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假日橱窗陈列设计

浅谈假日橱窗陈列设计

一、节日橱窗陈列设计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单于,刘晶[1](2022)在《从服装流行的趋势来看橱窗陈列设计》文中指出橱窗陈列设计在服装卖场中尤为的重要,在视觉营销中,橱窗设计就是通过橱窗陈列区吸引、愉悦消费者,将消费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展示上,从而去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本文将以服装流行趋势对橱窗陈列的影响,分析在橱窗陈列设计中服装流行的趋势对于橱窗陈列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服装流行的元素运用到橱窗陈列的设计中。

马骜,信玉峰,邱国鹏[2](2021)在《基于服装品牌形象构建的橱窗设计艺术》文中研究说明橱窗是构建服装品牌门店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终端门店橱窗设计包括橱窗分类、构成元素、陈列原则、灵感来源、设计手法等。橱窗艺术对服装企业至关重要,既展示产品的美,又展示品牌形象。

陈凌[3](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童敏[4](2020)在《空间嬗变与秩序重建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上海街道书写》文中提出空间危机是晚清以来中国人所遭遇的一切危机的源头,西方人在中国设立租界是空间危机的重要表征。上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租界的城市,也是最先西化、最国际化的城市。伴随着租界的设立,西人开始实施针对上海的城市空间改造计划。兴修街道、完善街道网是城市空间改造的首要任务。随着现代街道在上海的成型,街道网络格局日益成熟,上海城市空间的传统状态逐渐消失。如此来看,现代街道的修建触发了上海大规模的空间变动,用大卫·哈维的话来说,这便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手段,它显示了上海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决心。上海开始以一种“现代”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上海街道是对西方城市街道的模仿。首先,居住在租界内的西方人将其本国的街道建设经验移植到中国。型态完善的租界街道满足着都市人的日常生活,给予人们良好的感官体验,并成为中国人想象西方物质文明的“刺激源”。在当时旅沪人员的相关记载中,“街道体验”成了他们判断城市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租界街道的对比之下,老城街道成了“负面”的存在。因此为了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老城街道又开始了对租界街道的模仿。空间上的危机会触发社会整体秩序的崩塌。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外部公共空间,街道有多种功能。空间不是简单的物质组合,而是凝聚了深厚文化记忆的场所。上海街道由传统向现代地转型在深层次上意味着空间文化记忆的扭转。在直观层面上,现代街道的出现改变了上海原有的水乡秩序,都市日常生活的节奏由慢走向快,由静走向动。空间上的剧烈变动改变着都市人的感知结构,在其时的文学作品中,街道被反复书写,尤其是四马路、南京路、霞飞路、北四川路等街道。它们表明以满足市民大众日常生活为目的的现代生活方式获得了广泛认同。在上海,街道给予人们以独特的城市美学体验,即异域情调。当人们穿梭于上海的街道,仿佛置身于异国。然而,这异域情调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殖民危机。上海街道是一个西化的空间,更是一个殖民的空间。殖民暴力虽化身为异域情调,却无法掩饰它的殖民野心。因此,走在南京路上的上海人,在感受异域情调的同时,也成了殖民权力直接宰制的对象。尤为独特的是,在现代上海,修建街道并不只是市政事务,它还体现为不同权力体系之间的博弈。正是因为如此,华界当局亦通过修建街道来表达自我的民族主义诉求。街道作为城市的外部空间,从性别角度来说,它还关涉着传统的两性秩序。“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秩序是传统社会秩序的根基,如若发生颠倒、错乱,那么便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但在上海,走在街上的女性改变了传统的性别秩序格局。女性以街道这一公共空间实践着自我的性别诉求和政治诉求。现代上海的街道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暧昧的城市空间,是一个失序的同时又建立新秩序的空间。正是基于此,“空间”与“秩序”可以看作是理解上海街道现代转型的关键词。街道并非是一个稳定的结构,而是一个不断嬗变的空间。这嬗变首先发生在物质空间层面。本论文的第一章,结合现代上海城市史和文学文本,考察了上海街道的现代转型,以及转型后的现代街道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在上海,街道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一些实际的障碍,如河浜、城墙。填浜筑路、拆城筑路是上海街道现代转型的重要措施。然而在上海,河浜、城墙既是街头景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并且关联着传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从清末民初因拆除城墙而引发的争论,便可见一斑。河浜、城墙消失后,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街道,这预示着上海逐渐脱离了乡土中国的秩序,开始适应专属现代都市的新秩序。此外,越界筑路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越界筑路在租界当局主导下进行。然而,“筑路”并不是这一措施的目的,“越界”才是本质。现代上海是一个华洋杂居的城市,空间上的越界正是租界对华界权力的侵犯。所以说,越界筑路是租界进行殖民扩张的手段,由此而形成的街道则是殖民扩张的产物。外部空间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文学的创作。在晚清以来以上海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具备现代型态的上海街道不仅是作品的描述对象,也是文本空间的重要构成之一。在古代城市小说中,城市的街道未能成为文本空间的构成因素,作为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街道往往被忽略。现代街道参与文本空间的建构,并成为文本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街道在空间上的嬗变是直观的,也就是说是可视的、可触的,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把街道所赋予的经验揉进创作之中。这样说来,现代街道同时也为文学文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书写经验和书写技巧。本论文的第二章阐释现代街道如何影响都市日常生活秩序。街道是都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时刻与街道发生联系。上海街道构建了现代都市的新时空。与传统街道的日常时空秩序相比,这一新时空是变形的,是被权力所规训的。街灯、车辆是现代街道最重要的附属品,是街道文明的物质表征。但同时,它们的存在让街道的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形变。街灯延长了人们在街道上停留的时间,它的存在让街道成了昼夜颠倒的时空。车辆以速度为媒介让街道成了压缩的、流动的、叠加的时空。街灯、车辆让都市日常生活获得了现代化的传奇色彩。巡警是现代街道的重要配置,这预示着作为市民空间的街道开始接受权力的规训,都市日常生活被裹挟在一张巨大的权力网中。现代街道改变了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内容。现代都市是物质聚集的场所,人的欲望在物质的刺激下摆脱了日常伦理道德的束缚,开始寻求正常的表达方式。因此,街道成了市民日常生活欲望的表达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上海兴起了一种依托于街道的日常休闲运动,即“荡马路”。所谓“荡马路”也即是散步。“荡马路”是市民大众理解现代上海的重要手段,是人与城市的互动。人既接受了现代城市时空秩序的约束,也在通过行走的方式去改变这一秩序。上海正是在市民大众的脚部下才获得了意义。摩登与革命是理解现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关键词。本论文的第三章从摩登与革命的关系阐释左翼话语中的上海街道。“摩登”一词词义丰富,它在30年代的上海与现代物质消费产生了直接的关联。因此,由物质文化所塑造的现代街道亦可以看作是一个摩登的空间。左翼文人行走在这摩登的空间中,自然会产生愉悦的感官体验。但阶级意识却阻止他们进一步沉迷于其中。左翼话语中的上海街道是一个两极分化的世界,城市贫民、无产者处于殖民者和上层阶级的压迫中,他们被排斥在这个充满摩登情调的空间之外。左翼文人的上海街道叙事具有强烈的对比意识。为了寻求空间正义,上海街道被挪用为革命的实践空间。游行示威、街头演讲、散发传单、呼喊口号,上海街头的革命活动是对既有城市空间秩序的否定,同时也是改写城市空间记忆的手段。本论文的第四章从空间与身体的关系入手,阐释了在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上海女性是如何利用现代街道的空间特质来颠覆传统性别秩序。街道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因而在性别视角下,它亦是男性空间。在传统社会中,街道是拒绝女性的。具体说来,拒绝女性其实是拒绝她们的身体。而现代上海的街道却成为女性身体的展示空间,从晚清的妓女到30年代的摩登女郎和革命女性,上海街头因她们的存在而更加异彩纷呈。走在街上的女性一方面无法避免被男性凝视和被物化的困境,另一方面她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述女性的城市经验。为了调整自我身体、街道(公共空间)和男性之间的关系,在30年代民族国家利益的宏大诉求之下,女性主动接受革命的编码,将自我的女性气质隐藏起来,试图以一个政治的身体、革命的身体弥合两性之间的裂缝。晚清以来,上海街道的现代转型是一个剧烈的空间嬗变过程,本论文从“空间”与“秩序”入手,结合现代上海城市史、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学,分别从都市日常、左翼和性别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阐释在一个嬗变的空间中,旧有的秩序如何被颠覆,新的秩序又如何被建立的过程。

高赟[5](2020)在《聚碳酸酯材料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任何设计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材料,没有材料的支撑,设计将永远停留在“创意”阶段,无法成为设计实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设计活动中材料被物化的过程,也就是材料被文化的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类材料也启迪了人类的设计思维,材料与设计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橱窗展示设计是以卖场橱窗空间作为前提条件,采用艺术设计手段、通过视觉传达途径,借助外部可利用的工具和技术,将设计者及品牌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从而对观者的心理、思想及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创造性活动。在橱窗展示设计中,服装橱窗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拆卸方便,与顾客没有距离感或隔阂感,服装橱窗设计在商品同质化的时代里已被广泛运用在服装行业中,成为无言的促销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服装橱窗对品牌传播、吸引消费者、提升销售业绩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将服装橱窗打造成为体验式空间的窗口,使其有利于后续商业活动。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研究聚碳酸酯材料介入服装橱窗的意义。设计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设计的重要特征是它的实现性,否则设计只能成为仅供欣赏的艺术,无法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设计思维对材料产生新的要求,促进材料与设计活动的共同进步。设计者如果对材料认知匮乏或片面,就会局限设计表达的思路,因此,对材料的深入认识是极其必要的。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阐述当前服装橱窗设计活动应用材料的现状,总结各类材料的使用优劣情况,与聚碳酸酯材料性能进行综合对比,说明聚碳酸酯材料介入服装橱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综述服装橱窗及其应用材料。首先,概括国内橱窗各时期的主要特征,总结当下服装橱窗发展趋势;其次,从品牌、消费者、社会角度,探讨橱窗的存在意义;第三,归纳、讨论服装橱窗定义及分类,并陈述各分类特征;最后,总结当前服装橱窗所用材料的种类、性能、应用比例,通过实例分析此类材料在服装橱窗中的介入情况,阐述不足之处,从可成型性、透明性、耐候性、环保性等方面,比较聚碳酸酯材料与传统装饰材料的诸多方面,归纳得出聚碳酸酯作为服装橱窗材料的性能优势。聚碳酸酯材料密度小、成本低、色彩多变、易加工成型,在服装橱窗中可以表现服装材质、渲染主题氛围、加强艺术效果等,它的功能属性、工程属性、成本价格和环保特性非常优异,具有透明性、可塑性,易于造型变化、染色渲染,适合在服装橱窗设计中使用。第三部分通过分析聚碳酸酯材料在展示、围合、装饰各方面的使用情况,基于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阐明其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功能性应用优势。聚碳酸酯材料的耐磨性使该材料能够出色完成展示工作,有利于循环使用;材料质量轻、耐氧化、透光率高的特性在行使围合功能时具备一定优势,使用过程安全、便于调和人对狭小空间的不良感受;具有可塑性的聚碳酸酯材料也能起到丰富的装饰作用,吸引观者注意,提升视觉营销效果。第四部分从质感、色彩、形态等角度,探讨聚碳酸酯材料在服装橱窗中的可塑性及审美价值,针对表面肌理转变、色彩混合及材料柔性化、轻质化、通透化的最终目的,设计相应设计方案并制定、试验技术路线,在服装橱窗空间中发挥聚碳酸酯材料的艺术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以设计语言形式存在的聚碳酸酯材料在服装橱窗中的内涵及意义,尝试融入装置艺术思维进行服装橱窗设计。在表层意义上,基于聚碳酸酯材料对橱窗空间、橱窗主题、橱窗内容的影响,论证材料对商业展示空间的基本需求,阐述其对商业价值、品牌内涵的意义;在深层隐喻上,从美学潜质、生态环保、情感需求等方面考虑,论述材料语言所具备的符号内涵,深入挖掘视觉感受带来的美学体验,推崇材料特性所带来的可持续利用优势,从消费者心理和体验式营销角度讨论聚碳酸酯材料对商业利益、社会环境的长远影响。第五部分根据前文梳理聚碳酸酯材料的功能属性与艺术美感,创造优化路径,提出设计策略,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使设计能适应商业展示空间、可操作程度高、符合品牌主题表达、可循环利用、具备普适性、兼具艺术价值及美感,巩固论证本文观点。第六部分归纳总结,研究认为材料是服装橱窗展示活动、品牌体验空间设计的重要一环,设计本身应站在城市、社会、人的视角,以材料语言为主,辅助照明、产品、新媒体技术等设计道具,呈现具有功能性、艺术性双重特性的服装橱窗作品,使其体现商业价值、社会价值,融入城市空间,让艺术大众化,生活艺术化。

金泳萱[6](2019)在《浅谈紧贴生活方式的橱窗陈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的陈列方式和陈列设计十分多样化,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和品位。除去传统的以突出产品特点来吸引顾客光临和购买的陈列设计之外,许多品牌以人们习惯和向往的生活方式为基点去设计陈列方式和陈列效果,以求取得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亲近感,这是以消费者的应用场景为中心的关联陈列设计。

周凤瑶[7](2019)在《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式热潮,这股热潮最先席卷到服饰设计中。因此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服饰文化研究日趋增多,但目前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服饰研究一般是基于服饰创新设计的大视角下展开的,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很有必要就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营销策略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以武汉地区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辅之以SPSS数据分析法,对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尽可能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旨在探索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础下,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营销策略进行合理研究,以期更加客观地给予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可借鉴的品牌发展策略。论文按照内容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阐述本文选题的意义。其次,通过对数据库相关文献的分析,阐明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同时对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评述。最后,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发展现状。首先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定义及其特点;其次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发展进程与前景;最后,对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发展概况和类型行划分进行细致地分析。第三章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消费者行为模型。首先对消费者的行为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次通过对相关数据库的整理分析,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购买行为的前置因素,构建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模型;最后根据研究变量与测量的关系,设计出问卷。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了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服装品牌消费者行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主要是从消费者特征因素、消费者心理过程因素和市场营销策略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第六章是基于第四和第五两章的研究结果,从营销组合策略的7P理论出发,提出可供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参考的发展建议。笔者得出如下结论:(1)从产品属性上看,丰富产品系列,拓宽设计手法。(2)从产品价格上看,进行明确的市场细分,采取合理的价格策略。(3)从促销方式上看,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寻求多元化的推广战略。(4)从店铺地址上看,线下比邻国际大牌,线上入驻电商平台。(5)从有形展示上看,加强展示品牌文化,改善商品组合陈列。(6)从人员要素上看,注重顾客的消费体验,运用“粉丝经济”的带动。(7)从服务过程上看,加强服务人员文化底蕴的培养,提供定制改衣服务。第七章是对全文进行总结,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杜梦瑶[8](2018)在《被展示的区隔:新街口商圈橱窗设计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关于阶层间品味区隔研究的论文,着重探讨文化作为资本在消费社会中与身份建构、身份认同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运用的核心理论是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论”和布尔迪厄的“品味区隔论”。文章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并辅之以量化分析,以南京新街口商圈为个案,商圈内的品牌橱窗设计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档次品牌的橱窗设计内容来分析如何塑造了不同阶层形象与品味的特征,从而展示了阶层间的文化区隔,以及文化资本在市场中隐秘的发挥着主导权。本文采用并列式文章结构,第一、二、三、章,分别分析高端品牌、中端品牌、大众品牌各自的性别形象、职业形象、橱窗空间场景设计,第四章为总结。就橱窗中呈现的形象来说,高端品牌橱窗内展示的形象中修身的裁剪、良好的质地、沉稳的配色,可以看到向古典主义致敬的意味;对于中端品牌橱窗形象来说,由于其消费阶层的体积庞大,内部结构参差,风格上更为多样,在对材质、版型、风格的分析上,我们可以发现中间阶层在形象上处于对上层一种有意识的摹仿,在职业形象的塑造上更多的是表达一种严谨的秩序感;对于大众品牌的橱窗形象来说,其消费者所处的阶层位于社会结构的下部,职业多样而琐碎辛苦,资本的有限性,使得他们把生活的压力转化为在形象上的“求异”,以此来表达对生活的黑色幽默。此外,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消解了物质生产的难题,大规模的生产、快速更迭的时尚,不仅仅是大众,整个社会都沉迷于物的海洋,处于摹仿与追逐之中,橱窗给予他们自我认同与美好生活的希望。但是,阶层之间通过形象、文化品味来获得一种集体身份的确认,而未意识到所谓的形象、品牌是商家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精心建构的。可以说,这种形象文化是整个社会的消费群体与市场在实践活动中共同建构的产物。作为历史的实践产物,也暗含着社会群体对于符合所象征的物质和文化内涵的肯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上级阶层拥有最大的资本处于社会结构的支配地位,同时在形象建构中拥有最大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大众的资本实力最弱,相对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或许可以说,这是一场资本主导的消费群体与市场的互动游戏,在集体的无意识中形象被认可,身份被肯定。因此,橱窗中所塑造的形象、品味,并不具有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准确的来说,并不能成为身份认同的途径。最后,本文认为应该勇于打破消费文化下营造的橱窗幻象,肯定真实生活的意义,努力摆脱资本所建筑的堡垒,做自己内心自由的选择。

赵若彤[9](2018)在《我国服饰橱窗陈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文中指出橱窗陈列起源于欧洲,是服饰销售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至今发展已有100年的历史。服饰的橱窗陈列作为展示服饰的固定舞台,商家通过色彩搭配和各种艺术造型技术,利用橱窗推广服饰,让不动的道具传达服饰语言,让不同的观者读懂服饰语言,这就需要高超的构思、更巧妙的设计和更深厚的文化修养。早年在西方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服饰行业,就兴起了橱窗陈列来提升销售业绩,打造“消费潮流”、“视觉盛宴”,从而使其开始影响全球其他行业,因此,服饰橱窗陈列展示对于服饰行业而言,是其参与市场竞争一种创新的营销理念和竞争手段。目前,我国服饰橱窗陈列在理念上、内容上和方法上仍有效仿国外成功品牌的痕迹,缺少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与中国经济大国、制造大国、消费大国的地位不匹配。豪不夸张地说,橱窗陈列的特色和创新,同样是具有社会和商业影响价效应的,带动业绩销售,建立品牌效应,并实现盈利增长。首先,本文以国内外服饰的橱窗陈列发展现状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橱窗陈列在宣传企业文化、引导公众消费和促进销售中的作用。其次,沿着服饰橱窗发展脉络,以视觉设计学理论为基础,对服饰橱窗设计原则、表现手法和视觉体验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针对国内服饰橱窗陈列存在的问题,从主题定位、色彩搭配、光影效果、道具运用、空间布局和POP广告运用等几方面逐一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分析解决目前服饰的橱窗陈列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商家对橱窗陈列对于服饰销售重要性的重视程度,进一步的强调橱窗陈列对于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性。

刘文涓[10](2017)在《服装橱窗设计的审美内涵研究 ——从女性消费心理角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现在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的需求,而逐渐转向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购物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消费活动,所以商业空间成为了人们进行购物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商业空间中的橱窗陈列是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的首要手段,也是企业能否争取到消费者和夺得先机的重要环节。21世纪,女性消费者已经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在其中“衣食住行”中,女性对于“衣”的投资是远远大于其他物品的投资。这其中原因是跟女性追求“自由主义”分不开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女性已经逐渐从追求”贤妻良母”的主义中解脱出来,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不再被家庭所束缚。女性会通过购买服装来取悦自己,通过装扮自己而变的更加的自信。其次女性在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女性也需要不同的服装来出入不同的场合,比如平时上班时穿的职业装;朋友聚会时穿的礼服;外出运动时的运动装等,因此女性需要购买不同类型的服装来适应不同的场合。从很大程度来说,服装橱窗陈列要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迎合她们的审美情趣。抓住了女性消费者的审美情趣,服装企业也就能在商业竞争中夺得先机。因此根据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设计出符合女性审美的服装橱窗,对于服装橱窗陈列设计来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课题。鉴于女性消费心理在服装橱窗陈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以女性消费的心理角度分析服装橱窗设计的审美内涵。整理和研究服装橱窗陈列与女性消费心理的关系。这对于当今我国橱窗设计业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女性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来分析不同的服装橱窗类型和风格对女性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服装橱窗设计是如何运用女性消费心理来设计橱窗陈列的。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的服装品牌橱窗案例,并针对目前国内服装橱窗陈列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服装橱窗的视觉色彩、灯光、道具、背景等设计元素出发,以女性消费心理与行为为导向,梳理和归纳服装橱窗陈列的审美意涵。本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在未来我国服装橱窗陈列的发展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通过从女性心理角度分析服装橱窗设计的审美内涵的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服装橱窗陈列设计的基础是以营销为目的,运用美学的设计方法来布置橱窗陈列空间,并且服装橱窗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吸引消费者来增加商品购买的几率。2.通过服装橱窗陈列中的颜色、灯光、材料、道具等橱窗要素的设计,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在女性消费心理中。刺激他们最终的购买行为。3.通过女性视角下的服装橱窗设计,得出基于女性消费心理下的服装橱窗展示设计空间的设计原则、形式美、空间综合形式的处理方法以及服装橱窗的设计风格。

二、节日橱窗陈列设计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日橱窗陈列设计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从服装流行的趋势来看橱窗陈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服装流行的趋势与橱窗陈列设计的关系
    1.1 服装流行的趋势
    1.2 橱窗陈列设计
2 服装的流行趋势在橱窗陈列设计中的应用
    2.1 服装的流行趋势对橱窗陈列设计的影响
    2.2 服装的流行趋势在橱窗陈列设计中的运用
3 结论

(2)基于服装品牌形象构建的橱窗设计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装品牌形象概述
二、橱窗设计对构建品牌形象的重要性
三、基于品牌形象构建的橱窗设计艺术
    (一)橱窗的分类
    (二)橱窗的构成元素
    (三)橱窗陈列的原则
        1. 整体和谐统一,符合品牌文化
        2. 合理规划动线,保持更新频率
    (四)橱窗设计的灵感来源
        1. 来源于品牌的文化要素
        2. 来源于品牌的产品设计要素
        3. 来源于季节或节日
        4. 来源于历史文化元素
        5. 来源于时尚流行趋势
    (五)橱窗设计的手法
        1. 无道具橱窗
        2. 场景式橱窗
        3. 动态橱窗
结语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空间嬗变与秩序重建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上海街道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为什么是街道?
        (二)为什么是上海的街道?
        (三)文学书写的“街道意识”
    二、文献综述
        (一)对“街道”的研究
        (二)对“现代上海街道”的研究
    三、研究价值、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双重嬗变:街道转型与文本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上海旅行与街道书写
        一、引入旅行视角
        二、旅行视角下的上海街道
        三、街道差异体验的书写
    第二节 上海街道的现代转型及其悖论
        一、转型的前奏:街道政治的发生
        二、转型的措施:填浜·拆城·越界
        三、悖论的表征:空间殖民主义
    第三节 街道与现代文本的空间构成
        一、现代文本空间的生成
        二、文本空间生成与更迭的文化机制
        三、文本空间中的人物位移
    第四节 文本叙事中的街道经验
        一、身体在场与感官世界
        二、街道速度与文本节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街道与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街道秩序与日常的逻辑
        一、时空变形中的都市日常
        二、权力下移与被规训的日常
    第二节 日常之“变”:街道空间的欲望化表达
        一、生活物欲化:街道的消费空间属性
        二、狂欢审美:作为娱乐空间的街道
        三、情感公开:两性关系的“街道叙述”
    第三节 荡马路:街道的日常实践和审美体验
        一、日常实践
        二、审美体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摩登与革命:左翼话语中的上海街道
    第一节 北四川路与左翼文化中心的崛起
        一、东洋风·平民气·“半租界”
        二、北四川路左翼文化空间的形成
        三、改造与同化:左翼文化空间的巩固
    第二节 左翼文人的双重街道体验
        一、摩登街道与左翼“新感觉”
        二、底层书写与街道阶级化
    第三节 街道挪用:左翼文人的街头革命
        一、革命的准备:走向街头
        二、革命的开始:“街上人”的革命启蒙
        三、革命的形式:飞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四、南京路:革命的记忆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与身体:走在街上的女性
    第一节 “见或不见”:女性身体与女性空间
        一、“藏之不见”:传统女性空间的形成机制
        二、看街:女性身体的“视觉突围”
        三、街道:“新”女性空间
    第二节 街道与女性身体的再发现
        一、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身体
        二、女性身体的自我发现
        三、性别共谋:革命化的女性身体
    第三节 街道上消失的身体——对1936年妇女节游行的考察
        一、游行、身体与街道的空间转变
        二、女权还是国族?
        三、“为国献身”:女人还是中国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表论文

(5)聚碳酸酯材料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服装橱窗及应用材料
    2.1 橱窗发展
    2.2 橱窗价值
        2.2.1 商业价值
        2.2.2 社会价值
    2.3 服装橱窗概述
        2.3.1 陈列形式分类
        2.3.2 陈列内容分类
    2.4 服装橱窗材料
        2.4.1 应用材料现状
        2.4.2 聚碳酸酯概述
        2.4.3 聚碳酸酯在服装橱窗中的应用优势
第3章 聚碳酸酯材料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功能性应用
    3.1 展示应用
        3.1.1 展示定义
        3.1.2 展示应用分类
    3.2 围合应用
        3.2.1 围合定义
        3.2.2 围合应用分类
    3.3 装饰应用
        3.3.1 装饰定义
        3.3.2 装饰应用分类
第4章 聚碳酸酯材料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艺术性体现
    4.1 聚碳酸酯材料艺术表征
        4.1.1 质感体验
        4.1.2 色彩表现
        4.1.3 形态构成
    4.2 聚碳酸酯材料改造
    4.3 聚碳酸酯材料艺术表征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体现
        4.3.1 质感语义:异质同感
        4.3.2 色彩空间:气氛营造
        4.3.3 装置思维:橱窗艺术
第5章 聚碳酸酯应用于服装橱窗的设计实践
    5.1 设计构思
        5.1.1 设计思路
        5.1.2 设计灵感
    5.2 设计过程
        5.2.1 装置艺术
        5.2.2 质感多样化
        5.2.3 空间联系
    5.3 实践过程
        5.3.1 材料选取及预处理
        5.3.2 实验设备
        5.3.3 组件成型及装配
第6章 总结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浅谈紧贴生活方式的橱窗陈列(论文提纲范文)

“物质+精神”是对生活方式充分的体现
结语

(7)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据库相关文献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
        1.4.1 时间范围的界定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2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发展现状
    2.1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含义
        2.1.1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概念界定
        2.1.2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特点
    2.2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发展概况
        2.2.1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发展进程
        2.2.2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发展前景
    2.3 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发展现状
        2.3.1 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发展概况
        2.3.2 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类型划分
3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构建
    3.1 消费者行为理论
        3.1.1 消费者行为的定义
        3.1.2 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3.1.3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
    3.2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构建
        3.2.1 模型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
        3.2.2 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购买行为的前置因素
        3.2.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2.4 变量设计与测量方法
    3.3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消费者行为调研方法
        3.3.1 问卷设计
        3.3.2 样本选择与抽样方法
    3.4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分析方法
        3.4.1 交叉分析
        3.4.2 卡方检验
        3.4.3 独立样本t检验
        3.4.4 单因素方差分析
        3.4.5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3.4.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4.1 消费者特征因素分析
        4.1.1 以性别划分消费者层次
        4.1.2 以婚姻状况划分消费者层次
        4.1.3 以年龄划分消费者层次
        4.1.4 以学历划分消费者层次
        4.1.5 以收入情况划分消费者类型
        4.1.6 以职业划分消费者类型
    4.2 消费者心理过程因素分析
        4.2.1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购买动机特征
        4.2.2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信息收集特征
        4.2.3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认知情况特征
        4.2.4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购买意愿特征
    4.3 市场营销策略因素特征分析
        4.3.1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市场营销因素偏好特征
        4.3.2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产品属性偏好特征
        4.3.3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产品价格偏好特征
        4.3.4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促销方式偏好特征
        4.3.5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地点偏好特征
        4.3.6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有形展示偏好特征
        4.3.7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人员要素偏好特征
        4.3.8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服务过程偏好特征
    4.4 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分析
        4.4.1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购买类型特征
        4.4.2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购买频率特征
        4.4.3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购买数量特征
        4.4.4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的购买金额特征
5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消费者心理过程影响因素
        5.1.1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购买动机影响因素
        5.1.2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信息收集影响因素
        5.1.3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认知情况影响因素
        5.1.4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购买意愿影响因素
        5.1.5 小结
    5.2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饰品牌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5.2.1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饰品牌购买类型影响因素
        5.2.2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饰品牌购买频率影响因素
        5.2.3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饰品牌购买数量影响因素
        5.2.5 小结
    5.3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品牌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
        5.3.1 消费者特征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5.3.2 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5.3.3 市场营销策略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5.3.4 小结
6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发展策略分析
    6.1 基于产品属性(Product)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发展策略
        6.1.1 丰富产品系列
        6.1.2 拓宽设计手法
    6.2 基于产品价格(Price)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发展策略
        6.2.1 进行明确的市场细分
        6.2.2 采取合理的价格策略
    6.3 基于促销推广(Promotion)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发展策略
        6.3.1 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
        6.3.2 寻求多元化的推广战略
    6.4 基于店铺地址(Place)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发展策略
        6.4.1 线下比邻国际大牌
        6.4.2 线上入驻电商平台
    6.5 基于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发展策略
        6.5.1 加强展示品牌文化
        6.5.2 改善商品组合陈列
    6.6 基于人员要素(People)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发展策略
        6.6.1 注重顾客的消费体验
        6.6.2 运用“粉丝经济”的带动
    6.7 基于服务过程(Process)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发展策略
        6.7.1 加强服务人员文化底蕴的培养
        6.7.2 提供定制改衣的服务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7.1 研究局限性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中式服装品牌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II: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8)被展示的区隔:新街口商圈橱窗设计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
    三、问题与方法
    四、主要理论框架
第一章 “荣誉生活”—高端服饰品牌的橱窗设计分析
    第一节 性别形象:古典的共性
    第二节 职业形象:作为荣誉的“闲”
    第三节 场景设计:区隔与思辨
    小结:可见与不可见
第二章 “矫饰生活”——中端品牌的橱窗设计分析
    第一节 性别形象:模仿策略
    第二节 职业形象:白领的秩序
    第三节 场景设计:生活细节的深意
    小结:中产阶级的示范作用
第三章 “仿像生活”——大众品牌的橱窗设计分析
    第一节 性别形象:求同与求异
    第二节 职业形象:“杂领”的万花筒
    第三节 场景设计:物的快感
    小结:边界的消解
结语
    一、被展示的身体
    二、性别策略
    三、自由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服饰橱窗陈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橱窗陈列发展现状
    1.5 橱窗陈列设计的现实意义
        1.5.1 橱窗陈列对企业品牌文化的作用
        1.5.2 橱窗陈列对引导消费的作用
第二章 橱窗陈列的概述
    2.1 服饰橱窗陈列
    2.2 橱窗的起源与发展
    2.3 橱窗分类及分类原则
        2.3.1 橱窗空间分类
        2.3.2 橱窗表现手法分类
    2.4 橱窗陈列设计原则
第三章 橱窗陈列设计的艺术手法
    3.1 橱窗陈列的主题选择
    3.2 橱窗陈列的色彩组合
    3.3 橱窗陈列的光影效果
    3.4 橱窗陈列的道具应用
        3.4.1 道具的分类
        3.4.2 道具的运用
    3.5 橱窗陈列的空间布局规划
    3.6 橱窗陈列的POP运用
        3.6.1 海报的“视觉效应”分析
        3.6.2 POP海报的视觉表达主旨分析
第四章 国内橱窗陈列存在的问题
    4.1 橱窗陈列氛围细节的忽视
    4.2 橱窗陈列各个元素缺乏整体规划
    4.3 橱窗陈列设计单一,展示内容更新较慢
    4.4 橱窗陈列的色彩利用率较低
第五章 国内橱窗陈列问题解决方案
    5.1 加强主题性表现
    5.2 加强色彩组合
    5.3 注重光影效果
    5.4 加强道具运用
    5.5 注重空间布局的规划
    5.6 强化POP的运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服装橱窗设计的审美内涵研究 ——从女性消费心理角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服装橱窗设计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服装橱窗设计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服装橱窗设计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服装橱窗设计的分类
        一、从陈列类型上分
        二、从结构总类上分
    第四节 服装橱窗设计的功能
        一、物理功能
        二、心理功能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解读女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第一节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基本概念
        一、消费心理的概念界定
        二、消费行为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女性对服装橱窗陈列设计的心理认识过程
        一、感觉的概念
        二、感觉对女性顾客购物的影响
        三、知觉的概念
        四、知觉对女性顾客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女性消费群体心理特点
        一、追求流行和爱美心理
        二、情感性心理
        三、攀比炫耀心理
        四、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自尊
        五、购买商品挑剔和喜爱折扣商品和赠品
    第四节 女性消费群体购买过程中的行为分析
        一、购买行为主动性
        二、注重商品形象和情感特征
        三、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服装橱窗设计与女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关系
    第一节 服装橱窗设计对女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一、服装橱窗设计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二、服装橱窗设计对女性消费心理的影响
        三、服装橱窗设计引导女性消费者的心理方法
    第二节 女性消费心理特征在服装橱窗设计要素中的表达
        一、构图因素对女性消费者的影响
        二、视觉色彩对女性消费者的影响
        三、橱窗灯光对女性消费者的影响
        四、服装橱窗中装饰道具的运用
    第三节 女性情感体验在服装橱窗陈列空间中的发展趋势
        一、突出陈列美感,淡化商业气息
        二、营造形式的个性化
        三、新科技的运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从女性心理角度分析名牌服装橱窗设计
    第一节 例外服装橱窗设计
        一、例外品牌简介
        二、从女性心理角度分析例外服装橱窗设计
    第二节 普拉达(Prada)服装橱窗设计
        一、普拉达(Prada)简介
        二、从女性心理角度分析普拉达(Prada)服装橱窗设计
    第三节 古驰(Gucci)橱窗设计
        一、古驰(Gucci)简介
        二、从女性心理角度分析古驰(Gucci)服装橱窗设计
    第四节 路易·威登(Louis·Vuitton)橱窗设计
        一、路易·威登(Louis·Vuitton)简介
        二、从女性心理角度分析路易·威登(Louis·Vuitton)服装橱窗设计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从女性心理角度分析服装橱窗设计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致谢

四、节日橱窗陈列设计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服装流行的趋势来看橱窗陈列设计[J]. 陈单于,刘晶. 西部皮革, 2022(02)
  • [2]基于服装品牌形象构建的橱窗设计艺术[J]. 马骜,信玉峰,邱国鹏. 黄山学院学报, 2021(06)
  •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空间嬗变与秩序重建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上海街道书写[D]. 童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5]聚碳酸酯材料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介入研究[D]. 高赟. 西南大学, 2020(06)
  • [6]浅谈紧贴生活方式的橱窗陈列[J]. 金泳萱.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11)
  • [7]武汉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服装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周凤瑶. 武汉纺织大学, 2019(01)
  • [8]被展示的区隔:新街口商圈橱窗设计个案研究[D]. 杜梦瑶. 南京大学, 2018(05)
  • [9]我国服饰橱窗陈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D]. 赵若彤.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10]服装橱窗设计的审美内涵研究 ——从女性消费心理角度探析[D]. 刘文涓. 苏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浅谈假日橱窗陈列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