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是产品创新的向导(论文文献综述)
苏湘媛[1](2021)在《L勘察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社会竞争和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日渐萎缩,勘察设计市场逐步放缓,传统公路勘察设计行业已慢慢没落为夕阳产业。行业研发中心具备先进的核心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勘察设计企业的青睐。然而,勘察设计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起步较晚,且并无行业内成功先例可借鉴。本文以L勘察设计企业研发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理论和价值工程功能评价理论等,通过调研归纳出该企业现行的研发项目管理模式,以“桥梁加固后评价课题”为例,详细分析了该企业在研发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立项、组织实施、验收管理和成果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梳理出研发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方面各部门工作协同不顺畅等2项问题、立项阶段科研项目立项渠道单一等3项问题、组织实施阶段技术问题解决方案专业性不足等4项问题、验收管理阶段验收模式单一1项问题、成果管理阶段成果管理目标不明确等2项问题。同时,通过对该企业研发项目各阶段时间投入、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了定量的分析,该企业课题研发项目时间分配比例合理性还有待调整。本着择优发扬、整体最优和针对性原则,在现行研发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对研发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立项、组织实施、验收管理和成果管理阶段等方面进行局部改造与优化,以期提高研发工作运转效率。并从明确落实企业研发规划目标、构建稳定多元投入格局、健全研发管理制度和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四方面提出了研发项目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本文意在通过对L勘察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管理的分析、优化和研究,为很多面临相同形势和情况的大型国有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我国大型国企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吴倩倩[2](2021)在《基于Fogg行为设计的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愈发重视,这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教育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教育行业的繁荣发展。研究表明,注意力对儿童长期学习及认知发展非常重要。但目前学前教育课程或产品多集中于儿童智力开发领域,未对儿童注意力培养投入较多关注。因此本文引入Fogg行为设计相关理论,着眼于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设计研究,并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本文首先对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特征、注意力培养方法研究及行为设计相关理论进行文献梳理,总结了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与行为设计结合的可行模型;然后对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研,验证课题研究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深入研究,提取目标人群行为特征及家长需求,并结合行为设计模型归纳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提示、能力及动机三要素,提出针对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的行为设计策略并进行产品设计实践。本文基于Fogg行为设计方法,针对儿童注意力培养进行用户研究及产品设计实践,获得较好的设计反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丰富了行为设计的应用领域,为学龄前儿童教育产品设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孙珊[3](2021)在《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文中研究说明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上海,作为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选取上海区域作为个案,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深入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理论基础、历史背景、实践进程以及传播的主体、载体、途径、内容等,归纳总结了上海地区早期传播的特征与启示,阐述了上海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进程中的地位影响及其在中国革命面貌改观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上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上海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经济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生态、工人阶级基础等条件,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创造了中国其他地区未能提供的区域优势,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播种、开花、结果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芸集在上海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引介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阶级斗争以及苏俄革命建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列宁主义等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广泛而深入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从纷然杂陈的主义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改造和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开启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上海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的探索之路,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实践,推动了诸多“开疆拓土”般事件率先在上海发生,如首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首部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起草、首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新型工会组织的诞生、“外国语学社”“上海大学”等培养革命干部学校的涌起、担任中共一大等重要会议的召开地以及13年的中共中央驻地等,取得了卓越的传播效果和辉煌的历史成就。故而,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伟大历程的起点,是当仁不让的中国“红色之城”和中国共产党“初心之地”。基于传播学理论,结合历史文献学、区域史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地区的早期传播进行整体性研究,分析归纳了传播进程中呈现的显着特征,具体表现为传播主体的开创性与多元性并进、传入渠道的多面性与差异性并发、传播内容的实用性与选择性并举、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与互动性并存、传播过程的演进性与辐射性并向等,彰显了上海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开拓性品质。诚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探索经验缺乏,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地区的早期传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历史局限。譬如在传播内容上,上海早期传播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还较为肤浅,理论准备有所欠缺;在传播载体途径上,多重传播方式的综合作用虽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但通过报刊、着作、演讲集会、平民夜校等途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毕竟是少部分工农群众,有机会参加夜校的工人数量极少,且工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传播深度和广度上尚有欠缺;在传播话语上,虽早期传播者注重理论的通俗化、口语化传播,但还存在力度不够、尚未满足民众需求等状况。然而瑕不掩瑜,历史局限的存在固然不能遮挡或否定上海地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之一,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历程,更为明晰其作出的开创性历史贡献: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促进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巨大、成果最为丰硕的思想文化,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精神支柱和现代文化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基础;培育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上海工农学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党团组织的建立,指导引领了中国其他地区的传播活动及其党团组织建立,彰显了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在总结影响、特征、效果和局限的基础上,从恪守主义信仰、彰显理论魅力;坚持多维建构、创新话语体系;满足社会需要、强化实践支撑;坚持主客互动、精英大众并行;培植文化土壤、创设传播语境;强化媒介功用、协同传播方式等方面提炼并阐述了早期传播所带来的现实启示。概言之,从初心之地上海探寻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进程和逻辑必然,为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历史依据与学理支撑,是继承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路径探索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刘志红[4](2021)在《逆导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特性及新结构研究》文中提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是一种在各类电力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其性能发展近年来已经接近硅基器件的理论极限。尽管以碳化硅基器件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器件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在光伏逆变器、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等应用中开始批量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碳化硅器件仍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不高、成本高昂等问题。作为碳化硅器件成熟普及之前的潜在中间过渡器件,逆导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RC-IGBT)近年来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其作为IGBT器件的衍生型器件,有望在较多的应用领域内得到普及应用,可有效提高芯片和封装的功率密度,并进一步降低器件成本。本文首先对RC-IGBT器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了广泛的文献和资料调研。结合调研结果通过二维仿真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背面栅极的RC-IGBT器件结构,其可在单个MOS元胞尺度内解决输出特性回跳的问题,其背面栅极可实现自控制,同时通过在器件正面二极管阳极区采用沟槽屏蔽结构配合载流子存储层可有效改善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性能。随后本文针对RC-IGBT在工作模式上与传统IGBT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对RC-IGBT器件的特性展开研究,主要针对其负栅极电容特性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揭示出其特有的负栅极电容特征。论文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基于沟槽栅场终止技术平台,设计并流片750V大电流RC-IGBT芯片,通过车规级750V模块的封装和性能测试表明器件性能和可靠性基本满足设计预期,初步满足应用的要求。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整理和综合,概括出RC-IGBT器件研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IGBT正向输出特性的回跳特性问题、RC-IGBT关断及二极管反向恢复特性优化问题、器件纵向漂移区载流子浓度分布优化问题、器件横向载流子密度及电场分布均匀性问题、器件工作时的温度特性、工艺复杂性问题及器件三维仿真问题等,同时对业界最新一代RC-IGBT器件的特性及结构特征进行了简介。提出一种新型器件结构ATG-TB-RC-IGBT,其主要特征包括两方面,其一,该器件背面采用了开口沟槽栅极结构,通过该背面栅极可以有效感知器件所加外部偏置电压以实现背面栅极自控制,同时可以在一个元胞的尺度内有效抑制正向输出特性的回跳现象,在静动态过程中获得均匀的内部电流密度分布。其二,器件二极管阳极区域采用了沟槽屏蔽结构及载流子存储层结构取代传统RC-IGBT结构中的重掺杂和深的P+阳极结构,这样可采用浅的和轻掺杂阳极区,在不采用任何载流子寿命控制措施的条件下,可获得接近当前独立快恢复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和更优的反向恢复性能。本文对RC-IGBT器件在不同工种模式下的负电容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仿真和实验结果揭示了对于具有回跳特性的RC-IGBT器件,当器件开通负载电流IC大于回跳临界电流时,即使器件首先经历了单极性MOSFET导通状态,随后才转入双极性IGBT导通状态,器件依然会表现出如传统常规IGBT器件一样强的负电容效应,仿真分析揭示出其物理机理是空穴载流子在栅极外围的局部聚集和由此产生的位移电流所致。理论分析揭示出RC-IGBT之所以仍然会产生负栅极电容效应,是因为栅氧层附近的空间电荷区内内建电场的方向的影响,内建电场会抽取出流入的电子,但会排斥空穴载流子,使其聚集在栅氧层外侧,这是RC-IGBT产生负栅极电容的物理机理。本研究基于代工厂沟槽栅场终止技术平台,通过单次光刻和激光退火工艺在8英寸工艺线制造出750V大电流RC-IGBT器件样品,随后在汽车级半桥模块内进行了RC-IGBT器件的封装测试,提取出器件的静动态参数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开通、关断、二极管反向恢复等动态特性,最后对器件进行了可靠性考核,结果表明开发的器件基本满足设计预期,初步满足应用要求。
王文佳[5](2021)在《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体验营销是当前教育培训领域中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对于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有一定支持。本文基于体验营销视角,结合体验营销理论,对郑州R培训学校当前的体验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深入分析,综合提出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为郑州R培训学校以及同行业其他学校的体验营销策略发展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首先论文详细介绍了体验营销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其次,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前来该学校参观体验的学员为调查对象,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5个方面研究该学校在体验营销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再次,论文从定量的视角研究了R培训学校的体验营销策略总体思路;最后,基于定性及定量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及保障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感官营销冲击力不够、情感营销难以引发学员情绪共鸣、思考营销启发性不强、行动营销尚未引发学员深刻认知、关联营销互动性不强。(2)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关联体验等5个策略变量均对营销体验满意度具备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影响结果显着,标准化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23、0.332、0.205、0.176、0.545,这说明这5个变量均对体验营销策略的体验满意度产生了正向的影响作用。因此,当前的体验营销策略总体思路应该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5个方面共同入手改善,但应该以加强感官体验为核心、以提升情感和关联体验为重点、以完善思考和行动为辅助因素”。(3)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来改善R培训学校的体验营销策略。具体包括:多角度加强感官体验、加强情感共鸣体验营销、激发学员思考意识、提升行动体验参与程度、加强关联互动深度。同时,提出了加强营销创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等保障机制。
望潇[6](2021)在《基于在线喷涂的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制备》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更加倾向于功能化、智能化甚至多样化。单向导湿织物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的功能纺织品,通过构建织物内外层的亲-疏水差异来形成差动毛细效应,将人体皮肤排出的汗液由内层传递到外层,并迅速扩散到大气中,从而实现单向导湿的功能,保证服装的穿着舒适性。常用的单向导湿织物制备方法多为非连续式,而采用在线喷涂的方法将拒水剂整理在织物内层,是一种连续式的工艺,制备出的单向导湿织物具备高效短流程的特点。本课题以外层原棉内层涤纶的纬编双层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喷涂的方法,将拒水剂整理到织物的内层,经过一系列处理,在缩短所需制备流程的前提下,得到具有单向导湿效果的织物。设计三种实验方案对织物进行处理,其主要流程分别为:(1)前处理(煮练)→染色→在线喷涂整理(拒水);(2)在线喷涂整理→前处理→染色→单面吸湿速干整理;(3)前处理→在线喷涂整理→染色→单面吸湿速干整理。首先,对在线喷涂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静态接触角和保水率作为评判指标,得出最佳条件:拒水剂用量为50%(o.w.f.),喷涂速率为0.10m L/s、喷涂距离为10cm。其次,针对方案(2)和方案(3)中的前处理和在线喷涂整理的顺序,选择对织物先煮练后拒水和先拒水后煮练两种实验方案进行对比,用液态水分管理测试仪(MMT)测试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探讨煮练对拒水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两种方案下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制备出了最佳工艺条件下的单向导湿织物。对通过上述流程所制备出的单向导湿织物,采用活性橙5或分散蓝对其进行染色,获得经活性橙5上染外层(棉)或经分散蓝上染内层(涤纶)的两种不同颜色的织物。用分光测试仪对所染织物的颜色指标(K/S值及L*、a*、b*)进行表征,用MMT对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在线喷涂整理是否会影响织物后续的染色效果,以及染色的工艺条件是否会影响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上述颜色指标及对应MMT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在线喷涂整理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很小,染色对单向导湿性能的影响也很小。对织物进行单面吸湿速干整理,研究吸湿速干整理对单向导湿效果的影响。最后,用MMT对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进行测试,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吸湿速干整理剂浓度为1%(o.w.f.),焙烘温度为160℃,焙烘时间为90s。
王昕[7](2022)在《基于视觉信息系统的城市品牌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视觉信息系统作为城市形象可视化的重要构成,如何对城市品牌形象产生作用和影响。方法以深圳地铁导视系统为视觉信息系统的调研主体,通过实地考察、用户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基于产品功能层级对深圳地铁导视系统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得出稳定而积极的城市品牌形象来自视觉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规范功能,而视觉信息系统的兴趣功能则是形成城市品牌形象策略的关键依据,认为视觉信息系统关系着城市品牌价值的实现。由此,分别从城市服务品质、城市文化自信、城市人文关怀和城市创新风貌的角度提出城市品牌形象策略:(1)强化视觉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2)传递视觉信息系统的美学价值;(3)完善无障碍向导设施;(4)研发智能化向导设备。
刘艳红,揭筱纹,朱峰[8](2021)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网约导游在广西民族地区沉降式落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禀赋差异大,网约导游作为新型的旅游活动主导者和组织者,对于民族地区打造旅游品牌、扩大宣传、吸引客流、搞活商品,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在政府、企业、网约导游、村民、游客共同组成的行动者网络中,通过省会、老区、村落三层沉降落地过程的实证分析,突破政策制约、资金制约、人才制约、客源制约、文化制约、交通制约,扫除必经之点的各方障碍,构建少数民族地区自我造血新模式,产生网约导游对净化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人才流动、保持环保与开发协作的机理作用,以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宋旭[9](2021)在《4H-SiC MOS栅控器件新型结构设计与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与功率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碳化硅(SiC)功率器件作为“新起之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称为是推进新能源消费革命的绿色环保器件。SiC MOSFET更是以其独特而优越的电学性能,在高频、高压、大功率的应用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SiC MOSFET具有极大的市场优势和普遍的应用场景,但目前商业化程度不高,仍然存在一些设计和工艺上的技术瓶颈。首先是高压应用中,阻断状态下由于栅氧化层较高的峰值电场,容易被提前击穿;其次是续流应用中,体二极管导通电压较高,且存在双极退化效应;最后是器件的功耗依然需要更进一步优化,包括导通功耗和开关功耗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为进一步提升SiC MOSFET的静态特性,并改善其动态性能,提出了两种新型的4H-SiC UMOSFET结构,并通过Sentaurus TCAD仿真软件对结构进行工作机理的探究、电学特性的剖析以及关键参数的优化。1、提出一种集成异质结和分离栅的双槽4H-SiC MOSFET(HS-DTMOS)。该结构采用分离栅,减小了栅极和漏极的耦合面积,直接降低栅漏电容。在两个分离栅中部和下方淀积“凸”状的P型多晶硅,与漂移区形成异质结,由于异质结的势垒高度远比PN结的低,可在反向导通模式下抑制体二极管的开启,提高反向导通能力和反向恢复特性。除此之外,该结构还采用了双槽技术,并在源极槽周围和栅极槽的下方分别离子注入PR区域和P型屏蔽层,一方面有效改善漂移区的电场分布,保护栅氧化层和异质结;另一方面将部分的栅漏电容转换成栅源电极的耦合电容,间接减小栅漏电容,提高开关特性。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的SiC MOSFET相对比,新结构的Baliga优值FOM(BV2/Ron,sp)从0.44 GW/cm2提升至0.86 GW/cm2,增长幅度高达95%;新结构的反向导通电压仅为-0.82V,明显低于-2.63V;新结构的开关损耗从3.95 m J/cm2降至1.42 m J/cm2,降低幅度达64%。2、提出一种具有屏蔽栅和异质结的半超结双槽4H-SiC MOSFET(SHS-DTMOS)。该结构在源槽外延注入P条区域,与漂移区形成半超结,一方面通过辅助耗尽来提升器件的静态性能,降低导通功耗;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栅氧化层和P条区上方的P型多晶硅/漂移区异质结,并可通过电容的转化来改善开关特性。另外,该结构将栅极分为控制栅和接源电位的屏蔽栅,且屏蔽栅的氧化层更厚,极大降低了栅漏电荷,降低开关功耗。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SiC MOSFET相对比,新结构的Baliga优值FOM从0.86 GW/cm2提升到2.70 GW/cm2,涨幅高达214%;新结构的反向导通电压仅为-0.42V,比-2.77V改善了85%。新结构的开关损耗从3.03m J/cm2降至0.77 m J/cm2,提升幅度高达75%。
陈秋萍[10](2021)在《研究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与培育、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学生视角调查了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现状,深入分析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评价背后隐含的问题,由此提出提升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建议措施。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国家关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规定等为理论基础,确定了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调查维度并构建了指标体系。通过对L大学1821名在读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描述统计、差异分析系统探讨了研究生对导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职责履行情况的满意度,结果发现:研究生对导师基本素质的满意度要高于研究生对导师基本职责的满意度。总体上,男性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要低于女性研究生,且研究生对男性导师的满意度要低于对女性导师的满意度;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随着研究生年级的增长、导师年龄的增长、导师职称的提高、指导人数的增加而下降;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要高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要高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研究生对未担任行政职务的导师的满意度要高于担任行政职务的导师的满意度;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随着指导次数的上升而上升,但并非指导次数越多越好。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L大学20名在读研究生、8位导师、2位研究生院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以挖掘影响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通过访谈发现,影响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具体原因包括:部分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存在指导次数偏少、对研究生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学业需求)满足程度不够的问题,部分研究生存在对导师依赖性较强、对未来规划不明晰的问题,以及师生交流存在代沟、“共情”不足,甚至师生关系陷进磨合期等问题。同时,在管理层面,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落实不足、监管有缺失,“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薄弱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要提升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需从学校、导师、研究生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学校层面要加强对导师的监督引导,保障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顺利履行。主要任务是搭建和完善导师专业化能力提升平台,建立健全导师考核评价机制。第二,导师层面要提高专业化水平,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共情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与氛围。第三,研究生层面要明确自我发展定位与规划,主动与导师建立科研互动关系。
二、市场是产品创新的向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是产品创新的向导(论文提纲范文)
(1)L勘察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整体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研发管理理论 |
2.1.1 研发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 |
2.1.2 研发管理理论成果 |
2.2 研发流程管理优化理论 |
2.2.1 研发流程管理优化发展过程 |
2.2.2 优化理论成果 |
2.3 研发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理论 |
2.4 价值工程功能评价理论 |
2.4.1 功能评价 |
2.4.2 功能现实成本C的计算 |
2.4.3 功能评价值F的计算 |
2.4.4 功能价值V的计算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L勘察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管理现状调查 |
3.1 企业及其研发中心概况 |
3.2 研发中心的组织架构 |
3.3 研发项目管理基本情况 |
3.3.1 立项阶段 |
3.3.2 组织实施阶段 |
3.3.3 验收管理阶段 |
3.3.4 成果管理阶段 |
3.4 研发项目管理问卷调查分析 |
3.4.1 调查问卷的目的 |
3.4.2 调查问卷设计 |
3.4.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L勘察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管理分析 |
4.1 研发项目管理组织结构问题分析 |
4.2 研发项目各阶段管理问题分析 |
4.2.1 立项阶段问题分析 |
4.2.2 组织实施阶段问题分析 |
4.2.3 验收管理阶段问题分析 |
4.2.4 成果管理阶段问题分析 |
4.3 研发项目各阶段时间投入分配合理性分析 |
4.3.1 合理时间分配系数确定 |
4.3.2 研发时间投入分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L勘察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管理优化方案 |
5.1 研发项目管理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
5.2 研发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
5.3 研发项目各阶段管理优化方案 |
5.3.1 立项阶段优化 |
5.3.2 组织实施阶段优化 |
5.3.3 验收管理阶段优化 |
5.3.4 成果管理阶段优化 |
5.3.5 研发时间投入分配比例优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L勘察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6.1 明确、落实企业研发规划的目标 |
6.2 构建稳定多元投入格局 |
6.3 健全研发管理制度 |
6.4 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L企业研发中心研发管理调查问卷 |
致谢 |
(2)基于Fogg行为设计的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龄前儿童教育行业面临新发展 |
1.1.2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
1.1.3 行为设计带来的新机遇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成果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相关理论概述 |
2.1 注意力概述 |
2.1.1 注意力定义与相关理论 |
2.1.2 注意力的分类及品质 |
2.1.3 注意力的功能与作用 |
2.2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特征 |
2.2.1 不同种类注意力的发展 |
2.2.2 注意力品质的发展 |
2.3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意义 |
2.4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方法研究 |
2.4.1 执行功能训练 |
2.4.2 注意力水平训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ogg行为设计与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设计模型 |
3.1 行为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
3.1.1 行为 |
3.1.2 行为设计起源与发展 |
3.1.3 Fogg行为设计流程与工具 |
3.1.4 Fogg行为设计的实际应用 |
3.1.5 Fogg行为设计模型的影响因素总结 |
3.2 基于Fogg行为设计的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设计模型 |
3.2.1 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模型 |
3.2.2 Fogg行为设计流程 |
3.2.3 基于Fogg行为设计的注意力培养产品设计要素 |
3.2.4 基于Fogg行为设计的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设计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需求定义及设计策略分析 |
4.1 研究价值验证 |
4.2 注意力培养产品市场现状研究 |
4.3 目标用户研究 |
4.4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行为设计策略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设计实践 |
5.1 设计背景 |
5.2 设计概述 |
5.3 设计动机 |
5.4 设计内容 |
5.4.1 流程设计 |
5.4.2 色彩设计 |
5.4.3 虚拟形象设计 |
5.4.4 产品设计 |
5.4.5 界面设计 |
5.4.6 互动内容设计 |
5.5 设计总结 |
5.6 设计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3)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
二、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现有成果述评及努力方向 |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 |
(一)马克思主义 |
(二)早期传播 |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
(一)基本分析框架 |
(二)具体篇章结构 |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行性分析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理论溯源和历史背景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学理阐释 |
一、“物质承担者”满足马克思主义国际化品质要求 |
二、“报刊优势”提供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的可靠平台 |
三、“主客兼具”创造了列宁灌输理论的实现条件 |
四、传统文化的契合特征及变革性内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政治经济环境 |
一、政治斗争传统与政党活动中心的生成 |
二、近代工业崛起与思想舆论重镇的塑造 |
三、租界“缝隙”与新思想传播空间的开拓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思想文化生态 |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的掀起 |
二、“移民”城市与思想自由生态的形成 |
三、新型知识分子与传播群英的荟集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阶级基础 |
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及独特优势 |
二、工人阶级悲惨境遇与变革社会诉求 |
三、工人阶级意识增长及其政治斗争 |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民众心理 |
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 |
二、“以俄为师”的心理趋向 |
三、“趋新求变”的改造心态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轨迹与实践进程 |
第一节 作为异质文化“新学说”的引入介绍(1899-1916) |
一、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登场” |
二、辛亥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上海的介绍 |
三、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引介的内容及特征 |
第二节 作为解决问题“新思潮”的广泛传播(1917—1921.06) |
一、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传播道路的开启 |
二、五四运动与上海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地位的形成 |
三、社团兴起、主义崛起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流行 |
四、思想界“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话语权势的建立 |
第三节 作为变革社会“新主义”的深入传播(1921.07—1927.07) |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
二、国共合作局面与马克思主义的扩展 |
三、国民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推进 |
四、哲学论争与马克思主义的扞卫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主体力量 |
第一节 资产阶级群体 |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 |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 |
三、资产阶级传播群体的共性因素 |
第二节 新生代思想群体 |
一、无政府主义者群体 |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 |
第三节 国际人士 |
一、传教士群体 |
二、共产国际组织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载体途径 |
第一节 报刊杂志与马克思主义“群集性”传播 |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及共产党人的宣传 |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国民党人的宣传 |
三、商业性、研究系报刊与马克思主义介绍 |
四、报刊杂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的表征 |
第二节 经典着作与马克思主义“系统化”传播 |
一、商业出版机构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
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马克思主义着作 |
三、社会政治动员中的宣传册和传单 |
第三节 学校工会与马克思主义“组织化”传播 |
一、创办学校与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
二、新式工会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扎根 |
第四节 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仪式化”传播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纪念活动 |
二、国际共运重要事件、节庆日纪念活动 |
三、近代中国重要人物、事件和节日纪念活动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一、唯物史观概念的解读 |
二、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和作用的阐发 |
三、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实际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 |
一、剩余价值概念及内容的普及 |
二、剩余价值学说视域下的中国问题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
一、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 |
二、阐发阶级斗争历史作用 |
三、批驳非阶级斗争观点 |
四、宣扬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
第四节 苏俄革命建设、列宁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关注 |
二、宣传苏俄建设及其成就 |
三、列宁主义的大力宣介 |
四、介绍革命理念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第五节 中国革命路线方针及政策 |
一、国共合作的呼吁和倡议 |
二、工农学运动的宣传与执行 |
三、国民革命的倡导与鼓动 |
四、妇女解放的宣传与实践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总体评价及现实启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特征 |
一、传播主体开创性与多元性并进 |
二、传入渠道多面性与差异性并发 |
三、传播内容实用性与选择性并举 |
四、传播途径多样性与互动性并存 |
五、传播过程演进性与辐射性并向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效果及局限 |
一、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提升与话语体系初步建立 |
二、马克思主义者培育与工农学运动发展 |
三、党团组织的创立及其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引领 |
四、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局限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现实启示 |
一、恪守主义信仰,彰显理论魅力 |
二、坚持多维建构,创新话语体系 |
三、满足社会需要,强化实践支撑 |
四、坚持主客互动,精英大众并行 |
五、培植文化土壤,创设传播语境 |
六、强化媒介功用,协同传播方式 |
结语: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逆导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特性及新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IGBT功率半导体器件 |
1.2 逆导型IGBT器件 |
1.3 逆导型IGBT器件的应用 |
1.4 逆导型IGBT器件现状 |
1.5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逆导型IGBT器件的特性研究 |
2.1 逆导型IGBT的输出特性 |
2.2 逆导型IGBT的正向回跳特性 |
2.3 逆导型IGBT的反向二极管特性 |
2.4 逆导型IGBT的载流子分布及动态特性 |
2.5 逆导型IGBT器件的设计及工艺问题 |
2.6 逆导型IGBT器件的应用特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750V逆导型IGBT的研制 |
3.1 芯片结构设计 |
3.2 芯片工艺 |
3.3 晶圆流片 |
3.4 样品封装 |
3.5 性能测试 |
3.6 可靠性试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逆导型IGBT的负栅极电容效应研究 |
4.1 负电容效应简介 |
4.2 工作机理 |
4.3 数值仿真研究 |
4.4 试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自控背栅逆导型IGBT器件 |
5.1 器件结构特征 |
5.2 器件工作机理 |
5.3 器件静态特性研究 |
5.4 器件动态特性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体验营销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体验营销概述 |
一、体验营销的定义 |
二、体验营销的特征 |
三、体验营销的维度 |
四、体验营销的原则 |
第二节 体验营销理论基础 |
一、体验营销理论起源及发展 |
二、体验营销理论主要内容 |
三、体验营销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
第三章 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现状 |
一、学校简介 |
二、体验营销形式 |
三、体验营销内容 |
第二节 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现状 |
一、感官营销策略 |
二、情感营销策略 |
三、思考营销策略 |
四、行动营销策略 |
五、关联营销策略 |
第三节 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问题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样本选取及调查实施 |
四、调查样本结果汇总 |
第四节 郑州R培训体验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
一、感官营销冲击力不够 |
二、情感营销难以引发学员情绪共鸣 |
三、思考营销启发性不强 |
四、行动营销尚未引发学员深刻认知 |
五、关联营销互动性不强 |
第四章 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总体思路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信度及效度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验证性因素及影响路径系数分析 |
一、验证性因素分析 |
二、影响路径系数分析 |
第五节 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总体思路分析 |
第五章 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问题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多角度加强感官体验策略 |
一、创新视觉营销体验 |
二、优化听觉体验 |
三、视听优化设计 |
第二节 加强情感共鸣体验营销策略 |
一、情感认同感营销 |
二、情感愉悦营销 |
第三节 激发学员思考意识策略 |
一、引导学员责任意识思考 |
二、惊奇营销引导思考 |
第四节 多形式的行动体验策略 |
一、真实情境参与 |
二、教学结合培训模式运用 |
第五节 实施深度关联互动策略 |
一、趣味游戏加强学员关联 |
二、就业生活关爱加强学校关联 |
三、设施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关联 |
第六章 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第一节 加强营销创新 |
一、体验营销创新思维培养 |
二、个性化服务 |
三、创新体验课堂构建 |
第二节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
一、引进更多的营销专业人才 |
二、增强体验营销的培训力度 |
三、加强培训过程中体验营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
第三节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
一、全面提升体验营销重视程度 |
二、构建以体验营销为导向绩效考核体系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在线喷涂的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服装舒适性能的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研究进展 |
1.2.1 织物热湿传递机理 |
1.2.2 液态水在织物中的传递与扩散 |
1.3 国内外单向导湿织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国内外单向导湿理论的研究 |
1.3.2 单向导湿织物的结构要求 |
1.3.3 单向导湿织物的制备方法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工艺路线 |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2 织物前处理及在线喷涂整理的工艺研究 |
2.1 单向导湿织物的制备 |
2.1.1 材料 |
2.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3 实验方案设计 |
2.1.4 性能的测试 |
2.2 在线喷涂整理的工艺研究 |
2.2.1 助剂的选择及处方 |
2.2.2 在线喷涂整理的工艺条件 |
2.2.3 在线喷涂整理的工艺参数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前处理对织物亲水性能的影响 |
2.3.2 前处理对织物综合导湿性能的影响 |
2.3.3 拒水剂浓度对织物单向导湿性能的影响 |
2.3.4 前处理对织物单向导湿性能的影响 |
2.3.5 在线喷涂整理工艺条件正交试验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单向导湿织物的染色研究 |
3.1 单向导湿织物的染色 |
3.1.1 材料 |
3.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3 染色工艺 |
3.1.4 实验方案设计 |
3.1.5 性能的测试 |
3.1.6 染料标准曲线的测定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1 活性橙5 染料用量对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 |
3.2.2 活性橙5 染料对织物上染率及固色率的影响 |
3.2.3 活性橙5 染料对织物颜色指标的影响 |
3.2.4 活性橙5 染色对织物单向导湿性能的影响 |
3.2.5 分散蓝染料对织物染色上染率及固色率的影响 |
3.2.6 分散蓝染料对织物颜色指标的影响 |
3.2.7 分散蓝染色对织物单向导湿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吸湿速干整理对织物单向导湿性能的影响 |
4.1 单向导湿织物的吸湿速干整理 |
4.1.1 材料 |
4.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4.1.3 工艺流程 |
4.1.4 性能的测试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1 吸湿速干整理剂浓度对织物单向导湿性能的影响 |
4.2.2 拒水剂在线喷涂整理对吸湿速干整理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视觉信息系统的城市品牌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品牌视角下的视觉信息系统调研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方法与调研主体 |
1.3 调研经过 |
2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研分析 |
2.1 用户需求总结 |
2.2 调研分析 |
2.2.1 基本功能层级需求分析 |
2.2.2 规范功能层级需求分析 |
2.2.3 兴趣功能层级需求分析 |
3 基于视觉信息系统的城市品牌形象策略 |
3.1 强化视觉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 |
3.2 传递视觉信息系统的美学价值 |
3.3 完善无障碍向导设施 |
3.4 研发智能化向导设备 |
4 结语 |
(8)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网约导游在广西民族地区沉降式落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文献综述 |
3 研究设计 |
3.1 案例选择与研究对象 |
3.2 调研过程与数据收集 |
4 研究过程 |
4.1 第一阶段:引进型网约导游 |
4.2 第二阶段:本土型网约导游 |
4.3 第三阶段:种子型网约导游 |
4.3.1 问题呈现 |
4.3.2 利益赋予 |
4.3.3 向导征召 |
4.3.4 全面动员 |
4.3.5 异议处理 |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1 研究结果 |
5.2 研究讨论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网约导游对净化旅游市场的机理作用 |
6.1.2 网约导游对旅游人才流动的作用机理 |
6.1.3 网约导游对环保与开发协调的作用机理 |
6.2 不足与展望 |
(9)4H-SiC MOS栅控器件新型结构设计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SiC MOSFET器件的发展 |
1.3 当前研究热点 |
1.4 本文的工作和安排 |
第二章 4H-SIC UMOSFET的工作原理及电学特性 |
2.1 SiC UMOSFET的工作原理 |
2.2 SiC UMOSFET的静态特性 |
2.2.1 正向导通特性 |
2.2.2 阻断特性 |
2.2.3 反向导通特性 |
2.3 SiC UMOSFET的动态特性 |
2.3.1 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特性 |
2.3.2 开关特性 |
2.4 异质结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成异质结和分离栅的双槽SIC MOSFET研究 |
3.1 结构特征与机理分析 |
3.1.1 器件结构 |
3.1.2 工作机理 |
3.2 HS-DTMOS的静态特性仿真分析 |
3.2.1 正向导通特性分析 |
3.2.2 阻断特性分析 |
3.2.3 反向导通特性分析 |
3.2.4 关键参数的讨论 |
3.3 HS-DTMOS的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3.3.1 反向恢复特性分析 |
3.3.2 电容与栅电荷特性分析 |
3.3.3 开关过程及功耗分析 |
3.4 器件工艺流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屏蔽栅和异质结的半超结双槽SIC MOSFET研究 |
4.1 器件结构和工作机理 |
4.1.1 器件结构 |
4.1.2 工作机理 |
4.2 SHS-DTMOS的静态特性仿真分析 |
4.2.1 正向导通特性分析 |
4.2.2 阻断特性分析 |
4.2.3 反向导通特性分析 |
4.2.4 关键参数的讨论 |
4.3 SHS-DTMOS的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4.3.1 反向恢复特性分析 |
4.3.2 电容与栅电荷特性分析 |
4.3.3 开关过程及功耗分析 |
4.4 器件工艺流程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研究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 |
1.1.2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指导存在一些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有关导师指导的研究 |
1.3.2 有关研究生教育中满意度的研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四有好老师” |
2.1.2 《关于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 |
2.2 概念界定 |
2.2.1 导师指导 |
2.2.2 研究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 |
2.3 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考察维度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问卷结构 |
3.2 测量工具 |
3.3 问卷试测 |
3.3.1 试测问卷的效度检验 |
3.3.2 试测问卷的信度检验 |
3.4 正式问卷的形成 |
3.5 正式问卷的发放 |
3.5.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3.5.2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 |
3.5.3 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生对指导教师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
4.1 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描述统计分析 |
4.1.1 不同背景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分析 |
4.1.2 研究生对不同背景导师的满意度分析 |
4.1.3 小结 |
4.2 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4.2.1 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T检验 |
4.2.2 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4.2.3 小结 |
4.3 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现状的总结 |
4.3.1 研究生对导师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
4.3.2 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评价相对偏低的具体表现 |
第五章 影响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原因分析 |
5.1 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业指导不足 |
5.1.1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次数偏少 |
5.1.2 导师对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满足程度不够 |
5.2 研究生的自我规划和独立意识较弱 |
5.2.1 研究生缺乏对未来的明确规划 |
5.2.2 研究生对导师的依赖性较强 |
5.3 师生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3.1 师生交往中存在一定的“代沟” |
5.3.2 师生交流存在“共情”不足 |
5.3.3 师生交流中的磨合效果差 |
5.4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缺失与不足 |
5.4.1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未落实,监管有缺失 |
5.4.2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以生为本”理念薄弱 |
第六章 提升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
6.1 导师层面: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提升指导能力 |
6.1.1 导师应明确岗位职责,提升职业素养 |
6.1.2 导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6.1.3 导师应提升共情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
6.1.4 导师应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
6.2 学生层面:独立自主主动建立科研互动关系 |
6.2.1 研究生要明确自我发展定位与规划 |
6.2.2 研究生应主动与导师建立科研互动关系 |
6.3 管理层面:加强监督引导保障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 |
6.3.1 完善导师专业化能力提升平台 |
6.3.2 创设师生对话交流平台 |
6.3.3 建立健全导师管理机制 |
第七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市场是产品创新的向导(论文参考文献)
- [1]L勘察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 苏湘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Fogg行为设计的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培养产品设计研究[D]. 吴倩倩.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D]. 孙珊.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4]逆导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特性及新结构研究[D]. 刘志红. 浙江大学, 2021(01)
- [5]郑州R培训学校体验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文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基于在线喷涂的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制备[D]. 望潇.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7]基于视觉信息系统的城市品牌形象研究[J]. 王昕. 包装工程, 2022
- [8]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网约导游在广西民族地区沉降式落地研究[J]. 刘艳红,揭筱纹,朱峰. 科学决策, 2021(05)
- [9]4H-SiC MOS栅控器件新型结构设计与特性研究[D]. 宋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研究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研究[D]. 陈秋萍. 兰州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