡纱多功能床上用品设计
        5.4.1 被套设计
        5.4.2 靠垫设计
        5.4.3 抱枕设计
        5.4.4 产品效果图
        5.4.5 产品实物图
    5.5 被套提花面料功能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浅析纳米粘胶织物的上浆工艺实践及其织物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纳米粘胶织物的上浆工艺实践
    (1) 纳米粘棉纱的原纱质量及理化指标
    (2) 浆料的选配及浆纱工艺路线的确定
        1) 浆料的选配
        2) 浆纱工艺路线的确定
        ①慢车速
        ②小张力
        ③低烘燥
3 浆纱工艺配置及织造效果分析
4 纳米粘胶防羽布的性能测试
    (1) 织物防紫外线测定
    (2) 织物防菌测定
4 结语

(8)粘胶基复合功能性面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艾草改性纤维概述
        1.2.1 艾草改性纤维的制备及性能
        1.2.2 艾草改性纤维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光致变色粘胶长丝概述
        1.3.1 光致变色粘胶长丝的制备及性能
        1.3.2 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4 艾草改性纤维及光致变色纤维的应用前景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及光致变色长丝基本性能研究
    2.1 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基本性能
        2.1.1 纤维截面形态
        2.1.2 纤维回潮率含水率测试
        2.1.3 纤维单纤强力测试
        2.1.4 纤维摩擦系数测试
        2.1.5 纤维质量比电阻测定
    2.2 光致变色粘胶长丝基本指标
        2.2.1 长丝外观形态
        2.2.2 长丝回潮率和含水率测试
        2.2.3 长丝强伸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艾草改性竹浆纤维混纺纱设计开发
    3.1 混纺纱工艺设计
        3.1.1 开松工序
        3.1.2 梳棉工序
        3.1.3 并条工序
        3.1.4 粗纱工序
        3.1.5 细纱工序
    3.2 纺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3 艾草/普通粘胶混纺纱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3.3.1 纱线捻度测试
        3.3.2 纱线回潮率含水率测试
        3.3.3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
        3.3.4 混纺纱的毛羽指数测试
        3.3.5 混纺纱的条干均匀度测试
        3.3.6 混纺纱的抗菌性能测试
    3.4 混纺纱性能的综合评价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复合功能面料的设计开发
    4.1 面料开发思路
        4.1.1 设备选择
        4.1.2 纱线股数的选择
        4.1.3 织物组织设计
        4.1.4 上机参数设定
    4.2 织物的基本参数
        4.2.1 织物厚度
        4.2.2 织物密度
        4.2.3 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
    4.3 编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功能面料的性能测试
    5.1 织物基本服用性能
        5.1.1 织物耐用性能
        5.1.2 织物服用舒适性
        5.1.3 织物风格测试
    5.2 织物功能性
        5.2.1 织物防紫外性能
        5.2.2 织物抗菌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功能面料服用性能综合评价
    6.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念
        6.1.1 分析过程
        6.1.2 结果分析
    6.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亚麻纱的碱—尿素体系改性及上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亚麻纤维的结构
        1.1.1 亚麻纤维的分子结构
        1.1.2 亚麻纤维的化学组成
    1.2 亚麻纤维的物化性能
        1.2.1 物理性能
        1.2.2 化学性能
    1.3 亚麻纤维的改性
        1.3.1 亚麻纤维的物理改性
        1.3.2 亚麻纤维的化学改性
    1.4 亚麻纱上浆技术研究现状
        1.4.1 亚麻纱上浆的主要目的
        1.4.2 浆料配方
        1.4.3 上浆工艺
    1.5 本课题的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课题创新性
第二章 碱-尿素体系对亚麻纱的改性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2.1.2 碱-尿素体系改性工艺流程
        2.1.3 纱线拉伸断裂测试
        2.1.4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
        2.1.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2.1.6 X射线衍射测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红外光谱分析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碱浓度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2.2.5 尿素浓度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2.2.6 处理时间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2.2.7 浴比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后亚麻纱上浆浆料配方的优化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3.1.2 浆液制备和浆纱工序
        3.1.3 浆液粘度测试
        3.1.4 浆液粘附力测试
        3.1.5 上浆率测试
        3.1.6 浆纱拉伸断裂测试
        3.1.7 浆纱耐磨性测试
        3.1.8 浆纱再生毛羽测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改性后亚麻纱的性能
        3.2.2 浆液配方对浆液性能的影响
        3.2.3 浆液配方对上浆率的影响
        3.2.4 浆液配方对纱线断裂强力的影响
        3.2.5 浆液配方对纱线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3.2.6 浆液配方对纱线耐磨性能的影响
        3.2.7 浆液配方对纱线再生毛羽的影响
    3.3 参数多目标优化
        3.3.1 优化目标及数据处理
        3.3.2 曲线拟合分析
        3.3.3 统一目标函数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后亚麻纱的上浆工艺优化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4.1.2 亚麻纱的单纱上浆
        4.1.3 亚麻纱的浆纱性能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浆液浓度对浆纱性能的影响
        4.2.2 压浆力对浆纱性能的影响
        4.2.3 浆纱速度对浆纱性能的影响
    4.3 浆纱质量指标的响应面优化
        4.3.1 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4.3.2 增磨率响应面分析
        4.3.3 再生毛羽降低率响应面分析
        4.3.4 模型验证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聚酰亚胺长丝纤维及其纱线加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聚酰亚胺纤维结构、性能研究
        1.2.2 聚酰亚胺纺丝工艺及纤维加工研究
        1.2.3 聚酰亚胺纤维发展及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聚酰亚胺长丝纤维性能测试与分析
    2.1 实验用原料
    2.2 纤维结构、性能测试与分析
        2.2.1 红外光谱FI-RT
        2.2.2 X衍射分析XRD
        2.2.3 纤维拉伸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2.2.4 定伸长弹性回复率测试
        2.2.5 应力松弛及蠕变测试
        2.2.6 回潮率测试
        2.2.7 比电阻测试
        2.2.8 摩擦系数测试
        2.2.9 纤维扫描电镜图SEM
        2.2.10 热重分析TG
        2.2.11 燃烧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酸碱处理对PI长丝结构性能的影响
    3.1 PI耐酸碱性实验方法
    3.2 酸碱处理对PI长丝结构性能的影响
        3.2.1 酸、碱处理PI长丝纤维力学性能
        3.2.2 酸、碱处理PI长丝纤维热重分析
        3.2.3 酸、碱处理PI长丝纤维红外光谱
        3.2.4 酸、碱处理PI长丝纤维扫描电镜图SEM
        3.2.5 酸、碱处理PI长丝纤维结晶度、取向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I长丝加捻与上浆加工性能研究
    4.1 聚酰亚胺长丝加捻性能
        4.1.1 确定临界捻系数
        4.1.2 确定最佳定捻工艺
    4.2 PI长丝上浆性能
        4.2.1 聚丙烯酸酯浆料性能研究
        4.2.2 聚酰亚胺长丝上浆工艺探索
        4.2.3 浆纱性能及退浆性能
    4.3 以PI加捻纱和PI上浆纱为经纱的织物试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I长丝空气变形纱加工与性能研究
    5.1 试验
        5.1.1 聚酰亚胺长丝空气变形纱的加工
        5.1.2 聚酰亚胺空气变形纱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3 以PI空气变形纱为纬纱的织物试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浅析纳米粘胶织物的上浆工艺实践及其织物性能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纤维集合体结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 刘逸新.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6)
  • [2]退浆工艺对异形截面纤维织物芯吸效应的影响[D]. 张琳.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3]棉/粘胶/苎麻混纺面料开发与性能研究[D]. 吴思涵.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4]咖啡纱多功能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D]. 吴鲜鲜. 浙江理工大学, 2013(S2)
  • [5]棉纺行业篇[A]. 李小兰,杨家密,荆学谦. 2006/2007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研究报告, 2006
  • [6]浅析纳米粘胶织物的上浆工艺实践及其织物性能测试[J]. 陈新祥. 天津纺织科技, 2003(04)
  • [7]纳米粘胶与棉混纺纱上浆实践[J]. 陈新祥. 棉纺织技术, 2003(04)
  • [8]粘胶基复合功能性面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D]. 贾锦涛.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9]亚麻纱的碱—尿素体系改性及上浆性能研究[D]. 曹新伟. 江南大学, 2019(12)
  • [10]聚酰亚胺长丝纤维及其纱线加工性能研究[D]. 贺梦娟. 东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纳米粘胶织物上浆工艺实践分析及织物性能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