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引导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引导

一、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与心理辅导(论文文献综述)

何家旭[1](2021)在《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信息时代在促进社会生产变革及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的同时,也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相应挑战。中学生网络暴力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思考,特别是正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群体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下,各种复杂因素模糊了中学生正确鉴别及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不知不觉中极易遭受网络暴力的困扰。因此,研究如何防范中学生网络暴力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的挑战。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网络暴力、网络欺凌及中学生网络暴力相关概念,通过分析中学生网络暴力案例的具体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中学生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为校园暴力的新形式和侵犯隐私的人肉搜索。第三部分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中学开展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分析产生中学生网络暴力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分别进行阐述,具体表现在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环境的挑战。第五部分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中学生网络暴力的对策分析,分别是深度挖掘中学网络教育内容、建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分课堂模式、坚持学生“全人生指导”教育主线、形成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中学生德育共同体、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从教材端、课堂端、学生端、家长端、教师端、社会端六个层面落实防范对策。

姜晓峰[2](2021)在《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如何开展》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对学校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中职班主任应该怎样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以供大家参考。网络环境必定造成中职德育工作陷入困境,存在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制定有效的方式,分析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发挥德育教学的重要价值。1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任安琦[3](2020)在《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新高考的应对 ——以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推出了文理不分科及自主选科、“走班制”教学、“两参考一依据”、外语一年两考、多元录取等改革措施,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现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引发的高级中学德育问题(学生教育与管理)尤为引人注目。该研究从高考新政(也称为新高考)背景出发,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高考改革的系列举措以及2014年高考新政的主要内容,借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在中学德育(提法不一样但本质相近)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新时代高级中学的德育工作必须强化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观德育观点,并从中观德育出发,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武汉市部分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现状。研究发现: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武汉市大部分高级中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育人政策的引领下,在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成长导师设置、活动载体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由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它们在师资力量、德育场所、成才观念、德育保障措施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通过分析武汉市高级中学德育困境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建议: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要帮助高中生尽早树立基于生涯规划做好学业规划的意识,让他们认识自我,提早规划,做最好的自己,并通过打造生涯规划导师队伍提升学校生涯教育水平,通过开展学科渗透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解决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借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和借鉴先行先试地区和榜样学校先进的生涯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认同和理解,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因新高考引起的系列情绪压力与其他相关心理问题,通过提升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水平、开展新高考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咨询中心(室)职能等来解决学生的情绪状态问题。我国新时代的高中德育迫切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育德育心,才能形成资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与此同时,中学德育工作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式,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艾琳[4](2019)在《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优化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环境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点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以说教或“单兵作战”为主的传统辅导员工作模式面临重大挑战。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领袖地位被动摇,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大学生价值观极易被误导。如何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善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载体助力学生学习与自我成长,增进师生情感与交流,优化与实践辅导员工作模式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依据管理学人性假设理论和无边界管理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传播学“5w”模式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阐释界定网络环境、辅导员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对广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专家进行焦点团组访谈,分析新时期辅导员岗位职责和能力标准、工作过程与关键任务,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优化与实践途径,建构了“打造思政‘网红’团队、优化辅导员工作内容、搭建多元化网络载体、构建线上线下融通机制”的“四位一体”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优化模式。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高职辅导员工作改革实践探索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研究进行第一手数据挖掘,阐释分析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探究内在动因,针对性提出辅导员工作的优化路径与策略建议,拓展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学术成果,促进辅导员工作效能提升,为新时代高职辅导员工作不断完善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李淑洁[5](2019)在《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网络文明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是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决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产生的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建构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规范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思想和行为。建构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优化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文除绪论外,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及培育机制概述。在了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界定了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特点。第二部分,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现状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天津市七所高校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基本概况,目前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问题需要完善。第三部分,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原因既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与高校的教育方式、网络媒体的激励与评估、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有关。第四部分,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建构的路径。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网络媒体、政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建构的路径。

庞怡[6](2019)在《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 ——以B职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在我国的资助育人政策的基础上开展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研究如何在高职贫困生中开展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工作,研究推动国家提倡的扶贫先扶志的做法。通过多元主体治理研究,协同人力资源管理,找到调节贫困生的不良心理情绪的管理方式,促进心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先从资助育人背景下的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出发,阐述了资助育人心理扶贫的三大功能,即政策关怀功能、激励引导功能和人生塑造功能,分析了资助育人政策在心理扶贫内容上的不足。并对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存在心理扶贫精准靶向问题、心理扶贫队伍建设问题、心理扶贫形式问题。所以建议: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开设贫困生心理扶贫必修课课程,构建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体系,重视心理扶贫机构配备建设,开展资助育人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化,建立贫困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丰富高职心理扶贫教育的方法,建立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心理扶贫方式,加强同伴心理辅导的研究与培训,发挥教育基层党员思想的先进性。

易曼[7](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网络信息化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其中包括了传统的教育行业。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之下,众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却没有充分重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复杂问题,这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00后、10后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数字原住民”,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足以应对互联网的复杂性,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基于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展开,通过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重视却没有得到落实,加上互联网的冲击,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又暴露出新问题。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根源后再试着从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利用互联网优势,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观;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加强社会针对网络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协作,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特质、优势,借助网络化的思维,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陈玩勤[8](2018)在《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高中主题班会是高中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高中教育管理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主题班会也深受其影响。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教育管理面临新的资讯空间,这影响着主题班会的时空限制,也为主题班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促使了师生平等对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迅猛的网络信息更替让班主任无从适应,加大高中主题班会教育难度。许多班主任不得不改变以往说教式和灌输式的德育方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因而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探讨主题班会活动实施现状,寻求主题班会活动的优化策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管理价值。主题班会活动是在班级管理者的指导下,依托于整个班集体的力量,由班级管理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确定一个主题,以主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组织和主持而展开的教育过程。相比传统主题班会,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有着明显的优势。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的主题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内容和组织形式更丰富、灵活多样,学生更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实施,师生互动性也更强。因此,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的德育作用更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本研究基于哈马贝斯交往理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主题班会的基本内容和教育作用进行阐述。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Z学校的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后发现,高中主题班会存在参与性不高、班会形式单一、组织过程泛散、主题内容有待更新、活动过程师生互动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学校对主题班会不重视、缺乏有效管理,而且教师对网络环境的敏感度不够班会主题针对性不强,这些因素最终影响主题班会效果和德育成效。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结合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优化策略:第一,利用网络丰富三种常用主题班会类型,提升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第二,利用网络规范活动过程,形成有力的活动组织机制;第三,借鉴网络的优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上策略为优化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本研究在分析目前高中主题班会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主题班会课案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说明网络手段与高中主题班会深度结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这为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德育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本研究也为自己今后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作用。由于时间仓促、笔者的能力所限以及高中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笔者所做的研究难免粗浅,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得到更深刻的研究和完善。

李淑娜[9](2017)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海量性带来的文化冲突、主体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带来的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缺失、语境的碎片化与虚拟化带来的快餐文化等现状,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学生关注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完全满足大学生的接受需求。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特征,提出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构成要素等内容,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的5个省市的12所师范类、理工类和综合类大学进行抽样调查,并使用SPSS进行概率分析和差异分析,深入了解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提出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教育对策。本研究认为接受是认知学习的过程,接受是指主体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将选择和摄取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外化为行为的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接受者在网络环境下根据自身需要,主动选择和摄取不同传播者在各类网络媒体发布的思想教育信息,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内容整合和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外化为积极的品德行为的活动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要素包括传播者、网络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要素,分别具有整合导向功能、交流反馈功能、核心教育功能、价值判断功能、驱动调节功能。接受机制的运行过程主要指各接受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过程。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特征如下:(1)创业成功人士、社会道德模范、政治人物、父母或亲人对大学生“五观”的积极影响较大,而娱乐明星则对大学生“五观”的消极影响较大。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的传播者的特质是性格、知识背景和成长背景。(2)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络信息排名前五位的是娱乐休闲类、社会民生类、文学作品类、思想政治教育类、学习创作类;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类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最喜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是案例分析和点评性内容;最喜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文字加图片;最容易接受的文字容量是200字-1000字;最容易接受的视频时间是5-10分钟。(3)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主要是QQ、微博、微信、主题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主要从接受者与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影响接受效果的传播者因素主要包括传播者的威信、传播者的立场、传播者的吸引力等;教育内容因素包括信息的差异性、情绪的诱发性、信息的倾向性、信息的呈现方式等;网络媒体因素包括传播方式和可信度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接受各要素的优化。

徐驰,周全文,徐琼秀[10](2017)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一、课题的提出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国际性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了4.85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因缺乏自制力而沉迷于网络,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还诱发一系列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一问题正困扰着广大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成为当今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信息技

二、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与心理辅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与心理辅导(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研究背景
        2.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中学生网络暴力概述
    (一)中学生网络暴力及相关概念
        1.网络暴力
        2.网络欺凌
        3.中学生网络暴力
    (二)中学生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1.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新形式
        2.侵犯隐私的人肉搜索
    (三)中学生网络暴力的研究基础
        1.国内研究基础
        2.国外研究基础
二、中学生网络暴力基本状况
    (一)中学生网络暴力问题的现状调查
        1.调查范围与对象
        2.调查目的与方法
        3.访谈结果分析
    (二)中学生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1.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1.法制教育内容陷入困境
        2.道德教育内容有效性缺失
    (二)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
        1.中学传统德育方法单一
        2.中学德育工作开展乏力
    (三)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挑战
        1.中学生网络责任感弱
        2.中学生网络认知偏差
    (四)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
        1.教育话语存在失语现象
        2.难发现中学生网络暴力
    (五)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挑战
        1.网络载体成为暴力培养皿
        2.活动载体缺乏暴力防范性
    (六)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1.网络环境信息冗杂
        2.社会家庭环境压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中学生网络暴力的对策研究
    (一)教材:深度挖掘中学网络教育内容
        1.合理开发教材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2.合理开发教材网络法制教育内容
        3.加强中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化
    (二)课堂:建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分课堂模式
        1.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分方式
        2.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分过程
        3.体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评价
    (三)学生:坚持“全人生指导”教育主线
        1.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体质
        2.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3.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
    (四)家长:形成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1.良好亲子关系抵制网络暴力
        2.注重家校合作互动关系
        3.提高家长自身网络素质
    (五)教师:构建中学生德育共同体
        1.塑造中学生德育榜样
        2.坚持中学生德育原则
        3.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六)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1.发挥网络社会法制功能
        2.建立现实和谐社会环境
        3.提供网络技术平台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学生网络暴力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二 《中学生网络暴力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中学生网络暴力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中学生网络暴力调查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2)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如何开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
    1.1 忽视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开展
    1.2 没有充分了解网络环境,阻碍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 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2.1 注重网络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2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3 利用网络促进德育教育信息化
    2.4 丰富教育途径
    2.5 扩大德育力度
    2.6 开展各种各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促进实践课程教学
3 结语

(3)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新高考的应对 ——以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考新政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概述及其理论依据
    2.1 高考新政概述
        2.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高考改革的回顾
        2.1.2 2014 年以来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2.2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的新内涵
        2.2.1 生涯规划教育
        2.2.2 心理健康教育
        2.2.3 上述两者的内在逻辑
    2.3 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3.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武汉市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现状调查结果和问题剖析
    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样本的选取
        3.1.3 调查工具
        3.1.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2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积极成效
        3.2.1 以政策为依托,凸显素质教育理念
        3.2.2 以课程为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2.3 以成长导师制为引领,发展德育良性循环互动
        3.2.4 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文明祥和校园风
    3.3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3.3.1 相关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3.3.2 人才选拔时唯“分数论”导向仍然严重
        3.3.3 新的德育措施难以贯彻执行
        3.3.4 学校德育机制不健全,德育实施场所缺失
    3.4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德育工作顶层设计乏力
        3.4.2 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升学择业缺乏规划
        3.4.3 教师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及技能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
        3.4.4 教育主体相对单一且缺乏良好互动
第四章 普通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高考综合改革的适应及调整
    4.1 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德育工作全过程
        4.1.1 促进学生自我探索早做规划,做最好的自己
        4.1.2 培养生涯规划师资,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4.1.3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开展学科生涯渗透
        4.1.4 建立生涯教育联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4.2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4.2.1 加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认同和理解
        4.2.2 提升德育专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4.2.3 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服务
    4.3 搭建家庭、社会德育整合机制,有效形成资源合力
        4.3.1 以家庭德育为起点,父母引导并陪伴学生成长
        4.3.2 以社会德育为保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4 以制度为依托,促进德育工作行稳致远
        4.4.1 利用“互联网+”德育模式,促进德育管理手段创新
        4.4.2 完善教师育人考评体系,增加学生评教维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A:关于高考新政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
附件B:高考新政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现状访谈提纲

(4)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优化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研究
    (一)概念界定
        1.网络环境
        2.辅导员工作模式
        3.高职院校
    (二)相关理论基础
        1.管理学人性假设理论
        2.管理学无边界管理理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
        4.传播学“5w”模式理论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建构
        1.调查研究分析
        2.新时期辅导员工作职责与职业能力
        3.辅导员工作的优化路径
        4.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实证调查与分析
    (一)关于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现状的问卷调查
        1.网络环境下学生行为变化分析
        2.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现状调研
    (二)关于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访谈调查
        1.访谈设计
        2.访谈调查的实施
        3.访谈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三)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2.辅导员教育内容吸引力不足
        3.辅导员工作手段较为陈旧
        4.辅导员工作方法有效性有待加强
    (四)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问题的归因
        1.辅导员培训滞后、创新能力不足
        2.网络环境复杂、教育效果削弱
        3.保障条件不足、激励机制匮乏
四、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优化策略
    (一)强化辅导员队伍素质提升
        1.辅导员工作理念更新
        2.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
        3.辅导员工作形式创新
    (二)实施辅导员工作迭代升级
        1.深化教育内容
        2.创新党团建设
        3.加强学风建设
        4.丰富表现形式
    (三)推进辅导员工作载体优化
        1.校园APP——完善师生服务
        2.抖音APP——强化视觉表现
        3.蓝墨云班——促进班级管理
        4.微信平台——丰富工作形式
        5.易班平台——开创特色品牌
        6.流量关注——优化载体使用
    (四)促进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1.搭建多方网络联动平台
        2.建立学生全程跟踪电子档案
        3.构建学生问题预警机制
    (五)加强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
        1.构建培训体系
        2.优化激励政策
        3.建全保障制度
        4.强化考评制度
五、总结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点
一、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及培育机制概述
    (一)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1.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内涵
        2.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特点
    (二)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概述
        1.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内涵
        2.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构成要素
        3.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特点
二、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1. 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工作的队伍基本建立
        2.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运行过程初步形成
        3.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二)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
        2.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运行方式单一化
        3.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运行动力不足
        4.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运行环境有待优化
三、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自我完善意识不强
        1. 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
        2. 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自制力需要加强
    (二) 高校教育者协调合作的培育机制运行欠佳
        1. 培育机制运行中教育者之间的相互配合需要加强
        2. 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教学内容不够有效
        3. 培育机制中新型方式方法的运用不够充分
    (三) 网络媒体培育机制的激励与评估不完善
        1. 网络媒体培育机制效果评估多流于形式
        2. 网络媒体培育机制运行效果反馈意见不足
        3. 网络媒体对评价对象的激励措施不完善
    (四) 社会复杂环境影响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建构
        1. 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态与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2.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3. 培育机制运行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四、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建构的路径
    (一) 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构内化自律培育机制
        1.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 培养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律意识
        3. 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 充分发挥高校的思想引领作用建构培育引导机制
        1. 强化机制运行中教育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2. 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专题教学
        3. 采用新型方式优化培育机制的运行方式
    (三) 有效发挥网络媒体的交流互动功能建构反馈评估机制
        1. 完善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运行的评估指标体系
        2. 开设网上的互动留言专栏设置反馈意见环节
        3. 依据评估结果对评价对象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
    (四) 切实发挥政府的舆论导向作用建构环境优化机制
        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来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2. 完善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法律法规
        3. 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来净化培育机制的运行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调查问卷
致谢

(6)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 ——以B职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国内外贫困生心理辅导力量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5.1 贫困生心理扶贫的概念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对象及内容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功能
    2.1 贫困生心理扶贫的功能
        2.1.1 政策关怀功能
        2.1.2 激励引导功能
        2.1.3 人生塑造功能
第三章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现状
    3.1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现状
        3.1.1 辅导员视野
        3.1.2 教学人员视野
        3.1.3 贫困学生视野
    3.2 心理扶贫队伍建设情况
    3.3 校内多元主体参与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
        3.3.1 辅导员主体
        3.3.2 教学人员主体
        3.3.3 贫困生主体
    3.4 心理扶贫项目内容
    3.5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开展的方式
    3.6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效果
    3.7 心理扶贫工作政策上的不足
    3.8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改造效果
第四章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1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4.1.1 精准靶向问题
        4.1.2 队伍建设问题
        4.1.3 扶贫形式问题
    4.2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问题的原因
        4.2.1 精准靶向问题的原因
        4.2.2 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
        4.2.3 心理扶贫形式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的对策
    5.1 强化心理扶贫工作的服务意识
    5.2 提升校内心理扶贫师资队伍的心理教育管理专业性
    5.3 支持心理扶贫形式的多元化
    5.4 保持心理扶贫工作的先进性
    5.5 构建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主体多元化
    5.6 创新贫困生心理扶贫模式
    5.7 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5.8 重视心理扶贫机构配备建设
    5.9 拓宽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实施途径
    5.10 定期开展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培训
    5.11 开展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化
    5.12 建立贫困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
    5.13 丰富高职心理扶贫教育的方法
        5.13.1 建立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心理扶贫方式
        5.13.2 加强同伴心理辅导的研究与培训
        5.13.3 发挥教育基层党员思想的先进性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致谢

(7)“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互联网+”正在影响教育行业
        二、互联网渗透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冲击
        三、个人研究方向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二、“互联网+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已有研究综述
        一、关于“互联网+”的研究
        二、关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四、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互联网+”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推动教育大变革
        一、互联网的发展
        二、互联网发展助推教育改革
    第二节 “互联网+”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便利
        一、互联网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更易调动小学生多种感官系统
        二、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有助于小学生“敞开心扉”
        三、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即时性,帮助缓解“生多师少”的问题
        四、互联网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以扩充
    第三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成瘾日益凸显,需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观
        二、网络心理健康意识薄弱,需加强预防与干预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需向立体式教育模式转变
        四、心理健康教学方法陈旧,需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
        五、教师观念保守,需转换思维、提升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有偏差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尚未成熟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缺乏创新意识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复杂
        二、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基础较弱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不够紧密
        四、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环境更庞杂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一、利用互联网优势,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观
        二、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三、组建一支有专业素养、技术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第二节 家长做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监护者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主动关注、科学引导
        三、深化意识、加强沟通
    第三节 加强社会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
    第四节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协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管理面临挑战
        二、传统主题班会束缚高中生素质培养
        三、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德育
        二、主题班会
        三、网络环境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简评
第二章 高中主题班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认知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第二节 高中主题班会的基本内涵
        一、高中主题班会的构成要素
        二、高中主题班会的德育内涵
        三、高中主题班会的教育价值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身心特点及高中德育工作特点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的身心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工作的特点
    第四节 网络环境对高中主题班会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高中主题班会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环境对高中主题班会的消极影响
        三、传统主题班会与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的差异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实施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高中主题班会的开展情况
        二、学生对高中主题班会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节 高中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分析
        二、原因分析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优化策略
    一、利用网络丰富主题班会类型,提升主题班会教育效果
    二、利用网络规范活动过程,形成有力的活动组织机制
    三、借鉴网络的优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及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与理论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
        一、接受的含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含义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含义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接受美学理论
        三、传播学理论
        四、心理学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概述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内涵
        一、接受机制的含义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含义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构成要素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体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要素的特点和功能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特点和功能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点和功能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特点和功能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征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接受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选择偏好
        二、大学生对传播者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看法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接受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接受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选择偏好
        二、大学生对网络媒体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看法
        三、网络媒体的接受特征
    第三节 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偏好
        二、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看法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
        一、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二、接受者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作用机制
        三、接受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运行机制
        一、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传播者的运行机制
        二、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网络媒体的运行机制
        三、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优化
        一、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传播者的优化
        二、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网络媒体的优化
        三、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主要阅读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样题)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四、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与心理辅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 何家旭.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如何开展[J]. 姜晓峰. 知识文库, 2021(04)
  • [3]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新高考的应对 ——以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为例[D]. 任安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网络环境下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优化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D]. 艾琳.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5]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研究[D]. 李淑洁.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 ——以B职院为例[D]. 庞怡. 广西大学, 2019(01)
  • [7]“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易曼.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 陈玩勤. 深圳大学, 2018(01)
  • [9]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D]. 李淑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10]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实践研究[A]. 徐驰,周全文,徐琼秀.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六卷), 2017

标签:;  ;  ;  ;  ;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引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