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泥生产设备的经济运行

浅谈水泥生产设备的经济运行

一、浅议水泥生产设备的经济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蔡青青[1](2021)在《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税务部门的监管技术日益强大使企业必然要重视税务风险管理。诸多企业由于交易金额大、涉及税种类型多等特征而面临更高的税务风险。企业受到税务处罚,不仅涉税金额高,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更给企业声誉及社会形象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企业应该积极开展税务风险管理相关工作,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JD水泥公司列于税务机关的重点税源监控企业名下,作为资源型企业,面临的涉税事项较多,所以潜在的税务风险也较高。本文选取JD水泥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地调查,调研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得出公司当前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能力不足、相关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运用流程分析法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发现JD水泥公司在采购与付款环节、销售与收款环节、资产管理与工程项目方面均存在税务风险,并通过风险对照清单表,发现各个税种存在的税务风险。通过财务指标与行业税收负担率对比发现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较高,运用层次结构模型评估出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的关键因素来自发票管理有缺陷、虚列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环节内控缺陷、未及时确认销售收入、公司内部信息沟通不畅等。针对识别出来的税务风险和对税务风险的评价,JD水泥公司应该在风险应对上加强流程管控,并对各个税种提出对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树立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建立税务管理部门、完善涉税员工岗位职责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通过明确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税务发票管理制度、强化信息与沟通机制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希望通过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够提高公司抵抗税务风险的能力,并以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为例,希望能给水泥行业带来一定启发。

张柱明[2](2021)在《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行业是支撑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实体经济形态。但水泥行业自身具有消耗自然资源、能耗较高以及发展粗放等特点,属于国家限制类行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水泥企业需要适应发展形势,深入思考并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手段,谋划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情况,本文把内蒙古JY水泥公司作为研究主体,运用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知识,在细致梳理该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收集行业发展政策、竞争情况等信息,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和PEST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条件、自身的优劣和劣势,同时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分析和推演制定了符合该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从成长战略和竞争战略两个维度出发,实行一体化成长战略和低成本竞争战略。一体化战略主要包括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等重点内容,低成本战略主要包括全面技术革新、打造全员降本文化、防范安全环保质量风险等方面。明确了战略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促进该公司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绿色水泥工厂。希望通过对内蒙古JY水泥公司的发展战略的思考与研究,让该企业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确定战略实施的重点和措施,也能为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孙崇建[3](2021)在《水泥回转窑机理建模及预测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水泥回转窑是水泥生料经高温煅烧成为熟料的核心设备,在整个烧成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回转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物料化学反应的场所,使水泥原材料经高温煅烧发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回转窑内的温度直接决定熟料的品质。因此,研究回转窑内的温度建模及预测控制,使操作人员参考预测结果进行调节或实现回转窑温度自动控制,对回转窑热工参数调节、稳定窑况以及节能降耗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回转窑的建模及预测控制研究现状,给出了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安排。然后介绍了水泥回转窑的结构、功能以及化学反应特性,描述了水泥烧成系统的工艺流程,分析了回转窑系统主要工艺参数及影响。最后简单介绍了回转窑机理建模理论,为后续建立模型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主要工作是回转窑的机理建模及仿真分析。首先对回转窑的变量进行分析,得出回转窑系统的控制变量和被控变量,并对回转窑的参数进行假设、计算和估计。然后,根据质量平衡和能量守恒定律对回转窑建立一阶非线性机理模型,通过分析一阶模型不能反应窑内的温度变化及其它窑况信息。因此,建立了回转窑分段非线性机理模型,并增加了窑内氧气平衡方程。最后对模型分别进行动态和静态的matlab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再次,对水泥回转窑进行了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研究。简单介绍了本文MPC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方案,依据分段非线性机理模型得到阶跃响应模型。基于阶跃响应模型结合MPC算法,通过matlab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预测控制效果较好。然后,对分段非线性机理模型进行线性化得到三种形式的状态空间模型,分别对干扰不可测、干扰可测参数定常和干扰可测参数时变进行MPC研究,观察matlab仿真结果分析得出一致性结论。最后,总结与展望,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指出了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课题未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韩锐[4](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邹彦辉[5](2020)在《基于MFCA的SY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隐藏着的现实是资源与能源过度消耗。有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方面的政策接连不断的被提出,代表着国家与社会已经意识到了资源枯竭对生态健康与社会发展将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制造业向来是资源消耗大与污染重的“高危”行业,因此在保证生产的同时减少资源损失与能源消耗是企业以及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水泥生产企业而言,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贯穿了整个生产与运输过程之中。本文以物质流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简称MFCA)为突破口,为企业提供环境成本管理的方向,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SY水泥企业为研究主体,对SY企业基于MFCA的环境成本核算进行研究。首先,应用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分析出SY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必要性。通过对生产环节中各个物量中心的资源损失进行核算,确定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生产环节以及需要进行改进的方向,优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具体环境成本的核算模式与环境成本管理控制的整体结构。其次,有针对性地将物质流成本会计与环境成本核算进行整合,着重分析生产过程产生的内部资源损失成本和外部环境管理成本,核算该生产过程的环境成本,并对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构建物质流环境成本评价模型。最后,基于MFCA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建立“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二元式环境成本管理效益评价模型,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计算案例企业在运用MFCA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后,假设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控制成果的经济效益变化,运用成本效益评价法计算增量效益费用比;选择能够表达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效果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指数评价法计算体现环境效益的评价系数。简言之,论文在环境成本理论基础与研究基础上,提出应用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环境成本的框架,为有关主体开展环境成本管理控制提供多一种渠道和思路。通过对企业运用MFCA核算并管理环境成本后改善前后的数据分析,计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从而达到验证实施MFCA的环境成本管理有效性的目的。

尤宇[6](2020)在《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文中认为水泥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广泛应用于铁路建设、市政工程、住宅建设、桥梁工程、水利建设等领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粮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889年唐廷枢从国外引进水泥制造技术,成立唐山细棉土厂,水泥工业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年产量已达23.3亿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泥技术也位居世界先进水平。水泥工业技术作为中国在近代化早期引入的西方技术之一,它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奠定现代水泥工业发展的基石,这一过程值得被追溯。本文选择晚清民国时期的水泥工业及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历史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以下问题:西方水泥技术是如何被引进与发展的?中国水泥工业建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什么不同的特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期探寻水泥工业发展与水泥技术引进、革新、变迁之间的联系,丰富近代工业史及技术史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胶凝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水泥技术诞生及前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我国水泥工业起步的背景、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发展过程及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国外水泥开始向中国输入,并逐步取代了传统胶凝材料。1889年,为满足官办工矿企业的建设需要,发展水泥工业,洋务派人士唐廷枢在河北唐山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族水泥工厂——唐山细棉土厂,这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开端。在该厂创办过程中,通过从国外购买水泥生产设备和雇佣技师,水泥的烧制技术被引进。因企业经营策略不当和产业政策缺位,唐山细棉土厂仅仅经营了两年即宣告停业,但该企业为之后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本文第二部分梳理了近代水泥工业在发展阶段(1907-1936年)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情况,对该阶段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探讨了此时期水泥技术革新的成果。水泥工业在1907-1936年期间,因甲午战后工商矿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等因素的推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启新、华商、中国等民族水泥企业纷纷建立并投产,水泥工业的实力大增,取得了不俗成绩。在此时期,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代表的水泥工厂,通过将水泥加工工艺由干法加工更新为湿法加工,升级水泥的生料加工、熟料煅烧和原动设备,提高了国产水泥的品质,我国水泥加工技术在此过程中得到革新。本文第三部分研究水泥工业在1937年至1949年存在的停滞现象和技术变迁。全面抗战的爆发使水泥工业蒙受了巨大损失,陷入停滞。与此同时,水泥的供求关系和水泥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为保障抗战建国,政府开始引导并参与水泥工业生产。战时的水泥工业,虽为抗战建国做出了贡献,但因受到日军多次轰炸,加之进口设备渠道被封锁,产量始终未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战后,因外货倾销、内战爆发、水泥税复征等因素干扰,水泥工业的实际产量并未明显增加,产业发展停滞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技术层面,因无法进口熟料煅烧设备,王涛、胡庆泉等人在抗战时期自行设计了半机械化立窑。此外,导淮委员会技士王鹤亭对从印度引进回国的灰土代水泥进行了技术改良,并加以生产和运用,成为波特兰水泥的替代解决方案,扩充了水泥工业产品的种类,在战时大后方,为水利和航运等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水泥标准方面,相关机构开始进行水泥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1947年正式公布了我国第一部水泥标准规范。总体而言,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在近代的发展极其艰难曲折。受战争破坏严重,政府的产业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初期缺位,但后期政府也曾出台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水泥行业人员则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从技术到标准的本土化努力。在晚清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水泥工业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如过度依赖进口设备、产品品种不丰富和工业体系不健全等。尽管如此,近代水泥工业在工业布局、技术设备基础和人员储备方面,还是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唐勇[7](2019)在《水泥行业精益生产管理研究 ——以西南水泥利森公司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各行业投资均有放缓,水泥需求增长放缓,甚至面临了一定的负增长压力。2017年,全国水泥产能约35亿吨,过剩约10.5亿吨,严控新增产能、关停落后产能、错峰生产、执行环保策略将是接下来几年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水泥行业在未来几年将进入全面产能过剩、低速发展的微利润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水泥产业要主动适应市场情况,特别是像西南水泥这样的区域性的龙头水泥企业,需要改革升级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管理结构,寻求企业转型升级。精益管理以客户需求为核心,面向生产过程管理,旨在减少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和浪费。精益生产的核心是精益思想,对于企业来说,推行精益生产,是推进管理提升的有效手段,是优化生产指标的有效手段,是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精益生产方式和精益管理的起源和内容,精益生产管理的应用研究和现状。论文在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未来水泥行业的发展转型趋势,提出水泥企业需要从传统管理生产模式转到精益生产的模式的必要性。根据西南水泥旗下利森公司所面临的生产管理问题,制定了西南水泥利森公司精益化生产方案,并对实施精益生产方式对于企业的进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的精益化改革措施和精益化改革目标及时间,以帮助西南水泥利森公司实施精益生产这种领先的管理模式。利森公司通过利用精益生产工具5S现场管理和TPM等改善生产现场、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保障设备的使用年限。使公司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不过,为了保证精益化生产持续改善,利森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司精益文化。本文通过对西南水泥利森公司精益生产的应用研究,得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论文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对其他相关行业类似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是对利森公司实施精益管理进行分析,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比如本文只针对企业内部精益化改革进行分析,没有延伸到客户、供应商和整个企业供应链。

王璐[8](2018)在《基于碳配额的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以发电行业为例》文中指出推动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热点,为应对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我国借鉴国际碳交易经验,逐渐探索建立出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并在2017年底从发电行业着手启动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碳配额做为碳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因其具有价值、价格和产权属性,故具备了较理想的融资应用条件,为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探索研究出基于碳配额的两种融资模式,并给出了具体的运作流程,为现实中碳融资工具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时代背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第二章对碳配额、动态质押和回购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将碳配额用于融资创新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了国内外碳配额交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碳配额融资模式创新的提出进行了详细论证,列示了碳配额可用于企业融资的属性,重点分析了碳配额融资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其中第四章设计了基于碳配额的动态质押融资和回购融资两种融资模式,从基本思路、运作流程和反馈机制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五章是以发电行业为例,说明了行业背景和融资现状,重点阐释了本文设计的企业碳配额融资模式在具体行业中的应用,就两种融资模式给出了可通用的运作流程,并结合京能电力公司的现有财务问题和碳交易经验例证分析了两种碳配额融资模式的适用性和预期使用效果。第六章从制度建设、政策引导、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四个角度提出了企业碳配额融资模式的应用建议。最后,本文做出简单的全文总结,对碳配额融资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动态质押理论、回购理论引入碳配额融资领域,在分析碳配额融资模式创新的必要可行性基础之上,就碳配额设计出动态质押融资和回购融资这两种融资模式,分别阐述了其具体的设计思路、运作流程和相应的反馈机制。在理论框架构建之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该融资模式的应用性和推广策略,结合发电行业和京能电力公司详细阐述了该融资模式的应用前景、操作流程、适用性和预期使用效果,并从四个方面给出了碳配额融资模式的应用建议,为现实中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为碳配额融资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张牧天[9](2018)在《混凝土搅拌站安全与环保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是一种建筑材料,可用于公路和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建筑施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混凝土主要是由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的。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混凝土行业也得到迅猛发展,混凝土搅拌站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混凝土搅拌站粗犷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一系列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混凝土搅拌站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事故频现,国家加大了对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生产和污染排放的监管力度,混凝土企业也根据国家要求,积极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目前国内针对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环保的研究较少,在这个背景下,对混凝土搅拌站进行安全环保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该搅拌站生产设施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结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及实地调研南方新材料搅拌站,分析该混凝土搅拌站在生产混凝土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环境污染。根据评价方法使用原则,选择安全检查表法和事故树法作为评价方法,并依据国家法规、行业标准和该搅拌站实际情况编制安全检查表,再根据评价单元划分原则,将南方新材料搅拌站分为生产工艺、辅助设施和职业卫生三个单元。在南方新材料搅拌站现场,根据安全检查表检查南方新材料搅拌站各单元,找出该搅拌站存在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再通过事故树法,对违规部分危害较大的危险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整改建议。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工艺和环保措施,依照相关环境标准,对该混凝土搅拌站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最后,通过调查研究南方新材料搅拌站,得出该搅拌站生产工艺,辅助设施单元存在较多安全问题,尤其是生产工艺单元中的皮带运输机和辅助设施单元中的配电系统和地下油库,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调研所发现的安全问题提出安全建议;该搅拌站环保措施较为完整,利用仓顶收尘器回收粉尘、自动喷雾装置减小粉尘浓度和多级沉淀池实现污水回收利用,使该搅拌站粉尘和废水可以达标排放,建议通过加强管理使该搅拌站环保工作更加完善。

张剑[10](2016)在《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研究 ——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方面,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工程分包严格限制。另一方面,转包、违法分包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转包、违法分包已成为我国建设工程领域普遍存在的潜规则,被称为“万恶之源”,几乎所有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原因最后都归结为转包或违法分包的错,工程分包因此成了替罪羊,成了众矢之的。鉴于此,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些分包限制规则是否科学合理?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现象的普遍存在,是否有不合时宜的制度本身的因素?本论文从立法论的角度,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分包限制规定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从法律关系的客体、主体、内容和法律后果等方面,从比较法的视角找出中外制度差异,然后对这些差异进行利弊分析,从而得出本论文的中心论点,即转包、违法分包的泛滥,从制度层面来说,是由于我国分包限制规则不完全正当合理,部分与国际惯例脱节,没有反映生产力发展和工程承包的客观规律,某种程度上部分反映了工程分包的客观规律与不合时宜的制度束缚的矛盾和冲撞,所以建议实定法放松对工程分包的限制,在修法之前建议实务中缓和转包、违法分包的私法后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我国《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修法建议。目前国内对工程分包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现行法律法规,并结合实务,从法解释论角度展开的,从立法论角度对我国违法分包的界定的科学合理性缺乏论证,没有考虑违法分包的界定是否适应工程发包模式与管理的多样化发展,没有考虑分包制度是否与国际接轨,没有考虑是否有滞后的法律制度本身造成违法分包的因素。对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的法学系统研究文献还未见到。国外对分包的限制规则在成文法上较少,一般存在于合同范本的标准条款中,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而且实践中对分包限制条款引起的争议或纠纷较少,没有成为分包合同的热点。所以国外对违法分包或分包限制规则专题研究较少,部分文献涉及到转包、分包范围、再分包和分包须经发包人同意等问题的介绍,但研究不够深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文献,从比较法、法经济学、规范目的和法的价值角度,对工程分包限制规则进行理论专题研究的还未见到。本论文不包括绪论共六章,第一章是关于工程分包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三、四章分别从法律关系的客体即工程分包范围、主体即分包人资质和内容即权利义务关系三方面论述了我国现行实定法分包限制规则的不合理;第五章是关于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第六章是结论和对我国《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修法建议。具体如下:第一章作为本论文的逻辑起点,界定了工程分包的概念,阐述了工程分包的经济实质和法律本质。从经济角度来说,工程分包是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是现代工程承包发展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应视为第三人代为履行。第二章从工程分包的客体角度,分析了现行实定法分包范围限制规则的不合理,重点分析了转包、主体结构分包和扩大劳务分包。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现行实定法对分包范围的限制不合理,工程发包模式决定了分包的最大可能范围;(2)分包范围是双方意思自治的范畴;(3)工程承包并不要求亲自施工,承包人的职责实质在于对工程的管理、协调、集成和监督;(4)转包并非合同转让;我国实定法对转包的界定和打击过宽,应禁止无价值增值的转包,解禁肢解分包,区分转包和正常分包的关键在于承包人是否实际承担了项目管理职责;解禁肢解分包不会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5)我国《建筑法》参照了日本、韩国的建筑法律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但两大法系包括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鲜有禁止肢解分包、主体结构分包和扩大劳务分包的规定或实践,这些限制规则不符合工程承包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立法目的,立法应允许肢解分包、主体结构分包和扩大劳务分包。第三章从主体分包人资质的角度,论述了资质限制规则的不合理。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资质许可的法律性质是行政许可,属于公法范畴,不宜在合同法中规定,建议修法时将其回归公法定位;(2)我国的资质许可制度混淆了许可制与注册制的区别,建议将许可与注册分开,将资质许可范围限制在工程质量和安全必要性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对市场自由的行政干预,同时加强注册管理;(3)我国的资质许可标准太高,不利于工程分包市场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建议降低企业资产标准,许可标准不宜要求工人数量和技术装备;(4)劳务分包的本质是工程分包,应适用工程分包的一般规则,域外没有针对工程劳务的许可或注册,实践证明,现行的劳务分包制度为违法分包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既造成法律自身的不和谐,也加剧了工程乱象,所以建议取消劳务资质。(5)限制资质许可范围,降低资质标准,取消劳务资质,不会降低工程质量和加剧工程乱象。总之,尽量减少行政许可对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的限制,降低从业门槛,鼓励万众创业,鼓励小微企业参与分包。第四章分析了分包权利义务的限制规则。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承包人应就分包工程向发包人承担单点责任,但对于指定分包,承包人应仅负指导、协调和监督的委托代理责任,而不应对指定分包工程象自主分包一样完全负责,发包人应对自己选择和决定指定分包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负责,以此限制指定分包;由于合同的相对性,发包人与分包人之间没有合同关系,原则上分包人对发包人不直接承担责任。所以,分包人就分包工程与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并不妥当,建议在坚持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在承包人破产或承包合同被终止,或者以发包人承担承包人义务包括向分包人支付未付款项为条件,分包合同中承包人的权利义务可以概括转移于发包人,此种条件下分包人方对发包人直接承担责任。取消连带责任,既兼顾了分包人利益,也有利于保护发包人利益。(2)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规定承包人“经发包人同意”可以分包,但未规定对发包人同意权的限制,是立法漏洞,易造成发包人同意权的滥用,产生不适当的结果。因此建议,授权当事人在招标文件或合同中约定须经发包人同意的分包部分;对于承包人的拟选分包人报批,发包人应在合理期限内作出“同意”;发包人反对承包人的拟选分包人,应书面说明“合理理由”;如果发包人对拟用分包人的报批无故拖延或不正当反对,应给予承包人相应延期或赔偿损失。(3)再分包是行业国际惯例,是生产力和分包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工程承包和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再分包不会损害工程质量安全,不会加剧工程乱象,建议修法鼓励和允许再分包。第五章关于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理论与实务普遍将我国《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分包限制规则作为效力性强制规范援引,导致实务中大量施工分包合同被认定无效。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合同无效无助于改善工程质量和安全,不利于保护发包人利益,损害了法的公平价值和合同自由,不符合工程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认可合同效力不会纵容转包或违法分包行为,所以,在法律修改之前,建议实务中应对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予以缓和,即不否定转包或违法分包合同的效力,在不影响公法责任后果的前提下,由无过错方根据保护自己利益的需要选择救济方式,例如终止转包或违法分包合同,要求过错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等。第六章在概括以上各章结论的基础上,最后得出本论文的中心论点,即我国分包限制规则不完全正当合理,建议实定法放松对工程分包的限制,修法之前实务中应缓和转包、违法分包的私法后果;最后落脚于对《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分包限制规则的不足和漏洞提出立法建议: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必须经发包人同意方可分包的工作,约定之外的工作或未约定的,承包人可以自主分包。必须经发包人同意方可分包的,发包人不应不合理地拒绝。承包人对分包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发包人承担全部责任,但对于发包人指定的分包人,承包人仅承担指导、协调和监督的委托代理责任。发包人与分包人之间没有合同关系,除非特定条件下经发包人要求,分包合同可以概括转移于发包人,分包人方对发包人直接承担责任。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一并转包给第三人。除非另有约定,在承包人对分包工程承担管理义务的条件下,可以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拆分后分包给不同的第三人。分包人经承包人和发包人同意,可以将其承揽的工程再分包,但承包人或发包人不应不合理地拒绝。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展望,认为一步到位彻底放开阻力较大,应先从容易的入手,进行试点修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修改全国性法律;放松对分包的限制不会造成质量和安全隐患,实践证明,通过严格限制分包,并不能实现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立法目的。项目质量安全问题是由于个人责任无法落实造成的,所以保证质量安全需要改革我国工程师的执业体制和分配制度,加强个人和企业的诚信公开制度,特别是执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和完善个人职业保险制度,同时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进行体系化建设,例如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技术法规,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工程师执业机制建设,监理机制,包括审图、质量安全监测、咨询评价等社会独立第三方专业保证机制,覆盖设计、施工、保修和职业责任的全面保险机制,质量安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政府监督管理机制等,以上制度均属公法范畴,远远超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

二、浅议水泥生产设备的经济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水泥生产设备的经济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税务风险管理的含义与目标
        2.1.1 税务风险与风险管理含义
        2.1.2 税务风险管理的含义
        2.1.3 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2.2 税务风险管理内容
        2.2.1 税务风险识别的内容
        2.2.2 税务风险评价的内容
        2.2.3 税务风险应对的内容
    2.3 税务风险分析方法
        2.3.1 税务风险识别方法
        2.3.2 税务风险评价方法
        2.3.3 税务风险应对方法
第三章 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JD水泥公司基本情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组织架构
    3.2 JD水泥公司经营现状及涉税情况
        3.2.1 JD水泥公司经营现状
        3.2.2 JD水泥公司涉税情况
    3.3 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3.3.2 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第四章 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影响因素及识别
    4.1 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1 外部影响因素
        4.1.2 内部影响因素
    4.2 JD水泥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税务风险
        4.2.1 采购与付款环节的税务风险
        4.2.2 销售与收款环节的税务风险
        4.2.3 资产管理与工程项目的税务风险
    4.3 分税种识别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
        4.3.1 增值税的税务风险
        4.3.2 所得税的税务风险
        4.3.3 其他税种的税务风险
第五章 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评价
    5.1 定量评价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
        5.1.1 财务指标评价税务风险
        5.1.2 税收负担率比较评价税务风险
    5.2 综合评价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
        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2.2 构建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5.2.3 一致性检验及评价结果
第六章 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6.1 完善税务发票管理制度
    6.2 JD水泥公司各税种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6.2.1 增值税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6.2.2 所得税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6.2.3 其他税种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6.3 强化信息与沟通机制
    6.4 树立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6.4.1 加强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6.4.2 加强员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6.5 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6.5.1 建立公司税务管理部门
        6.5.2 完善涉税员工岗位职责
    6.6 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6.6.1 确立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6.6.2 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1.3.1 基础理论
        1.3.2 战略分析工具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背景
    2.1 内蒙古JY水泥公司情况简介
    2.2 内蒙古JY水泥公司业务发展历程
        2.2.1 起步初建阶段(2006年-2008年)
        2.2.2 快速成长阶段(2009年-2013年)
        2.2.3 成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2.3 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现状
        2.3.1 组织架构
        2.3.2 经营情况
        2.3.3 产品情况
        2.3.4 市场情况
        2.3.5 工艺流程
        2.3.6 产业链情况
    2.4 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中存在的战略问题
第三章 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资源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行业特征分析
        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3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3 机遇与威胁分析
        3.3.1 机遇分析
        3.3.2 威胁分析
第四章 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4.1 资源条件分析
        4.1.1 矿产资源
        4.1.2 技术资源
        4.1.3 资金资源
        4.1.4 人力资源
    4.2 能力条件分析
        4.2.1 运营管理能力
        4.2.2 安全环保生产能力
        4.2.3 质量管理能力
        4.2.4 融资能力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第五章 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发展战略SWOT分析
    5.2 内蒙古JY水泥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5.3 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愿景与目标
    5.4 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战略重点及实施路径
第六章 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战略执行
    6.2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股东的大力支持
    6.3 以人为本,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6.4 以科技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6.5 加强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
    6.6 优化产品质量管控
    6.7 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6.8 强化企业文化和品牌保障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水泥回转窑机理建模及预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泥回转窑研究现状
        1.2.1 回转窑模型研究现状
        1.2.2 回转窑预测控制研究现状
    1.3 水泥回转窑建模及预测控制的研究难点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泥烧成工艺及参数分析
    2.1 水泥回转窑结构及功能
    2.2 水泥烧成工艺及化学反应特性
        2.2.1 水泥烧成系统工艺流程
        2.2.2 水泥回转窑化学反应特性
    2.3 回转窑系统主要工艺参数及影响
    2.4 回转窑系统机理建模理论分析
第三章 水泥回转窑机理模型研究
    3.1 水泥回转窑变量分析
        3.1.1 输入输出变量分析
        3.1.2 控制变量分析
    3.2 模型假设及参数确定
        3.2.1 模型假设
        3.2.2 确定参数
    3.3 回转窑一阶非线性机理模型
    3.4 回转窑分段非线性机理模型
        3.4.1 分段机理建模过程
        3.4.2 分段非线性机理模型
        3.4.3 确定模型未知参数
    3.5 模型动静态仿真与分析
        3.5.1 初始点-稳态值的动态仿真与分析
        3.5.2 阶跃输入的动态仿真与分析
        3.5.3 输入输出的静态仿真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回转窑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4.1 水泥回转窑模型预测控制方案
    4.2 阶跃响应模型获取及预测控制研究
        4.2.1 获取阶跃响应模型
        4.2.2 阶跃响应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4.2.3 阶跃响应模型预测控制仿真与分析
    4.3 状态空间模型获取及预测控制算法研究
        4.3.1 状态空间模型的获取
        4.3.2 基本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4.3.3 扩展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4.3.4 时变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4.4 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仿真与分析
        4.4.1 线性状态空间模型与非线性机理模型的比较
        4.4.2 基本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仿真与分析
        4.4.3 扩展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仿真与分析
        4.4.4 时变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在校期间参加的项目
    三、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1:阶跃输入的动态仿真
    附录2:输入输出的静态仿真
    附录3:基本状态空间MPC仿真
    附录4:基本状态空间和扩展状态空间MPC仿真比较

(4)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MFCA的SY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MFCA理论综述
        2.1.1 MFCA运行机理
        2.1.2 MFCA核算方法
        2.1.3 MFCA与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的区别
    2.2 环境成本理论综述
    2.3 MFCA与环境成本的联系
    2.4 其它相关理论综述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环境价值理论
第3章 SY企业传统环境成本核算
    3.1 基本情况
    3.2 主要生产流程分析
    3.3 生产过程污染物外排情况
    3.4 传统环境成本核算方法
    3.5 存在的问题
第4章 SY企业基于MFCA的环境成本核算
    4.1 基于MFCA核算环境成本的必要性
    4.2 基于MFCA核算环境成本的可行性
    4.3 SY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4.4 SY企业基于MFCA的环境成本核算
        4.4.1 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
        4.4.2 环境成本核算
    4.5 SY企业基于MFCA核算环境成本结果分析
        4.5.1 资源损失分析
        4.5.2 物质流成本改善措施
        4.5.3 改善后环境成本核算
第5章 SY企业基于MFCA核算环境成本效益评价
    5.1 评价原则与方法
        5.1.1 评价原则
        5.1.2 评价方法
    5.2 经济效益评价过程
        5.2.1 数据处理
        5.2.2 经济效益评价
    5.3 环境效益评价过程
        5.3.1 数据处理
        5.3.2 环境效益评价
    5.4 评价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3 研究资料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起步与技术引进(1889-1906)
    1.1 中国传统的胶凝材料
        1.1.1 气硬性胶凝材料
        1.1.2 水硬性胶凝材料
    1.2 西方水泥技术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1.3 第一个民族水泥厂的创立与水泥技术的引进
        1.3.1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背景
        1.3.2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过程
        1.3.3 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
        1.3.4 唐山细棉土厂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及技术更新(1907-1936)
    2.1 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2.1.1 甲午战争后的设厂热潮
        2.1.2 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
        2.1.3 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
    2.2 水泥工业的发展
        2.2.1 水泥工厂陆续建立
        2.2.2 水泥的供给总体状况
        2.2.3 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2.3 水泥技术的更新——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
        2.3.1 水泥生料加工技术及设备的更新
        2.3.2 熟料煅烧设备的发展——普通立窑与回转窑
        2.3.3 原动设备及其他设备升级
        2.3.4 水泥质量控制与品质提升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萎缩与技术变迁(1937-1949)
    3.1 全面抗战时期的水泥工业
        3.1.1 战时水泥工业损失与水泥供求关系变化
        3.1.2 后方水泥工厂的增设与水泥工业布局的调整
        3.1.3 工业统制下的水泥生产
    3.2 特殊时期的水泥技术
        3.2.1 半机械立窑
        3.2.2 灰土代水泥
    3.3 抗战胜利后的水泥工业
        3.3.1 战后初期水泥工业迎来新局面
        3.3.2 水泥工业萎缩终成定局
    3.4 水泥标准规范的讨论与草拟
        3.4.1 水泥标准的讨论
        3.4.2 各机构拟定的水泥生产标准
    本章小结
第4章 晚清民国时期水泥工业及技术变迁的评析
    4.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总体评价
        4.1.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特点
        4.1.2 水泥工业及技术作出的贡献
        4.1.3 水泥工业及技术存在的不足
    4.2 近代水泥工业发展对新中国水泥事业的影响
        4.2.1 形成新中国水泥工业布局基础
        4.2.2 奠定新中国水泥工业设备基础
        4.2.3 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水泥行业精益生产管理研究 ——以西南水泥利森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框架
    1.4 主要贡献和不足
    1.5 文献综述
2 精益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
    2.1 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
    2.2 精益生产管理的发展
    2.3 精益生产管理的内容
    2.4 精益生产管理的原则
        2.4.1 消除八大浪费原则
        2.4.2 需求拉动原则
        2.4.3 标准化与工作创新原则
        2.4.4 团队合作原则
        2.4.5 持续改善原则
    2.5 精益生产管理的方法
        2.5.1 全面品质管理
        2.5.2 自动化和准时化
        2.5.3 全面生产维护(TPM)
        2.5.4 标准化作业
        2.5.5 5S现场管理和可视化管理
        2.5.6 员工技能培训
3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状况
    3.1 我国水泥行业的历史沿革
    3.2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格局和预期
        3.2.1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格局
        3.2.2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预期
    3.3 我国水泥行业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3.3.1 我国水泥行业的技术现状
        3.3.2 水泥行业的技术发展
    3.4 我国水泥行业的管理模式
4 西南水泥利森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4.1 西南水泥发展历程
    4.2 西南水泥的管理架构
    4.3 利森水泥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4.3.1 利森公司的生产流程及工艺
        4.3.2 利森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4.4 利森公司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4.4.1 生产过程连续性无法保障
        4.4.2 生产现场脏乱
        4.4.3 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
        4.4.4 质量性能波动大
        4.4.5 库存浪费严重
        4.4.6 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4.4.7 安全、绿色环保生态发展意识滞后
    4.5 利森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5.1 利森公司精益生产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4.5.2 利森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可行性
5 利森公司精益化生产的实施方案
    5.1 精益生产筹划
        5.1.1 宣传和培训
        5.1.2 建立领导机构和改善小组
        5.1.3 确立精益管理目标和工作方案
        5.1.4 制定推进阶段方案
        5.1.5 流程梳理
    5.2 精益生产组织实施
        5.2.1 拟定现场推进基本方法
        5.2.2 5S现场管理具体实施
        5.2.3 生产自动化实施
        5.2.4 全员设备维护(TPM)实施
        5.2.5 库存及供应链优化提升
        5.2.6 完善支持系统
        5.2.7 人才培养系统
    5.3 精益生产融入自动化、智能化两大支柱
    5.4 精益生产持续改善
    5.5 实施中遇到的难点及措施
6 利森公司精益生产保障措施和实施效果
    6.1 实施保障
        6.1.1 精益企业文化和制度
        6.1.2 构建生产内控体系
        6.1.3 硬件保障措施
        6.1.4 课题攻关,巩固改善
    6.2 实施效果
        6.2.1 KPI指标优化明显
        6.2.2 库存大幅降低
        6.2.3 组织结构精简效率提升
        6.2.4 现场治理成效显着
        6.2.5 效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碳配额的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以发电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2.1 碳配额相关研究
        1.2.2 动态质押与碳质押相关研究
        1.2.3 回购与碳回购相关研究
        1.2.4 综合评价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碳配额与碳融资
        2.1.2 动态质押与碳配额质押
        2.1.3 回购与碳配额回购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信号传递理论
        2.2.5 碳财务理论
    小结
第3章 企业碳配额融资模式创新的提出及理论分析
    3.1 碳配额交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
        3.1.1 国外情况分析
        3.1.2 国内情况分析
    3.2 碳配额融资模式创新的提出
        3.2.1 现有主要碳融资模式梳理与总结
        3.2.2 新型碳配额融资模式具有的优点
    3.3 碳配额用于企业融资的属性分析
        3.3.1 碳配额的资产属性
        3.3.2 碳配额的法律属性
    3.4 碳配额融资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3.4.1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困境
        3.4.2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3.4.3 构建碳金融体系,完善碳交易市场
    3.5 碳配额融资模式创新的可行性
        3.5.1 碳配额具有价值和价格
        3.5.2 碳配额可转让交易
        3.5.3 碳配额具有可质押性
        3.5.4 国家政策及现实案例支持
    小结
第4章 企业碳配额融资模式创新设计
    4.1 碳配额动态质押融资模式设计
        4.1.1 基本思路
        4.1.2 具体流程
        4.1.3 反馈机制
    4.2 碳配额回购融资模式设计
        4.2.1 基本思路
        4.2.2 具体流程
        4.2.3 反馈机制
    小结
第5章 企业碳配额融资模式应用分析—以发电行业为例
    5.1 发电行业的现状分析
        5.1.1 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5.1.2 发电行业融资现状
        5.1.3 发电行业参与碳交易试点情况
    5.2 碳配额融资模式在发电行业中的应用设计
        5.2.1 碳配额动态质押融资模式在发电行业中的运作流程
        5.2.2 碳配额回购融资模式在发电行业中的运作流程
    5.3 碳配额融资模式应用案例分析——以“京能电力”为例
        5.3.1 京能电力公司简介
        5.3.2 京能电力的财务状况及融资压力分析
        5.3.3 京能电力运用碳配额融资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5.3.4 京能电力运用碳配额融资模式的预期效果分析
    小结
第6章 企业碳配额融资模式应用建议
    6.1 完善碳交易制度,健全碳交易市场体系
    6.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思路
    6.3 推动碳金融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4 识别碳融资风险,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混凝土搅拌站安全与环保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提出的提出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面临的安全环保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论文提出的意义
    1.3 论文的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的内容
        1.3.2 论文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介绍
    2.1 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概况
    2.2 南方新材料搅拌站设备和辅助设施情况
        2.2.1 主要生产设备
        2.2.2 南方新材料搅拌站的辅助设施情况
    2.3 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工艺流程
    2.4 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主要建筑物
    2.5 南方新材料搅拌站安全管理组织结构
    2.6 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工作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危险因素分析
    3.1 混凝土搅拌站内危险物质的种类与数量
    3.2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工艺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3.3 混凝土搅拌站辅助设施中危险因素分析
        3.3.1 变、配电系统危险因素
        3.3.2 通用电气设备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3.3.3 空压机系统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3.4 混凝土搅拌站评价单元划分
        3.4.1 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3.4.2 评价单元的划分
        3.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4章 南方新材料搅拌站安全环保分析
    4.1 生产设备及工艺单元评价与分析
        4.1.1 安全检查表检查南方新材料搅拌站生产工艺单元
        4.1.2 皮带运输机伤人事故树编制
        4.1.3 皮带运输机伤人事故树定性分析
    4.2 混凝土搅拌站辅助设施单元评价与分析
        4.2.0 安全检查表检查南方新材料搅拌站辅助设施单元
        4.2.1 触电事故树编制
        4.2.2 触电伤人事故树定性分析
    4.3 南方新材料搅拌站职业卫生单元评价与分析
    4.4 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环保分析
        4.4.1 大气污染
        4.4.2 水污染
        4.4.3 固体废物污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方新材料搅拌站安全环保建议
    5.1 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生产设备及工艺单元安全建议
    5.2 南方新材料混凝土搅拌站辅助设施单元安全建议
    5.3 南方新材料搅拌站环保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研究 ——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工程分包的理论诠释
    第一节 工程分包的界定
        一、不同文献对工程分包的理解
        二、工程分包的外延
        三、工程分包的内涵
        四、本文对工程分包的界定
    第二节 工程分包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工程分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工程分包是由建筑业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第三节 工程分包的法律性质
        一、第三人代为履行说
        二、并存的债务承担说
        三、特殊性质说
        四、委托代理说
        五、从属的法律关系说
        六、第三人代为履行说较为妥当
第二章 工程分包范围-客体的限制规则
    第一节 工程发包模式与分包范围的关系
        一、传统发包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二、设计-建造一体化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管理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四、CM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五、PPP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六、工程发包模式决定了分包的最大可能范围
    第二节 工程分包范围
        一、承包人的本质任务在于管理
        二、分包范围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
    第三节 工程转包
        一、我国对工程转包的界定
        二、限制无价值增值的转包
        三、我国转包界定过宽
        四、解禁肢解分包不会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
        五、缩小转包概念的立法建议
    第四节 主体结构能否分包
        一、梳理我国禁止主体结构分包的规定
        二、我国禁止主体结构分包的政策考量与评价
        三、我国立法应解禁主体结构分包
    第五节 扩大劳务分包是否正当
        一、我国对劳务分包的界定
        二、劳务分包是工程分包
        三、扩大劳务分包应予鼓励
第三章 分包人的资质-主体资格的限制规则
    第一节 我国工程资质的本质与特点
    第二节 注册制与许可制
        一、注册制
        二、许可制
        三、注册与许可并行
    第三节 差异分析与政策选择
        一、应将许可与注册分开
        二、许可标准不宜要求工人数量
        三、应降低资质许可标准
        四、建议取消劳务资质
第四章 分包权利义务的限制规则
    第一节 承包人与分包人的连带责任
        一、合同的相对性
        二、承包人就分包工程对发包人负单点责任
        三、承包人不应就指定分包工程对发包人负连带责任
        四、分包人对发包人不应负连带责任
        五、立法建议
    第二节 对承包人分包权的限制
        一、承包人的分包权与发包人的同意权日趋平衡
        二、对我国相关规定的分析评价
        三、立法建议
    第三节 对分包人再分包权的限制
        一、再分包是行业国际惯例
        二、我国禁止再分包的逻辑分析
        三、再分包合法化刻不容缓
第五章 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
    第一节 比较法考察
        一、英美法系的违约主义
        二、大陆法系的强制规范理论
        三、趋势分析与启示
    第二节 对我国反分包限制规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宏观思考
        一、合同无效无助于改善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合同无效不利于保护发包人利益
        三、合同无效损害法的公平价值和合同自由
        四、合同无效不符合工程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
        五、认可合同效力不会纵容转包或违法分包行为
    第三节 对我国违反分包限制规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具体分析
        一、违反资质规范不宜认定合同无效
        二、转包合同不宜认定无效
        三、分包未经发包人同意不应导致合同无效
        四、其他分包限制规定亦不应影响合同效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我国实定法应放松对工程分包的限制
        二、实务中应缓和转包、违法分包的私法后果
        三、对《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修法建议
    第二节 展望
        一、如何实施
        二、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浅议水泥生产设备的经济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JD水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 蔡青青.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内蒙古JY水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柱明. 内蒙古大学, 2021
  • [3]水泥回转窑机理建模及预测控制研究[D]. 孙崇建. 济南大学, 2021
  • [4]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基于MFCA的SY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评价研究[D]. 邹彦辉.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6]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D]. 尤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水泥行业精益生产管理研究 ——以西南水泥利森公司为例[D]. 唐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基于碳配额的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以发电行业为例[D]. 王璐.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2)
  • [9]混凝土搅拌站安全与环保管理研究[D]. 张牧天. 南华大学, 2018(01)
  • [10]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研究 ——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为中心[D]. 张剑.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浅谈水泥生产设备的经济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