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信息

南水北调工程信息

一、南水北调工程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袁飞勇[1](2020)在《煤山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煤山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煤山文化的内涵界定、分期、年代、区域类型划分、文化渊源、发展过程与周边文化互动关系、文化去向、与夏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绪论、第一至七章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对煤山文化以往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问题和研究任务。第一章界定清楚了煤山文化的内涵。通过与王湾三期遗存的比较,赞同王湾三期文化与煤山文化的分别命名,并指出煤山文化还应包括以禹会村、王油坊、南荡、杨庄二期、乱石滩、西花园、肖家屋脊、石板巷子等为代表的遗存。第二章按汝颍河流域、豫东南、豫西南鄂西北、鄂北、江汉平原、鄂西宜都、豫东皖中北、江淮东部等八个地理单元,分别对各区域的煤山文化遗存进行了分期研究。第三章对煤山文化各区域分期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整合,将煤山文化总共分为从早到晚的五期,其中第一、二期为早期阶段,第三、四期为中期阶段,第五期为晚期阶段。然后全面考察了煤山文化以及相关考古学文化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提出煤山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1900年之间,其中早期约在公元前2500~2300年,中期约在公元前2300~2000年,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1900年。最后总结了煤山文化不同阶段分布范围的演变与区域类型的划分。第四章首先探讨了煤山文化形成之前中原地区仰韶晚期最晚阶段至龙山早期文化格局的变迁,指出过去常被认为已晚至龙山早期的王湾二期四段、里沟二期、滩小关四期、西山七组、大河村五期、谷水河三期、台王一期等遗存,因普遍仍含有彩陶,实则仍早于龙山早期且属于秦王寨文化。至龙山早期时,在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晚期遗存西进高潮的推动下,汝颍地区新形成大汶口文化前后屯类型,秦王寨文化传统为之终结。在此基础上,本章继而讨论了煤山文化早期两个地方类型郝家台类型和禹会村类型在形成过程中分别对龙山早期时大汶口文化前后屯类型与尉迟寺类型晚期遗存文化因素的继承,以及对同时期山东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因素的吸收。第五章详细讨论了煤山文化在早、中、晚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周边地区各不同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互动关系。首先在早期阶段,煤山文化推动了王湾三期文化的形成,并受到山东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较大影响。其次在中期阶段,煤山文化因东扩和南下,占据了江淮东部地区和汝颍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自身分布范围发生重大变化并形成诸多新地域类型,由此煤山文化与相邻周边地区产生了新的文化互动关系与文化格局。最后在晚期阶段,因汝颍地区煤山文化煤山类型已转变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由此,黄河流域此阶段相邻周边诸遗存与煤山文化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长江流域诸遗存与煤山文化的关系则大体维持了上一阶段的基本格局。第六章对煤山文化中晚期阶段各不同地域类型的流向分别进行了考察。一是只延续至中期的汝颍地区煤山类型,其中位于嵩山东麓的部分,在煤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和后岗二期文化的冲击下率先转变为二里头文化新砦类型,并北向和南向移动,推动了洛阳盆地二里头文化花地嘴类型和汝颍绝大部分地区二里头文化蒲城店类型的形成,即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新砦期三个类型的全面形成。二是延续至晚期的其他七个类型。其中豫东皖中北的王油坊类型和江淮东部的南荡类型均被岳石文化所取代,而汝颍地区以南至长江中游沿岸的五个类型,与目前这些地区发现的年代皆早不过二里头二期晚段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之间尚存在缺环,并且它们的主要文化因素也均未见之于后者中,故而它们的去向仍需存疑,有待新材料的发现。第七章结合学界关于夏王朝年代、文献所载夏王朝早期活动地望的研究,对有关夏代早期重大史事与考古学、年代学的对应关系做了相应探讨,并以此推断煤山文化煤山类型与夏的关系以及其他类型的主要人群构成。结语部分则对论文的几点主要收获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将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范秋怡[2](2020)在《调水工程设计方案冰塞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调水工程,北方渠段冬季输水时有冰塞等灾害发生。目前调水工程冰塞风险评估存在冰塞风险因子辨识不系统、评估方法存在视角单一和未考虑渠系串联响应等问题,不能对拟建工程进行冰塞风险评估,因此,有必要研究冰塞渠系的串联响应特性,研究有利于调水工程全生命周期冰塞防控的风险评估方法。本研究以渠池为评估单元,定义串联渠系的渠池冰塞综合风险度包含基本风险度和次生风险度,结合渠池设计基本条件与冰塞形成机理,辨识出风险因子层次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风险因子权重,建立基于工程设计参数的基本风险度评估方法,然后通过分析串联渠系冰塞事件水力响应规律,建立次生风险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标准,提出次生风险度计算方法,进而确定渠池的综合风险度,得到综合风险等级,从而形成完整的冰塞风险评估方法,最后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进行方法应用,并从工程全生命周期角度提出冰塞风险防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冰塞基本风险中风险因子层次体系包含3个一级风险因子,可分为17个三级风险因子;按照风险因子权重,特殊建筑物为最重要的冰塞风险一级风险因子;气温带、长度、渡槽数量与位置和倒虹吸数量与位置、底坡变化为主要风险因子;在PI反馈控制作用下,冰塞事件仅对事故上游渠池产生水力响应影响,具有诱发次生冰塞灾害的可能;京石段13个渠池中6个渠池综合风险度为IV级,其中包含3个基本风险度为III级的渠池;冰塞风险防控工作应提前至工程设计阶段,推动从调水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角度开展冰塞风险防控。

张颜[3](2020)在《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文中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其规模宏大,跨越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线路长,地质条件复杂,受到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中线工程一旦遭遇致功能丧失类重大风险,对整个华北平原居民的用水将造成巨大影响。中线工程各工程段的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和管理水平都有巨大差异,不同工程段面临的主要风险也不相同。因此,在充分重视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工作的同时,对中线各工程段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源诊断问题更应该加强重视。本文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风险源诊断问题,基于一种改进的FMEA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险顺序数计算方法,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风险源诊断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特点,充分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收集中线工程运行五年以来发生的主要风险事件,从风险事件的角度出发,使用因果分析方法,对每一个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子进行追溯,对梳理出的风险因子进行合并和分类,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体系。(2)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因子的主观权重进行确定,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风险因子的客观权重进行确定,最后根据最小鉴别信息原理将风险因子的主、客观权重进行集成,得到最接近主客观权重的综合权重,以此作为关键风险源诊断的重要依据。(3)针对传统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FMEA)的缺陷,使用模糊证据推理理论、评价要素赋权法、TOPSIS分析法对传统FMEA方法进行改进,对风险因子进行相对贴近度的计算,并将贴近度计算结果与各风险因子综合权重进行集成,以此作为改进风险顺序数(IRPN)的计算方法,根据计算结果对风险因子进行风险重要度排序,识别关键风险源。以南水北调中线某工程段为计算实例,对该段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进行诊断,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证明了新方法的适用性,在风险预防方面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梁运阁[4](2020)在《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实践中形塑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彰显,将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为例,系统阐发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基本依据,全面剖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深入探究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的实效策略,详细设计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案例,以促使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迈上新的台阶。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内涵丰富,具体表现在: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念、优化课堂德育功能,遵循课程资源应用的思想性、目标性、典型性、适度性和实践性等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应用价值。从当前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应用意识淡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对知识的获取目的性强;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利用不支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教师、学生和学校、家长、教育部门几个层面探讨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对策,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应用保驾护航。为了增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笔者以高中文化生活《永恒的民族精神》为例,从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情境、突破重难点、升华学生情感、展现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反思七个环节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案例,以期使本研究更具有实效性和说服力。

王长斌[5](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张基尧是在党和政府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杰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专家,是改革开放后探索和构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和机制的先驱。他曾先后参与了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新中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21世纪,张基尧不畏艰难,担负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重任。他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汲取集体的智慧,积极组织和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宜,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朝着构建科学、效益显着、运行稳定的方向不断完善,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回顾张基尧涉足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历程,论证他在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探索征地移民策解之道和构建治污保洁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客观分析张基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思想的内涵,总结其特点,揭示他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冀望以鲜活的史实和史识为当代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胡少翔[6](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李溦[7](2020)在《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文中指出雄安新区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级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当地水资源禀赋差、水资源短缺,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雄安新区内白洋淀水面萎缩严重且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极大影响雄安新区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城市因水而兴,水资源在雄安新区未来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作用,根据雄安新区未来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要求,分析研判雄安新区现状及未来水资源承载状况,提出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对于保障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雄安新区多水源联合调配与地下水保护”专题5“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风险评估与监控预警”,开展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提升途径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广泛收集与整理雄安新区基础资料,掌握雄安新区经济社会、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状况;系统梳理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成果,分析总结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内涵,剖析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驱动因素,分析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和谐论”中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SMI-P)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对雄安新区现状(2016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状况为“超载”,超载的主要原因为雄安新区水资源自身禀赋条件差、开发利用率高而资源利用效率低、用水结构不合理等,以及出现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较差等生态环境赤字现象。(2)根据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和生态格局,综合考虑雄安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如人口增长不确定性)、生态环境修复目标不同等因素,设置“低目标”与“高目标”用水情景,其中低目标情景为人口 250万、白洋淀水位6.5m且水面面积约300km2、环淀河流形成“蓝色的河”,高目标情景为人口 500万、白洋淀水位7m且水面面积350km2、环淀河流形成“流动的河”,分别预测了未来(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城镇综合需水量、农业灌溉需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根据雄安新区已有供水工程及有关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规划,预测了雄安新区未来可供水量,主要包括当地水、外调水及城市再生水3类供水水源;充分考虑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拟定水资源配置原则,对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确定了雄安新区河道内、河道外用水量,综合评估雄安新区未来不同用水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结果表明,未来(2035年)雄安新区低目标情景需水总量7.22~7.72亿m3,高目标情景需水总量11.51~12.51亿m3,可供水量9.0~10.6亿m3,未来低目标情景用水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高目标情景用水需求尚不能满足,缺水量1.91亿m3,用水缺口主要为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3)为满足雄安新区未来高目标情景用水需求,考虑未来雄安新区水资源量与质目标要求,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出了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与措施建议。其中工程措施方面,结合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有关规划,进一步挖掘了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未来可利用水源,提出了南水北调东中线新增供水、河湖生态补水、海水淡化等4种可能途径,分析了不同提升途径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提升后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可满足高目标情景需求,且留有余量。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与建议,为保障雄安新区优美水环境、良好水生态提供参考。

朱坤[8](2020)在《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变形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沿线城市快速发展,新建工程与南水北调干渠的空间矛盾会逐渐显露,因此工程交叉案例逐渐出现。对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引起变形影响的研究,将会对后期城市地下管线、交通隧道下穿干渠工程实践有指导意义。目前下穿南水北调干渠的工程实例较少,且结构断面尺寸较小,盾构隧道下穿通水运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在国内尚属首例。本文以郑州市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郊铁路工程下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验公式法、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研究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引起地层沉降及对干渠结构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在充分熟悉实际工程概况及特点的基础上,将Peck公式运用于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引起地表沉降的研究中,以某一断面为例,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Peck公式,并将Peck公式预测值、实际数据以及拟合数据进行对比分析;(2)结合其他断面的监测数据,并引入最大沉降量修正系数和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对Peck公式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最大沉降量修正系数m介于0.71.1之间、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k介于0.50.8之间时,修正后的Peck公式与修正前相比获得的预测曲线更为接近;(3)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下穿干渠三维模型,模拟研究常水位工况和加大水位工况下地铁隧道单线及双线穿越所引起的干渠底部变形规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常水位工况下,地铁隧道单线通过后,南水北调干渠结构最大沉降量为7.41mm,地铁隧道双线通过后,南水北调干渠结构最大沉降量为10.32mm;在加大水位工况下,地铁隧道单线通过后,南水北调干渠结构最大沉降量为7.64mm,地铁隧道双线通过后,南水北调干渠结构最大沉降量为10.51mm;并结合相关工程施工经验,提出穿越前、穿越过程中、穿越后的施工控制措施,有效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陈晖[9](2019)在《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长江中游为中心,西至峡江地区,东达江淮西部地区,北及淮河支流,南过长江至洞庭湖周边区域的广博地理范围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之前,尽管中原文化和南方地区发生着联系甚至在某些时候“侵占”了其边缘地区,南方地区仍然有着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然而到龙山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王湾三期文化南侵打断了本地石家河文化发展进程,由此开启的中原文化向南扩张的态势经二里头阶段一直持续到二里冈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出现了以盘龙城为中心的庞大遗址群,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制度、精神等层面在很大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中原文化势力范围达到顶峰。本文即以中原文化向南扩张为视角,探讨这一文化过程及其背后体现的社会图景。本文第二章分三个阶段构建了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第三至五章分析了南方地区各区域文化面貌构成及区域间互动与文化变迁。在此基础上第六章探讨了龙山时代晚期、二里头时期和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各自的扩张背景以及扩张阶段、模式及动因差异。龙山时代晚期之前,长江中游地区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发展序列属于本地同一谱系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进入龙山时代晚期以后,文化面貌出现了剧变。大量精美玉器的出现,瓮棺葬的流行,大量王湾三期文化陶器在原石家河文化地域范围的出现,展现了文化谱系的剧变。学术界普遍相信这是“禹征三苗”所带来的直接后果。王湾三期文化采取向南扩张模式是对南方地区的全面占领而非据点式,但在南方地区并未形成完整的聚落层级,没有明显的中心聚落。南方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到四期早段,其中又可以分为扩张的初始期、全盛期及衰退期三个小阶段。二里头的扩张是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未形成明显的高等级中心性聚落;中原地区对南方输出的主要是日用陶器。青铜礼器生产与分配为中原地区贵族所垄断,用以构建其统治秩序。南方地区遗址主要沿资源产区及河流等交通要道分布,具有明显的资源导向性。第二阶段为二里头末期时,二里头文化彻底退出南方地区,部分遗址新出现了具有下七垣文化因素的遗存。江淮地区、环洞庭湖地区出现的少量具有二里头晚期特征玉器、铜器可能反映了夏商之变后部分二里头贵族的南迁。南方地区二里冈时期遗存可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二里冈下层时期,一方面典型的中原文化开始分波次进入南方地区,体现了南方地区与中原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文化面貌表现出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的局面。第二阶段为二里冈上层阶段,中原文化在南方地区影响和控制达到顶峰。同时不同区域文化和社会形态又展现出诸多差异,反映出中原文化对南方的控制和影响存在不同模式。以盘龙城为中心的江汉东部地区,中原文化在此区域以城址为中心沿长江向周边辐射,但其对江汉西部的影响力与上一阶段相比明显衰退。在江汉西部地区,中原文化并未如江汉东部那样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中原因素与地方因素杂糅共处,其影响可能是通过贸易据点的方式实现。江淮地区在二里冈上层二期之前中原文化并不强势,地方特征明显。这可能与豫东地区长期为岳石文化所占据,江淮地区与中原交流通道不畅有关。至二里冈上层二期时,在商文化的东方战略下,豫东及江淮地区开始出现典型的二里冈陶器。中原文化在南方的中心开始逐步转移至江淮地区。二里冈在南方的扩张不仅以城址作为重要节点,并且城垣、宫殿基址、贵族墓葬及青铜器等高等级遗存实为中原地区的复刻,具有明显的礼制和信仰输出特征。

陆晗昱[10](2019)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文化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历史上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丧葬民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墓葬等信息勾勒出某一历史时期丧葬活动的面貌,分析各种丧葬现象蕴含的观念和成因,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唐代是继隋代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各种丧葬活动发展充分;唐代社会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各方面的交流因素,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丧葬民俗。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横贯东西,流域面积广。唐代长江流域的地位至关重要,国家经济重心在唐代时移至长江流域,特别是隋唐长江文化的勃兴,使其在诸多方面独领风骚。探索唐代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能更加清晰地勾画唐代长江上、中、下游广大地区丧葬活动丰富多彩的形式面貌,分析各区域间的丧葬习俗个性和共性特征,梳理丧葬观念的发展演变。本文主要通过墓葬分析,探讨唐代长江上游的岷江地区、峡江地区,中游的荆江地区、湘江地区、赣江地区,下游的皖江地区、扬子江地区和钱塘江地区等地域的丧葬习俗。通过对各区域唐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类型和空间放置、墓葬装饰等墓葬信息内容的深入挖掘,总结唐代长江流域地域丧葬特征,并结合传世文献记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分析地域丧葬观念。在此基础上,梳理墓葬功能的演变,分析演变过程中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探索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融入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情况,以及唐代社会丧葬礼俗互动等专题性问题。在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一章中,依次阐释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政区的沿革、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传统,分析丧葬习俗存在的生态社会环境背景。第二、三、四章是以墓葬信息数据为基础展开的地域丧葬习俗研究。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建立唐代长江流域区域墓葬信息数据库,穷尽性地考察各区域唐墓的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放置情况以及墓葬装饰中的砌式、墓砖纹饰、棺床、龛、窗棂、装饰性结构等墓葬信息,归纳总结各项内容的地域性特征,为避免因墓葬信息有限而产生以偏概全的结论,最大限度地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分析地域丧葬习俗特点。第五章探索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第一部分是在第二至四章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丧葬习俗共性特征。将唐代墓葬的丧葬功能置于墓葬的历史发展过程考察,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环境与观念同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墓葬装饰间的关系,阐述墓葬功能演变所呈现的共性特征。第二部分更为深入地探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研究中的个性化问题:佛教、道教因素在丧葬习俗中的反映和唐代丧葬礼俗互动问题。本文致力于以墓葬信息(1)为主要材料分析、考察断代区域性丧葬民俗,弥补了传世文献对唐代民间丧葬活动记载较少的材料缺憾,是对唐代丧葬民俗研究的重要材料支撑。本文不仅分析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还细致考察随葬品的空间放置特点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探讨墓葬墓壁、墓底砌式,龛的数量、形状、位置和作用等各项装饰性结构的丧葬功能,阐发墓葬信息的各个细节体现的丧葬文化与观念,联系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民族、宗教等社会历史条件分析丧葬习俗的发展和功能的演变。总体而言,本文是基于丰富的考古资料展开的、视角较为独特的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系统性研究。

二、南水北调工程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工程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1)煤山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简史
    三、本文研究任务
第一章 文化界定
    第一节 煤山文化命名的合理性
    第二节 煤山文化范畴的再界定
        一、中原地区新砦二期阶段的遗存及其性质
        二、汝颍地区以外可归入煤山文化的遗存
        三、小结
第二章 遗存分析
    第一节 汝颍地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豫东南地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三节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鄂北地区
        一、遗存分析
        二、小结
    第五节 鄂西宜都地区
        一、遗存分析
        二、小结
    第六节 江汉平原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七节 豫东皖中北地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八节 江淮东部地区
        一、遗存分析
        二、小结
第三章 煤山文化的时空结构
    第一节 煤山文化的分期
    第二节 煤山文化的年代
        一、相对年代
        二、绝代年代
        三、小结
    第三节 煤山文化的地域类型
        一、早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晚期阶段
        四、小结
第四章 煤山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中原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文化变迁
        一、仰韶晚期
        二、龙山早期
        三、小结
    第二节 煤山文化的形成
        一、禹会村类型的形成
        二、郝家台类型的形成
        三、小结
第五章 煤山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煤山文化早期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一、与郑洛地区
        二、与豫西晋南地区
        三、与关中地区
        四、与豫北冀南地区
        五、与海岱地区
        六、与江淮东部地区
        七、与宁镇地区
        八、与环太湖地区
        九、与环巢湖地区
        一〇、与皖西南地区
        一一、与鄂东地区
        一二、与豫东南、豫西南鄂西北及江汉平原地区
        一三、小结
    第二节 煤山文化中期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一、与郑洛地区
        二、与豫西晋南地区
        三、与关中地区
        四、与豫北冀南地区
        五、与海岱地区
        六、与宁镇地区
        七、与环太湖地区
        八、与环巢湖地区
        九、与皖西南地区
        一〇、与鄂东地区
        一一、与澧阳平原
        一二、与峡江地区
        一三、与清江下游地区
        一四、小结
    第三节 煤山文化晚期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一、与郑洛、汝颍地区
        二、与黄河流域诸地区
        三、与冀中及京津唐地区
        四、与长江流域诸地区
        五、小结
第六章 煤山文化的流向
    第一节 煤山文化煤山类型向新砦二期二里头文化的转变
        一、新砦第二期的形成
        二、新砦二期二里头文化的全面形成
        三、小结
    第二节 煤山文化其他类型的流向
        一、王油坊类型的流向
        二、南荡类型的流向
        三、乱石滩类型的流向
        四、其他四个类型的流向
        五、小结
第七章 煤山文化与夏的关系
    第一节 关于夏王朝年代与早期地望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关于夏代早期重大史事的考古学、年代学解释
        一、夏代早期重大史事与考古遗存的对应关系
        二、夏代早期重大史事的年代学研究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2)调水工程设计方案冰塞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冰塞机理研究现状
        1.2.2 渠系运行管理研究现状
        1.2.3 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冰期输水理论
        2.1.1 调水工程概述
        2.1.2 冰期运行管理概述
        2.1.3 冰塞概述
        2.1.4 水力响应模拟
    2.2 风险评估理论
        2.2.1 风险评估概述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专家打分法
        2.2.4 熵权法
第3章 串联渠系冰塞-水力响应特性分析
    3.1 渠系冰塞-水力响应模拟模型
        3.1.1 非恒定流模拟
        3.1.2 闸门群调控模拟
    3.2 模拟工况
    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单渠池冰塞引起的渠系响应
        3.3.2 冰塞体厚度与渠池水力响应关系
        3.3.3 冰塞体范围与渠系水力响应关系
        3.3.4 输水流量对水力响应的影响
第4章 基于串联渠系冰塞-水力响应的冰塞风险评估方法
    4.1 冰塞基本风险评估方法
        4.1.1 风险因子辨识
        4.1.2 风险因子风险度评价标准
        4.1.3 风险因子权重确定
    4.2 冰塞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4.2.1 方法步骤
        4.2.2 相关标准
    4.3 综合风险定级标准
第5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冰塞综合风险评估
    5.1 工程案例背景
    5.2 确定基本风险度
    5.3 确定综合风险度
第6章 调水工程全生命周期冰塞风险防控建议
    6.1 工程设计阶段冰塞风险防控
        6.1.1 加强冰塞风险评估专题研究
        6.1.2 提高工程设计方案优化的针对性
    6.2 工程运行阶段冰塞风险防控
        6.2.1 实施冰塞综合风险定级管理
        6.2.2 完善冬季渠系运行管理制度
        6.2.3 建立冰塞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6.2.4 采用冰塞防控措施
        6.2.5 引入冰塞灾害保险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冰塞风险评估体系因子相对重要程度咨询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大型调水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研究现状
        1.3.2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研究现状
        1.3.3 TOPSIS(优劣解距离)法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确定
    2.1 风险辨识
        2.1.1 风险辨识的基本程序
        2.1.2 风险辨识的方法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风险因子识别
    2.3 南水北调中线建筑物运行安全风险因子识别
        2.3.1 代表性渠系建筑物风险因子识别
        2.3.2 代表性左岸排水建筑物风险因子识别
        2.3.3 典型跨渠桥梁风险因子识别
    2.4 南水北调中线渠(管)道风险因子识别
        2.4.1 不良地质及深挖方渠段风险因子识别
        2.4.2 高填方和重点填方渠段风险因子识别
        2.4.3 PCCP管道与压力箱涵风险因子识别
    2.5 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风险因子识别
    2.6 防洪系统风险因子识别
        2.6.1 总干渠及穿跨河建筑物防洪风险因子识别
        2.6.2 穿跨渠建筑物防洪风险因子识别
    2.7 调度系统风险因子识别
        2.7.1 调度运行系统风险因子识别
        2.7.2 水质风险因子识别
    2.8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风险因子识别
    2.9 本章小结
3 风险因子综合权重的确定方法
    3.1 研究基础
    3.2 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因子主观权重
    3.3 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风险因子客观权重
    3.4 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确定风险因子组合权重
    3.5 本章小结
4 一种改进的FMEA方法
    4.1 传统FMEA方法的缺陷
    4.2 模糊证据推理理论
        4.2.1 模糊置信结构
        4.2.2 明确置信矩阵
    4.3 评价要素权重
        4.3.1 专家评价法确定评价要素主观权重
        4.3.2 熵权法确定评价要素客观权重
        4.3.3 乘法合成法确定评价要素综合权重
    4.4 基于TOPSIS分析方法的关键风险源诊断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构建明确置信矩阵
    5.2 风险因子权重计算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因子主观权重计算
        5.2.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风险因子客观权重计算
        5.2.3 基于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的风险因子综合权重计算
    5.3 评价要素综合权重的计算
    5.4 TOPSIS风险因子排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二)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
        (三)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
    二、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前提条件
        (一)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吻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念
        (三)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三、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二)目标性原则
        (三)典型性原则
        (四)适度性原则
        (五)实践性原则
第二章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应用意识淡薄,缺乏深入研究
        (二)学生:认知程度较低,学习偏向趣味
        (三)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认识不到位,未发挥好主导作用
        (二)学生缺乏主动性,未彰显主体地位
        (三)外部缺少支持力,未形成教育合力
第三章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对策
    一、以师促教,发挥教师主导性
        (一)课前准备阶段
        (二)课堂实施阶段
        (三)课后延展阶段
    二、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二)对学生多元化评价
    三、以校为点,优化外部支持度
        (一)学校:积极倡导利用
        (二)教育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第四章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分析教材内容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选择教学情境
    四、突破重难点
    五、升华学生情感
    六、具体教学过程
    七、课后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B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5)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涉足水利和投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第一节 青年时期踏上水利水电之路(1962—197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在水电工程建设中显身手(1980—1999)
    第三节 新世纪力促南水北调工程兴建(2000—2010)
第二章 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三位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架构
    第二节 探索“项目法人”主导的建设管理新模式
第三章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的策解之道
    第一节 对南水北调征地移民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节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新举措
第四章 对南水北调治污保洁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第一节 推动构建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机制
    第二节 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
第五章 张基尧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特点和成功因由
    第一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上的若干特点
    第二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附录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大事记(2000年至2010年)
附录 2: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和设计单元分布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2.1 上位法及规范
    2.2 制度建设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2.4 国内研究现状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2.5 国外研究现状
    2.6 小结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电站规划情况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3.2.1 农村移民安置
        3.2.2 专业项目处理
        3.2.3 库底清理
        3.2.4 环境保护
        3.2.5 投资完成情况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3.3.1 档案管理体制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3.3.7 评价和问题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4.4 对策建议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1.4 对策建议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2.4 对策建议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3.4 对策建议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4.4 对策建议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6.4 对策建议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7.4 对策建议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7)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雄安新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2 经济社会
    2.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2.3.1 水资源量
        2.3.2 供用水
        2.3.3 开发利用状况
    2.4 水环境状况
        2.4.1 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
        2.4.2 水质现状
    2.5 水生态状况
        2.5.1 河道干涸断流情况
        2.5.2 白洋淀生态状况
        2.5.3 地下水超采状况
3 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3.1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3.1.1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内涵
        3.1.2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3 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3.2 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3.2.1 评价结果
        3.2.2 原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1 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介绍
    4.2 雄安新区未来用水需求预测
        4.2.1 未来水平年与设计标准
        4.2.2 需水情景拟定
        4.2.3 需水量预测
    4.3 雄安新区未来可供水量预测
        4.3.1 供水范围与供水对象
        4.3.2 未来水资源可利用量
    4.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4.1 未来水资源供水工程布局
        4.4.2 水资源宏观配置原则
        4.4.3 水资源宏观配置方案
        4.4.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及保障措施
    5.1 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
        5.1.1 未来水资源量承载能力提升途径
        5.1.2 不同提升途径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5.2 未来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措施
        5.2.1 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5.2.2 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变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经验公式法
        1.3.2 数值分析法
        1.3.3 理论解析法
        1.3.4 模型试验法
        1.3.5 其他预测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盾构法施工引起地层变形成因及规律
    2.1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原理
    2.2 盾构隧道上方地层沉降成因
        2.2.1 地层损失
        2.2.2 固结沉降
    2.3 盾构施工上方地层变形规律
        2.3.1 初期沉降
        2.3.2 开挖面变形
        2.3.3 尾部沉降
        2.3.4 盾尾空隙沉降
        2.3.5 长期延续沉降
    2.4 本区间盾构施工对下穿处的变形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现场监测与结果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2 地铁隧道与干渠的位置关系
    3.3 现场监测目的和内容
        3.3.1 监测目的
        3.3.2 监测范围及内容
        3.3.3 监测频率及周期
        3.3.4 监测依据
        3.3.5 预警机制
    3.4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与分析
        3.4.1 Peck公式反演分析
        3.4.2 地表沉降分析
        3.4.3 Peck公式反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变形数值分析
    4.1 ABAQUS软件简介
    4.2 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基本假定
        4.2.2 模型本构关系
        4.2.3 计算模型简化
        4.2.4 模型基本设置
        4.2.5 计算参数选取
        4.2.6 计算模型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数值模拟结果
        4.3.2 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盾构法下穿南水北调干渠施工控制措施
    5.1 主要控制指标和控制标准
    5.2 隧道下穿干渠施工对策
        5.2.1 穿越前施工对策
        5.2.2 穿越阶段施工控制措施
        5.2.3 穿越后施工控制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说明
        一、时间范围及阶段划分
        二、空间范围及分区
        三、相关概念说明
    第三节 中原文化南下之前南方地区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研究史回顾
    第五节、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与视角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分期与年代
    第一节 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洞庭湖地区
        七、南方区域文化分期与年代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鄱阳湖地区
        七、环洞庭湖地区
        八、南方区域文化分期与年代
    第三节 二里冈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鄱阳湖地区
        七、环洞庭湖地区
        八、南方区域文化分期与年代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第一节 王湾三期文化晚期之前南方地区的文化背景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鄱阳湖地区
        七、环洞庭湖地区
        八、石家河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
    第二节 王湾三期文化晚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环洞庭湖地区
    第三节 新砦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西部地区
        二、汉水中游地区
        三、淮河上游地区
        四、江淮西部地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第一节 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汉水中游地区
        三、淮河上游地区
        四、江淮西部地区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三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段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汉水中游地区
        二、淮河上游地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二里冈文化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第一节 二里头向二里冈过渡阶段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淮西部地区
    第二节 二里冈文化下层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江淮西部地区
        四、环鄱阳湖地区
        五、环洞庭湖地区
    第三节 二里冈文化上层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鄱阳湖地区
        七、环洞庭湖地区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过程
    第一节 王湾三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
        一、王湾三期文化扩张前中原与南方的文化面貌
        二、王湾三期文化向南扩张与南方地区文化面貌的改变
        三、南方地区文化格局的形成及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
        四、王湾三期文化扩张模式、路线和动因蠡测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扩张
        一、扩张的背景
        二、扩张的阶段与路线
        三、扩张的模式
        四、扩张的动因
    第三节 二里冈文化向南方的扩张
        一、扩张的背景
        二、扩张的阶段
        三、扩张的模式
        四、扩张的动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
    第一节 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
    第二节 唐代长江流域政区沿革
    第三节 唐代长江流域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代长江上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岷江地区
    第二节 峡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代长江中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荆江地区
    第二节 湘江地区
    第三节 赣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代长江下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皖江地区
    第二节 扬子江地区
    第三节 钱塘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共性与个性问题探索
    第一节 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 丧葬习俗个性化问题探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四、南水北调工程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山文化研究[D]. 袁飞勇. 武汉大学, 2020(06)
  • [2]调水工程设计方案冰塞风险评估研究[D]. 范秋怡.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2)
  • [3]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D]. 张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梁运阁. 河南大学, 2020(02)
  • [5]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 李溦. 郑州大学, 2020
  • [8]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变形影响研究[D]. 朱坤.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研究[D]. 陈晖. 武汉大学, 2019(01)
  • [10]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D]. 陆晗昱. 武汉大学, 2019(08)

标签:;  ;  ;  ;  

南水北调工程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