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运用心理学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运用心理学原理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南[1](2021)在《心理学原理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在大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可以更科学地教书育人,提高大学教育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原理很多,该文主要涉及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等五个方面。

郑敏[2](2021)在《“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是高中语文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是新课改成果在现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因此,贯彻落实该任务群的意义重大,特别是针对过去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转变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而轻实践的状况,二是有利于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有鉴于目前该学习任务群是在2017年底出台的新课标中提出,在现行的高中三个年段全面而完整的推行时间还不足一轮,所以真正普及程度还不够广,甚至有些学校对其重视不够,还未全面开展该任务群学习。而且,目前学界针对“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研究还较少涉及该任务群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这也是我们以“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为研究对象,结合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试图为该任务群的教学推进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助于达成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相关阐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在查阅相关书籍,梳理文化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内容,从“当代”“参与”二词入手,尝试阐述“当代文化参与”的概念;二是由时代性、语文性、实践性、适切性、综合性五个方面展开,阐述“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特点;三是对“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相关阐述,这部分内容围绕“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在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三个方面展开与之相关的阐述。第一部分是对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当代文化参与”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这部分内容围绕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该任务群的教学策略提供现实依据。第三部分是“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在对该任务群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相关内容,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王玉萍[3](2021)在《初中生数学记忆能力的培养途径与策略的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两所蒙语授课学校为例》文中指出记忆是人们进行思维、思考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记忆是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培养和形成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最直接的途径,具有良好的数学记忆能力是培养其他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多种思想观点的记忆联系起来会形成新的思想与观点,这是至关重要的。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是从具体运演阶段过渡到形式运演阶段的重要时期。初中生数学记忆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数学成绩以及学生灵活使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搜集相关文献从而确定研究思路,构建论文框架。其次使用调查研究法、师生访谈法在内蒙古市级和旗(县)级两所蒙语授课学校进行相关调查得到了如下结论:(1)记忆数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2)市级初三学生数学记忆能力“基本达到及格水平,但灵活记忆能力较差”。(3)旗(县)级初中生数学课堂上记笔记的行为明显比其他文科类学科记得少,男生记笔记的总数也低于女生记笔记的总数。最后依据调查结论并结合相关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本文提出了影响初中生数学记忆能力的因素,以及提升初中生数学记忆能力的具体途径与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兴趣与态度。(2)融入背景知识,加深概念理解。(3)通过实践,丰富基本活动经验。(4)反思过程,提高记忆效果。(5)优化学习方案,落实记忆策略。

朱黎慧[4](2021)在《认知法在罗马尼亚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认知法是先进的二语教学法,但在罗马尼亚儿童汉语教学中有关认知法的教学案例却不多。基于此,以Avram Iancu小学为中心,展开了认知法指导的儿童汉语兴趣班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探索认知法指导海外儿童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和效果,为当地汉语教学提供参考。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认知法的基本理论,阐明写作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介绍Avram Iancu儿童汉语兴趣班教学现状,以此探讨认知法运用在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饺子很好吃》为例,从词汇、汉字和语法角度展开了认知法指导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教学过程和结果,结合学生问卷、作业反馈情况和教师访谈数据,证明认知法指导下儿童汉语兴趣班教学效果显着。最后,对认知法指导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并希望本研究有助于认知法在罗马尼亚儿童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推广。

易高颖[5](2020)在《蔡加尼克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新时代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研究蔡加尼克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从研究现状来看,却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蔡加尼克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蔡格尼克效应、契可尼效应)是苏联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蔡加尼克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一件事情没有完成之前,人们会对它保持足够高的注意力,事情结束后大脑张力就会放松,于是迅速忘记。基于蔡加尼克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和要求,可以看出蔡加尼克效应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有其内在理据的,也就是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蔡加尼克效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其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既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贯穿创新发展理念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的客观需要,也是尊重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以促进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之所以是可行的,就在于它既可以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相契合,也可以与当前的课改精神有效契合,而且在高中其他科目的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根据蔡加尼克效应的内在机理和教学原理,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以及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蔡加尼克效应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学习力提升法、留白法和设疑法。

周可[6](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议论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重点。学生在此阶段不仅要掌握议论文基本知识,还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现阶段的议论文教学以单篇教学为主,有效的教学时间与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单篇教学难以兼顾二者。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按照单元形式编排而成,将教材中议论文整合编排为议论文单元,更加易于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文章从单元角度出发,以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研究对象,进行部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单元形式设计议论文教学活动会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议论文文体的知识、体会议论文带来的学习价值。文章采用文献法,整理了单元教学、议论文教学以及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为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采用分析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教材中议论文的编排方式、数量、组合方式和类别等进行分析,梳理单元导语和教材编排理念,制定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是结合了议论文、单元教学、教学设计的内涵界定而成的,并将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单篇教学设计做对比,凸显出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与意义。以部编本教材编写理念、教学论原理、教育心理学原理与系统论原理的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据,制定了部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方案中含有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情境。“点面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中凸显重点;基于“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教学内容突出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全面性;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课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展现了单元教学设计的统筹规划;单元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基于“优选法”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单元教学设计中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避免了议论文教学的枯燥性;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评价设计体现了单元教学设计立足学生发展水平,使教学评价更加具有说服力。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将以上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包含议论文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步骤,并针对此方案提出了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文充分考虑到单元教学设计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契合性,为议论文教学提供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教学设计方案。

揭佳莉[7](2020)在《高中化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结构化教学是指将教材中诸要素以符合系统逻辑的方式联结,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科知识结构的子结构,再通过合理的教学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结构,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层级结构是一种既帮助记忆又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ISM法分析新教材结构得到层级有向图,有助于师生发现结构、学习结构、学习知识间的相关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认为化学知识杂、关联性差、难以形成系统认知结构的问题。本研究是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的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探索高中化学结构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提出一套合适的结构化教学设计模板。首先,结合课标、学情和教况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第二,应用ISM法分析教材结构,科学地掌握教材所呈现的化学知识结构,得到层级有向图;第三,基于层级有向图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第四,进行结构化教学实践探究结构化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检验教学效果,给予形成性教学评价。论文的主要结论是:使用ISM法分析教材结构更有助于教师看到“知识的全貌”,有助于结构化教学的开展;化学学科开展结构化教学能有效降低班级成绩分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认识思路,发展化学学科思维。

杨敏[8](2020)在《小学高学段音乐课学生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锦州市几所小学为例》文中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我们对于音乐的把握都是依靠着听觉来进行的,一切的音乐艺术实践也都依赖着音乐听觉。2011年版的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音乐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会听。”(1)这里的“听”包括了外部器官的听以及内在心理的听,而内在心理上的听即指“音乐内心听觉”。音乐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音乐内心听觉这一概念逐渐被广大音乐教师了解与重视。但是音乐内心听觉与小学音乐教学有什么关系?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这依然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鉴于这一现状,有必要在对一线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内心听觉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反思当下教师教与学生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一种科学的,适于推广运用的音乐内心听觉培养方法。论文将视野集中在小学高学段,以音乐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结合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高学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小学高学段音乐教学现状,找出现阶段小学高学段音乐课中关于音乐内心听觉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更好的实现小学高学段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论文首先从音乐内心听觉的形成原理及特点两个方面论述其含义,其次明确其与小学高学段音乐教学的关系,充分说明在小学高学段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音乐内心听觉的重要性。接着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当前锦州几所小学高学段音乐课堂关于音乐内心听觉的教学现状,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音乐课程理念等对小学高学段音乐课中学生音乐内心听觉培养策略与方法进行探索。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当被贯穿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始末,受到小学音乐教育者的重视。论文结合一线小学音乐课堂,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以音乐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对小学高学段音乐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为此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材料支持。

任宣宇[9](2020)在《初中语文“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教育观念不断进行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思想,继续探索教学的改革方案,就需要不断改善、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课堂导入虽然只有3-5分钟,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进行得好,就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行得不好,就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显然,导入对课堂教学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深深地束缚着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中的重要角色,使学生始终作为被动的接受对象,这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并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课堂导入方法,精心选择课堂导入方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需迫切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初中语文课堂导入为对象,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导入的重要性入手,进一步分析导入的功能和意义,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了解现如今一线语文课堂导入的存在问题,调查发现导入起不到应有的功能和效果,既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后分析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在导入环节中限制了学生的参与。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在第三章吸收借鉴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实践,在充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提出了语文阅读新课导入的新方法,即“小老师”课堂导入法。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顾名思义,“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就是教师把导入的环节交给学生来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预习教材,通过多媒体等方式搜索资料,共同准备导入环节,并推举1-2人做主讲“小老师”,在语文课堂伊始来导入,引导全班学生进入正课学习。这一章不仅解释了新方法的基本概念,还介绍了其形式及应用流程,同时提出了应用这一方法应注意的相关问题。按照文体特点,将“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分为记叙文、文学作品、古诗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五类,具体介绍多种不同的“小老师”导入方式。而后说明了设计这一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和原则,原理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美学原理,原则包括针对性原则、简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以此证明这一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第四章将“小老师”课堂导入法付诸于为时一个学期的实际课堂教学进行检验,重点展示了新方法应用于实践的具体实施案例,从中选择了4个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分别是记叙文、古诗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案例,是将上文分类的导入方式进行具体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小老师”的导入过程,及由导入而影响的教学过程,并对课例进行了分析。在第五章,再次对实验班级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调查,分析出“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起到了促进学生课堂知识掌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转变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甚至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等重要作用。“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力求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一堂课开一个好头,能够最大化地用好45分钟,增强教学的效果。希望研究能为语文教学提供普遍意义上的参考与指导,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有效进行提供帮助。

崔佳[10](2019)在《杜威心理学思想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杜威是身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三大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丰富的研究成果、广泛的研究范围、高深的洞察能力、智慧的人格特征,对后世影响巨大。杜威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20世纪最具原创力和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杜威十分重视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结合,将其心理学思想作为解释和发展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工具。同时,心理学是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以心理学为基础”作为一条“定律”已被广泛接受。心理学与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基础性内在联系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本论文以杜威心理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发生学方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通过纵向逻辑分析,梳理出杜威心理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如何随其心理学思想的演变而发展,为进一步探究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杜威心理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情境内涵和个人特色,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其心理学思想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以杜威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相关着述的核心思想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将杜威心理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分为四个主要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机能心理学时期、教育心理学时期、社会心理学时期。在哲学心理学时期,杜威几乎完全在研究人们是如何认识事物,关注心灵、意识、物质和事物,他将心理学看作是对知识进行研究的独特方法。杜威认为心理学通过假设绝对意识在个体中的实现和显现,最终提供了对现实真实本质的描述。在机能心理学时期,杜威持有一种反分析的论调,反对将行为分析为基本的感觉-运动元素,提出从整体、协调的视角来看待意识和行为,并从目的和功能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在教育心理学时期,杜威因其课程心理学化、教材心理学化和思维与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为世人所熟知。他反对忽视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倡导科学的儿童主体观,提倡以儿童的利益为驱动,平衡社会与个体、教师与儿童、课程与儿童、方法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心理学时期,杜威的入世精神更加强烈,他提出交互心理学,将环境看作有机体行为的一部分,认为环境包含在行为之中,而非仅仅是引发有机体行为的中介。交互心理学反映在个体与社会中的关系为社会可以塑造个体,个体也可以重建社会。杜威心理学思想的演变是一个跳跃性变化的过程,从哲学心理学时期到机能心理学时期,实现了从执着于绝对统一概念到采纳有机统一概念的跳跃;从机能心理学时期到教育心理学时期,实现了从专于理论阐释到涉足教育实验的提升;从教育心理学时期到社会心理学时期,则实现了从学校教育范畴到社会发展范畴的拓展。但杜威心理学思想在关注点跳跃变化的特征下隐藏着一个明显的共性特点,即杜威的心理学服务于教育。杜威始终对教育执着,希望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建立在稳定、有效、健康的教育基础之上,而实现这样的教育发展,与杜威对心理学的兴趣是不可分离的。在杜威心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其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杜威的教育目的观逐渐从关注个体发展到关注社会责任:在哲学心理学时期,主张教育要培育个体的开放性精神;在机能心理学时期,主张教育要推动个体实现潜能;在教育心理学时期,主张教育要促进个体全面生长;在社会心理学时期,主张教育要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杜威的课程观逐渐从关注课程设置到关注课程实施:在哲学心理学时期,课程设置强调体系整合;在机能心理学时期,课程设置强调耦合衔接;在教育心理学时期,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实施课程;在社会心理学时期,倡导以变化的社会秩序为中心实施课程。杜威的教育管理观逐渐从关注内部发展到关注内外互动:在哲学心理学时期,倡导学校为女性提供平等受教育机会;在机能心理学时期,倡导学校发展教育学学科,培训教育专家;在教育心理学时期,强调学校要确保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在社会心理学时期,强调学校要团结公众和社会团体。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心理学原理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学原理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培养自我效能感
2 尊重个性差异
3 激发学习兴趣
    3.1 把学习兴趣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标
    3.2 创新教学活动
4 培养元认知能力
5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5.1 积淀知识
    5.2 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
    5.3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相关阐述
    第一节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概念阐述
        一、文化相关概述
        二、“当代文化参与”的概念阐述
    第二节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特点
        一、时代性
        二、语文性
        三、实践性
        四、适切性
        五、综合性
    第三节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文化自信
        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章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情况调查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学生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了解情况
        二、学生参与该任务群时的合作情况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木情况
        四、学生对该任务群的评价
    第二节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了解不足
        二、教师对“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学缺少研究
        三、“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学困境
        一、“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普及程度不高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不强
        三、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章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学策略实践与评价
    第一节 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水平
        一、改变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二、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注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三、成立“当代文化参与”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立
        一、关注课标,树立全局观
        二、把握“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特点,合理设立教学目标
        三、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设立教学目标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当代文化参与”在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体现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其他资源
        三、与其他任务群组合教学
    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做好合理的计划与安排
        二、创建学习共同体,实行有效小组合作
        三、捕捉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课程价值
        四、充分利用当代互联网的优势
    第五节 教学评价的策略
        一、把握任务群的特点,立足于核心素养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初中生数学记忆能力的培养途径与策略的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两所蒙语授课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师生访谈法
    1.5 研究思路与进度计划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能力
        2.1.2 记忆能力
        2.1.3 数学记忆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加工理论
        2.2.2 格式塔记忆理论
        2.2.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
第3章 初中生数学记忆能力调查分析
    3.1 学生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测试卷的编制
        3.1.4 记忆能力调查分析
    3.2 本科生访谈调查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内容
        3.2.4 访谈调查分析
    3.3 初中教师访谈调查
        3.3.1 访谈目的
        3.3.2 访谈对象
        3.3.3 访谈内容
        3.3.4 访谈调查分析
第4章 初中生数学记忆能力的影响因素
    4.1 兴趣与态度
    4.2 概念理解
    4.3 基本活动经验
    4.4 认知基础
    4.5 数学学习策略
第5章 提升初中生数学记忆能力的培养途径与策略
    5.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兴趣与态度
    5.2 融入背景知识,加深概念理解
    5.3 通过实践,丰富基本活动经验
    5.4 反思过程,提高记忆效果
    5.5 优化学习方案,落实记忆策略
    5.6 有关“无理数”的教学案例
        5.6.1 设计与实施
        5.6.2 教学评价与反思
        5.6.3 教学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数学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关于数学学科记忆能力访谈提纲
附录3 本科生关于数学学科记忆能力访谈提纲
附录4 初中三年级学生数学记忆能力测试题
致谢

(4)认知法在罗马尼亚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认知法研究综述
        1.2.2 罗马尼亚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认知法基本理论
        1.4.1 时代背景与理论介绍
        1.4.2 教学理念
        1.4.3 教学特点
        1.4.4 教学过程
第2章 克鲁日孔子学院儿童汉语兴趣班教学现状
    2.1 克鲁日孔院儿童汉语兴趣班情况概述
    2.2 汉语教师及其教学方法
    2.3 教材使用情况
    2.4 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学生特点分析
第3章 认知法指导的教学实践
    3.1 认知法在教学中的体现
    3.2 教学实录及分析
        3.2.1 词汇教学实录及分析
        3.2.2 汉字教学实录及分析
        3.2.3 语法教学及分析
    3.3 教学实践调查及分析
        3.3.1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3.3.2 教师访谈及分析
    3.4 教学成果分析
第4章 问题、对策与推广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教学方面
        4.1.2 教材方面
        4.1.3 教师方面
        4.1.4 学生方面
    4.2 建议与对策
        4.2.1 教学方面
        4.2.2 教材方面
        4.2.3 教师方面
    4.3 推广方案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蔡加尼克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蔡加尼克效应概述
        1.2.1 蔡加尼克效应的提出
        1.2.2 蔡加尼克效应的内在机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评
    1.4 研究意义
        1.4.1 有助于验证蔡加尼克效应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用性
        1.4.2 有助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1.4.3 有助于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证研究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跨学科研究法
第2章 蔡加尼克效应之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用理据
    2.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蔡加尼克效应的应用情况调查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过程
        2.1.4 调查情况分析
    2.2 蔡加尼克效应之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2.2.1 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
        2.2.2 是贯彻和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客观需要
        2.2.3 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需要
    2.3 蔡加尼克效应之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
        2.3.1 蔡加尼克效应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有效契合
        2.3.2 蔡加尼克效应与当前课改精神可以有效契合
        2.3.3 经验事实的证明
第3章 蔡加尼克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3.1 学习力提升法
        3.1.1 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3.1.2 提供展示机会激发学习动力
        3.1.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2 留白法
        3.2.1 课前设疑
        3.2.2 课中停顿
        3.2.3 课尾“未完成”
    3.3 设疑法
        3.3.1 设疑原则
        3.3.2 设疑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部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单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2.部编本教材对议论文单元的重视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概述
    (一)内涵概述
        1.议论文的内涵
        2.单元教学的内涵
        3.教学设计的内涵
        4.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
    (二)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单篇教学设计的比较
        1.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单篇教学设计的区别
        2.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单篇教学设计相比的优势
    (三)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议论文教学“点面结合”
        2.有利于提高议论文教学质量,有效避免机械重复
        3.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整体性的逻辑思维
        4.有利于学生建构议论文知识体系
        5.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部编本教材编排理念——教学内容版块化,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二)教学论原理
        1.发展教学论的优选法——辩证规划单元教学系统
        2.教学论研究方法新趋势——总体认知学生思维逻辑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原理
        1.人格的意义——满足自我整合,激发探究精神
        2.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教学活动
    (四)系统论原理
        1.语文教育系统论——系统教学,整体发展
        2.教学系统优化理论——单元整体内部优化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1.“点面结合”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思路
        2.基于“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的课型设计思路
        4.单元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设计思路
        5.基于“优选法”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6.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评价设计思路
    (二)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议论文单元教材分析
        2.议论文单元教学学情分析
        3.议论文单元教学目标
        4.议论文单元教学步骤
    (三)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深化议论文单元的教学主题
        2.注意议论文单元内各篇目的衔接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中化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重视结构化教学
        1.1.2 科学认识新教材知识结构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化散为整,构建知识网络
        1.2.2 有利于促进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转化
        1.2.3 有利于增进学生学科理解,提升教学质量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结构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的研究
        2.1.2 国内的研究
    2.2 ISM法在教材分析领域研究现状
3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3.1 认知派学习理论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结构化-定向化教学理论
    3.4 核心概念
        3.4.1 结构与结构化
        3.4.2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
        3.4.3 结构化教学
4 结构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略
    4.1 ISM法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4.1.1 提取关键要素
        4.1.2 确定要素间关系
        4.1.3 求可达矩阵
        4.1.4 求层级有向图
    4.2 高中化学结构化教学的分类
        4.2.1 单元整合类——知识关联结构化
        4.2.2 主题串联类——认识思路结构化
        4.2.3 螺旋上升类——核心观念结构化
    4.3 结构化教学策略
        4.3.1 明确学习目标,构建合理知识网络
        4.3.2 重视图表,学习结构
        4.3.3 聚焦概念本质,追求理解促迁移
        4.3.4 及时反馈、重视形成性评价
5 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5.1案例一:物质的量
        5.1.1 确定教学目标
        5.1.2 绘制层级有向图
        5.1.3 确定教学内容
        5.1.4 教学过程
    5.2 案例二:氮的循环
        5.2.1 确定教学目标
        5.2.2 绘制层级有向图
        5.2.3 确定教学内容
        5.2.4 教学过程
    5.3 案例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5.3.1 确定教学目标
        5.3.2 绘制层级有向图
        5.3.3 确定教学内容
        5.3.4 教学过程
6 实践效果及分析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实施过程
        6.3.1 研究准备
        6.3.2 研究方案
        6.3.3 研究过程
        6.3.4 评分方法
    6.4 研究结果及分析
        6.4.1 结构图成绩结果分析
        6.4.2 后测成绩结果分析
7 研究结论及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层级有向图
    附录2 矩阵转换
致谢

(8)小学高学段音乐课学生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锦州市几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现象启发
        2.实践诉求
    (二)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音乐内心听觉概述
    (一)音乐内心听觉的含义
    (二)音乐内心听觉的特征
        1.音乐内心听觉具有主观性
        2.音乐内心听觉具有主动性
        3.音乐内心听觉具有先导性
    (三)音乐内心听觉形成的原理简述
        1.听觉感知
        2.听觉记忆
        3.听觉想象
        4.听觉内化
三、音乐内心听觉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关系
    (一)音乐内心听觉与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关系
        1.音乐内心听觉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音乐内心听觉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表现水平
        3.音乐内心听觉可以加强小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4.音乐内心听觉可以端正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态度
    (二)音乐内心听觉与小学音乐课堂的关系
        1.音乐内心听觉是音乐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激发的意境之源
        2.音乐内心听觉是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顺利进行的内在需要
        3.音乐内心听觉是音乐知识与技能得以教授的学科基础
四、小学高学段音乐课音乐内心听觉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信息的构建
    (二)问卷整理结果
        1.教师问卷
        2.学生问卷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教师层面
        2.学生层面
    (四)基于调查结果的音乐教学启示
        1.了解音乐内心听觉,理论联系实践
        2.以美育为本,尊重小学生的音乐感受
        3.教学内容与评价重视内化的音乐表现
        4.引导学生将音乐内心听觉运用于音乐实践
五、音乐内心听觉培养方法探索
    (一)内心节奏感训练
        1.节奏律动倾向性
        2.体态律动训练
        3.体态律动教学实例
    (二)内心旋律感训练
        1.运用科尔文手势训练“固定音高”
        2.通过画音乐旋律线增强音乐线性感
        3.科尔文手势教学实例
    (三)内心和声感训练
        1.模唱构唱与积累音程、和弦
        2.结合合唱践行理论
        3.内心和声感的合唱训练实例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初中语文“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一、引起学生注意,调整学习状态
    二、吸引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三、沟通新旧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四、明确学习目的,抓住学习重点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导入调整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课堂导入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导入启发不了学生思考
        (四)课堂导入环节缺乏师生交流
    二、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课堂导入的重视不足
        (二)教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认识不足
        (三)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提出
    一、“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概念介绍
        (一)“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基本概念
        (二)“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形式
        (三)“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具体步骤
        (四)“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具体方式
        (五)“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的注意问题
    二、“小老师”课堂导入法设计的原理
        (一)教育学原理
        (二)心理学原理
    三、“小老师”课堂导入法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简洁性原则
        (三)灵活性原则
        (四)趣味性原则
第四章“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于叙事文阅读
    二、“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于古诗文阅读
    三、“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于说明文阅读
    四、“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于议论文阅读
第五章“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营造了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二、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四、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B: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效果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D:“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效果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10)杜威心理学思想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一)杜威心理学演变阶段的分期依据
        (二)各章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杜威哲学心理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1884-1891)
    第一节 杜威哲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经典哲学传统的影响
        二、近代科学对实验心理学的冲击
        三、彰显统一精神的黑格尔哲学的积淀
    第二节 杜威哲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心理学立场
        二、心理学是哲学领域入门的最佳途径
        三、基于生理学的新心理学
    第三节 杜威哲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的特征
        一、杜威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工具性特征
        二、杜威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形而上学局限性
    第四节 杜威哲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课程整合:心理学与大学课程的融合
        二、价值认可:心理学对高中课程的作用
第二章 杜威机能心理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1891-1896)
    第一节 杜威机能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杜威哲学心理学的困扰及进化论的启发
        二、机能主义社会精神的感染
        三、早期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先驱示范
        四、“反应时”纷争的直接推动
    第二节 杜威机能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对绝对意识的放弃
        二、整体、协调的心理观
    第三节 杜威机能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的特征
        一、杜威机能心理学思想的进化特征
        二、杜威机能心理学思想的行为主义态度
        三、杜威机能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匮乏性
    第四节 杜威机能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协调视角:高中的中介作用
        二、整体视角: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杜威教育心理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1896-1916)
    第一节 杜威教育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杜威机能心理学的实用主义
        二、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余响
        三、“教育实现民主”的指引作用
        四、杜威学校——教育实现民主的实验
    第二节 杜威教育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心理学
        二、课程与教材的心理学化
        三、思维与教学方法的心理化
    第三节 杜威教育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的特征
        一、杜威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儿童利益驱动属性
        二、杜威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实验性属性
        三、杜威教育心理学思想的不成熟特征
    第四节 杜威教育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儿童中心:“学习自由”的心理学宗旨
        二、情境创设:“学习自由”和“教育自由”
第四章 杜威社会心理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1916-1952)
    第一节 杜威社会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国际视野:促进杜威教育心理学的社会转向
        二、信念跨越:从旧个人主义到新个人主义
        三、反思建构:反抗不利于民主的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杜威社会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交互心理: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重建:人类本性与社会演化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 杜威社会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的特征
        一、心理学以历史和社会背景为研究范畴
        二、心理学思想中认识论的超越性
    第四节 杜威社会心理学时期心理学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社会目的: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转向
        二、社会内容:课程设置的社会色彩
        三、社会责任:教育者在社会改造中的担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杜威心理学思想演变的特点
        一、从哲学心理学时期到机能心理学时期:从绝对统一到有机统一
        二、从机能心理学时期到教育心理学时期:从理论阐释到教育实验
        三、从教育心理学时期到社会心理学时期: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发展
    第二节 杜威心理学思想对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心理学影响下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从关注个体发展到关注社会责任
        二、心理学影响下杜威的课程观:从关注课程设置到关注课程实施
        三、心理学影响下杜威的学校管理观:从关注内部发展到关注内外互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运用心理学原理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学原理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王亚南.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1(04)
  • [2]“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D]. 郑敏.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1)
  • [3]初中生数学记忆能力的培养途径与策略的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两所蒙语授课学校为例[D]. 王玉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认知法在罗马尼亚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的教学研究[D]. 朱黎慧.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5]蔡加尼克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易高颖.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部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周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高中化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 揭佳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小学高学段音乐课学生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锦州市几所小学为例[D]. 杨敏. 渤海大学, 2020(05)
  • [9]初中语文“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探索与实践[D]. 任宣宇. 鲁东大学, 2020(01)
  • [10]杜威心理学思想演变研究[D]. 崔佳. 河北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运用心理学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