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流-电压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新型电流-电压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新型电流电压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烨,方金祥,何鹏[1](2022)在《自动焊接传感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焊接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焊接路径智能规划及焊缝精确跟踪校正是智能化焊接的基础,而焊接传感技术是焊接路径智能规划及精确跟踪的关键。本文对视觉传感、电弧传感、机械接触传感、电磁传感、红外传感、超声传感等焊接传感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焊接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江秀臣,许永鹏,李曜丞,狄凌芳,刘亚东,盛戈皞[2](2022)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输变电数字化转型》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独特的新能源分布特性,新能源丰富地区与高负荷地区相关性低。电网企业通过加大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将新能源产生的清洁电力向高负荷地区输送,可以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因此,电网企业为保证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提高输变电设备的缺陷预警水平,对输变电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为此首先介绍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输变电数字化转型特点及发展方向;然后以变电站(换流站)、架空输电线路、电缆隧道、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GIL)管廊等场景进行数字化具体分析;最后,探讨现阶段影响输变电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即芯片化多物理量融合集成的精准感知技术、多源时空数据耦合的缺陷智能识别技术和高保真动态多维数字孪生的状态异常预警技术,并对未来输变电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展望。

贺青,邵海明,梁成斌[3](2021)在《电磁计量学研究进展评述》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5月20日,国际单位制(SI)实现了7个基本单位均以基本物理常数为基准,计量体系迎来"计量单位量子化"和"量值传递扁平化"重大变革。电磁计量在计量学领域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开展电磁计量研究对保持我国量值传递先进性、促进计量学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电磁计量的基本特性,综述了其在量子标准及芯片、能量天平、交流电量计量、交流阻抗及比率计量、高压计量、磁参量计量等方面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电磁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盛戈皞,钱勇,罗林根,宋辉,刘亚东,江秀臣[4](2021)在《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展望》文中指出在"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下,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电网升级换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电力电子装置、大规模储能装置等新型电力设备将获得广泛应用,电网对柔性可控和安全稳定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电力设备的可靠运行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设备高效运行和智能维护的基本特征和技术体系,详细阐述了电力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新型电网设备状态评估以及电力设备高效优化运行等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维护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探讨了研究和应用中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未来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的模式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董旭柱,华祝虎,尚磊,王波,谌立坤,张秋萍,黄玉琛[5](2021)在《新型配电系统形态特征与技术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配电系统逐渐发展为具有电能汇集、传输、存储和交易功能的新型区域电力系统,具有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在此背景下,首先从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能替代、电力电子应用及数字化技术4个方面出发,对"双碳"背景下配电系统的新特性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其面临的静态问题、动态问题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低碳化新型配电系统的形态格局构想,对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技术、源荷互动技术、直流配电技术以及数字化管理技术等支撑新型配电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讨论,分析了现阶段成果与新型配电系统需求之间的差距;最后,凝炼了新型配电系统建设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其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柴彬,刘飞,江平开,江秀臣,黄兴溢[6](2021)在《面向电力设备检测与诊断的压电材料及器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智能电网建设不断推进及电网规模的扩大,以压电材料为核心的传感器和能量采集器在电力系统在线监测、故障检修、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电力检测和传感器自取能出发,回顾近年来基于压电效应的电压电场传感器、声检测和环境能量采集装置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压电陶瓷、压电驻极体、压电复合材料等传统和新兴的压电材料。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指出在智能电力系统建设中各类压电器件所面临的挑战,包括频率匹配、环境适应性和集成化等,需要新的微纳加工技术、探索压电效应与其他物理效应耦合、设计新型压电材料和能量收集电路来助力新型压电器件的实际应用。

罗政纯[7](2021)在《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纤水听器工作原理是,运用光纤传感探头将水下声压信号耦合到光纤上,使光纤长度、折射率、偏振态等物理参数发生变化,加载这些信息的光信号通过光纤传回系统的解调主机,系统对信号进行解调还原成为水下声压信号。光纤水听器以其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探头无源器件化、易于构建阵列等优点,成为新一代水声侦测系统的核心设备。对于低噪舰艇侦测、海洋石油勘探和地震海啸预警的需求,基于压电的光纤水听器无法实现对目标低频或甚低频声压信号的转换,需要重新设计高声压灵敏度的探测器和耦合器,实现对水下低频声压信号和甚低频声压信号的检测。随着光纤水听器的声压灵敏度的提高,就得增加光纤长度或增加机械增敏传导机构,这同时也放大噪声,信噪比得不到提高;量子弱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同时不放大噪声,把量子弱测量技术运用于光纤水听器可打造新一代超高灵敏度甚低频光纤水听器。1988年,量子弱测量的理论首次被提出。弱值放大(WVA)技术主要是通过前选择和后选择制备成弱值光学结构,然后将水下声压信号耦合到光纤上,使光纤产生微小的相位信号,对这个微小信号进行放大,同时降低水听器系统噪声,最终获得水下声压信号。针对弱值放大(WVA)技术应用于光纤水听器系统中,使光纤水听器能够检测低频水声信号,本论文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方案:以弱测量的偏振干涉光学结构;采用保偏光纤代替空间光路;将声压信号耦合到探头管上,通过对弱值信号进行测量实现高精度、低频率的水下声压检测。本论文对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体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论述了光纤弱测量的基础理论。通过双折射晶体光学实验来简单介绍弱测量原理;再通过偏振光的态矢量函数和保偏光纤的琼斯矩阵来描述光在通过保偏光纤后的态矢量变化;采用空间弱测量光路结构引入保偏光纤方式,对保偏光纤的弱测量理论分析;为后面章节的理论和实验奠定理论基础。(2)论述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实验。实验方案的光学部件都采用不动件,利用电光晶体的电可调谐相位来调节光路。实验利用保偏光纤代替空间光路,制备成弱测量的保偏干涉光学结构。通过弱测量结构来测量固定静水压对保偏光纤进行挤压产生微小的相位变化量。实验结果表明:电光晶体的相位变化量最小的调节量为10-5rad;采用很短的保偏光纤(200mm),后选择角度为0.01rad和0.03rad时,静水压变化量为11Pa,光纤的相位变化量为30×10-5rad,最小可测光纤相位变化量为10-5rad。(3)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理论设计。设计中将空间光学部件集成成为光纤器件,把弱测量的光学结构前选择和后选择分别集成成为一个比较小的光纤器件。光纤水听器探头由保偏光纤缠绕到聚碳酸酯(PC)管上,制备成弱值放大(WVA)系统结构。再对光纤水听器系统中的光源提出要求,系统需要的光源为窄线宽、超低强底噪声和相位噪声,因为这个噪声对光纤水听器系统的等效噪声声压值产生影响。同时对也探头的弹性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最终得到结果为探头的理论相位声压灵敏度为-173.03d B re rad/u Pa和固有频率为47.73Hz。(4)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系统的实验研究。基于一般光纤水听器的参数定义和测量,对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的声压线性度、相位声压灵敏度、等效噪声声压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进行论述。通过自制的低频水声系统装置,将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和标准B&K水听器进行对比测量实验。此次实验中,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0.1Hz-200Hz的水声声压信号,最终实验结果显示:(a)频率范围为0.1Hz-50Hz时,声压线性度≤10%;(b)声压相位灵敏度在频率范围为0.1Hz-50Hz时,平均值为-173d B re rad/u Pa,平坦度为0.5d B re rad/u Pa,与之前的理论计算相同;(c)光纤水听器在10Hz时,等效噪声声压为1.3×10-6Pa/Hz1/2;(d)光纤水听器可以在低频0.1Hz可测量出明显的时域信号。

沈亮[8](2021)在《多通道联合调偏流机构的CMOS成像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太空探索的不断加深,高分辨率成像任务对空间相机的像移补偿精度和图像共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获取更大成像范围,空间相机正朝向大视场发展。此类型的空间相机焦面尺寸变大,焦面上离中心点越远的像点与中心点的偏流角残差变大,而相机焦面整体旋转的传统调偏流法难以有效减小此偏流角残差,因此难以满足实际的高分辨率成像需求。虽分片式旋转的新型调偏流法可以有效减小焦面中心点与边缘点的偏流角残差,提高像移补偿精度,但此法难以使空间相机输出线性且连续的图像条带。为了利于在轨实时目标识别与跟踪,可采用电子消旋方式在硬件上处理图像的不连续问题,但其存在计算量过于庞大,硬件难以实现的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硬件可实现的角度出发,设计一套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和FPGA的电子学成像系统,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实例验证了成像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空间相机成像过程中偏流角的产生原因,分析对比传统调偏流法和新型调偏流法对获取的图像的影响。阐释CMOS图像传感器和CCD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针对新型调偏流法图像的不连续问题,提出一种利用CMOS传感器开窗功能输出部分图像数据的方法,以实现相邻探测器中非共线部分图像的裁剪功能,为空间相机形成连续图像条带提供基础。(2)搭建空间相机成像系统硬件框架,以FPGA和CMOS图像传感器为核心电子学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FPGA外围电路、CMOS图像传感器外围电路、Camera Link接口、电机接口以及编码器接口,其中,电机用于模拟CMOS图像传感器分片旋转,编码器用于获取传感器的旋转角度,为后续的裁剪算法提供输入源。(3)在FPGA硬件电路基础上,完成了成像系统逻辑总体设计及功能仿真,其中包括CMOS驱动模块、时钟模块、SPI接口、Camera Link接口及UART接口等。针对算法难以在硬件上实现的问题,基于CORDIC原理,设计了一种便于硬件运算的非共线部分图像裁剪算法,实现空间相机连续图像条带的输出功能。(4)对电子学成像系统进行了硬件调试,完成了实际成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邻探测器旋转角度差为0.4′时,误差像素数为981,误差像素数与总像素数之比为0.007796%,在图像细节丢失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连续的图像,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钟建英,陈刚,谭盛武,姚永其,魏建巍,李凯[9](2021)在《高压开关设备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智慧能源互联网的背景下,作为关键设备之一的高压开关在智能化、环保性、电压等级提升及容量提升等方面发展迅速。首先综合介绍了中国开关设备的总体发展情况,接着介绍了高压开关设备在灭弧技术、仿真技术、智能化技术、环保技术、工艺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产品发展。针对高压开关设计、制造面临的新挑战,国内外研究开发了双动传动系统与自能式结合的灭弧室结构,突破了开关设备开断、温升等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研制了智能高压开关设备,采用SF6混合气体开发了环保型开关设备并取得工程应用,开发了新型绝缘材料、近终形加工等工艺制造技术。高压开关设备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在环保性、大容量开断、高速开断、金属封闭式直流开关、新一代智慧型开关等方面,高压开关设备发展也将使电网更安全、更智能、更绿色。

樊卓杨,吴超,王霞[10](2021)在《光纤传感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传感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体积小、多路复用等优点,用其进行电力设备智能化在线监测已成为电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综述了几种光纤传感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包含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荧光光纤传感技术和干涉型光纤传感技术。从温度监测、应变监测、局部放电监测、光纤电流传感器、污秽监测和氢气监测等几方面阐述了不同传感技术在不同电力设备中的应用情况及优缺点,并展望了光纤传感在线监测技术工程化、组网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二、新型电流电压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电流电压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焊接传感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焊接传感器
    1.1 电弧传感器
        1.1.1 电弧传感器模型
        1.1.2 电弧传感器的算法和控制模块
        1.1.3 偏差识别与检测
    1.2 视觉传感器
        1.2.1 畸变点的校正
        1.2.2 图像预处理
        1.2.3 角点检测
        (1)采用差分代替微分运算,表达式为:
        (2)可以得出拉普拉斯变换的标准模板:
        1.2.4 基于视觉传感器的三维焊缝跟踪
    1.3 超声波传感器
    1.4 电磁传感器
    1.5 红外传感器
    1.6 接触式传感器
    1.7 复合传感器
    1.8 小结
2 结语及展望

(2)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输变电数字化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输变电数字化转型现状
    1.1 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1.2 输变电数字化转型
2 输变电数字化主要场景
    2.1 变电站(换流站)数字化
    2.2 架空输电线路数字化
    2.3 电缆隧道、GIL管廊数字化
3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输变电数字化技术展望
    3.1 芯片化多物理量融合集成的精准感知技术
    3.2 多源时空数据耦合的缺陷智能识别技术
    3.3 高保真动态多维数字孪生的状态异常预警等关键技术
4 结论

(3)电磁计量学研究进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发展现状与最新进展
    2.1 量子标准及芯片
        2.1.1 量子电压基准
        2.1.2 量子电阻基准
        2.1.3 电学计量用量子芯片
    2.2 能量天平
    2.3 交流电量计量
        2.3.1 基于量子电压的功率和电能基准
        2.3.2 交直流转换及宽频功率计量
        2.3.3 新能源及大数据电能计量
    2.4 交流阻抗及比率计量
    2.5 高压计量
    2.6 磁参量计量
3 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电磁计量科学技术将向极限/复杂电磁参量计量方向拓展。
    (二)电磁计量科学从传统实物标准向量子标准的迈进,将解决量值传递体系中传递链过长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值扁平化传递与溯源。
    (三)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电磁计量技术的快速发展。

(4)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基本特征与技术体系
    1)新型电力系统的复杂运行条件对传统电力设备的状态感知和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型电力设备的大量应用给设备运行维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3)“双碳”目标对电力设备绿色高效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2 电力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关键技术
    2.1 电力设备专用传感技术
    2.2 数字孪生驱动的电力设备智能运维技术
        2.2.1 高保真数字化建模以及复杂多维信息合成的可视化
        2.2.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多物理场耦合实时仿真
        2.2.3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多物理场参数反演和运行工况模拟仿真
        2.2.4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设备状态诊断分析
3 新型电力设备状态评估关键技术
    3.1 电力电子变换装置的状态评估
    3.2 大规模储能设备的状态评估
    3.3 绿色环保设备的状态评估
4 面向“双碳”目标的电力设备高效运行关键技术
    4.1 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的动态增容技术
    4.2 老旧电力设备高效利用和延寿技术
    4.3 电网设备运行中的节能降耗技术
5 应用展望
    1)物理实体和数字孪生模型相结合的新一代智能电力设备广泛应用,为实现以预测性维护为主的设备运维模式奠定基础。
    2)多源信息高度共享和融合分析,为设备高效优化运行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3)数据驱动和知识引导相结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智能感知的能力,助力实现设备运维的全面智能化。
6 结论

(5)新型配电系统形态特征与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1
1“双碳”背景下配电系统的新特征
    1.1分布式新能源和储能接入导致供电多元化
    1.2电能加速替代,用电互动化与电力市场化特征凸现
    1.3直流配电及新型电力电子装备大规模应用
    1.4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大规模推广和使用
2“双碳”背景下配电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
    2.1电力电量平衡问题:源荷不确定性导致峰谷差增大、网损增加、资产利用率降低
    2.2动态稳定问题:电力电子装备规模化接入、微电网(群)大量形成,稳定特征复杂、电能质量恶化
3 新型配电系统形态格局
    3.1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成为配电网重要甚至主力供电电源,多层级微网(群)互动灵活运行成为重要运行方式
    3.2 负荷将不再只是被动受电,配电网运行模式也将从“源随荷动”变为“源荷互动”,柔性负荷深度调节参与源荷互动
    3.3 基于电力电子的配电设备灵活调节电力潮流,提高配电网络的灵活性,全面提升配网运行水平
    3.4 数字赋能,实现系统全景状态可观、可测、可控,提升配电网管理水平及能源利用效率
4 关键技术
    4.1 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技术
        4.1.1 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技术
        (1)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主动支撑技术
        (2)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出力预测技术
        (3)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集群控制技术
        4.1.2 分布式储能技术
        (1)储能调峰调频技术
        (2)稳定性与电能质量增强技术
        4.1.3 微电网技术
        (1)新能源微电网频率和电压动态稳定技术
        (2)微电网群观群控技术
    4.2 源荷互动技术
        (1)计及源荷不确定性因素的潮流计算方法
        (2)源荷互动模式下配电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技术
        (3)电力市场环境下经济运行技术
    4.3 直流配电技术
        (1)电压序列与标准化
        (2)直流配电系统故障保护技术
        (3)直流配电系统协调控制与调度优化技术
    4.4 数字化配电网技术
        (1)电气设备智能化技术
        (2)配(微)电网透明化技术
5 科学问题与技术展望
    5.1 关键科学问题
    5.2 技术发展展望
        5.2.1 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技术
        (1)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储能的构网技术,实现新能源与储能独立组网运行
        (2)发展软件定义配电网和微电网,实现多层级微网(群)互动运行与网架灵活控制技术
        5.2.2 源荷互动技术
        (1)发展全方位电力市场机制,提高电力用户主动参与源荷互动的积极性
        (2)发展高性能分布式储能及源网荷储深度互动技术,解决峰谷差、设备利用率低等静态问题
        5.2.3 直流配电技术
        (1)发展紧凑型经济型直流配电设备与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群协同控制技术,提升新能源渗透率及运行经济性
        (2)发展典型应用场景的定制化直流配用电供电模式,充分发掘直流配电优势
        5.2.4 数字赋能技术
        (1)发展一二次融合智能化装备与多源数据融合及处理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实现系统全景状态感知,提升运行管理水平
        (2)发展数字孪生、配电物联平台等技术在新型配电网中的应用

(7)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纤水听器研究现状
        1.2.1 光强度型
        1.2.2 干涉型
        1.2.3 光纤光栅型
    1.3 量子弱测量技术
        1.3.1 量子弱测量技术简介
        1.3.2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相位测量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论文框架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理论模型
    2.1 引言
    2.2 量子弱测量理论模型
        2.2.1 量子弱测量
        2.2.2 量子弱测量的三部分
        2.2.3 实弱测量放大原理
        2.2.4 虚弱测量放大原理
    2.3 光在保偏光纤中的态矢量模型
        2.3.1 光子的态矢量函数
        2.3.2 线偏振光的态矢量函数
        2.3.3 椭圆偏振光的态矢量函数
        2.3.4 偏振光的琼斯矩阵的态矢量函数
        2.3.5 偏振光经过保偏光纤的态矢量函数
    2.4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理论模型
        2.4.1 基于弱值放大的空间光路相位测量理论分析
        2.4.2 保偏光纤在弱测量光路中的理论分析
        2.4.3 光相位噪声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技术
    3.3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实验
        3.3.1 电光晶体的光相位测量实验
        3.3.2 前后选择的光纤耦合实验
        3.3.3 保偏光纤静水压相位变化量分析
        3.3.4 弱测量实验分析
        3.3.5 弱测量的保偏光路噪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光纤水听器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光纤水听器系统设计
    4.3 光纤水听器系统探头设计
        4.3.1 前后选择光纤器件集成设计
        4.3.2 保偏光纤长度及相位值设计
        4.3.3 光纤水听器探头的灵敏度估算
        4.3.4 光纤水听器探头有限元分析
    4.4 光纤水听器系统的相位解调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系统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光纤水听器主要性能及测试方法
        5.2.1 声压灵敏度
        5.2.2 等效噪声声压
        5.2.3 声压线性度
    5.3 光纤水听器实验方案及测试
        5.3.1 光纤水听器实验低频装置
        5.3.2 光纤水听器探头制备
        5.3.3 光纤水听器实验方案说明
    5.4 光纤水听器实验测试及讨论
        5.4.1 光纤水听器声压线性度测试结果及讨论
        5.4.2 光纤水听器声压灵敏度测试结果及讨论
        5.4.3 光纤水听器等效噪声声压测试结果及讨论
        5.4.4 光纤水听器测试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多通道联合调偏流机构的CMOS成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MOS空间相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偏流角补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偏流角补偿及成像方法设计
    2.1 偏流角的产生及计算
        2.1.1 偏流角的产生
        2.1.2 偏流角的计算
    2.2 TDI技术
    2.3 传统偏流角匹配方法及偏流角误差分析
        2.3.1 卫星姿态调整法
        2.3.2 偏流角误差
    2.4 新型偏流角匹配法及成像连续性解决方法
        2.4.1 新型偏流角匹配法
        2.4.2 新型调偏流法引起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5 连续图像条带方法设计和图像传感器类型选择
        2.5.1 CCD图像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5.2 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5.3 非共线图像解决方法及CMOS图像传感器的优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像电子学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CMOS图像传感器模块设计
        3.2.1 CMOS图像传感器选型
        3.2.2 CMOS图像传感器外围电路设计
    3.3 FPGA模块设计
        3.3.1 主控芯片选择
        3.3.2 FPGA选型
        3.3.3 FPGA外围电路设计
    3.4 Camera Link接口设计
        3.4.1 接口协议选择
        3.4.2 Camera Link硬件电路设计
    3.5 电机接口设计
        3.5.1 电机类型选择
        3.5.2 电机接口电路设计
    3.6 光电轴编码器接口设计
        3.6.1 光电轴编码器分类及选择
        3.6.2 编码器接口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FPGA逻辑设计及功能仿真
    4.1 FPGA开发平台及设计流程
        4.1.1 开发平台及设计思想
        4.1.2 FPGA开发流程
    4.2 FPGA总体逻辑框架设计
    4.3 时钟模块设计
    4.4 CMOS驱动模块设计
        4.4.1 上电时序控制
        4.4.2 复位时序控制
        4.4.3 SPI接口时序控制
        4.4.4 CMV12000 初始化配置
        4.4.5 数据校准
    4.5 Camera Link逻辑设计
    4.6 UART逻辑设计
        4.6.1 异步串行通信
        4.6.2 电气接口标准选择及逻辑设计
    4.7 非共线部分图像裁剪算法设计
        4.7.1 开窗参数计算
        4.7.2 运算处理器选取
        4.7.3 CORDIC算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测试及误差分析
    5.1 裁剪误差分析
    5.2 成像系统硬件电路板实物图
    5.3 成像试验
        5.3.1 硬件调试
        5.3.2 成像工作平台
        5.3.3 实测裁剪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高压开关设备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我国高压开关设备总体发展情况
2 高压开关设备关键技术
    2.1 灭弧技术
    2.2 仿真技术
        2.2.1 电弧开断过程仿真技术
        2.2.2 高压开关通流仿真技术
        2.2.3 高压开关传动系统冲击动力学仿真技术
        2.2.4 微粒运动和直流电荷积聚仿真技术
        2.2.5 仿真技术带来的产品进步
    2.3 智能化技术
    2.4 环保技术
    2.5 工艺技术
        2.5.1 新材料技术
        2.5.2 数字化及绿色制造技术
        2.5.3 近终形加工技术
3 高压开关设备技术发展趋势
    3.1 高电压大容量开断技术
    3.2 高速开断技术
    3.3 金属封闭式直流高压开关设备
    3.4 新一代智慧型高压开关设备
    3.5 仿真平台及仿真APP
    3.6 数字孪生技术
    3.7 高电压等级真空断路器技术
4 结论

(10)光纤传感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光纤传感技术
    1.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1.2 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1.3 荧光光纤传感技术
    1.4 干涉型光纤传感技术
2 光纤传感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测领域的应用
    2.1 温度监测
        2.1.1 点式温度监测
        2.1.2 分布式温度监测
        2.1.3 温度监测方法的比较
    2.2 应变监测
        2.2.1 光纤光栅应变监测
        2.2.2 散射型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监测
        2.2.3 应变监测方法的比较
    2.3 局部放电监测
        2.3.1 干涉型光纤局放监测
        2.3.2 其他类型光纤局放监测
        2.3.3 局放监测方法的比较
    2.4 光纤电流传感器
    2.5 光纤传感在电力系统的其他应用
        2.5.1 光纤盐密传感器
        2.5.2 光纤氢气传感器
    2.6 未来的发展方向
3 结束语

四、新型电流电压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焊接传感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杨秀烨,方金祥,何鹏. 材料导报, 2022
  • [2]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输变电数字化转型[J]. 江秀臣,许永鹏,李曜丞,狄凌芳,刘亚东,盛戈皞. 高电压技术, 2022(01)
  • [3]电磁计量学研究进展评述[J]. 贺青,邵海明,梁成斌. 计量学报, 2021(11)
  • [4]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展望[J]. 盛戈皞,钱勇,罗林根,宋辉,刘亚东,江秀臣. 高电压技术, 2021(09)
  • [5]新型配电系统形态特征与技术展望[J]. 董旭柱,华祝虎,尚磊,王波,谌立坤,张秋萍,黄玉琛. 高电压技术, 2021(09)
  • [6]面向电力设备检测与诊断的压电材料及器件[J]. 柴彬,刘飞,江平开,江秀臣,黄兴溢. 中国电力, 2021(10)
  • [7]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研究[D]. 罗政纯. 吉林大学, 2021(01)
  • [8]多通道联合调偏流机构的CMOS成像设计[D]. 沈亮. 吉林大学, 2021(01)
  • [9]高压开关设备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J]. 钟建英,陈刚,谭盛武,姚永其,魏建巍,李凯. 高电压技术, 2021(08)
  • [10]光纤传感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 樊卓杨,吴超,王霞. 绝缘材料, 2021(10)

标签:;  ;  ;  ;  ;  

新型电流-电压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