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供电系统的静态仿真及其计算机监控

双边供电系统的静态仿真及其计算机监控

一、双侧电源电力系统的静态模拟及其计算机监控(论文文献综述)

魏斌[1](2020)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负荷种类的增长,微电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兼具交流微电网和直流微电网的优势,不仅可以为多种交直流设备提供电能,减少电能损耗,而且是各类分布式发电单元大规模接入电网的优良载体。微电网能量管理可实现微电网的电能协调管理,维持动态功率平衡,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降低运行成本。相较于传统微电网,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呈现交直流运行分区化、能量交互耦合化、源荷种类多样化和运行模式多元化等特征,使得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能量管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因此,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是未来智能电网的重点研究内容与方向。高效合理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是保障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石,是充分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对提升微电网附加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结构特点和运行特性,针对其能量优化管理需求,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的模型和方法开展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针对现有研究中双向AC/DC功率变换器转换效率模型准确性差,影响调度经济性的问题,根据双向AC/DC功率变换器的工作特性和损耗特性,研究变换器转换效率与传输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双向AC/DC功率变换器动态转换效率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变换器的运行状态,基于该模型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针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调度的多重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场景分析的多时间尺度随机能量管理策略。在日前调度阶段,以日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日前两阶段随机优化调度模型,运用多场景分析技术模拟风光和交直流负荷的不确定性,使日前调度计划在经济性的基础上,具备更好的鲁棒性。在日内滚动优化调度阶段,根据风电、光伏和交直流负荷的日内超短期预测值,以输出向量与目标向量差值最小和控制变量最小为目标构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日内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在线滚动优化结合反馈校正形成闭环优化,对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的日前计划进行滚动修正,并且将跟踪联络线交互功率日前计划值作为首要目标,从而在保障日前计划有效性的同时,避免影响上层电网的稳定运行。算例仿真表明,该策略有效避免了日前预测误差引发的日内运行成本上升,提高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日内运行的经济性、鲁棒性和接入电网的友好性。针对孤岛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可调裕量有限,经济性和稳定性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一种孤岛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双模耦合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为孤岛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设定了经济模式和应急模式两种能量管理运行模式。两种运行模式以压频控制单元荷电状态为纽带进行切换,彼此耦合,紧密协调,具备常态经济运行,短时风险管控的能力。算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能量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开发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首先,设计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架构和通信系统,介绍了能量管理系统的测量控制基本原理。其次,阐述了能量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包含开发环境,软件架构和界面设计。最后依托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实验平台,分别在开发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中实验验证了所提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并网能量管理策略和孤岛能量管理策略。验证结果表明了所提能量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开发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毕鹏[2](2020)在《基于信号自适应谐波畸变率重构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也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在继电保护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实验,以便分析复杂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下的各种保护。因此,设计一套经济实用、准确高效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装置对继电保护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继电保护实验设备的优缺点,针对大多数继电保护实验设备功能单一、造价昂贵、忽略解法器误差等常见问题,设计了基于计算机MATLAB软件和数模转换输出硬件系统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平台依靠MATLAB强大的仿真运算和程序处理功能,通过高性能的数模转换模块和功率放大电路,将电网模型仿真得到的模拟量传送到待测继电保护设备中,并将设备动作信号实时采集。然后介绍了在仿真过程中由数值算法引入的数值误差,结合电力系统仿真模型进行分析,为解决此类仿真算法引入的误差,使信号稳定的进行转换和输出,提出了基于小波理论结合电压电流谐波畸变率的仿真信号输出重构方法,文中详细介绍了重构方法的原理以及实用公式的推导过程,结合实验平台的实验过程给出了完整的自适应重构流程;通过仿真数据对比,在消除解法器引入的误差时,所提方法明显优于常用的滤波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使实验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对于不同频率信号的适用性,使用分立元件设计了电压电流功率放大电路,电路设计结合了高电压、大电流功率放大系统以及现代OCL高精度音频功放的特点,将射随缓冲驱动级配合消振电容的结构引入至高压功放系统,并对功率放大模块进行了软件仿真和实物测试。最后通过实际微机保护测试实验验证了该实验平台的可行性。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蔺帅帅[4](2019)在《高新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微电网风险管控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使得分布式能源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微电网以新能源发电为能量来源,能够大大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与化石能源发电相比,微电网发电具有低成本、低污染、易操作、高灵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促使了微电网得以快速发展。虽然微电网具有众多优点,但是,由于新能源波动随机性、人为因素、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微电网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风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颠覆性创新技术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微电网中的应用目前相对欠缺。所以,本文以微电网为研究对象,以高新信息技术为技术驱动,对微电网中的关键风险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归纳了风险管控相关理论、微电网定义、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到的高新信息技术。首先,总结了风险管控相关理论,归纳了美国、欧盟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权威单位对微电网的定义,得出了微电网基本结构示意图,同时,为了更好的掌握微电网,对分布式发电技术、储能技术、保护技术、运行和控制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等微电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其次,为了研究高新信息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对目前流行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进行概念性分析,并对这些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做了概括说明。(2)建立了微电网风险识别模型。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调查、头脑风暴等方法从微电网发电侧、配电侧、需求侧及人为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微电网中涉及到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其次,为了明晰微电网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及扰动性关系,文中采用基于D数理论和DEMATEL法的微电网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对所有因素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该方法将所有因素分为了原因因素和结果因素两类,并对所有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3)梳理微电网发电侧风险因素,构建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首先,对发电侧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明确本文研究对象;其次,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改进SVM算法的风力发电功率预测算法和基于深层神经网络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算法;之后,将构建的算法与其他算法做了对比分析,证明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发电侧风险管控措施。(4)梳理微电网配电侧风险因素,分析了微电网调度风险和电力设备状态检修风险。首先,对配电侧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梳理,以中心度大小为依据,选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微电网调度风险和电力设备状态检修风险;之后,以大数据融合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多智能体系统、进化算法和模糊逻辑理论等高新信息技术为驱动,构建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和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微电网调度风险管控模型与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制定模型;然后,进行了算法对比分析,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风险管控建议。(5)梳理微电网需求侧风险因素,提出了微电网电力用户用电安全风险分析模型和基于物联网的微电网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监测预警平台。首先,根据重要性对风险因素进行了排序,明确了本文重点研究对象;其次,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粗糙集和CS-SVM的微电网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分析方法和基于物联网的微电网电力用户用电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架构和功能分析;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制定了微电网需求侧风险管控措施。

李小鹏[5](2019)在《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模型与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能源互联网被认为是解决电力系统清洁能源兼容和深度高效控制的未来电力系统发展方向,针对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和实践目前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其发展路径愈发共识、建设标准逐步制定、科技攻关分步开展。电力信息融合是能源互联网发展必然趋势,但在电力信息融合过程中,多元设备、异构网络、实时共享以及开放协议等将在结构演化、电力信息交互及信息空间安全等方面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挑战。本文前瞻性的思考了耦合能源互联网发展方向的电力系统结构演化路径,并从拓扑结构、交互风险和系统运行等层面对其可能面临的动态风险进行识别和传递仿真,提出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规划设计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到电力系统建设的连续性和经济性,依托现有网架结构,研究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仿真演化机制及网络特征。首先,对目前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研究现状和国外先进电网的典型拓扑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依托现有网架结构的能源互联网“双环骨架、分层环网、微网互联”宏观拓扑结构演化模型;最后,以北京电网为例,进行分层分区网格化,并分析演化的能源互联网骨干网络和完全网络宏观拓扑特征。(2)面向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趋势,构建电力CPS典型二元网络结构并分析网络的脆弱性特征。首先,分析典型电力CPS结构电力侧和信息侧网络拓扑分型以及节点对应依靠策略;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220KV网络为蓝本构建典型电力CPS结构,并分析其复杂网络特征;最后,从节点交互系数、网络结构熵、节点中心性等3个不同侧面分析典型电力CPS网络静态脆弱性特征,构建网络动态脆弱性分析流程,分析不同电力CPS网络的动态脆弱性。(3)构建电力系统事故案例库和风险扰动关系分析专家库,分析电力信息融合系统风险扰动关系。首先,对传统电力系统国内外运行事故进行统计形成案例库,分析大停电事故的一般触发演化过程,分析大停电事故演化中电力和信息交互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环境扰动、部件失效、交互紊乱、适应性衰退和管理认知缺乏等方面建立电力CPS运行风险体系;最后,构建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CPS事故系统,采用DEMATEL-ISM模型分析电力CPS运行风险扰动关系和层次结构。(4)以网络攻击风险为例,对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CPS风险传递演化过程进行仿真。首先,分析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CPS风险传递交互点及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电力CPS运行风险传递仿真流程;其次,基于元胞自动机构建风险传递仿真架构,并对电力CPS运行和风险传递过程进行数学解析;最后,以传统但也是未来将普遍面临的网络攻击风险为例,采用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运行于构建的“分层自治、二元依存”局域网络结构,对不同攻防策略、不同节点自愈率和不同超限阈值下的风险传递情况进行仿真。(5)在模型研究基础上,提出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规划设计思路。从平台建设的原则和目标等宏观问题出发,结合研究需要对平台进行中长期规划展望,在此基础上分析平台实施需求,并对框架结构、数据模型库、接口等核心部分进行设计分析,将研究成果逐步结合电网真实数据进行仿真,为能源互联网科学发展提供仿真论证、决策支持。本文的开展,丰富了能源互联网信息物理融合和风险传递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指导能源互联网架构的科学、有序发展,前瞻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的动态风险,提升能源互联网风险提前、主动防控水平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张震[6](2019)在《鸡西热电厂扩建对区域电网稳定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同时,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情况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世界各国无数个电力事故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电力系统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后果都是难以预估的。当今社会随着各行各业用电量的持续增加,电网的开发利用也变得商业化、多元化,由此带来的电力系统安稳问题也逐年呈上升趋势。这一切都表明更加深入的探讨电网安稳问题的机理、不断开发更加有效的电网安稳分析方法、总结出既经济又适用的电网控制方案,这一切将成为当今每一个电力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以鸡西热电厂扩建项目接入方案为切入点,对接入电网的安全稳定性进行分析。鸡西供电区共有省调统调电厂6座,总装机容量1270.4MW,其中火电厂2座,装机容量850MW;风电场4座,装机容量402.4MW。由于该区域供热能力不足,加之供热负荷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急需增设供热机组,新机组的增加势必会给原有薄弱的电网带来新的挑战。鸡西热电厂扩建项目的并网运行将会影响接入电网的电压质量和潮流分布,甚至会对鸡西地区整体电网的安全性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开展鸡西热电厂扩建项目对接入电网安全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进行了全省、鸡西地区电力电量平衡分析及电网现状分析。从改变地区供热结构、提高地区供热效率和供电可靠性的角度,阐述了鸡西热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对鸡西热电厂扩建项目接入电网后的静态安全稳定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潮流计算的基本条件,并对正常方式和检修方式下N-1故障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提出了鸡西地区电网静态的安全隐患,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并对结果进行校验分析,证实解决措施的简单性和可靠性,为该区域电网类似故障再次发生时如何处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最后对鸡西热电厂扩建项目接入电网后的暂态安全稳定进行研究分析,首先给出了电网暂态分析中常用的几种数学模型,并对常见的运行方式和故障进行了设定,通过对单回线路发生故障、主变发生故障以及220kV双母线一回检修另一回故障切除等情况进行潮流计算,分析鸡西电网在面临大干扰或遭遇复杂故障时的抵抗能力,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有效措施。分析结果表明,发电机组自身的励磁调节等方式能够保证系统在出现轻微或者一般性故障时的暂态稳定,为该区域电网类似故障再次发生时如何处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孙辰[7](2017)在《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将信息通信网络及计算分析的数据处理过程与电网物理系统的进程深度结合,使电网在深入精确运行分析、优化决策和控制、复杂场景自适应性、智能化等方面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传统经典理论、方法和模型并未从信息物理深度融合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认识、分析当前已然客观存在的信息物理交织融合、交互作用的电网,未考虑信息与物理的复杂交互机理与作用,割裂和孤立了异构系统间的关联。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关键理论方法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电网在复杂时变随机的场景下的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信息物理融合条件下的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场景分析与风险评估问题。提出了含储能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和迭代流程机制,实现了对连续时段内时变随机的多场景下系统潮流分布的分析和间歇性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的可信容量评估,以及在多变量、强不确定性的随机时变运行场景下主动配电网的稳态运行与深入内在特性的准确分析和挖掘。根据主动配电网的间歇性电源输出功率的波动率区间的统计,以及信息系统物理网络正常或故障状态的耦合,确立了精简的有限个概率性运行场景,并计算得到场景的发生概率,以概率性序列的形式表示。结合实际物理意义,分别运用随机序列理论中的并积和卷和运算求解得到了主动配电网间歇性分布式电源功率波动与信息物理叠加耦合的安全风险的随机时变运行场景集合,利用场景树表示方法对其发展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判断,降低了描述与分析不确定性场景的计算复杂度。并对相应随机时变运行场景下的电网区域功率消纳平衡能力和信息物理叠加耦合的安全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考虑了信息空间的多种风险类型,研究了基于赋权攻击图表示的信息空间风险传导机理和过程,提出了信息空间风险传导路径随机性和节点脆弱性的计算模型。建立了叠加融合信息物理空间风险的主动配电网风险指标体系,包括过负荷、电压越限、分布式电源和跨空间连锁故障风险,提出了各风险指标的详细评估模型。根据求解的风险指标数值所满足安全边界条件的组合,确立了配电网信息物理风险因素融合的运行风险状态,提出并建立了基于事件驱动型混合系统模型的风险状态的迁移分析方法和风险预警表达机制。

杨雍琦[8](2017)在《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大量并网,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营模式正面临着根本性的改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问题使得电力系统的供应侧不再是绝对的稳定可控,电力系统供需“双侧随机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随环境因素变化明显且难以预测,在供应侧难以形成稳定、可预测的发电出力曲线,从而造成供应侧随机问题;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实施了多项需求侧管理、需求侧响应的试点项目,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用电随机特性,需求侧随机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传统的依靠增加供应侧资源来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解决双侧随机问题、探索新的规划和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电力行业亟待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源-网-荷-储”协调优化的电力系统运营模式,即一方面通过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在供应侧通过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调峰电源等多类型电源的优化组合,形成相对可控的发电出力;另一方面,通过需求侧管理、需求侧响应措施,配合储能设备的有序充放电,引导用户用电负荷主动追踪发电侧出力。通过上述双侧协调优化过程,解决目前面临的“双侧随机”问题。上述运营模式包括规划、调度运行、综合决策等多个环节,本文是针对其中的规划环节开展研究,目的是在系统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源-网-荷-储”四个部分的协调配合,为系统规划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第一,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规划理论研究。首先根据传统协调优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源-网-荷-储”协调优化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架构,设计“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并给出其运营流程,最后提出实现“源-网-荷-储”协调优化的关键支撑技术及国内外典型实践工程。第二,研究微网系统鲁棒优化规划模型。从系统微观层面的微网系统规划入手,研究能够应对双侧随机问题的微网鲁棒优化规划模型。首先分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实际出力与预测出力的差值并以此为据给出系统鲁棒优化约束条件,其次构建包含该鲁棒优化约束条件的微网系统鲁棒优化规划模型,最后设计相应的NSGA-Ⅱ算法并进行实证研究。第三,研究计及需求侧响应的电力系统鲁棒优化规划模型。开展宏观电力系统单侧优化规划研究,先从系统需求侧入手,根据一般经济学理论,利用弹性来刻画需求侧响应措施影响下用户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并设计相应的鲁棒优化约束条件。构建考虑规划成本、运行成本、污染排放的多目标系统鲁棒优化规划模型,设计引入精英策略的NSGA-Ⅱ算法求解该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在需求侧响应弹性取值范围未知的情况下,也即用户受需求侧响应措施影响,负荷变化量不确定的情况下,该鲁棒优化模型能够求解得到应对该不确定性的系统规划方案,并实现规划成本、运行成本及污染排放最小。第四,研究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供需双侧协调优化规划模型。构建考虑概率分布的多类型电源发电出力模型,设计直接负荷控制策略与动态分时电价调整策略,将系统规划成本作为模型的约束条件之一,构建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电力系统规划模型,运用改进的动态加权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并进行实证分析,论证该模型能够在考虑规划成本约束的条件下、在运行成本和污染排放最小的情况下有效实现供需双侧协调匹配。第五,研究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电力系统规划方案模拟仿真方法。研究多元线性蒙特卡罗模拟仿真方法,将风电出力、光伏发电出力、系统负荷进行线性化分割及抽样,将规划成本、运行成本、污染排放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整合前文的系统规划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多元线性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优越性,求解得到若干系统规划方案的关键指标,为规划方案决策提供依据。第六,研究基于改进DEA模型的电力系统“源-网-荷-储”规划方案评价模型,并提出促进电力系统“源-网-荷-储”规划模式落地实施的政策机制。依据前文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优化的基本理论、规划方法、模拟仿真方法,从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个方面给出系统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应的改进DEA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敏感性分析,依据综合评价结果设计规划机制及政策机制,为“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规划相关方法、模型的实践应用提供政策保障。

高汝武,高厚磊,游志成[9](2016)在《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静态模拟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高压输电线路是构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部分,输电线路运行和故障时的物理分析,对研究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并列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尤为重要。静态模拟系统通过物理元件模拟电力系统状态变化时线路物理参数变化的情况,为研究分析线路故障特点和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计算仿真技术和基本物理元件相结合,研制静态模拟系统,该系统能够真实反映输电线路各种运行状态,特别是可以模拟输电线路可能发生的故障形式,并模拟故障时动作情况,能够对新研制的继电保护装置投用前进行试验性检验。

林志焕[10](2016)在《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水力发电厂的励磁方式呈现了多种控制方式,手动、半自动和自动调节方法。一些老的电站由于没有进行技术改造,仍然采用单相模拟励磁调节控制柜方式,另外一些电站则采用的是单相半控桥模拟调节。由于依靠的是人工手动调节,效率低下,整体稳定可靠性差,水力发电厂的效益也受到影响。半自动调节励磁控制柜是采用单片机基础上的,虽然可以进行远方的调节和控制,但由于早期改造,没有接入和预留通讯等功能,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自动化调节的需要。而采用PLC控制的励磁装置由于成本等原因,正被新的微机处理器所替代。本论文基于国内励磁的发展方向,研制了一种DSP的微机励磁装置。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型水力发电厂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励磁系统在水力发电厂中作用和励磁控制方式的分类及说明作了分析。同时,从早期的励磁系统及调节器演化到当前励磁系统及调节器的进程进行了说明。其次诠释了励磁系统原理,主要描述了自并励励磁原理、特性、性能;简要讲解了励磁系统的静态特性、暂态响应性能以及参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对励磁控制模型进行剖析,并阐述了励磁传递函数、控制方式与策略。给出了离散的PID控制公式,介绍了采用的简化增量式PID调节方式。然后设计了 TMS320F2812为微机CPU控制器的励磁系统,在此DSP平台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微机励磁系统的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输入、交流测量单元、脉冲单元、通讯单元等硬件系统设计,接着对励磁装置的软件系统流程如起励过程控制、人机界面流程、交流采样、控制计算单元、脉冲触发流程、通讯流程等进行了设计介绍。最后,在小型模拟平台上做了相关测试,验证系统设计效果。

二、双侧电源电力系统的静态模拟及其计算机监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侧电源电力系统的静态模拟及其计算机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1)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电网技术概述
        1.2.1 微电网发展概况
        1.2.2 微电网类型
        1.2.3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双向AC/DC功率变换器转换效率模型
        1.3.2 并网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
        1.3.3 孤岛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融合双向功率变换器动态转换效率的能量管理策略
    2.1 引言
    2.2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结构
    2.3 分布式单元特性分析及建模
        2.3.1 光伏发电模型
        2.3.2 风力发电模型
        2.3.3 燃料电池模型
        2.3.4 锂电池模型
        2.3.5 微电网与上层电网交互功率模型
    2.4 双向AC/DC功率变换器动态转换效率模型
    2.5 融合双向功率变换器动态转换效率的能量管理模型
    2.6 算例分析
        2.6.1 能量管理结果分析
        2.6.2 转换效率模型对比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场景分析的多时间尺度随机能量管理策略
    3.1 引言
    3.2 随机优化方法
        3.2.1 基于Here-And-Now策略的随机优化
        3.2.2 基于Wait-And-See策略的随机优化
        3.2.3 场景生成与削减
    3.3 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3.3.1 预测模型
        3.3.2 滚动优化
        3.3.3 反馈校正
    3.4 日前两阶段随机优化调度
        3.4.1 基于多场景技术的随机性建模
        3.4.2 目标函数
        3.4.3 第一阶段约束条件
        3.4.4 第二阶段约束条件
    3.5 日内滚动优化调度
    3.6 能量管理策略整体调度框架
    3.7 算例分析
        3.7.1 日前两阶段随机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3.7.2 日内滚动优化结果分析
        3.7.3 整体策略效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孤岛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双模耦合能量管理策略
    4.1 引言
    4.2 孤岛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概述
    4.3 双模耦合能量管理策略框架
    4.4 经济运行模式
        4.4.1 日前经济调度
        4.4.2 日内随机预测控制
    4.5 应急运行模式
    4.6 算例分析
        4.6.1 经济运行模式结果分析
        4.6.2 应急运行模式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开发
    5.1 引言
    5.2 能量管理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5.3 能量管理系统架构与通信系统设计
    5.4 能量管理系统测量控制基本原理
    5.5 能量管理系统软件开发
        5.5.1 能量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5.5.2 能量管理系统软件架构与界面设计
    5.6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实验平台
        5.6.1 拓扑结构与电气配置
        5.6.2 运行方式与平台功能
    5.7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实验验证
        5.7.1 并网能量管理策略实验验证
        5.7.2 孤岛能量管理策略实验验证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信号自适应谐波畸变率重构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实验平台软硬件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2.1 实验平台功能总体设计
    2.2 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2.3 实验平台软件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实验平台仿真非原型误差分析及其自适应滤除方法
    3.1 仿真非原型误差引入机理分析
    3.2 基于小波理论结合谐波畸变率指标的仿真信号输出重构方法
    3.3 仿真实验和方法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平台电压电流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1 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
    4.2 电压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4.3 电流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4.4 电压电流功率放大电路的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的性能测试
    5.1 继电保护仿真实验仪器及接线
    5.2 微机继电保护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高新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微电网风险管控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电网风险因素研究现状
        1.2.2 新能源发电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微电网调度优化研究现状
        1.2.4 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2.5 高新信息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微电网风险管控及高新信息技术相关理论
    2.1 风险管控相关理论
    2.2 微电网定义与关键技术
        2.2.1 微电网定义与结构
        2.2.2 微电网关键技术
    2.3 相关高新信息技术概述
        2.3.1 大数据技术
        2.3.2 云计算技术
        2.3.3 人工智能技术
        2.3.4 物联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新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微电网风险因素识别
    3.1 高新信息技术在微电网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3.2 微电网风险因素辨识
        3.2.1 微电网发电侧风险因素辨识
        3.2.2 微电网配电网侧风险因素辨识
        3.2.3 微电网需求侧风险因素辨识
        3.2.4 人为因素风险因素辨识
    3.3 基于D数理论和DEMATEL法的微电网风险因素识别模型构建
    3.4 微电网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新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微电网发电侧风险管控
    4.1 微电网发电风险因素分析
    4.2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的风力发电预测模型
        4.2.1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在风力发电预测中的应用
        4.2.2 基于DM-WT-CS-SVM算法的风力发电预测模型构建
        4.2.3 算例分析
    4.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光伏发电预测模型
        4.3.1 深度神经网络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
        4.3.2 基于深层神经网络(DNN)的学习算法构建
        4.3.3 仿真验证
    4.4 微电网发电侧风险管控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新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微电网配电侧风险管控
    5.1 微电网配电侧风险因素分析
    5.2 基于多智能体和改进粒子群优化的微电网调度风险管控模型
        5.2.1 多智能体技术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微电网调度风险中的应用
        5.2.2 Multi-agent system的构建
        5.2.3 微电网目标函数构建
        5.2.4 基于动态混沌搜索粒子群优化(DCPSO)算法构建
        5.2.5 算例分析
        5.2.6 结论
    5.3 基于云计算和改进D-S证据理论的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制定
        5.3.1 云计算和改进D-S证据理论在电力设备状态检修中的应用
        5.3.2 基于云模型和灰D-S证据理论模型的建立
        5.3.3 算例分析
        5.3.4 结论
    5.4 微电网配电侧风险管控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新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微电网需求侧风险管控
    6.1 微电网需求侧风险因素分析
    6.2 基于粗糙集和CS-SVM的微电网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分析模型
        6.2.1 粗糙集和CS-SVM在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6.2.2 微电网电力用户用电安全检测指标体系
        6.2.3 基于粗糙集和CS-SVM的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自动分析方法
        6.2.4 算例分析
        6.2.5 结论
    6.3 基于物联网的微电网电力用户用电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构建
        6.3.1 物联网技术
        6.3.2 电力用户用电安全检测与实现
        6.3.3 总体架构
        6.3.4 技术架构
        6.3.5 业务架构
        6.3.6 基于物联网的微电网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功能设计
    6.4 微电网需求侧风险管控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模型与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源互联网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电力信息融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1.2.3 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国内外研究综述
        1.2.4 电力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1.2.5 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国内外研究综述
        1.2.6 风险传递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基础
    2.1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及其挑战
        2.1.1 能源互联网架构及特征
        2.1.2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发展趋势
        2.1.3 能源互联网信息物理融合面临的挑战
    2.2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研究架构
        2.2.1 对象解析维
        2.2.2 传递路径维
        2.2.3 分析方法维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演化模型构建
    3.1 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演化模型及先进网架对比分析
        3.1.1 宏观拓扑结构演化模型对比分析
        3.1.2 国际先进网架结构特征分析
    3.2 能源互联网DRF-LRN-MNI宏观拓扑结构构建
        3.2.1 能源互联网分层分区结构
        3.2.2 能源互联网DRF-LRN-MNI宏观拓扑结构
        3.2.3 能源互联网DRF-LRN-MNI宏观拓扑构建流程
    3.3 能源互联网DRF-LRN-MNI拓扑演化机制
        3.3.1 电网分层网格化
        3.3.2 节点及参数设置
        3.3.3 骨干网络生成
        3.3.4 底层微网互联
        3.3.5 复杂网络特征计算
    3.4 以北京电网为例的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演化分析
        3.4.1 以北京电网为例的仿真参数设置
        3.4.2 北京能源互联网骨干网络宏观结构分析
        3.4.3 北京能源互联网完全网络宏观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CPS网络结构脆弱性分析
    4.1 电力信息网络拓扑分型及节点对应机制分析
        4.1.1 电力信息节点对应机制
        4.1.2 典型电力CPS拓扑分型
    4.2 电力CPS典型网络构建及特征分析
        4.2.1 电力CPS典型结构构建
        4.2.2 电力CPS典型结构复杂网络特征分析
    4.3 电力CPS结构脆弱性评估模型
        4.3.1 节点交互系数
        4.3.2 网络结构熵
        4.3.3 节点中心性
        4.3.4 结构动态脆弱性
    4.4 典型电力CPS网络脆弱性分析
        4.4.1 节点交互系数结果分析
        4.4.2 网络结构熵结果分析
        4.4.3 节点中心性结果分析
        4.4.4 动态脆弱性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CPS运行风险扰动关系分析
    5.1 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触发演化分析
        5.1.1 电力系统运行事故触发风险分析
        5.1.2 电力系统运行事故风险演化过程分析
        5.1.3 电力事故风险演化中电力信息交互分析
    5.2 基于DEMATEL-ISM模型的电力CPS运行风险扰动分析
        5.2.1 电力CPS事故系统构建
        5.2.2 电力CPS事故系统致因因素提取
        5.2.3 DEMATEL-ISM方法步骤
    5.3 模型结果分析
        5.3.1 计算过程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CPS风险传递建模及仿真
    6.1 电力CPS风险传递仿真基础分析
        6.1.1 电力信息交互融合作用点
        6.1.2 电力CPS风险传递路径
        6.1.3 电力CPS风险传递仿真流程
    6.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电力CPS网络攻击风险传递仿真模型
        6.2.1 元胞自动机概述
        6.2.2 元胞及其状态转换
        6.2.3 元胞空间及邻接矩阵
        6.2.4 状态转换规则
    6.3 电力CPS运行及风险传递的数学解析
        6.3.1 电力节点切除机制
        6.3.2 感染与防御模式分析
        6.3.3 仿真分析指标
    6.4 仿真步骤及案例构建
        6.4.1 仿真步骤
        6.4.2 仿真案例
        6.4.3 仿真参数设置
    6.5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6.5.1 风险的传递和演化仿真过程
        6.5.2 不同攻防御策略下仿真结果分析
        6.5.3 不同节点自愈率下仿真结果分析
        6.5.4 不同功率超限阈值下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7.1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概述
        7.1.1 平台设计原则
        7.1.2 平台设计目标
        7.1.3 平台中远期设计规划
    7.2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需求分析
        7.2.1 平台业务流程需求
        7.2.2 业务功能模块需求
        7.2.3 非功能模块需求
    7.3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架构设计
        7.3.1 J2EE/SOA架构设计
        7.3.2 资源数据库设计
        7.3.3 平台接口设计
        7.3.4 可视化展示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鸡西热电厂扩建对区域电网稳定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网安全稳定的研究现状
        1.2.2 我国电网安全稳定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鸡西热电厂扩建项目接入方案分析
    2.1 引言
    2.2 鸡西电力系统规模介绍
        2.2.1 鸡西电网变电站容量配置情况
        2.2.2 鸡西电网电力生产情况
    2.3 鸡西电力系统发展预测
        2.3.1 鸡西电网负荷预测方法及结果
        2.3.2 鸡西电网电力生产发展预测
        2.3.3 鸡西电网电力系统运行模拟分析
    2.4 鸡联甲乙线导线截面校验
    2.5 鸡西热电厂扩建项目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2.5.1 鸡西热电厂扩建项目概况
        2.5.2 鸡联变电站概况
        2.5.3 鸡西热电厂扩建项目接入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鸡西电网静态稳定分析
    3.1 引言
    3.2 静态潮流计算方法
        3.2.1 电力系统静态潮流计算数学模型
        3.2.2 静态潮流计算求解方法
        3.2.3 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流程
    3.3 仿真条件设置
        3.3.1 潮流方式的选择
        3.3.2 计算条件的设置
        3.3.3 相关元件参数
    3.4 鸡西热电厂扩建对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影响
        3.4.1 鸡西电网正常方式下静态N-1 分析
        3.4.2 鸡西电网检修方式下静态N-1 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鸡西电网暂态稳定分析
    4.1 引言
    4.2 暂态稳定分析方法
        4.2.1 数值积分法与直接法
        4.2.2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数学模型
        4.2.3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求解方法
        4.2.4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计算流程
    4.3 仿真模型选择与条件设置
        4.3.1 计算模型的选择
        4.3.2 暂态系统分析相关参数设置
    4.4 鸡西热电厂扩建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4.4.1 单回线路发生三相永久短路故障切除
        4.4.2 重要500kV主变发生三相永久短路故障切除
        4.4.3 检修方式下主变或线路发生三相永久短路故障切除
        4.4.4 220 kV双母线一回检修方式下另一回发生三永故障切除
    4.5 应对失稳故障的具体措施
        4.5.1 林海变与牡亚线“N-1-1”时应对措施
        4.5.2 鸡联变220kV母线“N-1-1”时应对措施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标记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融合建模和形式验证
        1.2.2 面向稳态的配电网智能分析理论方法
        1.2.3 电网运行场景分析技术与应用
        1.2.4 信息物理交互影响的电网安全风险评估
    1.3 本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分析
    2.1 引言
    2.2 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基本概念
        2.2.1 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与其他潮流方法的区别
        2.2.2 基于信息-物理流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分析实现机理
    2.3 主动配电网时变运行场景的信息物理融合表示
        2.3.1 时变运行场景的跟踪因子设置
        2.3.2 分配不平衡功率的储能调节机制
        2.3.3 时变运行场景分析的信息物理融合机理
    2.4 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模型及其求解
        2.4.1 储能的混合逻辑动态模型
        2.4.2 网络动态潮流模型
        2.4.3 求解方法与流程
    2.5 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有功出力的可信容量评估
    2.6 算例研究
        2.6.1 算例准备
        2.6.2 动态潮流分析
        2.6.3 可信容量的计算评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物理叠加的主动配电网运行场景分析与推演
    3.1 引言
    3.2 场景树与序列运算理论
        3.2.1 场景树的表达方法
        3.2.2 序列的并积运算
        3.2.3 序列的卷和运算
    3.3 间歇性电源输出的波动场景分析
        3.3.1 分布式电源的波动性态势
        3.3.2 场景确立与场景演变分析
        3.3.3 功率平衡消纳能力分析
    3.4 信息物理叠加的安全风险场景分析
        3.4.1 信息系统与物理网络故障的叠加耦合
        3.4.2 安全风险的运行场景确立及分析
    3.5 算例研究
        3.5.1 算例电网情况
        3.5.2 波动运行场景的演变分析
        3.5.3 安全风险场景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信息物理空间的主动配电网风险评估与预警
    4.1 引言
    4.2 信息空间的风险因素与概率模型
    4.3 基于赋权攻击图的信息空间风险传导与表征
        4.3.1 有向图理论与风险传导的攻击图表示
        4.3.2 顶点脆弱性
        4.3.3 路径随机性
    4.4 跨空间风险因素叠加融合的配电网风险指标和评估模型
        4.4.1 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
        4.4.2 严重程度函数与耦合函数
        4.4.3 系统整体风险及风险评估求解流程
    4.5 风险运行状态的确立及预警表达机制
        4.5.1 风险状态的确立与转换原则
        4.5.2 基于事件驱动型混合系统模型的风险预警
    4.6 算例研究
        4.6.1 算例电网与仿真环境
        4.6.2 基于仿真计算的风险评估与预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英文术语缩写)
附录 B(算例参数)
附录 C(信息系统故障率参数估计)
附录 D(算例电网通信配置)
附录 E(电网信息安全技术概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8)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供需双侧资源优化理论
        1.2.2 计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力系统规划运行技术研究
        1.2.3 支撑供需双侧协调优化的电力系统模拟仿真方法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规划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源-网-荷-储”协调优化的基本架构
    2.3 “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
    2.4 “源-网-荷-储”协调优化关键支撑技术
        2.4.1 “源-网-荷-储”协调优化的技术框架
        2.4.2 “源-网-荷-储”协调优化关键技术
    2.5 “源-网-荷-储”优化协调的国内外实践基础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网系统鲁棒优化规划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微网系统规划模型构建
        3.2.1 模型目标函数
        3.2.2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模型及储能模型
        3.2.3 模型约束条件
    3.3 微网系统鲁棒性刻画
    3.4 算法选择及改进
    3.5 实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电力系统鲁棒优化规划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需求侧响应不确定性分析
        4.2.1 考虑DLC的需求侧响应不确定性分析
        4.2.2 考虑分时电价的需求侧响应不确定性分析
    4.3 鲁棒优化规划模型构建
        4.3.1 鲁棒优化模型目标函数
        4.3.2 鲁棒优化模型约束条件
    4.4 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及其鲁棒性分析
    4.5 实证分析
        4.5.1 IEEE系统算例分析
        4.5.2 园区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供需双侧协调优化规划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需求侧响应策略建模
        5.2.1 直接负荷控制策略
        5.2.2 动态分时电价调整策略
    5.3 多类型电源发电出力建模
        5.3.1 光伏发电出力模型
        5.3.2 风电出力模型
    5.4 “源-网-荷-储”双侧优化规划模型
        5.4.1 模型目标函数
        5.4.2 模型约束条件
    5.5 动态加权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5.5.1 算法概述
        5.5.2 性能测试
    5.6 实证分析
        5.6.1 风电及光伏出力预测
        5.6.2 规划模型算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电力系统规划方案模拟仿真研究
    6.1 引言
    6.2 系统规划及运行模型
        6.2.1 模型目标函数
        6.2.2 模型约束条件
    6.3 多元线性蒙特卡罗方法
    6.4 实证分析
        6.4.1 参数设置
        6.4.2 方法对比
        6.4.3 模拟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改进DEA模型的电力系统“源-网-荷-储”规划方案评价及政策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指标体系设计
    7.3 改进DEA模型设计
        7.3.1 DEA模型简述
        7.3.2 初始DEA模型
        7.3.3 改进动态DEA模型
    7.4 实证分析
        7.4.1 计算结果
        7.4.2 敏感性分析
    7.5 电力系统“源-网-荷-储”规划机制设计
    7.6 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优化的政策设计
        7.6.1 电源侧协调优化政策设计
        7.6.2 电网规划政策设计
        7.6.3 需求侧资源激励政策设计
        7.6.4 储能发展激励政策设计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静态模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静态模拟的意义和要求
2 超高压输电线路的静态模拟
    2.1 静态模拟总体原理框图
    2.2 静态模拟系统一次部分的模拟设计
        2.2.1 静态模拟系统的总体结构
        2.2.2 系统电源的模拟
        2.2.3 输电线路的模拟
    2.3 模拟装置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
        2.3.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2.3.2 计算机监测系统的设计
3 模拟系统的应用与验证
    3.1 系统模拟不同状态物理量变化的验证
    3.2 系统与继电保护配合和试验性检验
4 结语

(10)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中小型水力发电厂的开发近况及发展
    1.2 励磁在水电厂中作用
    1.3 励磁系统分类及说明
    1.4 励磁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5 本课题论文的主要工作任务
第2章 励磁原理和控制方案设计
    2.1 励磁原理
        2.1.1 励磁系统基本原理
        2.1.2 励磁系统的静态特性
        2.1.3 励磁系统暂态响应性能
        2.1.4 参照的国家标准和规范
    2.2 励磁控制模型与传递函数
        2.2.1 励磁系统的控制模型
        2.2.2 典型励磁系统传递函数
    2.3 励磁的控制方式与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励磁硬件系统原理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3.2 系统结构框图设计
    3.3 调节器装置CPU芯片介绍
    3.4 开关量输入输出设计
    3.5 模拟量输入单元设计
    3.6 交流测量单元设计
    3.7 脉冲单元设计
    3.8 通讯单元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励磁装置软件流程与设计
    4.1 CPU芯片的开发软件及设计概述
    4.2 主程序软件流程模块
    4.3 交流采样流程模块
    4.4 起励过程流程图模块
    4.5 励磁装置监测保护模块
    4.6 控制计算单元模块
    4.7 人机界面流程图模块
    4.8 脉冲触发流程图模块
    4.9 通讯流程图模块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励磁装置测试实验
    5.1 测试实验的设备介绍
        5.1.1 DS5022M示波器
        5.1.2 VICTOR 89A万用表
        5.1.3 继电保护测试仪
        5.1.4 励磁系统实验平台
    5.2 测试实验的数据和波形记录
        5.2.1 通讯测试
        5.2.2 触发双窄脉冲形成
        5.2.3 励磁端电压测量
        5.2.4 励磁端电压波形
        5.2.5 运行切换
        5.2.6 励磁调节范围
        5.2.7 励磁参数设定
        5.2.8 励磁故障显示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课题论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成果

四、双侧电源电力系统的静态模拟及其计算机监控(论文参考文献)

  • [1]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研究及应用[D]. 魏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信号自适应谐波畸变率重构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D]. 毕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高新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微电网风险管控模型研究[D]. 蔺帅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模型与仿真系统研究[D]. 李小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6]鸡西热电厂扩建对区域电网稳定影响及对策研究[D]. 张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D]. 孙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8]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D]. 杨雍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5)
  • [9]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静态模拟系统的研究[J]. 高汝武,高厚磊,游志成.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10]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志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双边供电系统的静态仿真及其计算机监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