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戒毒病区的工作特点及护理管理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吴莹玉[2](2020)在《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提高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意识,为临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和实施标准,进一步完善护士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中的职业防护内容。方法1.以“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护士”/“nurse*”、“培训”/“train*”/“education”等为检索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参照检索所得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初步形成条目池。2.便利抽取青岛市某3个辖区内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调查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丰富条目池。3.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包含临床护士、患者及家属和医院行政人员在内的19名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地深度访谈,访谈资料应用Colaizzi法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取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4.运用德尔菲法对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立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进行计算,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初步形成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条目池。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31.31%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经历过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辱骂、威胁、性骚扰、躯体攻击。(2)暴力事件多于白班(67.63%)、有其他同事在场(76.98%)、护士办公室(39.57%)和急诊(61.06%)发生;为首施暴人员多为中年(77.70%)、男性(78.42%)和患者家属(73.38%);施暴主要原因为施暴者素质低(71.22%)、其不合理要求被拒绝(60.43%)和等候时间长(46.76%)等;护士的应对方式主要为耐心解释(79.14%)、忍让回避(53.96%)和求助保安(30.94%);遭遇工作场所暴力后,护士受到的即时影响主要为感到委屈(80.58%)、气愤(77.70%)和工作热情下降(52.52%),且常存在持续影响(62.59%)。(3)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认知水平总体较低,66.67%的护士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76.13%的护士认为“工作场所暴力”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6.76%的护士不认为“工作场所暴力”不值得大惊小怪,95%以上的护士对预防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持肯定态度。(4)49.77%的护士所在医院开展过与工作场所暴力预防有关的培训。3.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共提取暴力识别、应对策略、自我保护、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心理支持和法律法规7个培训需求主题。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4.共20名专家参加体系构建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性分别为95.24%、95.00%。第二轮培训目标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28,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33(P<0.001);第二轮培训内容指标的权威系数为0.803,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63(P<0.001)。最终确立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树立防暴意识、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和熟知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和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及工作坊等。5.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显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目标中,“树立防暴意识”和“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两项指标所占权重最大(0.262),其次为“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和“保持健康心理状态”(0.146),最后为“熟知法律法规”(0.038)。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内容中,“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权重最大(0.547),其次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0.345),最后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0.109)。结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高;本研究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指导临床开展护士防暴能力培训工作。
王蕊[3](2020)在《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现状。2.分析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3.分析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4.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横断面研究。应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223例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中文版(WHO QOL-BREF)进行调查,测评相关指标情况,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现状,分析两者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横断面调查中ZBI总分≥21分,于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再次回科室住院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5例),为避免组间沾染,将研究对象分别安置在同一科室的不同楼层病区,各病区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对照组给予科室常规护理指导,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指导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共8周,每周1次,每次30-60分钟。分别在干预前一天和干预结束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ZBI量表和WHO QOL-BREF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干预前、后两组照顾者各主要指标得分的组间和组内差异,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223例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总分为(40.40±12.66)分,其他两维度得分为:个人负担(23.37±5.54)分,责任负担(9.07±5.49)分。其中52%的照顾者照顾负担处于中度水平,39.5%为重度水平。2.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照顾者焦虑程度、年龄、与患者关系、工作状态、照顾时间、患有慢性疾病、与患者同住、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协助照顾者、患者的自理能力和对疾病知晓情况方面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照顾者的焦虑、患有慢性疾病、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患者自理能力情况可能是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可解释照顾负担总变异的62.5%。3.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与照顾负担及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与其焦虑亦呈显着负相关,照顾负担及各维度与其焦虑呈显着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3例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为(63.94±6.64)分,四个领域得分分别为:社会关系领域(14.04±2.03)分、环境领域(12.25±1.93)分、生理领域(12.02±1.22)分、心理领域(11.98±1.78)分。5.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照顾者焦虑程度、照顾负担水平、年龄、与患者关系、性别、文化程度、照顾时间、工作状态、患有慢性疾病、与患者同住、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协助照顾者、患者自理能力、医疗保障方式和对疾病知晓情况方面存在差别,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照顾者的性别、文化程度、焦虑、照顾负担、与患者同住以及患者自理能力情况可能是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可解释生活质量总变异的63.6%。第二部分:1.两组照顾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照顾负担及各维度与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在认知行为干预前、后两组得分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照顾负担及两维度得分均较前升高,除照顾负担总分外,个人负担与责任负担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照顾负担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得分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照顾负担及两维度得分均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得分差值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照顾负担及两维度得分差值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在认知行为干预前、后两组得分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均较前降低,除生理领域外,心理领域、社会支持领域和环境领域的得分以及生活质量总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得分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均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得分差值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差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较重。照顾者焦虑程度、患有慢性疾病、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患者自理能力情况是照顾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2.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与照顾负担呈显着负相关,与其焦虑呈显着负相关,照顾者负担与其焦虑呈显着正相关。照顾者焦虑程度、照顾负担水平、性别、文化程度、与患者同住以及患者自理能力情况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3.认知行为干预可帮助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认知水平,科学认识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熟悉照顾护理的技能和放松训练的技巧,并学会与人他交流分享,积累照顾经验,减轻了其照顾负担。4.认知行为干预可帮助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胜任自己的角色,提升生活质量,为未来实施临床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员倩倩[4](2020)在《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实施同伴教育,探讨该教育模式对患者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影响,为建立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干预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山东某三甲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两组患者均接受责任护士床旁进行的常规肝癌TACE术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同时给予同伴教育者教育活动,将该组患者按住院时间段分成10个小组,每组5~6人,并将预先筛选、培训的10位同伴教育者与该10个小组进行同期捆绑,负责该小组成员入院后的健康指导和监督,于入院时和干预一月后,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评价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共发放问卷1 1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两组共脱落12例,脱落率10.91%。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基线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同伴教育是否影响肝癌TACE术患者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的情况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子女数、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疾病情况,包括病程、支付方式、有无并发症或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干预前各量表得分情况比较(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焦虑得分分别是9.24±2.15、8.92±2.00;抑郁得分分别是 7.72±1.28、7.54±1.08;自我效能得分分别是 2.13±0.26、2.13±0.24;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分别是20.04± 1.26、20.04±1.40;回避得分分别是14.17±1.27、14.14±1.43;屈服得分分别是9.00±1.67、8.85±1.38,两组干预前各量表得分情况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干预后各量表得分情况比较(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焦虑得分分别是8.22±1.01、8.92±1.40;抑郁得分分别是 7.15±0.99、7.60±1.05;自我效能得分分别是 2.36±0.156、2.21±0.17;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分别是20.85±1.10、19.92±1.40;回避得分分别是13.30±1.53、13.89±1.26;屈服得分分别是7.80±1.38、8.42±1.51,其中观察组焦虑抑郁得分、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和屈服得分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得分、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干预后各量表得分情况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组内得分情况的比较(组内比较)观察组干预前后焦虑得分分别是9.24±2.15、8.22±1.01;抑郁得分分别是7.72±1.28、7.15±0.99;自我效能得分分别是 2.13±0.26、2.36±0.16;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分别是20.04±1.26、20.85±1.10;回避得分分别是14.17±1.27、13.30±1.53;屈服得分分别是9.00±1.67、7.80±1.38,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得分、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和屈服的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干预后自我效能得分、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组内得分情况的比较(组内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得分分别是8.92±2.00、8.92±1.40;抑郁得分分别是7.54±1.08、7.60±1.05;自我效能得分分别是 2.13±0.24、2.21±0.17;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分别是20.04±1.40、19.92±1.40;回避得分分别是14.14±1.43、13.89±1.26;屈服得分分别是8.85±1.38、8.42±1.51。对照组干预后焦虑抑郁得分、自我效能得分、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回避和屈服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癌TACE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自我效能低、应对方式不积极等问题,亟待解决。2.同伴教育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肝癌TACE术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减少负性情绪,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3.同伴教育是持续性的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弥补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的不足,是肝癌TACE术患者临床护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作为患者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
梁雪萍[5](2019)在《综合盆底肌锻炼对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索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出院后的居家生活体验和内在感受,进而了解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身心困扰和自我管理需求。2.探讨综合盆底肌康复锻炼操对直肠癌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干预效果。3.探讨综合盆底肌康复锻炼操对保肛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质性研究2017年5月至9月,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已出院患者19例,并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归纳并提炼主题,深层次探索其出院后生活体验和内在感受。第二部分:量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就诊于天津市肿瘤医院结直肠科病区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术后患者84例。以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期间接受保肛术的43例患者为对照组,在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接受保肛术的41例患者为干预组。在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的基础上,指导对照组患者进行凯格尔运动;指导试验组进行由腹式呼吸、腹部按摩、凯格尔运动、叉腿提肛运动、抬臀提肛运动和腿部运动组成的综合盆底肌康复锻炼操,其中腹部按摩和腿部运动融入了穴位按摩。干预前后应用徐忠法五项十分制肛门直肠功能评价表和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结直肠癌专用生存质量问卷(EORTC QLQ-CR29)评价研究对象肛门直肠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1.质性研究结果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居家体验共包归纳出5个主题:(1)躯体不适困扰:包括肠道障碍症状困扰、化疗反应困扰和睡眠障碍困扰3个副主题;(2)情绪反应复杂:包含焦虑、自卑和内疚情绪3个副主题;(3)角色适应不良;(4)创伤后成长:包括感恩和生命价值再认识;(5)自我管理提升的需要:包括疾病管理提升的需求、情绪管理提升的需求和角色适应提升的需求。2.类实验研究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肛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直肠癌患者功能领域的焦虑、女性性欲较对照组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直肠癌患者症状领域的尿频、便频、腹胀、口干、大便失禁、肛周皮肤疼痛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躯体不适症状、心理负向情绪和社会适应不良等诸多因素使患者身心健康水平低下,居家体验欠佳,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需求较大,提升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居家体验的干预策略,尤其是改善肠道功能障碍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2.融入穴位按摩的综合盆底肌训练方法有助于效改善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功能和情绪状态,从多方位提升其生活质量。
张慧敏[6](2019)在《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健康促进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调查,了解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健康促进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确定自我接纳对应对方式、健康促进行为的预测作用,从而为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接纳问卷、应对方式量表和健康促进行为量表,于2018年6月至2018年10月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的232名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经整理、筛选、编号后,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总分为(41.54±5.27)分,自我接纳因子得分为(20.58±3.12)分,自我评价因子得分为(20.95±2.99)分。(2)不同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得分存在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仍在工作、职业类型、文化程度、居住地、付费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住院期间最主要的照顾者、术后乳房情况、临床分期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年龄(55)、临床分期、文化程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付费方式(公费)、住院期间最主要照顾者(父母)进入了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99.772,P<0.01)。(4)乳腺癌化疗患者应对方式8个维度均分分别为:面对:(2.13±0.44)分,逃避:(1.66±0.64)分,寻求支持:(1.65±0.40)分,姑息:(1.74±0.59)分,乐观:(2.09±0.39)分,宿命:(1.77±0.70)分,情感:(1.44±0.57)分,自我依赖:(1.82±0.38)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与面对、乐观、寻求支持3个维度呈正相关(P<0.01),自我接纳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与逃避、宿命、情感、姑息、自我依赖呈负相关(P<0.01)。(5)乳腺癌化疗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总分为(138.89±21.45)分,各维度均分分别为:人际关系:(2.69±0.38)分,健康责任:(2.71±0.65)分,压力管理:(2.66±0.43)分,营养:(2.68±0.60)分,体育运动:(2.53±0.69)分,精神成长:(2.75±0.47)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1)。(6)分别以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因子作为预测变量,以应对方式8个维度和健康促进行为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发现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因子对应对方式和健康促进行为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1)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因子得分低于国内常模,说明乳腺癌化疗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仍待提高;自我评价因子得分高于国内常模,说明乳腺癌化疗患者能够客观的对自身做出正确的评价。(2)乳腺癌化疗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受年龄、文化程度、付费方式、住院期间最主要的照顾者和临床分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后医务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应针对其影响因素给予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3)乳腺癌化疗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与乐观、面对、寻求支持呈显着正相关,并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水平与逃避、宿命、情感、姑息、自我依赖呈显着负相关,并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4)乳腺癌化疗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与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显着正相关,并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
许珂[7](2017)在《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量性与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将临床护士作为整体来探讨其心理弹性规律特点及高心理弹性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到适用于临床各科室的护士心理弹性一般性规律,为建立我国护士心理弹性常模提供参考依据,填补我国在护士高心理弹性成因研究中的空白,为建立临床护士心理弹性选拔标准、对护理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弹性培训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达到改善我国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维护护理队伍稳定的目的。方法第一阶段: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联合整群抽样的量性研究方法。对重庆市所属的104家医院进行分层,即分为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三层,在每一层中按比例随机抽取医院,最终抽取了1所三级综合医院、2所二级综合医院和1所一级综合医院;然后对所抽取的医院护士进行整群抽样,共纳入250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85份,有效率91.25%。应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弹性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作为测评工具,量性调查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特点。选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对一般资料、各量表得分采取均数、标准差、百分比予以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在各变量上进行差异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各变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第二阶段: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在结合文献回顾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筛选出高心理弹性的护理人员(心理弹性量表得分≥均数+标准差,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得分≤15分,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得分>均数),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s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主题,从而明确护士高心理弹性形成的原因。结果1.护士心理弹性总体状况护士心理弹性的得分范围为10100分,总均分:(63.87±12.96)分,显着低于我国社区人群(65.40±13.90)分。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得分为:坚韧性(31.88±7.28)分,力量(22.32±4.66)分,乐观性(9.67±2.40)分,三个维度均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力量(2.79±0.58)分,坚韧性(2.45±0.56)分,乐观性(2.42±0.60)分。2.护士心理弹性的人口社会学规律特点不同人口社会学变量,即年龄、婚姻状况、生育情况、独生子女情况、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月收入、轮班形式、评奖情况、医院等级、留职意愿、自觉心理弹性程度对护士心理弹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不同年龄的护士心理弹性的乐观性维度差异显着。心理弹性由高到低依次为:30岁以上>2530岁>25岁以下;(2)不同婚姻状况的护士心理弹性的乐观性维度差异显着。已婚者显着高于未婚者;(3)不同生育情况的护士心理弹性的乐观性维度差异显着。已生育者显着高于未生育者;(4)不同独生子女情况的护士心理弹性的坚韧性维度差异显着。非独生子女高于是独生子女的护士;(5)学历对护士心理弹性影响差异显着。心理弹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硕士>本科>中专>大专;(6)职称对护士心理弹性影响差异显着。心理弹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7)不同职务的护士心理弹性比较差异显着。心理弹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教学/责任组长>护士;(8)工作年限对护士心理弹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弹性在总分及坚韧性维度上,由高到低依次为:20年以上>1620年>610年>15年>1115年,在力量及乐观性维度上,由高到低依次为:20年以上>1620年>610年>1115年>15年;(9)月收入对护士心理弹性影响差异显着。超过5000元的护士明显高于低于5000元者;(10)不同轮班形式的护士心理弹性差异显着。只上白班的护士与需轮值中夜班者相比显着较高;(11)不同评奖情况的护士心理弹性差异显着。评奖者的力量、乐观性维度得分显着高于未评奖者;(12)医院等级的差异对护士心理弹性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弹性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一级医院>三级医院>二级医院;(13)不同留职意愿的护士心理弹性差异显着。愿意留职的护士显着高于不愿意留职者;(14)自觉心理弹性程度的差异对护士心理弹性的影响差异显着。自觉心理弹性强者显着高于自觉心理弹性弱者。护士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出生地和受聘形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抑郁、职业倦怠、压力、工作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护士心理弹性的关系护士的心理弹性与抑郁、职业倦怠各维度、压力及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工作满意度及各维度、领悟社会支持及各维度、积极应对呈显着正相关(P<0.01)。4.护士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职务、留职意愿、积极应对、自觉心理弹性程度、抑郁、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格化、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资源、工作状态、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显着预测护士的心理弹性(P<0.01),解释变异率达到35.5%。回归方程为:心理弹性总分=22.361+0.546积极应对-0.287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4.569自觉心理弹性程度+0.108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1.434职务-0.156情感衰竭+0.121个人成就感降低+0.190工作状态+0.397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资源方面的问题+0.143去人格化+1.795留职意愿,回归方程有效(F=115.074,P<0.001)。5.护士高心理弹性形成的原因护士高心理弹性质性访谈得到的主题为:个体内部因素、社会支持和工作环境。其中,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能力、有效应对、自我调节、较高的职业认同感。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领导同事支持。工作环境包括:有效的安全保障、福利待遇和工作的稳定性。结论1.护士心理弹性水平较低,仍需进一步提高。2.人口社会学变量(年龄、婚姻状况、生育情况、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月收入、轮班形式、医院等级、留职意愿、自觉心理弹性程度)对护士心理弹性的影响差异显着。3.抑郁、职业倦怠、压力、工作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对护士心理弹性影响显着,并且抑郁、职业倦怠、压力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工作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4.职务、留职意愿、积极应对、自觉心理弹性程度、抑郁、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格化、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资源、工作状态、领悟社会支持能较好地预测护士心理弹性水平。5.护士高心理弹性形成的原因主要为个体内部因素、社会支持和工作环境。因此,应重视发展护士心理弹性对改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积极意义,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提升护士的心理弹性,使其更好地面对和适应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
刘琳琳[8](2016)在《31例戒毒患者的优质护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讨论并分析戒毒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戒毒治疗的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实施封闭式护理、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等优质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在经过3个月的戒毒护理后,31例患者均戒毒成功,所有患者在戒毒初期均出现戒断综合征,1例患者在戒毒期间出现自杀倾向,经有效护理后治愈。结论在戒毒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用有效优质的手段,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戒毒信心,降低复吸率,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在戒毒中的痛苦。
贾会赞,桑文凤[9](2016)在《艾滋病科护理工作环境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于艾滋病科护理工作环境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进行研究。方法:针对我院的艾滋病科的护理工作患者及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并对护理管理做出改善。结果:实施护理管理前后护士对工作满意度及护理工作环境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经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有临床可比性。结论:医院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周小英,胡小燕[10](2014)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戒毒科出院患者随访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戒毒科出院患者随访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提高出院患者随访率"的活动主题,对影响出院患者随访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出院患者随访率和出院患者的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出院患者的随访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戒毒病区的工作特点及护理管理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戒毒病区的工作特点及护理管理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4.1 行为目标理论 |
4.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回顾研究对象 |
1.2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
1.3 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对象 |
1.4 专家遴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德尔菲法 |
3 统计学分析 |
3.1 问卷调查法 |
3.2 德尔菲法 |
4 质量控制 |
4.1 团队组建 |
4.2 问卷调查 |
4.3 半结构式访谈 |
4.4 专家咨询 |
结果 |
1 文献回顾结果 |
2 问卷调查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 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状 |
3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 培训需求主题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 |
5 咨询专家结果 |
5.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5.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5.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5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6 指标咨询结果 |
6.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6.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的必要性和需求性高 |
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科学性较好 |
3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可靠性较强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内容分析 |
4.1 培训目标 |
4.2 培训内容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3)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技术路线 |
一、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研究工具 |
1.1.4 统计方法 |
1.1.5 伦理原则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
1.2.2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现状 |
1.2.3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1.2.4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1.2.5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照顾负担、焦虑的相关性 |
1.2.6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
1.2.7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1.2.8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1.3.1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现状 |
1.3.2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3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
1.3.4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1.4 小结 |
二、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工具 |
2.1.4 研究步骤 |
2.1.5 干预内容 |
2.1.6 统计方法 |
2.1.7 伦理原则 |
2.1.8 质量控制 |
2.2 结果 |
2.2.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2.2.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评分比较结果 |
2.2.3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 |
2.3 讨论 |
2.3.1 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减轻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 |
2.3.2 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提高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般资料收集表 |
附录2 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量表) |
附录3 世界卫生租着生活质量简表中文版(WHO QOL-BREF量表) |
附录4 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 |
综述 晚期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综述 |
2.1 肝癌TACE治疗及相关概念 |
2.1.1 焦虑与抑郁 |
2.1.2 应对方式 |
2.1.3 自我效能 |
2.2 同伴教育的综述 |
2.2.1 同伴教育的概述 |
2.2.2 同伴教育的国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
2.2.3 同伴教育的国内研究进展及应用 |
2.2.4 同伴教育对癌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脱落标准 |
3.1.4 样本量的计算 |
3.2 研究工具 |
3.3 技术路线图 |
3.4 干预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3.6 统计学处理 |
3.7 伦理原则 |
第四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2 干预前两组组间比较 |
4.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
4.2.2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4.2.3 干预前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4.3 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 |
4.3.1 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
4.3.2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4.3.3 干预后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4.4 观察组组内比较 |
4.5 对照组组内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5.1 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情况分析 |
5.2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得分情况分析 |
5.3 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分析 |
5.4 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自我效能的效果分析 |
5.5 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应对方式影响的效果分析 |
5.6 同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
7.1 研究的创新性 |
7.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综合盆底肌锻炼对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研究意义 |
技术路线 |
一、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居家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工具 |
1.1.3 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
1.2 结果 |
1.2.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1.2.2 直肠癌保肛术躯体症状困扰 |
1.2.3 直肠癌保肛术后情绪反应复杂 |
1.2.4 角色适应不良 |
1.2.5 创伤后成长 |
1.2.6 自我管理提升的需求 |
1.3 讨论 |
1.3.1 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生活体验欠佳 |
1.3.2 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共存 |
1.3.3 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
1.4 小结 |
二、综合盆底肌锻炼对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工具 |
2.1.4 质量控制 |
2.1.5 统计分析方法 |
2.1.6 伦理学说明 |
2.2 结果 |
2.2.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2.2.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基线评分结果的比较 |
2.2.3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评分结果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综合盆底肌锻炼对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 |
2.3.2 综合盆底肌训练对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健康促进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相关概念 |
1.6.1 自我接纳 |
1.6.2 应对方式 |
1.6.3 健康促进行为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2.2.2 自我接纳问卷(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SAQ) |
2.2.3 应对方式量表(Copying-style Questionnaire) |
2.2.4 健康促进行为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II) |
2.3 研究方法 |
2.4 样本量的确定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1.1 乳腺癌化疗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 |
3.1.2 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 |
3.2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现状 |
3.2.1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及各因子得分情况 |
3.2.2 不同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 |
3.2.3 不同疾病特征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 |
3.2.4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得分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
3.3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3.3.1 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3.3.2 自我接纳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 |
3.4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与健康促进行为的关系 |
3.4.1 自我接纳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分析 |
3.4.2 自我接纳对健康促进行为的预测作用 |
第4章 讨论 |
4.1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的现状 |
4.2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人口社会学特点 |
4.2.1 不同年龄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2.2 不同工作状态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2.3 不同职业类型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2.4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2.5 不同居住地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2.6 不同付费方式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2.7 不同婚姻状况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2.8 不同住院期间最主要照顾者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3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疾病相关特点 |
4.3.1 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3.2 不同术后乳房情况患者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4.4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4.4.1 乳腺癌化疗患者应对方式情况 |
4.4.2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
4.5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与健康促进行为的关系 |
4.5.1 乳腺癌化疗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情况 |
4.5.2 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量性与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量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护士高心理弹性形成原因的质性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护士心理弹性发生机制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有关成果 |
致谢 |
(10)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戒毒科出院患者随访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品管圈理论知识培训 |
1.2.2 组建品管圈并确立活动主题 |
1.2.3 分析出院患者随访率低下的原因 |
1.2.3. 1 患者及家属方面的原因 |
1.2.3. 2 护士方面的原因 |
1.2.3. 3 其他方面的原因 |
1.2.4 现状把握和目标设定 |
1.2.5 制订对策并组织实施 |
1.2.5. 1 对策 |
1.2.5. 2 实施随访流程 |
1.2.5. 3 拟定随访询问程序, 如下图。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出院患者随访率 |
3.2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工作质量 |
四、戒毒病区的工作特点及护理管理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D]. 吴莹玉. 青岛大学, 2020(01)
- [3]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王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员倩倩. 山东大学, 2020(02)
- [5]综合盆底肌锻炼对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梁雪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健康促进行为的关系研究[D]. 张慧敏. 南昌大学, 2019(01)
- [7]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量性与质性研究[D]. 许珂.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4)
- [8]31例戒毒患者的优质护理体会[J]. 刘琳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14)
- [9]艾滋病科护理工作环境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J]. 贾会赞,桑文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31)
- [10]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戒毒科出院患者随访率中的应用[J]. 周小英,胡小燕.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