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开拓未来——2001年新年寄语

面向世界,开拓未来——2001年新年寄语

一、直面世界 开拓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1](2021)在《部分商用车企业2021年新年献词》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商用车产业界的许多领导代表公司发表新年献词(或祝词或祝福),在回顾不平凡的2020年的同时,表达了对2021年的殷切期望。大家认为,2020年,是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乃至全球持续蔓延,

高云亮[2](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刘亚男[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

LEE W00NG[4](2020)在《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化文学批评史研究》文中指出日据时期韩国文坛和社会对外国文化的吸收主要侧重于通过日本输入西方文学和文物。在如此之情况之下,部分韩国文人将中国文学作为外国文学,即世界文学的一个构成部分进行了积极的吸收,并试图以此来推动韩国近代文学的发展。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批评之目的在于,以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借鉴,来建构韩国近代文学,同时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主社会。近代转换期的中国现代文学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以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以文学革命、革命文学、抗战文学为中心展开。包含日据时期(1910年-1945年)和解放时期(1945年-1948年)的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同样也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使命,以近代化和解放独立国家为目标指向,经历了胎动期、发展期、深化及停滞期和复兴期的发展过程。本论文分析该时期在韩国发表的196篇批评,进行解释。胎动期为1920年代前半期,在该时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正式开始。梁建植、李允宰、李东谷、梁明等在该时期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与批评。梁建植在1920年11月号至次年2月号《开辟》上翻译发表了日本研究者青木正儿的<以胡适氏为中心的中国之文学革命>,此文是20世纪上半期韩国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最早一文。之后,梁建植继续发表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译文及他所写的批评,十分积极地翻译了戏曲、诗歌、小说等作品。192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的李允宰在留学期间发表了有关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政论以及介绍中国罗马字运动的文章,并翻译发表了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李东谷强调借鉴中国新文学建构运动中的思想改革与文学改革,以之作为他山之石。梁明参考胡适的新文学建构理论,则主张通过韩文的语文改革开展新文学建构。以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为中心的胎动期批评主要在1920年至1924年之间展开,以翻译日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本土文学革命的评论开始。其目的在于打倒封建旧思想和旧制度,从而建设近代社会、建构近代文学。该时期韩国批评家们特别关注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与主张,翻译了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和<谈新诗>,另外,多数当时的戏剧、诗歌、小说等被翻译。该时期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有20余篇,《每日申报》上连载的梁建植译<人形之家>(中文名为《玩偶之家》)以《娜拉((?))》(永昌书馆,1922)之名出版,李相寿译《人形之家》(汉城图书,1922)也出版。发展期为1920年代后半期至1930年代前半期,该时期留学过中国大学的批评家们非常活泼地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他们从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多样的批评观点上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该时期主要批评家有柳基石、丁来东、金光洲、李陆史、金台俊等。柳基石以1925年2月在《基督新报》上发表<墨子与基督>为始,发表了许多无政府主义观点的文艺观,并在韩国最早翻译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丁来东和李陆史正式开启了对鲁迅文学的相当深度的批评,金光洲发表了以中国现代戏剧和电影为中心的批评。如此,20世纪上半期中发展期成为韩国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最活泼的时期,该时期发表的中国文学批评数量达到100多余篇,另外,开辟社还出版了《中国短篇小说集》(1929)。深化及停滞期为1930年代至1945年解放之间。该时期,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们开展了社会主义倾向的批评。然后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相当萎缩了。金台俊从1930年代前半期开始进行社会主义观点的批评,接着他裵澔、李明善等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出身的批评家以大学为中心开展了讲台上的中国文学批评。从1930年代至1945年解放以前,他们发表的社会主义倾向的批评共计30余篇,而从中日战争爆发至解放之间发表的不分观点的所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仅有30余篇。复兴期为1945年8月解放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间。解放之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再次迎来复兴时期,在此短暂的5年之间韩国文坛共发表了 42篇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除了在前阶段开始继续活跃的丁来东、金台俊、李明善等之外,尹永春开展了活跃的批评活动。该时期,李明善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集》(宣文社,1946)、《鲁迅杂感文选集》(未出版,1949),金光洲·李容珪共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1·2辑)(首尔出版社,1946),尹永春的《现代中国诗选》(青年社,1947),《现代中国文学史》(鸡林社,1949)等诸多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着作也纷纷出版。对以梁建植为中心的第一代批评家的19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批评,学界从“翻译、翻案与近代文体的实验”,“经过日本的同时代性中国现代文学译介”,“殖民地知识分子悲伤的现实和理想主义的世界创造”以及“韩国近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奠基”等方面高度评价了其积极意义。与梁建植同时期,李允宰、李东谷、梁明等批评家为建构近代思想以及近代社会体制,非常关注中国的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并将其介绍到韩国社会及文坛。在他们之后,1930年代以来,曾在中国留学并接受学术训练的丁来东、李陆史、金光洲、金台俊等批评家们正式开始了学术性、系统性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他们的批评并不仅仅局限于日本研究者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他们深刻思考祖国的解放和新国家的建设,并以此为视角来看待中国现代文学。之后,在解放时期尹永春也是同样为了新国家的建设从基督教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批评。包含日据时期和解放时期的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肩负着反帝反封建之历史使命的近代转换期,推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文学实践的通道:以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社会和建构近代文学为目的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展开,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们通过译介和批评中国新文学运动来追求韩国社会的思想革命和近代文学建构;第二、通过文学批评知识分子对殖民地现实的愤怒和内在抵抗的表达:虽然在日本帝国主义强迫之下韩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公开反对或抵抗日帝,但他们通过批评半殖民地情况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迂回地表露出对帝国主义的抵抗和批判精神;第三、通过小说和戏曲来追求以平民文学为中心的近代指向和近代文学建构:从封建时代传统文学的贵族文学脱皮,关注以俗文学、民间文学为中心的平民文学。虽然日人研究者们关注以小说和戏曲为中心的中国平民文学,但他们注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梁建植以来韩国的批评家们继续关注以小说、戏曲和新诗等平民文学为主的中国现代文学;第四、对近代文体的实验及对语文改革的影响:韩国的言文一致运动比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开始得更早,但中国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近代韩语语文规范化的确立。1917年发表的李光洙的《无情》已相当达成言文一致,但到1940年代横写、韩文专用等问题还没完成。韩国批评家们借鉴中国罗马字制定运动,想推动韩语语文改革;第五、在文学的想象空间再现的理想乡的精神世界与新国家建设的理想和实践: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空间展现出他们对祖国解放和独立的理想以及建设新国家的理想。他们从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基督教信仰等自己的批评观点,通过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批评,展现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第六、对正义和博爱的追求以及爱国精神的表达等:韩国的批评家们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展现出真正的爱国精神。他们基于人的尊严和自由,超越狭隘和歪曲的爱国主义,追求正义和博爱的终极价值。抗日运动期间独立运动家们展现的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反日,反而他们主张了弱小民族的联合来共同推动反战、反帝国主义以及恢复世界正义和维护东亚和平。包含日据时期和解放时期的20世纪上半期韩国文坛及社会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指向解放、独立国家建设和近代民主社会建设的文学实践。其核心的文学精神是‘抵抗与批判’,通过抵抗与批判来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正义与博爱的恢复。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指向对殖民统治的间接抵抗和近代文学及近代社会建设,也包含着祖国解放以及新国家建设的理想。日据时期和解放时期的韩国批评家们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之意味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文艺批评。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是知识分子应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文学实践。该文学实践的基本精神是对社会不义和压抑人的尊严的‘抵抗与批判’,并且对歪曲的现实之抵抗与批判追求的终极指向是‘正义和博爱的实现’,即人本身的尊严价值。

刘洋[5](2020)在《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文中认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进展,这种趋势在中国和日本学界尤其明显。作为一个复杂交叉的研究视域,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殖民统治者面目自居的日本,还是作为遭受日本帝国侵略,深陷苦难的中国,在对这段文学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时,都会面临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及中日学者基于不同立场、史观所形成的显着分歧。其中,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作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与影响,可以管窥当时的历史原貌,全面客观地展示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思想殖民的罪恶行径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不屈不挠,以笔为剑的不朽抗争。本文旨在以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中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呈现出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历史原貌,梳理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重点关注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人群体,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特点的理性认知,为学界剖析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提供另一个研究视角。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以哈尔滨文坛的历史流变为经,以作家群体的演变、重心的转移、文学杂志、文学社团和流亡关内的活动及文坛多元化构成为纬,深入挖掘了哈尔文坛和这一时代的关联,呈现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哈尔滨的文化殖民统治的研究视角。通过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作家作品原创意蕴的挖掘,详细地厘清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对以往的伪满时期相关文学研究进行补充,完善整个伪满洲国文学的研究体系。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背景和问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本论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从伪满洲国初期的哈尔滨文坛的历史背景入手,以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左翼作家群体的生成背景,对代表了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主要成就的左翼爱国作家们,单独列出并加以评述,并概括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侵略与反侵略的文坛较量模式的特点。第二章论述了卢沟桥事变后日伪当局对哈尔滨实施的高压文化政策下,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文学存在方式,展现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抗联文艺活动的特色,在本章的后半部分,阐述了形成于1939年秋天的哈尔滨“大北风”作家群的文学活动与影响,并对这一时期依然继续战斗在哈尔滨文坛的关沫南、陈堤两位文学斗士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生存方式加以论述。最后对伪满洲国初期在哈尔滨地区创办的一家私营地域性报纸《国际协报》的创刊背景、办报宗旨及历史价值进行综述。第三章论述了伪满洲国后期哈尔滨文坛实景,即从日伪当局公然把沦陷区文学殖民地化的这一政策层面探究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政策的残酷性,以萧红小说创作为主线,对这一时期流亡至关内的哈尔滨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活动加以概述。这一阶段哈尔滨流亡作家群体有其独特鲜明的文学理念,清晰可辨,但与此同时他们流亡异乡的心态也非常之复杂,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变。第四章以日系文学和俄侨文学为主概述了伪满洲国时期多元化的哈尔滨文坛,日系文学方面首先以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颇具代表性的日文杂志《北窗》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这一日文文学杂志的真实面貌及殖民文学倾向,并对杂志《北窗》的主编竹内正一和伪满时期日本女性作家牛岛春子的文学传作进行了专题研讨。俄侨文学也是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探讨了其成因与发展,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上颇具代表性的作家拜阔夫及其文学作品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一时期哈尔滨俄侨杂志中极具人气,最受哈尔滨俄侨欢迎的杂志《边界》做了深入研究。结论部分结合伪满洲国文学的特殊性对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进行梳理总结,从现实意义的角度上来看,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还原这一时代的历史真相,全方位地揭示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沦为殖民地的全貌,对日本帝国主义美化侵略、否定侵略的种种谬论予以驳斥。

李逢俊[6](2020)在《中国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崇高精神的指引。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带领人民,通过二十八年的不懈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孕育和滋生出具有独特内涵和丰富底蕴的中国革命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主要是由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等构成,它们密切衔接、相互融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心和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以崇高精神铸就伟大事业的缩影,是党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带领人民,实现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伟大跨越,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性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带领人民共同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家园。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在追逐中国梦的道路上毅然前行,但是在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遭遇诸多现实障碍和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中政治话语权和经济地位的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等错综复杂的现实语境下,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机遇,应举起中国革命精神的精神旗帜,携手共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国革命精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萌发并成型,彰显出独特的历史特征和时代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应当秉持着辩证性、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革命精神,从中吸收有益的精神内核和革命养分。本文基于对相关研究成果的采集、梳理和观点提炼,按照历史观点和时代需求相结合的科学思路,分别从中国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等三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学理内涵进行论述和概括,着重阐述中国革命精神在应对当下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及其当代价值,通过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精神来激扬新时代背景下每个公民的共同的初心和使命,对推进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深刻价值和指导意义。

李娇[7](2020)在《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西柏坡精神是辛勤智慧的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革命历史转折时期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宝贵红色财富,是继新民主主义之往,开社会主义之来的珍贵资源。西柏坡精神所蕴含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民主团结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创新精神,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实事求是和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自省自律精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造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是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重要体现。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回应历史的召唤和时代的诉求,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助力大学生成功实现由“年轻小伙子”向“大人”的转变,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因此本文在对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阐释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导,分析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紧接着从新时代条件下涵养大学生成为实干青年、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然后进一步剖析现阶段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科学把握实际情况的条件下,探讨如何更好的实现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章从时代背景出发阐释选题的缘由,并通过分析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得出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为文章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阐释。本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对西柏坡精神的生成条件、科学内涵、重要特质和时代价值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作用进行阐释。最后对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第三部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归因。主要分为可行性和必然性两个方面,对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时主要从两者具有价值关联、存在融入的切实性和相关历史经验三方面进行展开。必要性分析主要从涵养大学生成为实干青年、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和传承西柏坡精神三方面进行展开。第四部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本章主要分析现阶段融入的成果、困境和困境成因,为两者更好融入提供重要借鉴和启发。第五部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本章以挖掘西柏坡精神的教育价值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为落脚点,探析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贾明珂[8](2020)在《文本的力量:新媒体平台特稿生产的变革与突破》文中研究说明特稿在国内发展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走过探索期与黄金期,在新媒体环境下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纸媒的崩溃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传统纸媒时代蓬勃兴盛的特稿生产在新媒体语境下遭受冲击。另一方面,技术革新使得新闻生产的流程和思维方式改变,技术赋权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媒体所垄断的新闻生产,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手段在重构着特稿的传播机制与内容形式,特稿的内涵与外延也在新闻业的不断实践中得以扩展,在与非虚构衔接的过程中展现出全新的特征。本文聚焦于当前生产与发布特稿的新媒体平台及其产出的部分特稿,以变动的特稿文本为线索,试图厘清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特稿这一新闻文体在生产格局、内容形式及传播机制等方面对传统特稿的突破与变革,并探索新媒体时代中特稿承担着怎样的社会责任,又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本文共分为5章,第一章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进行论述,对特稿与非虚构的概念及相关文献研究予以梳理分析。第二章则聚焦于特稿在新媒体环境下具体的生产实践,探究“液态”的新闻业背景下特稿的生产何以改变,以及当前特稿生产的具体实践模式。第三章则聚焦变动的文本,对特稿的文本形式与传播机制进行剖析,笔者发现,技术的突破让新媒体平台上的特稿呈现出新的面貌,多媒体技术改变了特稿文本单一的表现形式,音频、动态图表、视频、超链接等媒体形态与文字共同组成新的叙事系统;丰富的媒体发布平台也构建了传播矩阵,使特稿以多样态的形式直达受众。第四章对当前碎片化与泛娱乐化语境下特稿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予以讨论。论文的最后,本文对当前新媒体平台上的特稿进行反思,找出当前环境下特稿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新媒体特稿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让特稿这一具有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体触及更多的公众,让特稿这一精耕细作的新闻精品更好承担社会责任,传递时代价值。

王浩斌,王慧祥[9](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勇于担当、敢为人先、不懈奋斗的革命担当精神,习近平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是对这一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这一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志气、底气、勇气、锐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革命担当的志气,这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具有革命担当的底气,这源于站在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具有革命担当的勇气,这源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革命担当的锐气,这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而卓越的奋斗与抗争。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发扬革命担当精神,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于慧婷[10](2019)在《关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纪念是人类社会和政治生活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现代社会,纪念活动日益成为一种保存历史记忆、总结历史经验、教育群众、展望未来的政治文化活动,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政治导向和社会整合功能。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改革开放纪念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于改革开放的纪念,既能够总结历史经验、动员改革力量、表达改革决心,又能整合社会力量、凝聚改革共识、深化改革开放。因而,对于改革开放纪念史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本文在参考、借鉴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具体史实梳理入手,试图对改革开放纪念活动进行全景式的考察,并总结其经验、特征和现实启示,期望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纪念史研究增砖添瓦。论文主要分为以下6章:第1章,绪论。论述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和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章,改革开放纪念的缘由。这一部分主要是从总结改革经验、消除改革分歧的需要;表达改革主张、坚定改革决心的需要;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需要三方面对中共开展纪念活动的缘由进行简要阐述。第3章,改革开放纪念的历史演进。这一部分主要基于历史的视角,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具体史实梳理入手,总体上分析、探讨改革开放10周年、20周年、30周年以及40周年纪念活动的异同,彰显出改革开放纪念活动凝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价值。第4章,改革开放典型事例纪念。这一部分主要对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经济特区设立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典型事例进行理论归纳和提炼。第5章,改革开放典型人物纪念。这一部分主要对邓小平、李先念和习仲勋典型人物的诞辰纪念进行理论归纳和提炼。第6章,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基本特征及现实启迪。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对改革开放基本上形成了“逢十”纪念的惯例,并借此对改革开放进行周期性的反思和总结。改革开放纪念在其演变的历程中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主题鲜明,纪念活动反映现实诉求;与时俱进,纪念活动彰显时代特征;不忘初心,纪念活动趋于常态化。中共借助改革开放纪念活动能够厚植“四个自信”,凸显纪念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改革开放精神;贡献中国智慧,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直面世界 开拓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面世界 开拓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论文提纲范文)

(1)部分商用车企业2021年新年献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汽解放2021新年献词
东风商用车新春贺词
中国重汽2021年新春致词
2021农历新年新春贺词——聚力新发展,奋进新征程
汉马科技新春献词
2021年新春祝福——请接收这一份来自上汽红岩的祝福
2021年新春贺词——牢记嘱托,追赶超越
2021年新春贺词——征程万里阔,奋斗正当时
2021年新春献词——让奋斗成为金龙人的底色
    (一)进一步夯实“可信赖”文化
    (二)进一步聚集核心竞争优势
    (三)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2021年新年献词——新梦想,新作为,新篇章
潍柴集团2021年新春致词
2021年新年寄语——新机育先机,变局开新局
    过去一年,挑战与机遇同在,苦难与辉煌并存、硬核与温情交融!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开启新航程!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化文学批评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现状
        (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展开
    第一节 接受中国现代文学的目的与主体
        (1) 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目的
        (2) 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主体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媒体
        (1) 《开辟》与《东明》: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媒体
        (2) 《朝鲜日报》,《东亚日报》文艺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3) 《每日申(新)报》与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及批评
第三章 胎动期(1920年代前半期):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与近代指向
    第1节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胎动
        (1) 作为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的文学革命
        (2) 在韩国最早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5) 梁建植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近代指向
    第2节 对于胡适之文学革命的批评的展开
        (1) 《开辟》和《东明》与胎动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3) 民族主义阵营的社会政势认识和文学革命批评
        (4) 文学史认识与思想革命
    第3节 针对文学革命的批评和言文一致文体的确立
        (1) 社会主义运动家梁明的近代性语文改革
        (2) 言文一致文体的树立过程
    第4节 李东谷的东亚观点与主体性新文学建构
        (1)从东亚共存的视角看的中国认识
        (2) 思想革命和新文学建构
        (3) 新文化运动批评和主体性社会变革运动的指向
    小结: 文学革命论批评和近代社会指向作为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
第四章 发展期(1920年代后半期-1930年代前半期): 批评的全面展开和价值的多样性
    第1节 发展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1) 无政府主义文艺观和发展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展开
        (2) 东亚知性史与鲁迅
        (3) 革命文学争论和鲁迅批评的展开
        (1) 在华独立运动家柳基石: 兴士团活动及南华韩人青年联盟活动
        (2) 鲁迅的封建礼教批判
        (3) 鲁迅小说的翻译与鲁迅和巴金的相遇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理想与李达的中国现代作家论
        (1) 南华韩人青年联盟及朝鲜义勇队的活动
        (2) 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和反动的宠儿: 巴金和茅盾论
        (3) 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和郭沫若的反抗精神
        (4) 女作家及新诗和戏剧的批评
    第四节 金光洲的中国现代戏剧及电影批评和李庆孙,申彦俊的批评
        (1) 《波希米亚》的发行和无政府主义者的交流
        (2) 中国文坛简介与现代戏剧批评
        (3) 在中国当地媒体上发表的电影批评
        (4) 李庆孙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的批评
    第5节 丁来东与李陆史的鲁迅批评
        (1) 丁来东对鲁迅正式的批评
        (2) 李陆史与鲁迅: 抵抗与批判的文学实践
    第6节 丁来东的新诗批评与浪漫主义
        (1) 丁来东的新诗批评
        (2) 徐志摩: 烂熟的情感和美丽的诗才
        (3) 冰心: 高举旗帜,勇往直前的哲理诗
        (4) 朱湘: 长江永古的长篇叙事诗人
    第7节 女性作家批评与其他
        (1) 女性作家批评
        (2) 胡适的实用主义渐进改善论
    小结: 作为抵抗和批判的文学实践的无政府主义批评
第五章 深化及停滞期(1930年代-1945年):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新倾向与讲台批评
    第一节 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1) 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的成立及幸岛骁的任命
        (2) 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第二节 金台俊、李明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1)金台俊从普罗文学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2) 李明善对鲁迅的批评: 为人生的文学的追求
    第三节 裵澔、崔昌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1) 裵澔: 中国现代文学的广泛批评
        (2) 崔昌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批评
    第四节 韩雪野对鲁迅的批评
        (1) 韩雪野,普罗文学的主要领导者
        (2) 韩雪野对鲁迅的批评
    小结: 社会主义讲台批评和新理想的追求
第六章 复兴期(1945-1950年): 在解放期间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 关于抗战文学争论的批评与抗战诗歌批评
        (1)抗战文学的展开与‘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争论
    第二节 尹永春的中国现代诗批评与《现代中国诗选》的发刊
        (1) 东西文学研究者的中国现代诗批评
        (2) 翻译诗集《现代中国诗选》的出版
    第三节 从救亡到建设: 在解放期间郭沫若的《苏联纪行》批评
        (1) 中国文坛的巨星郭沫若论
        (2) 乌托邦的想象成为现实的郭沫若的《苏联纪行》批评
    第四节 在解放期间中国现代文学书籍的出版与社会变革
        (1) 金光洲和李容珪合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
        (2) 李明善梦想里的社会变革和新祖国建设
    小结: 社会变革和新祖国建设的想象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按批评家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先行研究概况
        (一) 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 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 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伪满洲国初期的哈尔滨文坛(1932-1936)
    第一节 哈尔滨文坛的特殊面貌
        一、 革命文艺的传播者金剑啸
        二、 三郎萧军的烽火人生
        三、 命定独行的萧红
        四、 左翼文学的骁将罗烽
        五、 松花江畔的文学才女白朗
        六、 革命文学家舒群
    第二节 反侵略主题文学阵营的形成
        一、 反侵略模式的斗争与牺牲
        二、 反满抗日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伪满洲国中期的哈尔滨文坛(1937-1941)
    第一节 白色恐怖下的哈尔滨文坛
        一、 日伪当局对哈尔滨文坛的全面垄断
        二、 殖民文化政策下服务时局的附逆与高压下的沉默反抗
    第二节 黑暗中的星火--抗联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
        一、 “松柏后凋”的哈尔滨诗歌文艺
        二、 向往光明的哈尔滨抗联作家李兆麟
    第三节 文化荒漠中的“大北风作家群”
        一、 “一位斯文的抗日战士”关沫南
        二、 黑土地上的文学硬汉陈堤
    第四节 风雨飘摇中的《国际协报》
        一、 《国际协报》的创刊背景
        二、 特殊时代的印记
第三章 伪满洲国后期的哈尔滨文坛(1941-1945)
    第一节 日伪当局高压殖民政策的垂死挣扎
        一、 《艺文指导要纲》的产生背景
        二、 日本殖民文化政策的日益残酷
    第二节 流亡关内的哈尔滨作家的文学活动
        一、 “流亡文学”生命力的张扬及文化属性
        二、 哈尔滨籍流亡作家萧红小说创作的顶峰
第四章 伪满洲国时期多元化的哈尔滨文坛
    第一节 伪满时期哈尔滨的日系文学—以杂志《北窗》~①为例
        一、 《北窗》创刊的时代背景
        二、 异文化研究的热潮
        三、 “开拓文学”的兴盛
    第二节 牛岛春子“北满”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 牛岛春子的创作历程
        二、 牛岛春子“北满”时期的文学创作——以《祝廉天》为中心
    第三节 哈尔滨文坛时期的竹内正一
        一、 《北窗》的编辑生涯
        二、 竹内正一的文学宿命
        三、 竹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第四节 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学
        一、 哈尔滨俄侨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俄侨作家—拜阔夫
        三、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俄侨文学报刊杂志—以《边界》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大事记(1931——1945)
附录 二:伪满洲国时期影响哈尔滨文坛主要人物生平简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中国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中国革命精神概述
        一、中国革命精神溯源
        二、中国革命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革命精神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革命精神的精神内核
        一、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艰苦奋斗的品质
        三、实事求是的作风
        四、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五、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 中国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中国革命精神是文化自信之魂
        一、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革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三、文化自信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提供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
        一、市场化背景
        二、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三、中国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节 牢固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的意识根基
        一、网络化背景
        二、泛娱乐化
        三、中国革命精神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意识根基
    第四节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化多元化背景
        二、历史虚无主义
        三、中国革命精神是推动社会持续向前的精神动力
第三章 培育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
    第一节 加强蕴含中国革命精神的革命文化建设
        一、阐释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二、唤起中国革命精神专属记忆
        三、创新中国革命精神传播形式
    第二节 提高中国革命精神的凝聚力和防御力
        一、推动中国革命精神的整合,特别强调指导思想和中国革命精神本源的统一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节 提高中国革命精神的包容力
        一、用扬弃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二、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第四节 提高中国革命精神的文化生产力
        一、不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二、不断推进运行机制改革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术论文类
    (四)报纸文章类
    (五)电子文献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阐释
    2.1 西柏坡精神的相关阐释
        2.1.1 西柏坡精神的生成条件
        2.1.2 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
        2.1.3 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特质
        2.1.4 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阐释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3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
第3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归因
    3.1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3.1.1 西柏坡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关联
        3.1.2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性
        3.1.3 西柏坡时期华北三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
    3.2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3.2.1 涵养大学生成为实干青年的现实需要
        3.2.2 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3.2.3 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需要
第4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1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4.1.1 基础——西柏坡精神高校研究平台初步构建
        4.1.2 支撑——西柏坡成为重要的思政课实践基地
    4.2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4.2.1 教育客体对西柏坡精神认同不自主
        4.2.2 教育主体缺乏自觉主动的融入意识
        4.2.3 教育介体在融入选择时呈现保守性
        4.2.4 教育环体在融入时未能实现协同性
    4.3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成因
        4.3.1 大学生思想行为方式有待成熟
        4.3.2 西柏坡精神的研究队伍地域化
        4.3.3 融入的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性
        4.3.4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环境复杂化
第5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5.1 “注重原则”——重要遵循
        5.1.1 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统一
        5.1.2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5.1.3 历史真实和形式多样相统一
        5.1.4 政治导向和以人为本相统一
    5.2 “寻求方法”——制胜要诀
        5.2.1 理论灌输和实践体验相结合
        5.2.2 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
        5.2.3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5.2.4 自主探索和榜样示范相结合
    5.3 “优化载体”——主要支撑
        5.3.1 建设红色资源数据库,实现档案数字化转换
        5.3.2 完善网络信息平台,打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
        5.3.3 成立西柏坡精神红色社团,激发学生创造性
    5.4 “提升队伍”——重要力量
        5.4.1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人才
        5.4.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师资合力
        5.4.3 坚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想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文本的力量:新媒体平台特稿生产的变革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选题意义
    0.3 特稿与非虚构写作概念梳理
    0.4 文献综述
    0.5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
1 “液态”的新闻业:新媒体平台特稿生产的实践背景
    1.1 新媒体平台特稿生产变革的结构性因素
        1.1.1 社会转型期写作素材的丰富
        1.1.2 新闻“职业语境”的消解
        1.1.3 危机新闻业中职业记者的自救
    1.2 新技术环境下特稿生产的新格局
        1.2.1 特稿生产机构的多元
        1.2.2 特稿生产路径的开放
2 变动的文本:新媒体语境下特稿的呈现与传播
    2.1 新媒介技术创新特稿面貌
        2.1.1 互联网叙事特征显现
        2.1.2 多媒体交互式叙事
    2.2 新媒体平台丰富特稿传播路径
        2.2.1 整合线上渠道,构建传播矩阵
        2.2.2 微信公众平台为主,利用“关系”传播
        2.2.3 基于平台调性,调整内容形式
3 超越庸常:新媒体平台特稿的时代价值
    3.1 特稿作为一种力量
        3.1.1 打破圈层隔阂,引导公共议题
        3.1.2 “个体”发声,引发理解与共鸣
    3.2 记录细节,为历史提供底稿
    3.3 深入内核,为严肃阅读提供选项
4 困境与未来:对新媒体平台特稿的反思
    4.1 新媒体平台特稿生产面临的问题
        4.1.1 流量逻辑冲击新闻底线
        4.1.2 新一代特稿记者的断层
    4.2 新媒体平台特稿的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习近平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生成的三维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担当的志气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坚定性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担当的勇气
    (三)无产阶级和人民立场的纯粹性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担当的底气
二、习近平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生成的话语渊源
    (一)萌芽:党成立之初党的纲领中革命担当精神的话语呈现
    (二)发展:1949年新年献词中革命担当精神的话语阐发
    (三)成型:七届二中全会时革命担当精神的话语表达
    (四)创新: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革命担当精神的话语创新
    (五)开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革命担当精神的话语开拓
三、习近平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生成的实践佐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对革命担当精神的实践诠释
    (二)社会主义革命对革命担当精神的实践诠释
    (三)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对革命担当精神的实践诠释
四、习近平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生成的现实意义
    (一)以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推动实现伟大梦想
    (二)以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进行伟大斗争
    (三)以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建设伟大工程
    (四)以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推进伟大事业

(10)关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改革开放纪念的缘由
    2.1 总结改革经验、消除改革分歧的需要
    2.2 表达改革主张、坚定改革信心的需要
    2.3 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需要
第3章 改革开放纪念的历史演进
    3.1 改革开放10周年纪念
        3.1.1 纪念活动背景
        3.1.2 改革开放10周年纪念过程
    3.2 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
        3.2.1 纪念活动背景
        3.2.2 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过程
    3.3 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
        3.3.1 纪念活动背景
        3.3.2 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过程
    3.4 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
        3.4.1 纪念活动背景
        3.4.2 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过程
    3.5 改革开放逢十周年纪念的比较
        3.5.1 中共中央逢十改革开放纪念的相同点
        3.5.2 中共中央逢十改革开放纪念的不同点
第4章 改革开放典型事例纪念
    4.1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
        4.1.1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的缘起
        4.1.2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的历史演进
    4.2 经济特区设立纪念
        4.2.1 经济特区设立纪念的缘起
        4.2.2 经济特区设立纪念的历史演进
    4.3 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
        4.3.1 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的缘起
        4.3.2 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的历史演进
第5章 改革开放典型人物纪念
    5.1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纪念
        5.1.1 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
        5.1.2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
    5.2 改革开放其他人物纪念
        5.2.1 李先念诞辰纪念
        5.2.2 习仲勋诞辰纪念
第6章 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基本特征及现实启迪
    6.1 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基本特征
        6.1.1 主题鲜明,纪念活动反映现实诉求
        6.1.2 与时俱进,纪念活动彰显时代特征
        6.1.3 不忘初心,纪念活动趋于常态化
    6.2 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现实启迪
        6.2.1 厚植“四个自信”,凸显纪念价值
        6.2.2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改革开放精神
        6.2.3 贡献中国智慧,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四、直面世界 开拓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论文参考文献)

  • [1]部分商用车企业2021年新年献词[J]. 本刊. 商用汽车, 2021(Z1)
  •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D].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化文学批评史研究[D]. LEE W00NG. 山东大学, 2020(08)
  • [5]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D]. 刘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中国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D]. 李逢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8]文本的力量:新媒体平台特稿生产的变革与突破[D]. 贾明珂. 辽宁大学, 2020(01)
  • [9]习近平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J]. 王浩斌,王慧祥. 兵团党校学报, 2019(06)
  • [10]关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D]. 于慧婷.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面向世界,开拓未来——2001年新年寄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