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01年《中华动脉硬化杂志》论文引文分析

1996-2001年《中华动脉硬化杂志》论文引文分析

一、《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6~2001年刊载论文的引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1](2018)在《过度劳动及其经济损失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员工“过劳”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已成为部分员工的工作常态。相较于发达国家在“过劳”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的涉足起步较晚,2000年以后才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并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国内已经有学者围绕着“过劳”的前因变量展开了研究,多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的研究。然而,对于“过劳”所造成的后果,特别是经济损失的量化研究尚处于空白。本文基于这种情况,主要针对“过劳”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展开相关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经济模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对该命题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了总产值法、人力资本法、意愿支付法等具体方法对“过劳”经济损失进行了实证和案例分析。立足于劳动投入的选择,劳动的投入与产出,安全、健康的成本-效益分析,生命的风险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得到以下结论:1.工作效率随工作时间的推移呈“倒U型”曲线员工在上班后的第2个小时达到工作效率的最高点,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下降,且在下班前的倒数第二个小时内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的趋势。而在加班阶段呈现出“倒V”型趋势,在初始一个小时内达到效率最高点后迅速下滑。2.“过劳”及长时间劳动对员工生产率影响很大当身心俱疲的频率达到一月数次及以上时,其对员工生产率的影响是十分凸显的,其总贡献率占到了70%以上。而劳动时间对员工生产率的影响较为复杂,呈明显的“倒U型”趋势。每日劳动时间不足7小时以及超过11小时,员工生产率都会受到显着影响。3.生产率损失占“过劳”经济总损失的比重较大因“过劳”所造成的工资性损失为0.44万亿元。而生产率损失的范围则在0.230.62万亿元。因此,间接经济损失的范围在0.671.06万亿元,所占经济总损失的比重在51.76%62.98%之间,该比重较大。员工因“过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254.45亿元。医疗医药费用和预防费用分别为0.30万亿元和0.31万亿元,而二者所占总损失的比重较为接近。4.“过劳”经济总损失占我国GDP的比重较高“过劳”经济总损失的范围在1.301.69万亿元之间。按照2015年我国GDP规模计算,该比重在1.89%2.45%之间。如果加上“过劳死”、“过劳抑郁”等经济损失的估计结果,该比重应该在1.97%2.58%之间。经多重验证后,尤其是与日本的研究结果比较后,该估计范围是较为合理的。5.我国的“过劳”情况与日本较为接近无论是长时间劳动的分布结构还是劳动时间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还是学者们对“过劳”程度的调研结果,我国与邻国日本的“过劳”情况较为接近的。因此通过与日本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后表明,本研究的估计是较为合理的。但也可以看到,我国员工在“过劳”上的极端表现,例如:“过劳死”、“过劳抑郁”的情况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明显好于日本。6.“过劳”及长时间劳动对经济损失的影响很大“过劳”与经济损失之间呈线性关系,而劳动时间则与经济损失之间呈“倒U型”趋势。当身心俱疲的频率达到一月数次及以上时,其对经济损失的影响是十分凸显的,当每日劳动时间不足7小时以及超过10小时,都会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尤其是每日劳动时间超过11小时其对经济损失的危害很大。

张力仁[2](2017)在《非杓型高血压病脉象特点与踝臂指数、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脉诊是重要的中医临床技术,现代中医均仅以“寸口脉”作为临床脉诊技术。历史上首次出现“独取寸口”的诊法是源自《难经》。寸口脉为桡动脉的部分节段,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部分。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气血周转规律,也是脉气流经的起始点,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具有相关性。非杓型高血压是指夜间血压高于正常,昼夜曲线变浅或消失的一类高血压,昼夜节律失常夜间气血发生明显变化。非杓型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程度、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变化与非杓型高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综述、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包括三个内容,一是非杓型高血压与脉象特点的相关性研究,二是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与脉象的相关性研究,三是非杓型高血压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与脉象的相关性研究。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本部分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综述一 寸口脉诊仪研究进展。介绍了脉诊仪的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脉诊仪研究在国家七五时出现脉诊仪的第一个研究高峰,目前脉诊仪的研究基础与设计思路基本奠基于当时的研究。2000年由于计算机的进步,出现了第二个研究高峰。以下就三个部分对脉诊仪进行说明:第一部分是脉诊仪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第二部分是脉诊仪使用的基本设计原理;第三部分是脉诊仪研究的现况。第一部分可以了解我国脉诊仪的起源是国外的脉搏波研究的原型设备,着重于数据解读不同用来进行脉象分析。国外因为血压计的发明,取代了脉搏波研究的地位,目前西医循环研究的主要指标是血压。原因是脉搏波需要应用波形分析,因此必然会使用到变量换转换器与数据分析公式,这导致了两个步骤中都可能出现干扰,没有血压研究的直观与单纯。但由于中医的脉象不计算罕见与特殊情况下的脉象,基本的就有28种,因此血压不适合作为脉象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说明脉诊仪研究采用的技术。脉搏的波动转换成图像的形式进行分析,七五时期主要使用的采集工具有固态式、液体式、气囊式。脉搏波的分析技术主要是频域分析与时域分析两种。概括的说:频域分析是指波形振幅、时域分析是脉率。脉搏经过变量转换器后会出现波形,事实上这个波形是由两个构面组成的。其中横轴是频率,纵轴是该频率信号的幅度,也就是所谓的频谱图。频谱图的组成是两个构面,因此分析频谱(波形)的时候除了分析时间变化外,还与影响幅度的关键因素有关。因此脉搏波的研究关键在两个变量可以进行转换,这样只要分析其中的一个构面(时域分析或频域分析)就可以获得需要的讯息。分析信号的频率结构,并在频率域中对信号进行描述从时间域变换到频率域,常用的方法是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因此脉搏波研究的原理就是变量转换器研究与变量分析(频域分析或时域分析)。第三部份说明了变量转换器的进展,除了七五时期使用的固态、液态、气囊三种模式以外,目前进展到超声、声音、光电、电磁换能器,因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数据累积,发现传统的变量转换器没有办法一次性如同人手,同时取得脉象在数位形势四个方面的特征。因此研究者认为这与变量转换器的功能不足有关,故改善了变量转换器的功能。其次是分析技术,由于类神经网络技术的成形,配合移动医疗具有的大数据特色,在数据分析方面目前已人工智能研究,让AI自动判断脉象是较前沿的研究。但目前没有大规模的搜集数据,因此人工智能类神经网络的优势尚未凸显。由于笔者是台湾人,对台湾研究进展具有接触管道较多的优势。台湾在脉诊研究上除了与大陆相同想证明中医理论的优势性外,还有建立新的循环理论,认为脉诊的功能是测量能量,采用的是共振方式,分析方法也属于频域分析,但指导的理论具有特殊性。此外,台湾人文社会学领与研究发达,因此哲学与医学史研究人员,对脉诊仪研究也都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目前台湾人文社会领域学者认为,中医理论利用科技取得客观化的可能很小,因为中医的思维模式与科学证据的直接取得具有差异,仅能间接的证明现象可能存在是不能进行实验验证。因此最佳的方式是立足于中医,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重新架构新的以脉象为核心的循环理论。综述二 非杓型高血压的研究概况介绍了非杓型高血压的危害和中医治疗特点。非杓形高血压与中医脉诊的气血运行理论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非杓形高血压代表的气血失和,生物节律丧失的循环障碍,必然可以在中医脉诊中体现。非杓型形高血压是目前高血压研究的冷门领域,目前国内对非杓型高血压研究很少,中医对于非杓型高血压研究集中在时间医学方面。而对于非杓形高血压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探讨较少也不深入,因此本研究的立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临床价值。综述三Apo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概况介绍了 Apo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热点、高血压相关性和中医观点。ApoE基因多态性是目前之代谢方面的特殊发现。本研究组经过文献回顾发现中医在该领域研究很少,因此对于中医诊断是否能够察觉出遗传的脂代谢异常属于未知的领域。本研究在这方面可以提共一个初步的认识,作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的探索。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本部分从文献资料角度回顾独取寸口诊法的发展脉络与历史沿革。独取寸口源于《难经》,《难经》在东汉末年成书,在北宋获得官方认可的地位,首先被校正医书局收录并重新编纂。校正医书局将难经的理论与文字辑入其他医书中,并且校正后的《难经》被选入当时北宋太医院医师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此之前,独取寸口脉诊法是多种脉诊法的其中之一,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历史地位;此后,《难经》的独取寸口脉诊法成为金元四大家的主要脉诊方法,其余脉诊法则较少应用矣。金元明清整整近千年的医学思想都深受《难经》的影响。《难经》独取寸口脉诊法主要根据寸口是人身脉气循环的起止点,以胃气为根本,因此可反映人体的虚实盛衰研究目的是对寸口脉象“独取寸口”的发展脉络在理论方面发现《难经》的学说以《黄帝内经》的内容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难经》选择“独取寸口”目的是为了达到扁鹊脉诊学脉思外揣内的境界,即《难经》关注在临床操作便利性的创新,提出符合中医传统简、效、便、廉特色的创新。但《难经》的缺点在理论与临床操作的过度简化,致理论较为狭隘、临床讯息太少,因此出现“脉证不合”“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问题。这种临床现象与理论不一致的问题,是明清两代脉学研究主要想解决的脉学研究问题。明清医家采用了标准化的原则,进行脉象规范化尝试。现代脉诊科学化研究的核心思想与明清相同。未来突破脉诊研究瓶颈的方向有两个:首先是优秀的顶层设计,结合现代科技方法与中医特色,构建新的脉象理论;其次是搜集临床讯息,验证新脉象理论的临床可靠性、一致性。经过临床数据的搜集,对理论与现象的不一致持续修正,最终才可能获得一个较深入、较全面的新脉学理论,对脉学发展带来革新。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一非杓型高血压与脉象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应用道生DS01-C型脉象采集设备,客观分析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寸口脉象特点,探讨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率与寸口脉象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1月31日124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以道生DS01-C型客观化脉诊仪采集脉象、以西苑医院动态血压室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设备进行血压数据采集。结果:试验总计纳入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24例,其中男性61人(占49%),女性63人(占51%)。年龄分布小于60岁患者有27人(占22%),60岁到80岁73人(占58%),80岁以上有24人(占19%)。平均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5.7±23mmHg,舒张压86.1±13.6mmHg。夜间血压下降率与结脉的相关系数0.26(P=0.03),代脉的相关系数0.286(P=0.01),滑脉的相关系数0.193(P=0.32)。提示当夜间血压下降越多,则结、代、滑三种脉象出现的频率增加。临床研究二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与脉象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应用道生DS01-C型脉象采集设备,欧姆龙动脉硬化测定仪BP-203RPEⅡ测量肢体动脉血压,客观分析非杓形高血压患者的脉象与踝臂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5年1月1日到2017年1月31日124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以道生DS01-C型客观化脉诊仪采集脉象;欧姆龙动脉硬化测定仪同步监测体检人员踝臂指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同时记录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结果:试验总计纳入患者124例。踝臂指数与代脉的相关系数0.294(P=0.01),实脉的相关系数0.318(P=0.00),浮脉的相关系数0.191(P=0.33),弦脉的相关系数0.743(P=0.00),滑脉的相关系数0.287(P= 0.01)。临床研究三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与脉象的相关性目的:应用道生DS01-C型脉象采集设备,探讨非杓形高血压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与脉象的相关性。方法: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5年1月1日到2017年1月31日124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以道生DS01-C型客观化脉诊仪采集脉象,以赛乐奇生物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检测试剂盒(基因芯片法)为检测试剂定性检测全血样本中的ApoE基因分型。ApoE基因分型共计3大类(ApoE2;ApoE3;Apo E4)6种分型。ApoE2含载脂蛋白E2/E2型与载脂蛋白E2/E3型;ApoE3含载脂蛋白E2/E4型与载脂蛋白E3/E3型;Apo E4含载脂蛋白E3/E4型与载脂蛋白E4/E4 型。结果:ApoE与脉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是促脉。促脉的相关系数 0.205(P=0.23)。总之,中医脉象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本研究以非杓形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非杓形高血压患者的寸口脉象特点,以及寸口脉象与踝臂指数、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少、脉象分类较为简单等,以期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提升。

钱爱兵,徐浩[3](2014)在《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文中研究表明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中所收录之19种中医学期刊2004-2012年的发文和引文作为初始数据样本,结合引文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中医学期刊间引用网络、中医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及外文期刊的引用网络进行分析,探讨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的结构和特征。

薛晓芳[4](2014)在《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知识中揭示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等可视化的信息,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军事医学符合一般科学发展规律,军事医学知识的快速增长需要从大量知识中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结构特征。此外,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两型一流发展目标,针对一流的发展目标,需要全面把握国际重要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及其变化趋势,需要对优势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和优秀人才等进行科技评价。这就需要基于定量分析的知识可视化方法来揭示。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基础、不同学科中知识可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关联性,提出了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方法的分类、流程以及流程中各步骤涉及的数学和计算机方法。采用知识可视化方法集成分析、多元统计方法集成分析、知识可视化工具的综合应用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科研机构、研究方向、学科领域和研究团队进行了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较好地证明了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以及部分不足。重点研究内容及结论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教育界和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界的知识可视化概念为“视觉表征应用于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的研究”。发现教育界的研究缺乏可视化作用效果研究,所使用的经典表征方法只是一些图解表示,未形成批量的实际应用范式或工具。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可归纳为利用各种数学和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图表展示,来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知识内部结构特征。其次,探讨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为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将计量学分为统计分析、科学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和揭示知识单元结构特征。知识图谱则是将计量学中揭示知识单元结构特征的系列方法集成的系列软件。最后,提出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概念:运用数学和计算机辅助方法,以图表等直观方式揭示科学技术产出的文献、专利和成果等知识的数量、质量、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方法。研究内容:衡量知识的量化指标、知识的发展规律和知识的结构特征。并归纳了衡量知识的量化指标的10种常用科学技术指标和7种常用科学计量指标。研究对象:作者/发明者、关键词(主题词)、期刊、学科、引用作者、引用文献、引用期刊、机构、国家/地区和时间等。第二部分:方法和工具研究。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分为统计类、数学模型类和结构特征类。系统梳理了知识可视化流程,统计类和数学模型类知识可视化流程为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步骤。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的流程为数据检索、数据清理、选择知识单元、构建知识单元关系、数据标准化、数据简化、可视化和解读七个步骤。总结各步骤涉及的方法,其中构建知识单元关系的二维、三维或多维共现是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揭示研究对象的社会关系结构、概念结构、知识结构等的重要手段。将常用集成工具分为统计分析软件、社会网络软件和专业软件,并描述各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根据数据处理需求和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需求选择了本论文试验研究中使用的TDA、TI、BICOMB、SPSS和CiteSpaceII软件和相关方法。第三部分:应用和实证研究。首先,根据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分析,将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按照目的、功能和内涵进行分类。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目的分为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中的知识可视化应用,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功能分为统计类、关联网络类、结构空间类和路径决策类知识可视化。统计类包括科学技术指标、科学计量指标、科学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以及一维知识单元数量等的统计。关联网络类是知识节点之间的属性连接关系。结构空间类是从知识的位置关系角度,揭示研究对象在知识空间中的结构。路径决策类是在关联网络类和空间结构类知识可视化基础上加入时间的动态分析考量。将常用内涵分为研究机构、科研方向、研究领域和科研团队知识可视化。然后,针对军事医学机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全军医院为例,基于全军医院的SCI文献和TI专利数据,得出全军医院的研究方向及其随时间变化、军内医院合作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外单位合作的原因、重要作者之间的可能合作/竞争领域以及领域的潜在快速发展可能。证明了词共现、机构合作、作者合作、词共现与时间以及机构合作与时间知识单元关系方法能够进行军事医学机构知识可视化研究。但专利地图与专利技术词条共现聚类相比较,专利技术词条共现聚类更适合军事医学机构重要专利技术的领域划分。然后,针对军事医学研究方向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国际重要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为例,分析了这些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随时间变化,并与情报调研结果比较,证明了基于SCI论文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能够揭示军事医学的研究方向,但还需要增加非英语文献和专利数据的知识可视化揭示才更完善。然后,针对军事医学科研领域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睡眠剥夺领域为例,分析了睡眠剥夺领域的子领域分类、子领域方向随时间变化,领域突现词,重要机构合作、重要作者合作和重要研究基础。证明了主题词共现方法能较好的进行子领域分类,突现词能够揭示领域中的突发研究方向和技术,文献共被引能够揭示领域的重要研究基础。最后,针对军事医学研究团队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为例,分析了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成员、与外部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团队子结构以及团队的重要研究基础。证明了作者合作网络可揭示研究团队的内部结构,文献和期刊共被引能揭示科研团队的重要研究基础。H指数能够评价研究团队和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但还需要增加发表文献的期刊评价指标、文献的同行评议分值(如f1000分值)以及专利强度指标(如Innography的专利强度分值)等质量评价指标。

宋秋容[5](2014)在《基于世界儿童医院的发文分析儿科学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解现代儿科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本课题选取最具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收录的儿童医院的发文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分析,显示国内外儿童医院专科医疗模式的发展,揭示出整个国内外儿科研究的起源及研究性质、形式、内容,及此类文献对后现代儿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PubMed收录的以有关儿童医院为机构发表的文章进行儿童医院产文量、机构、国别、期刊、疾病谱、语种、主题词等指标分析。结果: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以儿童医院为机构的发表的文献共有128849篇,其中美国71701篇,澳大利亚11741,加拿大7481篇;城市分析中美国波士顿26754篇,美国费城9541篇,美国辛辛那提8801篇。国内4627篇,其中中国台湾939篇,浙江省770篇,上海市728篇,北京606篇,重庆市542篇。机构分析中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发文13281篇,圣路易斯大学儿童医院发文6726篇,哈佛医学院6685篇。科室分析中儿科排名第一,发文18294篇,儿童医院医学中心排名第二,发文4879篇,病理科排名第三,发文1825篇。发表语种统计中英文126390篇、中文1684篇、日文497篇。疾病分析中神经系统疾病发文22392篇、先天性异常疾病17108篇、心血管疾病15272篇、肿瘤发文14189篇、呼吸道疾病发文13612篇。出版类型分析中综述20910篇、病例报告20435篇、临床实验8206篇。主题词分布分析中队列研究24365篇、预后分析14952篇、肿瘤14231篇。发表期刊排名分析中J Pediatr Surg(美国小儿外科杂志)2857篇、Pediatrics(小儿科杂志)2383篇、J Pediatr(儿科学杂志)1944篇。中文期刊分析中zhonghua Er Ke Za Zhi(中华儿科杂志)480篇、Zhongguo DangDai Er Ke Za Zhi(中国当代儿科杂志)374篇、Zhonghua Yi Xue ZaZhi(中华医学杂志)100篇。最早发文年为1841年巴黎儿童医院发文。结论:通过对国内外儿童专科医院发文分析,显示中外儿科学领域专家的科研水平,揭示儿童医院发文分布特点,反映其对儿童系统疾病科研领域的研究范畴,以此来反映儿科学发展的渐进历程,为我国儿科学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显示儿科医院成长状况,以及儿科学专家学者队伍的壮大过程,并力图揭示各地区科研机构研究力量的变化情况。

赵丙军[6](2013)在《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文中指出力量是人体维持正常工作生活状态、提升生命质量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基本素质,更是竞技运动员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根本保障。力量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持、提高各类人群的力量能力或延缓其衰退的速度,以满足人们提高工作绩效、生活质量和运动成绩的社会需求,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则有赖于科学研究人员对力量训练科学规律的持续探索和实践。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历经了百年发展历程,生产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对人们深刻地认识力量训练的本质规律,探索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手段,提高运动成绩和生命质量,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盛赞力量训练研究的同仁们为人类知识宝库的丰富和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力量训练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特征和规律的挖掘与总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力量训练科学研究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和把握,不仅有利于人们了解国外力量训练科学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洞悉相关知识的增长演化规律,透视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热点前沿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我国力量训练理论方法体系,为我国力量训练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和创新提供新思路,并可为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科研规划提供参考借鉴。因此,以知识网络理论、科学动力学理论、科研合作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运用科学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借助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功能,对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海量科技文献(论文)进行全景式扫描,进而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探索其结构形成与演化的特征及动力因素,识别对领域发展贡献突出的个体和群体要素,无疑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历经百年目前正处快速发展期,研究成果的国家/地区分布、作者分布、学科分布、机构分布等均具集中与离散并存的非均衡特征。(2)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由知识主体网络、知识载体网络和知识本体网络所构成,其实质分别是科研合作网络、知识传播网络和知识内容网络;不同类型(层次)知识网络构成要素自身规模的扩张均遵循指数增长规律。(3)不同类型(层次)的知识网络,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视角考察,多为具有小世界性质,且正处向无标度网络演化过程之中的SED网络。网络中长程链接的建立、网络规模的加速增长和节点间建立链接时随机选择与优先选择取向的共存,是其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共同遵循的过程机制,但驱动网络演化的动力异同并存。(4)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网络和知识载体网络基本遵循“孤岛型——双核型——单核心复杂网络——多中心复杂网络”的路径演化,而知识本体网络则沿“单核心复杂网络——双核心复杂网络——多中心复杂网络”的路径演进。(5)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机体对抗阻力量训练的反应与适应这一主轴展开,并分化出众多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研究主题。主题间呈现为重点相对突出,涉及范围广泛的特点,且仍处不断分化与融合过程之中。不同视角、不同时段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前沿论题既有一定的重叠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具有发展性和递进性,整体上因循水平演化、垂直演化和协同演化3种演化模式演进。

乐露露[7](2013)在《国内分子生物学知识图谱的构建及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生的学科,仍然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学科背景迥异的科学家从各自的知识领域出发,对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不断探索,由单一分析转向综合分析,去研究生物的多样性与生命本质的一致性。许多学者在反思中提出了学科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如相互交流合作太少、重复研究、学科成熟程度与独立性等。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梳理一下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脉络。本研究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方法,包括引文分析方法、共引分析方法(作者共引分析、文献共引分析)、词频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相辅,将定量分析结果与前人定性研究的结论相比较,以验证结论的有效性。并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深入阐释本选题的定量分析结果。本研究首先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分子生物学各领域进展两方面对分子生物学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继而介绍了研究所使用的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数据来源以及使用的软件,绘制出基于作者共引分析与词频分析的分子生物学学科结构知识图谱。通过被引频次我们确定了对分子生物学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作者群体,经过系统聚类,这些高影响力作者被分为五个研究团体,每个研究团体的研究方向分别对应于分子生物学的五个主要的学科分支:基因的重组、克隆和表达,基因序列和基因工程技术,DNA损伤和蛋白质研究,基因组学及其技术,蛋白质组学及其技术。尽管聚类将研究团体加以区分,但是研究团体的内部结构都比较松散。我们对每个学科分支领域及其代表人物作进一步探讨,认为龙建银、隋广超、欧阳立明、茹炳根和冯小黎所组成的研究团体具有最重要的地位,这五位学者可以说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我们发现,北京是整个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重要的研究阵地。为了确定分子生物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验证已有的对分子生物学前沿领域的界定的准确性,我们基于文献共引分析和词频分析绘制出分子生物学主流研究领域知识图谱,提取出了分子生物学13个前沿研究领域,分别是: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基因工程;中国癌症现状及防治;糖尿病肾病防治;植物的基因和蛋白质研究;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线粒体与细胞凋亡;PCR技术、DNA指纹图谱;酶活性测定、电泳技术;酶基因;金属硫蛋白;基因过表达;慢性阻塞性肺、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防治。我们追踪每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绘制了论文发表的年代分布,列出了初始文献和最有影响的文献,对分子生物学的主流研究领域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展示。根据普赖斯对高产作者的界定,我们筛选出150位高产作者,绘制出由9个子网络组成的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的知识图谱。子网络间独立性较强,没有相互联系,形似孤岛。由肖志强、陈主初、李建玲、张鹏飞等组成的子网络被确定为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的中心子网络。尽管该子网络有着较高的合作活跃度,但是它没有起到联系其他子网络的作用,因此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中心。网络的密度值表明分子生物学的合作网络比较松散。合作网络中度中心性最高的作者是周鸣和肖志强,根据度中心性,我们确定了每个子网络的核心作者。同时,我们发现作者的论文产出与度中心性数值之间是显着相关关系,这表示大多数的高产作者在分子生物学的合作网络中也是非常活跃的。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我们得出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的合作领域主要有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和基因治疗、基因的序列和功能、基因的表达、蛋白质组学等的结论,并对各个子网络的合作领域进行了探讨。

徐浩,钱爱兵[8](2012)在《我国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所收录之24种内科学核心期刊2004-2008年的发文及引文数据为样本,结合引文分析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内科学期刊间引用网络、内科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及外文期刊的引用网络进行分析,探讨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屈湘玲[9](2012)在《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就一直处于进行时,从1978年算起,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期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思考期(1978-1992),第二阶段的探索期(1993-2002),第三阶段的实践期(2002—至今),到了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更是被推入了如火如荼时期。期刊,文化阵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体制改革的不可逆挡之势推向市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务院分别下文就期刊体制改革出台了相关的意见与政策。2009年4月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针对期刊的改制特别指出:制定经营性报刊转制方案,推动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逐步实行转制。这表明,期刊的转制也将拉开序幕。位于中国版图中部的湖南文化大省,其科技期刊数量为122种,占全国科技期刊的2.56%(到2007年底,我国大陆的科技期刊已经达到约5100种),涉及行业众多、主办单位复杂,用专家的话概括就是小、散、弱。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牵一发势必动全身,故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改制得到业内业外人士的一致关注。本文从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并借鉴国外科技社团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改制中的路径观察与思考。

严新杰[10](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提出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二、《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6~2001年刊载论文的引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6~2001年刊载论文的引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过度劳动及其经济损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过劳”问题的严重性
        1.1.2 “过劳”问题研究的必然性
        1.1.3 “过劳”经济损失研究的必要性
    1.2 “过劳”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1.2.1 概念的内涵外延
        1.2.2 易混概念的匡清
        1.2.3 “过劳”的分类特征
    1.3 “过劳”经济损失的概念及要素划分
        1.3.1 “过劳”经济损失的界定范围
        1.3.2 经济损失要素的划分形式
        1.3.3 经济损失要素的构成
    1.4 研究意义及价值
        1.4.1 理论意义及价值
        1.4.2 实践意义及价值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采用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性努力
        1.6.1 厘清“过劳”的内延外涵及易混概念
        1.6.2 揭示国内外“过劳”的研究路径及动态
        1.6.3 提出企业加班成本转移的新阐释视角
        1.6.4 构建“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理论体系
        1.6.5 测算员工工作效率及“过劳”经济损失
        1.6.6 比较分析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及预防措施
第2章 “过劳”及其经济损失的文献与理论分析
    2.1 国内外“过劳”研究的发展路径及比较
        2.1.1 国外“过劳”问题研究的演化路径及动向动态
        2.1.2 中、日“过劳”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比较
    2.2 “过劳”的不良后果及经济损失分析
        2.2.1 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2.2.2 对职场工作表现的影响
        2.2.3 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
        2.2.4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过劳”经济损失的一般理论基础
        2.3.1 劳动投入的选择
        2.3.2 劳动投入与产出
        2.3.3 安全、健康的成本-效益分析
        2.3.4 生命的风险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劳”现状的比较及形成机制分析
    3.1 中、日“过劳”现状的比较分析
        3.1.1 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时间的关联性分析
        3.1.2 中、日劳动时间的比较分析
        3.1.3 中、日“过劳”程度的比较分析
    3.2 “过劳”形成机制的跨层次分析
        3.2.1 微观层面分析
        3.2.2 中观层面分析
        3.2.3 宏观层面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劳”经济损失的实证分析
    4.1 “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方法及模型
        4.1.1 “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方法
        4.1.2 “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计量模型构建
    4.2 统计范畴与数据
        4.2.1 实际测算的范畴
        4.2.2 数据来源与抽样
        4.2.3 样本分布及描述
    4.3 工作效率随时间推进的演变规律
        4.3.1 工作效率的“倒U型”曲线
        4.3.2 工作效率的差异化分析
        4.3.3 “过劳”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4.4 我国“过劳”经济损失的估计
        4.4.1 各项人均经济损失的估计
        4.4.2 “过劳”经济总损失的估计
        4.4.3 经济总损失估计结果的验证
    4.5 “过劳”经济损失估计结果的再验证
        4.5.1 “过劳死”、“过劳抑郁”等经济损失的估算
        4.5.2 “过劳”与经济损失的关联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典型案例分析
    5.1 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一般方法
        5.1.1 安全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方法
        5.1.2 安全事故与疲劳的关联性分析
    5.2 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理论分析
        5.2.1 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要素的划分及构成
        5.2.2 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计量模型构建
    5.3 疲劳驾驶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理论分析
        5.3.1 疲劳驾驶事故现状及成因分析
        5.3.2 疲劳驾驶事故经济损失要素的划分及构成
        5.3.3 疲劳驾驶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计量模型构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过劳”防止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6.1 国外相关法律及经验借鉴
        6.1.1 国外关于“过劳死”的法律发起
        6.1.2 不同地区“过劳死”的法律认定
        6.1.3 国外疲劳驾驶事故的预防措施
    6.2 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6.2.1 基于个人层面
        6.2.2 基于企业层面
        6.2.3 基于国家层面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
    7.1 “过劳”研究的发展规律及分布特征方面
    7.2 “过劳”经济损失的一般理论及方法方面
    7.3 “过劳”经济损失的结果估计及验证方面
    7.4 “过劳”经济损失相关联的案例分析方面
    7.5 “过劳”的国外法律法规及预防措施方面
第8章 研究的贡献、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贡献
        8.1.1 关于企业加班成本转移路径新阐释视角的提出
        8.1.2 关于“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理论及方法的构建
        8.1.3 关于我国“过劳”经济损失的估计与多重验证
    8.2 研究不足
        8.2.1 关于劳动强度客观测量及比较分析的缺失
        8.2.2 关于不同特征群体下经济损失测算的不充分
    8.3 研究展望
        8.3.1 关于“过劳”经济损失实际测算范畴的拓展
        8.3.2 关于投入-产出视阈下企业净收入的计量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科研成果
后记
个人简介

(2)非杓型高血压病脉象特点与踝臂指数、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综述一、寸口脉象脉诊仪研究进展
        1 脉诊仪的发展沿革
        2 脉诊仪的研究现况
        3 台湾脉诊研究现况
        4 脉诊仪研究的主要问题
        5 突破诊脉仪困境的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非杓型高血压研究现况
        1 非杓型高血压的发现与现况
        2 非杓型高血压与动脉硬化
        3 非杓型高血压与中医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ApoE基因多态性研究现况
        1. Apo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现况与热点
        2. Apo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
        3. ApoE基因多态性与中医理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寸口脉诊(独取寸口)的内涵
        1.1 现存的《难经》寸口脉诊法(独取寸口)
        1.2 “独取寸口”中“独”的意义
        1.3 “独取寸口”的文化内涵
        1.4 小结
    2 “独取寸口”传承源流
        2.1 东汉—《黄帝内经》与“独取寸口”
        2.2 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与“独取寸口”
        2.3 魏晋时代—《脉经》与“独取寸口”
        2.4 唐代—百家争鸣
        2.5 宋代—独取寸口的关键转折
        2.6 金元四大家与独取寸口
        2.7 明清诸家与独取寸口
    3 其他的脉诊流派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非杓型高血压血压下降率与脉象的相关性研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材料与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脉象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与脉象的相关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与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踝臂指数与脉象的相关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三、非杓型高血压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与脉象的相关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材料与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ApoE基因多态性与脉象分布情况
        2.3 脉象与ApoE分布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分析
3 中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4 中医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4.1 中医学期刊引用其他学科期刊
    4.2 其他学科期刊引用中医学期刊
5 中医学期刊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6 结语

(4)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术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1.1 军事医学知识的急剧增长需要知识可视化分析
        1.1.2 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需要知识可视化分析
        1.1.3 知识可视化领域发展需要全面梳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2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需求研究
    2.1 科学研究的知识可视化需求分析
        2.1.1 宏观层面需求分析
        2.1.2 中观层面需求分析
        2.1.3 微观层面需求分析
    2.2 科研管理的知识可视化需求分析
        2.2.1 科研项目管理需求分析
        2.2.2 科技评价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知识可视化理论研究
    3.1 知识可视化理论沿革
        3.1.1 教育界的知识可视化解析
        3.1.2 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解析
    3.2 知识可视化的基础探析
        3.2.1 计量学分类
        3.2.2 知识图谱
    3.3 知识可视化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探讨
        3.3.1 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内容
        3.3.2 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对象
    3.4 本章小结
4 知识可视化方法和工具研究
    4.1 知识可视化过程的解析
        4.1.1 统计类知识可视化
        4.1.2 数学模型类知识可视化
        4.1.3 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
    4.2 知识可视化方法总结
        4.2.1 数据清理方法
        4.2.2 知识单元方法
        4.2.3 知识单元关系方法
        4.2.4 数据标准化方法
        4.2.5 数据简化方法
        4.2.6 可视化和解读方法
    4.3 知识可视化工具总结
        4.3.1 统计分析软件
        4.3.2 社会网络软件
        4.3.3 专业软件
    4.4 试验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研究
    5.1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的目的分析
        5.1.1 军事医学中的科学研究
        5.1.2 军事医学中的项目管理
        5.1.3 军事医学中的科技评价
    5.2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的功能分析
        5.2.1 统计类知识可视化
        5.2.2 关联网络类知识可视化
        5.2.3 结构空间类知识可视化
        5.2.4 路径决策类知识可视化
    5.3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的内涵分析
        5.3.1 科研机构的知识可视化分析
        5.3.2 研究方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
        5.3.3 科研领域的知识可视化分析
        5.3.4 研究团队的知识可视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试验研究 1:科研机构知识可视化-以全军医院为例
    6.1 全军医院科技产出数据选择
    6.2 全军医院科技产出统计分析
        6.2.1 研究方案
        6.2.2 研究结果
        6.2.3 讨论
    6.3 全军医院研究方向分析
        6.3.1 研究方案
        6.3.2 数据处理
        6.3.3 方法和工具
        6.3.4 研究结果
        6.3.5 讨论
    6.4 全军医院合作网络分析
        6.4.1 研究方案
        6.4.2 数据处理
        6.4.3 研究结果
        6.4.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试验研究 2:研究方向知识可视化-以国际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为例
    7.1 综合类军事医学机构比较
        7.1.1 研究方案
        7.1.2 数据处理
        7.1.3 研究结果
        7.1.5 讨论
    7.2 三防和环境医学类军事医学机构比较
        7.2.1 研究方案
        7.2.2 数据处理
        7.2.3 研究结果
        7.2.4 讨论
    7.3 本章小结
8 试验研究 3:学科领域知识可视化-以睡眠剥夺领域为例
    8.1 数据选择
    8.2 数据处理
    8.3 研究结果
        8.3.1 基于主题词聚类的领域分类
        8.3.2 睡眠剥夺领域随时间变化
        8.3.3 基于关键词的突现词分析
        8.3.4 重要机构合作网络
        8.3.5 重要作者合作网络
        8.3.6 高被引文献共被引
    8.4 本章小结
9 试验研究 4:研究团队知识可视化-以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为例
    9.1 研究方案
    9.2 数据处理
    9.3 研究结果
        9.3.1 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9.3.2 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9.3.3 高被引文献和期刊分析
    9.4 本章小结
10 全文总结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10.4 展望
附录:图和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基于世界儿童医院的发文分析儿科学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与选择
    1.2 计量指标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世界儿童医院发文量
    2.2 世界各国及城市发文情况
    2.3 机构及科室情况
    2.4 发文期刊及影响因子
    2.5 疾病种类
    2.6 发文学科
    2.7 主题词及文献
    2.8 我国发文情况
3 讨论
    3.1 儿童医院发文数量
    3.2 国家和地区发文
    3.3 发文机构与科室
    3.4 发文期刊与 SCI 影响因子
    3.5 疾病谱分析
    3.6 发文学科
    3.7 主题词及文献类型
    3.8 我国发文情况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3.1 国内外力量训练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3.2 国内外知识图谱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3.3 国内外知识网络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收集与清洗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理论框架
    1.7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1.7.1 研究的重点
        1.7.2 研究的难点
        1.7.3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2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2.1 科学计量学理论
        2.1.1 科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及主干理论
        2.1.2 科学计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1.3 科学计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2 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2.2.1 社会网络理论
        2.2.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2.3 社会网络的性质
    2.3 科学动力学理论
        2.3.1 矛盾驱动论
        2.3.2 需求牵引论
        2.3.3 内外动因论
    2.4 科研合作理论
        2.4.1 科研合作的性质
        2.4.2 科研合作的功能
        2.4.3 科研合作的动机
        2.4.4 影响科研合作的因素
    2.5 知识网络图谱的构建流程
        2.5.1 CiteSpace 软件功能简介
        2.5.2 Ucinet 软件功能简介
        2.5.3 知识网络图谱的构建流程
    本章小结
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理论构建
    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1.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性质与结构特征
    3.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特征
        3.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领域发展的历史脉络
        3.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特征
    3.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3.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动力
        3.5.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演化的动力
        3.5.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演化的动力
        3.5.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演化的动力
    本章小结
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
    4.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4.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时间分布特征
        4.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4.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4.2.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机构分布特征
        4.2.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来源出版物分布特征
        4.2.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作者分布特征
        4.2.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学科分布特征
        4.2.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基金分布特征
        4.2.7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语种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5.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科研合作总体状况分析
        5.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的合着率与合着强度分析
        5.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科研生产模式的演变趋势
        5.1.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科研生产模式与科研效益的关系
    5.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国家/地区间合作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5.2.1 国家/地区间合作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5.2.2 国家/地区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5.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5.3.1 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5.3.2 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5.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合作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5.4.1 作者间合作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5.4.2 作者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5.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5.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演化动力
    本章小结
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6.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期刊共被引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6.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被引期刊的分布特征
        6.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期刊共被引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6.1.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期刊共被引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6.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6.2.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被引文献的分布特征
        6.2.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6.2.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6.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6.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被引作者的分布特征
        6.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6.3.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6.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6.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演化动力
    本章小结
7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7.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的分布特征
        7.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的静态分布特征
        7.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的动态分布特征
    7.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7.2.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7.2.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7.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重点内容——词频分析的视角
        7.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重点的静态分析
        7.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重点的演变
    7.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其演进轨迹——共词网络的视角
        7.4.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12-1970 时段)
        7.4.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71-1980 时段)
        7.4.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81-1990 时段)
        7.4.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91-2000 时段)
        7.4.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2001-2011 时段)
    7.5 国外竞技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
        7.5.1 力量训练原则研究
        7.5.2 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研究
        7.5.3 不同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研究
        7.5.4 运动员抗阻力量训练中的物质补充
        7.5.5 抗阻力量训练与运动损伤预防
        7.5.6 其他相关研究
    7.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演化模式分析
        7.6.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水平演化
        7.6.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垂直演化
        7.6.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协同演化
    7.7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7.8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演化动力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启示
    8.1 总结
    8.2 启示
9 结论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国内分子生物学知识图谱的构建及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陈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的阐释
        1.3.2 分子生物学各研究领域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其组织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
    2.1 知识图谱的概念
    2.2 知识图谱的对象
    2.3 知识图谱的应用领域
    2.4 知识图谱的方法
3 数据来源、样本期刊的选择、应用的数据库及软件
    3.1 数据来源
    3.2 样本期刊的选择依据
    3.3 应用的数据库和软件
        3.3.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3.2 应用的软件
4 分子生物学学科结构知识图谱
    4.1 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与词频分析的分子生物学学科分支知识图谱
    4.2 分子生物学主要的学科分支及其代表人物
        4.2.1 基因的重组、克隆和表达领域
        4.2.2 基因序列和基因工程技术
        4.2.3 DNA损伤修复和蛋白质研究领域
        4.2.4 基因组学及其技术领域
        4.2.5 蛋白质组学及其技术领域
5 分子生物学主流领域知识图谱
    5.1 基于文献共引分析和词频分析的分子生物学主流研究领域知识图谱
    5.2 分子生物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
        5.2.1 领域1——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
        5.2.2 领域5——植物的基因和蛋白质研究
        5.2.3 领域6——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
        5.2.4 领域7——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5.2.5 领域10——酶基因
        5.2.6 领域11——金属硫蛋白
        5.2.7 领域12——基因过表达
    5.3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
        5.3.1 领域2——基因工程
        5.3.2 领域8——PCR技术、DNA指纹图谱
        5.3.3 领域9——酶活性测定、电泳技术
    5.4 分子生物学应用研究领域的发展
        5.4.1 领域3——中国癌症现状及防治
        5.4.2 领域4——糖尿病肾病防治
        5.4.3 领域13——慢性阻塞性肺、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防治
6 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6.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6.1.1 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6.1.2 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的合作中心
        6.1.3 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的密度和中心性
    6.2 分子生物合作网络的主要合作领域
        6.2.1 整个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的合作领域
        6.2.2 分子生物学合作网络中子网络的合作领域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图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我国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
二、内科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三、内科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1) 与内科学强相关的学科
    (2) 与内科学部分相关的学科
    (3) 与内科学弱相关的学科
四、内科学期刊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结语

(9)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概况
    第二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现状
        一、技术类期刊
        二、医学类期刊
        三、学术类期刊
        四、科普类期刊
        五、综合类期刊
第三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方阵的比较优势与不足
    第一节 在中国科技期刊中所占位置分析
    第二节 与国际同行业期刊对比分析
    第三节 相关科技期刊样本对比分析
        一、技术类期刊《电池》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二、医学类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三、学术类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第四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优势、不足及原因
第四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改革前景与路径
    第一节 体制变革是首要
        一、亚洲部分国家传媒体制变革实践
        二、国外科技社团的运行与发展
        三、国内传媒体制变革创新实践
        四、湖南科技期刊的变革与方向
    第二节 人才引进是关键
        一、人才资源现状
        二、人才资源需求
    第三节 质量管理是保障
        一、拥有质量自源头开始
        二、提升质量从审稿入手
        三、保证质量于编辑落实
    第四节 市场运作是后盾
        一、引入期刊“绿色营销理念”
        二、推出以读者为中心的“蓝海战略”
    第五节 OA出版是趋势
        一、OA科技期刊介绍
        二、OA科技期刊的特征、优势
        三、OA科技期刊现状
        四、营造特色OA模式科技期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前言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1.1.2.1 文献研究
        1.1.2.2 理论研究
        1.1.2.3 教学研究
        1.1.2.4 临床研究
        1.1.2.5 实验研究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1.1.3.1 数理统计
        1.1.3.2 循证医学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1.1.3.4 云计算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1.2.1 《伤寒论》在日本
        1.2.2 《伤寒论》在台湾
        1.2.3 《伤寒论》在香港
        1.2.4 《伤寒论》在韩国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1.3.1 研究热点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1.3.2 资料数据库
        1.3.3 循证医学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4.2.2 糖尿病肾病
        1.4.2.3 糖尿病足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1.5.1 循证医学概述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6 结语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数据库的选择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2.2 研究实施方案
        2.2.1 资料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技术路线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2.4.1 资料收集
        2.4.2 资料整理
        2.4.3 论文整理
        2.4.4 来源整理
        2.4.5 地区整理
        2.4.6 作者整理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2.5 研究结果统计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2.5.7.1 桂枝汤类
        2.5.7.2 麻黄汤类
        2.5.7.3 葛根汤类
        2.5.7.4 抵当汤类
        2.5.7.5 栀子豉汤类
        2.5.7.6 陷胸汤类
        2.5.7.7 泻心汤类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2.5.7.10 五苓散类
        2.5.7.11 黄芩汤类
        2.5.7.12 白虎汤类
        2.5.7.13 承气汤类
        2.5.7.14 柴胡汤类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2.5.7.16 理中丸(汤)类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2.5.7.18 四逆汤类
        2.5.7.19 杂方类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2.6 讨论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2.7 结论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3.0 前言
    3.1 资料和方法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3.1.1.1 检索策略
        3.1.1.2 检索词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2.1 研究类型
        3.1.2.2 研究对象
        3.1.2.3 干预措施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3.1.4 资料的提取
        3.1.5 资料分析
    3.2 结果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3.2.1.1 流程图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3.2.2.1 诊断标准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3.2.2.4 治疗方法
        3.2.2.5 辨证论治
        3.2.2.6 疗程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2.8.1 随机方法
        3.2.2.8.2 随机隐匿
        3.2.2.8.3 盲法
        3.2.2.8.4 退出和失访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3.2.3 疗效评价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8 不良事件
    3.3 讨论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3.4 结论
第4章 结语
    4.1 结论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4.2 创新点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附录6:JADAD量表
致谢

四、《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6~2001年刊载论文的引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过度劳动及其经济损失研究[D]. 王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2]非杓型高血压病脉象特点与踝臂指数、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D]. 张力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J]. 钱爱兵,徐浩.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10)
  • [4]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D]. 薛晓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1)
  • [5]基于世界儿童医院的发文分析儿科学的发展研究[D]. 宋秋容.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3)
  • [6]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D]. 赵丙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4)
  • [7]国内分子生物学知识图谱的构建及解读[D]. 乐露露. 安徽大学, 2013(S2)
  • [8]我国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J]. 徐浩,钱爱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0)
  • [9]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D]. 屈湘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2)
  • [10]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 严新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1996-2001年《中华动脉硬化杂志》论文引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