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如何操作示波器

一般如何操作示波器

一、示波器的一般操作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晨曦[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嵌入式设备旁路攻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磁泄漏信号是电子系统正常运行期间,由内部电流的变化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在正常情况下,电阻、电源、计算芯片等电子元件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并引起电磁泄漏。本文针对嵌入式设备产生的电磁泄漏信号进行分类识别,对于嵌入式设备的安全性评估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有如下四个创新点:第一,搭建了基于单片机存储、SIMECK32/64进行加密过程的电磁泄漏信号自动采集平台和基于Jetson Nano的神经网络电磁泄漏信号的自动采集平台。并设计了对应的硬件组件和软件,使采集过程和数据筛选过程更加高效。第二,为了解决直接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梯度不下降的问题,结合汉明重模型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简单任务网络(Easy Task Network),并在此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利用采集的单片机存储过程中的电磁泄漏,在存储任务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并达到了96.80%的准确率。第三,在不知道任何明文、密文及泄漏中间值信息的情况下使用全随机密钥,并用SIMECK32/64算法进行加密,进行电磁泄漏攻击。使用设计的神经网络结构并利用基于标签的迁移学习,达到了 96%的平均准确率。并且通过不同任务的电磁泄漏信号的数据集进行迁移学习,目标数据集提高了 6%的分类识别准确率,证明了不同任务的电磁泄漏信号之间的可迁移性。第四,针对Jetson设备神经网络结构进行基于电磁泄漏的旁路攻击。进行了两个维度的安全评估,一种是对同一框架TensorRT下7种不同的神经网络的泄漏信号进行分类;另一种是对TensorRT、Tensorflow、Pytorch三种框架下同一神经网络的电磁泄漏进行分类。本任务中通过不同策略设计并测试了如何将二维卷积神经网络转换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证明了良好的网络转换策略能够提升5%~12%的分类识别准确率。

梁亦君[2](2021)在《基于以太网的城轨动模多点接入数据监测存储系统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高校教学不再局限于讲课,转向多元化的课程形式发展。而为了让城轨系统教学实验更贴近生产真实情况,学校新建了一套对城轨线路进行模拟还原的动态模型平台。该平台包括2个主变电所、8个牵引混合所和上下行各8辆列车模型,共44块控制板,每块控制板上有近70个待观测的数据节点。由于控制板均封闭在设备柜和移动的列车中,无法使用实体仪器观测,因此需要开发一套可以提供多种测量功能的监测系统,为学生教学实验提供唯一、可靠的数据支持。在对当前国内外的虚拟仪器以及各类监测系统的深入调研后,本文为动模平台设计了一套基于以太网通信的多点接入监测存储系统,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在VS 2013中使用C#语言,并配合MS 2015的控件进行监测系统的上层应用界面设计开发,完成了多通道的波形选择、显示、触发、测量分析等功能的实现。通过分析动模平台的各类硬件设施的通信需求,完成了底层以太网芯片、列车无线通信设备选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配动模平台的通信网架构。基于该架构,在底层控制板中对所使用的W5300以太网芯片进行编程控制。通过以太网TCP通信,实现了多用户同时观测和多块控制板同时观测的多点接入功能。并将底层控制板按功能分类,归纳各类控制板采集的数据量,建立了一套上层应用和底层5类控制板之间交互控制使用的响应协议,实现了对所有控制板中的模拟量、数字量和中间计算变量采样率10k Sa/s的数据采集和发送。根据监测系统的数据存储需求,结合My SQL数据库的B+树索引结构特点,采用安全性更高的InnoDB存储引擎,提出了优化后的动模监测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并在VS 2013中使用标准数据库语言SQL,将待入库数据转化、合并为SQL长语句,采用事务提交的方式实现安全高效的数据入库;通过建立数据写入记录表,在监测系统中显示数据写入记录,根据用户的选择转换为数据库搜索SQL语句,读取对应数据并绘制波形图,实现了数据出库波形重现。经测试,本文开发的监测系统满足设计功能需求,界面交互友好,数据准确,运行稳定,可以为动模平台的实验教学提供数据观测功能。图49幅,表5个,参考文献59篇。

谭玉莲[3](2021)在《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增强器BRing是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加速器系统的核心,是获取高流强、高能量、高品质重离子束流的关键部分。BRing磁场的上升速率应达到12 T/s以实现束流由低能快速地加速到高能,从而提高加速器运行效率。因此BRing二极铁电源的输出电流,其上升和下降时间应在百毫秒内,上升速率应达到38000A/s。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二极铁电源采用全储能,变前励,多个全开关功率单元串并联的实现方案:大量的母线薄膜电容提供上升段的全部能量;采用高低压切换方法以实现变前励,并同时满足注入平台段电流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10-5以及上升段跟踪误差不超过1×10-4的要求;前级采用PWM整流器,后级采用斩波器,共同实现全开关方案。电源共由21个模块组成,首先由7个功率模块(6高压1低压)串联,再将3个支路并联,以达到5100 A/3620 V的输出目标。这些实际的工程需求,不仅是对电源的挑战,也对其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解决21个功率模块的空间分布,协调控制,多信号传输等问题,同时提高数字控制器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基于全光纤介质传输的主从控制器架构方案。针对主从控制器架构,设计了多模块间多芯片大容量数据高速传输机制,实现了全部软件开发工作。主控制器实现了整机逻辑控制、故障保护、网络通讯、调试数据回读、后级调节运算、脉冲输出等功能,从控制器实现了数据采集、故障检测以及前级PWM整流等功能。依照HIAF-BRing二极铁电源的多模块串并联的特点,设计了基于有限状态机FSM的电源状态检测轮询机制,实现了整体有序逻辑控制,使得大电流、宽电压范围、大功率电源状态可观测,运行稳定,同时辅以双冗余模块故障联锁保护系统,大大提高电源的可靠性。针对电源调试需求,利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千兆以太网,提出了基于先进先出FIFO的较低延迟应用层协议数据解析方案,设计了应用层协议的重发机制,实现了多达65535种大容量数据的带时间戳回读,同时增设了具备一定刷新率的实时数据回读显示功能,极大增加了电源调试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该数字控制器现已经全面应用于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样机中,囿于功率模块数目的限制,暂时实现了单支路5模块串联,3支路并联,共15个模块串并联工作,上升和下降时间处于百毫秒内,5100 A/3620 V输出,注入平台段相对误差不超过6.25×10-5,上升段跟踪误差不超过2.5×10-4的输出目标,基本达到了设计预期。在电源实际调试、老化实验等长达10个月的实验中验证了其工程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解决了HIAF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技术问题。

王端阳[4](2021)在《示波器波形分析软件设计》文中提出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作为通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采样率、存储深度、上升时间和实时模拟带宽等关键指标外,用户也对示波器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能力产生了日益增长的需求,测试仪器集成化和配备丰富的波形分析工具成为现代数字示波器的发展趋势。基于傅里叶变换的频谱分析和数字滤波器设计与运算是工程应用中广泛使用的信号处理工具,但前者在现有示波器中通常存在速度慢、频谱分析范围不灵活等诸多性能限制,后者则很少出现在一般示波器的分析工具中。因此本文基于数字示波器平台的波形数学运算功能,深入研究了提升频谱分析效率的相关技术和数字滤波器设计与运算软件功能的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频谱分析技术研究。针对现有功能频谱分析范围不灵活的问题,研究能够提高频谱分辨率和展现频谱细节的频谱分析和频谱插值方法,包括基于数字下变频的频谱分析技术、chirp-z变换和非均匀傅里叶变换。2.基于SIMD指令集加速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的软件实现。频谱分析功能速度慢的一大瓶颈在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软件实现效率不高,因此本文研究了基于现代处理器的SIMD指令集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运算的矢量化,首先介绍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常见算法,包括Cooley-Tukey和分裂基算法;其次基于共轭对算法研究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矢量化,结果显示矢量化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能极大提升运算的吞吐量,从而提高频谱分析的速度。3.数字滤波器设计算法研究与软件功能设计。首先介绍FIR和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包括频率抽样、最小平方误差和Chebyshev最优化设计等FIR滤波器设计方法和经典模拟滤波器(Butterworth、Chebyshev等)设计和模拟-数字域变换方法。其次分析相关软件功能设计,并在示波器软件平台上进行初步实现和验证。

姚媛媛[5](2021)在《基于无线通讯的伺服驱动器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伺服驱动器作为现代工业上运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精度高、响应快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的设备中。但是,随着智能化工业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出现促使工业领域出现了一个大的变革,以数字化为驱动的工业大数据模式的制造业开始出现,通信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人与人或人与物,以物与物为实体的通信业务在工业场景中越来越多,如工厂的自动化控制、工业物联网、自动化驾驶等,数据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工业设备需要高速、实时的处理海量数据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虽然使用有线电缆进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高速传输的需求,但是由于工程师每次需要在伺服电机背面调试,无法做到实时调控,使用不够便捷。为了提高现有伺服驱动器传输数据的效率、扩展伺服电机使用的场景,很有必要针对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开发配套的基于无线通信的伺服电机的调试系统,提高其调试效率和使用便捷性。本课题依托沈阳中科数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GJS3系列伺服驱动系统,在详细分析了实验室研究环境和系统需求之后,使用C#技术在Visual Studio 2019平台上开发了一套基于Windows系统的伺服驱动器调试系统。首先本文将会从目前国内外伺服调试系统的现状入手,以Wi Fi为主研究无线通信在工业场景上的应用。先使用串口调试工具通过Wi Fi模块调通伺服驱动器和PC端之间的串口通信,保证Wi Fi模块能和PC端能够通信。再实现一个PC端的伺服电机调试系统,主要实现参数配置模块、通信模块、伺服驱动器控制模块、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块。本文针对不同模块的需求给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通信模块是最重要的模块,对于提高无线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本文会重点研究无线通信协议,以Mod Bus协议为主对现有的串口通信协议的设计进行改进来满足工业大数据时代的高速数据传输需求。然后对改进的自适应串口通信协议在设计的伺服驱动器调试系统中进行测试,主要从传输效率、传输稳定性、误帧率等几个维度对算法进行验证,经实验证明,改进的算法在系统中表现良好。最后对伺服驱动调试系统的所有模块进行整体和分别的测试,测试主要是功能测试,分别设计了测试用例对其进行测试。还针对通信功能模块进行了非功能测试。最终的测试结果证明搭建的调试系统运行稳定、性能优异、能够满足需求并且达到预期效果。

周磊[6](2021)在《基于LabVIEW的开关电源自动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自动测试系统(Automatic Test System,ATS)因其精度高、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在电路测试、汽车电子、仪表生产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优势。而为了减少项目投入,加快研制速度,ATS在设计时常采用虚拟仪器技术(Virtual Instrument,VI)进行开发完善,利用其平台兼容性高的特点进行仪器测控。目前,VI开发的ATS已经引起了测试人员的关注,成为各类测试项目开发的首选工具之一。本文便是以开关电源作为测试单元,以VI技术开发ATS,在完善ATS功能设计的同时,实现对开关电源的部分性能测试,保证产品的供电质量。首先,文中对ATS、VI技术及Lab VIEW进行了基本介绍,分析了ATS的整体方案设计、软硬件分工、各模块功能。根据常见ATS架构需求及测试流程,设计了相关的测试节点与辅助电路,以保障测试程序成功运行,完成各项信号采集任务。本文以PCI采集卡、信号源、程控电源作为主要测量仪器,采用VISA串口及PCI总线两种方式实现通讯控制。同时,测试节点与负载组的设计有效的替代了开关矩阵、电子负载,实现了测试单元及电路信号的切换。其次,对于ATS上位机的常用功能、测试过程、单元测试进行了分析设计。为优化自动测试的执行过程,将关键的运行步骤进行了单独的设计介绍。同时设立了多个测试单元模块,以单元测试的结果对方法设计进行改进,加强测试过程的数据分析,验证自动测试流程的可行性。此外,上位机设计了用户管理、数据报表、仪器控制以及单元测试等功能,并将Lab VIEW与Multisim进行了互联仿真,加入了电路的仿真测试,仿真测试单元的电路特性以便于测试设计。最后,对ATS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将各测试结果与设计参数对比,分析误差,验证ATS自动测试的运行效果。实验表明ATS能够对开关电源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与判断,采集的电压误差能够保持在0.5V左右。其中,在稳定性测试上,ATS能够响应输入端电压与输出端负载的变换请求,所测负载调整率维持在±5%的参数标准之内。各实验结果表明ATS从登录注册到自动测试能够流畅的运行,各单元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测试效果。

李宏城[7](2021)在《基于DSP28335的双向AC/DC变流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能源发电以及微电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以结构灵活、供电可靠性高、电能质量优异等优势,近年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三相电压型双向AC/DC变流器是连接交、直流子网的桥梁,是实现混合微电网潮流控制的核心。三相电压型双向AC/DC变流器不仅可以工作于单位功率因数整流状态,也可以灵活改变逆变并网功率特性,实现电能双向传输,具有动态响应迅速、直流整流电压质量高、电网谐波干扰小等显着优势。本论文从不确定模型建立分析、样机系统设计、弱抖振强扭曲算法仿真、背靠背实验系统构建、四象限运行特性测试与分析等不同侧面,深入开展理论和实验研究,详细介绍了10 k W三相电压型双向逆变器样机的设计方法和运行特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指导意义。在模型建立及控制算法层面。在深入分析不同坐标系下系统动态模型基础上,考虑物理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外部扰动,建立了三相电压型双向AC/DC变流器非线性不确定性模型。为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控制性能,通过引入双曲正切函数,有效抑制了传统符号函数引起的控制抖振,以实现对系统的弱抖振强扭曲控制。通过构建仿真模型,开展负载突变及物理参数摄动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控制算法的优越特性。在双向AC/DC样机设计层面。通过详细分析无源器件(滤波电感、滤波电容)参数设计和选型、关键功能单元电路设计、控制软件流程设计等内容,全面介绍了10 k W功能样机的设计方法。样机设备选用TI公司DSP28335型芯片作为主控制器,采用CPLD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构建多功能保护系统,通过差分采集及光耦隔离驱动电路,最终实现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为实现样机系统的灵活控制实验,设计了上位机实验软件系统,并通过通信接口实现可靠互联互通。在测试实验环境构建及实验结果分析层面。基于设计的两台10 k W样机设备,搭建了背靠背实验系统。一台工作于整流状态,另一台工作于逆变状态。通过上位机界面改变输入有功、无功电流分量,全面测试和分析逆变器的四象限运行特性。利用Matlab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详细分析了传导谐波干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整流状态下可以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且纹波很小;在逆变状态下可以输出高度正弦化的电流波形,满足并网要求。

陈志运[8](2021)在《基于USRP和深度学习的电磁干扰信号检测与识别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干扰(EMI)是影响电子设备工作性能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在当今充斥着各式各样电磁信号的复杂空间电磁环境下,电磁干扰问题越来越严峻。因此要确保复杂电磁环境下设备正常运行和信号可靠传输,电磁干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干扰信号采集、检测及分析与识别则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本文基于软件无线电外设USRP和便携式示波器实现了一款电磁干扰一体化检测硬件平台,并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信号调制识别算法对25种辐射干扰信号的调制类型进行了识别。最后对硬件平台和软件算法进行集成,实现了一套电磁干扰检测与识别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USRP和便携式示波器实现了一种小型一体化干扰检测单元。利用GNU Radio和USRP设计开发了辐射干扰信号的检测和采集装置,并通过多单元扩展协同扫描的方法,提高了频域监测带宽,实现了低成本大宽带的实时频谱监测。为智能化、高动态的新型电磁干扰检测设备及系统研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2)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信号调制方式识别方法。设计了一种ResNet残差网络调制识别模型,并引入自注意力机制对模型的长期时序依赖信息学习能力进行了改善。结合插值、抽取和加噪声的数据增强方式,扩大数据集样本空间,增强模型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最后针对25种调制信号类型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SNR≥3dB时,实现信号平均识别率整体达到了 96%以上。(3)基于深度学习多任务学习方法搭建了一个同时用于信号调制识别和信噪比预测的多任务网络模型。通过利用同一个共享参数的主干神经网络来学习任务之间的共性特征,对这两个任务进行联合优化并相互促进学习。最终实现SNR≥5dB时平均识别率达到98%以上,信噪比预测平均绝对值误差整体低于0.56dB。实验结果表明,该多任务学习网络能很好完成调制分类及信噪比预测两项任务。

杨琪凡[9](2021)在《建筑材料抗冲击试验测速系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建筑材料抗冲击试验中,以轻气炮为发射装置的弹丸速度是一个重要测量参数,在进行超高速撞击试验时,撞击时刻速度的准确测量是试验数据分析中的基础。激光测速法因对弹丸材质和形状没有严格要求,常用于弹丸速度的测量。传统激光弹速测量方法容易受到高温弹前激波发光和空间电磁场影响从而导致系统信噪比下降。为获取高质量的信号波形,研究和实现了一种用于轻气炮弹速测量的新型激光测速系统,通过光路与电路上的改进,提高了系统抗干扰能力,并在二级轻气炮试验中对新的激光测速系统做了测试,取得了较满意的测量结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超高速撞击试验中使用到的发射装置以及对应的弹丸速度测量方法,梳理和分析了用于弹丸速度测量的激光测速技术研究现状,通过对激光测速系统信号特征的理论推导和仿真模拟,分析总结了传统激光测速法存在的问题。(2)针对传统激光测速系统光路结构存在的不足,改进了光路结构,理论分析了新的光路结构对激光与光纤之间耦合效率的影响,优化了光电转换放大电路并对电路噪声和带宽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场地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光路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光耦合效率和系统抗干扰能力;(3)在分析电压比较器参数以及电路仿真的基础上,优化了电压比较电路的参考电压档位,设计并制作了连接光电转换电路与测速系统的电压比较电路。分析了弹速测量系统的功能需求,采用Qt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ARM与Linux的抗冲击试验弹速测量系统,现场测试结果验证了测速系统的性能;(4)以西北核技术研究院的二级轻气炮为试验平台,开展了测速系统的场地测试试验,分析了测速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和改进了测速系统各部件的功能和性能。

张渝[10](2021)在《基于多FPGA架构的数字三维示波器成像模块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模拟信号呈现出高度复杂化的变化趋势,要对这样的信号进行捕获分析,就需要测试系统具有高采样率和高波形捕获率。数字三维示波器由于其并行架构带来的高波形捕获率及其独有的三维波形显示效果,使得其成为时域测试领域内的发展主流。本文在10GSPS数字三维示波器多FPGA的架构上搭建高性能三维映射系统,让系统拥有更高的实时波形捕获率的同时拥有更好的显示效果。并将分段存储与三维映射相结合,充分利用分段存储的高存储效率和三维映射独有的三维显示效果,可以快速对信号进行分析定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一、实现数字三维示波器实时1,000,000wfms/s的波形捕获率。在10GSPS数字三维示波器的基础上,在其多FPGA的架构下,通过对其波形捕获率的研究,分析影响其波形捕获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流水线、并行化和乒乓操作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数字三维示波器波形捕获率的提升。二、三维波形的单色系与跨色系显示及其亮度调节。为了让三维波形显示更加突出以及更有层次感,本文从单色系出发,设计出跨色系显示方案,让三维图像显示更具层次感。同时本文设计了相应的亮度调节功能,通过亮度调节能够突出显示不同概率的波形信息。三、10K-1G多种存储深度下的三维映射与分段存储的三维映射。利用外挂DDR3 SDRAM存储器代替FPGA中的FIFO实现对波形的可变深度存储和分段存储,灵活扩展了系统的存储空间,使系统可以保留更多的波形细节。本文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0K-1G多种存储深度下的三维映射和分段存储的三维映射两种映射方案。本文完成了在10GSPS数字三维示波器上实时1,000,000wfms/s波形捕获率的三维成像系统的搭建。经颜色转换和亮度调节后的三维波形图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波形的概率信息,分段存储的波形幅数可以达到设定的幅数,分段存储和三维映射功能的结合正常。

二、示波器的一般操作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示波器的一般操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嵌入式设备旁路攻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旁路攻击中电磁泄漏攻击的发展现状
    1.3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电磁泄漏信号采集平台
    2.1 单片机电磁泄漏采集平台
        2.1.1 单片机硬件及对应程序
        2.1.2 示波器及放大器采集参数配置,近场探头情况
        2.1.3 计算机程序python及STC串口程序
        2.1.4 存储过程电磁泄漏信号的采集过程及数据异常处理
        2.1.5 SIMECK32/64采集过程
    2.2 Jetson电磁泄漏信号采集平台
        2.2.1 Jetson Nano介绍
        2.2.2 Jetson Nano所运行的神经网络介绍及采集代码逻辑
        2.2.3 Jetson Nano采集中所运行的程序介绍
        2.2.4 Jetson Nano采集信号过程概述
    2.3 旁路信号测试平台
        2.3.1 云计算概述
        2.3.2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2.3.3 Flask框架概述
        2.3.4 旁路信号测试平台搭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密码芯片存储过程的电磁泄露安全研究
    3.1 引言
    3.2 单片机存储过程的电磁泄漏
    3.3 机器学习方法
        3.3.1 集成学习方法
        3.3.2 随机森林
        3.3.3 梯度提升树
        3.3.4 支持向量机
        3.3.5 主成分分析
    3.4 机器学习方法的存储信号攻击实验
        3.4.1 模型配置与训练
        3.4.2 随机森林实验结果
        3.4.3 GBDT实验结果
        3.4.4 SVM实验结果
        3.4.5 三种实验对比结果
    3.5 深度学习基础
        3.5.1 前馈神经网络
        3.5.2 卷积神经网络
        3.5.3 卷积神经网络的常见组件
        3.5.4 简单任务网络
        3.5.5 简单任务网络United Lossd的λ值分析
        3.5.6 简单任务网络有效性分析
        3.5.7 简单任务网络与其他方法的比较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随机密钥SIMECK32/64电磁泄漏攻击
    4.1 SIMECK原理及加密的电磁泄漏
    4.2 全随机的采集及训练方法
    4.3 迁移学习
    4.4 数据加载器DataLoader模块
    4.5 双路空洞卷积神经网络
        4.5.1 空洞卷积
        4.5.2 双路残差卷积结构
    4.6 数据集大小对SIMECK32/64旁路攻击的影响
    4.7 空洞卷积对SIMECK32/64旁路攻击的影响
    4.8 利用标签的迁移学习以及全随机方式的训练结果
    4.9 不同电磁泄漏数据集间的迁移学习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Jetson Nano神经网络物理电磁泄漏安全研究
    5.1 Jetson神经网络原理及电磁泄漏
    5.2 Jetson Nano简介
    5.3 实验数据说明
    5.4 针对神经网络电磁泄漏的卷积神经网络设计
        5.4.1 全连接神经网络超参数选择结果
        5.4.2 标准二维卷积网络变换一维卷积网络
        5.4.3 LeNet实验结果
        5.4.4 AlexNet实验结果
        5.4.5 VGG16实验结果
    5.5 最终一维卷积网络结构
        5.5.1 最终网络结构在任务二的验证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以太网的城轨动模多点接入数据监测存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虚拟测量仪器出现和发展
        1.2.1 开发环境对比
        1.2.2 数据采集传输方式对比
        1.2.3 数据存储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动模平台及网络构成
    2.1 城轨动模系统介绍
    2.2 基于动模的多点接入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2.2.1 通信网络系统需求
        2.2.2 上层应用设计需求
    2.3 动模的通信网络架构
        2.3.1 通信网络总架构
        2.3.2 主所和牵混所网络通信
        2.3.3 列车模型网络通信
        2.3.4 学生用户接入通信
    2.4 动模通信网络硬件构成
        2.4.1 底层控制板处理器
        2.4.2 以太网通信芯片
        2.4.3 无线接入设备
    2.5 本章小结
3 监测系统界面及功能实现
    3.1 监测系统界面开发环境
    3.2 监测系统应用框架
    3.3 波形绘制与操作显示
        3.3.1 波形绘制实现
        3.3.2 轴缩放和平移
        3.3.3 波形触发实现
    3.4 波形参数测量
        3.4.1 波形时域参数测量实现
        3.4.2 波形频域分析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采集与数据通信
    4.1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参数选择
    4.2 监测系统数据通信实现
        4.2.1 TCP/IP协议通信
        4.2.2 监测系统中W5300以太网通信实现
    4.3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实现
        4.3.1 控制板采集数据类型
        4.3.2 数据采样流程
    4.4 监测系统多点接入实现
        4.4.1 监测系统的响应协议
        4.4.2 多板观测通信实现
        4.4.3 多客户端接入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监测系统数据库存储与读取
    5.1 数据库开发环境与存储优化
        5.1.1 MySQL数据库
        5.1.2 存储引擎对比分析
        5.1.3 索引结构理论
        5.1.4 MySQL索引和数据库优化
    5.2 基于动模系统的监测系统数据库结构
    5.3 数据入库实现
    5.4 数据出库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HIAF及 BRing简介
    1.2 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样机介绍
    1.3 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控制器需求分析
    1.4 加速器电源控制器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5.1 论文的工作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数字控制器方案选择
    2.1 控制器设计前期工作准备
        2.1.1 带ARM核的FPGA控制器初探
        2.1.2 基于RS-485 的主从控制器研究
    2.2 基于全光纤介质的主从控制器硬件介绍
        2.2.1 硬件整体框架
        2.2.2 器件选型及性能分析
    2.3 基于全光纤介质的主从控制器软件介绍
        2.3.1 软件整体框架
        2.3.2 数字调节器模块介绍
        2.3.3 主从逻辑控制模块框架介绍
        2.3.4 故障联锁保护模块框架介绍
        2.3.5 网络数据解析模块框架介绍
        2.3.6 回读数据模块框架介绍
第3章 高速主从控制及联锁保护设计
    3.1 基于FSM的逻辑控制及轮询机制设计
        3.1.1 嵌入式硬核IP串行收发器原理介绍
        3.1.2 高速采集板的地址编码方法
        3.1.3 状态机编码设计
        3.1.4 状态查询机制设计
    3.2 基于双冗余的模块故障联锁保护系统
        3.2.1 双冗余联锁环路设计
        3.2.2 模块故障联锁板设计
        3.2.3 PLC联锁设计
        3.2.4 FPGA联锁设计
        3.2.5 故障联锁板电路级功能仿真
        3.2.6 联锁保护系统级逻辑功能仿真
第4章 千兆以太网通讯功能设计
    4.1 基于UDP及 FIFO架构的千兆以太网设计
        4.1.1 以太网基础介绍
        4.1.2 UDP/ IP及 MAC核设计
        4.1.3 数字控制器以太网应用层协议设计分析
        4.1.4 基于FIFO的应用层设计
    4.2 带重发机制的调试数据回读功能设计
        4.2.1 DDR3 SDRAM缓存机制设计
        4.2.2 可靠重发机制设计
        4.2.3 DDR3 SDRAM与网络对接设计
        4.2.4 数据时间戳设计
第5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数字控制器特殊工况测试
        5.1.1 电磁兼容及电气安全测试
        5.1.2 高低温试验测试
    5.2 开机流程测试
    5.3 模块故障联锁测试
    5.4 基于UDP的以太网应用层测试
    5.5 回读系统测试和示波器实测对比
    5.6 电源样机输出指标分析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示波器波形分析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发展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安排
第二章 示波器波形分析软件总体设计
    2.1 示波器软硬件总体结构概述
        2.1.1 示波器硬件总体结构
        2.1.2 示波器软件总体结构
    2.2 波形分析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2.1 FFT频谱分析功能设计
        2.2.2 数字滤波器软件设计
    2.3 频谱分析改进方法研究
        2.3.1 基于重采样的FFT研究
        2.3.2 离散傅里叶变换插值算法研究
        2.3.3 数字示波器频谱分析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IMD指令集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研究
    3.1 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算法与实现
        3.1.1 Cooley-Tukey的基-2 DIT算法
        3.1.2 分裂基和共轭对算法
        3.1.3 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实现
    3.2 基于SIMD指令集加速的快速傅里叶变换实现研究
        3.2.1 SIMD指令集和SSE指令集自建函数
        3.2.2 矢量化循环
        3.2.3 完全硬编码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实现
        3.2.4 基于Cooley-Tukey分解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滤波器设计研究与软件设计
    4.1 数字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研究
        4.1.1 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
        4.1.2 最小平方误差FIR滤波器
        4.1.3 等纹波FIR滤波器
    4.2 数字I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研究
        4.2.1 模拟IIR滤波器
        4.2.2 数字IIR滤波器
    4.3 数字滤波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界面设计与实现
        4.3.2 功能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验证
    5.1 矢量化FFT算法运行速度测试
    5.2 频谱分析中矢量化FFT算法应用测试
    5.3 数字滤波器软件功能验证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5)基于无线通讯的伺服驱动器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伺服驱动器调试系统发展现状
        1.2.2 无线通信在工业上的应用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主要目标
    1.4 课题主要特点和创新点
    1.5 文章组织结构和章节安排
第2章 伺服驱动器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伺服调试系统的特点及主要任务
    2.2 系统目标需求分析
    2.3 系统功能需求
        2.3.1 参数配置功能
        2.3.2 通信功能
        2.3.3 伺服驱动器控制功能
        2.3.4 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
    2.4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伺服驱动器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开发环境介绍
    3.2 总体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3.3 主界面设计与实现
    3.4 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1 参数配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2 通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4.3 伺服驱动器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4 数据采集和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串口通信协议自适应算法的设计与改进
    4.1 串口通信协议ModBus协议
    4.2 传统的自适应算法
    4.3 改进的自适应算法
        4.3.1 改进的自适应算法介绍
        4.3.2 改进的自适应算法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实验平台搭建
    5.2 系统功能的验证
        5.2.1 通信功能的测试
        5.2.2 参数配置模块的测试
        5.2.3 伺服驱动器控制模块与数据采集和分析模块的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LabVIEW的开关电源自动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ATS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1.3.1 论文创新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ATS的需求分析
    2.2 ATS的方案设计
    2.3 测试单元分析设计
第三章 ATS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概述
    3.2 主要测量仪器
        3.2.1 数据采集卡
        3.2.2 程控电源
        3.2.3 示波器与信号源
    3.3 辅助电路设计
        3.3.1 开关电源概述
        3.3.2 测试节点设计
        3.3.3 负载组设计
第四章 ATS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概述
        4.1.1 软件结构层次
        4.1.2 软件模块及工作流程
    4.2 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4.2.1 仪器驱动设计
        4.2.2 数据存储驱动设计
        4.2.3 仿真功能设计
    4.3 自动测试设计与实现
        4.3.1 单元测试设计
        4.3.2 自动测试的界面设计
        4.3.3 自动测试流程
第五章 ATS运行验证
    5.1 人机界面功能
    5.2 自动测试的验证与分析
        5.2.1 测试单元的分析验证
        5.2.2 自动测试的运行验证
    5.3 误差分析与校正
第六章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7)基于DSP28335的双向AC/DC变流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发展动态
        1.2.2 电压型双向AC/DC变流器的发展动态
        1.2.3 变流器控制策略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向AC/DC变流器系统模型分析与建立
    2.1 变流器拓扑结构分析
    2.2 电压型AC/DC变流器数学模型分析
        2.2.1 三相静止ABC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2 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3 两相dq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3 变流器并联控制策略分析
        2.3.1 集中式控制与最大电流法控制
        2.3.2 下垂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弱抖振强扭曲控制算法实现与仿真验证
    3.1 电压型双向AC/DC变流器弱抖振强扭曲控制模型设计
        3.1.1 双曲正切函数与符号函数对比
        3.1.2 弱抖振强扭曲控制系统模型建立
        3.1.3 弱抖振强扭曲控制律选取
    3.2 弱抖振强扭曲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整流器仿真模型
        3.3.2 逆变并网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压型双向AC/DC变流器样机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构成与工作原理
    4.2 双向AC/DC变流器主电路设计
        4.2.1 交流侧电感参数计算及选取
        4.2.2 直流侧电容的计算及选取
        4.2.3 功率模块选型
    4.3 变流器电源系统设计
        4.3.1 硬件主电路系统电源设计
        4.3.2 控制板各部分电源设计
        4.3.3 IPM模块电源
    4.4 主控制板电路设计
        4.4.1 采样电路设计
        4.4.2 IPM驱动与保护电路设计
        4.4.3 软启动电路设计
        4.4.4 保护电路设计
        4.4.5 通信电路设计
    4.5 软件系统设计
        4.5.1 控制芯片选型
        4.5.2 软件锁相环实现
        4.5.3 软件系统程序设计
        4.5.4 控制算法程序设计
        4.5.5 上位机操作界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背靠背四象限稳定运行验证与实验数据分析
    5.1 背靠背双向AC/DC实验系统组成
    5.2 实验测试设备介绍
    5.3 测试实验验证与结论分析
        5.3.1 预充电过程
        5.3.2 空载运行状态测试
        5.3.3 空载无功调制实验
        5.3.4 逆变运行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参研课题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A 主电路元器件清单
    附录B 系统样机原理图
        B1 系统主供电原理图
        B2 控制器底板原理图
        B3 DSP核心控制板原理图
        B4 IPM驱动电路原理图
    附录C 系统样机PCB图
        C1 系统主供电PCB图
        C2 控制器底板PCB图
        C3 核心控制板PCB图
        C4 IPM驱动电路PCB图

(8)基于USRP和深度学习的电磁干扰信号检测与识别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电磁干扰检测研究现状
        1.2.2 信号调制识别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电磁干扰及软件无线电技术分析
    2.1 电磁干扰分析
    2.2 无线电相关信号理论与分析
        2.2.1 IQ正交信号模型
        2.2.2 数字变频理论
        2.2.3 信号抽样理论
    2.3 软件无线电技术分析
        2.3.1 软件无线电原理
        2.3.2 软件无线电外设
        2.3.3 软件无线电开发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干扰一体化检测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3.1 一体化检测单元需求分析
    3.2 传导干扰信号检测模块
        3.2.1 Pico示波器简介
        3.2.2 传导干扰信号采集
    3.3 辐射干扰信号检测模块
        3.3.1 USRP N210母板和UBX-40子板
        3.3.2 开发环境
        3.3.3 IQ信号采集
        3.3.4 频域扫描
        3.3.5 传输和控制
        3.3.6 整体工程流图
    3.4 一体化检测单元集成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辐射干扰信号调制识别
    4.1 辐射干扰信号识别需求分析
    4.2 深度学习理论基础
        4.2.1 人工神经网络
        4.2.2 卷积神经网络
        4.2.3 神经网络优化算法
    4.3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4.3.1 实验数据集
        4.3.2 数据预处理
    4.4 基于深度学习的调制识别算法设计
        4.4.1 问题定义
        4.4.2 基于残差神经网络的调制识别
        4.4.3 引入自注意力机制的ResNet调制识别
        4.4.4 模型训练及预测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训练过程准确率和损失函数变化曲线分析
        4.5.2 采样率对模型的影响分析
        4.5.3 加性高斯白噪声对模型的影响分析
        4.5.4 同其他算法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任务学习的信号调制识别与信噪比预测
    5.1 传统信噪比估计算法
        5.1.1 最大似然估计法
        5.1.2 二阶四阶矩估计法
        5.1.3 谱分析估计法
    5.2 多任务学习网络模型
        5.2.1 单任务学习
        5.2.2 多任务学习
        5.2.3 调制识别和信噪比估计相关性分析
    5.3 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调制识别及信噪比估计算法设计
        5.3.1 问题定义
        5.3.2 调制识别及信噪比估计多任务学习网络模型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训练过程准确率和损失函数变化曲线分析
        5.4.2 调制识别率及信噪比估计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磁干扰信号检测与识别系统演示
    6.1 系统架构
    6.2 系统硬件平台展示
    6.3 系统软件功能演示
        6.3.1 信号采集及频域扫描
        6.3.2 时频域监测
        6.3.3 辐射干扰调制识别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建筑材料抗冲击试验测速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轻气炮设备发展现状
        1.2.2 轻气炮测速系统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轻气炮激光测速系统设计
    2.1 轻气炮激光测速原理
        2.1.1 典型激光测速原理介绍
        2.1.2 轻气炮激光测速信号模拟
    2.2 测速系统设计
        2.2.1 测速系统整体设计
        2.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光路结构与电路设计
    3.1 光源与光学探头设计
    3.2 信号引导与光耦合效率分析
        3.2.1 光纤及信号测试
        3.2.2 新光路结构对光耦合效率的影响
    3.3 测量电路主要电子元器件
    3.4 光电转换与放大电路
        3.4.1 电路结构分析与改进
        3.4.2 电路仿真与硬件测试
    3.5 章节小结
4 弹速测量系统开发
    4.1 电压比较电路组成与结构
    4.2 电压比较电路设计与制作
        4.2.1 原理图设计
        4.2.2 电路仿真及制作
    4.3 基于ARM的 linux系统移植
    4.4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4.4.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4.2 基于Qt的人机交互界面制作
    4.5 弹丸飞行时间记录
        4.5.1 定时器与驱动程序
        4.5.2 驱动程序测试
    4.6 弹速测量系统功能测试
    4.7 章节小结
5 试验与结果分析
    5.1 新光路结构测速系统性能测试
        5.1.1 试验搭建
        5.1.2 试验过程及部件改进
        5.1.3 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5.2 人机交互系统性能测试
    5.3 章节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多FPGA架构的数字三维示波器成像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10GSPS示波器三维映射系统整体方案
    2.1 10GSPS示波器整体架构
    2.2 三维映射系统结构
        2.2.1 三维映射基本原理
        2.2.2 分段存储架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示波器高性能实时三维映射系统研究
    3.1 示波器波形捕获率与死区时间
    3.2 提高波形捕获率的技术方法
        3.2.1 映射流水线处理
        3.2.2 并行处理多路数据
        3.2.3 乒乓交替传输与缓存
    3.3 并行映射下的矢量映射修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研究
    4.1 三维波形的显示方式
        4.1.1 颜色模型
        4.1.2 三维波形显示方案
    4.2 跨色系显示方案设计
        4.2.1 单色系显示缺陷分析
        4.2.2 跨色系显示方案设计
    4.3 三维波形灰度调节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段存储的三维映射设计
    5.1 基于MIG核的深存储功能实现
        5.1.1 基于MIG核的控制时序分析
        5.1.2 基于MIG核的深存储模块设计与实现
    5.2 基于MIG核的分段存储功能设计
        5.2.1 基于MIG核的分段存储模块设计与实现
        5.2.2 基于MIG核的分段读取模块设计与实现
        5.2.3 多ADC采样数据的分段存储同步设计与实现
    5.3 基于分段存储的三维映射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深存储三维映射功能实现
        5.3.2 分段存储三维映射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功能验证与测试分析
    6.1 高性能实时三维映射功能验证
        6.1.1 波形捕获率测试与分析
        6.1.2 矢量映射修正测试
    6.2 三维图像显示功能验证
        6.2.1 单色系亮度调节功能验证
        6.2.2 跨色系显示及其亮度调节功能验证
    6.3 基于分段存储的三维映射功能验证
        6.3.1 深存储存储深度测试
        6.3.2 分段存储功能验证
        6.3.3 多种存储深度的三维映射功能验证
        6.3.4 分段存储的三维映射功能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示波器的一般操作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嵌入式设备旁路攻击研究[D]. 吴晨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以太网的城轨动模多点接入数据监测存储系统设计[D]. 梁亦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D]. 谭玉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示波器波形分析软件设计[D]. 王端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无线通讯的伺服驱动器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姚媛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8)
  • [6]基于LabVIEW的开关电源自动测试系统设计[D]. 周磊.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DSP28335的双向AC/DC变流器设计研究[D]. 李宏城.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8]基于USRP和深度学习的电磁干扰信号检测与识别系统[D]. 陈志运.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建筑材料抗冲击试验测速系统技术研究[D]. 杨琪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多FPGA架构的数字三维示波器成像模块设计[D]. 张渝.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一般如何操作示波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